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说课稿>公开课说课稿
公开课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01-31 16:30:21
  • 相关推荐
公开课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公开课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开课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也壮志豪情。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

  一、说教材

  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他的三首诗,这就是我本课的说课内容----《杜甫诗三首》。这三首诗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课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则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网络交互→知识内化→拓展深化

  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个性展示→即兴创作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望岳》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走近杜甫,背景介绍(由学生展示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读全诗

  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

  〈二〉、网络交互,自主探究

  1、向学生们推荐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浏览。

  2、听配乐朗读,再次把学生带进诗的情境中。

  3、合作探究:

  你们能谈谈对《望岳》的了解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本,小组合作探究。)

  4、师生共同配乐朗读。

  〈三〉、知识内化,个性展示

  1、这一环节我出示古筝、笛子、琵琶这三种乐器(多媒体显示),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乐器来配合这首诗。并说出:为什么你要选这种乐器?来一个个性大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情放飞,最后教师作综合点评,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都得以高涨,使课堂气氛燃起熊熊之火。)

  2、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我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竞赛朗读。

  (至此,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学生真正做到了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四〉、拓展深化,即兴创作

  情景作文,模仿青年杜甫的'口吻,把《望岳》改写成一篇叙事写景的散文,在悠扬的笛声中学生文思泉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主要让学生在情境感悟中体味诗人的酣畅豪情;在网络交互中重获立体的语文世界;在自主探究中构建自己的诗歌鉴赏;在反复诵读中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以上就是我这节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教学反思

  通过《望岳》这堂古诗歌教学,我也发现以下弊端:

  1、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才是完美

  这堂课,我开发了网络、音响、录音磁带等多种课程资源,但我本人对课件的制作不够熟练,诗歌内容和课堂内容是美的,但课件的配制未能与课堂内容起到助燃作用,仅是一种点缀。个别学生未能准确选出合适的曲目,这就要求我自己不仅会教语文,还需提高艺术修养,对学生进行音乐方面的指导,因为文艺不分家。只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音乐的魅力,他才会自觉地把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起来,从而领悟到纯文学和流行音乐互相融合的精妙。

  2、探究问题,不回避困难

  反思起来,我在诗词格律等方面还凭习惯直接给了知识,而没有通过探究学习掌握。在备课时,我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和诗词格律难度大的问题,决定在课堂上对此不作过多探讨。虽然在课堂引导学生归纳古诗词的特点,为下一步的仿写作准备、作指导。大部分学生答出了古诗词的特点,但在仿写诗歌时并不能很好的运用诗词的知识。我认为课后还需给学生讲清楚诗词的平仄押韵的要求,虽然这不在《课程标准》要求之内,但根据学生需求,适当让学生了解一些语文知识还是必要的,否则将给学生留下误区。

  虽然这堂课结束了,但时常听到学生吟唱自己谱曲的古诗词,在作文中看到学生恰倒好处的仿写一两句古诗,我感到很欣慰,从这个角度来说,采取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古诗是可行的,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同时我认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了教师一个更为广阔的天空,给了教师展示教学个性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与同伴合作探究的快乐,体会到自己自主学习获得成功的幸福。一位语文教育前辈曾说过,在学生的幸福中,我们感觉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在学生的快乐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自己语文教育的成功。我以此来勉励自己。

  附录:《望岳》扩写

  久仰泰山大名,自古以壮丽巍峨闻名。大唐这片沃土上的山河,总能激起我心中那股高昂的澎流。今日有幸一览泰山风采,更是按耐不住心中的激情。一路走来,到齐鲁地区内便望见了泰山的衣角,隐约在前方,碧绿一片,与天际交接处,彷佛交融在一起,分不清你我。素来只闻泰山高大雄伟,如今眼前连亘蜿蜒、青色映城的山脉,让我莫名有种想敞开心怀的冲动。一座山让人感觉高大的时候,不只是登顶之刻,当你在远处眺望它时仍感壮阔,它便真正做到了“高大雄伟”。路程继续往下走,泰山真的近在眼前了。

  比想象中的高耸还要甚之,意志不强者必感高不可攀。远望而去它像一个巨人般,坚忍笃定,高大却不单薄,也有稳如巨人的沉稳之心。这种壮丽之美,是其他山河所不能媲美的。似道家深不可测的阴阳八卦,由于地势方位,泰山分为阴阳两面,南面青色如许,北面神秘莫测,加上山中密布的青松绿木,彷佛使人置身一个奇幻美丽、集壮美与秀美于一身的仙境。不得不说,老天也如此偏爱泰山。不得不停下脚步,仔细聆听鸟语花香的自然之声,但却只能闻其声不见其形。小巧的鸟儿即时从前方飞来,人的视线也很难捕捉到密布树木中它的身影。在泰山面前,一切显得如此渺小。向上仰望,山顶朦胧在云里雾里,高深莫测,却没有引诱人“一步登天”的冲动,反而让你深感沉稳,心胸震荡,认清自己的轻浮渺小,懂得需要脚踏实地地接受考验。我只有在此感慨,在此敞开心怀。再优美的句子也描绘不出与泰山交心时震撼纯朴的感受。

  今日虽只是观望此山,但所获感受颇为震撼我心,每个人的一生究如泰山,所将承受的磨练往往会比想象中高大,我们则需沉稳坚强,勇敢面对。终有一天,我会登上这巨山之巅,我坚信,坚毅地克服重重困难后,必能看到众山拜倒脚下的壮景。我也将像泰山般,骄傲的屹立在我的人生之巅。

公开课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我讲的这课是北师版三年级上册《购物》,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基础上学习的新知识.导入新课是旧中引新。讲授新课时,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轻松地获得了新知识.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计算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一)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学方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及本班学生特点,坚持新课程改革的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辅”这一基本原则,以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小组探讨学习的方法解决本课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新课

  1.情境导入教学例1:引导学生看图.

  提问:从图上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说明图意.

  2、老师提出问题:

  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应该怎样列式?

