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说课稿>高中语文说课稿
高中语文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06-02 14:53:45
  •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说课稿1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

  文章是诗人的成名作、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现实与理想冲撞下的苦闷与忧郁。这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单元,学习现当代新诗和外国诗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鉴赏新诗的兴趣,丰富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提高文学素养。这是语文课程的任务。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在学习了《沁园春。长沙》的豪迈气概之后,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中国新诗史上的代表作;树立学生学好新诗;尝试生动学习诗歌,创作小诗的关键。学生可以借此学习诗歌情感与意象的表达与应用,学习鉴赏诗歌。

  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应注重学习技巧的点拨和积累,以及情感的挖掘,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知识和能力:了解有关戴望舒的知识,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过程和方法: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新课程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形象,理解诗中的意象,进一步把握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由于高一学生的诗歌素养和发散性思维还比较低,本文的难点是如何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诗歌是一门抒情的艺术。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对诗歌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讨论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发挥学生自主性。

  说学法

  关于学法,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本诗歌意象比较朦胧,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鉴赏本课的关键,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能有效促进对话教学,实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主要有:课前安排预习,朗读诗歌,搜集整理有关戴望舒的信息,这样能让学生慢慢养成预习的习惯,同时有助于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的提高。

  导入:从唐诗的两位集大成者——李白、杜甫入手。两位的风格或飘逸洒脱或沉郁顿挫,风格不同却同是文学史上的高峰,由此引出与前一篇诗歌《沁园春长沙》的慷慨昂扬不同风格的《雨巷》,并引出“雨巷诗人”。首先:整体感知、把握文章。新课表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陶冶心灵。通过学生阅读来指出情感与节奏把握上的不足之处,再放朗诵带使学生走进诗歌情境,把握情感基调。老师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再次朗诵,体会其音乐性。这时提问: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其次:意象理解、情感把握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我设问本诗的意象是什么?引导学生从众多意象中找出主要意象.讨论这些意象对本文感情基调的确定的作用.这样将意象和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然后再让学生自主分析意象有什么特点?意象是理解诗歌的突破口,意向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能直接切入诗歌的核心。诗中雨巷是悠长、寂寥、潮湿而凄清的;丁香是忧愁、哀怨、彷徨的,给人孤独而忧郁的感受。在把握意象的特点之后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一步思考如何理解这两个意象的意义。这是在深入把握意象,是鉴赏本诗的关键。可以放段江南雨巷的影视资料帮助学生更好的走进情境。在理解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和引导,如丁香意象代表孤高、美丽、忧愁的特点在古典诗词中常见,了解这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意象。接下来分析诗中的“我”,诗中的“我”与作者在情感上是相同的,通过讨论“我”的形象、“我”为什么喜欢逢着一个忧愁的姑娘而不是欢快的姑娘等问题来把握作者情感。诗言志,诗往往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和自我追求,诗人生经历、丰富的生活经验,对生活的感悟在诗中会有所体现。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有赖于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并且需要一定历史知识由老师与学生在对话中交流作者资料、作者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体现了读诗要知人论事的要求。讨论是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是思想切磋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再次:品味语言,提炼表达技巧 “读诗应知诗家语”,要注意品味本诗语言的含蓄性,音乐性。可让学生再次朗读把握节奏,并找出压韵的字词。本诗的含蓄性体现在诗的写作手法上。可先由老师介绍几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再由学生根据本诗去分析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这两个意象。

  总结:这是一首借雨巷,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等意象来表达作者忧郁惆怅的优美诗歌。

  布置作业:背诵本诗,预习《再别康桥》,并选择喜欢的章节自学分析其意象与作者的情感。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的前五回属于全书的序幕,分别从不同角度,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必要的交代,本文选自第三回,是第一次以黛玉的所见所闻写出贾府的环境,很多重要的人物也是第一次与读者见面。这一回在全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文中对人物出场的安排及重要人物的描写历来为人称道,尤其是对人物的肖像描写在继承传统以白描为主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的肖像描写细致入微浓墨重彩,是对中国文学表现手法的丰富与发展。本单元是小说阅读与鉴赏单元,学习重点鉴赏人物形象,品味人物语言受。

  【说学情】

  学生都读过小说,但大部分学生仅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缺乏理性的思考,能说出好,但不知从哪些角度说出好在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鉴赏小说的基本知识。《红楼梦》是节选章节,要深入文本,有一定的困难;不少学生读小说偏好情节,忽视语言魅力;鉴赏文学作品还缺乏必要的经验。不过,本课的学习在开学之初,学生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我设置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曹雪芹及《红楼梦》

  (2)了解贾府这一小说的典型环境及通过这一环境折射出的社会背景。

  (3)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用直观演示和归纳法分析文章要点。

  (2)用探究法体验作者对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2)认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没落,理解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反封建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文章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手段塑造个性化人物的笔法

