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更新时间:2023-01-08 11:11:56
  • 相关推荐
【热门】读《红楼梦》有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红楼梦》有感1

  高雅是一种高尚的品质,这种人不仅姿色动人、举止优雅,还很讲究。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有一个叫妙玉的人,她就是一个高雅的例子。

  她高雅的地方有三点:一、给客人用的茶具讲究。贾母用的是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泥金小盖钟。宝钗用的是一个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子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的杯子。黛玉用的是一个形似钵而小,镌着“杏犀?{乔皿}”的杯子。不管给谁用的,都无比珍贵。

  二、喝茶很讲究。她讲究一杯为品,二杯解渴,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她为客人冲的茶水也很讲究。给贾母用的是旧年积存的.雨水,给宝钗三人用的是五年前在梅花上的雪水,在地下埋了五年才拿出来的。

  三、洁癖。她很爱干净。因为刘姥姥是乡下人,不干净,所以她喝过的茶具不管多么珍贵,都不要了。抬水时怕小幺儿把地弄脏了,不让他们进来,让他们放在山门外头墙根下。

  妙玉使我学会了做一个高雅的人。

  文老师点评:

  这是一位五年级同学读了《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写的读后感,感点明确,说理充分,文字流畅。加油。

读《红楼梦》有感2

  10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红楼梦》结下了不解之缘。我陶醉于书中优美的诗词歌赋,被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所打动,无法自拔。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每一次阅读,都给了我不同的感受。

  初读《红楼梦》时,我被其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之间纠结的爱情悲剧催人泪下,给我以深深的震撼。当读到林黛玉焚稿断痴情时,忽然感觉昔日在大观园中的欢声笑语随即被巨大的痛苦所遮住,就像天空中低而浓黑的乌云,让人窒息得喘不过气来,只剩下撕心裂肺般的悲痛和无尽的凄凉。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林黛玉身上的那种唯美。林黛玉并不完美,她嫉妒心强,好炫耀才能,可是她真的很唯美,就像水晶折射出的`光辉那样纯净,令人为之震撼!我曾抱怨过母亲的唠叨、老师的批评、同学的争吵,但同贾府中众多奴婢的悲惨下场比起来,这些事无不体现了师长对我的关心和同学之间的真情。于是我开始爱我身边的人,开始体验生活的珍贵。

  再读《红楼梦》,我渐渐悟出了曹雪芹的本意。身为富贵公子的曹雪芹,沦落“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地步,不能不对世态炎凉发出许多感慨。试看当初“白玉为床金作马,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贾府到头来还是“为人作嫁衣”,这正如曹公的经历,他把自己的“痴”寄托在宝、黛身上,奏起了一曲封建王朝的挽歌。宝、黛试图为爱冲破封建礼教的牢笼,到头来却是一个夭折,一个癫狂。走近了,才发现,他们不是没有反抗,只是太无力,他们的武器只有泪水;他们不是没有反抗,只是对立面太强,整个社会、整个制度都是他们的对手。这爱情似水中月、镜中花,到头来只是一个没有做完的梦,还有无限的遗憾。也许他们心里似明镜般清楚,是什么葬送了他们一生的幸福。当我走近他们,他们轻轻告诉我,他们的一生被前缘所误,被时代所误。

  红楼一梦,传阅千年。但梦在红楼,变化在我们,现在没有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我们可以放飞自我,张扬个性,将来能尽显能力,为国家做贡献,这等机会,我们又怎能错过?

读《红楼梦》有感3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读完这本书之后特别有感触,来和大家分享一下。《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又名《石头记》等。小说讲述了一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三人感情故事为主线,发生在清代封建社会的一些男男女女的爱情故事。

  小说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是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两情相悦,但林黛玉的身子不太好,从小就进了荣国府。在荣国府里,有几次林黛玉都不顾一切的“怼人”,所以一些读者觉得林黛玉小肚鸡肠。在我看来,小时候的林黛玉和长大后的林黛玉都不像世人说的那样小肚鸡肠。她小时候不懂事,比较天真无邪,口不遮拦,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所以在别人看来,她是很斤斤计较的一个人。大家都知道他来荣国府之后不久,薛宝钗也来到了荣国府。林黛玉心里其实有点讨厌薛宝钗的,因为以前只有他一个人围在贾宝玉身边,突然来了个薛宝钗,她觉得很不舒服。但后来她慢慢的喜欢上薛宝钗,因为薛宝钗像姐妹一样对待她,得知她身体不好,就动用家里的关系给他寻药材。她后来也跟薛宝钗说过,之前她是很讨厌薛宝钗的,但后来她慢慢的佩服薛宝钗,从这一点我觉得就可以看出来,林黛玉并不是个小肚鸡肠的人。林黛玉是一个让人感觉很清高,很孤傲的一个人,但她并不是这样,由于父母比较早的离世,她并没有伙伴,所以平时只能写写诗;由于身体不舒服,话也不是很多,就导致她在别人心目中和她本人的性格有点差距。金陵十二钗中首榜的两个女子,我比较喜欢林黛玉,不怎么喜欢薛宝钗。

