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4-03-12 13:10:59
  • 相关推荐
《庄子》读后感(精选30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庄子》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庄子》读后感 1

  庄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的文章充满了想象力,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正如《秋水》,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用浅显易懂的方法,向我们阐述了做人之道。

  文章写到:“秋水时至”河伯在自己的领域内看到“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就以为他所看到河水开阔雄壮,是无可比拟的,但当他来到海边时,见到大海“不见水端”的辽阔壮观时,他为自己的'见识浅薄而感到羞愧,而整篇故事就是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只有经过比较,才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而如果骄傲自满,就会怡笑大方。

  例如,明末的李自成起义。起义军杀敌勇猛,于公元1644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攻进北京城。明朝灭亡了,但李自成和起义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将士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守纪。整天吃喝玩乐,听歌赏舞,他们忘记了他们的对手——一直想打进山海关的清军。后来,吴三桂联合清军向起义军发起进攻,竟没有一位将士肯应战,李自成只好亲自出马,仓促应战,最终以失败告终。短短的42天,这支强大的队伍失去了战斗力,原因在于起义军和李自成自以为已经胜利,有了荣华富贵,不用再担心什么,只管享乐,放松了警惕,最终败在清军手里。

  联系到我们现代社会中,也不乏“河伯”、“李自成”这样的人。古语有云“满招损,谦受益”,李自成虽然开始时攻进了北京取得了胜利,但他最后却败在了自己的骄傲自满上,并为此赔上了自己的性命。而河伯刚开始时确实很自满,但幸运的是,河伯继续往下走,让他看到了汪洋大海,当他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时,就立即改正了态度,所以,最后他受益了。故在现代这个物欲充实的社会中,抱着不可一世虚夸的态度,终有一天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宇宙无限,更显得人类是多么的卑微渺小。我们只有抱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抛弃自满,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不断的开拓进取。

  《庄子》读后感 2

  悠悠五千年,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再漫长的岁月里,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涌现在众多杰出的人才。

  以前,我经常听到父母,老师谈到孔子,庄子,什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总在耳边回响。最近,老师让我读了一本书,《孔子庄子》让我对这些圣贤名师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洗礼,震撼了我的心灵。

  《孔子庄子》顾名思义,主要就讲了孔子和庄子两个人的故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曾携带弟子周游列国,整理了《诗经》《尚书》《春秋》等书。庄子是到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一生贫困,隐默无闻,却着述丰厚,《庄子》一书流传至今。

  “江山代有人才出”勤奋,勇敢,坚强,好学是成功者亘古不变的必备素质,我最喜欢孔子。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位人才。孔子好学而又勤奋,对于学习他孜孜不倦,一丝不苟,拜了许多人为老师,起早贪黑地学习。孔子勇敢而又抱负远大,满怀救世治国的志向,积极寻找实现抱负的机会,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并且勇敢地推行自己心中所想。

  孔子坚强而又持之以恒,虽然许多君主不重他,总是吃闭门羹,被人嘲笑,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周游列国,寻找他人生的最终方向。

  读完这本书,我不由得静静思考,我是不是连他们的千分之一也达不到?人生在世,谁都有远大的志向和美好的愿望,可实现这些需要走一大段并不平坦,荆条丛生的坎坷的路,需要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勇敢坚强是必不可少的武器,唯有具有坚忍不拔毅力的人才能在遭受各种困难,遇到各种危机时迎难而上,困难和挫折不会因为你的.脆弱而退缩,即使再大的苦难,只要勇敢坚强一点,也是可以过去的。有时候,要努力几次,也能成功,就像孔子。再一个国家中穿梭,付出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这当中有必不可少的失败,失败不仅是一次挫折,也是一次机会,它使你找到自身的欠缺,不轻言放弃,一个能用坚强,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一切苦难的人,才是最精彩的,闪闪发光,令人敬仰。

  《庄子》读后感 3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拜读了于丹的《庄子心得》,这本书对于充满诱惑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从中清醒认知自己的内心世界,超越追名逐利之心,用健康的人生态度投入到工作生活中。

  超越的大境界不等于消极无为。《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常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利所扰,在工作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了宝贵的生命。我觉得对于一名共产党员所要取的精华就是在于不断反省内心,摒弃私念,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去,要有积极进取为人民谋利益这样的大境界,这样就不会为名所困,为利所累。

  做人要坚持无私秉性不随波逐流。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禄功名和自我。现实的'环境纷纷扰扰,需要超越外在的环境,始终保持一颗无私的心,在工作中,坚持原则,情系群众,不为名利所惑,不为无原则的强权而动摇。

  做事要努力奋斗真抓实干。无论在何种岗位上,在坚持自己内心无私秉性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身的潜能,使其发挥到最佳状态,这就是我认为的超越境界。这需要我们首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次增强践行宗旨的使命感和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能力来自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自身驾驭各项工作的水平。要增强责任意识,每一项工作都要有为民意识,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形象,责任出力量,责任出智慧,有了责任心,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此外还要有克难攻坚的气魄,想方设法发挥自身的潜能和利用好各种有利条件,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

  学习《庄子心得》,重在提高思想认识,要志存高远,用心面对,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才可以无怨无悔。

  《庄子》读后感 4

  一谈到庄子,我们不由得想到道家创始人老子,他是老子的弟子。思想上都追求“得道”,精神上追求“超然物外”。庄子更注重对个体的重视,让人更加重

  视身体、生命,也就是注重于养生。

  《庄子选注》中,有一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是一篇语录体议论文。文中两人,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读者看后会心一笑而又沉思良久。

