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说课稿>《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一语文说课稿一等奖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一语文说课稿一等奖
更新时间:2023-11-14 07:09:55
  • 相关推荐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一语文说课稿一等奖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一语文说课稿一等奖,欢迎大家分享。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一语文说课稿一等奖1

  一、说教材

  本文选自高一语文必修④第四单元。作为《史记》中著名的人物传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得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风云变幻。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通过情节等突显了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虽然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但作为语文教材,我以为不宜只注重其故事性,因为以事实和事理来把握历史,那是历史教学的任务;而应该充分挖掘文本,感受其文学魅力

  二、说学情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首先存在认识和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其次,普遍存在“困于口”问题,学生没有“说”的习惯,只一味地记,可这不意味着他们想不到想得到未必说得出,说得出者必定能想得到: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因此,“让学生说”,势在必行。这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目标

  ㈠德育目标——以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感染学生。例如欣赏和学习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卑不亢、宽容谦让。再如辨别廉颇有自尊心还是嫉妒心,正确认识自尊心对个人成长的价值等。

  ㈡能力目标,包括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有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认识其各方面的文学魅力,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能较准确灵活地用古代和现代汉语模仿人物对话,再现或表现其神态、内心。能大体口译或复述故事,准确推断所蕴含的意义。

  有人说:“人才不一定有口才,但有口才的一定是人才。”基于对口才的重要性认识,也鉴于本人此前在教学中的缺陷,我准备在本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重中之重。即以欣赏文本得文学价值为基础,其间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得教育,而以语言训练贯穿始终。

  根据上述目标,本文学习得重点和难点如下:

  ㈠重点:口述故事,赏析重要语段的涵义,分析人物性格。㈡难点:掌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

  ㈠诵读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十分重要。古文尤其要注重诵读。读方式多样,效果各异。我将采用集体朗诵和分角色朗读两种方式。

  本文篇幅较长,不宜在单课时内通读全文,否则会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根据内容特点,我将以故事为单位,引导学生朗诵。集体朗诵相对完整的文段,以掌握字音、句读,了解故事梗概。分角色模仿人物对话,理解其用意,以便揣摩出任务内心感受。㈡问答法(或问题式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策略”,而且是目前使用普遍而有效的策略。在这种策略中,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最应该体现。而问题的设计或提问的技巧将直接影响引导的成效。

  此前,我一直走入一个误区:以为高浓缩、高难度的设问等于有价值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等于有效的引导。结果在课堂上,屡屡“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究其原因,一是违反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跳跃性大,致使学生出现思维“断层”;二是忽略学生个体认识和能力差异,热情地提问反而出现了“能者扬之,困者抑之”的后果;即使对于能者,在连珠炮式的追问下也十分尴尬。

  因此,我认为问答式教学中应该遵循这些原则:

  ⒈与内容或结构同步。体现为引导学生简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每个学生奠定深入学习的基础。

  ⒉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发挥个体差异的积极作用,成就不同的成功感。

  ⒊适量提问,鼓励尊重。对同一个学生,最多连续提问三次,之后询问其是否愿意继续,尊重学生的选择,并给予肯定和鼓励。问题层层深入,适合程度不同的学生,能者多答,困者少答,各有收获。最关键的是教师在有效引导中,成就了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心。

  当然任何一节课教师都无法预设所有的问题和答案。实际课堂中,随着师生之间思维的发展,往往很多问题是随时生成的,而无论怎样,上述原则都适合。

  五、说课时安排和教学过程三课时,每课时一个故事。

  第一课时:负荆请罪1、导入,说明本故事的现实意义,从而说明作此学习内容调整的原因。

  2、集体朗诵,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对话,简述主要情节。

  3、提问:

  ⑴廉颇为什么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起因)

  ⑵你认为蔺相如主要凭什么化解了两人之间得仇怨?(性格特征)

  ⑶廉颇有哪些优点?(性格特征)

  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读这则故事的感悟?

  ⑸练习,完成《夺分王》88页第二题。

  第二课时:完璧归赵

  1、集体朗诵,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对话,简述主要情节。

  2、读准句读,并解释重点词璧有瑕,请指示王。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3、提问:

  ⑴秦王请求以城易璧是否真诚?为什么?

  ⑵明知是欺诈,赵国为何不断然拒绝?