  【说教法】

  一、直观展示法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人物关系和贾府建筑制作成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把握小说内容。

  二、研究性学习法

  1、学生通过看电视片段、预习、自主探究。结合老师简介的《红楼梦》的基本情节,领会其内涵。

  2、合作探究。方法是自由讨论,课堂交流,通过讨论交流,互相探讨解答,在老师的点拨下,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仿写法

  将小说里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用在小作文练习中,即对熟悉的人物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说学法】

  一、重视自学指导。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

  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如何学习。

  二、师生共创,设立情境。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等形式,创造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并创造共同研讨的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养成他们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细细品读的习惯。

  【教学流程】

  本课题共设四课时,本说课内容侧重第三课时。具体的教学步骤是这样的:

  课前预习

  1、让学生运用手头的工具书自己解决课文中的有关字词,阅读全文。

  2、让学生自己搜索了解与红楼梦相关的信息。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介绍曹雪芹和《红楼梦》

  2、讲叙前五回的内容梗概和前五回在全书中的作用

  3、介绍《贾府人物简表》

  4、梳理课文情节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组织课堂研讨: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

  2、介绍《荣国府院落方位示意图》

  3、了解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特点和作用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1、师生共同讨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形象,重点是王熙凤和林黛玉的性格。

  2、学习古代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第四课时教学要点

  1贾宝玉与王熙凤出场的对比,了解小说艺术表现手法的高明与丰富。

  2贾宝玉的形象分析,赏析《西江月》塑造宝玉形象的基本构图 。

  3仿写小作文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阅读全文,找出文中能够体现林黛玉王熙凤人物性格的有关的内容,并用铅笔加以批注。

  一、导语设计

  新版红楼梦电视剧演员的选秀及拍摄都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专家对人物选择人物造型都有看法。读小说时,曹雪芹通过小说文字呈现给我们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阅读他的小说时经过我们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也有我们心中的人物形象。今天我们通过感受《》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感受你心中的她。

  二、合作探究

  (一)老师作鉴赏示范

  林黛玉在邢夫人处辞饭

  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婉言拒绝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这话说得十分得体。先表示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再说明原因,表现出自已顾全大局,懂礼节,足见黛玉之聪明,更说明她待人处事“处处留心”。

  (二)小组集中鉴赏

  要求:

  ①选择与人物有关的文字并分析

  ②小组交流讨论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交流成果,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或个人可有不同理解或补充

  (三)人物形象赏析 点拨总结人物特点及人物描写的方法

  a分析林黛玉的形象

  1、找出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1)众人眼里的黛玉 ——→ 病弱 不足

  (2)王熙凤眼里的黛玉 ——→ 标致 不凡

  (3)宝玉眼里的黛玉 ——→ 弱不禁风 多愁善感 病美人

  教师点评:经过两处铺垫,第三处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地描写黛玉。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这一形象只有宝玉的眼睛能看出来,其他任何人都是无法发现的。

  小结:三处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2、思考:黛玉进贾府,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有哪些表现?为什么要这样?

  归纳:①贾母一见黛玉,疼爱得了不得,“一把搂入怀中大哭”,并不计较礼节,可是待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还是补行了拜见的礼节。见了迎春姐妹三个,也“忙起身迎上来见礼”。

  ②听到后院有笑声,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不说,见了面还是“连忙起身接见”,称呼上也非常小心。外祖母说:“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她知道外祖母可以开玩笑,自己可随便不得,待明白过来,“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③回刑夫人话时的语言、动作。贾赦没出来见面,只是让人回话,因为回的是大舅舅的话,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恭肃如此。大舅母苦留她吃饭,黛玉笑着推辞:“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表明了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他待人处事是处处留心的。

  ④还有两次让座的描写。连一个位子,黛玉也处处小心,无论在王夫人处,还是在贾母后院吃饭,黛玉都十分推让。表现她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⑤“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饭后漱口,跟着漱口,吃茶,跟着吃茶。表现她细心,在意。

  ⑥黛玉回答贾母(语言描写):“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可见黛玉已经意识到先前实话实说有不谦之嫌,马上留意改口。黛玉的言谈举止,表明其教养非同一般。

  小结:对黛玉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处处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总结: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了一个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心态复杂、知书达理、有教养、为人处处小心谨慎的少女形象。

  b分析王熙凤的形象

  1、勾画出描写王熙凤的有关段落。

  2、作者为了刻画王熙凤的性格,主要从哪几方面来勾勒?