  本文讲述两位辩论高手,由在池中游来游去的儵鱼引起联想。其题虽小,其旨甚大。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读完文章,不得不感叹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的敏捷思路与睿智的交谈,令人拍案叫绝,无不折服于他们的“善辩”。头一回读完,心中不时佩服两人的'才辩,也不由得会心一笑。

  濠梁之辩”,在庄子看来,物与自身是浑然一体的,所以才能体会到钓鱼的

  快乐,不过从庄子以“安”字,反驳惠子,体现了他的诡辩风格。

  “惠子相梁”选自《庄子?秋水》,文中惠子在魏国做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挑拨他俩之间的情谊,为此惠子在国都搜捕几天几夜,庄子把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形象地说明自己鄙弃功名利

  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又无端猜忌他人的丑态。

  可见,庄子本人是把世俗名利看轻的,对于外界的诱惑,他可以做到言行如

  一,洁身自好。

  《庄子选注》这一本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追求着虚无缥缈的理想世界。体现了庄子的虚无主义,书中蕴含着高深的哲学理念,处处都引人深思,有的可

  能长时间都无法琢磨透。

  在我看来,道家这一学派的思想是一门深奥而不容易嚼透的学问。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道是一切事物的起源,有了道便有了一切,庄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之一,对道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一名初一年的学生,可能我对《庄子选注》中的文章的理解只是一知半解,但是它已经深深地植入我的大脑深处,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我将力求读懂它、理解它,并且我将以其中我所认可的思想来指导我的人生观。

  《庄子》读后感 5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物质极大丰富,信息量极多,更新极快。各种东西用苟日新,日日新形容都不为过。因此若如忙不颠儿的急着学习、存储、改变,想是会累个半死,就这样也不一定跟的上脚步。所以,保持自我的根本,就是那个不变的稳定的自己,之后再随形式稍微加减。保持自己的节奏,慢慢的,妥妥的,以最少得消耗投入达到最大的能量输出,事半功倍。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消极怠工,就去吊儿郎当的混日子呢?我想庄子是不会答应的。每个人的青少年阶段的成长和积累是自己无法掌控的,因为这和我们的出身、家庭、成长环境、教育资源等息息相关。但成年以后,在我们有能力去构建一个独特的多维度的自我时,我们还是要积极的让自己的版本在可允许的范围内达到最好效能,达到相对稳定状态。之后再因其固然,再依其天然。我想,这样才会可能达到庖丁的游刃有余的踌躇满志的状态。

  如何安然自在,应该就是积极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并有智慧去区分二者。自在是一种心中有数,自在是一种经历过之后达到的`满足,自在是世事通明,达练人生。

  接触过一位很资深的民办大学校长,70多岁的年纪,但看上去像是50多岁,问其保养心得,校长说,不过是该处理事情时集中精力处理事情,到了休息的时候绝不拖延,每天晚上10点左右一定就寝,每日再忙要保持散步1万步以上……听起来没有什么高深的手段,不过是规律作息,劳逸结合。但其实,你看到她本人,你会感觉到那种自在、内心平和的状态,身为大校长,也没有让人感觉很繁忙,感觉就是一种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自信。并且教书育人,薪火相传。

  因此,我想接纳自己,安然自在就是在经过人生磨炼之后的一种智慧和慈悲共存的悲智双蕴状态。

  文中,作者讲养生过程比喻成手机的使用过程,感觉很形象贴切。

  《庄子》读后感 6

  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是的。当看完庄子那些看似荒唐怪异的故事,反复揣摩这其间颠扑不灭的真理,才会发现原来你仅仅只是打开一扇大门,这扇大门通往本真朴质的天之道。人间数千年的悲哀,就在于世人只在世俗中寻求人生真谛,却没有超越世俗到旷野幽邃的宇宙中去寻求大道。庄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已经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鸟瞰人间沧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

  庄子就是这样的性格达人,他认为天下沉浊,不能讲严正的话,满书缪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他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无终者为友。庄子一直在讥讽万代颠倒的世界,嘲笑那些为功名利禄蝇营狗苟之徒,讽刺那些为眼前蝇头小利毁坏天人和谐的小人。那些谋取权力之人以心灵的残缺和人格的扭曲来换取世俗所谓的福气,而庄子却宁愿做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的老龟,也不愿做供在高堂的占卜龟壳。庄子的飘逸和洒脱,正是他卓尔不群、高傲不羁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在《庄子》天下篇中,阐述了最高的学问是探讨宇宙和人生本原的学问。

  打开庄子的世界,有限的内篇无不昭昭弘道,万物依天道而行。何谓万道之本源?唯道。何为万物之源泉?唯道。人生本原又何在?庄子微笑轻轻点拨——人最大的智慧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人生不过蚁穴一梦。柏拉图说,人的灵魂来自一个完美的家园,那里没有我们这个世界的污秽丑陋,只有纯净和美丽。灵魂来到这个世界漂泊很久,寄居在一个躯壳里,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也忘记了家乡的一切。每当他看到、听到感受到这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就会不由自主的感动,会觉得非常舒畅亲切。他知道那些美好的.东西,来自他的故园,于是他的一生都极力的追寻那种回忆的感觉,不断朝自己的故乡跋涉。依真性生存是庄学的核心。可我们都在人为的魔圈中生存,一切都是人为,我们早已迷失本性。

