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2-13 16:37:44
  • 相关推荐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排队问题》这节课是让学生通过判断、排列生活中的物体顺序情境图,让学生理解“之间”的意思,并且用画一画、数一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排队问题。从中悟出:排队问题方法有很多,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解决问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在读取信息,理解题意方面都有难度。

  在上课前,我先带领学生进行日常的数学课前感知力训练和挑战,同时为了让孩子们更加理解“之间”的问题,我在课前训练时又增加了“扫视训练”的感知力训练,一是为了训练孩子们的读题、审题能力,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二是通过询问每一行第一个数字和最后一个数字之间有几个数字让学生体会、感受“之间”的含义。

  在教学时,我引导孩子们经历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你知道了什么?怎么解答?解答正确吗?简言之就是让孩子们经历了获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检查正确与否的三个步骤。孩子们在日常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是经历了这样的步骤,所以解决问题时很有条理。但本节课“之间”问题与以往解决问题问题不同,孩子们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的方法不难解决,但孩子们画一画、数一数的方法不太精简,因此我引导孩子们规范、总结了解决之间问题的方法。突破重难点后,我设计了一个课堂小游戏强化孩子们对“之间”问题的理解,“我说你做”:请从第一排到第四排的`同学举手;请第2列和第4列之间的同学起立;请第3派和第5排之间的小朋友拍手。但这个游戏孩子们的完成度不高,后反思难度过大,一是孩子们对“排”和“列”的概念比较模糊,二是孩子们对“之间”和“从哪到哪”混淆。导致游戏浪费时间过长,后边的习题没有得到练习。

  上完课后我发现有很多小细节存在问题。一是我在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简,导致孩子们回答问题时表述不清;二是在孩子们尝试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时,我对孩子们画画的先后顺序没有做强调,导致孩子们做题时有先画两边的,有画着画着忘记画到哪的,应该强调先画两边,再往里边补充;三是习题的设计过于复杂,对学生的认知不够深入,浪费了大量时间。今后每节课,我都应该从孩子实际出发,考虑孩子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组好充分的准备。并且多听其他教师的课,吸取经验教训,虚心学习。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上下》一课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认识上下位置与顺序。体会上下的相对性。并且能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描述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体会上下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学习的乐趣。结合一年级孩子的特点,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以三只小动物走出森林找人类朋友淘气和笑笑玩为引入,激发学习兴趣。先了解两只小动物的上下位置关系,并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小鸟在小兔的上面,小兔在小鸟的下面来表达。在一次说一说小鸟和小松鼠,小兔子和小松鼠的位置关系及位置的相对性。在结合猜猜谁过生日,找宝物,笑笑的考验,淘气的书柜等让学生学会用上下的知识解决问题并再次锻炼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以三只小动物玩一天后结伴回到大森林的故事情景,看到动物们再分房子。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分说一说,自己动手分一分的操作,体会上下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本环节还设计了让学生上讲台分一分房子(学具:动物头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并找学生当小老师,学着提问题,找学生回答问题和评价学生。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并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展现了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通过本次无声上课,我觉得对我的帮助很大,让我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比如:表情动作方面,不够大方自然,觉得还是自己的心里素质不好,需要更多这样的无声课堂和类似的场合锻炼自己。在评价方面,语言不够简洁有力。总之,教师的基本素养还学要不断地提升,需要学习和努力的地方还很多。我会积极学习,不断进步。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

  1.注重学生合作探究的设计。

  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总不放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而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多次进行了合作探究,且学生的交流与展示自主化、多样化,既可以同桌交流、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又可以走下座位自由组合交流。让学生在动手摆、动脑想、动手写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大的意义。另外,在合作过程中,还增进了孩子间的感情,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情不自禁地说出了“我们……”,很让人感动。

  2.注重练习的设计。

  本课的练习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学具、图片等多种资源创设良好学习环境。练习1是基础,较简单,但我并不是一笔带过,而是充分加以利用,让它形似课中操而神依旧是本课重点;练习2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把原本粗糙乏味的计算设计成开火车形式的小组比赛,既激起学生的参与欲望,掀起高潮,又巩固了新知,回归本来目的.;练习3大胆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有小组根据图意列出了更多的算式,真是意外的收获;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在活泼、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有效地巩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使学生在知识和情感方面达到双重升华。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

