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读《斯通纳》有感
读《斯通纳》有感
更新时间:2023-12-26 08:04:24
  • 相关推荐
读《斯通纳》有感(实用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斯通纳》有感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斯通纳》有感 1

  这本书讲述了平凡大众的一个人,一个没有什么特点很平凡的一生。

  但是你我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平凡的过程吗?在这种平凡中度过。只不过他可能是农民出生,当了大学教师,而你我中可能是当了医生,律师,或者会计等等随便哪种都一样,没有区别。描述中夹杂了最初的爱情,结婚,而后婚姻中夫妻问题和相处,外遇,大学工作的争斗和执拗,以及最后的妥协。

  我想通过这本书,如果有对生活过于理想化的念头会转而更加接地气,如果婚姻出现相处问题的人会转而更加理解婚姻,工作中有很多矛盾也会更加释然和理解。其中的种种在最后都通过得癌症的离去而悟到其实之前过一生的种种纷扰,纠纷都会变得不重要,一生所经历的事情在面对生命时都变得不重要。会回想起当初的美好!这一生中与周围人的美好最初!想带着美好的记忆离开!但是人的`执念往往就在此处,通过别人看到,经历生命整个过程的一生和最后结局的反差我们领悟了,但是却依然免不了执拗的沿着现在的生活轨迹继续走下去。重复过这样的一生。

  或许上帝在造人的时候已经打定主意,即使每个人最后顿悟人生不应该那样过,但是依然让你体会这样一生的过程。

读《斯通纳》有感 2

  年纪大了看书了也慢了不少断断续续的有些细节也记不清了。这样也好,就如同真正的人生,活过离开。

  生而为人(“Whatdidyouexpect?"Stoner死前问自己)我对自己的期待又如何?如果说让我现在去死,除了父母没人照顾,其他我是不担心的。这三十年,辗转数地,我曾离Stoner很近近到都在MO;在MO的一年让我很有带入感,感觉那个MU就在我的身边,感觉在Stoner,Finch甚至Lomax上找到了自己那些年老师的身影。我却盗不走Stoner的婚姻,那种年代感的婚姻是一点没有带入的,真的有女儿出世,被如此老婆绑架我也会比老婆先逃离这个家吧。所以我会怎么样呢?我以后的人生会变得怎么样呢?现在看来,的确比Stoner的精彩多了。可是说到底,我们去expect又有何用呢?年轻的时候相信人定胜天,现在的自己更追求天人合一。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和其他人交织或又类似;每个人又或和平行宇宙的自己有一瞬的交织或者接触。就像是偷来的人生,又填充了自己的故事。生命,有些被世人记住,而大多是人就和我外公外婆一样就这样走了。我没有小孩还,我外公外婆的记忆就终结在我身上了。想到了Coco;Stoner,你想被大家记住么?题外话了......

  对于我,书里有几个章节我看的格外仔细:新婚,学校的“斗智斗勇”,婚外情和死前那几章节我看的很仔细;可能年纪不一样关注的细节也会不一样吧。再是爱或不爱,红玫瑰白玫瑰;再斗气或者再努力,相爱相杀;最后也躲过死。渺小的自己,现在也还没有想明白生而为人,为什么活着,感觉做了好多事但是又一事无成。羡慕Stoner对工作的坚持;又不甘于只是待在一个地方等死,特别是你见识过这个世界是那么的大,自己是那么无知,人类是那么渺小。题外话:暖暖日记里面不会爬树的.暖暖问过浣熊大叔,大叔说告诉暖暖去找到适合自己的事,自己擅长的事(暖暖不擅长爬树)。暖暖还问大叔如果一直找不到呢,大叔说一直在找的人生也是很有意思呢。可能这是我现阶段的慰藉答案吧。

  好啦希望自己好好的活着,开心的活着,偷别人的人生也无所谓,死前问问自己Whatdidyouexpect?不知道我会给出如何的答案。

读《斯通纳》有感 3

  主人公斯通纳穷尽一生,也没取得助理教授以上的职位,如沧海中的一颗小石,在人们遗忘的边缘,随便一丢便销声匿迹。可他是坚硬的,无论如何被碾压、鄙夷,他自坚如磐石。

  在我印象中,他如土石般朴实。斯通纳出生于贫农家,脊背早早地被重担压弯,生命一开始就陷入泥泞。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震撼到了他。震撼中有对自己孤陋的审视,更多的却是对文学,对艺术的审视。由于对文字静美魅力的热爱,他毅然攻读文学。

  斯通纳还有巨石狂奔之勇。因为对文学清澈的爱,他勇气十足地告别过去的生活——那是重实利的、遍布苦难的、精神贫瘠的生活。父母的疏远给他带来说不出的迷茫,可他勇敢走出,迎接有书卷气的新生活。他与伊迪丝亦如此。伊迪丝是公主般的人物,她如雪静美,又有优越的家境。可她其实十分脆弱。父母对她泯灭人欲的“贵族教育”使她性格忧郁,带着病态,好像一世都关在冰窖中。斯通纳不顾家境,不顾爱情的羞涩,莽撞地冲向伊迪丝,却撞开她心里重重的门。他在一定时期内解放了她,尽管后面的生活陷入死寂。

