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10-13 07:54:11
  • 相关推荐
《活着》读后感精选【11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活着》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活着》读后感 篇1

  最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我为什么活着,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我该怎么样的活着?

  以前看过余华的《活着》,也 为它写过读后感,可是在空间里找了好久,都没看到,也不知道当时的想法是什么样的,不过肯定没有现在这么深刻吧,因为这个问题是它自己冒出来的,不再是作者强加给我的了······

  索性在网上找了点,想从里面找点东西,去开导我,却发现上面的字是那么苍白无力,我是谁的副本。或许是每个人的经历都有所不同,所以体会才不会那么容易产生共鸣吧。

  外婆走了,我见证了她人生的最后20几年,也了解了她在我还没出生前的岁月。她曾经和我在一起地活着,现在不知道该用什么状态去形容她了。她来过这个世界,有自己的爹妈,有自己儿时玩过的伙伴,有过暗恋的`对象,也有追过她的人,最后有一个丈夫,有三个儿女;她有过花一样的年华,有过梦想,有过努力和打拼;她有过哭泣,失落,有过放弃,有过怨恨,也有过后悔······这一切我基本都有,没有的以后我相信也会拥有,可难道人生只是为了这些,为了这些走的时候就要说永别的一切?如果人干干净净的来,干干净净的走是注定的程序,那么中间的一切,或多或少又有什么区别?

  这些日子,一直都有些恐惧,老是会不自主的想自己的以后。我给了自己很多选择:做一个的农民,或是月光族中的一员,或是一个有钱有势的人······好多职业,好多人生,看似天壤之别,可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呢?最大的差别不就是它们依旧还是一样,还是人生,还是活着吗?在这么多的选择中,我找不到答案。没有一个答案是错的,但好像也都不是我心里的想要的结果。无论哪种选择,最后结果还不是一样。没有谁能阻止它的前行,无论你在这短短几十年内做过什么,能改变的是什么呢?

  有人说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的一生,会有好多东西值得珍惜。爱情,亲情,友情······一切让我们感到幸福的东西。可同样是这些东西让我们感到难过,感到生命的无奈。即使幸福与难过都一样值得珍惜,到了生命最后的最后,你合眼的那一霎那,脑海中闪过的是什么?是爱还是恨,是满足还是遗憾。

  在我身边的每个人,都在进行着人生,都在活着,各种不同的过程,同样的结果。我试着去想过自己的死亡,感觉活到六七十后再离开,也应该不算是件事吗悲伤的事情,或许还会有人窃喜呢。可当我慢慢缩短年龄,到四十,三十,到现在,却又不敢去面对。嘴上说不怕,可真的叫我离去却总有那么多不甘心,我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却不得不选择活下去······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是我看了好几篇读后感,最有感触的话,也是最不能理解的话。离开活着,所有的一切都不值得我们去努力,去珍惜;可是“活着”哪来那么大的魅力,值得我们去花上一生的时间,去经历世事的变迁,为了“活着”,花那么多的时间,耗费那么多的经历值得吗?为了活着而活着,究竟该如何地活?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俩个人,却有相似的人生,相同的经历,相同的过程。在遥远的地方可能也正有人在敲着键盘思索活着的意义。我们重复着彼此的过程,不同的人,同样的过程,谁是谁的副本?我与他存在的意义是否一样,是否也是在为“活着”而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2

  读完《活着》,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或者因为福贵悲惨的命运,或者是因为他穷其一生,终究却只剩他一个人。

  福贵是书中的男主角,但故事是以他的诉说展开的。余华用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展开了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地改革运动,再到大炼钢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福贵经历的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不幸。

  这篇故事以“我”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为头,在初夏的时候“我”遇到了福贵,而与福贵开始交流,正是因为福贵在吆喝让牛时干活时喊的那几个名字。我想故事的开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吧。福贵是旧时代的“富二代”,他的父亲是地主。但是却有个奇怪的癖好,喜欢去村口粪缸上拉屎。或者就是福贵这富二代的身份,她爱上了嫖,也爱上了赌。他怀着六个月身孕的妻子家珍曾去赌场劝过他,但福贵没听,后来被二龙和沈先生两个人骗去了所有的家产。他和父亲、母亲、女儿和怀孕的妻子一同搬回了乡下。父亲因为这件事去世了。而他因为去帮母亲找郎中时被国民党抓了而被迫离开了家乡,他不敢逃,也逃不了,命运似乎对他特别无情。他离开后,母亲也走了。等他回到家后,已经过去三年了,他的女儿凤霞因病聋了又哑了,儿子有庆长大了,却不认识他。在之后凤霞嫁给二喜之前,有庆因为给省夫人献血过多而死亡,之后凤霞也因为生孩子难产死亡,妻子因为软骨病死亡,女婿二喜因为凤霞死了之后心神不宁在做工时被石板砸死。而他唯一的外甥苦根,因为吃东西吃太撑撑死了。命运似乎对福贵特别不公,他的命运多舛,上天似乎总喜欢跟他开玩笑,他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开他。书的名字叫《活着》。但我觉得福贵之所以活着,是因为他忍受了命运的不公折磨。忍受生活残酷,忍受人生的无奈,每个亲人的离世都是那么地毫无预兆,措手不及。