  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美好的本性世界。乘着庄子自然的箫声寻找那失落的世界吧,人的生命历程就是灵魂踏上寻找美丽故乡的归途。

  《庄子》读后感 7

  《庄子》是庄子一生的思想结晶,也是他本人写的唯一一部自传体小说。庄子去世后,由他的儿子庄圆整理后形成的这部传记。

  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是几千年来的一大奇人,他给世人的是另类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层的哲学思维。庄子姓庄名周,“子”是尊称。他于公元前396年生于宋国蒙地,逝于前286年,一生著有《养生主》等7篇著作。

  《庄子》通过许多个庄周讲述的短小精炼、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诠释着他对生命的理解及对社会的'看法、对世俗的厌恶及对自由的追求。一个个故事虽看似有些荒谬,但细细品味,却是内涵深刻,让人回味无穷。

  “庄周梦蝶”讲述了庄子一个变为蝴蝶的梦。在梦中,他在空中翩翩起舞,与蝴蝶浑然一体,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周。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体现出了庄子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对世俗的思考,而飞向远方,不正是庄周的心解脱了尘世的束缚,飞向了世界那端完美的国度?一天,庄周在濮水河边钓鱼,两个人劝他做官,可正是因为他喜欢自由自在安详自得的性格,使他免受世俗的打扰,一辈子生活得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否则,或许他也整天与世人一样生活得紧张繁忙,在日常事务中掩埋像他这样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了。而庄子最令我折服的莫过于他参透生死的从容。对于人的一生,固然会经历生、老、病、死,庄子面对妻子颜玉的死时显得很从容,不但不哭,反而敲着瓦盆唱歌。原来,庄子认为颜玉本身是没有生命,神气与身体的,在似有若无之间,产生了最初的气,气是大自然的精华,飘浮不定,成为人的样子。现在他的妻子死了,只是身上的气散开了,她又安静地回到了大自然。庄周如此平静的面对生死,参透生死,不得不说是令人惊叹的!

  庄子认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如果生时一天天虚度光阴,那么死后,这一场梦就只能留下无尽的遗憾了。

  《庄子》读后感 8

  在初一以来,我们接触了大量的文言文。在我眼中,文言文是一种让我想“哭天喊地”的文种——它需要我们背诵理解几百几千年以前的文字。但才学的《庄子两篇》却让我有种想读下去的欲望。於是我买了《庄子浅说》。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名著,但这本书让我进一步瞭解了庄子这个人。

  整本书都是作者的解说与《庄子》中的文章相结合的,所以不会有什么看不懂的,反而让我对庄子能有更深的认识。陈鼓应的这本书虽然薄薄的,但却胜过那些厚的能砸死人的所谓解说。

  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庄子为人们设计了自处之道。在他所建构的价值世界里,没有任何的勾心斗角,我们可以自得地享受美好的世界。

  孔子的学说让我们在太平盛世中悠然自得,但庄子却教我们如何在乱世中生存——不求名利,只求心中的自得。

  这本书分为“生活篇”“生死篇”“思想篇”三部分。从“生活篇”中,我瞭解到了庄子的生活十分艰苦,但他却怡然自得。我很好奇他是如何生活下去的,很快,陈鼓应给了我答案——庄子把物质生活的需求降到最低的程度,而致力於提升精神生活。

  在生活态度上,庄子是顺其自然的。他不会算计別人,而是以一种淡然的心态来看待事物,正如《惠子相梁》中庄子的所为。所以理所当然的,老庄也不沉迷於官名仕途,《逍遥游》也是一种写照。

  老庄对生死也有自己的看法。庄周的蝴蝶梦也表达了庄子对死的`看法。对于他来说,死,无所畏惧。因为死只是你“从大地上来,又回到土里”的一种形式。对于死,庄子培养的是一种洒脱的态度。庄子说“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由此可知庄子的生死观念并不是消极或出世的,而是一种超然的洒脱。

  读了《庄子浅说》,我对庄子有了更深刻的瞭解。我知道我的认识不过是一些小皮毛,不过,即使如此,我对老庄的敬意也只增不减。

  千年之后,我再度捧起《庄子》,细细品读,仿佛庄子就站在我身旁,淡然,洒脱。

  《庄子》读后感 9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全文若即若离,疏而难分。

  为分析方便,权且分为三段。第一段从篇首至“圣人无名”。作者采用了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是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

  第二段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至“窅然丧其天下焉”,主要是着力塑造神人形象,以使逍遥游的“至人”形象具体化。作者先通过渲染尧让天下之事,表明君不足贵,权不足惜的思想观点,再借许由之口,提出自己的政治态度:“予无所用天下为!”接着,又通过肩吾和连叔的对话,创造了“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神人形象,这个神人即前文所称的能作逍遥游的“至人”,是庄子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所以庄子赋予她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

  庄子不能忘世,所以写了尧让天下等世事;更不能忘我,所以接下来又写了自己与惠子辩论的是是非非。这是全文的最后一段,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子与惠子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庄子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绝对自由的逍遥游。实际上也就指出了无为是通向逍遥游的途径,从而结束了全篇。

  总之,庄子的《逍遥游》借助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和形象,否定了有所待的自由,提出了一个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又创造了一个个神人形象将其具体化,并且指出了“无为”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途径。尽管花费了好长时间才读清楚这篇古代的精华之作,但最后有这样大的收获,实在是不亦乐乎。