  ⑶缪贤怎么知道蔺相如的为人?

  ⑷蔺相如凭什么认为应该“许秦璧”?

  ⑸秦王得到玉璧后,有何表现?

  ⑹璧已落入他人之手,蔺相如怎么取回?接着怎么应对?赏析人物动作描写。

  ⑺蔺相如向秦王提出什么要求来迎接玉璧?秦王依言行事后蔺相如怎么应对?

  ⑻蔺相如辩解的那番话包含几个理由?第三课时:渑池之会

  1、集体朗诵,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对话,简述主要情节。

  2、读准句读,并解释重点词于是相如前进缶。

  3、提问:

  ⑴秦王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渑池相会的要求?这是否符合常理?他可能有什么目的?

  ⑵复述送别场面。模仿廉颇口吻,“说出”原话。解释词语“度”、“不过”。

  ⑶廉颇向赵王提出什么建议?

  ⑷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你知道国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什么作用吗?

  ⑸赵王未死,就有了善后的打算,廉颇当时会有怎样的神态和心里?这体现廉颇什么优点?

  ⑹这番话对故事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⑺渑池之会上,秦国一方向赵王提出什么要求?

  ⑻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说说秦王、赵王、蔺相如各自怎么应对?并比较两位君王的性格特征。

  ⑼“十五城”对一个“咸阳”,哪个分量重?为什么?在这场较量中谁明显占优势?

  4、总结三个故事,蔺相如对待秦王和廉颇的不同态度、方式,归纳他的处世原则。

  5、、布置练习,阅读并完成《夺分王》86——90页。

  六、板书设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对秦王

  负荆请罪对廉颇原则: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威于外而宽于内。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一语文说课稿一等奖2

  一、联系学生说教材

  《声声慢》编排在必修四第二单元。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一个宋词单元。编者选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四位词人的作品,题材、风格不同,带给后世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各不相同。柳永词走婉约套路,苏、辛则是豪放词风的代表,李词细腻、含蓄。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也大体反映了宋词的发展脉络。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项教学诗歌,教师已经比较系统地讲授了形象与意象的概念、特点,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但高中阶段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地思想和艺术价值。

  二、根据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和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为依据,确定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过程与方法:与《醉花阴》前后联系,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与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通过与《醉花阴》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

  教学难点:通过合作探究,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

  三、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教学时数为1课时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宋词的资料必不可少。另外,宋词由于年代久远,文字的障碍很大,然而,过分纠缠于文字的疏通会破坏宋词的“气”,丧失宋词的“神”,所以在学习时,应舍去条分缕析的理论评价,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然后引领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经由形象领略情感,感受其中浓浓的情。诵读的环节是重要的,配以二胡奏《长相思》,营造意境,学生沉浸在音乐营造的意境中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音调,读出感情,细细体味,让或优或喜的情愫萦绕心间,我们就触到了作者的灵魂。同时注意让学生质疑探究——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圈点批注,列出疑难问题。课堂上,鼓励学生互相质疑,互相解疑,达到掌握词作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的目标。

  质疑探究后,出示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即如何解读“淡酒”、“雁”、“黄花”、“梧桐”等意象的问题,发动学生讨论,各抒己见,逐步形成对重点意象的一致认识。

  教师要相机点拨——上述三种方法,还不足以帮助学生把握艺术特点。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叠字的巧妙运用,这些内容的学习应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分组讨论来完成,效果会很好。

  五、教学程序及内容设计

  (一)、新课导入

  因为《醉花阴》在前,以别的方式导入本课都比较多余。直接以南渡为切入点,讲述李清照生活境遇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遇将对她的创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引导: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他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怀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

  活动1:聆听配乐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诗词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引导:你听懂了作者的倾诉吗?她在向我们倾诉什么?

  活动2:学生交流听读体会。

  活动3:学生自由诵读诗词,整体感知词意。

  诵读要求:连读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

  活动4:抽查学生诵读情况,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活动5:学生就诗词内容质疑,师生互动解疑。

  (三)感悟词意,把握情感。

  1、这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直接抒情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雁过也,正伤心”。其余为间接抒情。

  2、联系作者生平遭遇,思考:《醉花阴》与《声声慢》两首词中“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你能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愁绪?