  狂奔巨石,有时似乎脱了缰。中年时,不甘生活如死亡般苦寂枯燥,斯通纳选择与凯瑟琳出轨。放到现在,这也是极其不道德的行为。可斯通纳并不是被低级的人欲所扰,他产生的,是年过不惑又想追回青春的爱火,两个灵魂深情对话,最终融为一体。这段不被任何人支持的爱情,却体现了斯通纳打破常规的.勇气。

  斯通纳更是一个坚定的人。一战时风云突变,四处都是烈火与硝烟。成千上万的学生满腔热血报名参军。战斗精神的激昂成为时代主流。在强烈的意识形态下,斯通纳并未随波逐流,反倒是坚守在了静谧又近乎孤寂的文学岗位上。他因此被不少人鄙夷。而战后有人当上大官,人生如鱼得水,这更令众人坚信,斯通纳是迂腐的。文学教学亦如此。斯通纳坚守老师对教学的真诚,没有顺应系主任的关系放进没有真才实学的学生。这导致他一直被打压,至死也只是个助教。对此,他却无半点怨言。

  从结果来看,斯通纳度过了失败的一生。他的生活少有成就,也没什么大风大浪。他便是石,任凭风雨拷打仍坚劲,扔在路边却也不名一钱。这本书长时间内何尝不是这样?海明威创造了咆哮的时代,此书石头般被磨来磨去,在声浪的侵袭中一言不发。他曾一度在遗忘中被埋没。可终有一天,浪潮褪去,人们终于发现,这随处可见的石头,却有着千金难换的忠贞。

  Stoner,致每一位心如石坚的普通人。

读《斯通纳》有感 4

  《斯通纳》,一本毫不忌讳地坦言自己的失败、孤独、无奈和悲催的小说,主人公斯通纳,出生于穷困的农民家庭,尽管如此,父母仍然选择送出去读书,希望知识改变命运。斯通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贵人"相助下,留校任教,也是他毕生的归宿。选择文学出于偶然,他也始终追求这文学的价值、语言的魅力、历史的智慧。他秉持正直、纯洁,又有些迂腐,梦想着一切崇高的事物,但却永远和他的时代格格不入,永远不屈就于世俗的漩涡,永远不与蝇营狗苟同流,但又不可否认的,这样的一生注定是平庸无奇的,斯通纳的一生看来就是单调而又无趣,出生寒门、发奋读书、留校任职、努力工作、结婚生女、工作纠纷、婚外激情、爱女远嫁、因病离世这些字词足以总结他的一生,读后感《斯通纳读后感》。

  斯通纳作为大学的教授,拥有着令人羡慕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但是书生气十足也使得他变得近乎疯狂,成为一块抵御世俗、不屑战略妥协的顽石,面对外部世界几乎毫无还手之力的斯通纳,看似平庸实则疯狂之极,在对待学生沃尔克一事上,他拒绝妥协,拒绝堕落,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对文学的高标准、对教育的高要求,他维护大学的纯洁性,不会为了一己之私而放弃他做人的标准,或着以牺牲文学修养为代价,但最终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郁郁而终。

  当回过头来审视他的婚姻,却又是另一番景象,与迪丽丝的第一次见面给斯通纳带来了无限的憧憬与美好,但突如其来的婚姻生活让他来不及做好准备,从那一刻起,悲剧人生拉开序幕,在对待近乎歇斯底里的妻子上,他表现出来的与他内心的骄傲大相径庭,看到问题的所在,但又无力改变,直到遇到凯瑟琳,享受了人生中短暂的热恋时光,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快乐的时光,似乎才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体会到了男欢女爱的美妙,但终究世俗不允,迫于种种压力,这种只能生存在一个不可能暴露在阳光下的爱,无疾而终是意料之中的结果。

  但最让我心疼的.还是格蕾丝,斯通纳和迪丽丝的女儿。我们常说,恩爱和睦的父母和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两个充分必要条件。正是这个两个前提条件,使得斯通纳的女儿格蕾丝从诞生那刻起,就注定失去了这两个要素,甚至格蕾丝的出生都是仅仅是源于一个突如其来的想法,她的到来是一个既定的程序的产物,而非爱的结晶,少了这层含义,注定她的未来也必将是一个悲剧的延续,最终也只有通过逃离来希冀改变。

  我们阅读小说,总喜欢看到欢乐的情节、欢喜的结局,所以《斯通纳》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更没有我想要的虚构中的圆满,但与当今现实相较,《斯通纳》显得更加耐人寻味,带给读者更多的思考和启迪,其实斯通纳的一生也不是他想要的一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充满遗憾的失败、毫无效果的努力,与其当初美妙的梦想、憧憬的爱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想法,但事总与愿违;虽然努力了,但一切徒劳。

