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4-25 06:59:17
  • 相关推荐
科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学反思1

  今天执教了一节中班的科学课《明亮的光》,在执教后,通过研讨,感觉到本节课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执教者进行反思。

  作为科学课,首先要科学,严谨,给孩子以正确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对待事、物。发展指南上要求:科学领域的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探究能力。那么,在本节课当中,孩子确实对光产生了兴趣,但是由于整节课当中孩子没有操作的机会,教师也没有给孩子提供操作的空间与操作的材料,因此,孩子并没有体验探究的过程,当然探究能力的发展更是无从说起。科学是严谨、规范的领域,不是看就能探索出真知的,必须通过实验、猜测,达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终身受益的能力。今天的实际操作一点没有,教师要提供很多照明的物体,创设环境让孩子的学习。要让孩子在与材料互动中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养成科学习惯。

  所以本节课可以尝试更改:第一个环节可以寻找一个暗的环境,提供很多材料,让幼儿通过多种体验,知道光能给我们光明。“这些物体都能发光,有的'强、有的弱。除了玩的,还有什么也可以发光?”像今天的,孩子就是原有经验的叙述,教师的提升点并没有体现。第二个环节,提供几种材料,来比较哪种光明亮。要找到一个点让孩子对光有进一步了解。要找孩子切实体会到的,这些物体会发光;还有谁会发光;这些光有什么用?先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再提升,这样才能够达到本节课的目标。

  其实,走近孩子,才能了解孩子,才能明白什么样的课是孩子喜欢的课。让孩子在玩中学,操作中发现,才是孩子最喜欢的,也是孩子能够通过自己动手真正获得的知识,而非教师强加的。

科学教学反思2

  活动目标:

  1、通过铁丝变形游戏,感受铁丝可以任意弯折的特性;

  2、大胆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让铁丝变形;

  准备活动:

  铁丝若干、桌子、椅子、隐形环境设置(投放橡皮泥、泡沫板、纸盒、夹子、铅笔、棒子)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激发活动兴趣教师出示铁丝,提问:你在哪里看见过?

  二、玩一玩,感知铁丝任意弯折的特性

  1、你们想玩吗?怎么玩?玩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幼儿在座位上自由结伴弯曲铁丝,教师观察指导。

  提问:你把铁丝变成了什么?你是怎么变的?(引导说出扭、折、弯)并让孩子用肢体表演。音乐(让幼儿听音乐结束造型)

  小结:铁丝在我们手里弯一弯、折一折、扭一扭、绕一绕就变出这么多的东西来,下面铁丝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试一试,让铁丝站起来

  1、铁丝说它会站起来,谁来帮它呢?可以用什么帮助呢?

  2、请幼儿自由探索借用其他物品让铁丝站起来。说说用的是什么办法?

  展示借助不同物品让铁丝站起来的作品。

  3、铁丝给你们提出了一个要求:请能干的.小魔术师探索不借助任何物品让铁丝站起来。

  4、幼儿自主操作,通过各种方法给铁丝造型让它立在桌面上。

  5、请幼儿把成功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你变成过了什么?你用什么方法做到的?

  为什么有点铁丝站起来摇摇晃晃,有的平平稳稳呢?怎样站得最稳?

  小结:底部要平整,碰到桌面的地方要大一点才行。

  6、比一比,谁的本领大。

  幼儿选用不同方法,再次尝试让铁丝站得高而且稳。

  四、活动延伸:

  寻找生活中利用同样的原理使自己站稳的物体。

  活动评价:

  (小组讨论)

  活动反思:

  本活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借助色彩鲜艳、可随意造型的电线,以观察性、开放性提问为中介,以诱发积极思维,大胆操作,自主表达为核心,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让幼儿在探索中汲取新的知识。

  我觉得在活动前还应让幼儿丰富一些知识经验,在幼儿操作的时候,应该关注到每一位幼儿,并肯定他们的每一件作品,让幼儿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就更能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

科学教学反思3

  ——《车轮的秘密》

  本节课通过引导幼儿去观察、去操作、去发现、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使幼儿在活动中,知道轮子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在操作中发现制作车轮材料的特性,并且乐于动手操作并大胆想象和猜测。幼儿既获得了极大的情感满足,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活动课前我给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汽车模型,他们高兴极了。接着我提问:“你们看,所有的汽车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他们很快的回答我:“汽车都有四个轮子”。接着我就开始做:“推重物”的实验,经过仔细地观察,他们发现了有车轮的小车跑的快,发现了车轮的作用。他们的结论是:小车上有轮子,是轮子起的作用帮助了我们,给我们提供了方便。

  我的问题:“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轮子?他们都一样吗?”激起了孩子们的讨论欲望。他们争先恐后的回答我,见过的汽车有:汽车、卡车、自行车、溜冰鞋、滑板车、滑轮等,还真没想到他们会知道那么多有轮子的东西呢。并且他们也能够说出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如:大小、花纹等。