  请学生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再说一说怎样列算式,为什么,教师板书

  3、得数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总结方法,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请学生说一说那种方法更好。引导学生观察强调说明用一个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4、学生提出问题,其余学生练习

  5、小结学习内容,板书课题

  小组讨论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巩固反馈做试一试:

  第1、2题由学生板演完成,其余同学写在练习本上

  第4题先找学生说一说,再板演完成,其余同学写在练习本上,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四)小结 学生说收获,教师总结,布置作业,下课。

公开课说课稿3

  说教材

  《最奇妙的蛋》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故事,通过故事的经验准备,让幼儿对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律动活动有很多种,较平时的音乐不同,我结合故事,特选择此首音乐,能让孩子们更直接的对小鸡和蛋有所了解。从而能轻松的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小鸡的动作特点。此音乐节奏感鲜明,能让幼儿更好的抓住其节奏特点和规律,从而体会到模仿小鸡的快乐。

  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对活动起导向作用,《指南》中指出,“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力创造能力,能用律动或简单的动作表现自己的情绪或自然界的情景。”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为依据,我确立了情感、认知、能力方面的目标,并采用整合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活动目标为:1.能跟随音乐做律动,体会扮演小鸡选美时的快乐2.用肢体动作大胆表现自己所扮演的小鸡选美时的动作。

  说教学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中我的重点是所有幼儿能随音乐按节奏做律动。由于节奏比较快,我分别采用了多种方法,让幼儿尽快熟悉节奏,从而掌握节奏,最终达成目标。活动难点是用身体大胆表现小鸡选美时的多种动作,每名幼儿的性格不同,有些性格内向的幼儿不敢大胆的进行表现,通过多次练习,以及教师的启发,最终能表现出不同小鸡的动作。在掌握好动作的基础上,幼儿跟随音乐做律动,从而完成了重难点。

  说教学过程: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我通过示范的法,儿歌记忆法,图片启发法。情景法等多种形式,让幼儿更快的掌握小鸡选美时的不同动作及特点。通过启发,孩子们能跟随教师进行表演,在全班幼儿游戏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掌握了动作要领,成功的突破了难点,为此,我增加了替换环节的练习,启发幼儿自主创编动作,从而表现自己的.美。从表现圆圆、琪琪、毛毛到表现自己的特点,孩子们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创新。最终每名幼儿在游戏中都获得了发展,体会到了活动中的快乐!

  说幼儿的发展

  一次的音乐律动活动让孩子掌握了其中的节奏,变得有节奏感,为以后的多种活动会有良好的铺垫,从而让幼儿更喜欢音乐。教师的启发,让幼儿对小鸡有了更深的认知,从而在今后的活动中有了一定的引导和知识经验的准备。结尾活动的游戏中,由情景中的小鸡过度到幼儿自己,给了幼儿充分的表达自己的空间,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最后,国王的出现,又将情景回归活动,让幼儿有续编故事的引导,为下次活动的开展或活动的延续,奠定了好的基础。

公开课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首先感谢大家为我的新秀课进行评审,下面我对>这节课进行简单的说课: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音乐一年级下P60—61,学唱歌曲《谁在叫》。

  [教材分析] :

  本单元教材内容是《汪汪与咪咪》,在歌曲中出现的形象都是同学们喜欢的小动物形象。在这学期的歌曲中,有很多歌曲都是有关小动物的,比如:《小燕子》、《放牛歌》《杜鹃圆舞曲》、《数鸭子》、《我的小鸡》、《猫咪别淘气》等等。《谁在叫》这首歌曲中又多了一些动物形象,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并联系生活实际,开发学生想象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创造活动,使学生在今后生活中更加喜欢和保护动物,美化了学生的心灵。

  [学生分析]

  上学期,我通过与学生的接触,互相了解,我面对的一年级小朋友年龄虽小,但天真活泼,在课堂上已经能大胆唱歌、跳舞,师生能互相配合,同学们已特别喜欢上音乐课。因此,在该课中,我便结合学生情况,设计说一说、唱一唱、演一演这些学生兴趣浓厚的活动方式,更好地激发学生学好音乐、表现自我的欲望。 [教学目标]:

  1、学会唱歌曲《谁在叫》,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各种动物的叫声

  及生活习性,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在教学中结合唱、编、演多项活动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情趣以及创新能力。

  [教学设计意图 ]

  1、在音乐课堂中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精神,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学会唱新歌,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多项活动贯穿整个课堂,设计理念突出一个“新”字。

  2、音乐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体现一个“动”字。

  3、教学内容围绕主题,结合生活实际,采取说、唱、编、演、画多项活动使音乐知识生活化,体现音乐课堂中的“情”、“乐”、“美”。

  教学流程

  一、课前复习先前所学歌曲,目的是为了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一种宽松愉悦情感氛围,同时也为导入新课起到一个过度的作用。

  二:在授新课的环节中,课件出示课题>后, 让学生听一听,是哪种小动物在叫?它们是怎样叫的?学生通过听,说,培养了他们的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敢于大声说话。然后播放歌曲录音《谁在叫》前半部分,让学生对这一部分有个整体的认识,这也体现了低年级以听唱为主这一要求。分句教唱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准确地唱准歌曲旋律,在教唱”啦”部分,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使学生更易于记住歌曲的旋律,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现歌曲时,我让学生自编动作,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紧接着学习歌曲后半部分,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先理解歌词, “小猫想捉老鼠”、“小鸡找妈妈”、“还有小鱼”、“……”,了解了动物之间的生态关系,教育学生细心观察事物,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歌曲的教唱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句子,学生找一句,跟钢琴学唱一句,既学会了歌曲,也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学生边唱边随音乐做小动物可爱的动作。教唱过程中,师可采用师生地唱、分组对唱、学生领唱,打击乐伴奏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尽快熟悉歌曲。

  三、激发学生写一写,小组合作编创歌词,使课堂充满活力

  1、让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联系动物生活习性,模仿其动作,创编各角色舞蹈动作,再分组表演。

  2、分小组编创舞蹈动作。学生在小组长带领下,对小鸡、小猫、小鸭、小猪、小老鼠、鸡妈妈、小鱼各角色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想象,编创可爱的舞蹈动作。

  3、分角色表演。

  (1)小组内各自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物角色表演。教师对有困难的个别小组的活动给予及指导。

  (2)开展各小组比赛活动。教师对每个小组成绩都予以表扬,对编创得较好的舞动作师生共同学习、借鉴。

  最后小结本课所学内容,并教育学生从小保护小动物,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体现音乐审美教育这一功能。

公开课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守株待兔》。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守株待兔》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一篇寓言。《守株待兔》这一则寓言故事主要讲述的一个种田的人在一次偶然得到了一支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就自认为不用耕作,守在树桩胖等着兔子的到来,最后结果是毫无收获,还被人耻笑。这篇寓言蕴含着哲理:要想有所收获,必须要付出,不能心存侥幸,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懂得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二、说学情

  分析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我所面对的学生是三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在不断发展,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讨论中理解文本。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结合文本,创设情境,比如,在讲解文本时,可以播放相应的图画,这种直观的.形象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学生劝一劝这位农夫,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外,这是一篇文言文,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积累文言词汇也是一教学重点。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基于新课标理念,我确定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梳理文章大意。

  2.通过朗读,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

  3.懂得不劳动就不会有收获这一道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难点: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基于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情境创设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因此,在导入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主要力,我采用的是谈话导入法,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我们都爱听故事,那谁能给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喜欢的故事呢?(《逃家小兔》《郑人买履》《狐狸与乌鸦》),感谢同学们的分享,大家都听得很入迷呢,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课文就是一篇寓言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寓言故事讲了什么内容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

  首先,我会带领学生解题,齐读课题,想一想:“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呢?你们有什么疑问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守株待兔”是守在树旁,等待兔子的到来。预设学生也会提出疑问:为什么要等兔子到来呢?兔子真的会来吗?