  "失败"与"悲悯"是我能想到的最贴合此书的两个词,翻阅的整个过程,坦诚地讲,压抑而又沉闷。

  纵观斯通纳的一生,平庸又平凡,虽然有些不通人情世故,没有多大的成就,但大多数人都可能会看到自己的影子,只是不尽相同,在当今日趋浮躁的世俗潮流中,我们很少能如斯通纳般坚守自己的信仰,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坚守着大学的纯洁和文学的价值,而不允许任何杂质玷污它,这大概是《斯通纳》最想带给我们的思考。

读《斯通纳》有感 5

  “他就是自己”

  金融市场部外汇业务中心 杨江伟

  书中开篇对于主人公斯通纳的评价是平庸的,“在一所大学里面教书四十余年始终没有升到助理教授级别,修完他的课后记忆犹新的学生寥寥无几,活着的时候同事对他并不尊崇”。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平凡如你我的一生。而在这些琐碎的只言片语中,又让人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完整的生命历经。

  一个人总是会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自我的世界,一个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中有亲友的渐行渐远,战火的烽烟,不时袭来的迷茫与不公,躲不过的柴米油盐,激情退却后的.家庭生活。我们终究是属于这个世界的,但不如偶尔把自我的世界与外面的世界留一段距离,用这个距离来接纳、包容、执着与爱,这些爱决定了生命中的关键瞬间,它们如流星般稀少所以尤显珍贵。你会在这些瞬间猛然发现想要求索一生的智慧,为之奋斗的事业,负责到底的婚姻,用这些瞬间来陪伴疼爱的女儿,倾心的恋人,偶尔想起想要坚持的自我,会发现自己有人爱、有事做、有所期待。

  对文学的爱是一切开始的原因。斯隆教授对着斯通纳念起莎士比亚的诗,“在我身上你或许会看见那火光的闪耀,在他青春的灰烬中奄奄一息,目睹这些,你的爱会更加坚定,因为他转瞬要辞你赫然常驻。”人多数时是麻木的,只有在醍醐灌顶时能够细心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斯通纳对文学产生的这份爱让他在往后的生命里保持着严谨、敬业、执着、坦荡。他沉醉于文学研究,自学拉丁文、希腊文。在图书馆中孜孜不倦,从三十岁开始执笔中世纪文献书稿,到生命中的最后一分钟仍然凭着模糊的意识翻动书页;他作为老师用字母、语言、韵律的美感染学生,将对文学忘我的痴迷传递给他们;他对待对文学没有敬畏的沃尔克近乎不通人情的严苛,即使让自己的教职生涯备受压力也毫不退步;他在得知自己得了癌症后推迟入院时间,召集学生安排好详尽的论文指导意见。这些片段潜藏在他平凡的生命里,以至于我们很容易忽略掉这些品质有多么伟大。

  六十岁时斯通纳即将走到人生的终点,故事即将落幕。兴尽悲来,识盈虚有数,我们总期望主人公在这个时候与世界达成和解,但从斯通纳这里却看到了真实的遗憾。他回想起第一次在老莱克蒙特家里遇见妻子伊迪丝的情景,他说现在的她背后还有那个女孩的样子,他说应该多爱她一点;他回想起女儿小时候在台灯下伴着他工作的微笑,他说她永远在那里;他冷静地沉思起那些不可回避的失败,他曾有亲密的朋友一个在战争中无谓地死去,一个退缩进生活的序列中,他曾经因凯瑟琳的出现重新找到爱却不得不放弃这贪恋,他梦想过正直与绝对的纯洁却因此与劳曼克斯陷入长年的冷战。这一段闪回不禁让我们想象着另一种可能性,如果重新来过斯通纳的人生会否不同。但书中委婉的否定了这个可能性,“一种自己的身份感忽然袭来,他就是自己,他知道自己曾经是什么样的人”。

  人生难免有低谷,也有不可避免的失败,也总会有一瞬间能激发出向前的信念。既然不能重来,索性遇到自己的热爱就活得珍惜一点,用力一点,执着一点,坦荡一点。

读《斯通纳》有感 6

  正如中文版的书封上写着:

  第一眼故事,第二眼经典,第三眼生活,第四眼自己。

  这本书真正的意义是通过斯通纳的一生看到现实生活的哪个自己。

  42岁斯通纳曾迷茫过,“往前,看不到自己任何渴望享受的东西,往后,看不到任何值得费心记住的事务”。

  戴夫说斯通纳是聪明的但是也是懦弱的,是不会跟这个世界去拼搏的。“你会任由这个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来,你还躺在这里纳闷。到底做错了什么...你无法面对他们,对不会与他们搏斗;因为你太弱了,你又太固执了。你在这个世界没有安身之地。”