  通过前二个环节的学习,孩子对轮子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给孩子提供了几个小车轮让幼儿探索各种车轮的制作材料、发现车轮的特性。幼儿发现了所有的车轮都是橡胶做的,我请幼儿接着讨论为什么轮子都要用橡胶做,其他材料为什么不可以。并且请幼儿动手捏一捏,按一按,把几个轮子放在一起滚一滚,看一看。最后我总结:“因为车子要承载很重的物体,而橡胶的弹性好,在收到压力变形后能很快恢复原来的形状。橡胶对噪音和振动有减缓的作用,所以车子在凸凹不平的地面上行驶时,可利用这一特点来减小噪音和颠簸。”

  最后,我给幼儿介绍了一些关于车轮的相关资料,并且幼儿给少了轮子的汽车添加轮子,要求孩子可用不同的方法如:贴轮子、画轮子等。孩子可自由选择,孩子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第三篇:幼儿园科学课教学反思

  ——《聪明的中国人》

  本次科学活动《聪明的中国人》的教学思路是通过让幼儿了解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进而让幼儿感受到中国人民勤劳聪明的优秀品质,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应该说,活动的思路很清楚,在活动组织时,教师只要给幼儿呈现有关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音像资料或图片就可以了,再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幼儿充分感受到中国人的骄傲。回顾今天的活动,我觉得一下几点是我在活动组织过程中的收获与体验。

  1.知识性强的科学活动也要注意动静交替。今天的科学活动,没有动

  手操作的内容,大多数是让幼儿看图片资料来探索四大发明的内容,所以我很担心这样的学习形式幼儿会不喜欢,是否会因为知识的枯燥而感到乏味,而坐不住,听不进。确实如我预想的那样,指南针和火药让幼儿感到新奇,听得认真,和老师的互动也十分积极,但当幼儿在看到第三个发明造纸术时,幼儿的专注性很明显地下降,有一小部分幼儿开始了小动作,眼睛也游离在课堂之外了,第四个活字印刷术的讲解似乎也不受孩子的喜爱,他们的小耳朵都关上了一样,课堂的常规逐渐的下降。我想,出现这样的情况错不在孩子,关键是我对活动内容的及孩子的兴趣缺乏正确的分析。如果能让幼儿在学习造纸术时用动作模仿一下,在学习活字印刷术时准备一些字卡,让幼儿尝试一下动手排版,做到活动中动静交替,幼儿的学习兴趣就不会消退,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活动也会走向高潮。

  2.精神层面的引导需要有效的提问。如何让幼儿在回答问题中一下子达到目标的要求,让幼儿真正地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我觉得其中的`提问引导,以及教师的语言提示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如何让教师的语言成为最有效的指导,提问的设计十分重要。今天的提问有的是十分简单的,比较肤浅,如你觉得这些发明好吗?为什么?虽然似乎老师要的回答是这些发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影响了世界,但与目标的达成牵连不大,课后我想,如果我先进行小结,肯定中国人的发明对全世界的影响,然后这样问:作为中国人的你,知道了这些发明,你心里又会想到了什么?这样,幼儿的回答就比较宽泛,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并可以引导幼儿联想到其他方面有成就的中国人,并由此而逐步的帮助幼儿体验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最后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真的很重要,我们老师一定要问“你长大后也愿意做个发明家吗?想发明什么方便的、神奇的、有用的东西呢?”这样能给予幼儿创造发明的鼓动,更有效地激起幼儿成为骄傲的中国人的积极情感。

  本次活动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时间安排上有些缺憾,因为四大发明的内容多,不可过于罗嗦,要精简地挑重点的来讲,有详有略,动静交替,突出重点,合理安排时间,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达到完美的有效课堂教学。

  第四篇:幼儿园科学课教学反思

  ——《先左脚,再右脚》

  《先左脚,再右脚》是一节绘本阅读课。主要目标是让幼儿尝试和同伴一起肢体协调地游戏,初步体验合作。同时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巴比和巴柏的深厚感情。在我上课之前,通过观看了王红裕老师的这节课,感觉在她讲课时语言很亲切,不像是在给幼儿上课,更像是以朋友的角色在与幼儿进行对话。在阅读的过程中,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地位,让幼儿自主观察图片,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阅读中,请幼儿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幼儿更能深刻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巴比和巴柏的深厚感情,同时将这种感情很自然与自己家中的老人联系起来。

  今天我在班里开展了这节分享阅读课,在课前备课时,把幼儿的实际反应和效果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设想,当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时,反应过慢,没有及时给与回应,为了顺利将故事进行下去强行将幼儿拉回故事中去。

