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4-03 11:35:23
  • 相关推荐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练习四

  教学目标:练习看图意列式,会填写未知加数

  教学重点:会填写未知加数

  教学难点:填写未知加数的方法

  课前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自己看图列算式,说图意。

  生:10-2=8已知飞机里和飞机下边共有10个人,飞机下边有2个人,求飞机里有几人。用总数减去飞机下边的2个人,就是飞机里的8个人10-2=8

  8+2=10已知盒子里有8块糖,盒子外边有2块糖,一共有几块糖?用加法。8+2=10

  二、求未知加数

  1.看盒里有几只果茶?(7瓶)再放几瓶就是10瓶了?(3瓶)你是怎么算的'?(从7数到10,还有3个。10-7=3)

  2.看:小刚做了几个灯笼?(6个)再做几个就是8个?(2个,从6到8还差2个,8-6=2)3.算一算:3题

  三、看谁做的快

  注意几减0还的几。

  四、小猫钓鱼看谁钓的最快

  五、游戏:

  猜一猜左右手凑10。 左右手凑9

  六、赛跑

  1.观察哪一队跑得快?为什么?

  2.你能提出什么算术问题?(两队共有几人?哪一队快?男生几人,女生几人,共几人?

  七、作业:练习10以内加减法口算卡片

  板书: ?人 8块糖

  飞机图 2块糖

  10-2=8 8+2=10

  教学反思:多数学生计算较快。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

  《8、7加几》一课是苏教版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92-93页中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9加几”的基础进行的,学生对用“凑十法”解决问题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8、7加几”的凑十方法,同时在比较中优化计算方法,以便能准确熟练的口算8、7加几。

  本节课的内容与苏教版旧教材相比已有所改动,旧教材在“9加几”之后,单独学习了“8加几”;而新教材却将8、7加几融为一课时,我个人认为教材之所以这样处理是为了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而不是死授一种方法将学生束缚住。

  首先,出示例题,指导学生看图说图意:左边的盒子里有8把小喇叭,右边的盒子里有7把小喇叭,一共有多少把?并列出算式8+7=?

  利用学生学习9加几的基础,让学生独立用小棒摆出8和7两部分,让学生思考:怎样能一眼看出多少根小棒呢?学生很自然说出把8凑成10,或者把7凑成10,这时候再让学生思考验证:是不是两种方法都可以呢?动手移一移,以加深对“凑十法”的感性认识。

  在此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说明用“凑十法”计算8+7的口算过程,知道:“看到9,想到1”;“看到8,想到2”;“看到7,想到3”;理解这一题“可以把8凑成10,就把另一个数分成2和几”,“也可以把7凑成10,就把另一个数分成3和几”,为学生掌握8、7加几的计算方法打好直观的感性基础。

  “试一试”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7+9。完成计算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把7凑成十,也可以把9凑成十,或是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去想。此时要启发学生比较:“怎样能很快想出得数?”“怎样算简便?”“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哪道加法题的得数相同?”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9+7=16,算出7+9=16。

  在综合练习时,除了巩固8、7加几的凑十方法,我还考虑了学生接受能力的层次性,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得数即可。

  但我也适时结合儿歌,举例优化算法:看大数,分小数,凑十数,加零数。也可以运用交换加数,得数一样的方法,培养学生在计算中初步应用简单的推理和知识的迁移。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3

  传统几何教学把知识的获取和逻辑思维的发展作为主要目标,非常强调几何的推理价值,在实际教学中我尝到了探索的喜悦,对几何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1、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培养空间观念。

  本课打破常规,用“猜一猜”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念和学习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念了立体和平面的转换。接着让学生在学具中辨别,在生活实例中辨别。教师精心安排的.回忆,观察,操作,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空间观念在大量直观感知中逐步形成和发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创新精神。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能够激发起学生创新的火花。这在活动四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在这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只是活动的组织者。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生与生思维的碰撞,一个方法比一个方法更有新意,一个比一个结论更加精彩。试想,如果学生没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创新的萌芽又怎能长大?