  斯通纳并不是完全失败的,他最起码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也充满感情,他觉得自己工作的.意义重大...老斯隆说:“你必须记着自己是什么人,你选择要成为什么人,记住你正在从事的东西的重要意义。有很多人类的战争,失败,胜利,很多并非军事之争,历史著作中也没有记载。要记住这个,但你驶入决定要做什么的时候。”

  仿佛预见了自己未来如同斯通纳般的生活,但随之心底涌现出一种声音,要在自己正确的坚持里,也要勇敢一点,至少,生活与自我。

  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读《斯通纳》有感 7

  ①斯通纳,一个农场的儿子,偶然在一堂英国文学课上进入了文学的世界,改变了人生的方向。

  从文学的喜爱,进而进入形而上学的思考,我想这并不是某些人天生如此吧,有些人是由某本书启发,有些人是由某堂文学课领入。虽不是天生,却又好像有天生的气质在,这种气质在碰到文学时就会引发金风玉露的相逢。因为上过文学课或读过文学作品的人有很多,但进入形而上学的却不多,盖因天生没有这种气质吧。即便相逢,有些人停留在喜欢的程度上,有些人却能因此改变了人生的方向,甚至无法再过正常人的生活,恐怕也是气质深浅的缘故。或许所有有形而上学气质的人,终究会走上这条路吧,需要的只是一个契机。而不管是水到渠成还是无心插柳,这种气质终会遇见这个契机从而进入到这个灵性世界里。就像斯通纳。而且这种气质有时候只有在遇见这个契机时才发现它的存在。而这个世界注定是沉闷的,有时还会是黯淡的,结局晦涩的,远离浮华光彩,唯一的褒奖恐怕就只是阅读或者思考带来的或喜悦或苦涩或轻盈或沉重,五味杂陈的品味过程。

  ②斯通纳想要的生活,从一开始就被马斯特斯断定了,甚至在斯通纳都没有清楚地意识到时——温柔地纯粹下去。可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纯粹或许可以一时得到,但皎皎者易污,总是会太快折损。终归于虚无。如开头对斯通纳逝后的讲述,文字流传也不过象征性的安慰罢了。

  ③其实三个人的命运一开始作者就借着马斯特斯的口讲出来了。正如马斯特斯对自己的评价“对这个世界而言,我太聪明了,我总是无法闭上嘴不去评论这个世界,这是一种疾病,无药可治。所以我只好被封存起来,在那里我能够不负责任有很安全,不会伤害任何东西。”,所以他很快就死了。马斯特斯讲的这一段实在是太精彩了。三人的性情不单从行事态度上看得出来,连外形都是对应一致的。

  马斯特斯若是没有早死,或许会成为斯隆吧,讽刺又痛苦。马斯特斯确实聪明,而斯通纳通悟的比较晚,在四十多岁后才成为斯隆。

  ④对于一些人物选择的个人理解:

  1。关于劳曼克思对斯通纳的敌意:劳曼克思在醉酒后向斯通纳讲述了自己的隐晦。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深埋心底却又无时无刻不存在脑海里,对个人言行举止都会造成阴霾的不可说。但我知道这种不可说一旦说出口,你要么逃离永远不再见那个知情者,要么永远对其抱有敌意。斯通纳无意中听到了劳曼克思的不可说,劳曼克思既然无法不再见面,那只能敌意相对。而劳曼克思对沃尔克的偏执,不过是自以为是的`对同属残疾的同病相怜。

  2。伊迪思婚后的抗拒和对父女亲子关系的敌意:这个我没想明白。

  3。斯通纳、马斯特斯和费奇三人的关系:他们三个是什么关系呢?同一类人的三种选择状态?马斯特斯尖锐,斯通纳顽固likestone,费奇圆润?哪一类人?纯朴、善良、世界的弃儿?

  这种凝炼含蓄的表达,跟文中人物性格正好匹配。这本书,几乎没有人物都是不流俗的。这本书人物太精彩了。

  这个故事并不新鲜,但是书中人物性格、选择很吸引我,我想看看几年后再读我的感觉会有什么不一样,故记之。

读《斯通纳》有感 8

  《斯通纳》----一本尘封多年的小说,在今天被重新提起,最初的雪藏有着时代的原因,很难想象一本文风平淡如水的文学作品,能够在50年前全球战后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中充满着创业狂热的"美国梦"社会大行其道,而今此书火遍全球,亦有其全球经济颓势的背景,但更重要的,是唤起了全球读者对于人生的审视和思考,斯通纳读后感。

  斯通纳,本书主人公的名字,如同其英文表述stoner,人如其名,顽固又坚强,渺小又普通,斯通纳的一生,从农村考入大学,经历两次世界大战而未离开学校,在学校中他专注于学术,因为他的固执得罪了教务主任,事业上一直没有大的起色,虽有学术成果,但最后也只是一名副教授;他努力经营家庭,但是与妻子的关系却渐行渐远,连亲近自己女儿的做法也遭到了妻子的阻挠,他中年颓废,索性搬到学校宿舍住,此时他与女学生凯瑟琳经历了一段刻骨的爱情,但是也因为校方的阻挠而夭折,晚年的他在经历了失去朋友,亲人疏离,在学校为他办理了一场退休晚宴后离开人世。