  (1)写出场: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他人的恭肃严整加以反衬,张张狂狂的形象显得格外鲜明突出,表现她的泼辣

  贾母介绍 ——→ 性格泼辣 宠爱

  (2)绘肖像:

  服饰:集珍宝珠玉于一身先概括通体的形象,再作铺张的描写,从头饰、裙饰和服装三方面,极力铺陈集珠宝于一身的妆扮,显示她的华贵、得势,也暗示她的贪婪、俗气。

  容貌:“三角眼”“吊梢眉”“丹唇”“粉面” ——→ 外表美丽 刁钻狡黠的本性

  (3)见黛玉:

  先是恭维 察言观色

  继而拭泪 ——→ 机变逢迎

  转悲为喜 得宠

  (4)回王夫人: 充分表现了她果断能干的才能与善于机变逢迎的本领(这正是她赢得欢心,成为掌权人的原因)

  提示:王熙凤的出场安排在黛玉已和贾府诸女眷都见过面、都在场的情境里,便于多方面地表现她的性格。 方法:学生归纳王熙凤出场描写并练习点评。

  王熙凤的人物形象: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其为人刁钻狡黠、善于阿谀奉承、见风驶舵、笑里藏刀。她夸黛玉标致,叹黛玉命苦,对黛玉关怀备至,一切都忖度着贾母的心思行事,一切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她善解人意、巧于逢迎、乖巧机灵的性格和在贾府的实权地位都表现出来了。

  总结: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都十分重视人物第一次登场亮相,通过外貌描写初步显示人物性格特点,给人初次但却不易忘怀的印象。课文写王熙凤登场亮相效果极佳,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适当场合、适当的时机,把握住人物的地位、身份、性格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人物描写的方法

  肖像,动作,语言,心理

  三、结合新版旧版剧照进行演员的选择评价

  四、小结

  当红楼梦被搬上银屏之后,有人赞有人批,究其原因,还得归结于每个人的审美,演员们对每个人物的表现与读者阅读小说时形成的人物形象是否契合,决定了变成观众的读者对电视剧版的接受与否。电视剧,这种艺术形式就挑战着阅读者的审美。

  五、作业

  对两个人物形象进行评价,对新旧版红楼梦对人物的选择写一篇点评

  先声夺人,性格泼辣

  主 画肖像:美丽的外表,刁钻的本性

  要 王熙凤{ 见黛玉:察言观色,看风使舵

  人 { 回王夫人:果断能干,受宠专权

  物 林黛玉{ 态度与心境:寄人篱下,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外貌、神情、风韵:美丽多情,体弱多病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祝福》,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说写的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高中语文六册书中,中国现当代小说及外国小说共占两个单元,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士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二)点拨法——分析引导,拓展思路

  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分组讨论,师生对话、探究等方式。

  三、说学法

  (一)预习: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

  (二)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拓展思路。

  (三)比较阅读: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将本篇课文与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进行比较。

  四、说教学过程本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

  (一)第一课时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整体感知,梳理情节。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1、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检查预习挑选几位同学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

  要求:

  (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

  (2)叙述时要突出与悲惨命运有关的细节

  (3)要有感情地复述,尽可能进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

  3、理清情节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线索提纲:

  序幕: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被卖改嫁高潮: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4、分析人物形象(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

  (1)引导学生分析肖像描写

  教师提问:本文有几处描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从这些描写中你觉得祥林嫂有哪些性格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怕被分身——捐(门槛)怀疑灵魂——问

  5、总结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6、布置作业:

  学生课后思考,为下一节的课堂讨论作准备:

  (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3)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二)第二课时

  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作品的主题。总结阅读小说的方法。

  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

  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是祥林嫂?

  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恢中。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题目用《祝福》,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形成鲜明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2、理解作品主题

  (1)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祥林嫂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得出结论: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4、总结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理清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命运——理解环境描写的含义——理解主题

  3、比较阅读:比较阅读鲁迅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分析两个主人公命运的异同。

  提示:

  (1)在思想内容方面,其一,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孔乙己》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孔乙己》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对孔乙己的同情;其三,就生活环境而言,祥林嫂所处的环境比孔乙己要恶劣得多,她不像孔乙己那样好吃懒做、自视清高,却也同样遭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一生勤劳、朴实,但是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

  (2)在表现形式上,虽然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但《孔乙己》在顺叙中有补叙,使历史和现实连为一线,以此来揭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性。而《祝福》则采用了倒叙,把祥林嫂的被沦为乞丐和悲渗的死提在篇首,与地主阶级“祝福”的恢声形成鲜明的对照,然后再追叙祥林嫂的生前事迹,揭示两个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切齿痛恨和愤怒鞭挞。

