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阅读>诗词>《送友人》古诗赏析
《送友人》古诗赏析
更新时间:2024-01-28 16:23:57
  • 相关推荐
《送友人》古诗赏析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友人》古诗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送友人》古诗赏析1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明净的水

  为别:分别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一:助词,加强语气。

  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征:征途,远行。

  兹:此,现在。

  萧萧:马鸣声。

  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注:不要写成“斑马”)

  译文:

  苍山翠岭横卧北城外,清澈的河水环绕东城流。

  此地一为别,你将如蓬草孤独行万里。

  游子的行踪似天上浮云,落日难留,纵有深深情谊。

  挥手告别,你我各奔东西。萧萧长呜,马匹也怨别离。

  注评: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横:横陈,横对。郭:外城。白水:明净的水,潘岳诗有“白水过庭激”句。绕:环绕。○首联用对仗句交待送别的'地点及自然环境,充满着诗情画意。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一:副词,表示动作刚一发生,随即会产生某种结果。为别:分别,送别。孤蓬:孤独的蓬草,比喻孤身远征的友人;蓬草易随风飞转,脱离根本,古人常以转蓬喻飘泊流浪。万里:极言其远。征:远行。呼应题目中“送”字。依依不舍,对友人前途的孤寂困苦尤为关切、似有千言万语。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飘浮的云朵如游子的心绪,落日的余辉似故人的恋情。○用一联名词语含蓄表达了此时心境,是典型的形象思维。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自:介词,常与宾语组成介宾短语,表示与动作有关的时间、处所等的起点。兹:代词,近指,义为“这”“此”。现在。去:离开,离去。萧萧:象声词,马鸣声;《诗·小雅·车攻》有“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人;《左传·襄公十八年》“有班马之声。”杜预注:“夜遁马不相见故鸣。班,别也。”○手挥目送,马亦有情,人何以堪!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是一工对,“青”“白”是颜色对,“山”“水”是同类对,“横”“绕”一动一静为反对,“北”“东”为方位对;“郭”“城”为同类对。其中“城”与“郭”互文见义。此联不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交待了送别时的大场景,而且山静水动又是诗人与友人生活情景的象征:一静一动,我留君去,一北一东,自然的引起下联。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一切景语皆为情语”之说,此联即情景交融的佳句。

  颔联是应该用对仗的。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佛教将“爱别离”视为人生八苦之一,是深谙人性的;今人犹视出远门为畏途,何况交通不便、信息难通的古人呢?

  故古有“离愁别苦?之语。离别之苦是双方的,但诗人在此最为关心的是朋友前途的一路风霜,“孤蓬万里征”一句有不尽的关切殷情。俗云“在家千日好,出外当时难”,更何况此行是。“万里”长征呢!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蓬”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无限的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

  接下来颈联则感情平缓,止住了伤痛。离别既然是不可避免的,那就让我们铭记此断肠时刻,牢记住对方,慢慢的将一种相思化作两地闲愁吧。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从语法修辞角度看,此联是名词语,四个名词短语之间不用谓语连接,其间留有空隙,可由读者去填充创造。

  浮云既有飘忽不定的特点,也有相对静止的特点,当无风之时,云的凝重常让人看不出其动态,杜甫有“云在意俱迟”诗句即是此景。故出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落日长河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如此理解又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尾联潇洒自然,余味无穷。再见了,朋友!挥手之余,友人身影渐渐远去,不可复识,但那可亲的友人坐骑似谙人性,仍从看不到的远处萧萧长鸣,娓娓辞别而又报导平安的信息,将离别的场景及情绪变得很长!很长!

《送友人》古诗赏析2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作者简介】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盛唐时期最有名的大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雄奇豪放,飘逸不群,想像丰富,流转自然,音韵和美,体格多变。

  【字句浅释】

  解题:此诗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称,是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李白在长安送朋友到四川时所写的送别兼抒情诗。