  《庄子》读后感 10

  第一次花这么长时间读完的一本书(没错,光是这个星期就看了四十多个小时);

  第一次读到的和历史轨迹有所重合而且能经得起推敲的一本书;

  第一次不希望被拍成影视剧的一本书;

  第一次让我想好好了解那个时代的一本书……

  这本书得来纯属机缘巧合,而一开始打开它的我是看不下去的。看到女主是穿越的,但并不是光环加身一路开挂,而是过着平平凡凡没事儿还捎带验个尸破个案的田园生活,我觉得和我想象的有点不一样。后来火伴陆陆续续的出现让我觉得有了看下去的动力。及至花木兰“读档重来”,带着三十多年的经验和一身怪力的升级作弊系统,我好像和她一起重回黑山,一起经历了那段同火把臂同欢又共同患难的日子。很多人和事都和原来不同了,但历史的.基本轨迹并没有改变,而木兰这只蝴蝶好像把所有人都扇到了比原来更好的结局。

  花木兰教会了同火认清自己的价值,所以她得到了同火的情谊;花木兰教会右军尊重生命,所以她被三军称为“玄衣木兰“;花木兰勇猛过人而又谦逊有礼,所以她得到了陛下的信任和女子儿郎的仰慕。王猛将军的细腻维护,阿单志奇的成熟周全,吐罗大蛮的鲁莽直率,那罗浑的争强好胜,若干人的精贵无赖,陈节的衷心耿耿,狄叶飞的敏感自强……还有郑宗,素和君,赫连明珠,阿单卓,盖吴,拓跋焘,拓跋晃,库莫提……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都有血有肉地活在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里。

  而我不希望被拍成影视剧是因为我觉得不会有那么一个人能担得起木兰这个角色,她的坚强,她的勇敢,她的隐忍,她的负责如果不能在影视里原原本本地表现出来,那么我宁愿没有那个影视化的花木兰。

  本来想写的诙谐一点的,奈何写出来就由不得自己了总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充满了热血,也不乏冷酷和幽默。尽管是理想化的历史,但还是希望所有人能在这个理想里过得平安喜乐,有声有色。

  《庄子》读后感 11

  《庄子心得》是于丹对庄子的思想以通俗的文字传达给读者的一本书。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庄子的印象就是“逍遥游”,并顾名思义地认为他持的是一种无所谓的生活态度,以致他觉得“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最好的一种生活状态。其实,在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才真正理解庄子心中的“逍遥游”是什么。

  确实,“逍遥游”是庄子眼中最高的`人生境界,他并不仅仅是说追求生活上的逍遥,更是追求心态上的逍遥,从外物中去获得心灵上的自由舒畅,正所谓“乘物以遨游”。

  我喜欢庄子说的一句话——外化而内不化,讲的是人不应受外物一切不好的影响而动摇了内心的真实想法。外界的言语,社会的潮流,多多少少会左右着我们的思想,当我们看到别人有一部苹果手机,或者是说看到周围人都热衷于玩切水果游戏,我们是不是有必要去跟风呢?也许你之前生性节俭,或者不爱玩游戏,那么是不是去改变你的习惯呢?其实不然,一旦人容易被外界所影响,那就会迷失了自我,没有了个性,更重要的是,你丢的可能是你最初的梦想。所以,庄子让我懂得了顺应与坚持的道理,顺应当下,不去抱怨,不去盲目追随,遵循自己的本性,坚持自己的原则,人才能活得自在,活得不勉强。

  关于生死,庄子的观点给我莫大的释怀,在庄子看来,生与死是一种物质形态的转变而已,人只不过是一团气,死了回到大自然之中,回到他最初到来的地方去。正是这种看似合理的解释,庄子面对妻子的去世才能显得那么坦然淡定,才会击鼓而歌。对待生死,很多人都无法正确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害怕死的到来,不管是自己还是亲人。也许,庄子的生死观是让自己消除恐惧最好的解释,我们不必为死而过度悲戚。

  是的,庄子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别有的人生观,让我从心底有种坦然的感觉。我想,逍遥游的精辟之处就在这里吧!

  《庄子》读后感 12

  在很久以前,当人们还处于统治者的重压之下,是庄子,带着学生们呼唤自由,呼唤无拘无束的快乐……

  现代的人们解放了,可社会却愈加复杂了。现代社会的中心或许曾与庄子的思想打了个照面,却又匆匆而过,从未理会过,古时,一位老者的深深呼唤。

  庄子或许没想到,中国人摆脱了封建制度,但他们没有摆脱精神上的束缚,人们无法再达到“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的`无拘无束的境界,金钱蒙蔽了他们的双眼。他们没有时间,也无法再与自然合为一体。

  庄子与现代隔着几千年的时间洪流,却早已认识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这一点。众多的机械为人类提供了便利,却使人类想尽办法简化一切。就算只是在一个小小的数学题上偷懒,都极易全盘皆输,更何况生活了?

  “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庄子却没有预料到,人们对“无为而治”的认识偏差,能改变一个大国的命运。多少皇帝沉迷于享乐,却把这句话当做挡箭牌,当作最有道理实际却是最无道理的、堂而皇之的借口,导致政权落入宦官之手,奸臣当道,江山易主。

  人类啊,把脚步放慢一些吧,安静下来,倾听这位思想家的娓娓诉说……

  《庄子》读后感 13

  可是有人会说了,你不掺和,如何发财?