  经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捕捉课文的新意和灵魂,而且也提高了质疑、析疑、释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提升,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4、总结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扼杀了祥林嫂——一个普通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幸福。最后,在富人的声声“祝福”声中绝望地离开了人世。鲁迅以其对历史和人生深邃而特的思考揭穿了封建礼教的虚伪,给后人更多的警示和希望。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因为同愚昧和邪恶的思想斗争是所有追求“科学”与“文明”的现代人的共同心愿及义务。

  5、布置作业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祥林嫂》的砍门槛的情节,让学生谈一谈对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的看法,分析这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通过此题,深化学生对于人物性格以及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情节: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

  人物:肖像、语言、行动主题: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环境:祝福场景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背诵全文。2 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3 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4 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性查,预习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范读正音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习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习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5、朗读指导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因为没有学生,这个环节也没有进行。

  6、学习第一段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梳理结构简单赏析,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一般时间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会示范背诵,争取学生能够当堂背。

  7、课堂小结,要能够承上启下就行,显得课堂的完满。8、作业布置:这个讲课时一紧张忘了,其实作业有两个,一是背诵全文,二是识记字词,下节课提问检查。

  五、说板书设计

  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平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书安排好,上去太紧张,把字音写在左边,其实应该写在副板的位置上没有一节课是一无是处的,也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每节课上完我都会认真反思,是设计上的不足,还是运行中的失误。一个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进步,同样,一个人更要虚心和真诚听取大家的意见,才会进步的更快。我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成长的机会。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抓住课文要点,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体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是一篇好文章,普普通通的胡同,在作者的笔下,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它用富有京味而有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又用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表达出了胡同文化的内涵,再后,用真实的感情表达出了对北京胡同特有的.感情。而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正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因此,在对《胡同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要点,提取精要。京味的语言是文章的一大特色,也是本学期唯一的一篇,所以应该好好的让学生品读、欣赏,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觉。这也正好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阅读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并借以培养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体会《胡同文化》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3)引导学生注意本文语言朴实、雅致的特点。

  3.教学重点

  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4.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课文:

  1.文章篇幅比较长,但是比较浅白,可以用来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同时找关键词、句,概括出要点,提取精要。

  2.优美的语言要用声音来品读才有味道,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它的妙处。

  3.结合有关语句,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欣赏京味的语言。

  4.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讨论引向更深入的思考。

  课时安排:1课时

  布置预习:

  1.什么是胡同文化?

  2.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3.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4.作者对胡同有着怎么样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由歌曲《故乡是北京》引入,让学生感受一下浓浓的北京风味,由现实生活中走进古老的北京城,去看看古老的胡同。

  2.第一步:概括要点,提到精要。默读课文,结合预习(1、2、3),找出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举例:

  (1)由“什么是胡同文化”开始提问,直接入题,让学生首先明白胡同文化也就是北京市民文化。

  (2)“胡同的特点”,学生很容易找到,教师可能用三句领起句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品读,如“北京的胡同真多啊;北京的胡同真奇啊;北京的胡同真静啊”

  (3)“胡同文化的内涵”指导学生抓中心句,学生很快就可以找出来。

  3.第二步: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感情。让学生朗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作适当的点评。老师指导欣赏下列句了:

  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有窝头,就好。大腌萝卜,较好。小酱萝卜,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更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这两个句子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哪一个更能表现出北京人易于满足?为什么?经过讨论,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煅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结合课练习,让学生去品味,去欣赏,去感受作者的感情。

  4.第三步:细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作者感情:(伤感留恋理解)

  5. 第四步:小结全文。(北京的胡同造就了特有的北京的胡同文化。那么,我们有没有想到有着悠久历史的四中也有着它独特的文化呢?让我们也学学汪曾祺先生,写一篇《四中文化》?课外延引的写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也会引起他们对身边人,身边事的观察,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 ②提问点拨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七、说板书(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上阙:冷清秋之景 离情别绪 归期渺茫

  下阙:伤离别之情 前途黯淡 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鞠躬)我是语文组xx号考生。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阿房宫赋》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阿房宫赋》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课文。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教学时,可参考“课文说明”和“有关资料”,分别在内容和形式上给学生做一些必要的提示。通过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加深对这篇赋讽喻现实的思想意义的认识;通过讲解赋体的源流和特点,让学生将这篇“赋”和本单元学过的其他三篇“古文”做一些比较,掌握赋在描写、叙事、议论等方面的一些特点,为熟读背诵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基于文言文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本文的学习,应着重让学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从而更好地体会文章所要表现的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了解文言词语的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

  2.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3.正确对待人生中的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学生掌握重点文言知识”为我的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人生中的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诵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语设计如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板书课题——我有一个梦想)

  (二)新课讲授

  1.在初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会让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理解。

  2.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投影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遇到的字词句理解方面的问题,同学讨论,教师强调重点,师生合作共同解决。