  见说:唐代俗语,即“听说”。

  蚕丛:蜀国的开国君王。

  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

  山从人面起:人在栈道上走时,紧靠峭壁,山崖好像从人的脸侧突兀而起。

  云傍马头生:云气依傍著马头而上升翻腾。

  芳树:开著香花的树木。

  秦栈: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

  春流:春江水涨,江水奔流。或指流经成都的.郫江、流江。

  蜀城:指成都,也可泛指蜀中城市。

  升沉:进退升沉,即人在世间的遭遇和命运。

  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全诗串讲】

  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崎岖艰险自来就不易通行。

  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著马头上升翻腾。

  花树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

  你的进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著去询问善卜的君平。

  【言外之意】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送别友人时亲切叮嘱:蜀道难行。以平缓语调说出,似好友间娓娓而谈。真挚而恳切。“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山崖从紧靠脸的地方向上直冲云端;骑著马好像在腾云驾雾。“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栈道一边悬空、一边靠峭壁,道旁没有树木。山上的花树向下笼罩著栈道。春江奔流,环绕都市,山水互相映衬,风光旖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李白知道朋友是入川去追求功名富贵的,因而临别意味深长的告诫他:个人的官爵地位是命中的安排、早有定局,用不著去问象严君平那样的善於卜卦的人。用君平卖卜的典故,婉转的启悟朋友不要过份沉迷於利禄之中。言语间深情凝聚、循循善诱,语短而情长。

  此诗风格俊逸而清新,前人推为“五律正宗”。对仗两联,精工严整、富於变化。“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

《送友人》古诗赏析3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

  1、解释加点词语

  (1)孤蓬万里征 征( ) 蓬(

  (2)挥手自兹去 去( )

  (3)萧萧班马鸣 班马(

  (4)青山横北郭 郭( )

  (5)此地一为别 为别(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填空:

  (1)《送友人》的作者是 朝诗人 ,人称“ ”。他的诗歌具有 的特点。

  (2)《送友人》中借景抒情的句子是“ , ”

  4、对《送友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交代送别的地点、环境。

  B、三四句以“孤蓬”比喻远行的朋友路途孤单。

  C、五六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D、最后两句是写送君千里终有一别,马儿迫不及待地想离去,朋友只得分手。

  5、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6、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7、画线句子设喻巧妙,请分析其表达作用。

  8、此诗最后一联描写“马鸣”的目的是什么?请作分析?

  9、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送”字统领了诗人在整首诗歌中的情感。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是比喻。

  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游子”“故人”一指友人,一指自己。

  D、“萧萧班马鸣。”借着班马鸣叫表达离别之情。

  10、找出能体现作者送友人的诗句。

  (1) (2)

  参考答案:

  5、 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6、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像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送友人》古诗赏析4

  送友人

  作者: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解

  1、郭:城墙外的墙,指城外。

  2、蓬:草名,枯后随风飘荡,这里喻友人。

  3、兹:现在。

  4、班:分别。

  译文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

  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

  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

  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赏析

  这是首送别,充满诗情画意。首联工对,写得别开生面。先写作别处的山水:青山横亘外城之北,白水环绕东城潺流。此两句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刻出山之静态,“绕”字画出水之动态。如此描摹,挥洒自如,秀丽清新。中间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前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后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化用:《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句,嵌入“班”字,写出马犹不愿离群,何况人乎?烘出缱绻情谊,真是鬼斧神工。

  诗写得新颖别致,丰采殊异。色彩鲜艳,语言流畅,情意宛转含蓄,自然美与人情美水乳交融,别是一番风味。

《送友人》古诗赏析5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翻译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注释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清澈的水。

  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为别:分别。

  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征:远行。

  浮云:飘动的云。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兹:声音词。此。

  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

  鉴赏:

  李白,只要是懂点文化的人都知道,似乎他的诗就是一个文化符号,勾勒出唐诗的伟大来。小时候,我们可以面对圆圆的月亮,欢快的念出“小时不识月,唤作白玉盘”这样的诗句,长大后,我们又会面对自己的种种的磨难,不由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夕阳西下,我们在外面飘摇太久,何尝不思念魂牵梦绕的故乡,低头思故乡又成了大伙最好的写照。

  李白的诗,贯穿着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血液,生活有多远,他的诗就显得格外的魅力无边。今儿,也许是上天的有意安排,我又读上了他写的诗——《送友人》。李白的诗,跟杜甫的诗就是不一样,读起来总是那么的朗朗上口,不会显得那么的沉郁顿挫,字里行间总是在真情中透出淡淡的活泼。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李白的诗,我们细细品味,也会有一股真情在内心深处跌宕。“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形容李白的诗一点也不过。李白不喜欢讲究诗的华丽辞藻,他的文字就是在抒发自己的情思,读着、读着,你也会为之动容。

  做一名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似乎是职业习惯,总喜欢反反复复的欣赏诗歌的魅力。在梦里、在大街上,我不往品味着这首诗的韵味。诗人跟友人并辔而行,一路上肯定有许多话要提,毕竟多年的友谊在一瞬间要变成遥远的记忆,这放在谁身上都很难接受。不知不觉,两个人就到了外城,峰峦如聚的大青山横在外城,似乎要把诗人与友人割裂开来,只有那绵绵不断的白水在传达两个人的真情。青山、白水一起点化了送友人的地点,没有任何的取舍,更多的是天然的使用词句。我们在欣赏诗人讲究对仗之美的时候可又有谁能学到那自然而然的描绘。