  接着,就是初读文本,我会播放名家范读,引导学生圈画难认或难理解的生字词。为了解决生字词,我会通过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并对重点生字词和文言词汇进行强调,引导学生积累。

  然后,我会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于断句我会进行指导。

  最后就是疏通文意,让自读课文,同桌交流,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在这一环节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能够为深入研读环节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表达方式理解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为了让学生能够懂得寓言中的道理,并能够自主地分析,我会创设相应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基于此,我设置了层层深入的问题:

  1.想一想,这个种田人守在树桩旁,在想什么呢?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

  2.同桌交流,分享感受。学生可能会答出:

  ①农夫很懒惰,想不劳而获。

  ②农夫是等不到兔子的,会被饿死的。

  ③上次的兔子撞到了树桩上,只是一个意外。

  3.你们都是从哪里知道的,农夫不会等到兔子的呢?要求学生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读完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进行总结,要想有所收获就不能懒惰,要有所付出。

  5.这样简短的文章却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这种文体的故事跟我们平时所听到的有什么不同呢?得出文言文语言简洁,内涵丰富。

  这几个问题的设置是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文本的,环环相扣,更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

  (四)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为: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你能劝一劝农夫吗?

  (五)小结作业

  最后,我会让学生谈收获,我进行总结,结束本课。作业是课堂的眼神,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将这个故事写成现代文,下节课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认真聆听!

公开课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赶海》,这篇课文记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穷乐趣,抒发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每当"我"唱起《大海啊,故乡》这支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文章巧妙地以人们熟知的歌词开头,很自然的引出下文。"每当……便……"突出童年赶海给 "我"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第二到五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具体记述了"我"童年时代的一次赶海的经历:"赶到海边—抓蟹—捉虾—快乐而归". 第二自然段中"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赋予浪花以人的神态心理,使浪花奔涌跳跃的形象跃然纸上。"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写出"我"赶海的兴奋与快乐。第三自然段既用"有的……有的……"句式,总体写出赶海的人们的活动,又通过细节描写,写了"我"和一个小伙伴的个体活动。其中抓蟹、捉虾是记叙的重点,具体生动,富有童趣。第四自然段写赶海的人们在夕阳中归家,海滩也恢复了平静。既展示了傍晚大海的美景,又给人留下想象与回味的余地。结尾再次引用同样的歌词,从内容上说,突出地抒写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从结构上说,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文章语言儿童化,清新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流露出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是激发学生热爱童年生活的好教材。课文插图再现了课文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悟课文。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听说能力。

  (2)学会10个生字,绿线中9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反复朗读,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三年级学生对大自然的了解不是很多,虽然内容比较浅近,但"赶海"对大多数同学来讲是非常遥远的。因此,我把"感受作者童年赶海的乐趣"就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限,较难有真切的体验,因此,我把"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的思想感情以及通过文章的语言描述,感受赶海的乐趣"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属于转折点的学生,积累了一、二年级所学的知识,虽掌握的知识不多,但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以及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说教法

  (一)以读代讲

  "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加之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因此我决定采用以读代讲,用感情朗读贯穿全文教学。以读代讲,不但可以培养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使学生能"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二)情境教学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情境之中,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才能让他们学得兴趣盎然。

  四、说学法

  (一)自主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因此我决定把质疑、释疑作为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启发鼓励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本篇课文教学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读、思"感受赶海的乐趣及文章的语言美。

  (二)合作学习法

  新时期需要合作性人才,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因此,我在本课教学时,我决定让学生小组讨论,集思广益,互相切磋,在知识方面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借鉴。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后果。"教学伊始,我决定利用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而产生共鸣这一点,借助背景图画和乐曲来营造气氛,出示大海的背景图,再播放《大海啊,故乡》的乐曲,把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然后引导学生说说大海是什么样子?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干什么?待学生自由发言后后归纳"赶海"的意思,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质疑。

  (二)以读代讲,品趣悟情

  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是"写"的基础。要内化语言,首先要加强读的训练。大纲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通过阅读,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1)自读探究,整体感知

  在读课文前,学生已经针对课题进行了质疑,所以他们迫切地想通过学习来寻求解答。在初读课文环节,我决定引导学生自读探究,让学生通过自读、互读、默读等方法读通课文,初步理清课文脉络,知道课文讲了"我"童年时赶海时的哪些趣事。

  (2)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一位学生从教材中获得的信息与体验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接触文本,展示对文本不同的理解。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白课文写了我童年赶海时追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这几件趣事后,我决定放手让学生围绕"趣"字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最有趣?作者怎样写出有趣的?先自读,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然后小组内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议议自读的感受,互读对方感到有趣的内容,并相互评议。(这一环节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能分享别的同学的学习成果。在这样的交流中相互比较、相互评价,既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收获,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接着,再组织学生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渗透阅读教学的方法,读读句子,想想画面,细细品味,再读出趣味。交流中,不断启发学生"你觉得什么地方有趣?你来读读。""你有和他不一样的理解吗?你读读看,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和表达。同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嘿、哦、咦、哎哟"等语气词,通过比较、动作演示,体会赶海时我摸到海星时的惊喜、得意,小伙伴被螃蟹夹到手时的疼痛、好玩,让学生在多次的尝试朗读过程中感受乐趣,体验成功,获得美的感受。

  (三)升华感悟,延伸童趣

  在学生朗读体会意犹未尽的时候,我决定借助多媒体展示夕阳西下,海鸥低翔的场景,伴以《大海啊,故乡》的乐曲,使学生对大海产生无限向往,感受"我"对大海深深的爱,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特点。

  全文教学结束,我决定这样设计结束语:今天,我们跟着童年时代的作者一起到海边赶海了,并且感受了浓浓的赶海乐趣,有机会我们也要亲自去感受一下抓蟹、捉虾的乐趣。我们的童年虽然没有像作者小时候一样去赶海,但我们也有自己不一样的快乐。课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和同学说一说,再学着课文的写法写一写,下节课,咱们再交流,体验一下咱们身边的童趣、快乐。(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忆童趣、说童趣、写童趣,把自主的空间继续留给学生,把学习活动中轻松愉快的交流延续下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的快乐,在生活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六、说板书

  这一板书设计我主要板书赶海过程所做的,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直观地理解赶海的趣事 ,并激发他们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公开课说课稿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P58旅游费用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给出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运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依据实际情况给出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

  能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爱好

  师:谁愿意大声地向同学介绍一下你的爱好?