  (三)深入研读

  1.让学生填充课文内容: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老师课前把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文章越短,最后只读成一段文字,我想同学和老师的感受是一样的,请看投影: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可谓()矣!呜呼!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答案:雄、大、众、多、糜、极、速、悲

  2.请学生在文中找出“雄、大、众、多、糜、极、速、悲”的具体内容,并朗读这些内容。

  杜牧为文,十分重视辞彩的“华赫而庄整”,作者充分利用赋的特长(“赋者,铺也。铺采攡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泼墨如云,铺陈渲染描绘阿房宫。请看课文第1、2段。

  3.诵读1、2段,感受赋体特点

  (1)这两段文字极力描写阿房宫的宫貌是如此的富丽堂皇,宫人是如此之众多,生活是如此之骄奢糜烂,齐读,CAI教学媒体展示音(配乐《汉宫秋月》)像。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了解柳永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4.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

  二.词的基本知识:

  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指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三.柳永生平及其影响:

  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听录音,注意词中生字的读音,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受?

  2.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这首词。

  (1.)先看词的题目,词的题目是不同于诗的题目的,诗的题目一般概括的是诗的内容,词的题目则是词的格律。首词都按照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格律叫词牌。词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数、每句的字数、押韵、平仄等等,写作时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违背;也因此,我们平时不叫写词,叫填词;词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阙”或“片”。望海潮这个词牌名就是柳永开创的,取自钱塘江潮天下奇观之意。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讲述故事)

  (2.)诗词赏析:

  五.写作特点。

  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运用了点染的表现手法。

  点染:本是国画用语,指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描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借到古典诗词中来“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表现作者的情志。如《天净沙秋思》中前四句为染,最后一句为点。结合例子来分析本词中点染手法的运用:

  (1.)上片中“东南……”是点,点染了杭州城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是染。通过具体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彩。

  (2.)下片中“重湖……”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点染。

  六.小结。

  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江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七.板书。 望海潮 柳永

  1. 地理位置

  2.历史传统史

  3.自然景观

  4.市井面貌

  5.生活图景

  八.作业:背诵这首词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

  上午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装在套子里的人》。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体裁是小说。本课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无疑对总结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鉴赏小说的'能力至关重要。

  结合教学大纲、本文及学生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环境分析人物形象,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

  2、学习本文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

  学生一般较容易理解“套子”的含义,但是。对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对小说语言的讽刺效果难于全面准确地理解。所以本文的教学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现实意义。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采用了探讨法,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首先我谈谈我是如何导入课文的。通过提问的方式。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0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文章 《炮兽》。

  一、说教材

  《炮兽》是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文章,属于小说。《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晚年炉火纯青之作,也是人道主义思想的巅峰之作。主要人物有朗德纳克、郭文和西穆尔登。朗德纳克为解救孩子而自愿落入共和军队手中;郭文不惜把自己送上断头台,放走朗特纳克;西穆尔登在痛苦中开枪自杀。《炮兽》的故事发生在小说的开头。描写叛军头目朗德纳克侯爵带领舰队从英国偷渡到法国旺岱地区,企图勾结当地反动武装发动xx叛乱。叛军出师不利,还没到法国登陆就濒临险境,遇到了极大挫折。然而,他以赏罚分明,指挥若定的出色能力使叛军暂时度过了难关。小说中那个被称为“乡下人”的老头,就是从英国去法国组织叛乱的叛军最高统帅朗德纳克侯爵。由于肩负重大使命,他的身份只有船长一人知道。作者也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保持他身份的神秘感。本文就是为烘托朗德纳克侯爵的“出场”而设置的。他将人物置身于一个混乱的危急时刻,考验他的意志和能力,表现他们的精神和性格。在《炮兽》一文里,作者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写,巧妙地烘托出朗德纳克侯爵的刚毅性格,塑造了一个铁腕叛军统帅的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教学目标在于了解和认识场景描写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由三大场景组成,场景中又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是探究场景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以及场景描写的.作用,这也是小说的教学重点,而体悟作者人道主义思想在作品中的渗透是本文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响应课改号召,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帆船模型,采用了自主探究学习法、朗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和归纳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自主探究学习法,旨在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探究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朗读便于集中注意力,进而深入文本恰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讨论法,旨在激发学生思想潜能,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比较法和归纳法,旨在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概括和整合能力,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了解和把握。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置了朗读导入、温故知新、教学目标、人物赏析、课内检测和课外探究六大教学步骤,将内容集中于8张幻灯片中。

  (一)朗读导入选取文中主要人物的语言作为朗读内容进行导入,既创设了情境,便于引领学生进入文章意境氛围,又突出了人物刚毅果断的性格特点。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

