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读书笔记>《弟子规》读书笔记
《弟子规》读书笔记
更新时间:2022-11-29 10:51:24
  • 相关推荐
《弟子规》读书笔记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弟子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弟子规》读书笔记1

  坐上木椅,随意地拿出一本《弟子规》,轻轻地翻开一页。飘逸洁白的纸张上,一串端正方圆的字跳动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它们喊着口令,踏着方步,走进了我的内心,高喊着;“你做到了吗?”我,做到了吗?我有些底气不足,是心虚的表现吧!生活中的一幕幕像放电影似的在脑海里掠过。扪心自问,似乎在成长这条五彩路上,我确实没有做到。

  “父母呼,应勿缓”。妈妈的大嗓门又唠叨起来:“快过来!”“嗯。”我懒洋洋地应着,手里仍拿着书,嘴里仍旧嚼着饼干,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不知过了多久,“唉,真好看!”我终于放下了书,这才想起去厨房看看。可一看,妈妈早把菜端到了桌上,正怒气冲冲地看着我呢。哦,“父母呼,应勿缓”。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又是一个鸟语花香的早晨。我开心地呼吸着空气,身边的风铃草摇曳着。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快帮我去超市买包盐!”唉,差点忘了还有妈妈唠叨的摧残。我心中的金色大门轰然倒塌。我有些恼怒,装作没听见,直奔洗手间“避难”。外面的动静渐渐小了下来,我探头探脑地从门后钻出来。蹑手蹑脚地爬出来。像只小老鼠一样东瞅瞅,西望望。在确定安全以后,我小心翼翼地走了出来。厨房里,妈妈还在忙碌着,锅碗瓢盆碰撞着,清脆的叮当声回荡在厨房里。桌上放着一包盐,面条的香味从厨房里一阵阵的飘出来。我正准备悄悄地走开,妈妈像是察觉到什么似的,猛的一回头,我的身影暴露在她的视线里。我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正准备接受一场唾沫大战。一抬头,我横起来的心又软了下来-------妈妈的眼神有些失望,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我突然有些触动,心里似乎有什么裂开了。“父母命,行勿懒”是不是心中早已习惯了做反面教材?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的脑海里不断回响着这两句铿锵有力的.话语。诗意早已存在脑中,可是否注入心中?“你快来看看,这么粗心,计算题错了这么多。”妈妈的声音又响了起来,这次的唠叨似乎不再让人厌烦,倒像是对我的原谅和鼓励。我张了张口,又下意识地闭上了。嘴边本带着厌倦的话语迅速变成了一句诚恳地认错:“知道了!妈妈。下一次会注意的!”妈妈似乎有些奇怪:“今天态度怎么这么好?赞一个!”一句看似随意的话,却如春风一般拨动了我的心,泛起了一丝丝涟漪。原来并不如书中的话所说,我们不能改变生活的现状。因为只要用心改变自己,生活也会因为你的进步而变得美好。孝,也应该是这样的吧。

  我又拿起《弟子规》,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只是这次,它不再是一部经典书籍,而是一册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引导之书。“沙沙”,书页翻动的声音回荡在房间里,那么轻柔,那么美妙……

《弟子规》读书笔记2

  这几天背《弟子规》,我没觉得有什么难的。跟《三字经》对比,《弟子规》比它简单一些。《三字经》讲的主要是古代历史。

  《弟子规》讲的主要是人的.行为习惯,因为每天都要接触到,所以好理解,就好背。背了《弟子规》,我就知道了很多事情的规矩,就知道怎么做了。

  

《弟子规》读书笔记3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我想起了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若你: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弟子规》读书笔记4

  同学们,你们读过《三字经》中的《弟子规》吗?如果你能了解它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匪浅。《弟子规》可以教会我们孝、义、礼、仁、忠等许多做人的道理。除了这些,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

  在《弟子规》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人则孝中的一句: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在现今社会中,我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很娇生惯养。父母教诲的话都不情愿去听,有时还跟父母斗嘴。这样的态度会使用父母非常的伤心。

  我告诉你们一件真实的事吧。有一次,我一个星期都没有练钢琴,星期天上钢琴课时,被钢琴老师教训了,晚上回家后,爸爸知道了这件事,也责备我一顿,我很后悔没有练钢琴,但是我嘴上还不承认错误,反而和爸爸顶嘴,晚上全家人都睡了,我听见了爸爸对妈妈说:“孩子她妈,我很担心女儿的.学习,今天她与我顶嘴的事我很伤心,唉,她什么时候才能懂事一点呢?”