  纵然是北郭与东城相对,青山与白水相应,可是一个“横”字,一个“绕”字,意境全出,传达着友人离去的复杂心里。“此地一为别”,两个人都非常清楚,他们将在此地分手,从此在天之涯、海之角,人生的悲痛莫大于生别离。古道漫漫,人们很难预料何时相逢,执手相看泪眼之事常八九,诗人不担心自己的孤单,恰恰关心友人如孤孤单单随风卷的草蓬一样在远方飘荡不停,此等温情在当时社会,是多么的珍贵。两个人,他们一定会非常留念身边的一切,诗人抬头看看天上飘游不定的白云,友人的内心又何尝不是如此的纠结?人在宦海走,谁也做不了自己的'主,否则,王勃也不会安慰友人,“海内存自己,天涯若比邻”,王维更不会感叹“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也不会劝友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离别,本身就是一件悲伤的事情,尤其是在不知何时再相遇的古代,那只能强颜欢笑地安慰友人,同时也安慰自己不安的内心。“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李白,这样一位真男子,又何尝不是如此?看着天上火红的太阳,他们想到太阳也不想早早地离开天空,这种依依不舍之情,只有那离别之人才能体会。黄叶地,芳草碧连天,有谁不希望长亭连短亭?可惜的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苏老爷子一向有豁达的心胸,可是被贬黄州,面对中秋圆月,想着在远方做官的弟弟——苏辙,也不免埋怨起明亮的月亮来。

  宦海沉浮,人们总难免要各奔东西,这是文人们非常伤感的事情,只能备酒践行,折柳相送,以诗相赠,抒发浓浓的离别意,杨柳岸,晓风残月,情人如此,友人又怎会别样?无奈也必须做出选择,诗人只能挥一挥衣袖,深情地跟友人道别,此种真性情连自己的坐骑都为之动容,也发出萧萧马鸣来表达自己的难解难分。

  我相信友人离开,诗人一定不会离开,纵然一股豪情,但他一定会默默地注视着友人的离去,直到友人完全消失,才一步三回头的回家,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不觉友人又到梦里来。

  古道边,不知诗人还会不会在老地方等待,也许诗人也离开了此地,谁让他们同是宦游人呢?

  鉴赏考题:

  1、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2、颔联写送别之事。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3、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4、尾句“班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送友人》古诗赏析6

  唐时,以相互送别为题的绝句颇多,或写景寄情,或直抒心怀,在写作上手法多样,千姿百态。这首《峡口送友》,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客中送客,自难为情,况又“万里”之远,“同为客”呢?作者身为客人却反客为主,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已送客惆怅心情。

  首句写眼前景物,点明时间、地点。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去住”形象的描绘,写到“客”、“主”双方。说明该诗词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三句转写“来时”,为下句铺阵,第四句用“今日翻成送故人”作结,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选材一般,写法却比较别致。可见,作者匠心独用,想象力较为丰富。表达出作者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

  该诗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5]

  作品原文

  峡口①送友人

  峡口花飞欲尽春②,天涯去住③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1]

  词语注释

  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欲尽春:春欲尽。

  ③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这两句说,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想到彼此将要分手万里,不禁泪水沾湿了巾帕。后两句说,来的时候他们是同路的旅伴,今天(我)这个“客人”倒变成了主人来送别自己的朋友了。

  作品译文

  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想到彼此将要分手万里,不禁泪水沾湿了巾帕。来的时候(我们)是同路的旅伴,今天我这个“客人”倒变成了主人来送别自己的朋友了。[2]

  创作背景

  从唐人姚合《极玄集》直至清人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各家所列“大历十才子”之名虽差异较大,但司空曙一直名列其中,且司空曙诗作存世数量在十才子中列居第四,无疑是“大历十才子”的主要成员之一。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同志,曾经对唐代文人的思想作过精辟的分析,他说:“作者才思的来源,有些人主要是儒学,有些人是佛教(禅宗)和道教。……儒佛道三种思想以外,还有一种普通士人的思想,这种人求名求利,非常热衷,得不到的时候,悲苦忧愁,哀感动人,得到了便快意纵欲,得意自鸣,也颇能动人。[3]大历十才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苦闷、忧患的时代。现实逼使他们的目光向内凝缩,他们以其敏感的诗心直接把握时代的心理节奏和情绪特点,将诗的触角伸向审美主体的心灵深处,通过表现诗人复杂深微的心态实现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