  《比一比》是识字单元(二)的第一课,本课以一篇琅琅上口又充满童趣的韵文《比一比》为载体,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会认12个生字,学会大小,多少这两对反义词,学会正确搭配量词。

  在结束本课的教学后,我做了以下反思:

  1、教学中营造欢乐的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的情绪

  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到家在农村的乐乐家做客的事件情景,设计了农家动物欢迎学生的到来、乐乐请大家吃水果等生活化游戏情景,激发孩子认读8个词语的兴趣。同时,我还设计了和乐乐一起玩比一比的游戏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朗读课文,学习大小,多少的反义词及量词,趣味的情景创设,激发孩子情感和学习热情,让孩子们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

  2、以游戏活动贯穿识字教学,在活动中渗透识字方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学反思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学反思识字是一年级的学习重点。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在第一学段(1-2年级)的识字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为了提高学生识字的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创设了多种的识字游戏活动。如: 送字卡信、放鞭炮、我的发现、开火车等多项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感受快乐,在游戏中热爱学习生字。同时,在我的发现识字活动中,我请学生用心发现不同生字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掌握识字的方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使教学更加有效

  本课的.插图是一个美丽的农家小院,温馨的生活场景。我利用多媒体把插入赋予了更多的生活气息与趣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物环境,使处于具体运算思维的孩子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学习的内容,让教学更有效地进行。

  4、书写教学需要更加关注孩子的写字姿势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孩子仔细观察生字,然后说说自己的观察发现赖引导孩子自主学习书写生字。然而,在教学中,我忽视了孩子鞋子姿势的培养。而要提高孩子的写字能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尤为重要,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关注孩子写字姿势与书写习惯的养成。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产生兴趣就一定能把它做好。学数学也是一样,学生如果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就会愿意并且主动学习数学了。通过一段时间的数学教学,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

  有趣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数学。例如在练习10以内数的组成时,我就让学生拿出自己喜欢的学具摆一摆几和几组成几,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几和几组成几。学生因为喜欢动手操作,不但很快摆出自己喜欢的学具,而且正确无误的说出各数的组成。这一情景的创设既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又强化了10以内数的组成的训练。

  二、通过各种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

  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本身就喜欢游戏,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学5的减法时教师先告诉学生手里拿的是5个圆片,左手拿1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左手拿2个,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5的减法,为学习8、9、10以内的减法做好铺垫。

  三、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一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同时爱表现自己,所以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如:在每次完成作业时我就说: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谁今天能得上小红旗。这样一来,学生完成作业不但速度快,而且质量高,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

  下面,是我在上《1~5的认识》时,一学生创造火花绽放瞬间的片断,在此展示给各位同仁,望赐教。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这幅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4~15页主题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找出数量分别是1、2、3、4、5的事物吗?

  生(很快地):图上有1头大象、1个太阳;2只河马、2棵大树、2个树桩、2个书包、2个女生、2个男生;3只长颈鹿、3只山羊;4只小鸟、4个小朋友、4朵云;5个人、5朵小花等。

  师:同学们的眼力真不错!一下子找出了这么多!请再仔细观察,看谁还能发现数量是5的事物?

  生(互相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正在茫然之时,梦妮欣喜地站起来向我报告:“老师,我还发现图上一共有5种动物。”

  师(非常兴奋):这可是个伟大的发现呀,我们一起来跟着梦妮同学数数看,好不好?

  众生:跟着梦妮一起数着。大象、河马、长颈鹿、山羊、小鸟。果真是5种动物啊!同学们高兴极了。一下子把赞赏的目光都投向了她。我激动地对她说:“你真是个数学小发明家,连老师没看出来的你都发现了。”整个课堂也在这里被推向了高潮。

  下课后,我迫不及待地向同组其余三位老师汇报这一发现。她们奇怪地对我说:“你班上的学生咋这聪明呢?我们怎么就没有同学想到‘一共有5种动物’呢”?老师们不经意地回答却引起了我的思考。

  课后反思:荷兰学者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其实学生的“再创造”并不像科学家那样是“真创造”,而是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明或创造出来,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有老师经常抱怨学生没有创新,其实那是我们的错误。