  (二)温故知新对上节课内容做一简单回顾,既巩固了知识点,也便于深入本文的学习,起到了一个纽带的作用。(三)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这一环节,省时不费力、一笔带过,但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便于教学重点的把握。

  (四)人物赏析人物赏析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便于学生对人物性格了解和把握,也便于运用人物之间的对照关系进一步了解雨果“对照原则”在文本中的体现;也便于巧妙运用人物与场景之间的联系,突出场景描写的作用。

  (五)课内检测既强调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又借助“朗读”,对雨果的浪漫主义手法有了更深的感受。

  (六)课外探究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我进行了分层训练,由浅入深设置了三个问题。既锻炼和考察了学生的概括和整合能力,也考察了他们的应用能力。还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探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七)课堂小结简明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以把课上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也培养了学生善始善终的性情。各位领导、同仁,以上就是我对《炮兽》一文的教学设想。考虑不周之处,恳请各位的指导和帮助。谢谢大家!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1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来自 中学的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生这样风趣地解释“桥”,今天,我说课的标题就是《中国石拱桥》。我的说课有七个内容:说教材分析、说教育教学思想、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步骤、说板书设计、说教学评价。

  一、说教材

  《中国石拱桥》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这篇文章介绍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卓越才智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

  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二、说教育教学思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语文基础。

  所以,这节课我遵循的教学思想是:

  1、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

  3、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4、师生互动促进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①积累“雄伟、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②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2、能力目标:①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章,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②把握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③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3、德育目标: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方法

  首先利用多媒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优势,调动最适宜的教学资源,能增大教学容量,创设教学情景,启发学生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乐学、爱学。

  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培养自学能力,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自能会学。本节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前提下,强调动口动脑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创新能力和发展智能,提高整体素质

  讨论法: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能力。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五、说教学步骤

  导入。课前,让学生讨论见过哪些桥,视频演示赵州桥片段。

  作者介绍。首先向学生适当介绍作者是必要的,但是内容要精当,有所侧重,有利于增加学生文学常识。

  比较阅读。接着,教师分发资料,《荷情万种》、《荷花》,学生阅读后,并感知它们的`区别,学生谈阅读感受,只要能谈到一两点就行。两文同样写荷花。但《荷情万种》这是一篇记叙文,兼有抒情、议论。记叙自己赏荷的经过,对荷的描写和体验极有层次,先写荷风,又写荷花。《荷花》这篇文章介绍了荷花的观赏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等。突出强调鲜藕、莲子,略写荷梗、荷花、莲蕊、莲须。全文语言平实,知识性强,是一篇说明文。教师简介说明文的文体特征。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朗读。朗读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过程,它能帮学生初步把握文意。教师用多媒体显示视频配乐朗读,再用多媒体显示需要积累的词语,然后让学生填写,既检查预习情况,又便于学生了解文意。

  了解说明对象。培养学生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是本文的能力目标。用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问题。学生接受问题后,会急切的投入思考。这个环节,让各小组分组讨论,思考出答案,并抢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启发思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通过互相探讨解决问题,组织学生自我学习、自主解决问题,这是中学生学习知识、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生回答结束以后,给出标准答案,并给予图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

  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技巧。这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说明文顺序的定义,初步了解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再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因为给课文分段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阅读能力,通过分段来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教师最后要明确,课文基本上是按照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的顺序来分别介绍这两座桥的,所以是逻辑顺序。

  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这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朗读句子,思考、体会,同样是小组之间交流,组长整理讨论结果,并作出回答,教师进行引导,并给出答案,作总结: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准确”二字。再让学生找语言准确、严密的例子在班上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一定的评价,并指导和给予建议。及时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体验到主动学习中求知的满足感、成功的欢乐感和学习的愉悦感,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积极主动,达到教学目标。

  简单介绍说明方法。本文是新课程改革以后,初中阶段的第一篇说明文,所以还不必向学生过多的讲解说明方法,只要向学生简单介绍,使他们有所认识就行。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和例句,

  合理安排课后练习,巩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以下两个活动设计一、写作活动设计。1、你一定热爱自己的家乡,选择当地最有代表性的建筑,要求抓住主要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明。教师提示:要求写成说明文的文章,不要在有关建筑物的故事、对建筑物的感情抒发上多费笔墨,语言应准确、简明。2、请以“我家乡的桥”为题,写两篇不同体裁的文章:一篇写成记叙文,一篇写成说明文。二、实践活动设计1、设想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画出来,先分组交流,然后每组推选一位代表面向全班汇报。教师提示:对未来的设想是建立在对目前的桥存在不足与缺陷的认识基础上的,所以先讨论现在的各种类型、各种用途的桥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再畅想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2、课外收集古今中外著名的桥资料,然后从不同角度(如结构、功能、建筑材料等)对它们进行分类,并选择一些有特色的桥给它们建立小档案。教师提供一些本地出名建筑物的图片和资料,或者在课件网页里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便于学生课后查阅。教学目标是否得到落实,教学过程能否体现目标,都需要教师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及时的进行课外拓展训练,可以很好的反馈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和效果。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功能是简要而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