  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感悟,然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提示与点拨:学生可选两首词中的任何一首谈自己的感悟。既可从整体谈,也可选自己喜欢的某一个句子谈,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指导。

  最后,教师点评并板书。

  愁 《醉花阴》——离别相思——苦!

  《声声慢》——国破家亡夫丧——痛!

  六、课堂小结:《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作品,主要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离别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而从《声声慢》中我们看到的李清照的愁,不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这个愁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性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因此,这愁字表现得更加凄厉沉痛。

  最后,师生配乐同诵,二胡奏《长相思》

  七、延伸拓展:结合柳永词和李清照词,谈谈自己对婉约派词的感受。

  参考:婉约派词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词调蕴藉,委婉含蓄,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和谐婉约,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八、作业:

  必做题:查阅资料,摘录带有“梧桐雨”“黄花”“孤雁”等典型意象的诗句,至少十句,写到读书笔记上,并与同学分享;

  选做题:将苏轼或辛弃疾的词与李清照的词比较,体会豪放派和婉约派词风的不同。

  一堂课在配乐师生同诵中结束。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一语文说课稿一等奖3

  诗两首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文章是诗人的成名作、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现实与理想冲撞下的苦闷与忧郁。这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单元,学习现当代新诗和外国诗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鉴赏新诗的兴趣,丰富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提高文学素养。这是语文课程的任务。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在学习了《沁园春。长沙》的豪迈气概之后,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中国新诗史上的代表作;树立学生学好新诗;尝试生动学习诗歌,创作小诗的关键。学生可以借此学习诗歌情感与意象的表达与应用,学习鉴赏诗歌。

  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应注重学习技巧的点拨和积累,以及情感的挖掘,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知识和能力:了解有关戴望舒的知识,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过程和方法: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新课程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形象,理解诗中的意象,进一步把握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由于高一学生的诗歌素养和发散性思维还比较低,本文的难点是如何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诗歌是一门抒情的艺术。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对诗歌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讨论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发挥学生自主性。

  说学法

  关于学法,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本诗歌意象比较朦胧,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鉴赏本课的关键,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能有效促进对话教学,实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

  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主要有:

  课前安排预习,朗读诗歌,搜集整理有关戴望舒的信息,这样能让学生慢慢养成预习的习惯,同时有助于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的提高。

  导入:从唐诗的两位集大成者——李白、杜甫入手。两位的风格或飘逸洒脱或沉郁顿挫,风格不同却同是文学史上的高峰,由此引出与前一篇诗歌《沁园春长沙》的慷慨昂扬不同风格的《雨巷》,并引出“雨巷诗人”。

  首先:整体感知、把握文章。

  新课表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陶冶心灵。通过学生阅读来指出情感与节奏把握上的不足之处,再放朗诵带使学生走进诗歌情境,把握情感基调。老师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再次朗诵,体会其音乐性。这时提问: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其次:意象理解、情感把握

  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我设问本诗的意象是什么?引导学生从众多意象中找出主要意象、讨论这些意象对本文感情基调的确定的作用、这样将意象和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

  然后再让学生自主分析意象有什么特点?意象是理解诗歌的突破口,意向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能直接切入诗歌的核心。诗中雨巷是悠长、寂寥、潮湿而凄清的;丁香是忧愁、哀怨、彷徨的,给人孤而忧郁的感受。在把握意象的特点之后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一步思考如何理解这两个意象的.意义。这是在深入把握意象,是鉴赏本诗的关键。可以放段江南雨巷的影视资料帮助学生更好的走进情境。在理解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和引导,如丁香意象代表孤高、美丽、忧愁的特点在古典诗词中常见,了解这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意象。接下来分析诗中的“我”,诗中的“我”与作者在情感上是相同的,通过讨论“我”的形象、“我”为什么喜欢逢着一个忧愁的姑娘而不是欢快的姑娘等问题来把握作者情感。诗言志,诗往往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和自我追求,诗人生经历、丰富的生活经验,对生活的感悟在诗中会有所体现。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有赖于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并且需要一定历史知识。

  由老师与学生在对话中交流作者资料、作者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体现了读诗要知人论事的要求。讨论是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是思想切磋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再次:品味语言,提炼表达技巧