  听到爸爸这么说,我真的后悔和爸爸吵架,爸爸是多么的疼爱我,而我却总是意气用事。爸爸骂我也是为了我好,希望我将来能干一番事业。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更明白了父母对我的爱。所以,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的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须从地接受。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弟子规》读书笔记5

  所谓“弟子”,狭义指父母的孩子,老师的学生。广义上说,所有人都可成为弟子。首先,我们是孔夫子的弟子,因为即便你不学《弟子规》,我们也应该知道我们是有教育传承性的,孔子是万世师表,他第一次建立了教育机制,因材施教,故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才的教育雏形。所以,我们不能绕开孔圣人的时空作用和影响,也不该觉得做孔夫子的弟子是尴尬的事情,因为我们继承了中国的文字和思想,就潜移默化的继承了我们中国古代先贤圣人的遗脉,比如今天用到的成语,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俗语、俚语等,都能从《易经》等文化元典中找到答案,而我们知道,为《易经》建立图符,著辞、立传的三位圣人是“伏羲、文王、孔子”,所以说我们是古人的弟子,一点不为过。我们应该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有一种敬畏感。“规”就是行为规范,所以不管小孩大人,我们都该学习聆听圣人的'教化,圣人的训指。圣人也好,古人也罢,首先都应该是老人,有句老话说的好,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是传承经验的人,所以,从老人处学得智慧,能够让我们少走弯路,少走错路。

  弟子规总共从七个方面阐述问题,这个提纲让我们对所学的内容一目了然。

  “首”,首先的意思“孝”,“孝”字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最能直接去体会到它的含义,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忠臣出孝门”的说法,一个人能否懂得孝顺老人,是会影响一个人做人做事层次的,所以说,“孝”能影响一个人的命运。中国的汉字其实很有意思,我们如果去思考这个问题,能悟到很多东西。“孝”和“老”字比较看,“老字头”下有“子”为孝,也就是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膝下有“子”方能孝,“子女”理应该顶戴“老”人,才能承孝道;而“老字头”下怀揣“匕首”,就是一把刀,而这把刀像在雕琢我们的皱纹,它像摧残容貌的一把利器,人就在这把风霜逼迫的刻刀下衰老了。所以,我们把老字下面的“匕”扭转乾坤,换一个角度看,就是“孝”字,所以,老祖宗留下的文字很微妙。

  “悌”字也很有意思,“悌”代表恭敬身边的人,“弟”字旁一个“心”字旁,引申来看,就是用心关爱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就是为孝之道,若是兄弟姐妹之间矛盾重重,对家人总归是一种伤害。“弟子规”把首要学习的内容,放在了“孝、悌”上,因为古圣先贤早就认识到,“孝悌”是一种体用关系,孝字为本,悌字为用,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和影响,所以说,一个好的社会,要想健康良性的发展,本身离不开家庭氛围的教育和熏陶。

  “谨”指的就是小心翼翼,谨小慎微的做事,认真对待每一件事,不放逸怠惰,不任意妄为,敷衍塞责。“谨”字涵盖的是一个人态度,我们做人做事的方式,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姿态,做人的姿态就是做事的姿态,有了这个姿态,我们才可以把握尺度,不超越人伦这个大的范围。“谨”作为一个章节,有必要让我们从中悟到文字背后的东西。