  在导入环节,让幼儿分清左脚和右脚时,预先忽略了在幼儿面前应该镜面展示,给了幼儿一个错误的引导。以至于在游戏环节中,有很多幼儿左脚右脚依然分不清,在发现游戏进行不顺利时,急于将幼儿带入到故事,没有及时给孩子纠正。而且游戏环节节奏的过于缓慢,没有考虑到幼儿年龄小,平衡性差,很多幼儿在游戏中已经站不稳,仍没有观察到这一细节,及时作出调整。

  在讲述故事时,没有充分给与幼儿时间去观察图片,更多的是老师在讲述故事内容,幼儿在听。再请幼儿联系自己生活,如谈谈自己家中的老人和自己有什么不一样,或者是请幼儿说说自己在家里是怎么帮助老人的,引导不够全面,没有充分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使思维只是停留在一个点上,没有发散出去,个别幼儿没有参与到故事的想象中去。

  在故事语言的组织上也有很大的欠缺,环节与环节之间连接不够紧凑。当幼儿的回答与我预期设想的答案背道而驰时,不能巧妙的将话题与故事情节相联系。

  在最后的游戏环节中,由于事先游戏规则没有讲解清楚,游戏环节比较乱,例如说在教巴柏走路的时候要慢一点,不然巴柏就会摔倒,又或者是巴柏和巴比要一起迈左脚,然后再迈右脚,以至于在游戏中,同伴两人没有协调合作,有的迈左脚有的迈右脚。

  通过自己时间上课与王老师的课对比,发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事先备课不充分,不能及时应对突发状况,语言不够简洁等。我也会在今后的上课中多学习她人有点,积极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高自身能力。

科学教学反思4

  通过近20年的初中科学教学,在多次和同事、领导进行交流探讨后,我对初中科学的教学工作有了些许体会:

  一、 启蒙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是新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学生对此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科学学科是进入科学殿堂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要能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二、 充分发挥科学实验的作用,努力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在我与学生的接触中,我发现学生对科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中对课题的引导,重点的突出都是一个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还有就是对实验的全程设计与把握,这需要教师把实验课备透,在实验课堂上能真正做到运筹帷幄,掌控大局。

  在演示实验中,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应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要在在学生实验中让学生相对独立思考,操作,而不是简单的老师说,学生做,变成另一种填鸭式教学,如,可以先让学生做好探究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这几项,在师生共同探讨可行性,最后让可行性高的`实验设计付诸行动,在个过程中老师只是个参谋,而当学生这个主导者获得较大成功后,会得到很强的成就感,也就是他后期学习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 知识系统化,并做到循序渐进。

  曾经有一位老科学教师告诉我科学中的'化学部分就是理科中的文科,初听不以为然,细想有一定的道理,是啊,化学的元素知识,物质性质、变化等等,细分下来量大的惊人,这时候作为老师就应把总结归纳时时记心头,不仅自己总结,还要让学生也学会总结,简单的是遇到相似相联系的知识会联想,深入点的就是会归结出知识树,知识网。这些不管是在记牢化学知识,还是作为学习化学的工具都十分有用。

  科学是开设时间相对较短的一门学科,因此有许多知识需要掌握,但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如何让学生在保持兴趣的同时记住科学知识,这是问题的关键。而循序渐进就是一个好方法,如在还没有学到元素符号,化学式的时候就对一些常见的物质的相关知识进行一定的渗透;或在学完一段后对某一方面集中训练,再进行知识竞赛什么的。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在教学后的一些不成熟反思与总结,学无止境,教亦如此,所以还应该多注重信息交流,主动与外界进行交流与学习,扩大资料来源,充分发挥信息互动,取其之长补己之短。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我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

科学教学反思5

  《日食和月食》这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认识食物的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培养探索宇宙的兴趣,难点是日食和月食现象的成因。月食和日食的形成,关键是上一节课是否真正了解了月相的形成过程,了解了月球的公转轨道。

  我在上课时通过“三球仪”的演示与月相变化演示仪的演示,学生对月相的圆缺变化了解比较清晰,而且能将月球公转轨道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想像,所以当学生提到月食和日食是怎样形成的时,学生的反映很快,有人愿意上讲台利用三球仪说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操作正确,学生也能理解,这样,月球、地球、太阳三者在发生月食日食时的位置也就比较清楚,最后,通过学生操作实验:“日食、月食发生时三球位置的摆放”。学生学得很开心,又掌握了知识,使难点化为乌有。但如何理解“月相与月食的不同,月食日食为什么只有在农历的'十五和初一前后才有可能发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糊涂弄不清。月相变化是月球自身在公转过程中被太阳照亮的部分让我们看见了多少的变化过程,而月食是月球在公转的过程中,钻进了地球的影子里失去了太阳的发射光造成的;月相变化是指农历一个月里的圆缺变化,月食只在农历十五左右发生。这些问题的关键也就是理解为什么月食只有在农历十五左右才可能发生。为了让学生能尽可能多地理解这个原因,建议:在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左右,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前后”这个知识时,请学生拿着月相变化演示仪,进行月球的公转演示,教师应在一边做解说员,并根据情况提出问题,定格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科学教学反思6

