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三字经》读后感
《三字经》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10-28 10:24:47
  • 相关推荐
《三字经》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字经》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字经》读后感 篇1

  朗朗乾坤,得万古之灵气,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旷世之奇书,《三字经》横空出世!小子对此奇书甚有感触,即书一文,此亦个人之意,又亦儿戏之言,不可当真也!

  何谓此书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韵句成句,自成一体,易读易记,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这部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书,竟融“历史、地理、人物、天文气象、诗书礼乐、教育、哲学”于一体。可谓学一书而通万卷也!但是,我们要把《三字经》与当时的历史条件联系起来思考,正确地认识,主动汲其精华,剔其糟粕。

  亲情、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孔融四岁就知道让大梨给长兄;黄香九岁便主动孝顺父亲而无怨无悔。

  重视子女教育和历史教育亦是优秀的文化传统。“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玉不琢,不成器”。这体现我国对教育的重视。《三字经》还将整个中国历史浓缩在一起,易学易记,并且专门谈到学习历史的方法。

  总之,这一切都表现了古代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

  但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于当时的历史与政治原因,造成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使《三字经》多了几分糟粕: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这说明当时的`人们愚昧地认为有了“三纲”,就会形成君顺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妇顺的社会安定局面;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这些基本道德底线,不容打破。只是可怜当时的人啊!一心认为三纲五常可以维护家族、国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纲五常并亲身践行,实际上这不过是富有的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在伦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紧箍咒而已。作文

  总而言之,《三字经》这本奇书,其精华就在于对亲情、孝顺的张扬,对后天教育和历史教育的重视。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两千年来一直是束缚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绳索。

  我们一定要记住,《三字经》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去汲取精华,剔其糟粕,最后发扬光大至世界。

  《三字经》读后感 篇2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几句话一年级小朋友都明白,这就是三字经的经典“台词”。

  背诵三字经,人人都会,可谁又明白其含义呢?我闲来无事,随手拿起了三字经全解。三字经主要是写人的善、恶、学、孝、礼、仪,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传统美德。

  从最经典的几句开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格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其实我觉得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的,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从这几句一向到“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向是告诉我们应好好学习,亲近教师和同学并且要不耻下问。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是做人的基础。

  今日读了三字经我学到了很多,在我们的生活中,显现出我们这方面的不足,比如:在公交车上,一个孕妇上了车,两位老大爷因为争着让座吵了起来,其他人像看热闹一样,有的还起哄。结果出来了,但孕妇到站了,她为了明白结果还多坐了一站,但她还是很多谢两位老人。司机转头说:“我看在座的大都是年轻人,两位大爷虽然为谁让座而争吵,但至少他们有这个想法,为什么除了两位老大爷,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让座呢?”车上的人听了都默不作声,慢慢地低下了头,车内一片寂静。

  这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说明了我们不懂礼让,虽然每个人都明白为老孕幼残让座,可谁有动于衷呢

  我们应从尊敬兄长和长辈开始,培养自我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不应当计较自我的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也会感受到他人的温暖。

  21世纪,独生子女有很多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而《三字经》教导人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书中说“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如果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开始,经常给孩子讲“汉代的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为父母摇扇子,冬天以身体为父母温暖床席。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谦让尊长,吃梨时挑小的,大的让兄长吃。”那这个社会还会出现那么多不和谐的现象吗?

  赶快拿起《三字经》,相信你的收获比我更多哟!

  《三字经》读后感 篇3

  记得当年《百家讲坛》预告要播出《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时挺纳闷的,《三字经》?这有什么好讲的?不就是给小孩看的吗?还值得解读?

  节目播出时看了几期,才明白钱文忠是以《三字经》为依托,解读埋藏在浅显的《三字经》背后的中华文化。

  后来买到了这套《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课余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到今天总算读完了。

  我觉得这套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浅显易懂。没有生僻的学术名词,没有晦涩的古文征引,也没有难明的考证与论述。以《三字经》为引,通过一个个历史故事,以最平实浅近的语言讲述古典文化,并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作用。

  这个讲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由于一些原因使得我们现代人阅读古文和古籍有一定的障碍,使得普通大众在了解和继承传统文化上产生一定不便。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文化传承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在今天我们就是要将原本在众人眼中深奥,难明的古典文化通俗解读,使人们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继承我们民族文化中合理,有益的成分。特别是面对文化冲击时,弘扬本民族文化就更显得重要。文化上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而我也觉得这套书最大的`缺点也恰恰在于它的“通俗”。所以在书中我们只能看到一个个小故事,却看不到多少钱文忠先生个人的看法与意见,学术性很低。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讲述《玄奘西游记》时的那个钱文忠,显得专业,精明,自信,得心应手。