  难道真是我的学生更聪明吗?当然不是。应该说同龄的孩子在思考水准上都比较接近,就看老师在课中如何组织引导而已。这节课中,因为孩子们在幼儿园学过数数,相对来说知识比较简单。所以在他们直观地看出了每种事物的数量后,我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对图中隐藏的“5种动物”这个数量进行了再次挖掘。个人认为,像文中这个孩子的想法在课中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她想到了其他同学都没能找到的答案。也许在大人眼里,这是个再简单不过的内容,可是对于刚上小学的6岁孩子来说,能从不同的角度找出数量是5的.,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也得到了我毫不吝啬的夸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给一线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落实“双基”,提高教学效率,一般老师课前都有思考。但如何把数学的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关键在于课中老师的有效引领了。我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贵在方法的引导。只要我们老师能认真备好每节课,把每节课中本应出现的创新及生成预设到,也许每节课就不会因为学生没有创新而抱怨和烦恼了。

  细想这个“奇迹”的出现,回味老师们平时的抱怨,我体会到“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的深刻意蕴。是啊,如果我们在课前能认真领悟一下教材的编排意图,如果我们能在课中有效地把握让学生探究的数学活动时间,如果我们能抛弃孩子还小不会创新、教的知识太简单不需要提前阅读教材这些老套的理念,我相信,无数瞬间的创新会陪着我们愉快地走过每一节数学课,并留给我们美好的回味。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

  这节课的教学,我力求把数学教学与创新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七巧板拼图的欣赏、七巧板故事及七巧板的拼贴等有趣活动体现创新的享受,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产生“数学很有趣,我喜欢数学”的情感。现代教学家认为:“学生的智慧在指间上。”所以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创新,去操作从而使学生感悟平面图形的特点,体会图形的变化,发展空间观念。去展开竞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拼出不同的图案。

  反思课堂教学过程,我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创造性拼图,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利用自己的求异思维,拼出图形。这一过程更多地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学习活动的发展与升华。我让学生离开座位参观,给学生的互相学习提供了机会,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的`创造性在这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在创作活动中许多学生热情很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除了书上的图形之外,他们还拼出了小动物、火箭、飞船、茶壶、机器人、房子、蜡烛等等,有一个孩子还用七巧板拼出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图形《托起明天的太阳》,还有的拼成了《悯农》《百花齐放》。让学生参观、点评作品,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促进了语言与思维的融合,同时也体现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通过本节教学,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展示,本节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学生还能在活跃的氛围中指出课堂中应用的数学知识,我发现也真正体会到,许多曾经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都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也使我真正体会到只要你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学生便会还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所以我觉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老师面前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生用七巧板自由创作图形中,充分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鼓劲学生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鼓劲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并在后续的创作中可以添加其它素材,使它成为一幅意义完整的画,在这样的课程中,激发了学生无穷的创造力。

  反思《有趣的七巧板》这节课后,使我深深地感到:我们的学生很神奇,七块小小的图形,学生竞能拼摆出各种各样的漂亮而有趣的图形或图案,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学生都是聪明的、可爱的,他们都是蕴藏着无限潜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的下一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迸发出来,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创新者。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8

  在出示了主题图之后,首先对学生进行尊敬老人教育,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懂得尊敬老人。

  之后问有几人在排队?戴帽子的小男生排在第几?没戴帽子的男生排在第几?这些问题都难不倒学生,他们都能一下子说出答案。但当我问:这里的第2指的.是几个人?第5指的是几个人?学生们似乎不太清楚这个问题到底如何回答,我又问:这里的第二是2个人吗?第五是5个人吗?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回答了,由此引出:第2和第5指的是一个人!之后让学生看图再说说。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这一理念和目标出发,我以畅游“数学王国”为主线,设计了《8加几》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8加几”的方法,加深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初步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一、在游戏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创设了生动有趣畅游“数学王国”这一教学情境。上课开始,我设计“过桥”情境课件出示复习题,既复习了旧知又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孩子们成功过桥后,数学国王打开大门迎接,此时便呈现出例题情境。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差,保持时间短,为了使他们在整节课中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我还设计了“国王出题目考学生(教学试一试)”、“参观果园(想想做做第1题)”、“乘坐神舟8号(想想做做第3 题)”、“参观国王宫殿(想想做做第4题)”这些情境。当我把运用课件把音、像、动画巧妙地结合创设出的生动的情境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时,激起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如,在出示例题情境后让学生收集信息并提出问题,接着想办法列出算式。然后又通过近摆圆片让学生自己发现把8“凑成十”和把7“凑成十”的方法,并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出来。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如“你真棒”、“你的进步真大”等等,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观察收集数学信息、摆圆片操作、交流讨论如何“凑十”,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求学生摆一摆圆片,看如何“凑十”,并要求同桌每人摆一种,方法不能相同。通过操作,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思考中寻找规律方法,实现了把8、7“凑十”的知识再创造,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四、不足之处