  师:猜一猜老师的爱好?(旅游)

  2、导入新课

  师:旅游最需要准备的是什么?(钱)都花在哪些地方呢?

  师:通常我们把旅游用的钱统称为旅游费用。

  板书:旅游费用

  师:旅游费用的多少是因人而异的,即使同一个景点花费也会不同。聪明的人往往会利用智慧节省很多钱。你们想不想当聪明人?

  (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

  二、研究探讨

  1、单选方案问题探讨

  师:据我了解,你们最熟悉的王新运同学也很喜欢旅游,而且还碰到了一些问题。让我们来看看吧!

  (放录像1:母子俩讨论旅游方案 )

  (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出金字塔,走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这种与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而言,有着一种多么强烈的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师:王新运勇敢地接受了挑战,你们敢接受这个挑战吗?请看大屏幕!

  出示:旅行社推出两种优惠方案

  A 景园一日游 B 景园一日游

  大人每位160元 团体5人以上(含5人)

  小孩每位40元 每位100元

  师:从旅行社推出的'两种优惠方案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分析。

  师:究竟选哪种方案比较省钱呢?

  同桌两人合作,先讨论方法,再把思考过程写在纸上。看哪个组最快。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可能出现)

  第一种: 第二种:(大力表扬)

  A 4×160=640 4-1=3

  640+40=680 3×60=180

  B 5×100=500 选B方案

  680>500

  选B方案

  (对方法奇特的给予鼓励,对两人有明确分工的更要大力表扬其主动合作意识)

  板书: 4大1小 B

  师:谁能总结一下我们的思考过程?

  板书:计算 比较 选择

  师:同学们选择的结果和王新运一样不一样呢?让我们看一看。

  (放课件2:结论)

  师:看来你们的想法是一致的,不愧是好同学好伙伴。就在王新运与妈妈继续商量准备的东西时,事情发生了变化。

  (放课件3:三个老师加入)

  师:三个老师家究竟要选哪个方案呢?这可累坏了王新运,我们能不能替他分担一下呢?

  出示:蔡老师家: 2个大人 4个小孩

  王老师家: 3个大人 2个小孩

  刘老师家: 1个大人 6个小孩

  要求:选择一个老师家,自己完成任务。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

  教师板书: 2大3小 A 1大6小 3大2小

  师:我们每位同学都能作出准确地判断,不愧是聪明人!

  那如果去6个大人3个孩子,你能很快地判断吗?

  2个大人5个孩子呢?

  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

  随学生汇报板书: 小孩多 大人多

  师:你们不仅通过计算、比较、选择为四个家庭作出了较准确的判断,还通过认真观察、分析发现了规律,并加以运用,真厉害!

  (现代教学论指导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师生互爱、人格平等、教学民主、生生和谐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发展学生创造性的保障。所以,教学时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表又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让爱充满着整个课堂,学生之间形成了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良好关系。课上,我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为师生、互相合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

  板书:发现 运用

  2、组合方案问题探讨

  师:就在我们这边热列讨论时,老师们那里又发生了变化

  (放课件4:组团去)

  师:组团去,谁能快速口算一下他们去几个大人几个孩子呢?

  出示投影: 组 团: 10个大人13个小孩

  师:这么多人去,怎样选择最省钱呢?

  学生讨论:AB组合方案

  板书:灵活

  (备用:如果去4个大人7个孩子,怎样选择最省钱呢?)

  ( “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认识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在新课引入时,教师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那些与已有的认知所不同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这样由浅入深不断施问的情境,诱发了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激发了学生产生探求强烈愿望。)

  师:看来我们同学都很有经济头脑,不仅掌握了基本方法,还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选择方案已达到最佳目的。

  三、小结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1、回家向家长讲一讲我们今天探讨的问题,让家长了解我们的理财本领,并允许我们参加家庭理财活动。

  2、运用我们智慧的双眼,去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类似问题,并尝试着去解决。下节课与同学进行交流。

  (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公开课说课稿8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美术教材的内容,是一节关于色彩的造型表现课。我们对于色彩很熟悉,但平时并不会很积极、有意的观察和了解,本课则是要让学生深入的来了解色彩的特点,感受色彩所反映的人的精神世界,并了解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色彩,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研究自然。本课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色彩的一些科学知识,需要让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但教学重点在于对色彩的特征、内涵等美术方面的刻画。

  本课的目标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重了解、研究表达色彩分类与要素,第二课时则进一步了解色彩的调和与应用。在这里我将以第一课时作为我的说课内容。

  二、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了解人类色彩的特征,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对色彩的色相的刻画。

  教学难点:用不同方法来表达色彩以及表达色彩的情感意义。

  三、 教法分析:

  大自然和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而对于色彩,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因而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身边世界的色彩的精彩和神奇,并通过欣赏课件出示的大量精彩图片,打开学生的眼界和思维空间,促进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表达。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和组织学生自己学习、自主发现,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培养自学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 学法分析:

  要让学生们能积极主动的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本课中我设想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一次次的观察,自己先讨论色彩的不同特征与对应的心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肯定,使他们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我让学生在发现过程中再进行一次次的小练习,使学生的发现得到巩固和形象表现。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运用了多次的观察、比较、总结、创作环节,帮助学生学会观察,自己去看、自己去想、去画,从而使学生能更为大胆自由的进行表现。五、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课堂气氛,我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的素描和人物速写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同学们稍加思考后回答:都没有色彩。这样立即引起了他们对色彩的注意。然后我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切身感受一下:如果着个世界没有色彩,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同学们会说是痛苦伤心的。由此来教育同学知道色彩的重要性,并导入新课。

  (二)新授:

  首先,我让学生拿出自己实现准备好的不同颜色的小卡片,细心观察一下:我所出示的图片,小结一下色彩的特点,使学生对色彩的结构形成简单但正确的认识。

  接下来,我请同学们互相观察周围的色彩(这样互相观察的方式比直接看图片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更贴近生活),使学生们进一步了解色彩的不同,此外不同性别、年龄、种族的人色彩也有不同。从而上关于色彩三要素内容。