  七、教学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四个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师教的活动,也指引着学生学的活动。学生正确掌握了诗歌的思想内容,了解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并能适当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段进行文学创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但具体的课堂教学还要根据当时的情景调整。

  总结一下,本课教学有一下特点:

  1、全新引入,调动积极性。

  2、师生互动,有效教与学。

  3、愉快教学,能力提高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2

  一、 说教材

  作文专题训练“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来自于人教版必修五“表达交流”板块第一专题。为高二上学期训练内容。本章节是该学期作文教学第一板块,首先注重思维的训练,为后面章节的作文练习延伸目标作好基础准备。

  二、说学情

  高二的学生在高一的学习基础上,生活面和阅读面有了一定的扩展,理解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看问题更全面、深入和辩证。但是,也有不少学生有畏难情绪,作文的综合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有待提高。具体在作文中多表现为:材料理解幼稚,文章缺乏深入的认识;材料运用生硬,缺乏自然有序的理性分析;个人观点或片面或极端,貌似深刻而实则矫情。因此,为使学生认识更加深刻,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点拨思维方法,提高写作的分析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挖掘事理底蕴的思维习惯。

  三、说教法

  1.按照“启发思考——明确方向——练评结合”的思路展开教学。

  2.点拨法、引导法、倾听法。

  说明:这堂作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思维训练,以高二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以小见大”板块较为容易理解,因此以教师引导下学生讲为主。第二部分是课堂教学重点。针对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常犯的毛病——观点加事例的简单构思,我选择了一段学生习作加以修改,利用现场作文的办法来前后对比,让学生理解如何用分析的方法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因为议论文是以分析说理见长的文章,不进行充分的分析、说理就很难把观点阐释得深刻透彻,文章因显简单化而丧失重要的'说服力。通过对比、理解和思考,学生自然理解了“探究因果”这种思维方式的内涵。最后安排综合性较强的第三部分“比较鉴别”思维方式的学习。以前面两种方式为基础,用比较的方式发现思维方向,让学生进行综合性训练,这样课堂教学成为互相呼应的整体。

  四、说学法

  1. 启发

  2. 理解

  3. 实践

  五、说过程

  1.导语入题——说明课题核心“深刻”一词的理解,首先从关注点的把握上牢牢地吸引学生。

  2.速读提炼——阅读文本,学生自己发现学习目标。

  3.说写结合——思维训练必须是落实到写作实践活动上方显成效。

  4.综合训练——将课堂所学予以融汇。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3

  一、 说话题

  面对这个话题作文,首先要仔细揣摩“喝彩”的含义。①“喝彩”是发自内心的祝贺。生活中总充满竞争,当自己取得成功时,应该为自己的努力而庆贺;当对手胜利时,也应该看到对手的努力,看到对手的优势,找到与对手间的差距,心悦诚服地去祝贺,虚心地向对手学习,让自己变得强大。②“喝彩”是真心诚意的鼓励。课堂内,为同学精彩回答由衷赞叹;操场上,为同学奋力拼搏加油助威;宿舍里,为同学和睦相处真诚叫好,等等。③“喝彩”是宽宏大度的认同。生活中每个人有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相互间需要一种认同。能够理解尊重他人的个性,倾听他人的想法,承认他人的努力,自觉送去赞美,这也是一种“喝彩”。

  其次,当今世界,强调“张扬个性”“展示自我”“把精彩留给自己”“为自己喝彩”,这固然是对的,但有时有的人太在乎自己,太在乎自己的感受,这时应认真思考:为谁喝彩,为什么事情喝彩,它们的实质是什么。为自己喝彩,是一种自信,一种人生态度;为别人喝彩,是一种风范,一种人格修养;为景喝彩,是一种欣赏,一种审美情趣;为物喝彩,是一种智慧,一种思想倾向。拥有旷达人生观的人,他们时时有喝彩,为自己,为他人。

  二、 说写法

  这个话题作文,总体来说是好写的,不过在写作时要注意两点:①写成记叙文,写自己听到过或见到过的值得大声叫好的人和事、景和物,在记叙中要突出那些生动感人的细节,使作品具有感染力。②写成议论文,发表自己观点,评论时事,要结合当今世界处处充满竞争,如何正确看待自己或对手的成功等,增添作品的现实意义。