  值得思考的问题:1、如何把握小学数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化程度问题。如本节课学生通过操作体念面在体上,在反馈时,学生的表述到何程度为好?是让他停留在整体感悟不再深究?还是引领他往规范的定义上*?如学生在找实例时说:门是长方形的。我们如何引导?2、学生在平等的对话过程中动态生成,学生需要时间独立思考,需要时间合作交流,需要时间展示发现和体会,需要时间进行解释说明……但时间不允许,只能在一些环节草草收场。怎么办?如果就这样浮于表面的话,如何去追求“思维的灵动”和“动态的生成”?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4

  《分一分》这节课,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苹果游戏,引出分数,在活动交流中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逐步懂得分数的读法、写法以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在活动中渗透新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以数学游戏活动拍手表示结果引入二分之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为学生在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这一方面作了铺垫。在认识分数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折一折(折不同形状的纸),涂一涂(涂自己想表示的分数),说一说,进一步感受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的读写。在组花瓣的.游戏中,学生充分的活动进一步感悟分数,理解分数,应用分数。在活动之中,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建构。教学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型展开。

  2、面向全体学生,让孩子成为学生活动的主人。

  这节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全员参与中通过观察、思考、领悟、理解逐步来认识分数。本节课的引入,数学游戏是全体学生参与,在认识1/2这一环节中,每一位学生都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感悟1/2,在认识分数这一环节中,全体学生又一次通过折一折 涂一涂创造出新的分数,了解2/4,3/4,4/4的意义。在活动中进一步感悟分数。从始至终,全班每一个孩子充分参与动手实践,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实现了让学生成为主人这样的教学意图。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在学生遇到困惑的时候及时引导和点拨。

  3、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是学生思维被激活的一个活动,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发现,科学上已经被发现的东西,是由学生的生活世界走向数学王国的活动过程。在教学中也不止一次的闪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导课时的数学游戏让学生用掌声表示半个,一些同学用手势表示切的动作,有些同学表示掰的动作,这是学生创新的第一次显现;在探究半个的表示方法中,学生用1/2来表示。这进一步实现了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设计意图,在之后的折一折1/2,折一折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中,学生各式各样的折法和涂色方法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

  4、强化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孩子们都爱做游戏,因此我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引入,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吸引他们开展学习活动。

  不足之处:

  学生用描述性语言叙述分数的意义时,语言还要再规范一些,在明白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新授时间再紧凑一些。如果在探究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时,学生说出用1/2表示一半就不要引导其他表示方法了。给练习的说理再留有一定的空间,会把教学内容达到更好的效果。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可有意造成学生认知矛盾,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例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要求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分别在红、黄两个学具盒内抓一把花片,猜猜同桌抓了几个花片,再将自己抓的'花片告诉同桌,比比,谁抓的多。提问:你有办法知道谁的多,多多少吗?这时候学生就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并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6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学生刚刚入学,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学生家庭及学生智力存在差异,为此,在教学工作中,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对教材的钻研深度还不是很透彻,对数学教学工作还缺乏经验,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掌握规律还不是很明了,对学生的要求还不是很到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不够理想。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逐步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去实施,以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要做到:

  一、积极落实素质教育

  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找规律;动物拼图;我当小医生等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解放学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创造让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

  二、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要认真钻研《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积极参与,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为学好数学迈出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习。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要做到: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样就能改变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短处。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要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使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这样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使学生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可能。

  3、批改作业。

  要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进行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要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可给满分,要养成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要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4、注理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生,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5、做好测试评估工作。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度卷中,要增加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不再作为评价学生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要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错误较多的类型依法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以期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三、参加教育教研活动:

  1、改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阅读教育期刊,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2、“走出去,请进来”。到其他学校听课,自己上公开课,大家交流、讨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各种适宜的、开放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明确方向,促进教学。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7

  这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学生第一次接触分与合,我想把知识讲得很细,便花了两节课的时间。

  课前我作了很充分的准备工作,自己准备了小棒、例题上的桃子和盘子、各色小圆片等,也让学生每人准备了小圆片。

  1、教学4的分与合时,让学生探索不同分法,让他们充分地展示后,初步认识4可以分成几和几,接着让学生根据分的`结果说说几和几合成4。

  2、教学5的分与合时,让学生通过圆片探索不同分法,重点引导孩子从实际操作时的一种分法推想出另一种分法。

  3、整节课重视让学生多说。通过“大挑战”、“找朋友”等活动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记忆这些数的分与合。

  学生对分与合已有一些认识(幼儿园学过),学起来相对比较轻松,于是我便对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让他们按顺序记住这些分与合的式子。两节课结束,大部分学生能按顺序(三种)背4和5的分与合的式子,有的还特别快。个别学生学起来觉得吃力,需个别指导。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8