  我最大的认识是明白了原来小小的《三字经》也蕴含着如此多的文化信息与知识,可见生活中任何一件事,哪怕是你认为再小不过的事,只要你顺着一定的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探索,它便可以无穷大。

  向所有中小学生,向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们推荐这本《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它是了解中华文化的一部很不错的启蒙读物。

  《三字经》读后感 篇4

  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其中以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三字一句、含义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至今为止还未探索出这本书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升华个人思想,让你在体味韵律的同时,获得并体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内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这两句放在《三字经》的开头,一语双关,既从人的本性开始写起,结构明确,也阐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时候,天性本来是善良的,通过钱文忠教授介绍:最初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是儒家思想创建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论中,重点以“仁“为主,我同意这种看法,因为这种观点可以使很多人避免“雾里看花“,从而走上不归之路,人性本善,是人类内心世界真是的写照。

  性相近,习相远。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受到后天外来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可见在古代,就有人对“后天环境“做出了评价,认为导致人性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这句“古训“一直沿用至今。在这个繁华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给人们增添乐趣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天性,沉溺于其中,从而便有了教育。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去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受到变迁,而学习的根本办法,就是专一“。这是钱文忠教授对这句话的`理解,我对这句话,情有独钟,因为人性格的养成是要受到后天教育的影响,对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他们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上网、打游戏、逃学、说脏话,这些现象在中学生中已经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们本性的善良,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才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字经》读后感 篇5

  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其中以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含义简单易懂,还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许多知识,正所谓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在小时候,我通俗地把它理解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每个人刚生下来时,本性都是善良的。虽然每个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大,可是,由于以后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

  从“苟不教,性乃迁。”到“知某数,识某文。”告诉我们许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其中“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告诉我们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而学习的方法,贵在专心。“昔孟母,择邻处。”里面蕴含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告诉了我们学习环境的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人就像玉一样,不打磨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就像方仲永一样:他家世代都是种田人,但是到了方仲永小时候时,方仲永就已经会作诗,由此父亲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很多人都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于是父亲就一天到晚带着方仲永去写诗、赚钱,不让方仲永去学习。直到方仲永十二三岁时,写作才华仍和五岁时的.写诗水平一样,到了二十多岁时,他的才华已完全消失,跟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了。这不正体现了这句话的意思吗?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蕴含着古人的智慧结晶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作文

  《三字经》读后感 篇6

  暑假到来,看看作业上老师推荐的百家讲坛,于是我便看了一看,正好碰上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刚开始听他这这一讲还有很多的趣味。讲座虽然不长只有四十分钟,但是很了然,不难听出其中的道理,也不免对我的生活加一对比。从小就听家长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人交朋友首先要想,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以及朋友一同前进的人,那才是真正的好朋友。这才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是最重要的啊!现在百家讲坛都快成败家讲坛了。

  《百家讲坛》栏目一向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以及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异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咱们主要说说近期的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吧:

  钱文忠的《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以及教诲的重要性。其中很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惟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以及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外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患上就是这个道理。咱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以及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或者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城市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始终如一,一心一意地去经历,才会有所成,我想,这就是钱文忠讲《三字经》的根本目的。

  《三字经》读后感 篇7

  《古人读书的方法》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读书的方法有很多,因人而异。古人欧阳修的读书方法,我们可以借鉴。欧阳修非常善于积少成多。他选了《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来读、背。他只用了十年半的时间就把这十部书读熟、背熟了。欧阳修积少成多,学到了大量的知识。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和阅读,我体会到了古人欧阳修学习的好方法——积少成多、坚持不懈。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离不开积少成多的方法的。

  记得我六岁刚上一年级的时候,体育课老师辛老师让我们练习跳绳,我不会跳,所以只能跳完一个停顿一下,就这样断断续续地跳了一堂课。回家后,总觉得这样跳方法好像不对。因此我又开始默默地跟着妈妈练习。一开始,我怎么练都跳不好,但经过妈妈的几次师范以后,我似乎发现了技巧。首先跳绳的时候要有好的姿势:自己给自己摇绳的时候不是手臂摆动,而是手腕摆动。再一个就是要有协调性,也就是手和脚的配合度。这就需要一个慢慢熟悉的.过程了。就是这样,我每天回家练习20分钟,一天一天的积累,今天连跳两个,明天连跳三个,积少成多,坚持了10天左右,终于掌握的技巧,也能够连着跳了。记得有一天,爸爸妈妈都在我最前面帮我数着;“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一共十个!”妈妈爸爸高兴地说道。

