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文城》读后感
《文城》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4-02-18 09:11:07
  • 相关推荐
《文城》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城》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花几个小时读完了余华的新作《文城》,其情韵丰厚,叙事针脚细密,这个拥有着“垂柳似的谦卑与田地般沉默寡言”的男人仿佛在我心上轻轻叹了口气。

  男主角林祥福的形象是理想主义的丰碑,情字是他生命的注脚。忠、善、义、仁的人物品格丰满了小说的血肉,追随和守候构成其一生的使命。

  从小说情节结构上讲,故事以林祥福的命运发展为主线,以遇女、失女、诞子、寻妻为情节发展脉络,从其仆人之忠、朋友之义、寻妻之真几重情感线索勾连铺展开。在漂泊的路途中,温厚的情感和善意支撑着每一个寒冬。文体结构中的一主一次,以林祥福故事为主线,《补》从文体上独立于林祥福故事,以另一人物视角小美为聚焦点,展开林祥福一生所追随妻子的身世溯源及命运浮沉。仿佛是作者亲手为林祥福做出的迷局,又由他自己亲手解开。小美和林祥福的背后,是人性无法瓦全的伤痛,残缺破碎的灵魂屡屡碰撞出凄美的爱情之殇。果决如小美,其背后竟也是几十年如一日对阿强的深情与坚守,情与愧奠定了小美人生的底色。至此形成的情节张力构成了小说最具价值的人物侧写。

  一生痴痴追寻所谓文城,实则是空城。

  擅长苦难叙事的余华这次选用温情的理想主义灌注死亡这一文学母题。林祥福的惨死、小美与阿强的冻死、田家父亲被雨雹劈死……在作者笔下变成了一种抉择,解构了死亡的痛苦与宏大,灾难变得日常化和平庸,取而代之的是对于人情温厚本色的加注和倾斜。读罢全文,最爱的依旧是开端的画面:那个富甲一方却沉默谦卑的男人,不断上街一家一家扣门祈求哺乳小女儿的异乡男人背影,固执又痴迷地寻找妻子口中的“文城”。灾难一如他来到溪镇那天的大雪纷飞,掩盖了世界本来的模样。可世界的中心却只有一位欢欣的父亲,而非那个失妻的异乡人。

  对比余华以往的苦难叙事,这一部小说仿佛是奏响于乡野大地上的一支回魂歌。

  田家老小念,念着他们几十年未归家的少爷,但也尽忠守着田产和房契,原原本本等待少爷归乡,却未曾想到接到少爷归来音讯的时候,接回的却是少爷的尸首。

  爱妻小美念,念着那个身在童养媳之家。丈夫的那句“我在宿川等你”,令小美乞讨几十年也未曾想要离开。

  木匠林祥福念,念着他的爱妻小美。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一次离开,从得子到寻妻,林祥福用了一辈子。

  从余华的第一部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我们能看到余华写作初始的心态,到《文城》中的找寻,也恰好构成了他在路上这个寓言的接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