  薛宝钗是一个很圆滑的女子,做什么在别人的印象里都是很好的。但有一回里,她在找林黛玉,不小心偷听到了两个丫鬟的谈话,被那两个丫鬟发现了,然而她并没有主动的承担责任,跟那两个丫鬟说自己是不小心听见的,而是说她自己看见林黛玉在这里,自己刚刚来到,而林黛玉刚走。这就误导了那两个丫鬟,并且很讨厌林黛玉。我觉得薛宝钗有点过分了,虽然人人都想在别人的心目中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但是我觉得她不能他人来成全自己。看完这一章后,导致我很讨厌薛宝钗这个人物。

  金陵十二钗中每一位女孩都有每一个不同的结局,林黛玉活生生被气死、薛宝钗年轻守寡……或许,这就是每一个人不同的命吧。

  这本小说是一本悲剧小说,故事情节如同一首哀婉凄伤的交响曲,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人生悲剧构成一个个不同音色的音符,所有的音符贯穿了人生的各个层面,曲谱上下都弥漫着凄清幽怨的感伤情调。小说里从主子到奴仆,从宫廷到民间,从成人到少年,无不具有着一段哀伤的爱情。或许正如小说第一回的绝句所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读《红楼梦》有感4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借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批判了封建制度。

  有位伟人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把红楼梦当做历史书来读。的确,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以上层阶级社会为中心,描绘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状,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真实写照。全书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对传统的等级制度,陈旧的婚姻观,封建的科举都进行了批判。

  贾府这个大观园充斥着封建主义的存在,几百号人口,从上到下有着分明的等级制度,不得丝毫僭越,上层统治者享受着这种制度,但下层人民却苦不堪言,却因势单力薄,无法抵抗。虽说人人平等,但在封建社会,真正的下层劳动人民是很难以翻身的。阶级的差异是封建社会没落的原因之一。再看封建时代的婚姻,指腹为婚,门当户对,煤妁之言,父母之命,这样的包办婚姻真的能取得幸福吗?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不都是这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吗。他们渴望自由纯美的爱情,但却无法冲破封建礼教。毫无疑问,在这样的封建社会,他们是悲惨的'。对于封建的科举制度,贾宝玉将劝其努力科举斥为混账话,科举的本意是想选拔优秀人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举制度对读书人人性的禁锢和毒害是毋庸置疑的。顾炎武有言道“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类,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非但四百六十余人也”。封建的思想必然导致四大家族的衰落,封建社会也必然没落崩溃。

  《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是我国古代小说中的巅峰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真实写照,给一代代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读《红楼梦》有感5

  《红楼梦》这本书至它诞生以来,人们对它的阅读、追捧、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且大有越演越烈之势力,不得不有了一门专门的学问,那就是“红学。”它像一个万花筒,五光十色,光彩夺目,到处都耀眼,到处都闪光,魅力无限,趣味无穷。我是一个普通读者,《红楼梦》若是一个大海,我只一个站在远处看海的人。写一点自己的感想,就是向别人讨教的意思,既然是讨教,像一个讨饭的人,别人给馒头高兴,给窝头也高兴,给一点残羹冷炙也欣然接受。

  我觉得读《红楼梦》最难的是开头。开头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了,读起来就顺畅自然了,像一个走路的人,出门遇到了三岔路口,究竟哪条路是自己要走的那条路,必须弄清楚了,才能顺利地到达目的地。

  总之,《红楼梦》写的是阴阳两界,也可以说是写了虚实两重天。阴界写的虚无缥缈,让人难以捉摸,阳界就是写实主义了。开头可以说是写虚的一面。说有一个地方叫大荒山无崖稽,当年女娲炼石补天,炼了很多石头,都用上了,单单剩下一块未用,被弃在了这里的青埂峰下。这石头自经锻炼,通了灵性,有一天,有一僧一道从这里路过,石头就要求一僧一道带他到人间走一遭。一僧一道就带他到了“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这个地方就是贾宝玉生活的贾府。不知道过了多少年,也不知道“剩石”在人间生活的一世结束了多少年,这块“剩石”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有一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打这里路过,看到“剩石”上刻满了文字,是他的经历,也就是《红楼梦》的内容,于是空空道人就把它带到人间流传了。