  但是在这节课中,我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由于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摆圆片这一环节用的时间过多,导致时间前松后紧;为了呈现完整教学过程,忽视对个别学困生的辅导。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

  学生已经学习了6和7的分与和,在6和7的基础上再学习8和9的分与和对于孩子们来说已经不再困难。整个课堂我主要安排了一下三部分:

  1、引出8、9的分与合。

  在教学8、9的分与合的过程中,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把8个方块进行操作。首先由老师向右移动一个,根据操作让学生说说8可以分与几和几?还可以想到些什么?通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分别从分与合两个角度进行表达,并能通过一个分成推想出另一个分成。

  第二次操作活动是把9个圆片来分一分进一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

  2、掌握8、9的分与合。

  在引出8、9的分与合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读一读,然后根据教师的操作一起说一说,接着教师可以仅留下一些关键数字进行背一背,最后让学生独立背一背。

  3、游戏——深入理解8、9的分与合。

  在操作与记忆的基础上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练习,首先出示点子图,选择两张,使图上的`点子数合起来是8(9),并让学生去读一读。然后让学生进行对口令游戏,并说一说几和几合起来是8(9)。

  应该来说,本节课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述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把8和9的分与合放在一起让孩子们找规律的时候,很多孩子能很快说出规律,但是在真正应用的时候总是摸不清头脑,丢三落四写不全。今后应重点锻炼孩子利用规律来背知识。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 56、57页

  教材分析: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本单元10以内加减法的第二部分内容的第2课时,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数字8和9、7以内的加减法等内容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 通过系统学习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进一步熟练和巩固计算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教材安排了两个主要教学环节,首先教材呈现一副“海滨游泳”的情景图和“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的问题,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和了解图中数学信息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列出正确的算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由于学生已具有了“6、7的加减法”的学习思路,学生能提出不同的加减法的问题。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算一算”,教材第一次呈现了大括号线的示意图,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大括号线的意思,能正确列式计算。

  在“练一练”的练习中教材安排了两道题,第1题是8、9的加减法的口算,让学生自己独立做在书上,集体订正,这样的练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第2题是一个示意图,是一道6、7、8、9的加减法的综合练习题,设计的示意图趣味性很强,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情境图,发现、交流图中数学信息的过程。

  2、会计算得数是8 、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3、能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问题,培养初步的问题意识。

  教学重点:会计算得数是8 、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复习:说一说8、9的组成。

  2、谈话导入。通过师生之间游泳话题的谈论,引出教材情境图。

  同学们,你们喜欢游泳吗?知道游泳有什么好处吗?

  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

  老师也喜欢游泳,在炎热的夏天游泳不仅可以解除闷热,而且还可以锻炼身体。但是小朋友游泳时一定要和大人一起去,避免发生危险的事。我们教材也选择了小朋友游泳的事情。

  师出示情境图。

  9、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在图中看到了什么,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复习8、9的.组成,为8、9的加减法学习做准备。通过看图发现数学信息培养学生观察情景图和交流数学信息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

  1、提出“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并计算。给予一定的思考和写算式的时间。

  大家观察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写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和了解图中数学信息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计算,并列出不同的算式,培养学生观察情景图和交流数学信息的能力。)

  2、启发学生提出其他加减法计算的问题,由于提问题对小学生来说有点难,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共同完成。

  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算式解决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提出其它数学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可以同桌讨论一下。

  学生提不出,教师先提。

  谁来给大家提个问题。

  学生提不出教师先提。

  正在游泳的有几人?9-2=7(人)

  还应该提出以下问题:

  一共有多少个游泳圈?4+5=9

  岸上有多少个游泳圈?9-5=4

  学生比老师多几人?8-1=7

  有几个女生? 9-6=3

  有几个小朋友在游泳?5+2=7或9-2=7……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和了解图中数学信息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列出正确的算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三、尝试应用

  1、观察教材中的两幅图,指导学生理解图意,认识带括线的加减问题。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出色,下面我们一起看教材第57页的两幅图,谁来说说这两个图是什么意思?