  “信”就是诚实,守信用,做什么事,说什么话,乃至起心动念,都应该保持高度自警,不能虚与委蛇,善伪巧诈,应该学会老老实实做事。现在人看到孩子聪明,都说孩子很尖(奸),似乎是在夸奖孩子,但是我认为一个人用到了“奸”字,终归不是什么好词。这也恰是需要我们警惕的小聪明,善信力量的培养,实在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所以“信”字独立成章,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如今经济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是若没有良好的信誉作为根基,一切都是浮萍,一切所求,都会变得虚妄。在后面,我会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的现状,深入并展开谈这些内容。

《弟子规》读书笔记6

  这本书是古代蒙学教案的一个大成,是最浅显的那一类,可以理解为识字的基础教案,算是古人在儿童教育方面的智慧结晶。

  《三字经》起源于南宋,后世又不断增补,往往被推为蒙学之首。即便在今日,再不熟悉古文的人,也都知道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开篇先强调了好的启蒙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然后开始介绍一些常识,如三纲、四时、五行、六畜、七情等,然后再讲读书需循序渐进,读完《小学》等蒙学书,再读四书,四书读熟了再读六经,然后读诸子,最后读史书。由此转而讲中国历朝的历史沿革介绍了一遍,最后以奋发勤学、显亲扬名的著名事例作结。《三字经》可以说是实用性与可读性最强的一篇蒙学著作。

  《百家姓》据说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将大约五百个姓按照韵律作了四字一句的编排,句子没有实际意义,此书古时只是作为识字辨姓用的.,比较没意思。好在这个版本的书籍编撰者给每个姓注释了起源来历,所以有了点看头。

  《千字文》这篇就相当具有传奇性了,据说南朝梁武帝为了弘扬书法,将王羲之的遗墨搜集而来,凑了一千个不同的字,让他的大臣周兴嗣编成一篇文章。按说,这基本上是一件强人所难的任务,但周兴嗣竟然一晚上就编好了,就是如今这篇《千字文》。虽说《千字文》在全文的架构上很零散,形不成一个统一的中心思想,但在这种指定用字强求排列组合的情形下,能够每七八句组成有意义的小段落,在文才上就已经可以惊为天人了。

  最后是《弟子规》,这篇是清朝才出现的,主要是伦理道德教育,规定了居家在外所应遵循的礼仪规范和言行准则,虽然有些内容有些过时迂腐,但大多数内容放在现今也是很有意义的,比如“衣贵洁,不贵华”“话说多,不如少”,还有比如“勿摇髀”(不要抖腿),这些都是值得传承的。

  这些蒙学教案作为千百年来中国幼童的必读物,肯定是有其价值的,不应该简单地将其视为被时代淘汰之物,当今的人即便不背诵,也是该读一读,了解一下的。

《弟子规》读书笔记7

  《弟子规》那本金色的小书,短小而精悍。传承着中华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一辈辈人。

  那一个笑声与泪水交织的夏天,别了母校,刚摘下红领巾,满带稚气的我考上了华泰。刚开学,学校就发了一本小小的书——《弟子规》,还要全文背诵。刚开始,我只是应付着读着。一天早上,家中停了电,出于无聊,我随手拿起那本小书看了起来。渐渐才发现它——《弟子规》的资料如此精彩。

  我读它、品它,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意识到自我的不足。《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读了弟子规中的的《入则孝》后,让我感到十分惭愧。原以为为父母做几件家务事就是“孝”了,此刻才发现其实什么是“孝”我一点都不懂。反而,父母对我百依百顺,照顾到家,我想要的东西想方设法的满足我,还反倒觉得父母为自我做的是理所当然,甚至有时候他们对自我过于担心还觉得他们很烦,厌恶他们。我实在是太不应当了。

  记得有一次,吃饭的.时间到了,妈妈喊我吃饭,而不听话的我却始终沉迷于精彩的电视节目中不肯离去,妈妈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应付,等到爸爸妈妈都吃完了,我也没有去。等到节目结束了,我有感觉肚子饿了,走出房间一看,桌上已没有饭菜了。我气愤极了大喊:“妈妈,我要吃饭,怎样没有了呢?”妈妈急急忙忙的从房间走出来:“没有了!你要吃饭?我给你去做。”于是妈妈急匆匆的为我去做饭……。而我还在埋怨着…。此刻回想起来我真是太不应当了