  “耶——!我成功了!我能连着跳十个了!”我惊讶地说道。

  体育课考完试后,辛老师公布成绩:孟园五十一个、李明昊四十九个、宋妍霏四十六个......王梓懿四十二个。下课了,大家都在草坪上休息,我坐在草坪上,想:积少成多、坚持不懈的方法让我跳绳的成绩从断断续续的一个变成一个接着一个的四十二个。

  其实积少成多、坚持不懈的方法,可以用来学习大量的知识和本领。从小到大,我用积少成多、坚持不懈的方法学习和感悟到了很多,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一定会起到作用。

  《三字经》读后感 篇8

  我们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世世代代我们都诵读着千古流传经典的文化遗产。其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古代每个儿童必不可少读的经典著作。

  《三字经》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国学经典之一。它易读、易记、易解。《三字经》内容丰富多彩,有自然常识、有历史故事、有道德常规、也有人生哲理。它教会我们知识,也教会我们做人做事,还教会我们要认真读书以及如何读书。

  从小爸妈就教育我们,要多读书。五岁时,爸妈就特地给我买了一本《三字经》和《唐诗三百首》。我一打开,天啊!全是字,我的头都大了!上小学的时候,我才知道要用阅读来充实自己,当我打开书柜,拿出《三字经》时,上面有一层厚厚的灰尘。打开第一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还挺有趣的: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

  我开始背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再看意思:“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饱含人生哲理,我心想:这么好的`文章,我一定要看完!

  其中“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对于学习,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专一。所谓“一心不能二用”。古时,有“江南才子”之称的唐伯虎。幼时,也因“心不专”而受到老师的教诲,但最终当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时,技艺已经超过了他的老师。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为什么有成绩好坏之分呢?仔细想想最根本还是自己的心思问题,是不是花心思学习了,是不是“用心专一”了。当机会从身边溜走的时候,要想想当时为什么不用心一点儿呢?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三字经》读后感 篇9

  对三字经最早的记忆,停留在小时候父亲的口头禅人之初,性本善上。那会少读私塾的父亲只提到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几句,其他的就不得而知了。后来上学,在学校里学习过许多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文,感觉很枯燥。虽然也能从中收获一些做人的道理,但在浅薄见识的制约下,很难体会到古文学习的深远意义和其中乐趣。

  我读三字经时,是在为人母亲自觉父母学习是硬道理为教儿子知书明理才跑到书店看到了各种各样版本的`三字经。静下心来字斟句酌时,才禁不住为中国古代的语言而赞叹

  《三字经》确实是一本千古奇书。只用了一千多字就概括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教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和经典传说故事,广泛生动又言简意核。

  三字经"开篇首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蕴意深刻,发人深思。孩子天性都很好,关键在于父母和老师怎么引导。昔孟母,择邻处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曾经看过一个博友的文章春来草自青。他说春是学生的身心和学习成绩;春,则是家长和老师们给孩子酿造的宽松、温馨、和谐、宜人的心理环境。自古就有龙生龙,凤生凤的说法,其实说的就是培育孩子的环境。苟不教,性乃迁如果孩子生下来父母给不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他本来是善的性也就迁走了,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固有的一种思维和生活方式了。

  首孝悌,次见闻。写出了要孝敬父母。这是做人之本。要孝敬父母,自己就要刻苦学习,从尊敬身边的朋友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友善对待他人,不计较个人得失,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和欢迎。知某数,识某文写出了要能文能武,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每一个小学生,犹如一块璞玉,玉不啄,怎成器?我们应该立鸿鹄之志,刻苦学习,长大要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字经真是一部袖珍百科全书,可谓字字珠玑,蕴义深刻,早读早获益!

  《三字经》读后感 篇10

  在我学习的“经典”中,让我感到最亲切、最受益的,莫过于《三字经》了。我喜欢它,不在于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也不在于它高深的理论,而在于它给了我稚嫩的心灵以启迪和引导。很早时候,它就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那时,我虽然是鸭子吃蜗牛——食而不知其味,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但它朗朗上口的词句让我产生很大的兴趣。每每回到家里,我总要在家人面前好好的“谝一谝”。回想那段“呀呀学语”的美好日子,还真有意思哩!