  “读诗应知诗家语”,要注意品味本诗语言的含蓄性,音乐性。

  可让学生再次朗读把握节奏,并找出压韵的字词。本诗的含蓄性体现在诗的写作手法上。可先由老师介绍几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再由学生根据本诗去分析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这两个意象。

  总结:这是一首借雨巷,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等意象来表达作者忧郁惆怅的优美诗歌。

  布置作业:背诵本诗,预习《再别康桥》,并选择喜欢的章节自学分析其意象与作者的情感。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一语文说课稿一等奖4

  一、说教材

  本文选自高一语文必修④第四单元。作为《史记》中著名的人物传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得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风云变幻。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通过情节等突显了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虽然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但作为语文教材,我以为不宜只注重其故事性,因为以事实和事理来把握历史,那是历史教学的任务;而应该充分挖掘文本,感受其文学魅力

  二、说学情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首先存在认识和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其次,普遍存在“困于口”问题,学生没有“说”的习惯,只一味地记,可这不意味着他们想不到想得到未必说得出,说得出者必定能想得到: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因此,“让学生说”,势在必行。这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目标

  ㈠德育目标——以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感染学生。例如欣赏和学习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卑不亢、宽容谦让。再如辨别廉颇有自尊心还是嫉妒心,正确认识自尊心对个人成长的价值等。

  ㈡能力目标,包括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有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认识其各方面的文学魅力,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能较准确灵活地用古代和现代汉语模仿人物对话,再现或表现其神态、内心。能大体口译或复述故事,准确推断所蕴含的意义。

  有人说:“人才不一定有口才,但有口才的一定是人才。”基于对口才的重要性认识,也鉴于本人此前在教学中的缺陷,我准备在本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重中之重。即以欣赏文本得文学价值为基础,其间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得教育,而以语言训练贯穿始终。

  根据上述目标,本文学习得重点和难点如下:

  ㈠重点:口述故事,赏析重要语段的涵义,分析人物性格。

  ㈡难点:掌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

  ㈠诵读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十分重要。古文尤其要注重诵读。读方式多样,效果各异。我将采用集体朗诵和分角色朗读两种方式。

  本文篇幅较长,不宜在单课时内通读全文,否则会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根据内容特点,我将以故事为单位,引导学生朗诵。集体朗诵相对完整的文段,以掌握字音、句读,了解故事梗概。分角色模仿人物对话,理解其用意,以便揣摩出任务内心感受。

  ㈡问答法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策略”,而且是目前使用普遍而有效的策略。在这种策略中,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最应该体现。而问题的设计或提问的技巧将直接影响引导的成效。

  此前,我一直走入一个误区:以为高浓缩、高难度的设问等于有价值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等于有效的引导。结果在课堂上,屡屡“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究其原因,一是违反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跳跃性大,致使学生出现思维“断层”;二是忽略学生个体认识和能力差异,热情地提问反而出现了“能者扬之,困者抑之”的后果;即使对于能者,在连珠炮式的追问下也十分尴尬。

  因此,我认为问答式教学中应该遵循这些原则:

  ⒈与内容或结构同步。体现为引导学生简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每个学生奠定深入学习的基础。

  ⒉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发挥个体差异的积极作用,成就不同的成功感。

  ⒊适量提问,鼓励尊重。对同一个学生,最多连续提问三次,之后询问其是否愿意继续,尊重学生的选择,并给予肯定和鼓励。问题层层深入,适合程度不同的学生,能者多答,困者少答,各有收获。最关键的是教师在有效引导中,成就了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心。

  当然任何一节课教师都无法预设所有的问题和答案。实际课堂中,随着师生之间思维的发展,往往很多问题是随时生成的,而无论怎样,上述原则都适合。

  五、说课时安排和教学过程:三课时,每课时一个故事。

  第一课时:负荆请罪

  1、导入,说明本故事的现实意义,从而说明作此学习内容调整的原因。

  2、集体朗诵,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对话,简述主要情节。

  3、提问:

  ⑴廉颇为什么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起因)

  ⑵你认为蔺相如主要凭什么化解了两人之间得仇怨?(性格特征)

  ⑶廉颇有哪些优点?(性格特征)

  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读这则故事的感悟?

