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子衿》读后感
《子衿》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12-22 09:02:22
  • 相关推荐
《子衿》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子衿》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子衿》读后感1

  城楼巍巍,佼人依依而盼,青峨微皱,皎皎目光望穿秋水却因无人赴约而沾一层薄泪。恋人迟迟不来,内心的急切又无人倾诉,只能暗自叹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急盼之中不无矜持之态,日思夜想感情的积郁在这一刻爆发,使一位少女甚至产生了幻觉,真切的看到了恋人的衣领,是她曾抚平过的,听到了佩环鸣响,是她赠与他的,“一日不见,如三日兮”,她在无尽的期盼中度日如年。

  《子衿》中描述的便是这样的场景,大量的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发挥的淋漓尽致,字少而意无穷,后一段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对比又让人产生共鸣,不禁同样埋怨那失约的男子。

  这样的思念不止刹那在这位女子身上停留,也同样传染了在百年之后的晏几道,他在酒醒思忆小蘋初见时的怅然,叹道“落花人独之,微雨燕双飞”。连燕子都有人伴在身旁,再追湖至今,余光中在诗中依然羁绊的情思是“你来不来都一样,竞感觉每朵莲都像你,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永恒,刹那,刹那,永恒。”从古至今,“思念”的情愫在时间之内穿梭,蛛丝般连成一片,仿佛跨越了时间,超脱了凡生世俗,定格在每个人最深的心中。

  思念思念,念之至深,思之则切,在宏观下,思的又不止是情人了。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的“青青子衫,悠悠我心”直接地比喻了他对贤才的思念,千金市骨的渴望,捉发吐哺的礼遇。同时他又很巧妙地隐去了下文的“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含蓄地提醒贤土“即使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提奔我呢?”这样的思念又别风格。连营赤壁,敌血誓言,战国乱世阳先灼烈,晒于了最后一点造作,容不得一刻无病呻吟。

  子衿之音,可以低低吟诵,可以高声歌唱;可以温柔旖施,可以气势磅礴。战时之子裕有誓死之言,盛世之子衫也应有鸿鹄之志,为往圣继绝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子衿》读后感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歌者热恋着一位青年,他们相约在城阙见面,但久等恋人却不至,我望眼欲穿,焦急地来回走动,埋怨恋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于是唱出了心中的情思。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歌者思念着恋人的衣领,那个恋人啊,衣着得体,高大英俊,尤其是你那青青的衣领,那么好看,牵动着我的灵魂,恋人为何不来?让我担不尽的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如果不是歌者我去找你,难道你打算永远都不见我吗?歌者的心情又焦急又难过,你这男人真是有失风度啊。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你衣服上的佩带让我沉醉啊,一切都恰到好处,你真是一表人才,让歌者我如何不爱。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真是不能理解,纵然歌者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一些?你的心情真的难以理解。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歌者我在高高的城头上走来走去四下里张望,就是不见我的郎,你到底去了哪里呢?咋就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都多少天了,信也没有,人也不见,你可知道歌者我的`心里多熬煎,日日夜夜想的都是你,这滋味,其他人如何晓得。

  歌者的心情是难受的,一个人在城头徘徊的背影更让人心疼,可为何男子不赴约呢?就算有事忙也不该爽约女子,这不是男子汉的表现。

  最后一句通过夸张的的修辞手法,造成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女子强烈的情绪和心里形象地表现出来。《诗经》国风里面的诗就是这么直白,就是这么热烈。

  如果我是这位女歌者的闺蜜的话,我一定要出面替她去找那位不守信的男子,问他为何不赴约?人家等了那么久,连信息也不给一个,这是让人急死的节奏。

  心疼女歌者,如此看来,渣男不是现在才有,几千年前就有啊。

《子衿》读后感3

  今日读了两首情诗,心中偶有一丝疑惑?

  《子衿》《采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我在想,“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应是从哪首诗发展而来呢?《子衿》是出自于诗经郑风,《采葛》出自于诗经王风,都是出自诗经,原来那时也流行盗版吗,还是有比这更早的原型呢,今日读了读诗经,对于风雅颂这三部分的内容,还是只有耐心看了看十五国风的内容,“风”乃风土之曲,即民间歌谣,读来还是颇有感觉的,但对朝廷之乐、庙堂之音实在没什么兴趣,生僻字太多太难理解了,不过这两首诗也挺有意思的,《子衿》是说女子写给男子的情诗,而《采葛》则相反,由于年代久远,作者也无从考证,“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句也不知道谁盗版的谁,呵呵,上网查了查也没查个答案,心中很是疑惑,其实疑点还有很多,可是,人心隔肚皮,有些事儿,哪能想到呢?