  以庄子的逍遥,他对发财也不会拒绝的,庄子只是比别人更清醒地看到机会背后的风险。

  有一天,庄子外出访友,走路疲劳,便倚靠路边一棵大树睡着了。

  梦中大树对他说,你看,我这周围原来是有很多兄弟的,现在只剩我一个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要么长得直,要么长得粗,木匠一看都是有用的木材,便都给砍伐了;

  只有我,长得歪歪扭扭,还有很多疤结,就没人惦记我了。

  庄子醒来,便把这件事和同行的弟子说了。

  继续向前走,到了朋友家,朋友很高兴,下令童子杀鹅宴客。

  童子问,咱家有两只鹅,一只会叫的,一只不会叫的,杀哪只呢?

  主人说,会叫的还能看家啊,怎么能杀呢?

  于是下令——去,把那只不会叫的.杀了。

  庄子的弟子听了大惑不解,问他,那棵大树因为没有用得以幸存长寿,这只不会叫的鹅却因为没有用被杀掉了,到底有用更好,还是没有用更好呢?

  庄子回答得似乎模棱两可,他表示自己将处在有用无用之间,不拘泥于成规,随机应变就是了。

  《庄子》读后感 14

  庄子的智慧:不掺和,过好自己

  在诸子百家之中,最让诸侯们厌烦的不是唠唠叨叨的孔子和孟子,也不是朝三暮四的苏秦与张仪,而是庄子。

  庄子喜欢说寓言解决问题,见到楚王的.使者时也是这样打发人家的。

  春秋战国的人才市场是乙方市场,知道庄子有才华,楚王便派人来请他做官。

  使者来的时候庄子正在濮水边钓鱼,得知使者的来意后,庄子便问使者:

  “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活了三千岁。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珍而重之地放在竹匣中,供奉在宗庙的大堂上。你说,这只神龟,它是愿意死去留下龟壳放在庙堂上得到供奉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使者想了想,说:“当然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了。”

  庄子说:“那你们回去吧!我也是喜欢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春秋战国是乱世,乱世也是机会很多的时代。

  面对这个机会很多的时代,庄子抱定的是不掺和主义——你们只管折腾你们的,我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今天有不少朋友选择宅在家里,其中恐怕有相当一部分人秉承着和庄子一样的人生哲学。

  在某些情况下,不掺和主义是一种相当了不起的智慧。

  《庄子》读后感 15

  翻开《庄子》一书,第一篇是《逍遥游》,而映入眼帘的第一个故事,则是“鲲化为鹏”的奇谈怪论。不过庄子好像非常在意这样的故事情节,居然在《逍遥游》中反复说了三次。若想了解庄子,似乎不能错过这个寓言。

  首先,庄子说:“北海有一条鱼,名字叫鲲。鲲的体型庞大,不知有几千里。鲲变化为鸟,名字叫鹏。鹏的背部宽阔,不知有几千里。它奋起高飞时,双翅张开有如天边的云朵。这只巨鸟,在海风大作时,就会迁徙到南海去。南海,是一个天然大池。”这样的描述让人过目难忘,“不知其几千里也”根本是夸张到胡言乱语的程度。庄子的目的是要迷惑我们的`想象力,逼我们摆脱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使我们无法意识清醒地询问:真有这样的鲲与鹏吗?它们又在何处?鱼真的可以变成鸟吗?

  学习《庄子》,至少已经明白“不得已”三字的奥妙。所谓“不得已”,并无勉强、委屈、无奈、被迫之意,而是在判断各种条件成熟的时候,我就顺势而行,亦即“行其所当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因此,重点是:如何判断各种条件是否成熟?能够做到这一步则是“转识成智”的开始。

  《庄子》读后感 16

  叔山无趾,刖者也。来拜见孔丘,孔丘说:“你不谨慎,你先前犯了错误而变成这样,来找我学习已经晚了。”叔山无趾说道:“我之前因不明事理而轻用吾身,导致我被罚削去一足,如今我来是为了保全比足更加尊贵的事情即德行。天无不覆,地无不载,我以夫子为天地,夫子却连一个曾经犯错想要保全更重要事物的人都无法容下。”孔丘说:“是我鄙陋了,还请您进来讲讲所见所闻。”叔山无趾走了。孔丘对弟子说:“你们要勤勉呀,叔山无趾为了补救他前行之恶犹要学习,而况全德之人呢?”

  叔山无趾对老聃说:“孔丘应该还没达到至人的境界吧?他为何还要频频请教您呢?而且他通过各种非自然的方式来认识区分万物(看我犯过过错却不愿接受我,我说为了寻求德而又以我为坐上宾,为什么我做出不同的`行为,他却有不同的反应,但我却仍是我)而至人把这样的做法看作是自身的桎梏。”老聃说:“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他死生相关联,可与不可相贯通(见于齐物篇),解开他的桎梏,这样可以吧?”叔山无趾说:“他的认知缺失,区分自然本质,自然要被自然刑戮,安可解?”

  《庄子》读后感 17

  今天,我读完了《童话庄子.逍遥游》,这是一本既有趣又有知识的书,我很喜欢。

  为什么说有趣呢?因为在书中,作者用“抓蝴蝶”作为线索,让本书主角施小惠找到了那个庄子的童话世界,这本书也非常奇怪,里面的许多人物,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施小惠是惠施,小梁是梁山伯,小祝是祝英台......