  这“剩石”是以什么身份在人间呢?是“通灵宝玉”,而不是贾宝玉。我初读时就把他当成贾宝玉了。那“通灵宝玉”又象征什么呢?后面再说。

  一僧一道带着“剩石”下凡入世,半道上又引出一个人物——甄士隐,就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从梦中一僧一道的对话中得知,要带“蠢物”随“一干风流冤家”投胎入世。原来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一株绛珠仙草,同时又有一赤霞宫,宫内有一神瑛侍者,对绛珠呵护有加,平时用甘露灌溉,绛珠得了灌溉幻化成人形。为了报答神瑛的灌溉之恩,她要随他下世为人,可又无水可还,就把一生的眼泪还他。这就是“还泪之说”。

  这里出现两个人物,一个是绛珠仙草,一个是神瑛侍者。绛珠仙草是林黛玉的化身是无可置疑的,说神瑛侍者是贾宝玉,那“剩石”又是谁呢?他就是宝玉降生时衍在口中“通灵宝玉”。“通灵宝玉”跟随宝玉生活,是宝玉生活的傍观者、亲历者、见证者。宝玉是生活在宁荣二府和那个社会当中的,所以,“通灵宝玉”也是宁荣二府和那个社会的傍观者、亲历者、见证者。开始我是把他看成了是作者的象征的。这里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石头再“通灵”,他也是不会写字的,实际还是曹雪芹写的,书中就有“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的说法;第二,“剩石”和作者的身份相符。先说曹雪芹有没有才,无疑他是有才的,不然他也不会写出《红楼梦》这部惊天动地的小说来。可当时的社会又有那一个人承认他有才呢?再说这块石头,他是女娲炼成的补天石,说他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毫不夸张,也可以说他是国家社会的栋梁,可偏偏社会对他弃之不用,成了社会的弃儿,可他又是补天石,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只好去弄一些“风花雪月”之事了。弄风花雪月也不是单纯地弄风花雪月,而是用它一方面发泄自己的不满,一方面用来警醒世人;第三,是“剩石”站出来替作者说话。就是空空道人和石头的对话,石头说的一段话,大意是,文字内容虽无年代可考,但说的都是真情实感,取其“事体”罢了;再就是对“历代野史”和“风月的笔墨”抨击;又说,石头上的文字是“我半世亲睹亲闻的几个女子……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徒为供人之目而失其真传也。”最后说,世人并不喜欢看“理治”之书,而他这些文字能够使世人“换新耳目。”空空道人终于被他说服。

  随着对文本阅读地深入,我又觉得“通灵宝玉”又不像是象征作者的,而他就是宝玉随身携带的护身符,像电影里对主角的暗中保护者,随时保护着宝玉。可后来恍惚觉得,“通灵宝玉”又是宝玉的灵魂,而神瑛侍者是他的肉身。黛玉“还泪”是还给他的肉身的,而灵魂也就是“通灵白玉”才是和黛玉的心灵相通的。

  《红楼梦》就是这样,里面有很多问题,这样解析也行,那样解析也通,像一个寻宝者走进了迷宫,为寻宝而着迷,这大概就是她的伟大和魅力所在。

读《红楼梦》有感6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细细咀嚼这句话,我方有所悟,合上书,纵观整本《红楼梦》,回想每一篇章,亦是如此壮丽,如此悲凉。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是以贾、薛、王、史四大家族为背景,又以宝黛的爱情为主线展开的一幅壮丽画卷。宝玉、黛玉刚开始在大观园里一直相知相守,过着诗情画意的生活。直到有一日贾母和王夫人想给宝玉冲喜,让他与宝钗订了婚,黛玉知道后,悲痛欲绝,一病不起。终在宝玉新婚那日香消玉殒,宝玉知道后哭得死去活来,再次梦游太虚幻境,被僧人一番话点醒,看破红尘,最终大悟出家。

  记得我第一次看《红楼梦》时,我只看懂了宝黛的爱情和贾家的没落,再看《红楼梦》,我看到的是女性的悲剧和世态炎凉。晴雯因被冤枉愤然而死;黛玉独自凄凉死去;迎春刚出嫁一年就被丈夫折磨致死;妙玉被强盗拐走不知去向……这些都是“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女子,这也是女性的`悲剧。但在女性悲剧的背后其实是封建社会这张大网,它将这些极洁极净的物质逼迫到没有任何余地。

  《红楼梦》不但是女性的悲剧,也是女性的颂歌。在这本书里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晴雯、鸳鸯、紫鹃、平儿……她们不仅才华横溢,更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的女性。这让我想起第四十六回鸳鸯誓绝鸳鸯偶里,当贾赦向鸳鸯逼婚时,鸳鸯死命不从,还拉着她嫂子到贾母那里跪下,还说:“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就是一刀抹死了,也不能从命!”她这种刚烈强硬的性格深深打动了我,这也正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

  我还记得在《红楼梦》第一回有一位疯疯癫癫的跛足道人曾说过:“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人生乃是如此。世事无常,万物变迁,看淡所有人走茶凉,因为一切终究会过去。即使再富贵,再繁华,也只不过是万千世界里的一抹红尘,醒来后终归只是一场大梦!