  文中记得很清楚的是家珍在得知有庆死了后说的一句“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看到这里我觉得心痛。有庆是个乖孩子,他爱他的羊,对它们好,为了不被父亲骂,还把鞋脱了才去跑步。但是这样去世了,他难过,他心痛。但他又能怎样呢?书中有句写得特别好:“月光照在路上,撒满了盐”。我想,福贵每次走过有庆常跑的那条路,心都会痛的吧?但是他空有一身悲痛却无法宣泄,他还有妻子女儿要照顾啊……

  他无法对命运抱不公,他只能忍受,然后活着。这个或许就是余华想要告诉我们的。面对命运的不公平折磨,生活的残酷,努力而坚强的.活着。

  文章的结尾是这么写的:“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她们的女儿,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这句话似乎平淡如水,却又意味深长;似乎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结尾让人无法不佩服余华。让人深思,让人回味。福贵的活着,注定是一种苦难,一种悲哀,但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字的伴随下活着:这便是这本书的真谛。只是阖上书本之时,似乎还是不能平静。或是为福贵的悲惨生活罢,或者因为他穷其一生,最后只剩他自己。但他不孤独,他有那头牛,有那些悲伤却美好的回忆。这些会陪伴着他,直至死亡。

  福贵活着,都以苦难为船,悲伤做桨,时间如水,独自划过历史的长河,不留一丝涟漪。

  《活着》读后感 篇3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三毛

  午后的田野中,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被岁月风干了的枯干的皮肤,因后背的弓起,在胸前皱起一道道的沟壑,俨然一棵饱经沧桑的老树。

  一颗种子,在时间的孕育中,悄然诞生。于是,他在彷徨中,随风漂泊,然后,在这厚重的土地上落脚,生根,发芽。他的一生,活着,就好像是惯性,他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事物,即使,他只是泛泛之辈。

  命运,将他的最幸福和最痛苦,都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中。命运,让他一生逃不开“孽子”的罪责,曾经的浪荡不羁,年少轻狂,一夜之间,他输光了万贯家产,气死了父亲。命运,也让他在艰苦的劳动中深深忏悔,重新成长。

  命运,让他在战火的洗礼中,在饥寒交迫中,在咬紧的牙关里,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学会了对生命的坚持与执着。命运,也让他在战火纷飞中绝处逢生,奇迹般地回到了家人身边。

  命运,让灾难与痛苦代表了他的一生,让他的至亲至爱,一个个记忆中鲜活的生命,相继在他毫无防备中离开,徒留悲凉黄昏中,坟冢前,一双颤抖着的双手,和一双空洞的眼眸。命运,也赋予了他一种沉重的责任,让他在失去至亲的巨大悲痛中,放弃了随之而去的解脱,而选择了留在这个悲伤的世界,去照顾健在的亲人,去尽自己活着的责任。

  命运,也恩赐了他一路相伴的幸福,他三生有幸,修来一个贤惠能干的好妻子,无怨无悔,倾尽一世温柔,陪他终老一生,以至于,他可以在她最后的日子里,背着她,在落日余晖的田野中,静静地走着,怀旧地诉说着,欣慰地笑着,悄悄地哭着,陪她走完人生的旅程。

  命运,让他在苦难中学会了忍耐,以至于他可以随时从容应对,并倾尽全力让自己以及身边的家人好好地活下来。命运,也让他超脱自己的苦难,用自己朴素的善良的心,来对别的生命给予同情,以至于他救下了要被宰割的老牛,来陪自己安度余生……

  如今,当这一切不堪,一切苦难,一切幸福,一切荡气回肠的记忆都随着远方的残阳归于平静的时候,那棵老树依然静静地挺立在那里,不曾弯曲。

  他是那样平静,淡然地讲述他的'过去,没有哭泣,亦没有逃避。可能是那些陈旧的记忆,已被时间风干,成一枚深红的朱砂痣,凝在心口,揭开衣衫时,只闻到一丝淡淡的暖香,而不见那彻骨的疼痛。但是,那些过往,他讲得是那么细致,每一个笑容,每一滴眼泪,他都记忆犹新。从他浑浊的双眸中,似乎能感受到,他的精神曾在命运的转轮中颠沛流离,几乎支离破碎,但他的灵魂却挣扎着,不曾放弃。

  在苦难中忍耐,在忍耐中坚强,在坚强中重生,在重生中幸福,在幸福中再次迎接新的苦难。朝朝暮暮,不断轮回。我想,这便是活着吧。

  在老人和老牛远去的背影中,我感到,他,就是那棵诠释了生命的树,站成了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活着》读后感 篇4