  ⑸练习,完成《夺分王》88页第二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一语文说课稿一等奖5

  一、说教材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把握词人前后词风的差异。

  2、品味叠词的妙用。

  3、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由于这首词里包含了大量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词人除了直接抒情之外,更妙的是借意象来抒发愁情,但是我们的学生对这些意象的把握是不准确的,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本节课内容比较多,信息量比较大,如果像平常一样一支粉笔,那一节课的时间根本不够。所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快速演示的特点,能节约很多的课堂时间。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帮助,我采用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回忆、合作一起来鉴赏这首词,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

  学生们学过李清照的《醉花阴》,课前我就播放《醉花阴》的歌曲,让学生在美妙的歌声中进入本课教学。同时通过听觉让学生体会《醉花阴》和《声声慢》抒发的感情的差别,这样很自然引入李清照的作品风格。

  2、如何入愁

  让学生听配乐朗读,体会词人的情感并留心哪些句子直接表明词人的`感情,哪一句定下了感情基调。由此引出对前三句的分析:词人通过动作、环境、感受入愁。接着分析这三句“叠字”的妙处。

  3、缘愁选景

  学生们明确了词人“如何入愁”,便引导学生分析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愁情。学生们通过交流很容易能找出“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意象。

  下面我引导学生回忆这些意象在以前哪些诗词中出现,让他们背出这些诗句,我再来补充。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在学过的诗句里,这些意象大体上都表达什么感情,这样学生很自然的就能从“特殊”推出“一般”,得出这些意象在本词中表现的感情。

  例如“酒”这个意象,学生们能背出“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都门帐饮无绪”(柳永)、“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等诗句,所有诗词句里,“酒”都表现了“愁”。很自然的,学生得出结论:在这首词里,李清照通过“酒”这个意象来表达愁情。

  像梧桐这个意象,学生们学过的诗词中很少出现,我在列举一些例句时比较详细的解释诗句内涵,否则学生们可能不能理解。

  当所有的意象分析结束,每一个意象都指向“愁”字,学生们很自然得出“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的结论。

  4、分析“为何生愁”

  这一点一定要结合李清照的经历来谈,所以我排了一个“李清照大事年表”,将她从“结婚”到“离世”的经历一一列举,学生很直观的就得出了“愁”的源头————“亡国之痛”“丧夫之哀”“沦落之苦”“乡土之思”。

  5、结语

  我用郭沫若先生的一首诗“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输千古是著书。”和梁衡李清照传记《乱世中的美神》来总结评价李清照。

  课后,学生们集体朗诵这首词,播放《声声慢》歌曲,在乐曲声中向这位乱世中的美神致敬!

  四、说板书设计

  多媒体课虽然不用动多少粉笔,但很多演示的部分其实也就是板书。在板书设计上,我充分利用了课件的优势,让板书出现有时间的先后、空间的层次,既有绘画美又有形式美,既扣住了教学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解决重难点。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一语文说课稿一等奖6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联系学生说教材:

  《声声慢》编排在必修四第二单元。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一个宋词单元。编者选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四位词人的作品,题材、风格不同,带给后世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各不相同。柳永词走婉约套路,苏、辛则是豪放词风的代表,李词细腻、含蓄。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也大体反映了宋词的发展脉络。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项教学诗歌,教师已经比较系统地讲授了形象与意象的概念、特点,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但高中阶段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地思想和艺术价值。

  二、根据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和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为依据,确定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过程与方法:与《醉花阴》前后联系,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与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通过与《醉花阴》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

  教学难点:通过合作探究,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

  三、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教学时数为:1课时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宋词的资料必不可少。另外,宋词由于年代久远,文字的障碍很大,然而,过分纠缠于文字的疏通会破坏宋词的“气”,丧失宋词的“神”,所以在学习时,应舍去条分缕析的'理论评价,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然后引领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经由形象领略情感,感受其中浓浓的情。诵读的环节是重要的,配以二胡奏《长相思》,营造意境,学生沉浸在音乐营造的意境中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音调,读出感情,细细体味,让或优或喜的情愫萦绕心间,我们就触到了作者的灵魂。同时注意让学生质疑探究——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圈点批注,列出疑难问题。课堂上,鼓励学生互相质疑,互相解疑,达到掌握词作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的目标。

  质疑探究后,出示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即如何解读“淡酒”、“雁”、“黄花”、“梧桐”等意象的问题,发动学生讨论,各抒己见,逐步形成对重点意象的一致认识。

  教师要相机点拨——上述三种方法,还不足以帮助学生把握艺术特点。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叠字的巧妙运用,这些内容的学习应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分组讨论来完成,效果会很好。

  五、教学程序及内容设计:

  (一)、新课导入

  因为《醉花阴》在前,以别的方式导入本课都比较多余。直接以南渡为切入点,讲述李清照生活境遇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遇将对她的创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引导: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他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怀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

  活动1:聆听配乐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诗词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引导:你听懂了作者的倾诉吗?她在向我们倾诉什么?