  动物与人类有着极多的相似性,因而他对孩子们来说是可亲可爱的,值得信赖的朋友和玩伴。孩子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动物:手里的玩具、床头的毛毛熊、墙上的皮卡丘、书本里的动物朋友、电视里的动物明星等等,动物可以这样说:他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使孩子们游戏、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当我们的主体正在由温变得火热时,孩子们对动物的尾巴、动物的眼睛、胎生动与蛋生动物、什么是昆虫?昆虫的种类等等逐渐延伸,孩子们的兴趣也在活动中时高时弱。平日里孩子们的话题都与动物有关:昨天我看了“黑猫警长”;我奶奶家养了一只小猫;我的叔叔家有一直很大的'狗。孩子们对动物是在是太感兴趣了,一回到家就缠着妈妈江动物故事,有的小朋友还带来了动物园游玩的照片、录像,有的小朋友还讲述了自己与动物朋友的故事。

  一次的午休时间,孩子们在户外自由玩耍,忽然褚胜贵大声叫喊:“快来呀,我抓到了一只蚂蚁!”他的叫声吸引了好多的诱饵,大家一窝蜂的朝他这儿跑过来,都想一睹蚂蚁的风采,结果,等大家到时,蚂蚁却溜走了。于是,大家展开了蚂蚁搜索行动,忙活了一阵子,却不见蚂蚁的踪影。接下来的空暇时间,孩子们对蚂蚁议论不休。

  大班的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他们好问好答,勇敢果断,有了一定的表征、表达、表现能力,因而为我的这一次活动打下了伏笔。: 不论何种活动,我都坚持“幼儿当前喜欢的,即时反应的活动优先。” 在本次活动中教学过程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与教育目标相吻合的注重活动过程。幼儿喜欢的内容多讲,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优先。教师能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倾听幼儿的表述,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鼓励幼儿充分大胆地提问。较好地处理好预设型的活动与儿童生成型活动之间的关系。既有教师预先确定目标和计划,又能及时发现儿童的需要,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性事情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时机,及时调整活动计划和教育行为。充分估计儿童自发生成的内容,准备的材料比实际教学使用的材料多得多。

  活动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能使孩子们毫无约束的尽情发挥自己的所长,大胆的提问、质疑,自由自在的学习、收集资料,扩大自己的眼界、知识面,获取自己所需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开放式提问,使幼儿找到适合自己的收集资料的办法和途径。孩子们的提问意识增强了,记录表征的手段多了,获取知识的.途径丰富了,能大胆的提问质疑了,敢于表现、表达。

  问题与调整措施:

  在关注幼儿发展的同时,我觉得应及时有效的回应幼儿的发现发展。虽然在活动中我有表扬,有回应,但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

  针对幼儿的问题,我准备的资料还有些不足,但在第二天的活动中通过孩子们回家的收集和成人的协助,以及我在电脑中搜索得到了弥补。孩子们的你问我答活动非常热,有好多的孩子在活动中提问解答的能力有了飞跃。

  从这件事中,我发现,其实孩子真是你的老师,是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能量是不可估计的。而问题是启发幼儿探究、学习的起点,为此我在活动室中专辟了一角问题角,专门记录幼儿的提问,好让大家在提问质疑中求得发展。

科学教学反思7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尝试探索用各种方法移动物品。

  2、学习主人公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与勇气。

  活动准备:

  1、故事。

  2、各种大小不同的盒子,球

  活动过程:

  一、解读课题,导入故事

  师:小朋友们中午好!

  幼:老师中午好!

  师:这几个字认识吗?(不认识老师可以标注音节)

  幼:搬过来,搬过去。

  师:你们搬过东西吗?搬过什么?

  幼:我搬过椅子。

  我搬过箱子。

  我搬过玩具箱。

  我搬过家。

  师:用什么来搬的?

  幼:用手。

  用头(顶)。

  用脚。

  师:好,我们来听听故事。

  二:欣赏故事,玩玩游戏

  1、欣赏故事

  师:这是长颈鹿小姐,这是鳄鱼先生,他们恋爱了,尽管他们的身高相差那么多,但是他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他们结婚了,你们觉得他们住在谁家里合适一些?

  幼:住在长颈鹿家,因为长颈鹿高一些。

  师:好,看看他们商量的结果,住在谁家?

  (出示鳄鱼的房子)

  幼:鳄鱼家

  师:哦,他们商量了住在鳄鱼家,长颈鹿小姐有好多东西要搬呢,你们愿意帮他们吗?