  左图学生很容易理解,学生可能会说:

  左边有5条小狗,右边有3条小狗,问下面加一条线和一个问号,表示要求一共有多少条小狗,

  右图的图意学生不易表达清楚,可采取师生对话的形式进行。

  看这幅图,括线下面写着9表示什么意思?

  筐上这个问号是什么意思呢?

  2、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再交流计算的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这个图的意思是一共有9个玉米,外边放着3个,筐里有几个玉米?图意明白了,自己看图试着写出一个算式怎么样?

  学生写算式,教师巡视。

  谁把自己写的算式介绍一下,说一说是怎么提的?

  左图可能出现两个算式:

  +3=8或3+5=8

  右图可能会出现下面的情况:

  一共有9个玉米,筐里有6个,拿出来3个,列式:9-6=3。

  一共有九个玉米,筐里有6个玉米,筐外有3个玉米,一共有9个玉米,列算式为:9-6=3。

  筐里有6个玉米,筐外有3个玉米,一共有9个玉米。列算式为:3+6=9或6+3=9。

  右图加法算式如果出现,教师应先肯定,给与鼓励,然后使学生了解“?”表示的意思是求筐里有几个玉米,用9-3=6更好。

  让学生理解大括号线的意思,能正确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大括号线的意思,能正确列式计算。)

  3、呈现补充的两个带括线的题,鼓励学生自己看图列式,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大括号线的理解,能正确列式计算。)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学生自主完成,然后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练一练第2题,先组织学生仿照图意,每人手拿口算卡片做钻山洞的游戏;然后让学生在书上连线。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6、7、8、9的加减法的综合练习题,设计的示意图趣味性很强,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反思:

  有了上节课学习的基础,学生对怎么想加减法算式得数的方法已掌握得很好了。并且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会看图说几句话。所以,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主题例图,引导学生看看图中是怎样的情景,然后引导学生根据题意提出问题并能正确地列出算式,也能说出每个数字是什么意思,教师再强调加法的含义,紧接着我又引导孩子们提出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并列式。

  在本堂课过程中8、9的加、减法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加上扩线和问号的学习,使理解题意变得更加有难度,在8、9的加减法中,减法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最大难点,加法则是学习减法的基础,在学习加法的过程中如果让学生充分理解扩线和问号的意义,明白问号在哪问题就在哪,减法的学习就会容易一些而在加法的授课过程中,我虽然注意了对扩线的理解,也由于学生对问号的学习没有出现问题,对图意理解得非常清楚,就忽视了对问号的讲解,学生对于问号在哪,就是对哪进行提问的意识不够强烈,导致了减法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准确说明图意,提出问题现象的出现。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到了由扶到放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通过前面加减法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加减法计算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我进行适时指导,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好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不用借助学具,直接看着算式写得数。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2

  一、教学时我能根据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我耐心的指导他们,真诚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三、在分类教学中,我让孩子们应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试着分一分,和自己的'小伙伴说一说,结果许多孩子们的分法令我始料不及,他们除了按年龄,按性别,有的还按衣着分、按发型分,按面部表情分。说明了这样的教材设计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感受到的是一个亲切的数学问题,使他们乐于接收。

  反思四: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名师孙瑛老师和唐艳芳老师前来指导,心中倍感压力。经过第一次授课后,孙老师和唐老师都给出了不少建议,我对课件和教案做出更改,在后面的三次授课中,一次次进步,每次都有不通过的收获。在此,特别感谢这两位老师的指导和同年级老师的支持。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数数和数的组成。大部分学生都有口头数数的经验,但是这种数数大都属于唱数的水平,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开始让学生猜一猜一堆杂乱的小棒有多少根,再让学生实际数一数,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数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拐弯数的下一个数是几十以及几个十是几十。然后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怎样数出100根小棒的,明确100的基数含义,同时让学生在数物品的过程中对计数单位一、十和百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认识数的时候,我们借助了一个好帮手 10,肯定10根10根数的方法,告诉他们每十根扎成一捆,最后10捆再扎成一大捆,形象地再现了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比较顺畅地理解了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

  本节课内容及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会正确的一个一个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10个十是100,这节课主要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并对数的组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总之,对自己的教学,我要加强反思,努力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是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取得进步。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3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的学习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