  不足之处:

  第一,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我想通过课件出示口算题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没有注意口算的形式与方法,采用集体口答的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没有被调动起来。

  第二,没有有效的利用旧知的迁移作用。十几减几教学的重点内容是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能正确地进行十几减几的口算,但15减几的学习已有前面11减几、13减几知识的学习为基础,13减几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同样适用于15减几。我在教学15减几例题时为了让学生体验算理和算法,在教学过程中,进 一步让学生巩固破十减,连减,想加做减的不同计算方法, 所以让学生探索计算方法和说计算方法的时间过长。这样做一方面引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给后面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时间就比较短。

  第三,没有注意算法多样化的与算法最优化并重,在教学中仅仅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说出了众多的方法,但没有鼓励学生选择最简单,最方便的方法,选择自己合适的算法。

  第四,教学内容的设计缺乏一定的'层次性,数学学习的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让学生从感知、理解、运用到熟练一步步的深入, 使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完成了新课的学习,接下来就是应是知识的应有用和检验阶段了,但可惜的是因面占用的时间太长,在这步骤的练习没有充分的展开,从而让整堂的教学目标没有完全实现同时在上课时,可能由于自己对学生表扬、鼓励性的语言较少,缺乏儿童化语言,难免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成功之处:

  在学习的重点部分如果能让学生说的更多,做一个更鲜明的对比,相信每个孩子会掌握得更好,更快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常规教学中,我更应该注重后进生的学习理解过程,多留意学生的解答过程,多用游戏等方式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孩子鼓励与肯定的目光,充分的激励孩子。让孩子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是我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的最大理想。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9

  1、整节课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注重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

  如:导入。结合地理位置用大福源超市场景导入,有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动手整理衣服以及这部分的拓展交流,感知分类的数学知识其实就在身边。比较好地体现了“学习有用的数学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一课改理念。

  2、小组合作学习运用比较到位。

  本节课在开始和结束的`两个大环节中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并在其他几个练习环节中,贯穿了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指一指等不同的交流活动。这样就给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分析、表达、合作能力。并激发了他们小组之间竞争的欲望,使学生们更主动快乐地融入导课堂学习中来。

  3、小组评价比较到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以小组之间比赛的形式竞争,老师把每个小组回答问题、合作过程都纳入到评价的范围之内;此外一些评价语运用的也是比较到位的。评价及时达到一定的效果。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摘果子入手,使学生产生要解决问题的浓厚趣及必要性,让学生在观看教师课件演示的同时,感受,发现,调动视觉,听觉,触觉谐调发展,初步感知减法的含义;体会到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不足之处:

  1、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自主探索的习惯及能力。在本节课中,我的提问过于琐碎,呈现一问一答的情形,虽然问题都是学生在回答,但实际上还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并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讨论,学生思考和探索的余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建立。课堂上,应提出一些具有更大活动空间的问题,我的教学课件可以订正为:我演示摘果子的过程,边做边用手势提醒学生,树上原来有几个果子,摘下了几个,还剩下几个,问“你看到了什么?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内再说一说。”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索余地,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探索的空间,上述案例,究其原因,就是我害怕学生讨论不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加以牵引,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让其大胆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真知。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取过程。

  2、课堂上除了形式多样,应该组织一些小竞赛,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只有让他们动手,动口,他们的注意力才会集中。除了让他们读,更应该让他们写一写,因为学生光会说,不一定会写。个别男孩上课纪律散漫,有待于强化和约束。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1

  “算法多样化”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可以矫正过去计算教学中算法的“一统化”。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