  初读斯通纳,如同饮白水一般索然无味,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便能体会到这水的沁凉,如同作者的文风娓娓道来,最重要的,是贯穿本书的心理描写,至深至细,让人不仅感觉沁人心脾,更是毫无杂质,润人心田。

  本书一大特点就是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完整地道尽主人公斯通纳的一生,从成年到死亡前的一瞬,不得不佩服作者约翰威廉斯的`文字驾驭能力,读完这本书,也就随着作者走完了他的一生,失败的一生,至少是不成功的不光辉的一生,用斯通纳战场上殉国的朋友的话讲:

  "你会任由这个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来,你还躺在这里纳闷,到底做错了什么。因为你总是对这个世界有所期待,而它没有那个东西,它也不希望如此".

  至此,我们会认为斯通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屌丝,虽然他终身副教授的身份和银行家女婿的背景非我们大多数人能及,至少在性格上如此,他的一生生于平庸。归于平庸,这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宿命,我们终将成为无数个斯通纳中的一员,我们有青春有理想,甚至虚伪,甚至狂热,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终将回归本我的真实,"从长远看,各种东西,甚至让他领悟到这点的这份学问,都是徒劳和一场空,而且最终要消解成一片他们撼动不了的虚无。",如同青春之于少年,消极,失望和安于现状也是随着岁月渐渐成长的情绪,会浸染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会尽力抵御它,但是我们都会衰老,都会失败,都会面对自己面对世界而无能为力,接受这些,并与这个世界和解,是我们一生必修的课程,那么,我们如何度过我们的一生呢?

  斯通纳出身于美国西部的农民家庭,这塑造了他一生安分守己的扁平化性格,当他得到终身教师的职位后,终其一生,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也没离开学校,他一生平凡,以至于死后被人迅速忘记。但是他也终其一生固守着自己做人的准则,在与这个世界和解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地妥协,虽然这种固守让他经历了世俗意义上失败,这种失败的原因就如同斯通纳朋友说的那样"可是你也够聪明——但只是够聪明——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自己会怎么样。你因为失败而与世隔绝,你知道这个。虽然你有能力当个混账家伙,可是你不够无情到坚持不懈地当下去。虽然你不完全是我认识的最诚实的人,你也没有那种异常的不真诚。一方面,你有工作能力,可是你又太懒,工作不够勤勉,达不到这个世界要你达到的程度。另一方面,你又并不那么懒惰,你又给世人一种印象,一种你很重要的感觉。你并不走运——真的不走运。从你的身上看不到升起的光环,你总是带着副迷茫的表情。在这个世界上,你总是处于成功的边缘,你会被自己的缺点毁掉。所以,你被选中,被挑出来;天意,它的幽默感经常让我觉得很有意思,老天已经把你从这个世界的大嘴里抓出来,安全地放在这儿,放在你的兄弟中间。"

  是的,就是在这样一个世界上,他坚持着做真实的自己,在教务主任的研究生的答辩会上,他固守了正直公平,在与妻子不幸福的生活中,他固守了善良,在与凯瑟琳相处中,他也是全身心的投入真情。他一直保持着自我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并不随着时间和经历的变化而变化和麻木,即使失败,他也没抱怨过生活,没有为了生活而刻意迎合什么,他用生命去捍卫一些东西,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严守自我底线,即使遭受挫折也不改金子一般的心。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的一生又是成功的。

  生命总会走向尽头,此时当我们在回顾人生,最宝贵的时刻,就是我们真情度过的时刻,他真切的追求过,抗争过,热爱过,与其经历过的真真切切的生活相比,再多的成功和失意都不值得一提。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就是成功。

读《斯通纳》有感 9

  在这个夏日的傍晚,我坐在卧室窗户前的书桌边,在窗和门敞开的房间,我终于看完了《斯通纳》这本书。外面竟起了风,窗外,天上云层变厚,远处有隐隐的雷声翻滚,读到最后一页我竟泪目,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斯通纳生命最后时光的心理感受,细致入微,我合上书本,感受斯通纳的一生,太多的相似,很多时候,仿佛他就是我,我就是他。此刻,风轻轻地替我关上了房门。

  跟最近所读的《活着》一样,小说里没有大英雄,甚至没有任何一个值得我们去羡慕和崇拜的高尚的人格特点,没有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我在很久以前读过一部分,但是没有坚持下去,因为实在不能够引起我的多大兴趣,暑假有了时间,本来想去拿本世界文学名著,机缘巧合,我从书架里错拿了《斯通纳》,就索性读完,然而我却在读完后又迅速地读了一遍。作者描写了一个普通的人的一生,注重他的内心感受,对斯通纳的心理描写细腻以至于有时候你感觉是已经去世了的斯通纳在写这本书,而因为每个普通的人都可以从斯通纳身上找到类似的感受和经历,所以有时候我又会感觉自己就是斯通纳,或者他就是一个你多年的老友。