  繁华红楼一场梦,过眼云烟终是空。金陵十二薄命册,梦醒时分归红尘。香消玉殒无人忆,花落人亡两不知!

读《红楼梦》有感7

  读《红楼梦》有感《红楼梦》这部巨著, 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出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无不跃然纸上,个个栩栩如生.它以宝黛爱情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大观园是这个封闭王国的缩影.书中的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是爱妒和娇痴的;而贾宝玉却是近傻与真诚,特别是对人性的尊重,他和丫头们之间并不全是主仆关系,而是大家可以作朋友,有什么好东西可以一起分享,他曾特意为爱喝酸奶的袭人留着酸奶.还有王熙凤的机灵和奸狠,薛宝钗的沉着冷静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人生,这段人生中有酸甜苦辣,有许多事都是无法预料,然而,面对不同的遭遇,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态度.譬如说,林黛玉的人生观应该是比较灰暗的,因为她寄宿外婆家,本来是一位千金小姐,可她总喜欢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己,猜疑别人,她那爱妒的性格常常对别人说话不留余地.黛玉遇到伤心事,也总喜欢用眼泪去麻醉自己,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别人,喜欢盯着自己的"伤口",而不是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有一次,她去找宝玉,因为丫头正在吵架而没有给她开门而猜疑宝玉是否不把她放在眼里,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出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无不跃然纸上,个个栩栩如生.它以宝黛爱情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大观园是这个封闭王国的缩影.书中的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是爱妒和娇痴的;而贾宝玉却是近傻与真诚,特别是对人性的尊重,他和丫头们之间并不全是主仆关系,而是大家可以作朋友,有什么好东西可以一起分享,他曾特意为爱喝酸奶的袭人留着酸奶.还有王熙凤的机灵和奸狠,薛宝钗的沉着冷静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人生,这段人生中有酸甜苦辣,有许多事都是无法预料,然而,面对不同的`遭遇,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态度.譬如说,林黛玉的人生观应该是比较灰暗的,因为她寄宿外婆家,本来是一位千金小姐,可她总喜欢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己,猜疑别人,她那爱妒的性格常常对别人说话不留余地.黛玉遇到伤心事,也总喜欢用眼泪去麻醉自己,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别人,喜欢盯着自己的"伤口",而不是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有一次,她去找宝玉,因为丫头正在吵架而没有给她开门而猜疑宝玉是否不把她放在眼里,自此常常独自落泪,悲叹自己.人生短暂,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许许多多的意外现。

读《红楼梦》有感8

  开辟鸿蒙,谁为精神?

  都只为风月情浓。

  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谴愚衷,

  因此,上演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周汝昌)

  ——题记

  皓月的清晖在红色的琉璃瓦间跳跃,品完红楼,一抹不一样的感动漾于心中。在美丽的红楼阁中,我似乎看到了那个如水般婉约的女子,朝我羞涩一笑。

  一回抽花瓶签,她抽到了牡丹,下边是一句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乃群花之首,宝钗当之无愧,她恍若一位"冷美人"用理性增添自己的美丽,而这美丽宛若带刺的玫瑰,刺痛着自己的心扉。本来,她冰雪聪明,是大观园里惟一能与黛玉相提并论的才女,但封建礼教让她不得不处处掩饰自己的才华;本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是她的写照,但她却用"女子无才便是德"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本来,她善良,但周围环境的影响使她冷漠对待金钏儿的投井,一心只想着怎样取悦王夫人。虽说如此,但宝钗以自己的.理性赢得大观园上下一致好评。她做事有分寸,懂得察颜观色,对每个人都很热情并与她们相处得很融洽。她的冷是内心的平和与安静,不同于黛玉的孤傲。宝钗,你把爱与苦藏在心中,你是最累的,但你活得精神,冷得精彩,理性得出众!

