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科学课程教学反思
科学课程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12-12 13:35:37
  • 相关推荐
科学课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课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课程教学反思1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 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一课时需要将蜡烛油涂在铁片上做学具,请学生与自己一起进行教学准备。第二天收到的铁片大多数与我的一样—蜡油滴得斑斑点点,薄厚不匀。既不美观又很浪费! 突然我看到一张铁片上的蜡油整齐美观,就像一笔一笔刷上去的一样,这时问:“这是谁加工的?我一看是一个不起眼的女孩子,课堂很少能感到她的存在。她介绍道: 先和家长一起用蜡油滴,但是总不能做到薄层均匀,家长帮着出了个主意,即滴满蜡油后,将铁片放在燃气灶上烤一烤,待蜡油化开再将铁片摇一摇,这时蜡油可以达到整齐美观的效果。我好好地表扬她一番,并请她代我向家长致谢。从那儿以后,每节课都非常认真积极参与活动。这样一件小事激活了她对科学课越来越有兴趣。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 只有当它感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 我们要做的就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他(她)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科学课程教学反思2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

  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综上所述,只是本人的一点点体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者必须重视小学科学教学

科学课程教学反思3

  目前,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人类活动引起的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本课就是引导学生关注水污染,意识到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进而树立节约。

  《污水和污水处理》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六课。目前,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人类活动引起的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本课就是引导学生关注水污染,意识到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进而树立节约用水、减少污水的意识。

  这一课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观察比较自来水和生活污水。第二部分:污染源的讨论。第三部分:污水的处理。我在上这课时先由视频导入(在淡水资源在淡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哪儿?)我先上的第二部分,让学生认识到“绝大多数的水污染都是由人类的活动引起的”。接下来再研究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我觉得这样更自然,让学生更好理解。

  课初,我从网上收集了一些有关地球水资源有限的短视频。在课堂上,将这些资料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内心产生共鸣,从而引入新课。学生产生了想研究的兴趣后,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

  课前,学生就调查了水的`污染源,这个活动学生对污水情况已经取得初步的了解。课堂上,学生交流汇报调查到的污染源,充分意识到大部分污水是人类的生活造成的,污水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污水净化实验中,每个小组准备了2杯水:一杯生活污水,一杯自来水。课堂上,学生用已经掌握的观察方法比较观察这两杯水有什么不同,并填写实验表格,分别从颜色、气味、沉淀物、透明度等方面去比较。在实验中,有些学生观察得非常仔细,实验后,基本能达成共识:生活污水中不仅有泥沙,还存在油污等其他杂质。沉淀和过滤法可以对污水进行净化,但达不到自来水的洁净程度。实验的效果比较令人满意,学生得出的结论也比较完善。

  最后在污水的处理这个教学内容上,我让学生自行阅读污水处理系统示意图。之后给学生补充加细菌群的生物处理方法和加氯的化学处理方法。学生取得印象也不是很深刻。由于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这个活动不能落实,我下载了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的视频给学生观看,也十分精彩,学生如身临其境,这也是这节课的画龙点睛之处。

  这节课,教师一直有一个困惑不能解答,现在仍不知该怎样处理。第三环节污水的处理中,教师到底需不需要引领学生了解污水处理的三种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让学生明白物理方法的特点是分离,生物方法的特点是分解,化学方法的特点是消毒,似乎我觉得学生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因为是公开课,害怕学生弄不清,所以我没有讲,总觉得有些遗憾。

  这节课中,学生参与积极主动,展示大方,观察细致,课堂气氛活跃。但还存在着几点不足之处:

  1、教师语言不够精炼,教学过渡语设计得也不是很完美,这些缺点有待于日后改善。

  2、污水的准备应该具有多样性。可让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污水。例如厨房污水、洗涤污水、河水等,效果会更好。

  3、小组调查不到位,不准确。例如动物尸体对水的污染、工业污水对水的污染。

  4、学生实验时秩序有些乱,而且小组长分工了,但没有落实好,学生被实验所吸引,没有好好观察,记录。

  5、教师处理不好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总是急于讲解、提示,而留给学生的空间、时间不够充分。尤其在最后一环节污水的处理中,学生可自行得出的结论,教师过多干涉。

  总之,课改的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会不断思考、实践、总结,我会在漫漫长路上上下断求索,迎接新的挑战,奔向曙光。