  斯通纳中规中矩,恪守原则又不强求什么。他一生里面能够为之坚守的可能只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的大学教师的职位,为此他放弃了挚爱的情人凯瑟琳,为此他终其一生与找他麻烦的系主任斗争,为此,即使是在检查出身患肠癌的情况下,也夜以继日地完成他的教学任务。但其余的事情,婚姻、爱情、子女的教育他似乎都听天由命,对于神经质一样的老婆的各种言行和决定,他都从不发火,礼貌地回应,也不与其辩论去坚持自己的观点,他目睹聪明伶俐天生丽质的女儿在母亲畸形的、自以为是的教育下一步步堕落、毁掉,也并不努力去改变这一切。我们不禁去想,这是否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呢?然而,这不重要,完美的人格也未必不循规蹈矩。可以说他的很多悲剧来自于失败的婚姻,以及他对失败的婚姻的隐忍的`态度。

  面对不幸福的婚姻,他出轨了,与女研究生凯瑟琳在一起了。在事情败露,系主任要开除他的情况下,在工作、家庭和凯瑟琳之间,他选择了工作和家庭,凯瑟琳在一个清晨悄悄地离开,然而斯通纳是爱她的,凯瑟琳走后,他一下子失去活力,迅速地衰老,患上了日渐加重的耳聋,他变成了老斯通纳。自此他再也没有见过凯瑟琳,在多年以后的一个图书馆推荐书单上,他一眼看到了凯瑟琳写的书,他用颤抖的不能自己的手打开书的扉页,上面已然写着“献给威. 斯”。凯瑟琳是个多么好的女孩。

  世界那么美好,生命那么短暂,又要面对生活的各种刁难。一个普通的人以他的方式从这些美好,挫折,爱与无奈当中穿过。走在校园里,我仿佛看到中年的威廉.斯通纳戴着斯文的眼镜,岁月沉淀的智慧印刻在他两道清晰的法令纹里,他穿着干净整洁的衬衫,腋下夹着文件夹,不疾不徐,从我身边走过。

  天空乌云开始散开,夕阳的余晖洒在房后的树上,风吹动树叶沙沙作响,男孩女孩们穿过绿油油的草坪,轻盈不留痕迹。

读《斯通纳》有感 10

  一个人的一生

  斯通纳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因为听说在大学读农学专业有助于将来回农田干活,而去离家很远的地方读书。不曾想,仅仅读了一学期的农学他就将自己的专业改为了文学。 就这样读到了研究生,是不会再回到农田里了。后来在大学当了老师,娶了美丽而冷漠的伊迪丝,两个人的生活毫无生气。 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遇到了一生中最爱的女人—他的女学生。两个人尽享欢乐时刻,“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然而风花雪月终究敌不过现实的流言蜚语,斯通纳爱的女学生最终离开了他,致死二人也再无联系。就那样,几年的光景让衰老的痕迹爬满在斯通纳的身体,随着心爱人的离开,自己的心放佛也支离破碎。 课还是要交的。在几年后,斯通纳终于又找回对学术的'热爱和激情,彷佛也是变了个人,不理会同事的刁难,教课变得越来越有趣。

  女儿格蕾丝长大后故意怀孕离开,自己也在快要退休的前两年身患致命的癌症。爱刁难他的同事给他办了一场告别宴,也像是人生的告别宴。

  最终,死亡。

  让我想起毛不易的《消愁》

  当你走进这欢乐场

  背上所有的梦与想

  各色的脸上各色的妆

  没人记得你的模样

  三巡酒过你在角落

  固执的唱着苦涩的歌

  听他在喧嚣里被淹没

  你拿起酒杯对自己说

  一杯敬朝阳,一杯敬月光

  唤醒我的向往,温柔了寒窗

  于是可以不回头的逆风飞翔

  不怕心头有雨,眼底有霜

  一杯敬故乡,一杯敬远方

  守着我的善良,催着我成长

  所以南北的路从此不再漫长

  灵魂不再无处安放

读《斯通纳》有感 11

  读完《斯通纳》,思绪一直很乱,久久不能平复。

  斯通纳是一个平凡人。从庄稼地里走出去,进入城市,吃苦耐劳,偶然间被文学的微光照亮内心一隅,从未有过的惊喜感受指引他选择了文学,这点热情似乎伴随了他的一生,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埋在书丛中,自己也写了一本书,却不曾有出色的成就。不知除了教师之外还能做什么的迷茫让他选择留校任教,尽管兢兢业业,却与同事不和,未曾得到学生青睐,没有晋升的热情,最终以助理教授收场。见到优雅美丽的伊迪丝并与之结为夫妻,在结婚一个月后便意识到自己婚姻的失败,一生不解,互相伤害。把全部希望寄托给小女儿,与她保持着不言自明的默契,女儿却未婚先孕、远离家乡、早年丧夫、酗酒。似乎从每一件事的结局来看,斯通纳都是一个失败者。但在生命的最后,他回忆自己的一生,有被点亮的惊喜,有对工作和爱情的投入,有激烈的反抗,有自己的`一本书,有放下所有伤害的妻子的陪侍,有多年老友的庇护,有女儿千里迢迢的看望和泪水,很是丰富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个完整的人。