  如今,我戴上了“红领巾”,对《三字经》有了“浅薄”的理解,我依然是它忠实的小读者。每天早晨晚上都要读上几遍,它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

  我曾一度厌倦了学习,认为每天都在反复循环着“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感觉太枯燥、太无聊。多亏“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唤醒了我。是的,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在小时候不认真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我这才领悟了“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真谛,我迅速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要不然,将来真的'会落个“老大徒伤悲”的下场。

  每每在我任性偷懒的时候,“玉不琢,不成器”给了我力量,使我恍然大悟。是呀,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就不能成才。不经风雨,难见彩虹。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我深深懂得“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原意了。从此,我再也不任性偷懒了。

  学习分心、马虎是我的“臭毛病”,在每次的考试中都吃了“大亏”。可是,“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这句话惊醒了我,改掉了我的坏习惯。文意是说,汉朝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苏秦读书疲倦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地勤奋苦读。幸亏《三字经》及时让我清醒过来,否则,我的“小马虎”头衔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卸掉呢!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听信《三字经》的教诲,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经典的语句,就像一粒粒种子在我的心中,慢慢地生根、发芽。《三字经》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学问中的学问了,它将一直不停地警醒我,鼓励我,陪伴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同行。

  《三字经》读后感 篇1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记得5岁的时候,妈妈就开始教我读三字经并要求我背出来了,那时的我因为觉得简单,读起来还朗朗上口,所以作为一种乐趣来唱读的,但并不知道其中含义。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日积月累,我渐渐知道了三字经里有着许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是说人应该首先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才是增长见识,学习知识。读着这些内容,我不禁感到一阵阵脸红。我是爷爷奶奶的长孙子,所以爷爷奶奶比较宠爱我,只要我开口,要什么就有什么,所以我一直以为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从来没有想到要为他们做些什么。

  因为我比较贪玩,还迷上了看电视和玩游戏,每当父母要求我去学习、复习功课时,我都会感觉他们好过分,在剥夺我的.快乐童年,我还会为此和他们大吵大闹,乱发脾气!想到这些,我真是无地自容啊!明白“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的意思后我才深深懂得,我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自私,今后,我要改变自己,多体谅爸爸妈妈,多为他们着想,尽量少让他们为我操心。我还要自觉地帮妈妈分担家务,让她少操劳,多点时间休息!

  以前,我总以为学习的机会还有很多,时间还很长,不必这么累这么认真地学习,现在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可以留着一些知识以后慢慢学。现在我才知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学习的机会错过一次就少一次,甚至错过了就再也遇不到了。“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年少的时候不学习,到老了就没有什么作为。学习就如行舟,不进则退。

  所以我们不能为了玩而停下学习的脚步。玩耍的快乐只是暂时性的快乐,如果一味贪图快乐,就会无心学习,长大后悔莫及。学习的快乐是永久性的快乐,它能充实我们的头脑,能让我们知书达理……我们要学会做长久的快乐,“勤有功,戏无益”不就告诉我们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的人是一定会后悔的吗!

  《三字经》的内容包罗万象,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在这样的经典诗文中,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次的洗涤。在这些精炼短小的语句中,让我明辨是非,学会感恩,懂得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读后感 篇12

  我的书房中多了一个新成员:《三字经》,那是我特地去新华书店买来为自己”补课“之用的。闲暇之时,随手翻阅,细细品味,其味无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寒假回家,看到读小学的侄儿正在背诵《三字经》,便随手翻阅起来,读后竟爱不释手,感叹自己幼时没能阅读之,真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三字经》让我对先人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对作者广博的学识、高深的概括能力和宏观把握能力肃然起敬,为古代教育者独特的教育方法深深折服。