  你寄人篱下,被无形的牢笼束缚着,你渴望真挚的爱情,你悲叹自己的命运。于是,提锄揽篮,收一方落红。扶柳洒泪,送一池飘絮。你曾在元妃省亲这般热闹非凡的时候,落泪焚稿,幸福的"可望而不可及"令你惆怅。在水边,你写下了《葬花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你控诉社会的黑暗,不断与现实做斗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宝玉说。于是,你选择了水,在水边,你为自己洗一身清洁。寄人篱下,谁能了解的苦楚?众人的冷落不是虚构。不信,请看书中第六十二回,探春算他们家一年从头到尾的生日时,就是记不起何时是黛玉的生日,并拿黛玉与身份卑微的戏子相比,以此来取笑她。大观园的生活对于黛玉是"风刀霜剑严相逼",而黛玉骨子里的敏感与自尊使她对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哀叹,或是"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香消断有谁怜"或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都是黛玉孤独的写照。善良真诚,谁能发现她的本性?黛玉的本性是善良真诚的,尖酸刻薄的话语和狭隘的心胸不过是捍卫自己自尊的表现。教香菱写诗,为自己误解宝钗而真诚道歉,为金钏儿的死泪流满面,这些都是黛玉善良真诚的表现。木石前盟,谁能体会其中真挚的感情?从宝玉一句"你且站住"牵引出的情谊,成了黛玉精神的寄托。他们彼此爱护、赏识,以为会是天长地久,但当得知宝钗与宝玉正在进行婚礼时,她的病情更加恶化,在即将玉消石陨时,颤颤巍巍地道出一句"宝玉,……包含多么深的情!

  "碾冰为土玉为盆,半卷湘帘半掩门。""偷来梨芯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诠释了你的才华。幽淑女悲题五美吟,你写出了西施"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的思念,写出了明妃"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回"的无奈,述虞姬的"黥彭甘受他年醢,钦剑何如楚帐中。""都缘倾福生前造,更有同归慰寂寥"的绿珠以及"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羈縻女丈夫"的红拂。多才的你,对他们的理解,化作了红楼一角的一束灿烂。铭记你风骨远胜一朝的绚丽的诗篇;铭记你揽锄葬花的孤独;铭记你如镜如珠的眼泪。黛玉,一曲红楼,唱出声声叹息。一本《红楼梦》读懂眼泪,读懂你温情的善良,读懂那破碎的美丽。晚风吹过河面上最后一波涟漪,夕阳收起它最后一束光辉,月光游离在红色的琉璃瓦中。当许多都已沉寂。猛然发现,红楼一角,你正朝我羞涩一笑。

  经历的一切哀愁,快乐和无奈将永远刻在我们心中,清香永远萦绕在身边。如花般的生命,如花般绚丽,花的灵气带给了我们别具风格的美,我怜宝钗,也惜黛玉,为她们的才气与智慧拍手叫好!

读《红楼梦》有感9

  今天我再一次阅读了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与书里其中一位主角王熙凤亲密接触,让我真正品味到一个人怎样做人,才能被别人所尊敬;一个人挖空心思算计别人,但最后却落到被后人所耻笑,我的灵魂也深深地受到了震撼。

  《红楼梦》是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活的缩影,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主线,以荣宁二府的盛极而衰的过程为副线,将众多的人物和纷繁的事件,组成了一个有序的网状结构,为我们展示了广阔又高度集中的封建社会腐朽生活画卷。

  《红楼梦》中刻画了四百多个人物,不同人物有着不同命运,活灵活现,其中王熙凤给我的印象最深。她与别人不同,在她的身上有着两面性,她擅长用“借剑杀人”之法,“坐山观虎斗”之计,挑唆秋桐与尤二姐互斗,自己却展现出大度的一面,退居其外,最后是二人双双去世。这显示出,王熙凤足智多谋,有策略,有心计,在处理大小事务时,井然有序,圆滑应对,深得长辈喜爱,也难怪伟人毛主席曾称赞她有战略头脑。但是在施展策略与心计时,我认为还是要按道德行事,不能勾心斗角,挑拨离间,为人要有诚意,要懂得怎样才是对的.,怎样才是错的,光明磊落,光明正大地做人,不做那些偷鸡摸狗的事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这句话正印证了王熙凤的悲惨结局,老天爷对每个人都是公平,不会亏待一个人,也不会过多地奖赏一个人。

  虽然王熙凤十分阴险狡诈,但是说实话她的聪明才干却让我佩服。这让我想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他脑中同样蕴藏着令人钦佩的策略与心计。不是吗?诸葛亮得知司马懿已率兵前往阳平,可阳平的大部分士兵都已出去打仗,只留下了五六百人,于是他就在情急之下,让士兵在城门口排好两路纵队,而他坐在城楼上,弹起了古琴,沉着冷静,琴声不乱。两个小童在他身旁站好,城门打开。司马懿到达之后,看见了这一场景,怀疑孔明肯定在城内布下了陷阱,立刻调转马头,回魏国去了。诸葛亮就是利用司马懿疑心病很重的这一缺点,布下“空城计”,救了阳平。可后人却对诸葛亮有着很高的评价,那是因为他的策略与心计上闪烁着善良的金光。

  一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一个是为了顾全大局,虽然两者都十分聪明能干,虽然两者都是有策略与心计的人,虽然……尽管有一万个相同点,但两者之间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善良能给人们带来多少好处,多少快乐,善良的策略与心计能给多少人带来温暖,既然有这么多的益处,我们这些小学生就要从中吸取营养,给王熙凤的策略与心计穿上“善良”的外衣,然后移植到自己脑中来,为社会创造财富。