科学课程教学反思4

  初中物理新课程在我校已实施,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课改所倡导的各种教学理念逐渐深入我们教师的心灵,改变着现有的课堂和教学方式。我也有幸踏上这次课改浪潮。现主要谈谈我在科学探究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看法,也算是对前一段课改的反思吧。

  一、科学探究在物理新课程中的地位及作用

  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应该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根据物理课程标准所述:物理课程内容标准由两部分组成:科学探究、科学内容。科学内容部分是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内容及其要求,它相当于《义务大纲》中的各个知识点及其目标要求,它是学生获得能力与方法的基础。而科学探究是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知识的过程。这种思维程序与科学工作者进行探究的思维过程是相似的。在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二、科学探究内容的教学实践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这七个环节,原因有三:一是教学时间不够。二是学生也无法全部接受。三是有些探究实验本身也没必要。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各个击破的教学方针,先在教材第一章向学生总体呈现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然后在各章节主要突出某一个探究环节。例如,在第二章强调了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科学探究环节;第三章突出了“提出问题”的环节;第四章则注重“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第五章关注“猜想与假设”;第六章训练“分析与论证”;第七章则强调“交流与合作”与“评估”环节。这样就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呢?我的做法是分三步走。第一步:探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完全由教师引导进行。第二步:探究的部分环节由教师引导,另一部分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第三步:探究的全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具体操作是:初二物理教材的'第二章、第三章的探究由教师完全引导。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的探究部分环节放给学生。第七章的探究则完全放给学生独立进行。当然,如果在同一节课或同一个单元中的几次探究中,也可以按上述做法进行。例如:在研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对于反射定律中所包含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均可运用探究过程得出。这样在本节课就要三次运用同一种模式。但这三次的运用方式在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有所不同。三线共面的探索过程:探索的五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的每一步均由教师引导,然后再让学生探索。最后教师总结该思维程序。两线分居的探索过程:五个要素中“提出问题”要素由教师提出,其他要素均由学生自己提出并进行探索。最后师生一起总结该思维程序。两角相等的探索过程:五个要素全部由学生提出并进行探索,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该思维程序,并进行评估——交流与合作。通过上述做法,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由于个体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呢?我的做法是当学生提出了新的有价值的问题时,不是为了进度而对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或搪塞过去,而是停下来组织学生对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中,当学生研究了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过程的关系之后有同学突然想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系呢?他将这一问题在全班提出来,而这一问题教材上并没有进行专门研究,于是我就将这一问题作为全班的研究课题,鼓励学生进行探究。虽然探究的时间长了,教学进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它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与当今的课改理念是吻合的,做到了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本为本。

  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式的教学评价语言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以前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比较直接,如:“回答得对”“很好”“不对”等等。而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的评价语言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现在我在评价学生时经常用“你的想法有新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的设想”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你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很好,你再想想有无另外的因素的影响呢?”不伤学生的自尊心,他们容易接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他们常常这样说:“我觉得……”“我认为……”“我看……”“我想要……”“我发现……”。

  三、科学探究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探究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的思维发散,使时间难以控制。相同的内容,用探究式教学所用时间往往是讲授式教学的1.5倍左右。因此出现“拖堂”,完不成教学计划的问题。

  目前学校班级人数较多,一般在50-60人,而学校实验室只有十三张实验桌,在分组实验探究活动中,实验小组人数达到4-5人,不利于每位学生动手探究能力的提高。

  某些探究内容要通过学生去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而我们的学生都是出身农村,家中几乎没有什么书籍,杂志,更不用说现代信息技术了。唯一的信息来源就是电视机,找资料难且又无目的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现有条件下加大备课量,多去寻找一些相关资料,有时我们教师会产生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

科学课程教学反思5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跳动起来身体发生的变化进行观察、研讨、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以得出除了呼吸加快外(上节课内容),心脏比平静时也加快。教学设计是以“探究、开放、自主、合作”为指导思想来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思想和方法。