  之所以让人感觉他无尽的绝望与失败,是因为他的心态总是那么波澜不惊,看似无所畏惧,实则懦弱,除与劳曼克斯的斗争外(现在看来,这斗争于他而言更像是一种年轻的消遣),对生命中其他的困境别无反抗。看似无欲无求,实则从未享受其中。

  有感知力、有积极应对的勇气、有享受其中的能力,体验才更丰满。尽管说境遇对人的影响很大,但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这个社会改变了我们,磨灭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没有坚持自我,没有积极应对。

  生命漫长,总会赐予你很多体验。生命短暂,一眨眼就来不及体验。所以,就去投入,去体验,去感受,去爱,去享受其中吧。

读《斯通纳》有感 12

  读小说的时候有时忍不住大笑,有时忍不住眼泪,有时忍不住懊恼。

  站在上帝视角的我在读斯通纳的时候会为他的屈服和忍耐而愤慨,甚至非常气愤地想,她的妻子根本不爱他,又非常坏,为什么不分开呢,怎么就不能刚一点呢?也会同情斯通纳的妻子在原生家庭所遭受的一切,更会为“遗传的遭遇”感到深切的不幸。

  同时呢,也为他为维护学术的公平而作出的努力和斗争感到由衷的敬佩,为他的执着,柔情而感动。和系主任的不死不休的'斗争有点有趣,不能称为真正的朋友只能称为“真正的敌人”了。系主任的行事方法会让我反思,同理心并不是同情心泛滥啊,希望自己谨记!

  当然,我看到斯通纳的爱人离去的时候以及多年后出版了一本书写到:献给威·斯,会有些眼泪,但是这件事情本身又觉得不大符合我原有的观念。可能是文化的交织?思维的碰撞?不能够理解为什么不爱不能离婚,相爱不能再见。斯通纳真的有一段凄美而决绝的爱情呀。

读《斯通纳》有感 13

  《斯通纳》是美国人约翰威廉斯写的一部以斯通纳这个人为视角的小说,时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期间。描写了斯通纳的一生。从出生后六岁就开始帮家里收鸡蛋、挤牛奶、喂猪,到进入大学学习之后决定从农学改到文学,到毕业后拒绝回到家里继续务农,而选择继续留校工作,到结婚后发现自己的爱人并不合适自己,到孩子出生后慢慢变的也不快乐。最后酗酒,到自己在工作中受到他人的刁难,到最后自己身患绝症最后离世的一生。

  这本书比较粗线条,也没有什么废话,没有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只是在描写人的行为中,你会发现这个人的内心的'感觉,会受到震撼,震撼于在他看来,这个世界是如此的艰难和暗色,幸福是如此的宝贵,如此的简单。人和人的关系,是如此的淡漠。读的过程中,我震撼于斯通纳小时候生活的苦难,震撼于他对生活所变现出的坚定和忍耐。在读到他在大学毕业后,决定留校继续学习时,我被双方压抑的痛苦所感动。人类的无私感情,是世界上美好的东西之一。

  他小时候家里人极少会沟通,只是不停的干活,父母因繁重的农活以及贫困,过早的衰老。他六岁时就帮家里干活了,这样的生活使他从小就已经习惯了努力的生活。到他长大后,其实一直都是这样生活着,不论人生如何,他都只是默默的忍耐和坚定的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他的一生,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失败的一生,他似乎一直都是在不得已中进行顺从,似乎一直都在忍耐。他在在四十二岁时感叹:往前,看不到任何自己渴望享受的东西,往后,看不到任何值得费心记住的事物。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了。其实这里面有一个衡量标准的问题。他珍视的,对他而言就是最宝贵的,和他人的看法无关。

  我们都觉得还有美好的将来在等着我们,没有人愿意承认,人的一生,其实就是这么回事啊!我们在意的,都终将离我们而去,我们往前看,只是一片虚无而已,我们只是在这个短暂的过程中,活出一点亮色而已。所谓知足常乐。如果我们不满足,那我们永远都不会快乐。自己内心的看法,才是重要的。

读《斯通纳》有感 14

  美国,密苏里州。来自偏远农场的农家子弟、19岁的威廉·斯通纳进入州立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自一堂选修文学课为起点, 他的一生就此悄然改变。未来的斯通纳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在他生命的尽头,或许他可以坦然面对这个问题:你的一生,还要期望别的什么吗?