  幼:愿意!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幼:盒子。

  师:一样吗?

  幼:不一样有大盒子,中盒子,小盒子。

  师:有多少个呢?你们过来数数看

  幼:9个

  师:你们是一个一个数的,马上要做小学生的朋友了,这样数起来有点慢,有没有更快的办法来数一数?

  幼:2468

  9师:他刚才是2个2个数的,有谁能3个3个的数?

  幼:369

  师:马上要做小学生的朋友了,数数的方法肯定很多,刚才你们每人搬几个?

  幼:1个

  师:搬了几次?

  幼:1次相亲相爱的长颈鹿小姐和鳄鱼先生想快点把家搬好,谁能帮他们?

  (幼儿单独搬,一幼儿一次搬2个,叠放,一幼儿一次搬5个)

  师:看看别人的.,对你有帮助的

  师:哦,这样两次就搬完了

  师:谁能一次就把盒子搬完?

  (一幼儿尝试,结果弄翻了)

  师:想想怎样才最安全?

  幼:要大中小的排列(一男孩去,不能解决)

  师:好,这位妹妹在这里等得很安静的,你来帮帮他

  师:哦,果然两个人在一起办法就多些

  师:好,看看他们是怎么放的

  幼:大的在下面,中等的在中间,最小的在下面

  师:好,看看这样的办法行不行(一幼儿搬,有一幼儿说:别倒啊,小心点)

  师:哦,成功了(掌声)

  师:这就是你们刚才想的叠加的办法,谢谢你,谁还有别的办法?

  (一幼儿打开盒子)(掌声)

  师:他把盒子打开干嘛呢(小盒放进中盒,中盒放进大盒,放好了搬)

  师:没刚才那么高了,这样就安全了,是吗

  师:把小盒放进中盒,把中盒放进大盒,这就是你们想的套装的方法

  师:你们帮他们搬好了家,他们能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吗?长颈鹿小姐到处碰壁,当她想伸个懒腰的时候,头就到屋外面去了,他们的生活遇到了困难,你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困难吗?会怎么办呢?

  幼:平时爸爸搬桌子就会喊我,我个子矮

  幼:克服困难

  幼:有句话说得好,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师:他们的生活遇到了困难,会想什么办法呢

  幼:搬到长颈鹿家去

  幼:鳄鱼搬个梯子住到屋顶上

  幼:各住各的

  师:他们还真跟你们想到一块去了,这次还有爱运动的鳄鱼先生有很多东西,们能不用手把这些球搬过去吗来,一人拿一个球,不用手(放嘴里,夹在手臂里)

  师:刚刚你们用了什么方法

  师:可是,放嘴里有点脏呢,能用别的方法吗

  幼:用胳膊

  幼:用膝盖夹

  幼:放肚子上,弯着腰夹过去

  幼:用脚轻轻的踢过去

  幼:用脚尖夹住慢慢跳过去

  师:哥哥学会等一等,你又想到什么办法

  幼:还可以用衣服夹

  师:长颈鹿小姐和鳄鱼先生的生活又遇到了困难,当他们想共进晚餐的时候,桌子太高,鳄鱼先生够不着,上卫生间的时候,马桶太大,他们又开始想办法了,他们有了一个伟大的计划,他们在门口挖呀,凿呀,终于建好了属于他们的新家。走,我们一起去参观他们的新家好吗。

  教后反思:

  这是一本让你第一眼就喜欢上的图画书,可爱的形象,柔和的色彩,幽默夸张的动作表情。绘本大意是:一位小个头的鳄鱼先生爱上了一位大个头的长颈鹿女士,因彼此相爱而生活在一起,却因为相互间的巨大差异而面临着许多的麻烦;但他们终于勇敢地携起手来,共同打造幸福的生活。

  为了让幼儿便于理解友谊,我将长颈鹿和鳄鱼设计成好朋友,孩子们对画面很感兴趣。

  在活动过程中,有几点值得分享之处:

  1.开放性的提问。在课堂上,小朋友们也被故事所深深的吸引。我通过PPT课件,先出示封面,让孩子们观察这本书的封面,说说这本书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长颈鹿和鳄鱼油什么差异。然后我把主动权抛给了幼儿,让幼儿观察图片并思考办法。在这个过程中,积极鼓励幼儿动脑筋去思考全面的办法。

  2.阅读过程中,我注重幼儿的表达。如,让幼儿猜测着他们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比如:长颈鹿的床太高了,鳄鱼只能睡到地板上;长颈鹿家的洗脸池太高了,鳄鱼的脸每天都脏兮兮的;长颈鹿家的橱柜太高了,鳄鱼帮不上他太太的忙……同时幼儿为了能让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想了许多办法:把他俩的房子连在一起,中间开个小门,这样他们都方便而且还可以见面;住在长颈鹿家,因为他们是爱人关系,所以当鳄鱼够不着东西时,长颈鹿可以把鳄鱼抱起来,帮助他……我为他们的想象力而惊叹,或许这就是绘本带给我们的魔力。