  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当我们蹒跚学步时,是他们用他们温暖的大手紧握你的小手;当我们生病时,是他们将我们拥入他们暖和的怀抱;当我们学习遇到困难时,是他们为我们耐心的讲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对我们无私的付出。你们发现过吗?他们头上已悄悄爬上岁月的痕迹——因我们而生——那一丝丝银发……

  感恩父母,他们只需要你以后过得好就好,他们只需要你在他们工作劳累时在他们耳边轻轻说的那一声:我爱你们。

  品读《弟子规》,品读《入则孝》,实践《弟子规》实践《入则孝》。让我们一齐来学习这做人基本准则——《弟子规》吧!

《弟子规》读书笔记8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读了《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一句。

  妈妈给我讲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呼唤时,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答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推辞偷懒。妈妈问我:“你能做得到吗?”我听后深感内疚。平时只要爸爸妈妈叫我,我都会假装没听见,只顾玩我的.。妈妈要我去做事,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让爸爸去做。爸爸说让我去做事我会说我又不是你的仆人。

  读了《弟子规》,让我明白了自己以前是那么不懂事,要听爸爸妈妈的话,不要让爸爸妈妈伤心,做一个勤劳懂事的好孩子。这也是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表现。

《弟子规》读书笔记9

  教育无小事,他不光只是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将其落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一心为孩子着想,用一双敏锐智慧的双眼观察孩子,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先知其心,然后才能救其失也。用真诚的心唤醒孩子本善的`心,让他们顺着天性幸福成长。

  但,苟不教,性乃迁,顺“天性”而非“个性”,这两个词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其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无私利他,一个自私自利。所以,要从小给孩子灌输正知正念,培养浩然正气,为自己培福积福,再造福,那么,他的晚年必定是幸福圆满的。人生最难得的莫过于此。

  让末学跟孩子一起努力,从当下做起,一步一步向幸福出发!

《弟子规》读书笔记10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来说说我的读后感吧!

  在弟子规的第四课——信,我知道了能实践诺言,便是守信。不能实践诺言,无论是出自不得已,还是故意食言,都违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处事的基本原则。母亲履行的.责任像秦多情的细雨,润物细无声,父亲实践的责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净心田。父母永远的付出,不曾为回报等待,只为子女成材。

《弟子规》读书笔记11

  这个寒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了《弟子规》这本书,读后使我感触很深。

  书中提到《弟子规》原名为《训蒙文》,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的。它具体列述了儿童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行为规范,是启蒙和教育儿童的最佳读物之一。

  在阅读的时候,有很多字词很难理解,爸爸妈妈就联系实际耐心的给我讲解,使我更加明白了内容的.意思和内涵。书中的“故事链接”栏目我很喜欢看,因为更容易看懂,对我阅读理解《弟子规》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使我从日常生活中的孝敬父母、做人做事等方面都学到了很多知识,明白了许多道理。

  我很喜欢这本书,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一定多读多看这本书,并做到言行一致。

《弟子规》读书笔记12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这句话字面的理解是,事情虽然小,作为子女没有经过父母允许,就不应该盲目的去做,盲目的不听劝告擅自去做,很可能有亏为人子女之道,有失本分。这句话主要是针对那些童蒙不知是非的孩子对其教化。当然也可以延展开来看,其实,文字本身有显意识,也有潜意识,显意识中,我们看到教育孩子的方式,孩子做事的分寸,我们怎样与其互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很简单的小事,孕育着深刻的道理。