  活动2:学生交流听读体会。

  活动3:学生自由诵读诗词,整体感知词意。

  诵读要求:连读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

  活动4:抽查学生诵读情况,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活动5:学生就诗词内容质疑,师生互动解疑。

  (三)感悟词意,把握情感。

  1、这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直接抒情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雁过也,正伤心”。其余为间接抒情。

  2、联系作者生平遭遇,思考:《醉花阴》与《声声慢》两首词中“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你能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愁绪?

  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感悟,然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提示与点拨:学生可选两首词中的任何一首谈自己的感悟。既可从整体谈,也可选自己喜欢的某一个句子谈,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指导。

  最后,教师点评并板书。

  愁《醉花阴》——离别相思——苦!

  《声声慢》——国破家亡夫丧——痛!

  六、课堂小结:《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作品,主要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离别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而从《声声慢》中我们看到的李清照的愁,不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这个愁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性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因此,这愁字表现得更加凄厉沉痛。

  最后,师生配乐同诵,二胡奏《长相思》

  七、延伸拓展:结合柳永词和李清照词,谈谈自己对婉约派词的感受。

  参考:婉约派词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词调蕴藉,委婉含蓄,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和谐婉约,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八、作业:

  必做题:查阅资料,摘录带有“梧桐雨”“黄花”“孤雁”等典型意象的诗句,至少十句,写到读书笔记上,并与同学分享;

  选做题:将苏轼或辛弃疾的词与李清照的词比较,体会豪放派和婉约派词风的不同。

  一堂课在配乐师生同诵中结束。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一语文说课稿一等奖7

  一、说教材

  本文选自高一语文必修④第四单元。作为《史记》中著名的人物传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得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风云变幻。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通过情节等突显了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虽然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但作为语文教材,我以为不宜只注重其故事性,因为以事实和事理来把握历史,那是历史教学的任务;而应该充分挖掘文本,感受其文学魅力

  二、说学情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首先存在认识和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其次,普遍存在“困于口”问题,学生没有“说”的习惯,只一味地记,可这不意味着他们想不到想得到未必说得出,说得出者必定能想得到: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因此,“让学生说”,势在必行。这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目标

  ㈠德育目标——以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感染学生。例如欣赏和学习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卑不亢、宽容谦让。再如辨别廉颇有自尊心还是嫉妒心,正确认识自尊心对个人成长的价值等。

  ㈡能力目标,包括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有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认识其各方面的文学魅力,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能较准确灵活地用古代和现代汉语模仿人物对话,再现或表现其神态、内心。能大体口译或复述故事,准确推断所蕴含的意义。

  有人说:“人才不一定有口才,但有口才的一定是人才。”基于对口才的重要性认识,也鉴于本人此前在教学中的缺陷,我准备在本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重中之重。即以欣赏文本得文学价值为基础,其间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得教育,而以语言训练贯穿始终。

  根据上述目标,本文学习得重点和难点如下:

  ㈠重点:口述故事,赏析重要语段的涵义,分析人物性格。㈡难点:掌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

  ㈠诵读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十分重要。古文尤其要注重诵读。读方式多样,效果各异。我将采用集体朗诵和分角色朗读两种方式。

  本文篇幅较长,不宜在单课时内通读全文,否则会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根据内容特点,我将以故事为单位,引导学生朗诵。集体朗诵相对完整的文段,以掌握字音、句读,了解故事梗概。分角色模仿人物对话,理解其用意,以便揣摩出任务内心感受。㈡问答法(或问题式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策略”,而且是目前使用普遍而有效的策略。在这种策略中,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最应该体现。而问题的设计或提问的技巧将直接影响引导的成效。