  3.为了帮助幼儿便于观察,我除了用课件,还用简单的图示表示:吃饭问题;门把手问题;楼梯问题;马桶问题;晾衣服问题等等,当幼儿在长颈鹿和鳄鱼的新家图片中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掉时感到非常兴奋和油成就感。

  本次活动绘本教学选材很重要,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去开展,才能行云流水般地把活动开展下来。作为大人,看这个绘本同样深有感悟,在和爱人、家人遇到困难时不能一味的放弃、退缩或者互相埋怨,应该一起想办法,一起动手改变、克服困难。

科学教学反思8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有一点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科学探究方面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制作、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各个活动。在学生完成实验以后,接下来,教师要创造时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在交流阶段能够集中,激活他们的思维。

  实际上,在本课制作之前教师已经与学生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包括对形状结构知识的学习,设计支架的草图等等。但是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制作效果并不理想,除了有几个小组制作成功之外,多数小组没有搭建完成,经过仔细的反思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学生的材料准备不充分。个别小组学生在制作中现卷纸棒,带来的剪刀多数比较小,由于纸棒较硬在剪纸棒的时候容易造成剪刀损坏。

  二、学生对设计的图纸心中没数,只是为了设计而设计。在操作的时候有的小组没有按照图纸的设计来制作。

  三、小组分工合作意识不强。在操作之前教师反复强调,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搭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小组成员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而是去做其它事情。另外,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他们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个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这是因为在活动操作的过程中,探究的是未知的知识,因此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就放在这上面。但是,随着活动操作的逐渐完成,未知的知识逐渐显露,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渐得到满足,这时候,他们的兴趣也就会逐渐地减退。待到活动操作结束,他们的兴趣也就跟着结束了。很少有人再对已经完成的实验提出任何的异议。所以,在接下来的交流阶段,他们就会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等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这样做:

  1、组织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实验结果。由于各小组学生在认知水平、动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实验结果也是有差异的。学生对于与自己不相同的东西总是比较感兴趣的。这时候,组织他们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就能再次激发起他们的兴趣。

  2、适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观察完各个小组的高塔后,他们对各小组的异同大概也了解到了一点。这时候,再提出相关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讨论,最后还有一个整改建议。这就使得学生的注意力不得不集中了。因为他们要给其他组提出整改建议,他们就要了解其他组的操作结果和存在的问题,而要了解其他组的操作结果和存在的问题,他们就要对这个实验结果进行观察、讨论,才能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才能提出整改建议。因此,这样一环扣一环的紧跟着,不容学生的注意力有半点分散的机会,再加上教师适时的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问题,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让他们的注意力在实验结束后要分散的时候再次达到集中,思维的火花也能够再次被燃起。

科学教学反思9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基础教育──小学教育,上好科学课和开展好科学活动,无疑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最好途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因此科学教学必须让全体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研究性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行设计探究的程序、自行得出结论规律,自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怎样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兴奋活跃、稳定持久的状态中参与教学,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下谈谈本人在课改中得到的一些反思和体会。

  1、探究活动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依据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好奇是孩子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周围任何事物都充满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应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给予理解,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的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儿童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对学生的一些超现实或异想天开的想法或问题要给予肯定和赞赏,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获得满足感,树立自信心。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2、要让学生通过亲身探究。

  从中获得知识,对自然界的有些现象,学生经过亲身探究才能产生认识,才能提出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才能做出超越前人的举措。亲身探究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得到培养,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通过亲身探究,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批评性思维以及创造力也得到了最有效的培养。

  3、在探究活动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相互合作,彼此分享。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一堂自由、民主的科学课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课堂上独立的思考、想象、选择,做出决定。课堂上应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活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的交流。当我们在互动过程中,达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处”时,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才能敢想、敢说、勇于创新。

  4、创造探究条件,正确引导和训练学生创新能力。

  每一位科学课的老师都应有这个认识: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已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将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对学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生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观察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等等。此外,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要教育学生持之以恒……学生在探究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这时,教师应进行适时的引导,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遇难而退。同时,教师还可将有关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使之有所发现,以达到培养认识事物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上科学课时要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下,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他们的创造灵感被激发,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创造活动才会成为可能。教师才能进一步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

科学教学反思10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和食物在人体内的主要消化过程,并知道如何保护人体的消化器官。

  探究新课之前,我先引领学生回顾了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然后引入食物消化的讨论话题。学生很容易说出食物消化的`过程: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并且能马上理解这些器官都是消化器官。