  除了这个有趣,还有后面施小惠坐上“箭头”与小人“阿倍”一起去见黑暗魔王的故事。这个故事也非常有趣,原本去见那么恐怖的黑暗魔王,施小惠去,却像去一个童话世界一样。这个故事也体现了施小惠的勇敢、冷静的'品质。

  除此之外我还学到了许多知识,像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庄周梦蝶等知识,这本书也让我知道了庄周是一个童话人,从庄周的各各方面来看,他也应该是一个慈祥和蔼的老爷爷。

  看完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做人一定要勇于创新,要尝试各种不同的东西,才能创造自己的幸福时光。

  这本书很好看,我要推荐给更多人,让他们也体会体会这本书为我们带来的快乐!

  《庄子》读后感 18

  《马蹄》篇第二段,庄子描绘了原始社会时期的生活景象,那是他向往的人的自然本性的时代。因为那时候人和花草树木、飞禽鸟兽共生共长,与万物生活在一起,所以那个时候哪里有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呢。

  等到圣人出现时,就玩空心思推举仁义,而使得天下人开始怀疑,人们也才有了分别。这里面有些经典比喻如下

  “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白玉不破坏掉,怎么能雕琢出珪璋呢;道德不被废除,哪里哪来的仁义呢。

  后面还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一切原来都是自然的,如果不离、不乱,哪里来的看似高大尚的.礼乐、文采、六律呢。

  最后说,“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跟《骈拇》篇传达出的思想一样,本来自然纯朴的,都是后来人为添加的。

  虽然我们无法也不可能回到与鸟兽同居的生活状态,但是庄子反对圣人所谓的仁义礼乐,逐渐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而不得达到自由通达的状态。

  《庄子》读后感 19

  作者是清末大儒王先谦,字益吾,长沙人。同治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光绪元年。大考二等。后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复历典云南、江西、浙江乡试,搜罗人才,不遗余力。“长沙阁老,季清巨儒,著书满家,门庭广大”,这是长沙近代著名学者和教育家李肖聃先生对王先谦的评价。

  王先谦一生着力于庄子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许多见解,最终撰成《庄子集解》,流传百世。

  这本书作为读庄子入门。巧的是,我在网易公开课看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讲《庄子精解》,在推荐购买的书目时,陈老师也推荐王先谦的`《庄子集解》。与老师不谋而合,非常高兴。三民书局以“新善本”为名,推出的一系列仿古丛书。

  本书印刷精美,看着爱不释手。但内容非常难懂,今年计划读三遍左右。这是第一遍读,花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将全书朗读一遍并注音。

  这一遍读下来收获不多,只记得王先谦在前言里写的“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我实在是既没有记性,也没有悟性。只能多多下功夫。好好学一学。

  《庄子》读后感 20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有一类书可以称之为“奇书”。这类书既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书,有闪耀着文采精华;既充满诗意的感性文字,有包蕴着深邃的哲学思辩,超凡脱俗。在这类“奇书”中,最有趣,最有灵性的作品莫过于《庄子》了。

  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贤士,可谓是百花尽放,各有千秋。但在这百花之中,我最看好庄子。

  庄子是继老子道家学派的又一大思想家,是一个让人猜解不透、与众不同的人。他懂的一切,却没有割舍一切,他知道人类有着无穷的缺陷和疾病,但他自己却没有隐居山林,过孤独而清净的生活。他做的.事是唱着歌悠游于人间。

  庄子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逍遥游》便是代表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没有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抛弃了个体的思想,身心的束缚,而获得宇宙天地的大智慧,与万物永恒同在。不必苦心追求事物的究竟、是非的标准,远离那些不值一顾的烦恼,一切自然就好。

  《庄子》读后感 21

  是两千多年前智慧,是先哲的言行举止,于丹用的眼她光去看去读,她是一个学者,她用她的心去感触,去品尝,她让现代忙碌的人们用最简单最浅显文字去理解先哲的智慧思想。快餐文化让人们用最少的时间去享受那清风的沐浴,去体验那思想的'碰撞,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叫嚣她是在误人子弟呢?快餐文化是对经典的扭曲呢?

  现代人的忙碌大家有目共睹:工作的压力。家庭的烦恼。生活的琐碎已经让我们力不从心,时间被大量的占去,哪里挤得出时间与精力去细细揣摩那语句,快节奏的生活已经让我们熟悉了不再去耗费大量的精力做我们所不熟悉的领域。文化的缺乏已经到了让人担心的地步,传播经典文化已经迫在眉睫。快餐文化的出现无疑带给了我们希望的曙光。于丹也好,百家讲坛也好,都是作为一个传播的主体而出现,我们都应该去包容,去理解。

  经典文化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口,国学的没落引起很多人的深思,而快餐文化的出现恰恰祢补了这一缺口,快节奏的生活应该有快节奏的文化方式。我们有理由相信快餐文化的出现将是对经典文化的一次拯救。

  《庄子》读后感 22

  如果没有学这篇文章之前,我也就知道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好朋友,或许还会以为只有兴趣相投的朋友,但我的想法有点错误。

  这几天,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大体一看,我就感觉只是俩人的对话,似乎没有什么看点。随着老师讲到庄子与惠子,我的.心一下就被吸引了。偷换概念,辨认庄子,谈庄子和惠子的为人,这些都很是有趣。我从中了解到庄子是一个快乐有情趣的人,而惠子是一个认真但有点儿死板的人。当庄子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时,惠子却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从这可以感觉到惠子有点儿死板,庄子说这句话不就是想表达此刻自己愉快的心情吗?