  1、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会认、读、写整时。

  2、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建立时间观念。教学重点是认识整时、记录整时,教学难点是特殊时刻的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1、多媒体课件是帮助老师达成教学目标的工具,而不是唯一的途径,教师不应该完完全全被课件所牵引。对于一个游刃有余的专家型的教师来说,课件应该是为他所用,而不是教师的整堂课的思维围绕着课件走。面对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教师要灵活机动,巧用教育机智。

  2、教学重点要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整时、记录整时。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整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分别有什么特点”的基础上,多次在练习训练中让学生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分针总是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在反复说、反复观察和讨论的过程中,强化本节课的重点,并使学生的思路越来越明朗。

  3、巧妙地利用好课堂生成,使学生的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跳板。在学生亲自动手拨钟表的游戏环节,有一个学生在拨6时整的`时候,错误地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弄反了,他拨的是“时针指向12,分针指向6”,而作为教师,我没有立即发现。通过这节课,我也反思自己:课堂上,要多问几个“你是怎么做到的?”“你能给大家讲一讲你的想法吗?”“谁有不同的想法?”其实,这是个很好的课堂生成的反例,而我没有及时发现,并充分利用。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反思,能够使自己的教育之路走得更远更广阔!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4

  “算法多样化”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可以矫正过去计算教学中算法的“一统化”。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

  一、多样化算法可以释放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计算过程中,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个人也许有快慢之说,而对不同的人却不存在优劣之分。在整个探索的过程中,我没有提前透露自己的观点,只是组织学生们不断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尽量满足每只举着的小手,鼓励他们敢于争论,呵护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争论不休的时刻,也正是他们在积极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经历着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的时刻,这正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精华所在,同时也挖掘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用学生那颗智慧的火花去点燃其他学生,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符合现代认知建构主义思想,是释放学生自信心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二、多样化的算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不同的算法有时也展示了学生思维的不同发展水平。毋容置疑,学生的认知发展在水平上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也常常反映到不同的算法上来,如8+6的计算,接着数这种算法表明学生的思维处在利用数序运算的水平上,还不能把第二个加数作为一个单独的对象看待,需要把它分拆成6个一,思维的概括性还很差。如果学生只能用这种方法计算,对进一步的学习将是非常不利的。我们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并不是说要允许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这种较低的发展水平上。相反,它为我们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使我们能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手段推动这类儿童的思维发展。其他学生展示的不同算法,为这类儿童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三、算法的多样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算法多样化是《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他们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不同,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教学8 +6时,放手让学生试算,学生中出现了多种计算方法。教师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大胆思维,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课堂气氛宽松活跃。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变得聪明自信,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得到收获,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日复一日不断的教给学生新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新教材中,加强心算、允许估算,计算上,像5+8=要求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有的学生发现了5+8其实用8+5来想更好,把5拿来分成2和3;有的学生认为刚学了9+5=用它来推算出结果更简单;更有学生掰起手指头一手比8,一手比5,重叠的是3,那就是13。在我们看来有的似乎不可以理解,但在学生的应用中它们却很自如,原因源于这些都是他们的真实体验,多样化的知识由此产生。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

  一、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教材中的主题图为数数、抽象数的概念以及数的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每一幅图观察得非常清楚,描述得很到位,尤其在教学10的组成时,把图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观察主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还运用主题图的画面对学生进行爱劳动、讲卫生的教育,使学生在认数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

  二、重视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数学学习必备的素养之一。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观察要求是:做到有条理,最好能多角度。表达要求是:用数学语言说完整的话。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达到了会观察、能表达。

  三、 “用数学”教学扎实有效。

  本单元开始出现“用数学”的内容,这是学生今后学习“解决问题”做铺垫,在这一内容中,学生开始接触条件(目前还没提到这一用语),学会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我觉得这一知识点在本单元是学得最扎实的,大部分学生会根据图意完整的叙述题意,并根据问号所在的位置提问题,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太慢,这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2、做题时,很多学生不看题,凭感觉做,不知道何为检查。

  3、还有一些学生分不清左和右。

  4、关于序数和基数还没有区分,如不知道“从左数第6个”与“左边的6个”到底有什么区别。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18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17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03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4-15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4-18

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4篇04-19

一年级数学上册《8、9》教学反思04-05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3-12

一年级上册《江南》教学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