  此前,我一直走入一个误区:以为高浓缩、高难度的设问等于有价值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等于有效的`引导。结果在课堂上,屡屡“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究其原因,一是违反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跳跃性大,致使学生出现思维“断层”;二是忽略学生个体认识和能力差异,热情地提问反而出现了“能者扬之,困者抑之”的后果;即使对于能者,在连珠炮式的追问下也十分尴尬。

  因此,我认为问答式教学中应该遵循这些原则:

  ⒈与内容或结构同步。体现为引导学生简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每个学生奠定深入学习的基础。

  ⒉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发挥个体差异的积极作用,成就不同的成功感。

  ⒊适量提问,鼓励尊重。对同一个学生,最多连续提问三次,之后询问其是否愿意继续,尊重学生的选择,并给予肯定和鼓励。问题层层深入,适合程度不同的学生,能者多答,困者少答,各有收获。最关键的是教师在有效引导中,成就了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心。

  当然任何一节课教师都无法预设所有的问题和答案。实际课堂中,随着师生之间思维的发展,往往很多问题是随时生成的,而无论怎样,上述原则都适合。

  五、说课时安排和教学过程:三课时,每课时一个故事。

  第一课时:负荆请罪1、导入,说明本故事的现实意义,从而说明作此学习内容调整的原因。

  2、集体朗诵,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对话,简述主要情节。

  3、提问:

  ⑴廉颇为什么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起因)

  ⑵你认为蔺相如主要凭什么化解了两人之间得仇怨?(性格特征)

  ⑶廉颇有哪些优点?(性格特征)

  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读这则故事的感悟?

  ⑸练习,完成《夺分王》88页第二题。

  第二课时:完璧归赵1、集体朗诵,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对话,简述主要情节。

  2、读准句读,并解释重点词璧有瑕,请指示王。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3、提问:⑴秦王请求以城易璧是否真诚?为什么?

  ⑵明知是欺诈,赵国为何不断然拒绝?⑶缪贤怎么知道蔺相如的为人?

  ⑷蔺相如凭什么认为应该“许秦璧”?⑸秦王得到玉璧后,有何表现?

  ⑹璧已落入他人之手,蔺相如怎么取回?接着怎么应对?赏析人物动作描写。

  ⑺蔺相如向秦王提出什么要求来迎接玉璧?秦王依言行事后蔺相如怎么应对?

  ⑻蔺相如辩解的那番话包含几个理由?第三课时:渑池之会

  1、集体朗诵,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对话,简述主要情节。

  2、读准句读,并解释重点词于是相如前进缶。

  3、提问:

  ⑴秦王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渑池相会的要求?这是否符合常理?他可能有什么目的?

  ⑵复述送别场面。模仿廉颇口吻,“说出”原话。解释词语“度”、“不过”。

  ⑶廉颇向赵王提出什么建议?

  ⑷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你知道国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什么作用吗?

  ⑸赵王未死,就有了善后的打算,廉颇当时会有怎样的神态和心里?这体现廉颇什么优点?

  ⑹这番话对故事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⑺渑池之会上,秦国一方向赵王提出什么要求?

  ⑻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说说秦王、赵王、蔺相如各自怎么应对?并比较两位君王的性格特征。

  ⑼“十五城”对一个“咸阳”,哪个分量重?为什么?在这场较量中谁明显占优势?

  4、总结三个故事,蔺相如对待秦王和廉颇的不同态度、方式,归纳他的处世原则。

  5、、布置练习,阅读并完成《夺分王》86——90页。

  六、板书设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对秦王

  负荆请罪对廉颇原则: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威于外而宽于内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一语文说课稿一等奖8

  一、开场白

  各位领导、专家,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

  二、说教材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策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今天,“鸿门宴”一语已经成了危险之约的代名词。

  学习《鸿门宴》所在的这个单元,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过秦论》中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着重了解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对项羽的悲剧性格的揭示。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

  2、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3、学习创造性阅读。

  4、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5、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6、感受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三、说教法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四、说教学程序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术精神,泛读课文,要求读懂。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泛读课文,要求读熟。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着重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一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的说课稿02-28

高一语文说课稿01-14

《秋天》说课稿一等奖11-12

高一语文说课稿13篇01-15

半截蜡烛优秀说课稿一等奖11-11

《实心球》说课稿一等奖11-11

蔺相如作文(精选23篇)11-03

高一物理说课稿01-13

语文说课稿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