  如果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钟子期是令我们所期望的,那么我们不如说庄子与惠子更是一对好朋友。老师说庄子经常黑惠子,从网上查资料,我得知庄子与惠子其实本不是一对好朋友,因为他们俩爱辩论,从而以辩论展开话题,继而越聊越熟了。

  总体来说,知音之间过招有趣,朋友之间常常互怼也是挺有趣的。

  《庄子》读后感 23

  开篇首页原文讲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之文,看似汪洋恣意,无所归旨,实则细致入微,全无一点废话。这段话有八个字就从宏观的角度阐释了什么是养生。这八个字分别是“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所谓养生,实际上就是在运用我们的智慧,在“保身,全生,养亲,尽年”中来回调节,来回平衡。

  第二部分又借以庖丁解牛之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

  就如,我们已经用了十九年的刀口像是刚从磨刀石磨过的一样锋利,这是养生主的最高境界。像这一把刚刚出炉的刀一样,不硬砍,不硬剁,不硬来,永远保持生命的`健康,永远保持自己的青春。

  庄子的养生之道用现代的语言总结,就是十六个字:保重身体,关心自己,善待他人,活出质量。

  《庄子》读后感 24

  很喜欢《庄子通解》上的这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世上无庄老,千年只长昼。尽管千百年来我国历朝历代都是以儒家为官学,然而老庄的思想却从来没有远离大家。我们觉得对老庄知道得少,多是因为“百姓日用二不知”罢了。这本《庄子通解》是陆永品先生研究庄子的结晶,包括注释、串讲、今译和评议四部分,其角度新颖,讲解通俗易懂又不失严谨。尤为令人感动的是:微信读书在制作这本书时的用心。这种将注释嵌在文内,一点击就可以看的体验,简直超越了纸质书!这才是电子书该有的样子啊!

  五分好书!

  《庄子》的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内篇,外篇和杂篇。没看书之前所熟知的.,大抵是教材中节选的《逍遥游》和《秋水》篇,以及许多我们常用却不知道是出自庄子的成语和寓言,“相濡以沫”,“越俎代庖”,“朝三暮四”……读庄子的文章,只有一个词儿:爽快。其行文中展现出来的想象有如天马行空,其辩论则妙语连珠,其寓言的妙趣横生,其为人的豁达超脱……无一不令人敬仰!然而我又想:今人读庄子,大多是用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古人的文章。若穿越到庄子生活的年代,对庄子说说自己读他的书的理解,只怕庄子要哈哈大笑三声,转身就走吧!

  《庄子》读后感 25

  我恰好这时间在生活和事业上遇到了瓶颈,偶然一回的听书,听到了书评人分享养生主、人间世这两本书,隔天周末晚上就迫不及待地去买了,去了实体书店连一点折扣也没有,我拾了这两部书就去付款。太想看了,于是连网购75折都无法让我为了折扣优惠等待。

  这书,很好阅读,书间行距让视线读起来很舒适,就这样下班和休假的时间翻翻,20天内读完了两本。按照往常我不是个爱读书的人,一读就睏。但这回我是真的在人生遇到了困惑,从以前到现在试了好几种方法想找到最适合自己的key,这些年来我在生活上做的实验,总是让我得不到答案。

  其实书里说的很对,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就是活不成“应该“的`样子,而不情愿活成“活该”的模样。所以一直不甘愿也不快乐,没有真正的面对自己。有了还想要,嘴里吃了、手里拿了、眼睛还看着、脑子还想要更多。就是不够直面自己,像自己掐住了自己脖子气根,说活不下去了,简直可笑,是我自己杀了自己。

  我在书里找到了新的实验动机,这次试着用梁冬幽默的文字,试着做看看,面对自己坦然活成“活該”的樣子,让我的心快活。

  《庄子》读后感 26

  暑假里读到了《庄子传》这本书,我开始喜欢上了庄子。这是我对庄子的思考,也是对人生的思考。

  这本书中写到的庄子不像孔子、老子、墨子等只谈仁义礼乐之人,他视天下如弹丸,视官位如粪土,傲视王候,本可做各国大官,却只是以做草鞋为生,非礼非仁。他的寓言让人十分容易理解,在他看来,这是抛开一切束缚,游于天地无穷之间,如果得道的人,就像醉汉一样,物不能伤他,也可长寿。

  我觉得这本书中的道,不像我们正常人的.理解,物处不分,善恶美丑也不分。其实十分好理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材,可是这成了一个自我毁灭的机会,就如漆树一样,正是有用,才会被人毁灭而取有用的部分。有人会说:如果一只鹅会打鸣,另一只不会,不就无用的要被先杀了。对于这问题,庄周说:“成材与不材之间虽会相似,但还是不能摆脱被杀的危险,就像我们种的物一样。达到道之人,没人夸奖,没人抵毁,像龙一样善变,如蛇一样机灵,会真变化,能主宰别人,而不会被奴役,不会有被杀的危险”。

