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7-06 14:13:44
  • 相关推荐
【精品】《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1

  最近我看了《三国演义》

  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F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三国演义》读后感2

  书是一盏明灯,照亮知识的道路;书是一座桥梁,通向成功的彼岸;书是一艘小船,带着我们遨游知识的海洋;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位益友,我就交了一位“益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里有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有料事如神的诸葛亮、有心胸狭窄的周瑜、有满腹狐疑的曹操……

  《三国演义》里不光有人物个性鲜明的人物,还有生动有趣的故事:如三顾茅庐、桃园结义、草船借箭……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三顾茅庐。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刘备因为没有一个好军师愁不困已,听说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是一个中知人事的能人,便带上关羽、张飞二人前去走访,没有寻见。第二次不顾张飞关羽的'阻拦,冒着大雪再次拜访,还是没有遇见。第三次等诸葛亮睡醒才见到。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打动,同意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刘备屈尊求贤,礼遇下士,以仁待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3

  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学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四年级,我有了这一书,使我对书中人物典故有了更深的.了解。像“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三气周瑜”、“官渡之战”我都能耳熟能详,我 还 非常佩服书上的人物。

  我佩服诸葛亮,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且足智多谋。“草船借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佩服刘备,因为他特别善于用人,又有仁慈之心。刘表病危时,诸葛亮建议攻打刘表,夺取荆州,好有一个安身之处,但刘备一再推辞,死也不肯……

  我佩服关云长,因为他有万夫不当之勇,杀死袁绍二位猛将颜良以及文丑,又过无关,斩六将,还水淹七军,真是智勇双全。

  张飞武功也非常了得,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我更佩服赵云,因为他在几十万大军中宁愿战死,也不投降于曹操,他这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欣赏关羽、张飞、赵云的武艺,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国演义》读后感4

  《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历史名著,是本就进经不衰的文学经品。

  这本书主要讲了东汉末年的时候,主要分成了三个国家,分别是蜀国、吴国、魏国,刘备和孙权、曹操争夺天下。三足成鼎立之势,难免会发动战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终三国一一归晋的故事。

  其中,诸葛亮最令人敬佩。他足智多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于分析敌人的弱点,用空城计、连环计、激将法、反间计来对付敌人,几乎是无所不能。

  但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诸葛亮有不足之处。

  赵云,张飞,关羽都是蜀国的勇将,但后来从未出现过这样能独当一面的大将,应实了一句话:“蜀中无大将,廖华为先锋。”致使后来都不是敌人的'对手。诸葛亮在培养人才上疏忽了。

  诸葛亮从来不放心他人做事,无论什么事他都要亲自过问。他每天都是自己一个人在管理国家大事。劳累成疾,天天都在为国担忧,认为别人不能分担,他最终应劳累而死,未能完成大业,过于谨慎也是他的不足之处。

  这本书的好处就是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历史事件,丰富我们的词汇。

《三国演义》读后感5

  有一本书,它可以使你增加知识、提高智慧,你猜这本书是什么?这就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在这本书里,有许多英雄人物,像如:诸葛亮、刘关张、孙权、赵云、张辽......但我最喜欢赵云。赵云武艺高强、忠厚老实。他在长坂坡大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救出甘、糜二位夫人与刘备之子阿斗,他七进七出,杀死了无数敌兵,最终救出了甘夫人与阿斗。面对蜂拥而至的曹军,他竟毫无惧色,这一点我对他佩服之至。

  我最喜欢书中“七擒孟获”这个故事:孟获三番五次地在蜀国南部捣乱,诸葛亮准备讨伐他。诸葛亮运用他的聪明才智,七次抓住了孟获,又七次放走了他,终于使他心服口服,归顺了蜀国。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虽然诸葛亮有着远大的理想;虽然诸葛亮足智多谋,但六出祁山的`失败使他重病在身,病死在五丈原,年仅五十四岁。

  我看的是缩写版的,我认为原版的会更好,暑假时我还要看一看呢!