  小说用第三人称视角冷静的回顾斯通纳的一生,他在世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关注,死后亦没有被人常常想念。斯通纳是个生在普通农户家里的独子,父母都是辛勤劳作的本分人。他小时候的经历乏善可陈,每日重复着常规的读书与务农,安静健康的成长着。在他19岁的时候,父亲听闻大学里有修习农学的专业后,决定送他去大学深造,好等他毕业后能回乡更好的帮衬家里务农。

  斯通纳平静的接受了父母的提议,收下家人辛苦攒下的学费,穿着那唯一还算体面的套装,前往学校并借住在学校附近的亲戚家阁楼中。为了节省开支,斯通纳每日给亲戚帮工,就这样边工边学的开始了简单的.大学生活。

  斯通纳对待学习和对待其他事情一样用心刻苦。大一每门课都能拿到B以上的成绩,算不上特别突出但也足够良好。本以为四年的大学就要这样平淡的度过,可是他在大二时接触到的英国文学概论,彻底改变了他未来的人生轨迹。这是一门初始让他难以理解,却逐渐占据他内心的学科。他学的越多就越是被文学的美妙吸引,以致于他甚至放弃学习入读大学的初衷——农学专业,转而专攻文学、哲学等文科方向。转眼间斯通纳即将大学毕业,当导师问他未来的谋生打算之时,他才猛然发现自己是不可能回家务农了。尽管他还没有将这一决定通知父母,尽管他明白这个决定会伤他们很深。

  毕业典礼的日期很快来临,父母不辞辛苦来见证孩子的纪念时刻,事后却收到他想要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决定。短暂的沉默和压抑情感之后,他们依然决定支持斯通纳。当天晚上,斯通纳躺在床上望着深黑的天花板,迟迟无法入眠。

  尽管斯通纳的求学故事发生在1910年的美国,可他的家庭出身与个人发展路线却有着普遍的意义。我们大多数人都生长在平凡的家庭,家人们对我们付出无私的爱,无条件支持我们做出的决定,哪怕有些决定并非他们所愿,甚至会伤害他们也毫无怨言。这种亲情纽带从来都不是平等的,当你做出决定的瞬间,就意味着你会去过与父母完全不同的生活。是对未知的好奇战胜了对已知的恐惧,坚定了你的决心。也许时隔多年你依旧还是那个普通的你,但你知道这是你自己选择的,你会全力以赴,你会无怨无悔。

读《斯通纳》有感 15

  第一次看《斯通纳》第一章的时候,只觉得很一般。英文小说对人性的挖掘和揭示一直令人惊叹,而这种揭示往往让人觉得过瘾和深刻。重读之后,他对生活的感悟,对时光流逝的描写,对战争对人们心灵的摧残,对婚姻的看法,对女儿的成长,对生活中的爱情,让人觉得真的是大师之作,蕴含真情,充满散文美。

  社会对女性意图的转变是如此的奇妙,以至于斯通纳的妻子伊迪丝,一个孤独的年轻女人,没有对象来诉说她内心的痛苦。直觉让她对一个只见过一次面的追求者吐露了自己多年积累在心里的情绪,她甚至不太喜欢追求者。这个孤独的故事写得真好。很多小的情节设置都能表现出作者别出心裁的想法,比如伊迪丝对父亲的仇恨,只写了一个细节。她把小时候的玩具整理出来,把父亲给她的东西单列出来,然后摔得粉碎。

  伊迪丝恨她的父亲,恨她的童年,恨被父亲强大的控制欲所束缚,但当她有了女儿,她也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女儿。一个在控制欲很强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可能很难幸福。包装成爱情的控制欲会对人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尤其是对孩子。我在想,如果一个女人的自我从很小的时候就被整个环境所压抑和排斥,那么她有没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重新找回那个自我?

  斯托纳的`一生跨越了两次世界大战。作者写了战争对人的影响和对人心灵的摧残。当然,战争对身处其中的人影响很大,那些被留下的似乎没有面对战争的人不也是被战争直接侵蚀的吗?战争会玷污整个人类的人性。

  斯托纳死前一直在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有什么期待?我们都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吗?从长远来看,人的一生中肯定有很多坎坷、艰辛和无奈。我们最终能否像斯通纳一样,平静无悔地迎接死亡?他有一份真正的爱情,一份他热爱并享受的事业,一份对美好的追求,对失败和虚无的反抗。这是真正的生活吗,有价值的生活吗?

【读《斯通纳》有感 】相关文章:

《斯通纳》读书笔记03-27

读《斯通纳》有感12-19

欧文·斯通《达尔文传》读后感12-11

读《海鸥乔纳森》有感03-21

《海鸥乔纳森》读有感03-24

读《海鸥乔纳森》有感15篇04-16

卡罗纳读后感04-30

海鸥乔纳森读后感06-16

《海鸥乔纳森》读后感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