  我爱这本书,我更爱庄子这个大哲人。

  《庄子》读后感 27

  读完《庄子这一班》,书中的每一则故事趣味盎然,以及诉说不尽的奇闻妙事。让我了解庄子是一位心无挂爱、潇洒自在的人。

  故事内容中有提到鲁国有一位名叫单豹的人,住岩洞饮泉水,清心寡欲,七十岁了还有婴儿的容色,却不幸遇饿虎,被虎吃掉躯身了;还有一位叫张毅的古 人,住在闹市,生活忙碌热络,却遭病毒侵蚀身体内部而过世了。人无法选择出生,更无法选择命运,但是不幸只是一个过程,只要我们好好看待自己的人生,从失 败或是不如意的事件中,对自己充满信心,人生就是宽阔的道路。例如:发明大王爱迪生经过无数次失败才发明照亮黑暗的'电灯;他们就 像一个不倒翁,推倒了还是会自己站起来,只要不畏艰难、努力爬起来的人,最后必定能成功。

  我们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贫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提醒人们莫忘照顾贫苦的人,多多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需要捐助的人,才可以达到最高的境界。 书中提到海龟有海龟的快乐;井蛙也有它的快活,可是把自己拘束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就无法了解世界,看看世界是多么之大、多么辽阔呀!

  只要我们踏出心胸的一大步,多探索这世界,敞开心胸去接受的人、事、物,相信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庄子》读后感 28

  读完《庄子这一班》,书中的每一则故事趣味盎然,以及倾诉不尽的奇闻妙事。让我了解庄子是一位心无挂爱、洒脱安闲的人。

  故事内容中有说到鲁国有一位名叫单豹的人,住溶洞饮泉流,少私寡欲,七十岁了还有婴儿的容色,却不幸遇饿虎,被虎吃掉躯身了;还有一位叫张毅的古 人,住在闹市,日子繁忙热络,却遭病毒腐蚀身体内部而过世了。人无法挑选出世,更无法挑选命运,但是不幸仅仅一个进程,只需咱们好好看待自己的人生,从失 败或是不如意的事情中,对自己充满信心,人生就是宽广的路途。例如:创造大王爱迪生通过无数次失利才创造照亮漆黑的电灯;他们就 像一个不倒翁,推倒了仍是会自己站起来,只需不畏艰难、尽力爬起来的人,最终必定能成功。

  咱们日子在实际的社会中,贫富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提示人们莫忘照料贫穷的人,多多尽自己的`力气,去协助需求捐助的人,才能够到达最高的境地。 书中说到海龟有海龟的高兴;井蛙也有它的快活,但是把自己拘谨在狭小的日子空间里,就无法了解国际,看看国际是多么之大、多么广阔呀!

  只需咱们踏出胸怀的一大步,多探究这国际,打开胸怀去承受的人、事、物,信任会有更夸姣的未来。

  《庄子》读后感 29

  读《庄子》,总会感觉自己心里坚持的信念在一瞬间坍塌。

  《马蹄》这一篇,在一定程度上是消极的。但事物总有其矛盾之处。庄子的言论之中总有贬斥孔子、伯乐等众多名家大儒的内容,但庄子仍是一位名人,后人仍对他的思想趋之若鹜。究其原因无非是他的思想带给后人的惊异,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创新。

  我们要学的',要做的,便是取其精髓。

  人活在这世上,匆匆的一生中被着许许多多的规律束缚,但这些规律究竟是什么?尊善灭恶?但,何为善?何为恶?这些都是说不清楚的。人的心灵在一瞬间便会闪出无数的念头,但表面却可以纹丝不动,人们的有些举动只是做给外人看的。

  纵观千古,功成名就的人何其之多,他们中的哪一位有的都是自己的思想。而我们今天的思想却固化了,有一些东西一定是对的,有一些东西一定是错的。但是何为对?何为错?何为美?何为丑?何为成功?何为失败?正如天之大,地之广,但天与地也不过是这广阔宇宙中的一粒微尘。

  我们要做的不是人云亦云者,而是敢于打破,敢于真正创新的人。一方自由,首先心要自由,人才会自由,思想才能自由。

  《庄子》读后感 30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篇文章,课文主要讲述了庄子与惠子的一场辩论,对于庄子知不知道鱼的快乐这么一件事,文中他们两人各有各的看法,学完课文,我似乎穿越两千年,了解了他们的不同性格。

  从文中的插图来看,那个身着白绸衣,带有玉佩的应该是惠子,因为老师之前讲过惠子是做过官的,所以还是有点小钱买绸缎衣的。另一个衣着朴素,头发只用布缠起的`应该就是庄子了。

  再从看鱼时表情分析,那个表情严肃的人是惠子,因为惠子是一个对待事物极为认真的人,始终都有自己严谨的看法。那个只是手捋着胡子,像是一个随心所欲,自由的人就是庄子了,因为庄子没那么认真了。

  最后,从语言也能看出他们的性格。“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在庄子说完后脱口而出,看得出惠子比较在意事物的表面,认为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是一个偏向于理性思维的人,就像龚老师说的是个“理工男”。而庄子在一见到鱼后就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可以说明庄子比较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是“文艺男”的风格。

  从上面的分析看得出庄子与惠子的不同,庄子像是一个随心派,想到啥就做啥,而惠子是一个思考派,对于事物都分析得符合客观实际。

【《庄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庄子名言名句05-13

《庄子》读后感01-02

《庄子》读后感02-21

庄子读后感12-29

庄子的读后感02-03

庄子语录40句02-23

经典庄子语录(精选30句)10-04

经典庄子语录30句12-22

经典庄子语录(精选40句)01-06

庄子读书笔记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