《三国演义》读后感6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次一听到这首歌曲,我脑海中仿佛就呈现出一幕士兵呐喊着、奔杀在大江南北的一幕独特场面。这些,都来自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写了刘备、孙权、曹操之间的三国战争,并塑造出了形象生动的人物,如:莽撞的张飞,智慧的诸葛亮,忠义化身的关羽,胸怀大志的刘备……

  在无数的英雄之间,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曹操。在小说中,曹操被塑造成了奸臣,似乎他就是反面人物,可以让天下人耻笑的'卑鄙小人。而我并不这么认为,曹操应是一个真君子!

  有一句话说得好: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把曹操比作治世之能臣。曹操确实是一个治理国家的天才。他能领兵打仗,又能治国安民,不是真英雄还能是什么?他的文学水平也达到了一个高度,他是一个著名的诗人,写过《短歌行》、《龟虽寿》……其中,《短歌行》饱含着曹操对人民的怜惜,以及自己对一时无法收复祖国山河的焦虑。

  曹操这个我眼中的英雄,被人们说成是奸臣,我觉得,看一个人,不能人云亦云,这样,不仅不尊重客观实际,也不公平公正。

《三国演义》读后感7

  这段时间老师引导我们读《三国演义》,刚打开书开始看,我发现上面有好多语句我都读不懂,这个烦恼让我绞尽脑汁。

  这时,爸爸自告奋勇地说道:“我来和你一块读,你不懂的语句我都懂!”我听了高兴极了,说道:“太棒了,太棒了!”于是,每天最令人兴趣盎然的事,就是和爸爸共读《三国演义》。几乎每天晚上,爸爸都会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其中,我最喜欢爸爸边读边加一个中途片段:“哉,来者何人,我是常山赵子龙……欲听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每每爸爸这样,我都捧腹大笑。

  现在,我已经把这本书看完了,爸爸带我一起认识了善良的刘备、忠实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尊敬人才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果断的孙权和心胸狭隘的周瑜……在这些人物中,我最佩服刘备,虽然武艺不是最高,头脑不是最聪明,但非常善良、仁慈,所以才有许多大将愿意追随他。

  我喜欢《三国演义》,还想再看一遍,而且和爸爸一起!

《三国演义》读后感8

  8月31日夜读《三国演义》第一回,东汉灵帝时期,天下渐乱,时有张角黄巾军起义。

  刘、关、张三人忧心天下,胸怀大志,于桃园结义,受商人资助,集结涿县民众投奔幽州太守刘焉,征讨黄巾军立首功。战友卢植却遭人陷害,由董卓代其职,败,获刘、关、张三人所救。三人无官职,遭到董卓轻视。张飞气愤,便要提刀杀董卓。名句“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安得快人如翼德,尽诛世上负心人!”

  ——事件:卢植遭人陷害,张飞欲救,被刘备劝下(“朝廷自有公论,汝岂可造次”),深刻体现刘备与张飞的.性格,张飞鲁莽冲动,刘备顾全大局却又较懦弱,是以后故事发展的一个包袱,不知判断是否正确。

  另外,曹操出场,介绍生平,引名句“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青年曹孟德有权谋、多机变,任县令时颇有治理之手段。(佩服

  读第一回感触不深,所以记录比较少,这一回应是比较重要的,时代背景、重要人物出场,刘备、张飞、曹操的基本性格在短短一回中显露无疑。或许以后回过头来看看,会有更多话想说。

《三国演义》读后感9

  寒假,我读了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少儿版),共三十六回,故事引人入胜,让我百看不厌。不管是“桃园结义”、“过关斩将、“火烧赤壁”,还是“气死周瑜”、“骂死王朗”、“吓死夏侯杰”,无不叫人拍手称快,我深深地被书中人物的英雄事迹所打动、所吸引、所折服。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刘备。曹操攻打新野的时候,他带着老百姓跑,宁可被曹兵追上,也不舍弃老百姓,要和百姓同甘共苦。他还爱惜人才,赵云冒死救了刘禅,刘备却生气了,要把阿斗摔在地上,且大声喊道:“就因为这个,几乎损失了我一员大将”,可见他求贤如渴、爱才如命。