  二、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生命科学以生命为研究对象,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为主旨,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热爱自然,形成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等观念。《跳动起来会怎样(二)》是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中的第四课。本单元属于生命世界领域的教学内容。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身体的结构”和“骨骼、关节和肌肉”在人体中的作用、跳动起来呼吸加快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的,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并建立保护心脏的意识,为后续学习“相互协作的器官”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身体内部的各种活动和变化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个暗箱,学生能够感受到但不能直接观察,当学生发现身体在工作中的协调工作特点之后,将会感受到人体那种精密、和谐之美。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提出问题——推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表达与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同时还运用演示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实验法、游戏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经过将近一年半的科学学习,他们对科学课的实验很感兴趣,而且人体结构的奥秘也特别有好奇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表明:学生他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已有接触,已有感受,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的'前概念,但这种前概念往往是模糊的,与形成科学概念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知识经验,根据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概念。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需要的氧气又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到心脏工作强度和工作量。

  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体呼吸与循环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过程,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五、教学重、难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六、教学准备:吸耳球、水槽2个、水、心脏模型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故事导入:

  马拉松赛是一项长跑比赛项目,距离为42.193千米。这个比赛项目的距离为什么不是整数呢?这要从公元前490年发生的一场战役讲起:

  这场战役是波斯人和雅典人在离雅典不远的马拉松海边发生的,雅典人经过奋战最终获得了反侵略的胜利。为了让故乡人民尽快知道胜利的喜讯,统帅米勒狄派一个叫菲迪皮得斯的士兵回去报信。菲迪皮得斯为了让故乡人早知道好消息,他一个劲地快跑,当他跑到雅典时,只说了一句“我们胜利了!”就倒在地上死了。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菲迪皮得斯的死因到底是什么呢?

  (二)激活已有经验,提出探究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跳动起来呼吸会加快,回顾:跳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2.那跳动起来人体除了呼吸加快外,还会有哪些变化?(流汗、心跳加快等)

  3.师:心跳加快这只是我们的感受,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过实验来证明。

  (三)探究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变化

  1.测试跳动前的心跳次数

  (1)认识心脏和心跳

  ①(出示心脏模型)了解人的心脏是什么样子的,讲解心脏的位置和大小。

  ②看书了解心脏不停跳动是在干什么。

  ③(播放课件)讲解:我们的心跳就是心脏在跳动,也就是心脏在收缩和舒张。心脏收缩和舒张一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跳一次。

  ④(播放视频)讲解: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出体外。(板书:血液循环)

  (2)心脏跳动可有规律了,你们知道平静时自己每分钟心跳多少次?

  (3)交流:你有什么方法能测试自己的心脏一分钟跳动多少次。(摸脉搏、摸颈动脉……)

  (4)强调测试时注意事项。

  (5)学生测平静时心跳次数并做好记录。

  (6)汇报并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心跳次数在70-90次左右。

  2.测试跳动后的心跳次数

  (1)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2)强调跳动时注意事项后,进行运动,测试跳动2分钟后的心跳的次数并做好记录。

  (3)汇报交流:跳动后的心跳次数。

  (4)对比跳动前后心跳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5)发现:跳动后人体的心跳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跳动心跳加快)

  (6)提出问题:心跳为什么会加快呢?

  (四)探究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的原因

  1.模拟心脏的工作

  (1)现在我们来做模拟心脏跳动的实验。师介绍实验器材、实验要领(先慢慢挤压十次,再较快速度挤压十次)

  (2)学生分组实验。

  (3)师问:这个实验与心脏输送血液有什么相同?相同的地方各代表什么? (洗耳球相当于心脏的心房、心室,塑料管相当于血管,输送的水相当于血液,手的捏力相当于心脏收缩。)

  (4)师问:实验过程中你们的手有什么感觉?(手感觉特别酸……)做了几次就会有劳累感?

  (5)师生共同小结:人运动所需要的氧气是靠血液的运送,而血液必须靠心脏的跳动来推动它前进,心脏好像一个泵,它把含氧丰富的新鲜血液送到全身,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出体外。那么,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发生了什么变化?(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加快。)

  2.感受心脏一天的工作量:

  师:人每时每刻都要有氧气,并且必须依靠心脏的输送,那么心脏必须每时每刻进行跳动,我们现在估算一下,一天心脏要跳多少次呢?