读《红楼梦》有感10

  这是我第三遍读《红楼梦》了,相比前两次读起来要舒服多了。《三国志》里面就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更应多读几遍领略其中意味。

  初读时,弄不清楚人物关系,常常看糊涂时就要往前翻来理顺人物关系,不久就放弃了;后来语文老师给我们放了87版红楼梦电视剧的片段,又激起了我的阅读兴趣,在第一遍的基础上,第二遍读时我能够清楚人物关系并能为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惋惜;这一次读这本巨著,在作者的笔下我仿佛置身故事情境中观察,感受到各个人物性格特点以及开篇判词对应每个人物的发展,看完后回顾,我感受到了这本书不仅是对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描写,更在描写封建制度对女性的迫害,即金陵十二钗惨死的根源。

  就拿人物来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王熙凤,尤其是“丹唇未启笑先闻”。故事开篇对该人物形象的塑造仅“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一句巧妙地给读者以一个独立、豪放的女性印象。一个曾富可敌国的大家庭里面的.规则自是繁琐严格,加之在那样一个重男轻女的年代,王熙凤能够大声讲话可见她的地位颇高,地位高的足以够她在长辈面前大声讲话的资本;见到林妹妹后哭和笑转换自如以及提前两天就给林妹妹备好衣物又给人以处事圆滑的印象

  对于整本书而言,作者在书中就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书中描绘的是他看破红尘后的“一场梦”,作者借“梦”来表现对封建制度的抨击。宁、荣二府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在故事起端吃穿用度的奢华与后来落败荒凉的对比,更能凸显先前表面热闹喧哗背后潜伏的危机,而这其中暗含人物命运,黛玉的小气、探春的短命、妙玉的孤僻等人物又让人看到封建末世下的女性的悲剧,让人怜惜。

  《红楼梦》中的爱情、兴衰、人生百态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与世间万物的关联,不管读几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经典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读《红楼梦》有感11

  当响彻云霄的鞭炮声早早的响起,衔接在昨夜绽放了一晚的烟花之后;当碗里圆滚滚的汤圆溢出甜腻的馅儿后;当荷包里装满糖果之后;新年迈出了它的第一步,窈窕的身姿徐徐向我们走来。

  曹雪芹细腻的文字吧我们带到了宁国府和荣国府。

  正月十五好不热闹。荣宁两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围坐在戏台旁,几张席上皆摆上了酒,两大梁上挂上了玻璃芙蓉彩穗灯,廊檐挂着的或绣,或画,或绢诸灯,更是极致地渲染了新年的气氛。醇厚的美酒,聒耳的笙歌,锦绣的`盈眸,在欢声笑语背后,却是被掩盖住的暗流涌动。两大家族,沦丧道德。谱写每个人的红楼空一梦。

  现实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呢?记得小时候,一年中最期待的就是过年那几天,喜欢亲人们热热闹闹地围坐在一起,喜欢摆满了佳肴的方桌,喜欢甜腻腻的果糖。新年的气氛那样浓,没有人比小孩子更开心。可是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对人情世故更了解,原先那单纯的心灵被压抑。新年,不知在什么时候,开始渐渐流失了它的韵味,留下的不知所措的瓦良格和对童年的眷恋,眷恋那浓浓的年味。不知是心智成熟了,还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大了。如今,我再也提不起除夕夜跑到门外看烟花的兴趣,亲戚朋友串门聚餐,也只想自己默默坐在一旁,对方桌上如往的家常美味也失去了兴趣。

  春节,古往今来,已经过了几千次,却仍未被人们厌倦,只愿快些再体味到过年的意义,珍惜我的每一个安稳的年。

读《红楼梦》有感12

  《红楼梦》是大家耳能熟详的著作。我记得我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小学5年级的时候,那是除了作文书外的第一本课外书,虽然里面有很多我不认识的字,但是我还是如饥似渴的连夜看完了整本书。

  隔天姐姐问我:“《红楼梦》好看吗?”

  “恩恩。”我忙点头,还接着说:“就是觉得林黛玉有点可怜,贾宝玉有点傻,薛宝钗有点坏……”懵懵懂懂的我说出了我心中所想,其实心里也是有点心酸的。

  到了初中的时候,我又买了一本,比之前的厚一点,当我再次读完时,我除了之前的心酸,还有了一点怨恨作者为什么要把《红楼梦》的结局写得这般悲惨,这与《红楼梦》之前的生气、繁荣的景象一点都不符合。

  初中,是愤青的时候,那时候看完《红楼梦》就很生气,为什么呢,因为林黛玉只懂得掉眼泪,还没事出去葬花;贾宝玉就是一个纨绔子弟,虽然有些经纶;薛宝钗也是一样,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的人,心里这么坏……永远的永远让我很是气愤,讨厌他们,和同学时不时讨论并损他们几句。

