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读书笔记>桃花源记读书笔记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
更新时间:2023-11-20 12:16:47
  • 相关推荐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记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1

  30年后重读《桃花源记》,真想学学南阳刘子骥也付诸行动前去找寻,寻见以后也希望入住源内。无论魏晋,乃不知有汉,院内不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更惬意的是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在世外绝景,不问世事,忘却人间疾苦。试问这凡尘之中有谁人不慕恋此所,实为逍遥人士向往的美地。

  如今又细读此文,发现一处似乎是不合常规地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翻译为:男女穿戴和外面的人完全一样,顿感费解?秦乱至晋之间有多少年的历史,其中服饰竟毫无变化,实在难以让人相信。

  略查一下历史,秦至晋约有600多年,自己遐想:大概桃花源中有一洞,有专门的购物者可以自由出入购物来回分发于人,以至男女穿戴并不过时,因为毕竟此地虽为隐居,但也是生活之所,其中也有他们自己制造不了的东西,比方说盐、醋或者一些特殊的工具等等,总也会想着从外面购进来吧?当然,这是我自己推理的解释,实在牵强!

  带着疑问我从电脑上查找原因,原来早有人发现其中的蹊跷。第一种是讲这种说法是合理的,解释两方面,一是古代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种地的农民从秦朝到晋太原中期服饰上竟然一点也没有变化,变的`只是上层阶级,其中有古诗证明,陶渊明的《桃花源诗》“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二是此处外人”是指当年秦时人的服饰,并不是魏晋时期的服饰,此处也有证明是王维的巜桃渊行》有诗句,“居人未改秦衣服”。

  第二个是说文中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解释也有两种: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出现了两个变化,第一次变化是汉装的定式被突破了,第二次变化是胡服被大量的吸收融合进汉人的服饰之中。二是桃花源记是陶渊明虚构的作品,难免有不符合逻辑之处。

  古有温故而知新,今日温故而解惑,重读《桃花源记》颇有收获,喜不自禁,与你分享。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2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

  本文是陶渊明的名作。作品资料是作者根据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自我的梦想而凭空虚构的。他虚构了一个在武陵大山中与世隔绝的梦想社会,那里生活着一批几百年前为避战乱而躲到那里的人。这些人世人和睦相处,幸福欢乐,桃花源里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人民的梦想世界。作者描述的这个“世外桃源”虽是虚构的,但仍不管进取的思想意义。作者借此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我的劳动创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我对梦想社会的憧憬。

  这篇文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渔人非但没有遵守自我的诺言,还带领别人去桃花源,好在他最终没有找到桃花源。也许礻是他的报应吧。我们每个人都应当遵守诺言,因为这不可是别人对你的`依靠也更是自我对自我的,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别人会怎样看你呢?

  跟世外桃源的人相比之下,可见得我们是有多幸福,所以我们也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在那里,我也想对桃花源里的人说:你们不要住在桃花源了,你看我们此刻已经有了电视机,电冰箱,空调……跟你们比,我们可要幸福多了呢,你们快出来吧,此刻那里已经没有战争了,仅有和平与幸福,此刻的科技可发达了。

  读完《桃花源记》这一篇文章,我觉得自我也好像里面的人一样,每一天快欢乐乐,无忧无虑。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那就请读《桃花源记》这一课吧!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3

  《桃花源记》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晚年所写的《桃花源诗》之序言,该序描写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理想社会,人们过着安宁、和睦、自给自足的淳朴生活。这虽然是一个空想的社会,但它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美好社会的向往,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渴望摆脱剥削压迫和频繁的'战乱、追求幸福和安宁生活的愿望。这当然是对黑暗腐朽社会的一种含蓄而又深刻的批判。正因为如此,“世外桃源”在千百年的封建社会中,成了人们心目中理想社会的代名词。x笔调流畅,描写逼真,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桃源仅只晓秦朝,魏晋当然领汉标。断代隔山观世变?同时聚首写神交。抨击黑暗题材妙,向往光明理想高。否定君权砭世弊,陶潜绝唱续“离骚”。

  注:

  1,“断代隔山观世变?同时聚首写神交”句,意为:桃花源中的人因与世隔绝,于是在观念上形成了秦至晋之间时空的断代,那么,相隔数百年,“世外桃源”的人怎能看得到秦以后朝代的更替和变迁呢?而实际上桃花源中的人与作者是处于同一时代的人,于是作者在文中假托武陵捕鱼人忘路访桃源之过程,真实而生动地描写出同代人聚首的神似般交往。

  2,"陶潜绝唱续离骚"句,意为:该x虽是散文,但却是千古难得之不朽名篇,余以为堪与屈原之《离骚》媲美,因而誉之为“陶潜绝唱续离骚”。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4

  远远的,凌驾于粼粼水波之上,极目望去,那一大片绯红似乎是天上的一段彩云,落到了滇池的水边。幽幽的一脉花香直直泌入了心肺,使人不禁走近一点去玩弄那些缀满枝头的春桃,有的含露乍开,有的春深似海。只是几缕风儿轻轻从顶上吹过,整片林子又是急了起来,那些开得正盛的枝头桃花忽地飘了旋旋转了两圈,静静地,妖冶地躺着,这一刹那间好似搅天风雪,一刹那间又似风花雪月。究竟是风在挑逗桃花,还是桃花在挑逗风呢?