  (70次×60分×24小时﹦100800次)

  (90次×60分×24小时﹦129600次)

  师:心脏的工作量怎样?(繁重)。实验时你们刚做了几次就劳累了,而心脏每天不停地跳动十几万次,心脏的工作辛苦吗?(非常辛苦)

  (五)保护我们的心脏

  1.合理休息与良好的睡眠,会让心脏更好地工作。

  心脏无时无刻地进行这样繁重的工作,它会不会疲劳呢?读课本73页黑体字,再回答上面的问题。(在正常情况下不会疲劳,合理的休息与良好的睡眠,会让心脏更好地工作,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2.运动可以增强我们心肺功能,使我们身体更健康。

  (1)出示情境:春季运动会上400米赛跑,赛后有的同学气喘吁吁,而有的同学呼吸却没多大的变化?讨论:这种差别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交流汇报:400米赛跑获得第一名的同学休息一会儿后基本恢复到平静时正常心跳。后几名的同学同样休息一会儿,心跳数字还很大,说明这几名同学要恢复到正常心跳还需要一段时间。那么这几名同学与第一名的同学相比,谁的心脏功能更强呢?

  (3)有什么办法能使我们的心脏更有力、更持久的工作?

  (4)讨论并交流。

  (5)谈话: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我们心肺功能,身体更健康。(板书:增强心肺功能有利健康)

  (6)你能分析今天上课时故事中的菲迪皮得斯的死因了吗?心跳和呼吸有关系吗?

  (六)总结评价,体验收获

  1.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哪些知识?

  (氧气和血液必须依靠心脏来推动,心脏工作繁重)

  2.我们应该怎样做?说说你平时做得怎样?

  让我们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让我们的心肺功能更强健,成为身心健康、学习优秀的好学生。

  八、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回答问题答案进行评价,对小组的合作探究进行评价,在组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收集数据的认真程度进行评价及科学态度的评价,为教学顺利实施提供保障。除此之外,还特别注重小组间的评价,生生评价,激励学生保护心脏的健康。

  九、设计特色简介:

  本课采用历史故事引入,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也体现历史与科学学科的整合。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进行引导,由学生自主探究。科学教学最重要的是证据或数据,通过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数据的比较,理解心跳为什么会加快,体验心脏的辛苦工作。课堂中充分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在科学课上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具有科学课的学科特点,从人体的基本特征和需求出发,以最接近学生的感受或体验为基础,促使学生领悟到健康的重要。

  附:板书设计。

科学课程教学反思6

  摘 要:在新课程实施中,什么样的课算是一节真正的好课,是广大教师们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但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要多向自己发问,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

  关键词:科学课堂;教学反思

  一:科学课上提出探究的是“真实问题”吗?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要使学生产生“真实问题”,不管问题由教师提出还是学生提出,重要的在于提出问题的环节能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能不能产生探究的欲望。如果能,对于学生们来说,就是“真实问题”。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一、“语言导入法”,就是教师针对自己所了解的学生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形式,设置悬念,击中学生的兴奋点而导入新课。二“、实验导入法”,教师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感受到一定的刺激,同时提出若干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导入新课。三“、多媒体导入法”,在教学《水滴里的生物》一课之前,我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几幅被显微镜放大的细胞的照片,再问学生认识它们吗?学生有的说是甘薯,有说是珍珠的。我说“:这是取自人体内的`一个细胞的照片,它的大小比一粒灰尘还小!”“哇,是这样的。”大家都感到很惊奇,我说“这么小的东西,是怎样拍得这么清楚的呢?用的是显微镜”。接着顺理成章拿出显微镜,以惊奇导入新课,以创造生动的愉快的情境,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思考,进入主动探索的阶段。

  反思二:在科学课上教师真的关注学生了吗?新课程实施中,我们经常发现,尽管教师们的教学设计很新颖,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对于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因为教师在潜意识里总希望学生沿着自己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开展“自主”活动。最后圆满地实现预定目标,这种教学恰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死胡同,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在课堂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一个疑问、一种见解、一点发现、一些不同寻常的举动或错误的表现,都可能是极其有价值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果及时捕捉并放大它,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就能使教学充满灵性并不断地闪现出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光辉,使科学探究更加精彩,使科学课堂更加鲜活。

  一次科学课上,研究“磁铁的性质”,学生实验后,我问他们发现了磁铁有哪些性质?同学汇报“:磁铁有磁性、能指南北、能吸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我正在听取一名同学汇报时,有一个学生兴奋地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磁铁吸过的铁钉也能吸铁。”我白了他一眼,不料,这学生坚持说“:是真的!”我没好气地说“: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吗?”学生不服气地坐了下来。