  高中,可能是自己懂得了更多的知识,累计了一定的分析能了,当初信誓旦旦不看《红楼梦》的我买了完整加厚版,细细地品读,慢慢的琢磨,有意无意的`揣摩,翻看让我对《红楼梦》里的所有人都产生了怜惜之情。

  林黛玉有着生性猜疑,多愁善感的性格,而我似乎知道了一些她的苦衷。她从小父母双亡,又是寄人篱下,她的世界里她是孤独的,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用刻薄的言语来筑造坚固的保护层。葬花是我记忆最深的片段,她曾低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连着凋零的花瓣,她也要把心事长眠于地下,让无尽的思念凝聚在自己晶莹的泪珠中。她浪漫,才气纵横和冰冷的结局催人泪下。她太美,上天都在嫉妒,于是最后她化为一片浮云,留樱花之惊魂。

  贾宝玉,跟林黛玉以身相许的贾宝玉,其实他并没有准确的性格,他任性,风流,多愁善感,又有一点小孩子气。虽然我不喜,但他衔玉而生,肌骨如凝脂,面似桃花,他曾两次梦游仙境,目睹仙界妖娆华丽,鉴金陵十二钗之命运,却懵懵懂懂,似傻似呆。他生活在纸醉金迷中,模糊而多变,扑朔迷离。

  最后的最后,他也是迷迷糊糊。

  薛宝钗,她大气而聪颖,就像百合一样高雅,不经意又会流露出丝丝智慧……她是我最让我纠结的人物,我敬佩她所有,不管是什么,因为她在争取,但我也讨厌她,讨厌她为什么凭空插足已以身相许的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人之间,大概所有的“第三者”都是讨人厌的吧,所以不谈她也罢。

  《红楼梦》所有的所有,最后是一个朝代从繁荣昌盛到衰败落魄的见证,她终究是十二钗的一个梦,随后借鉴一句总结,那就是:诗社风花雪月,潇潇洒洒岁月如一梦;刘姥姥嬉笑无忌,粗糙浮躁俗乐如一梦;大观园红香绿玉,清泉泻露浮华如一梦;贾府流水落花春去也,曲终人散结局如一梦……

读《红楼梦》有感13

  最能形容黛玉的,我想,就是诗了。诗,是对一个女子灵魂最高度的评价。一部红楼,诗文贯穿其中,成了全书的灵魂,而黛玉便成了藏在诗文中的玄机。黛玉把自己的一生谱成了一首“感时花溅泪”的诗。曹公笔下的人物是充满着诗性美的,我一直觉得,是诗歌让林黛玉这个形象立体起来。诚然,黛玉如诗。

  颦儿的才情带有诗意美,具有一种独特的婉转风流。黛玉自己的诗,有两种表现。一种风流缠绵,哀婉动人。一种才思无限,引人入胜。在黛玉的每一首诗里,我都能深深感到林黛玉那令人敬佩的才华,是让人那样百感交集,悲欣交加。她的诗韵致是洋溢的,我看到了她最活泼、最可爱的一面。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潇湘妃子,而不仅仅是怨天尤人的颦儿。这样的一诗性女子在表现她的内心的那种莫名的感受时,她的一言一行又是给人怎样的韵致呢?

  黛玉的诗每次出场都会让人惊艳,其中最让人熟知的莫过于《葬花吟》了,从小我就听闻“黛玉葬花”这一经典情节,但那时我对黛玉的身世一无所知。而现在,我已长成和她一般大,而她却没变,我想,女诗人是永远不会变老的吧!就是那天,我目睹了黛玉气怔,立在宝玉门外,几番思量,滚下泪来。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边的花阴之下,戚戚悲悲的呜咽起来。我才明白她的苦衷,我才明白“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阁”。

  随后,我随黛玉去了花冢,我亲眼看着她把花收入锦囊,葬入土中。“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剖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她眼里目睹了花的命运,心中悟透了自己的归宿,她葬花就是在葬自己!“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的泪不是为了博取同情,更不是自怨自艾,而是真情的诉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这是她对残酷现实的控诉,对命运给自己安排的漂泊之无奈,黛玉小就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属于她的那份温暖,从小寄人篱下,饱尝无家漂泊的艰辛。柔弱的女子生活在悲情的诗中才是不朽的'源泉。每次读到《葬花吟》,我的泪就会止不住的流。她为花写诗,我为她写诗。