  早上起来,妻子还和我探讨教育孩子的事情,妻子不满于我对孩子的批评,我和妻子的教育理路有点区别,想来也真的需要中西合参。妻子喜欢西方早教革命之类的书籍,我喜欢传统文化中,比如《三字经》中的“养不教,父之过”之类的教育方式。我教育以“严”为主,我妻子教育以“慈”为主。其实,折中看,我的理路方法,没有融合生活,有一些认识中的误区,妻子的特点是用爱来感化一切,不主张批评教育,主张引导教育。反省中,我发现,我们俩应该从中找到最合适的中庸方法,妻子不在身边,我的教育奏效,孩子非常知趣,而妻子在身边,我的方法会受到很大干扰。因为意见不能相合,也徒生不少烦恼。其实,西方教育理路上有成功的借鉴,但是归根究底,还是老祖宗能够包容这种教育模式,比如说到教育孩子,有一本书叫《规矩和爱》,单从书名看,就很全面提到教育孩子的两大核心,规矩,爱。这本书是现代教育家用现代教育的模式来谈教育孩子。但在现实生活中,立一个规矩,不能因爱的无限放大而被挤压,这样规矩就不能立起来。爱的不得法,也是溺爱的变身,那时候,分不出这种爱在现实中的作用,其实,建立规矩,就需要把道理摆清楚,让孩子自己懂得怎么分辨,不是盲目的依偎甚至依赖,看似爱的初衷,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让自己难以自拔。

  今天早晨起来,我听到妻子的陈述,发觉自己的一些理论也需要调整,虽然,建立规矩和爱不冲突,也让我感受到这种方圆之道,这种阴阳反演,是能够培养好孩子性格的,但是,怎样把这种渗透力,从夫妻之道中迈过去,回归到怎样单纯教育孩子中,我还在这一条参证的路上摸索。话题转远,回答这句话来看,我们都是因为在教育的失真中,渐渐变得任性,没有正确的引导,放任会变得最终不可收场。孩子任性而为的行为,其实是大人教育不够深入造成的,单纯批评孩子是不行的,要其明白这些道理,关键还在大人怎样教育上,这个遗留的问题,决定父母的情商和智商的层次,怎样智慧的告诫孩子是门学问,也是需要艺术方法的。

  有一次,我给孩子买了很多吃的,然后,还给孩子买了两个玩具,但是,孩子看到了更好的玩具,拽着我执意又要买,我知道玩物丧志的道理,也明白,她的.需求建立在占有和欲望上,盲目的满足孩子,势必把孩子惯坏。我就任由她哭,离开玩具店,在车上看她情绪渐渐平稳,我就给孩子讲了一些道理,比如,我谈到自然界的一个现象。我说,爸爸看到你有毛病,会很直接地指出来,不会和你打哑谜。因为你还小,未必在是非中看得明白,就像一棵小树,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因为环境的因素,变得不够直,不够精神,有些腐枝败叶,在不经意间,会占据树的主干,吸收过多的营养,爸爸就要做那把让你痛苦的砍刀,把它们砍掉,虽然暂时是痛苦的,但是,长大你会觉得我的做法是对的。长痛不如短痛,小树长歪了,在稚嫩的时候,容易扭正,一旦长大再去砍你的毛病,不仅费时,更费事。这个道理告诉她,她似乎懂了,默默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以后,我的话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弟子规》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虽然是不起眼的小事,也不能肆意妄为,不知收敛,如果我们放任这样的行为,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怎样平衡这些关系,需要智慧善巧。

《弟子规》读书笔记13

  今天,天空阴沉沉的,太阳躲到云彩里睡大觉了。我拿起了《弟子规》这本书,细细地品读起来。读到“父母叫,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时,我深受启发。

  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我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让父母生气、伤心。读到这里我感到非常惭愧。平时,每当爸爸妈妈教育我怎么做人处事时,我只会一只耳朵听,一只耳朵扔,把它当做耳旁风,根本不放在心上。我要是做错了事,爸妈说我,我会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辩护,把黑板说成白板才罢休,有时气得爸妈哭笑不得。

  总之,通过学习《弟子规》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以后要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再也不让爸爸妈妈操心了。