  最让我敬佩的人物是诸葛亮,他未出茅草屋先知“三国三分天下”;“博望坡”预设火烧曹营;“新野”留空再败曹营;又以“三寸不烂之舌”激烈辩论群儒,使东吴百官无言以对等等,这些充分表明他机智聪慧,足智多谋。

  读了《三国演义》后,使我深深懂得了,一个国家要想强大,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只有科技兴,才能国家强。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要学习科技,增长知识,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更加美丽。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苦肉计’是周瑜与黄盖创造出来的,这个计谋使曹操损失了好几十万大军,孙刘联军却大获全胜,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都算得上是很辉煌的。这辉煌的背后,黄盖付出了非凡的代价,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皮肉之苦。

  众所周知,如果黄盖不能忍受痛苦的一百军棍,‘苦肉计’能骗过人家,能骗得了老奸巨猾的曹操吗?不能取得曹操的信任,就算周瑜有天大的能耐,用兵如神,就算诸葛亮神机妙算,能借来东风,凭孙刘几万的兵力,能打败曹操的几十万大军吗?所以要取得成功,不先付出代价是不能的.。鲁迅有一句名言:我不是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空泛其身”,几乎所有成功的人,都是经过了许多的艰难崎岖,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看那些奥运冠军,莫不是夏练三伏,冬练严冬,浑身是伤呢?我们在学习上也是一样。又怕苦又怕累,不愿意动脑筋,一见到难题退却是搞不好学习的,只有不怕苦,不怕累,刻苦认真、勤奋努力才能搞好学习。

  想想自已平时也有怕苦怕累的思想,和黄盖比起来真是十分惭愧。今后一定克服这个毛病,好好学习,以不辜负老师和父母的期望。

《三国演义》读后感11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有许多许多经典桥段,里面许多许多英雄人物,都让人很难忘记。刘备是其中最幸运,他手下五虎将个个勇猛过人,哪一位不是人人称赞大英雄呢?人称常胜将军赵子龙就是其中一位。

  赵云对刘备十分忠心,为蜀国江山耗尽了他心血。赵云活了七十多年,打过无数场胜仗。手持长枪他在战场上为刘备卖命,从不动摇忠心怎能不令我敬佩呢?在长坂坡上,靠永远不动摇忠心杀出了一条血路。孤身一人,将阿斗救了出来。

  如果当时他丢下了阿斗,阿斗下场是怎样,谁又知道呢?历史上这样忠心耿耿人,实在是屈指可数。

  在赵云六十岁左右,敌人有一次来犯。他主动请战,杀掉了魏国四位将军,还活捉了一位。我实在想象不到,一位六十多岁老人在战场上杀敌,是怎样一个景象。赵云在年迈时还如此应用,真是让人不得不敬佩。

  赵云杀敌英勇事迹已成为人们多少年来佳话。“我乃常山赵子龙!”多么熟悉一句话,这句话令多少敌人闻风丧胆,令多少豪杰自愧不如。这么一个忠心而有勇猛虎将,恐怕历史上没有第二个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12

  有一天,妈妈给我买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看了几页,立刻被吸引了,废寝忘食看了起来,看完后,感受很深。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主要讲的是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分成了三个阵营:魏、蜀、吴,曹操、刘备和孙权当上了营主,指挥大将争夺地盆,经过三英战吕布、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番两次的大战,比较后魏国过五关斩六将,赢得了胜利。

  在这本书里,诸葛亮足智多谋,每当蜀国出现困难,都是他尽力出面去解决,非常厉害;张飞虽然喝完酒就会大发雷霆,破口大骂,但功夫非常了得;吕布是当时武功比较强的.,连刘备、关羽、张飞三个联手都打不过他,射箭技术更牛,150米外的东西都能射中,但他有勇无谋,不会动脑筋,比较后被曹操杀掉了。