  一、多样化算法可以释放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计算过程中,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个人也许有快慢之说,而对不同的人却不存在优劣之分。在整个探索的过程中,我没有提前透露自己的观点,只是组织学生们不断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尽量满足每只举着的小手,鼓励他们敢于争论,呵护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争论不休的时刻,也正是他们在积极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经历着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的时刻,这正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精华所在,同时也挖掘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用学生那颗智慧的火花去点燃其他学生,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符合现代认知建构主义思想,是释放学生自信心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二、多样化的算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不同的算法有时也展示了学生思维的不同发展水平。毋容置疑,学生的认知发展在水平上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也常常反映到不同的算法上来,如8+6的计算,接着数这种算法表明学生的思维处在利用数序运算的水平上,还不能把第二个加数作为一个单独的`对象看待,需要把它分拆成6个一,思维的概括性还很差。如果学生只能用这种方法计算,对进一步的学习将是非常不利的。我们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并不是说要允许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这种较低的发展水平上。相反,它为我们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使我们能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手段推动这类儿童的思维发展。其他学生展示的不同算法,为这类儿童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三、算法的多样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算法多样化是《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他们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不同,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教学8 +6时,放手让学生试算,学生中出现了多种计算方法。教师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大胆思维,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课堂气氛宽松活跃。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变得聪明自信,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得到收获,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日复一日不断的教给学生新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新教材中,加强心算、允许估算,计算上,像5+8=要求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有的学生发现了5+8其实用8+5来想更好,把5拿来分成2和3;有的学生认为刚学了9+5=用它来推算出结果更简单;更有学生掰起手指头一手比8,一手比5,重叠的是3,那就是13。在我们看来有的似乎不可以理解,但在学生的应用中它们却很自如,原因源于这些都是他们的真实体验,多样化的知识由此产生。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2

  这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计算时都要分两步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做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的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取了两项措施:

  一、把连加、连减的情境图制成了动画课件,动态地演示小鸡来吃米和离去的先后顺序,引导学生根据画面的动态过程理解“5+2+1”,“8—2—2”的意义和计算顺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连加、连减的算式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紧接着引导学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算出第一步的得数后提问:第二步怎么算?以此提醒学生第二步应根据第一步的得数进行计算。这样使学生较顺利地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并克服了看不见第一步计算得数的计算障碍。

  二、增加了学生的学具拼摆练习,让他们在学具拼摆的活动中解决两个问题:

  1。根据摆的.过程填写连加算式中前两个加数的和、连减算式中前两个数的差。

  2。根据摆的过程说算式,并说出相应的计算过程。通过学具的拼摆,加深了学生对连减连减算式的意义和计算顺序的理解。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3

  《8和9的认识》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认识8和9;二是学会书写8和9。虽然在设计环节比较细,但也显示出教学步子比较小,内容上没有体现出一定的深度。这可能和当时构思这节课的时间比较早有关系,根据当时的'学生在课堂上回答能力、动手操作等方方面面的实际水平,我觉得在40分钟内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想法就是把这一内容上实、上细,免得因为内容太多而走过场。不过因为自己的惰性,也没有及时去了解学生现在的实际水平,就只是在小范围作了调整。所以到那天上午上出来的课,自己也感觉内容有点单薄,因为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及能力是天天变化的,我应该及时作出调整。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4

  《认识图形》这节课堂教学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习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本节课的突出特征,主要是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布置,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对各类图形的特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课上又通过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使学生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图形的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值得学习推广的方面是:在上课时周老师用学生喜欢的'小叮当引入以谈话的形式不知不觉中进入所学内容,设计的情境自然,有吸引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导入部分是顺理成章。 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

  10以内的分与合是为以后计算加减法打基础的。只有熟练掌握了,才不致于后面学习10以内加减法时掰手指头的情况,现谈谈自己的教后反思:

  1、低年级孩子对于一些抽象问题的理解如果缺乏实物的演示,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动手操作演示在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这对孩子加深记忆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在教这部分内容时,我充分利用学具,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演一演、分一分、画一画、涂一涂和教师的实物演示,让学生先从感性的认识上去理解,进而更加牢固地掌握新知。有的教师担心一年级让孩子在课堂中摆弄学具会分散注意力,影响课堂纪律,干脆教师演示算了,我认为这样做的教学效果没有让孩子自己动手效果明显,只有让他们经历了其中的过程,印象才会更加深刻。另外,在分一分这个环节,可先用学具分一分,等熟练了一些后,可让孩子利用十个手指来分一分,最后脱离这些辅助物,从而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

  2、让学生充分地说,几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几,最好是按分法有次序的说,一方面可帮助记忆分与合,还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实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语言表达训练的侧重点不同,语文表达力好的`同学不一定数学表达力就好,因为两者的表达是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结果。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到以后学习应用题时,就会发现数学语言的表达对解决问题是多么重要。

  存在不足:有些孩子说的时候不能按次序地说。或将同一种分法当成了两种分法。

  改进措施:分一分时强调要按次序来分,弄清每个数的几种分法。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4-15

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18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17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2-13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19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04-18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9-28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4-18

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4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