《弟子规》读书笔记14

  利用暑假,我好好学习了《弟子规》。《弟子规》里教我们许多良好的习惯、品质,对我们与人、亲友、社会交往,培养良好的品质有着很大的帮忙。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当我读到只一句时,对这句中的“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不怎样明白,于是便好奇地翻开这句的解释:读书的方法要注意三到,就是信道、眼到、口到。这三到都要实实在在地做到。读书是正在读这一段就不好想到别的一段。这段还未读完,不好应为没有兴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别的一段,而东翻西阅,比坑定写信来,按部就班地读完。读书是要有规范,读一本书或一门功课,要有比较宽裕的期限,但是不能正因时刻剩余,等期限快到了才开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误事情,因此一规划好就要开始赶紧用功。原来是这意思。看来,《弟子规》中的文言文字虽少,但表达的意思却很深奥,值得我们去学习,探究里面丰富多彩的人生哲理。

  平时,我在写作业时经常分散注意力,一会儿玩笔,一会儿喝水,一会儿想别的`事。记得有一次,我汗流浃背地走回家,喝了水,吃了东西后,就急忙打开语文评价手册来订正。没有仔细看原文,草草地看了题目就盲目地把答案写了下来。结果,第二天老师批改完后发下来,我打开本子,上方写着三个鲜红而又醒目的字:看原文。我只好仔细的熟读原文。“找到了,找到了。”就是这句,我高兴地说。看来,只有认真仔细地明白、思考才能把每一件事做好,做完美。

  《弟子规》里还有着许多“规矩”,等着我们去学习,去明白,去体会。

  《弟子规》里这些“规矩”看似平常无奇,但做起来却不容易,如果我们认真去践行,给父母开来的快乐是无限的,给自己带来的收获也是巨大的,因此,我们从小就要养成好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将来,必须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就。

《弟子规》读书笔记15

  全世界的父母没有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的,他们可以为孩子放弃一切,包括生命,只要孩子好,他们就仿佛已经得到了全部;若孩子不好,他们就会拼了命的去保护孩子,父母给你的爱,你永远都不会想到他们的爱有多伟大,多无私,多么令人心疼……

  不管父母憎恨我们还是不爱我们了,我们做子女的依然要不离不弃的孝顺她们,毕竟,给予我们生命的是父母,是父母让我们知晓这全新的'世界,没关系、依然孝顺,相信自己的孝心会感动天,感动地。我知道,即使是冰块做得心也会有所融化、僵硬的石头也会被敷热的。

  父母若是犯了错误,我们发现了,不能瞒在心里,态度要诚恳一点,温柔一点、和颜悦色,轻柔的提出来,要学会维护长辈的尊严,尊长才会转怒为喜,才不会为了你指出他的错误而生气,反而增加了长辈对你的好感度,升高了你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当我们犯了错误时,父母会很生气的打你,“不打不成才”就是应这句话。做错了事,本应该要受罚,要打才会成才,才会记住错误不能再犯。或许你会埋怨、生气,但是,你是从父母身上掉下的一块肉,父母打你了,是不是等于在打自己呢?甚至会比打在你身上还要疼,还要撕心裂肺。你永远不会知道,当他们下决心要打你时,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的想法,多少的心理斗争,虽然不断努力说服自己要打下去,因为这是为了你好,无论怎么样都要打下去,可就是怎么也办不到,打不下去……

  尽管父母的爱,爱的那么卑微,那么无私。可能妳永远都不会明白。好像,看太多了有关于父爱与母爱的作文,也感动多了。但 我会不断催眠自己,让自己知道爱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我爱你 爸妈还有姐,有了你们,这个家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有了你们,我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弟子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弟子规》读书笔记02-09

弟子规读书笔记04-09

《弟子规》读书笔记02-18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11-02

《弟子规》学生读书笔记02-07

《弟子规》读书笔记(15篇)02-19

弟子规读书笔记15篇12-05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15篇11-04

《弟子规》读书笔记19篇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