  吸取全面的知识营养,方能成就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角度而言,《三字经》可谓是一块”全营养饴糖“。说它”全营养“,是因为《三字经》仅一千多字,语言极其简练,内容却非常丰富,包括人生哲理、教子、劝学、常识、道德、礼仪、经书和借鉴等,择其要而去其枝叶,勘称”袖珍而浓缩的百科全书“。比如常识篇,天文地理历史自然艺术生物等等,几乎囊括了当时人们已认识的`各类主要知识。说它是”饴糖“,一是指其”口感“舒适,全文结构谨严,文笔自然流畅,深入浅出,讲求押韵,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儿童包括成人背诵识记;二是指其具有”缓释“功能,对儿童而言,识记后未必能全面理解,却能指导其日后的学习,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识的增多逐步理解它;三是指其具有回味丰富的功能,()即使对于理解了其内容的成人而言,也是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三字经》虽然重在传道,但是并非枯燥说教,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黄香孝父,孔子拜师,赵普读《论语》,公孙弘抄书,孙敬头悬梁读书,苏秦锥刺股读书,孙康映雪读书等。这让人在学习中添了不少乐趣,也让读者理解为人、处事、求学、交友等的道理有了更为直观的体验。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三字经》还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全面均衡的知识是一个有机整体,割裂开来教授,其作用往往大打折扣;掌握知识的精华,因材施教,并以独特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相信你在阅读之后,会比我有更多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三字经》读后感 篇13

  “小宇,帮我倒杯水。”“才不要呢,我要看电视!”我不高兴地回答爸爸的请求。小时候,那个娇里娇气不尊敬长辈的我历历在目。那时,我的脾气很不好,对待长辈很不礼貌,直到看了

  《三字经》这本书,我才深受启发,改“邪”归正。在我读三年级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三字经》这本书。原本我觉得这本书很乏味,后来有一次,我认真地看起这本书来,发现内容很好看,便仔细地品尝书香。我看着想着,突然几个句子映入眼帘:“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看完这句话,我突然反省了一下自己,对照起来:黄香九岁,就能为父亲在寒冷的冬天温暖被子,而自己不仅不帮父母做点好事,还对他们不礼貌,哎,太不应该了!我的脸顿时热了起来……于是那时,我就下了决心,一定要做一个尊重父母,尊敬长辈的好孩子!

  从那以后,我就努力改正自己喜欢和长辈顶嘴的坏习惯,主动分担家务,接纳长辈的金言玉语,渐渐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长辈对我的看法,还常受夸奖呢。

  《三字经》,谢谢你!是你逐渐改变了我,逐渐完善了我。啊,你像一朵洁白的莲花,盛开在我的心池里,香气馥郁!你如同一盏明灯,为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不再迷失!

  [点评]:小作者开头先声夺人,写出了“我”之前的缺点;接着,笔锋一转,引出了《三字经》这本书对“我”的影响,重点刻画了“我”的心理活动;然后写了“我”的改变;结尾抒发感情,表达了对《三字经》感激之情,照应了题目和开头,使文章得到了升华。总体来说,文章条理清晰,结构紧凑,把握住重点展开叙述,进行描写,突出了“书香浸润灵魂”这个要点。这是一篇值得点赞的习作。

  《三字经》读后感 篇14

  还记得在上二年级的时候,班主任谭老师就开始组织我们背诵《三字经》。一年过去了,我仍然在坚持学习和诵读。经过反复琢磨,认真思考,我终于明白《三字经》对处于学习和求知阶段的我们来说,非常有益。

  《三字经》是我们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好老师,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历史的缩影,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真的是“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读着《三字经》,它引领着我走向思想道德教育的殿堂,短小精致的至理名言,让我受用一生,使我在经典中获得智慧的启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告诉我们:人刚刚生下来的时候,个个都有善良的天性。小时侯,这种天性大家都差不多。但是长大后,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就会养成许多不同的'习惯。谭老师对我们说:“好的习惯多了,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坏习惯多了就会成为一个坏孩子。”因此我们从小就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听从老师和长辈的教诲,多参加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不成天上网、打游戏,不参加不利于健康的活动,使自己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三字经》中像这种对我们有教育作用的句子还有很多。

  《三字经》让我们在愉悦的阅读氛围内汲取知识的养料。《三字经》不仅可以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还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还能起到启迪智慧和净化心灵的作用,《三字经》是我们成长中的好朋友!

  《三字经》是我们的好老师,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刻苦学习,即使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督促,我们都应该自觉勤奋地学习。当我读着“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的时候,我想呀:“他们真能干,我一定要向他们学习!”

  读了《三字经》,还让我了解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人文知识,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

【《三字经》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字经读后感07-31

《三字经》读后感10-10

三字经读后感07-17

三字经的读后感11-16

(实用)《三字经》读后感08-27

(精)三字经读后感07-31

(集合)三字经读后感08-11

(合集)《三字经》读后感08-07

(实用)三字经读后感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