  在初步了解了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后,我出示几幅简洁的范作,请学生用同样简洁的.方法画一画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色彩。这个小练习的目的是巩固之前学习的色彩的特征。

  (三)深入

  我神秘的告诉同学们:“你知道吗,色彩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发生许多变化哦”,学生的好奇心立即被调动起来,这时课件出示各种表情图片,“看看,他们的色彩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立即恍然大悟,原来是在不同灯光下人的色彩会发生变化。接下来再详细的分析几种灯光下的色彩变化。

  (四)欣赏构思

  在画过有表情的色彩以后,请学生欣赏用橡皮泥制作、彩纸剪贴、电脑绘画、废旧材料组合的一些关于色彩的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更多表现色彩造型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想像、构思,思考自己用什么样的色彩、什么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想法与情感等。

  (五)作业评价

  学生进行关于色彩的造型表现,可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鼓励学生大胆的想像,创作内容上可以新颖、多样、别具一格,并提醒学生可以将前两次作业的内容融合进现在的创作。

  作业展评时,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把问的权利和评的权利都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自由的表述自己的创作意图、对别人作品的看法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总结

  最后,进行课堂总结,并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有关色彩的图片和资料,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公开课说课稿9

  我所讲授的课文《揠苗助长》是苏教版三年级第二十四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揠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讲的是古时候有一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根据文本内容以及学生学情沃特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为:理解《揠苗助长》蕴含的道理。这节课中我设计的教法有情感朗读法、以读促解法、合作讨论法,学法为:感情朗读―—理解内容——感悟道理。

  教学时,在导入环节中,我先采取讲故事、设悬念的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探索新知的环节中,我主要从三方面落实:首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我采取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分析、识记字形的方式进行教学。在理解寓言内容的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初步自读课文,感知内容;然后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揭示寓意的环节中,我出示思考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并让学生自由发表感悟,我适时引导,帮学生明确寓言所揭示的道理,随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学习本课后的启发和感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尽力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我适时地点拨引导,努力体现“以学定教”,帮学生理解文本,感悟道理,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受到启发。在作业布置环节中,我设计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本课故事一题,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公开课说课稿10

  一、设计意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孩子生活经验的丰富,大班孩子在社会性发展上具有一定的交往倾向,喜欢与他人交流和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并且能与同伴分享成功的喜悦。《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反思我们以往的语言教育活动,经常是老师讲孩子听,老师问孩子答,这样的师生活动过程就不可能给幼儿提供发问、质疑的空间。现在的语言教育提倡的是开放式的语言教学,它将传统的“师传生受”的语言教学过程转变为教师和儿童合作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一种全语言教育。因此,作为教师应多为孩子提供运用语言的机会;创设真实的运用语言的环境。于是我们就抓住海南省调教活动这一个有利的时机,给孩子提供一次与听课老师面对面沟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二、教材分析

  儿童学习语言的特点是通过与他人互动的方式学习和使用语言的,因此,幼儿园要为孩子们提供各种学习语言的机会和资源,让孩子们被充满语言和文字信息的环境所包围,我们的选材《我是小记者》正体现了这一点。

  新闻报道、记者采访对城市的孩子来说是比较熟悉的,他们每天都能从电视、报纸中感受到,并对记者这个职业充满好奇和向往,老师就抓住“记者采访”这个载体让孩子学习语言。通过角色扮演,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与交流,这对大班的幼儿来说,是一件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我们在与孩子交谈时发现,老师是孩子们最感兴趣、最喜欢的人。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为孩子所关注。老师喜欢吃什么?老师乘坐什么车来上班?老师小时侯什么样?也上幼儿园吗?……等这些问题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于是,通过出版幼儿园画报的方式,让孩子扮演记者去采访他们极为关注的老师,带着自豪和快乐对老师进行有目的提问与交谈,了解老师的生活和情感。在采访的过程中,老师们同时会给予积极的应答和互动。

  这种自由、宽松的语言表达环境,不但激发孩子们语言交流的主动性,体现幼儿活动的主体性,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与胆量。

  三、说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的准备

  ①活动前看过记者采访实录,玩小记者游戏

  孩子们要进行记者角色的扮演,就必须了解和关心记者。看采访实录、玩小记者游戏能让孩子们直观地了解记者职业及采访的基本过程,懂得与人交往时要主动,并用礼貌用语,如“你好”,“请问”等等,然后通过游戏,使孩子们进一步明确如何当好小记者。这一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既加深了对记者的了解与认识,也激发了孩子们当小记者的欲望。

  ②讨论、确定并扩展采访内容

  采访的内容是在与孩子们交谈中产生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才能激发他们交流、沟通的欲望。围绕话题自由交谈之后,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围绕中心话题进行拓展,扩大话题的范围和内容,并对明天的采访制定简单的计划。

  ③了解并设计画报的刊面,给画报起名。

  把画报的设计权、取名权交给孩子,这都体现了教师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尊重孩子的想法,让他们更自主些,有一种主人翁的精神。

  2、环境材料准备

  ①记者证、话筒人手一份;录像机、相机一部;设计好版面的大画报;

  ②有许多观摩活动的老师。

  这些准备都是为第二天孩子们的采访做铺垫的,让孩子们对采访更感兴趣,更愿意与人交流,使得学习更有效和有用,也就是让孩子们学习语言变的更有意义。

  四、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活动的分析、活动前的准备及孩子们的计划,特制定了以下2个活动目标。

  1、学习根据自己的计划对听课老师进行采访,能大胆与老师交流,感受交流、沟通的乐趣。

  2、能与同伴交流整理采访内容,尝试简单的画报制作。

  第一目标是本活动的重点。

  《纲要》指出:语言活动的开展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此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纲要》中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要重视儿童语言的运用。那么在本活动中,“小记者”们采访听课老师,与他们交流、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孩子应用语言的机会,只有与采访的老师交流,才能收集到相关的信息资料,才能记录制作成画报。

  与同伴交流整理采访内容是本活动的难点,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与他人的一般性交谈还是比较容易,但是有条理的.谈话和整理自己与同伴的谈话相对比较难。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难点呢?……

  五、说教法、学法

  在本活动中孩子的语言学习是开放而平等的。教师和孩子们是构造愉快学习过程的共同体。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为孩子创设具有真实语言运用机会的交流情景,使语言教育活动的过程成为教师与幼儿共同建设的、积极互动的过程,并在儿童之间营造一个非竞争的学习共同体。尤其重要的是孩子在活动中可以去作自我选择,选择自己想采访的老师,问自己想问的问题等,研究表明这样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六、说教学过程