  后来又读到了另一种境界的情诗,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传说此诗是元稹为悼念亡妻韦丛所作。说实话,在今天之前,前两句相当熟悉,但一直不知道是首情诗,不知道你们是否知晓呢?这首与诗经里的'那两首显然不在一个“位”和“味”,不过,在现实尤其是物欲横流的今天,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我想,简单爱应该很难再单纯了,尤其元稹这类型的人很稀有了吧,只是,突然有种很失落的感觉,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现在的人不流行用诗传情了,就像不喝酒就不会吐真言一样,变得居心叵测了,在我看来,居心叵测并不是贬义词,应该和人心隔肚皮是一样的,只是大家习惯了它是贬义吧。

《子衿》读后感4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古人穿衣打扮的规定十分严格,必须按不同社会阶层的要求而穿着。汉代以前,商人不得穿丝绸,只能穿葛麻。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因为是商人而备受歧视,所以投机政界,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而读书人的地位一直很高,可以穿着当时很优雅高贵的青色衣服。因此,诗中“青衿”指代书生,后成为文人贤士的雅称。

  《子衿》的作者应该是一女子。有一些日子没见到心仪的人,心里有些担忧。女子走上城头,想借着登高,看看是否你能看到他的身影。然而,眼前千帆过尽,总不见心中的青青子衿。为什么还没有来?女子心里一遍遍嘀咕,一次次踮起脚来张望,一点焦急,一点固执,一点失落,一点嗔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女子的相思之深跃然纸上。

  如果说思念是有颜色的话,那一定也是青色的。《毛传》说:“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也许在古代女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关于青衿书生知己的'梦幻。也难怪,从古至今流传的爱情故事中,男主角几乎都是书生。《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西厢记》中的张生、《桃花扇》中的侯方域,等等。

  《子衿》中的女子是这样的思慕、等待、张望着“青衿”,一往情深深几许,自古以来女子就是深闺寂寞人。常言道,痴男怨女,为何女子要怨,想来也是那痴情的男子迟迟不肯交付真情。君不见,夕阳西下,还有女子的翘首期盼。

《子衿》读后感5

  岁月流走,苍老了沧海桑田。季节依旧,却已物是人非。听秋雨呢喃,如同你对我细语未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像是一场梦。你我新婚燕尔,只不过短短几日,你就要随军出征。你我是千万般的不愿,可圣命难违,你只好撇下我这个新婚的妻子。那时,你对我说:“我一定会回来的,你一定要等我!”说完,狠心的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泪眼朦胧中,只看到你那青青的.衣袂……

  门前那棵垂柳青了黄,黄了青;池塘里的莲谢了开,开了谢。大雁再次排成“一”字,从北方回来。连大雁都知道要回家,而你呢?三年了,你何时才能回来!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秋末的风,瑟瑟的。黑暗把夜衬的是那样静,月色清凉朦胧,洒在地上,像是镀了一层白银。树影摇曳生姿,与楼阁的一角被照射到地上,如同我的心一般,剪不断,理还乱。

  轻轻打开梳妆的匣子,里面是一块玉佩,那是你送给我的定情信物。玉佩碧绿清透,柔柔的,如水般。上面的字,是我们一起刻的:“不离不弃”。那时候,你对我说,你要用它拴住我,再也跑不掉。可,我还没跑掉,你就不见了。你明知道女子不能擅闯军营,你怎么不捎封书信来报平安?

  云卷云舒,冬去春来。泪已经流尽了,青丝亦变成半头白发了,他们都说,你不会回来了。我不会去执着了,我累了。轻轻阖上眼,便再也没醒来,梦里,还是那个地方,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你还是对我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青青子佩,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从此,不再思,不再念,亦不再笑靥如花……

【《子衿》读后感】相关文章:

父与子作文04-16

《父与子》作文12-19

棺材子01-31

父与子的读后感01-10

父与子读后感03-01

《父与子》读后感04-09

父与子的读后感01-25

父与子经典读后感02-05

父与子读后感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