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金枝》读后感
《金枝》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4-02-18 09:19:25
  • 相关推荐
《金枝》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金枝》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时候思想开小开,今天看到“巫术”二字,就突然想到了之前买来却没有来得及看的《金枝》一书。拿出来翻阅看看,竟觉有趣。

  作者对巫术的定义是“巫术是一种被歪曲了的自然规律的体系,也是一套谬误的指导行为的准则;它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没有成效的技艺。”

  “在人类思想方式发展过程中,宗教思想逐步取代了巫术思想,而作为解释自然现象的宗教,又逐渐被科学取代”

  “科学与巫术的共同之处,只在于两者都相信一切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但,巫术所认为的规律纯粹是事物呈现于人的头脑,经过不正确的类比、延伸而得出的;科学所提出的规律乃是对自然界现象本身耐心准确观察后得出来的”。

  吾深感认同。

  这本书中还介绍了很多,古代的部落里流传的匪夷所思的“习俗”和“巫术”。

  有时候,作者也会直接称他们为“未开化的人”。

  那些仅仅通过人的大脑的不正当的类比和延伸而得出的五花八门的巫术。几乎来源于人对于“死亡”的恐惧,当然也有可能源于他们对于“未知”的恐惧。

  书中一些介绍也让我觉得脑洞大开。例如,原始部落的人认为国王就是神的化身,并且能够昭示人间的一切,如果人间有了灾祸、战争失败等,那都是国王的缘故,就要处死国王。

  而这种“弑君习俗”竟然存在于好多的非洲部落里,于是国王多“短寿”。

  另外,为了保护神的存在,就给“神”树立了很多的禁忌,犯了禁忌自然要受到惩罚,于是--没有人愿意承担这个危险的职业。

  国王自然不会强势,一些国家的国王竟是别的部落的人也就不足为奇。那么国家的实际控制权则会流落到掌握“军权”的人的手中,即导致了“神权”和“政权”的分离。

  嘿,有趣。

  另外,看那些“未开化的人”鼓捣出来的各种祭祀礼仪和禁忌的时候,我脑海突然冒出来一个大胆的想法:“玛雅文明”的突然消亡会不会就是古代的某种公众巫术祭礼,自己把自己玩儿没了的 。

  毕竟他们的“习俗”和“认识”往往是那么荒诞。书中在《灵魂的危险》一章中,就提到了一个例子,一个博罗罗人的村庄的所有居民全部惊恐的逃避一空,仅仅是因为有人梦见有敌人悄悄的向他们村庄进袭了。

  如此想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要得益于先人的“智慧”的界限分别。

  “不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感叹我们古代先贤们,能在生产力有限的时代,智慧的做出“对立统一”的划分。这可能就是我们中华文化能够得以源远流长的原因之一吧。

  最后,发现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能够采用这种略看一二的方式,倒也是个不错的方式,一是能够大概知晓书中主要谈论的内容和观点,二是稍微降低一下自己“只买书,不看书”的愧疚感。

  这种翻阅的方式也不妨分享一下:

  仔细阅读书中的前言部门,不管是翻译者的还是作者的。一般这里面会总结书中的主要观点,如果是翻译的书,还能看到译者对这本书有趣处,以及优缺点的总结,帮助自己树立一定的框架。

  然后,翻阅目录,把那些自己一眼看上去就觉得有趣,想看看作者说点啥的章节标记出来。只翻阅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即可。阅读章节时,如有趣,看下去也无妨,若无趣,就只看看段落开头的句子。

  “兴趣使然”下,读书就会变得有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