  整个活动环节紧凑,目的明确,环节的安排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第一环节:明确采访内容,激发活动热情。

  教师在孩子采访前明确采访内容,并以积极的语言鼓励、支持小记者们的采访活动,使幼儿对小记者的采访工作充满信心与期待,这个环节是精神上的准备,从而为下一环节打下了铺垫。

  第二环节:幼儿现场采访听课老师,与同伴交流整理采访内容,并制作简单的画报。

  采访听课老师是本活动的重点,如何大胆上前与听课老师交流,如何向老师有目的性的提问,刊面制作时如何与同伴交流、讨论,这都是对孩子语言学习的一种挑战。在这个重点环节上安排时间比较长,让他们多与不同老师交流。

  第三个环节:表达与展示

  请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采访内容——此环节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在集体面前自由表达、交流与分享的平台。

  活动的延伸:把《幼儿园画报》张贴在班级宣传栏里,与小朋友、老师和家长一起分享;在班里开设记者采访区,继续开展下一期的幼儿园画报。

  评析:

  1、从利用公开课的机会让幼儿练习说话从而发展口语能力这一点上看,设计者是一个非常善于抓住教育契机的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值得大力提倡的,它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灵活性和现代性。

  2、口语表达能力是要通过多说锻炼出来的。《我是小记者》给幼儿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与陌生人交流的机会,既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能力,也锻炼了幼儿的胆量,还能让幼儿体念与人交流的乐趣。

  幼儿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并且许多语言带有幼儿特有的天真和坦率。活动的设计是开放的,活动过程更是开放的,幼儿独立地深入到自己的“采访对象”当中,教师的控制不见了,而更多的是幼儿调控自己的思维以便自己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问题,同时还要认真地听“采访对象”的说话,以便自己的记录。

  问题与建议:

  1、应该如何更好地做好活动前的准备,让幼儿更加明确自己采访的目的和任务,在提问时更有针对性一些。

  2、是否可以让幼儿自由组成采访小组,能够一起讨论采访任务和计划,一起采访一起做记录编简报。

  3、教师在过程中要帮助孩子梳理、归纳、提升游戏中获得的经验,才能使孩子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公开课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小图片大作用》是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著的小学教科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7课的课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Word这个文字处理的好工具,学会了用Word写文章及简单的排版等操作知识;在此之后,学生还将继续学习在Word中插入艺术字、插入表格等其他几种实用的功能。因此,本课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在Word中插入图片、编辑图片的方法,能够编辑图文并茂的文稿。

  过程与方法:通过“古诗配画”活动,让学生体会图、文结合形象直观,能更清楚的表达主题的信息。

  情感与态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培养审美意识、创造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插入图片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图片大小的改变及环绕方式的设置。

  二、说教法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古诗配画”活动贯穿整个教学,并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演示法、迁移法,并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三、说学法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自我探索──思考讨论──合作操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四、说教学环境

  1.教学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

  2.学习资源:提供声音、文字、图像、操作步骤演示。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在课的开始我是这样设计:我让学生伴随着古典音乐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孩子们伴随着音乐,沉浸在古诗的美好氛围中。并让他们把古诗输入并保存在电脑中。

  学生完成后,教师引导说同学们掌握了这么多首古诗,老师对你们真是刮目相看,但是老师这里有一位新朋友,它不服气了,想和你们比一比——(大屏幕展示)电脑小博士。展示完电脑小博士的作品以后很自然的就引出了这节课课题:小图片大作用。教师还用电脑小博士来激励学生:小博士在关注着我们,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

  (这里运用了逆向教学法,向同学们展示“古诗配画”作品,形式多样的“古诗配画”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教师引导学生广开思路,大胆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激起了他们在Word中插入图片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本环节分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个层次:找工具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没有把在Word中插入图片的方法直接教授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打开书,自己找到插入图片的方法──“插入-图片-来自文件”,找到的同学汇报。教师利用网络教室中的屏幕广播演示刚才的方法,让学生由抽象思维转变到形象思维。选择插入的图片时由学生选择并让其说明原因。教师师再强调插入的图片要适合这首古诗的意境,不是随随便便一张图片就可以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注:这里的图片是学生利用课上和课下时间搜集的素材)

  教师再介绍Word中的“剪贴画”功能。Word中有一个“剪辑库”,提供了丰富的剪贴画,该库中的图片内容包罗万象,我们可以直接从剪贴画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图片,免去了自己查找图片素材的麻烦。

  学生自己操作练习,给自己喜欢的古诗配上图片。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当学生遇到问题,先让学生自己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改变图片大小

  (这个层次和第三层次是根据课堂随机教授的)学生插入图片以后,请同学们欣赏并评价自己的作品。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审美说出觉得满意,或是不满意。这时教师适时的说出“你最想修改哪儿?”(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来教授改变图片大小的方法或是设置图片环绕方式。)屏幕广播演示:在所插入的图片上单击鼠标左键,让学生观察图片的四周有什么变化?学生观察到图片的四周出现了小方点。把光标放在小方点上,光标会变成什么样?(双键头)这时候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拖动双键头,观察图片的变化。(图片的大小改变了)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不是让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帮助解决问题。)

  第三个层次:设置图片环绕方式

  教授完改变图片大小的方法以后,根据学生需要再教授“设置图片环绕方式”的方法。在这里,“图片环绕方式”有多种,教师只教授其中的一种,其余几种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小组交流。并给出另一个任务:在不同环绕方式下拖动图片,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变化?

  这里给学生8-10分钟的时间。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鼓励学生遇到问题相互讨论、协作解决。学生基本完成后,教师让学生到前面汇报。

  (这一环节是课堂重点部分,因此,我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任务是课堂的“导火索”,教师通过抛出一个个任务,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自我创新,达到掌握操作和使用的目的。)

  (三)巩固新知,作品创作

  在上个环节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经过学习,同学们都学会了如何在文档中插入图片,并且会改变图片的`大小,改变图片的环绕方式,下面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完善自己的作品,每个小队要推出一位选手进行评比,我们要评出这节课的“配画小能手”!

