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说课稿>《说“木叶”》说课稿
《说“木叶”》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4-01-16 09:15:53
  • 相关推荐
《说“木叶”》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木叶”》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教材

  《说“木叶”》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选编的是四篇内涵比较丰富的文艺随笔。“这些文章很少抒情,重在讲知识或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新知,又锻炼了思考能力,还能感受到浓浓的理趣。”(《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

  《说“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地比较、分析,解说和阐发,进而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根据《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此,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通过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知道诗歌语言具有丰富的暗示性内涵。

  2、能力目标:

  ①通过网站搜索意象,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②通过网络留言板,训练学生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

  3、美育目标:

  通过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语言、文学、情感上的审美意识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内涵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对高一学生来说,他们不仅对诗歌理论知之甚少;而且,高中诗歌教学又集中在第三、五册,导致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理解背诵的数量十分有限,还容易被文题的表面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让他们去归纳诗歌语言暗示性内涵的规律不现实也没有必要。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诗歌语言具有丰富的暗示性内涵”,教学难点是“训练并评价学生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写到:“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熟善熟寡效,贵能验诸身。”教学过程其实就是老师、学生和教材在一定的大小环境中协同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必须在学生身上反映出来,所以,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只有当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目的达到有机的和谐统一时,才可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本人,21世纪的大学生;学生,诗歌积淀不足,但学习有激情;教材,难度大,材料多;时代,一个信息社会;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实现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综上所述,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网络教学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学生观察外在事物后的探索、体会与反思等思考活动建立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上网查阅资料、看影象,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用比较的方法体会“木叶”的意味和艺术效果,初步掌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和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搜寻整理网络教学资源,完成对教学重点的意义建构,并对搜寻整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发散研究性学习,实现知识的外化,利用BBS发帖子,大胆进行诗歌创作。

  2、图文结合法: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每首诗就是一幅读之口中噙香、胸中涌情的画,学生又是读图时代的产物,让学生通过自读自品自鉴,理解文中诗歌语言的丰富内涵,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善感的心灵将诗歌语言的内涵以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然后让同学当解说员,就所画的内容向老师和同学描述。真可谓一种教法,感知与想象齐飞,听说读写画,兴趣携能力共进!

  三、说学法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这里的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即指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无论准备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学生对教材的承受能力为主要根据,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上的创造力为主要目的。

  因此,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先通过预习绘写出自己对文中几个主要意象的感知和疑惑,然后通过教师的点拨,再与同学合作上网搜索诗歌中最常见的两个意象,探究出意象丰富的暗示性内涵,最后每人大胆创新运用意象写诗。整节课,旨在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一个可以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大胆质疑、探究、创造,学会宽容与沟通、协作和分享。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出现了“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现代教学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它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同时考虑教学的意图、教学组织中活动的主体(学生、教师,还是由他们共同参与)、行为(探索、思考、讨论、操作等等)和方式、媒体的使用、时间的分配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等等。所以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对于教学的活动过程是呈立体或网状思考状态,教学诸因素不是沿“教”这条单行线前行,而是在学与教中交错朝着教学目标进行着。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1、课前预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费。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培养学生严谨塌实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极其重要。这篇自读课文理论性强,教师课前布置一个问题,三种解答方式(绘画、说明、例证)。内容高度概括全文,操作目标明确,符合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2、导语激情:“今天,我们将越过千年的风霜,跟随林庚先生走进君子好逑的《诗经》,魂兮归来的《楚辞》,千古绝唱的唐诗,豪放婉约的宋词……”随着电脑里悠扬的笛声,教室里回荡起教师至情至性的语言,屏幕出现课题。在这里,导语瞬间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入泱泱诗歌大国,激发起学生的审美热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皎洁无暇的明月,酣畅淋漓的浓情,寄托了多少人的相思,熨帖了多少人的心灵,梦圆了多少世纪的期盼,聆听盛唐之音,与月眠与酒醉!(通过网页放影象)

  (五)结束语:

  禅说,“指月亮的手不是月亮”,是的,诗歌中,语言的概念不等于语言的意味,所以,我们同学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挖掘意象暗示性的内涵。

  五、说教学评价: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艺术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巧用导向性话语来衔接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从而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的一种方法。所以,准确、形象、目标明确的语文课堂过渡语,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程序的优化控制和提高教学效率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此处的过渡语,一方面将意象与诗歌内容结合,突出重点,总结全文;一方面语言优美,以情动人,给学生美的语言享受,引起学生情感上的震动;同时自然过渡到教学难点。)

【《说“木叶”》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木叶》说课稿12-08

说木叶教学反思04-13

《说木叶》教学反思04-02

说勤奋说课稿03-03

《马说》说课稿01-12

说声对不起说课稿01-13

课文《说勤奋》说课稿范文04-15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造句大全02-14

爱人说的暖心话 对爱人说的情话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