  在了解如何保护消化器官时,学生也能结合生活实际举一反三,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要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不吃不干净过了保质期的食物、饭后不剧烈运动等。

  课后我想,其实生活中很多学生都有龋齿,应该提出保护牙齿的建议。这里涉及了一个问题:牙齿是消化器官么?在网上查证了,牙齿是器官,那么在讨论哪些是消化器官时,就应该提出口腔里还有牙齿和舌头也是消化器官。

科学教学反思11

  课堂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科学探究过程更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整个课堂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研究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研究,并有一定的收获。完成了学习目标,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教学中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一种探究的情境。我在组织教学时,注意了从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出发,在课前活动中让学生欣赏一段,利用磁铁性质的电影片段,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导入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2.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探究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

  在科学课教学活动或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中,教师应考虑到:他们需要哪些材料?学生可能对什么感兴趣?他们会有什么发现?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课前进行充分的预测,并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些准备是多层面的,有材料准备、也有知识储备方面的准备,更有课堂预测方面的准备。本课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因此实验材料的准备非常重要,这是上好这节课的前提。只有材料准备充分,学生在课堂上才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探究过程中不仅发现了磁铁的性质,还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3、让学生自主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课前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平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磁铁能吸铁一类物体的本领。只不过他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所以在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我尝试着引导学生在简单了解了几种常见磁铁的形状及名称后,直接放手让他们研究磁铁,也没有提任何要求。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充分的探索时间。

  课堂中留给学生多达15分钟的时间投入“研究磁铁,找发现”的课堂探究活动之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实验、去发现。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经历了一个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问题是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自己发现的,问题又是自己想办法解决的,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探究结束后,整理好材料开始交流。交流也是探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见解,而交流能使这种差异成为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在交流中不仅让学生汇报了自己的发现,还让学生演示自己是怎样做的,通过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得出磁铁有磁性(能吸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磁性有大小(两极磁性最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4.让学生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

  传统的课堂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问题解决了,探究活动结束了,课也就圆满结束了。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到最后,学生已没有了问题,只有等待教师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学生成了问题的奴隶,课堂的`附属品。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在结束之时,教师提出:“磁铁还有很多的秘密等待我们去探索发现,希望大家课下继续研究。”让学生带着浓厚的研究兴趣离开课堂,使学生将探究活动延伸到了课外。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总体效果较好,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于以后教学中改正。由于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开放性,而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探究活动中个别学生有漫无目的的瞎玩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注意在学生需要时给于适当的提示,增强实验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科学教学反思12

  本次活动的设计及准备总体来说是比较用心的,但是经过上课之后,让我又有了几点新的想法:

  1.活动的导入。

  导入部分我原来的引导语较为平淡“今天老师带来了另一个幼儿园小朋友们拍摄的一段广告,请你们看看他们在广告里都做了些什么?”激发幼儿的兴趣欠。如果我设计为: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师伸出手指问幼儿,幼儿即兴回答。)这样的提问设疑,可以使幼儿发散思维的大胆去想、去说,因为谁也不知道老师到底想说“手指”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还能够与“导入视频”中的环节吻合,既能够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又能够与视频巧妙的结合!

  2.幼儿操作“印指纹”部分。

  因这是科学活动,幼儿的操作和探索是不可缺少的;又因不能就一而一的原则,我考虑到可以在探索环节整合“数学领域内容”,但是我只是一味的想到了“操作、探索的不可缺少和整合领域”,却没有适时的考虑到幼儿年龄的特点,所以使得印“指纹印”的环节显得很拖拉,而且不仅时间很长、效果也不是很好,有很多幼儿的`指纹印的不是很清晰,也导致了后面的点数环节出现脱节,可见,让幼儿自己印指纹印是不太合适的。不如就让幼儿用放大镜来直观的观察自己的指纹,然后将观察到的记录到记录表上,这样或许在节约时间的同时,能够让人觉得本节课是由科学的、操作的、探索的、整合的一系列活动而呈现出闪光一面。

  3.忽略了大班幼儿已会识字的能力。

  在认识指纹的环节中,我本想有一环节是请幼儿根据指纹的样子,为三种不同的指纹起名字,从而起到发散幼儿想象力的目的。结果,在出示指纹图片时,下方写上了指纹的名字,孩子们还没有来得及发散思维,就被指纹的“正确”名字把思想牢固了,不仅没有展现出“发散幼儿想象力”的闪光之处,还适得其反,显得老师不够灵敏!

  总之,本次活动经过了反思后,觉得有很多不足和能够改进的地方,我将会在今后继续将本次活动完善,并尝试试教!