  学生自我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掌握学生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普遍性问题就需要面向全班反馈。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进行想象创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四)汇报成果,评价交流

  一堂好课,最后的画龙点睛之笔也很重要。在此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老师发现同学们‘古诗配画’都很美,下面我们来展示一下,互相学习、共同分享,在展示时还要解释所选古诗的含义,选取该图画的原因,以及图画在哪些方面表达了古诗的哪些意境。”学生自我展示和自我评价,对创作好的学生进行奖励,评为“配画小能手”。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计算机成果的展示可以促进学生自觉学习,开拓视野,拓宽思路,使他们在友好的氛围中相互学习、相互启迪。通过这样的展评,使学生不断产生创新的火花,构思出更好的作品。教师及时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准确的评价和肯定,使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感。)

  (五)交流拓展,教师小结

  同学总结这节课的收获。这样做能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有所回顾,又让他们体会到在Word中插入的小图片有什么大作用。紧扣课题,又一次突出了这节课的重点;再一次引出小博士,由电脑小博士对学生这节课的表现做出评价。

  由电脑小博士给学生布置作业:

  拓展空间

  1.选中图片的时候,Word窗口中会出现“图片工具栏”,你知道这些按钮的作用吗?自己试一试。

  2.把校园里课间同学们活动的场面记录下来,写成短文。在短文中插入各种剪贴画(也可以用“画图”程序自己绘制图片),并进行适当的设置。

  教学体会

  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因为信息技术知识在不断更新,所以我更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强调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放到首位,提高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可以完成了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掌握了在Word中插入图片的基本方法,并且体会到了插入的这些小图片在文本中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大胆探索、相互协作的能力。

公开课说课稿1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草原》。

  一、说教材

  我认为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草原》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第一组第一课,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给我们展现一幅美丽的草原风光,也给我们展示了热情的草原民族,文章条理清晰,作者从风景到人情的描写展现了草原上的风土人情,最后用一句含义深刻的诗结尾,体现了作者对草原的依依不舍。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对这样写景抒情类型的文章并不陌生,但对于内蒙古草原上的风土人情不能很好的理解,需要教师加以适时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的渲、勒等生字,明确文章分为风光和人情这两个部分,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感悟理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两个主要描写方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导入新课

  我会采用视频导入,播放关于草原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眼中所看到景象,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在这样的大草原上,可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顺势导入本课,跟随作者老舍一起走进美丽的草原。这样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能够让学生感受草原的风光,顺势导入本课。

  (二)整体感知

  首先,让同学通读全文,设置这样一个问题:

  1、通过课题我们知道了本文主要是描写草原的,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对草原进行具体描写的呢?梳理文章大意,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引导学生发现,本文从风光和人情两个方面展开描写。适时讲解生字“渲”字,并板书:风光,人情,渲。

  2、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在学生了解本文是围绕两个部分展开描写的之后,我会把全班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去朗读相应的段落,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最后,引入赛读:男女生比赛从文中选取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看看那组读得更有感情。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并且对于文章的语言有了初步的感悟。

  (三)深入研读

  这一环节是逐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学生通过刚刚的朗读比赛,已经体会了草原的风光美,下面我会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草原的风光与我们平时所见的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这样一句,“四面都有小丘……轻轻流入云际。”并且体会句中说的“白色的大花”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将羊群比喻为白色的大花,生动形象的为我们展示了草原的生机,并且讲解比喻的修辞手法。板书:比喻。

  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渲染”“勾勒”体会画面感。草原风光的总特点是洋洋洒洒的,风过草原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绿色的中国画,而不是一幅描绘细致的工笔画,这里从侧面写出了草原的.意境美。

  下面我会设置承上启下的问题,在这样的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可爱的民族,他们对待客人是怎样的呢?请你找到关于“人情”描写的相关段落,勾画出草原人们待客的句子和客人的表现。引导学生由景色入情,体会草原民族的热情,迎客、吃饭、饭后载歌载舞。

  引导学生思考,客人与草原民族的语言是不相通的,我们为什么能如一家人一般其乐融融呢?引导学生感悟草原人们的热情,民族团结深入人心。

  最后,全班朗诵文中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作者分别时的心情,总结全文。

  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问题,学生可以把握文中的主旨,感悟蒙古族的真情。至此,我达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做到了语文教学时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四)延伸作业

  搜集与蒙古族相关的资料,思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画出你心目中的草原,并且为你的画配上相应的文字。这样不仅能够巩固课上所学,同时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目的。

  七、说板书设计

公开课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一)教学目的

  针对文章特点,本组课文训练重点及课文在本组中的安排,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为: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湿润、一篇、出版、谨慎、引入歧途。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是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的。

  基于此,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的为:

  1、读准生字字音,正确认读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湿润、一篇、出版、谨慎、引入歧途。

  2、正确、流利、比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父母的不同评价。

  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引导学生感悟父母的不同评价。

  二、说教法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形式的形成。”前苏联教育家列。符。赞科夫也曾指出:“让学生们自己提出目标,拟定行动计划,可产生一种强有力的动机,使他去克服完成既定任务的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基于此,结合教学要求、教材特点,在本课时教学中,从看题目质疑入手导入新课,以亲切、平等的谈话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激励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力求建立起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法

  1、课前:回忆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对你做过的一件事,父母却有截然相反的评价。如果有这样的经历,请写在日记里。这一环节的安排,既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伏笔,又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做好铺垫。

  2、课上:自主、合作、探究。具体表现在自主选择读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合作伙伴;自主选择探究的方式。通过读、思、议、写学习课文。

  3、课后:自学生字。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下面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设计:

  (一)直接板书课题,生看题目质疑。

  在这一环节,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学生的好奇心就越强,兴趣就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就越活跃,学生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化为一个探究者。并且,为学生初读课文指明方向,激起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

  教师对有价值的问题及时予以肯定并过渡到下一环节: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说明你们很爱动脑。那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到哪里去寻找呢?

  (二)带着质疑时所提问题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1、学生以各自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小声读,也可以默读、站起来读。

  读的方式的自主选择给了学生宽松的自读自悟的空间,而且有效缓解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情绪。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读后的收获。教师相机点拨。

  3、小结,引出本课时重难点,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通过自读课文,我们了解到面对孩子的诗,父母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一个说“精彩极了”,一个说“糟糕透了”。此时,你的脑中又产生了什么疑问呢?(生答)是呀,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吗?