  琐琐碎碎的,重重叠叠的,高山雾林隔绝着,这里是云深不知处,这里是花非花雾非雾,几滴天层上的.白露落得得悠悠然。透过了狭窄的两峡,洗炼成一根根密密细细的雨针,打弯了如茵的绿草,打落了几朵桃花。

  萋萋芳草上,那摇曳着的绦丝般的碧竹翠叶,那挂在薄叶间点点红紫的硕硕桑果,饱满,从远处踏着阡陌小路走来,冥冥之中把身上积习多年的厌烦和倦念一并带去了,只留下传说中的萧萧金石之声。行人皆怡然自乐,一条条清秀的溪纵横,穿插在了这些散发着泥土淳厚的、香甜的田地之间黑瓦白墙、雨敲石砖。

  这里的人喜好酿酒,这酒也仅仅是用门前门后那溪中的水舀来的,放了若久若久,也自带淡淡的桃花味,是清香的,也同源外的桃花,是妖冶的。不知可有人曾谓此“余音绕梁”,三升三起又三落。可真能称上醉桃花或一笑倚春风。

  渺渺之处传来了一声嘹亮的鸡鸣,近处俨然的屋舍下冒出了高昂的犬吠。可曾,有树下倚在竹节小凉椅的摇头老人,啧啧地道:“吵躁之物,皆是些鸡鸣狗吠;吵躁之物,皆是些畜兽家禽也……”可叫的,还是犬,鸣的,还是鸡。山深树高处,蝉儿乐此不彼,在桃花源的上方,延绵起伏,带来了微微躁意和凉意。这,应就是被大片桃林所困的夏吧。

  只不过是稍作停留,顿时又天花飞雪,新桃旧桃慵懒,在空中飘荡着,聚散离合……缓缓走过的大片大片勾人的桃花华盖,又活生生从梦里揪了出来,也不知何时,才能熙熙攘攘,才能真正怕被遗忘。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5

  近日读到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诗》,颇有心得。联系到陶公的散文《桃花源记》。感受则更为深切。我们知道。陶公的政治理想就是追求一种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富于人性、酷爱自由、沿袭传统的社会形态。陶公诗如其文,源于生活,亲近百姓,明白如话,极富感染力。

  陶公在诗中说道:秦国嬴政扰乱封建社会正常的政治秩序,贤人们都逃避那种乱世。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等人逃到商山,桃花源的先人们也逃隐了。初来桃花源的足迹渐渐湮没,那道路渐渐荒芜而消失了。起唱六句,揭示桃花源产生的历史。

  桃花源人相勉努力耕种,他们日出而作,日落各归居所休息。桑竹采用后犹有余荫,五谷能够及时种植。春收蚕丝,秋收粮食,没有官家征税。“艺”即种植,“春蚕”二句互文。

  荒草掩路,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可是桃花源内鸡鸣狗吠,互相应答。礼法仍然保持古风,衣裳也没有时新的样式。孩童们天真活泼纵情歌唱,斑白头发的人们欢天喜地往来游玩。“俎豆”二句揭示桃花源民俗文化特质。“童孺”二句表现儒家理想:幼有所长,老有所养。

  从草木的荣发与凋落,就知道季节的变化。虽说没有历书记载,一年四季还是很清楚的。简朴的生活快乐有余,哪里还用得上智巧呢!桃花源的奇迹一直隐蔽了五百年,今天却向世人展示了他们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的风俗淳朴,世间的风俗浅薄,所以桃花源只暴露一下便又深深地隐蔽起来。借问游于方内的世俗之人,你们又怎么能够了解尘嚣之外的人间呢?我多么愿意乘着轻风高飞远举,寻找那些与我的志趣相同的人们啊!最后诗人的自我出现,是诗人全部真情的自然流露。

  桃花源的理想社会以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富于人性、酷爱自由、忠于传统为特质。这一理想是对当时封建社会的根本否定。桃花源理想社会的'世俗性,也是对当时盛行的佛教思想的根本否定。桃花源世界,是非仙非神非彼岸的人间世界。

  今天我们正在建设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也许能从陶公的诗里感悟良多,汲取一些有益的养分。“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等描述可以供今人回味。陶公笔下的桃花源是尚境界、遵规范,守秩序的。如我一位境界很高、修养很好的兄长所言,中国梦的境界若不建立在规范与秩序之上,将难以实现。斯言极是,不可不闻!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6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段的意思是这样的:“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就出现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好像隐隐约约有些光亮。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经过。他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眼前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此刻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其中来往工作的.人,男男女女的穿着全都跟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孩子,都安闲欢乐。”

  每当读到这一句时,我总是爱在脑海中想象出桃花源的样貌,并想象自我身处其中,怡然自得。桃花源不正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片乐土吗?于是有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和“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的故事。看完之后,我忍不住想,为什么渔人能在无意间进入桃花源,而太守和南阳的刘子骥带了那么多人那么仔细的找却找不到呢?

  会不会是因为渔人心无杂念而其他人却心怀不轨?太守可能这样,但“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他也会这么想吗?由此我又想到了一篇叫做《金斧与农夫》的故事,故事是说一位农夫一不细心把自我的铁斧掉进了河里,招来了赫尔墨斯,赫尔墨斯捞上了一个金斧和银斧,农夫却只要他的那把铁斧,赫尔墨斯被他感动了,于是把三把斧子都送给了他。另一位农夫听了很羡慕,却因为贪心变得一无所有。这不正像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吗?贪得无厌,于是变得庸俗,小气,被人看不起。看到成功了的人便百般嫉妒,也去效仿他们,结果和太守一样“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出口”了。

  而那些人们口中的高雅之士,有多少是真正的“高雅之士”呢?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作文03-03

《桃花源记》说课稿12-30

桃花源记说课稿范文05-22

桃花源记随感(精选19篇)03-07

《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22篇)01-03

《桃花源记》说课稿15篇12-30

《桃花源记》说课稿(15篇)03-10

桃花源记改写作文01-19

桃花源记续写作文03-01

桃花源记续写作文(精选19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