  我比较喜欢的人是大名鼎鼎的关羽,他是我的榜样。关羽的武器是锐利的青龙偃月刀,长1米多,重82斤!他穿着浅绿色的战袍,骑着一匹叫“千里”的赤兔马,一口气就能跑好几公里呢!而且他非常勇敢,对刘备也很忠诚,刘备一有危险,他能马上去保护他。

  这些人,他们的性格都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能为自己的阵营而战,胜利后都不需要奖励。

  《三国演义》真的很好看,大家都快去看看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中国的四大名著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但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是我受益最多的一本书。

  这本书主要讲魏、蜀、吴之间的纷争故事。它叙述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太康元年三国统一为止,描写进百年的伟大历史,和赫赫有名的三国之君。故事中有贪财好色的吕布;英勇善战的张飞;嫉妒加小心眼的周瑜;还有聪明绝顶的诸葛亮。诸葛亮能被后人所赞也是当之无愧的。聪明的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谁的阴谋都别想在他的眼前瞒天过海。他也会利用天气及风速来巧妙的成功完成他的用兵之计。他也是一个大度惜才,警惕性高的人。七擒孟获,每次孟获不服都放走他,直到第七次孟获佩服的五体投地,归顺蜀国。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草船借箭,嫉妒心极强的周瑜把诸葛亮看成东吴一患,便想方设法害死他。最终他想到现在是没有造箭的条件,却偏偏让诸葛亮三天之内打造十万只箭,否则,将被处死。没想到诸葛亮却胸有成竹的接受常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凭他的聪明才智居然在三天内向曹操“借”十万只箭。

  读完三国演义我对当时的社会有更新的解。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是痴迷的,它就像一个知心朋友,是最有耐心,最令人愉快的伙伴。

  一翻开《三国演义》,我仿佛回到了东汉末年,我与关公一起过关斩将;与孔明一起神机妙算;与赵子龙一起勇闯长坂坡。从“桃园结义”到“赤壁之战”,再到“三国归晋”,我从中认识了大仁大义的刘备,认识了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认识了英勇无敌的关羽,认识了疑心重重的'曹操……像我的各种朋友,伴我成长,他们给我启示,给我快乐。

  同时,我为桃园三结义而敬佩;为舌战群儒而喝彩;为赤壁之战而高兴;为三国鼎立的局势而欣慰;但又为大意失荆州而伤心;为火烧蜀军八百营而着急;为出师未捷而惋惜;为蜀汉的最后灭亡而叹息!因此,读《三国演义》是种享受,有时快乐,有时悲愤,有时激情……随着故事的深入,我的七情六欲也就融入其中。

  一来二去,我看《三国演义》就爱不释手了,成天废寝忘食,沉浸在书中。一天不看我便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至此,我们家便出了位“书呆子”。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明代大学者了杨升庵有一首词脍炙人口,荡气回肠,用在《三国演义》的开篇,恰到好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罗贯中在三国故事的开头,就给我们描绘了东汉末年动荡不安的社会乱象。战尘滚滚,狼烟四起。各路豪杰打着为了天下苍生的旗号,抢占地盘,称王称霸。黎民百姓生灵涂炭,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故事虽然精彩,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但是,我实在看不出来那些所谓的英雄好汉,谁是正义的'?谁是邪恶的?哪个是君子?哪个是小人?

  说曹操是乱臣贼子,可是他至死都恪守着承诺,一直没有称帝。说刘备是为了匡复汉室江山,可他却第一个自立为皇帝。是是非非,真真假假,令人眼花缭乱。

  当我们试图用好人与坏人的标准,来判断和分析三国人物的时候,会发现无所适从,茫然无措,以至于大跌眼镜。也许,要读懂《三国演义》,还真的需要从杨升庵的那首词开始……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21

《三国演义》读后感12-30

《三国演义》读后感01-22

三国演义读后感12-03

三国演义读后感06-02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28

《三国演义》 读后感02-09

《 三国演义》读后感01-10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2-02

初三三国演义读后感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