  这第二次质疑,进一步激发起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学生可以自读思考、圈画、批注,也可与同桌或前后桌同学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此环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探究方式,(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的自主权。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将读、思、议、写相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四)交流、点拨,化解难点。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联系实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交流互补。使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由模糊到清晰,由量变到质变。

  (五)四人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六)适时小结并提示第二课时内容:

  同学们是幸运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现在就领悟到了父母那截然不同的评价所饱含的爱。而本文的作者感悟到这一点,却是在成年以后。他是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中所饱含的爱的呢?让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公开课说课稿14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8册第135~136页,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的分类,练习三十一的第1~3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的不同去把三角形进行分类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教材从学生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引出学习三角形的概念和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说说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运用,再从三角形的角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试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能够运用特征辨别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运用,学会从角的不同去把三角形分类。

  2、结合三角形特征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在三角形的分类研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3、结合知识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本课的重点是运用知识,通过观察讨论发现从三角形的角的不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三角形的特征,并能运用特征辨别三角形。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主要设计以下几个活动:

  1、找三角形:教师给学生一个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四边形、五角星、六边形的信封,让学生在信封中找出三角形。通过这一找三角形,让学生在脑中再现三角形的表象。学生不能找出三角形,教师请学生折出一个三角形,再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交流说说。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三角形实物中突出三角形。为三角形特征的探索作好思想准备。初步感知三角形与其他多边形的联系。

  2、观察、讨论学习三角形的特征。让学生观察媒体出示的三角形,想一想什么是三角形?独立思考后和小组内讨论说说,教师结合学生的口答,板书画<图形>,不成功的图形、三角形。让学生逐步归纳出三角形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学习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个图形是三角形。再用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与验证中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并能根据三角形的特征画、围出三角形。让学生用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棒摆三角形,让学生初步感知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运用三角形的特征判断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3、实验、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师谈话出示木条做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让学生猜猜哪个图形坚固,然后请两个同学拉拉试一试,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师运用媒体出示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再借助媒体录象,学校中有一些椅子坏了,请你修理一下,你准备怎样做?通过这一生活情境体验,让学生在实验、交流讨论中了解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在生活中的运用。

  4、知识运用:(1)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教师借助媒体出示一组图形,先和同桌说说再交流,说说原因。(2)判断下列三角形按角分类属于哪一类三角形。教师借助媒体出示图形,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交流说说为什么?(3)教师借助媒体创设情境:用一张纸遮住了三角形的一个角,只露出其中的一个角,首先是直角,让学生判断被遮住的是什么三角形?其次是钝角,最后是锐角,组织学生进行判断,让学生判断有依据。(修桌椅)

  在本节课中,教师借助媒体,把生活中的物体的图形和三角形结合起来,组织学生从生活中引入三角形。在课堂中通过观察交流、动手操作学习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然后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到知识,观察比较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空间思维得到发展!

公开课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在课程标准与教材体系中的地位

  《白杨礼赞》是语文版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的一篇优美散文,作者茅盾主要采用象征手法,借白杨树的品质热烈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广大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之情。文章不仅思想博大精深,而且结构严谨完美,从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说到白杨树自身的“形美”,又进而揭示白杨树内在的“神美”,写尽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编排在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有很重要的范本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感悟文本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语言审美感悟能力,能自主、协作、创新地学习。

  2、课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生字、积累预习提示及注释下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细读、略读、交流等方式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文章是怎样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和学习白杨树紧密团结、力求上进、不屈不挠的精神。

  课外培养目地:

  a 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初步学会分析带有抒情和议论的散文。

  b学习生字,领悟一些词语的使用。

  c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其中a和b是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结合,c 是情感目标的培养,三个目标的确立从总体上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思想。)

  3、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理解象征手法及文章是怎样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

  难点:指导学生以三层阅读法体会文章中的语言美、意境美。(在写白杨树之前,为什么先描绘西北高原的景象)

  二、说学生

  在小学学生们最先接触到的就是看图写话,一直以来学生们在作文中用的最多的手法还是描写。《白杨礼赞》是一篇既有描述又有抒情的散文。学生们在以往的写作基础上,可以从这篇课文中学到怎样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描写之中,将自己今后的写作水平提高。《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的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功。

  三、说教法

  1、品读法: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多读才能理解课文内容,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略读、速读等方式来初步感知课文大意,然后再要求学生细读、精读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学生反复品读,在品读中品析文本的语言美、韵律美与意象美。

  2、习惯培养法: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注意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如让学生养成圈点勾划的读书习惯,要求学生在品读课文内容时圈点、批注记下自己在品读中的思考与感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并注意吸收、借鉴,课后及时复习和总结等。

  具体教法如下:

  1、讲授法——讲解要点,理解把握。

  2、品读法——品读文本,对话交流。

  3、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4、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5、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白杨礼赞》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法指导要注重以下几点:

  1.用普通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方法;

  2.诵读时注意课文的用词,修辞方法的运用,语言的锤练;

  3.要指导学生切实感受白杨树的美。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以情激情,导入课文

  提问(对学生):“大家见过白杨树吗?在你们的印象中白杨树有着怎样的一个形象?”请几位同学回答,然后放映几张白杨树照片激起同学们的兴趣。

  第二步,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先请几位同学谈谈他们印象中或者是自己所了解到的茅盾,然后从补充的角度展开对作者茅盾及这篇文章背景的介绍。

  第三步,探究文本,整体感知

  在学生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下,接下来由学生轻声读课文,并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我们的学生最薄弱的也是这一点。是顺其自然呢,还是改变这种情况?心理学认为,人发展某种能力具有关键期,朗读能力的发展期就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所以我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朗读,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的培养。)

  在这一过程之后教师以提问并提示的方法帮学生理清本文的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步,细读课文,深入探讨。

  读一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

  1.答: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2.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答: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3.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答: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4.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答: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作铺垫。

  5.动手在第三部分文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答:外形:干:“笔直”;

  枝:“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

  叶:“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

  色彩:“银色”“淡青色”;

  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

  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6.读一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看一看句法有何变化。

  答:句法变化是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到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句法中有异。点破象征意义。

  (2)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答: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反问使人深思②从性格出发,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③从形象出发,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4,从品质出发,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3)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答: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4)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答: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7.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答:“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2)“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答: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木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树实指人——“贱视民众”(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3)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答: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8.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说。

  答: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9.写高原的目的?

  答:(1)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以及雄壮伟大的背景,从正面衬托出白杨树的不平凡(2)写了高原的单调令人恹恹欲睡,从反面为白杨树的不平凡做了铺垫(3)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思想做铺垫。

  第五步,课堂小结。

  1、再次快速浏览,学习课文中的抒情方式。

  2、学习课文中生字词的字音字形及注释

  3、用的好的词的同义词辨析(例如:卑鄙和轻视)

  4、分析写得好的句子(修辞手法、请学生发挥想象造句)

  第六步,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思考题。

  2.课外阅读茅盾的《风景谈》。(这一作业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的阅读面得到拓展,同时进行比较阅读,更进一步了解托物言志的散文。)

【公开课说课稿】相关文章:

公开课说课稿 15篇02-16

公开课作文04-01

上公开课作文04-01

公开课教学反思02-09

公开课总结15篇03-12

公开课作文4篇04-10

公开课工作总结02-13

精选公开课作文三篇04-22

【精选】公开课作文四篇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