  课后,我越想越惭愧:学生有了“新”发现,我没有去关注他,反而粗暴地对待他,这算得上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吗?在后来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独到的见解,并适时与学生共同探究。在参与研讨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围着学生转,关注学生,不但不影响上课的进程,有时越探究,学生对事物的现象及本质了解得越透彻,甚至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思三:科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吗?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是,不少老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片面地追求所谓的小组学习的形式,而没有重视小组活动的效果。如有的小组没有明确分工,学生并未全员参与,只是个别学生唱主角,其他学生游离于小组学习之外;有的小组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无须合作就能解决;有的讨论过于频繁,失去应该有的独立思考的机会;有的老师仅仅满足于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汇报交流的一般程序,而没有注意研究如何提高每一个环节的实效性;还有的老师对于形式的回答只是一个被动的听众,不论正确与否照单全收,既不善于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又不能敏锐地发现和纠正其中的错误。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并把它作为转变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指导。

  但合作互动不能理解为一问一答,而是要关注互动后质的发展。有位教师在上科学公开课五年级上学期《电磁铁》这课的教学中,是这样问学生的“:关于电磁铁磁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将怎样研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是不是与导线的粗细有关?是不是与导线绕的匝数有关?是不是与铁钉粗细、长短有关等等。然后就以预设好的四人小组合作讨论研究。于是课堂气氛异常火爆,学生可谓是交头接耳,高谈阔论。这时有我走进一小组细听:结果出乎意料,学生有的谈放学后去干什么?有的谈电脑里的游戏;有位学生一直在那里做小动作。当老师巡视到那里时,这位学生做出一副认真讨论的样子,我忍不住问同学“:你们没有听清楚老师的意思吗?你们讨论的问题与这节课无关呀?”学生说:我们老师说过“:上公开课时不管讨论什么只要把嘴巴张开就行。”小组合作是科学探究的好方法,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它需要长期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教师的组织、引导工作必然不能缺少,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地以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为目的,引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避免过于简单,全部放手于学生;另一方面不能要求过高,更不能拔苗助长,否则就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的意义。

科学课程教学反思7

  《让小车运动起来》

  这周终于上了这节课,确实好容易超时,感觉一节课完全上不完这节内容。这节内容真的很太多,简化活动内容,控制不好最终还是会超了一点点。

  这节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一、导入

  采用谈话法的形式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引出各种类型的车,动力不同这个知识点,达成一个科学概念目标。

  二、探索

  1.活动一

  出示实验材料,交流讨论利用材料使小车运动起来,从而引出重力的学习。讨论互动,小结出刚好使小车运动活动的要求。这个环节学生能很容易理解垫圈的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但是其中的.原理他们概括不出来,需要老师引导,实在不行就帮他们概括“垫圈的重力通过棉线转化成对小车的拉力。”

  2.活动二

  由第一实验结果顺势提出“如果增加垫圈,小车的运动会怎么样?”的问题,引出第二个活动,通过实验知道拉力增大,小车运动速度变快。

  本来这个环节需要通过测时间来比较出速度的快慢,测时间,算平均值,这个环节就会花费很多时间。为了节省时间,我就没有让学生测时间,而是用两辆小车来比赛。很快就能得出实验结果,发现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速度的关系。这样节省了很多很多时间,但是有个弊端,不能达成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的科学探究目标和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的科学态度目标。对此,时间也节约出来了,我在这里增加一个讨论活动,“除了用两个小车比赛的方式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速度的关系,还有什么其他的方式?”以此环节来达到科学探究目标和科学态度目标。虽然少了实际操作,但通过讨论学生也能体会到数据重要性,并且学生还可以体会到,在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探究。

  三、研讨(复习巩固)

  通过谈话法的方式,完成这个环节,起着复习巩固的作用。

  四、拓展

  解释足球的运动,其实将今天的学到的,应用到解释足球的运动。加深理解。

【科学课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新课程教学反思04-18

大学课程教学反思03-18

科学教学反思03-26

英语新课程教学反思04-19

化学新课程教学反思04-10

大雁归来课程教学反思优秀10-25

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反思04-12

英语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04-18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反思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