科学教学反思13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觉得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我们作为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为什么会形成火山爆发和地震?蜡烛点燃会有哪些变化?学生带着问题产生好奇,走进文本。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太阳和影子》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自己始终追不到自己的影子?”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地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热爱科学,对科学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科学课的开设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仍沿用那种僵死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只能是倒学生的胃口,抹杀学生求知欲望。我们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认识科学,并鼓励他们去探索科学的诸多奥秘,只有这样才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我觉得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教学反思14

  在教学时我没有简单地告诉,用惯常的老师做实验给学生看的方法教学这一段。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老师相机引导读书、领悟,从而达到不言而喻。使学生自己学懂,使老师的引导做到润物细无声。这种不是现成的给予,而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独具匠心的设计。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靠自己的力量学懂课文时,所获得的绝对不仅仅是知识!

  设计做实验时,实验器具并不是老师全部准备好,而是轻轻一问:"你需要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唤醒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起了学生对课文中语句的回味,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当水加到刚满时,一句"够了吗?"再次促进学生思索,促使学生回到课文,从而真正明白什么是"满满的."。同样,不抽象地讲"漫" 字的概念,但全班同学都懂了什么叫"漫""谁还想试试吗?"再一次做实验,边顺势引导,学生从中领悟了什么是"丢"。可以说:两次实验循循善诱,三个层次水到渠成。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发现真理,永远比给予真理更重要。"我们做老师的不妨也放手让学生动手试一试,我们会发现学生是有潜能的,会发现学生体验更深刻,能把知识真正学到手,还会发现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自我的力量,或许还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由此看来,我们的确应该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来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重新系统设计我们的教学,知识才能从书本、教师头脑中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财富,真正具有迁移价值。

科学教学反思15

  现代教育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什么,更要重视学生怎样学。它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知识,而要求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真刀实枪”的“搞科学”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教师是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指导者,主要任务是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并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眼、动手动口。在教学《弹性》这一课为例,我把实验材料、教学方法做了调整,把原来三种材料增加为五种(钢尺、橡筋、海绵、弹簧、注射器)。教学时,各种材料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提出:怎么用这些材料做实验?然后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试一试。结果学生拉的拉、压的压、挤的挤、弯的弯……看似杂乱,但每个人都认真参与,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做着每个实验。在学生做了大量弹性实验,积累了丰富经验后,教师问:“你用这些材料是怎样实验的?你发现了什么现象?”由于学生作了充分的实验,所以发言十分热烈。学生汇报时,教师把这些回答简要写在黑板上,继续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点?”于是大家通过进一步的讨论,概括出这些物体的共性,弹性概念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整个研讨过程中,教师只提了三个问题,放手让学生动手、讨论,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人,所获得的知识是通过他们自己对事实材料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得出的。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出来的。

  促进学生自行探索能力的发展,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逐步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浅显的’科学研究方法。例如把植物分成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几部分,分别进行研究,这是使学生会用分析法去认识整体事物。观察与实验,这不但是认识事物的过程,更是一种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教师要经常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学生能较自觉地利用观察与实践来解决问题,特别是教会学生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多采用探索性的实验,少用验证性实验。

  学生只有具备了“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更快、更多地去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这样才不会感到学习科学知识是苦事累事。

  现代教育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什么,更要重视学生怎样学。它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知识,而要求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真刀实枪”的“搞科学”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教师是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指导者,主要任务是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并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眼、动手动口。在教学《弹性》这一课为例,我把实验材料、教学方法做了调整,把原来三种材料增加为五种(钢尺、橡筋、海绵、弹簧、注射器)。教学时,各种材料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提出:怎么用这些材料做实验?然后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试一试。结果学生拉的拉、压的压、挤的`挤、弯的弯……看似杂乱,但每个人都认真参与,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做着每个实验。在学生做了大量弹性实验,积累了丰富经验后,教师问:“你用这些材料是怎样实验的?你发现了什么现象?”由于学生作了充分的实验,所以发言十分热烈。学生汇报时,教师把这些回答简要写在黑板上,继续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点?”于是大家通过进一步的讨论,概括出这些物体的共性,弹性概念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整个研讨过程中,教师只提了三个问题,放手让学生动手、讨论,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人,所获得的知识是通过他们自己对事实材料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得出的。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出来的。

  促进学生自行探索能力的发展,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逐步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浅显的科学研究方法。例如把植物分成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几部分,分别进行研究,这是使学生会用分析法去认识整体事物。观察与实验,这不但是认识事物的过程,更是一种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教师要经常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学生能较自觉地利用观察与实践来解决问题,特别是教会学生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多采用探索性的实验,少用验证性的实验。

  学生只有具备了“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更快、更多地去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这样才不会感到学习科学知识是苦事累事。

【科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科学教学反思03-26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4-02

科学《纸》教学反思03-09

小班科学教学反思04-08

科学课教学反思03-14

初中科学教学反思04-06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3-09

《科学计数法》的教学反思01-16

科学课程教学反思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