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说课稿>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4-01-13 08:30:21
  • 相关推荐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材分析(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语文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说教材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又一篇颂月佳作,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文章写了苏轼月夜邀请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赏月夜美景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和面对逆境的旷达胸怀。文章起笔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缘由,中间写所见美景,收尾抒内心感慨。作者抓住夜色的特点,采用视觉上的错觉,从反面上泼墨,形成文字的波澜。写景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本句写月光月影却不见“月光月影”的字眼,非常形象生动,巧用比喻化无形为有形,既写出了月光月影的“形态”,交错纵横的样子;也写出了月光月影的“情态”,像积水那样空灵。读者初一看,还以为是写水中景物,卒句显志,令读者倍觉妙不可言: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儿,哲理地告诉人们:美是到处都有的,只是缺少发现。只是“闲人少”。本句中的“闲”字,是本文文眼,既表明自己有闲情雅致,又暗含自己被贬黄州,官职清闲之意,有一箭双雕之巧。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文章,这一个单元是在记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同时也走进古人的世界里,感受古人的博大情怀,培养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与阅读能力,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词语。

  2、诵读、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四、教法:(四字教法:读、品、悟、练)

  1、读的要求:初读、再读、品读、背诵

  2、品的内容:品写景名句品文眼

  3、悟的设计: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4、练的设计:课堂词语练习,拓展练习

  五、学法:

  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品味精彩的句子,从而深刻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情感。

  2、圈点勾画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勾画相关内容,积极思考,教师强调文言实词和虚词像背英语单词一样记下来。

  3、讨论法:教师尽情的展现自我的教学机智,利用一个词语或文中的一个句子,给学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势必造成思辩的课堂气氛,在讨论中理解课文的中心,从而领悟作者的思想境界。

  六、教学流程:

  (抢答导入、初读入趣、再读翻译、品读研讨、背诵感悟、练习巩固)

  1、抢答导入:

  课前播放配乐图片欣赏(含月亮的美图)

  请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交流有关月亮的名句。

  师:一轮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借月诉说对家乡的怀念,或借月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福。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到黄州时,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情怀呢?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跟苏轼同游承天寺,和他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板书: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这样的导入自然流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过渡到新课。)

  2、初读入趣: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默读、小组推荐读、学生按朗读要求评价、学生齐读课文,通过多种方式去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感悟作者思想情感。

  3、再读翻译:

  小组为单位,找出并积累文中出现的难懂的文言字词,同学互相讨论解决,如仍有疑问,可向老师提出。在对重点词积累的基础上,同学们小组合作,翻译这篇文章。

  教师方法指导:翻译古文紧记:留、删、补、换、调五个字

  翻译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师明确

  (月色入户。户:门。(門→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进一步明确重点词语

  户,念,欣然,遂,亦,寝,想与,但,闲人,耳

  4、品读研讨: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出示从学生的提问中筛选的有价值的问题:

  1)、苏轼为什么要游承天寺?

  2)、为什么作者去找张怀民?

  3)、哪句写出了月色之美?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请赏析

  4)、为什么作者自称“闲人”?

  5)、苏轼被贬,成为一个“闲人”,为什么他还能欣赏到空明的月色美景呢?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句话是否有问题?如何理解?

  (小组合作探讨,然后选派代表发言。)

  (二)师出示本文写作背景,知人论世看苏轼

  背景材料: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即“乌台诗案”。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1、从这则材料中你发现哪些信息?

  2、你认为苏东坡有着怎样的人生态度?

  重点问题研讨—品月色之美

  用波浪线勾画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轻声读出来,说说读后的感觉。

  老师教方法:赏析要找好切入点,如有修辞,可从修辞入手,说出修辞作用则可;若无修辞,可从重点词语入手进行。

  重点问题研讨—探“闲人”含义:结合全文,思考“闲人”的含义。

  闲人:被闲置之人(“乌台诗案”)

  有闲情雅致之人

  5、背诵感悟:

  诵读课文,比比谁先背下来。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同学们以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为句式写一句话作为自己学习本课的总结。

  6、练习巩固——解释词语

  念遂寻寝盖但耳欣然相与闲人

  7、课后练习:为苏轼和张怀民在寺庭步月时设计一段对话

  七、总结:

  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通过这一课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月夜美景,、领会到苏轼写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分析过程中,学生愉快的合作学习,多角度的展开思维活动,并且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的。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夜游承天寺叙述

  绘庭中月色描写

  感美景常在闲人少有议论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01-26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通用6篇)03-22

夜游古城作文03-20

夜游西湖作文05-04

夜游月宫作文12-23

珠江夜游作文11-14

夜游秦淮作文11-08

囚绿记说课稿01-29

窃读记说课稿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