  生命的舞台上,我们是演员,也是观众。谁都希望在曲终谢幕的时候得到别人的赞美,因为我们都在期待着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很多时候,我们却只知道为自己的成功欢呼,很少真心实意地为他人喝彩。由此看来,“学会喝彩”在我们全力创造“和谐社会”的新时代极为重要。写好这个话题,得把握两点:一是小处入手巧展乾坤,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就要做到从细节入手,大家可以结合国内外近期发生的大事,也可选取与自身经历、体验有关的人、事、景、物、情、理,选取细节,叙事议论,敷衍成文,这样才可能写出真切感受。二是拓展思路巧著华章。不仅要说出值得“喝彩”的是什么,还要写出“喝彩”的原因。要学会从多方面展开联想,挖掘出新颖、深刻的立意来。

  三、说教法。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读写氛围,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圆满的完成这次的教学任务,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谈话法。通过谈话给学生以亲切感,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2、 分组讨论法。把学生分成若干读写小组并让他们推举一名组长。让学生围绕发的这个话题从各个角度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畅说欲言。

  3、 巡视指导点拨法。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能遇到有争议或写作疑难问题的时候,老师要适当点拨、诱导。给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茅塞顿开。

  4、当堂评定法。学生写完作文,小组评改后,当堂进行评定,选出几篇典型的文章集体点评,对他们的优点闪光之处当众给予表扬,尤其是有创意的地方给以热情的鼓励,增强他们的成功欲。对于一般的文章,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帮助其提高写作水平。

  四、 说教学过程

  (一).与学生谈话,增进师生的`感情,并导入新课。导入语:常见这样的孩子,自己有了成绩,有了荣誉,就欢呼雀跃,神采飞扬;别人有了成绩,有了进步,却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甚至冷嘲热讽、挖苦、嫉妒、很少真正从心底里为别人喝彩。其实,随时发现的别人的进步,为别人的成绩而喝彩,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二)发放材料,阅读材料。

  (三)小组内交流体会感受。也可以跨小组讨论。学习小组,可自由结合。以5人为单位。组长由自己的组员推荐。

  (四).讨论:1.你知道哪些为别人的成功喝彩过的例子(个人想,小组讨论) 2.你为别人喝彩的目的是什么(个人想,小组讨论)

  (三).作文片断练习。

  (四).快速修改;

  1.个人改。学生完文之后,自我修改。

  2.个人修改完毕,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以此作为小组评改的依据。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可略作补充。

  3.小组改。教师巡回指导。每人都和其他同学下评语。如果在评改中有异议的地方,小组内部可以进行讨论,如果还不能确定,小组之间可以商榷。也可以让老师也参与进去参加讨论。

  4.集体评改:由学生自由推荐文章共同评改。(文章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示)让学生对所看到的文章七嘴八舌各抒己见。老师则从学生的评论中总结概括。从文章的题目,构思立意,语言表达等方面归纳。

  (五)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为别人喝彩

  题目新颖的:

  构思立意好的:

  创新的:

  语言表达美的:

  五、反思

  因为考场作文的限制,学生作文结构形式相对单一,主要以总分总的形式写作,使用的例子一般以自己生活为主,容易造成不吸引人的后果。在教学批改中,我建议学生更多地使用教材历史中的人物,比如徐庶走马荐诸葛,苏武牧羊等,适当引用名言如“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就小了。”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4

  一、开场白: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亭送别》。

  二、说教材:

  《长亭送别》选自新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

  课文节选部分曲词优美,文采飞扬,高中语文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据以上内容和所教学生特点,将学习目标确立为:

  1、识记有关文学常识,了解故事情节。

  2、鉴赏曲词的美

  3、欣赏莺莺的人物形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之作,它的作者王实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才斑斓的元曲语汇,吸收借鉴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写作,而且对加厚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我们的学生的鉴赏能力又非常有限,有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把曲词鉴赏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用比较分析法来突破。

  三、说教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迁移教学法

  它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信心,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运用学过的古代戏剧知识,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比较分析法

  它能增强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本节课课中主要体现为让学生将书上内容与老师习进行以及动画类比,突破重点和难点。

  3、启发--发现探究法

  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动口动脑动手,讨论分析法。

  2、鉴赏诵读法。

  五、说教学程序:

  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同时,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所以,要对剧中人物形象有更深的认识,就要对全篇的情节有细致的了解。因此,在进行新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如下准备和预习:观看影片>,运用上节课的有关戏剧知识,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目。

【高中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说课稿01-02

高中语文《祝福》说课稿02-09

高中语文说课稿15篇01-12

高中语文说课稿(15篇)01-12

高中语文说课稿(集锦15篇)03-13

高中语文说课稿(集合15篇)01-14

高中语文说课稿(合集15篇)01-12

高中语文说课稿集合15篇01-12

高中语文工作计划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