  自结诗社以来,黛玉的诗风流别致,拔得头筹,大放异彩,不愧为令人敬佩的“咏絮才”。如果说其他人的诗歌是一块精美绝伦的美玉,那么林黛玉的那三首诗《咏菊》、《问菊》和《菊梦》就是以这块美玉为底的绝世无双的浮雕。“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黛玉借菊来抒发自己不被世人理解的情怀。她将陶潜引入诗句,既歌颂了菊花的高风亮节,也暗示了自己高洁的品格。整首诗深婉、秀美。只有聪慧灵秀之人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诗篇。此外,与《葬花吟》相呼应的《桃花行》,不仅是桃花诗里的精品,更是超越了古人。“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颦儿用强烈的对比写法描述自己的痛苦,既为桃花的命运而悲伤,更为未来的命运而担忧。恨却无力回天,爱却不能援手,唯有两行深情的眼泪。这首诗经过多次换韵,抒发的情感也随着文字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这是一个由花人相映过渡到花人交融,达到景为情设、情为景触的艺术效果,最后一气呵成达至以花自喻薄命的立意,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黛玉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虽然是一首诗,却也是一段青春,也是一种人生,既是凄美的吟咏,也是真诚感情的流淌和激荡。

  黛玉是一位真正的女诗人,她的多愁善感,在我眼中成了女诗人的独特禀赋。她的故事,葬花、夺魁、焚稿……都在我脑海里一遍遍的回放,好似就在我的眼前,生活在我的身边,那么真实,比我的邻居还要真实,还要亲切。

  恰是这样美丽而才华横溢的一位诗人,为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纯洁的爱情而付出了全部的生命,这无疑是让人敬佩而又心痛的!然而,无关乎其它,我确早已沉沦在她那些沁润心灵的诗句当中了!

读《红楼梦》有感14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精彩绝伦,我更觉得《红楼梦》最为经典,《红楼梦》是一部反映中国历史、文化、生活、风俗等等诸多方面的大百科全书,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史书。《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我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红楼一梦,恍如梦一场.《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噩梦。书中,女性地位是那么的低下,命运是那么的悲惨,她们去又那样的不屈不挠。我对她们又敬又爱,她们又悲又愤,我更对那些丧失人性和尊严的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我最喜欢的要数那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 《红楼梦》中的一切都是那么让人心酸,合上书本,我觉得我离红楼儿女的故事是多么的遥远。想想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新中国,我门是多么幸福啊!

读《红楼梦》有感15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是这本书的主人公,他们有着各自的命运,但却是在同一个聚焦点,他们为自己的情爱生活了一辈子,但换来的却是一场悲空。他们在荣国府生活,使自己快速成长,明白人生没有你情我愿,他们心中有着各自的思念。

  宝玉出生时嘴里含了一块玉,所以取名宝玉,不喜欢读书,最爱和姐妹们玩耍,更有一副呆样,成为府上府下所关注的'人,深受贾母喜爱。他对黛玉一见钟情,他希望黛玉生活快乐,黛玉哭泣时,他总是安慰她,希望和黛玉一起过美好的生活,但因家人觉得宝钗才合适。他过于伤心,最后了断尘缘,别人觉得宝玉无能、很呆样,但他忠于爱情,过惯了荣华富贵的生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

  林黛玉,在荣国府初识宝玉,日久生情,渴望与宝玉比翼双飞。她过于忧郁,时常想起自己父母双亡,过于悲伤落泪,身体日渐虚弱,后因听到宝玉和宝钗的婚事,心痛后气绝。人们觉得黛玉柔柔弱弱,一遇伤心事就哭很无用,但你们是否想过,她寄人篱下,无依无靠,悲从中来。在整本书中“抑郁寡欢”是林黛玉的代名词。

  宝钗品格端正,知书达理,待人随和,人人都夸她,觉得黛玉不及她。她明辨是非,嫁给宝玉后原以为能过幸福生活,但宝玉已毕俗缘,得来一场悲欢。

  一切在改变,他们也明白了对于命运的无奈。当他们从渴望的梦境中走出时,欢乐一随梦一起飘飞散去,只能各自认命,只是心中的滋味远比命运的悲惨更痛苦。读完这本书,我不会哭,只是感叹他们的悲。“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这句话,写尽了黛玉的一生凄惨。“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这是黛玉的佳诗,只是年幼的她完全不明白命运对她的不公。黛玉把自己的一切寄托给梦,也许她明白自己的悲运,只是希望梦不要随她的魂散去。想来,黛玉在人们心中的娇弱感也只是浮华,这是我体会到的,叹一声“悲”!

  《红楼梦》写尽了人间悲欢,也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有道是:说到心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天下大有痴人在,还有那痴人说梦者。”谁能明白那其中的滋味?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有感02-02

读《红楼梦》有感12-19

读《红楼梦》有感11-24

读红楼梦有感01-19

读红楼梦有感【热门】02-24

【热】读红楼梦有感02-23

【精】读红楼梦有感02-17

【精】读《红楼梦》有感10-02

关于读《红楼梦》有感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