  初识余华的《活着》是在大概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偶然间翻到了这样一个悲情的故事,一个重复死亡的故事,十多岁的年纪怎么也无法理解其中平平淡淡叙述出的“活着”的真谛,只是为故事中一家人的遭遇感到无尽的悲伤,悲伤之余也就逐渐淡忘了这个故事。再次与其相遇发生在“学术人生,书籍共享”活动中,在看到它的一瞬间,福贵和那头名叫“福贵”的老牛就再次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迫不及待地找到它,细细品读。

  《活着》是一本薄薄的书,通篇不过五万余字,故事虽然让人无尽悲痛,叙述却是平淡地出奇,余华用平静的语言讲述了一个老人与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了福贵平凡却坎坷的人生:年轻时的福贵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地主家少爷,败光家产的他气死了自己的父亲,给母亲买药时被抓了壮丁,辗转两年经历了几番生死终于回到家中,女儿却因一场病变得聋哑,一家人日子虽然过得穷苦但是总算都在一起。然而命运并不眷顾福贵,小儿子有庆被抽血而死,接着女儿凤霞难产送命,妻子家珍在病了几年之后离他而去,偏头女婿二喜和小外孙苦根成了福贵唯一的依靠,可是不久女婿被水泥板夹死了,苦根跟着福贵艰难过活。噩梦仍然没有结束,苦根生病时,福贵心疼他煮了一锅豆给他,结果饥饿的苦根由于吃了过多的豆撑死了。到了这里,所有人都以为福贵活不下去了,七个最亲的人都离他而去,剩下他形单影只地活着。但是,福贵埋葬了他挚爱的家人后,又花了一年的时间终于攒够了答应苦根买牛的钱,买回了一头即将被屠杀的老牛,村里人都说老牛买亏了,过不了两三年就要死去,福贵依然把它当作亲人,两个生命默默相守,十几年过去了,老牛仍然陪伴着福贵。福贵吆喝起来:“二喜,有 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呵。”但作者看到水田里只有一头牛,便问这牛究竟有多少名字。老人回答:“这牛叫福贵,就一个名字。”

  我相信,是亲情给了福贵活着的勇气,在他败光家产的时候,在他被困在战场的时候,在他一次次失去亲人的时候,因为他活着,能给活着的.亲人带来希望,能给死去的亲人以安慰,亲情已然内化成福贵坚强活着的信仰。福贵与亲人之间朴实无华、温暖内敛的亲情在苦难的折磨下不断充实和升华,最终成为福贵坦然直面人生变故的精神支柱。福贵最后的亲人将是他自己,即使有一天老牛死去,福贵仍然要为自己而活着,而且会好好地活着。对福贵来说,善待生命就是善待死去的亲人。

  活着是一种幸福,不为别的,就只为活着本身,因为总有一些人,他们或者是我们的亲人,或者是陌生人,他们需要我们为他们而活着,为了看未来更精彩的世界,为了看世间一切的美好,更为了创造更多的美好。余华透过福贵的眼神告诉我们:“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他向我们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只要活着,任何苦难任何悲痛在鲜活的生命面前都不值一提。是的,“活着”这件事本身就已经是足够的理由了,有关于生命的所有词汇在脑海中汇集,在心灵深处极力地搜寻,最终只发现这两个字安然于纸上,柔和地带着微笑。

  生命可敬又脆弱,敬畏生命,善待人生,好好地活着,跟自己的命运一起活着,跟亲情一起活着,跟自己一起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5

  人越怕死亡,就获得越怯懦,而坚强乐观,又是一种对死亡的超越。人会因孤独而痛苦,又会因痛苦而孤独,两者看似毫无关联,但在冥冥之中,互为因果。读了余华的《活着》之后,我才发觉,原来我未曾真正活过。

  坐在窗前,抬头才发觉已夕阳西下,沾染了一些书中的悲怆。在一个黄昏,福贵江苏了他的故事,带着些许无奈,带着些许悲凉,带着些许惆怅与悔悟,再带着些许的淡然。他的一生大起大落,好似一天的太阳,从升起时的光芒万丈,到落下时的微弱呼吸,无一不透着一个老人的释然。

  年少时的福贵,流连于花月场地中,只是因为他还是一个富少,他有着刘村人都没有的条件,有着他人都咩有的尊宠,当他被青楼女子背着行走于大街小巷时,他一切都没有顾及,包括他妻子的父亲。他沉醉在纸醉金迷的世界,他不顾娇妻。他也许从未想到此刻的逍遥只是昙花一现,未曾感觉到烟花易凉时的凄凉,忘乎所以。放浪形骸,当一切浮华都成为过去时,繁华也悄声无息,福贵不知道,他已经跳入了为自己挖的陷阱。

  当富贵败光了家当后,他的父亲没有动手打他,反而表现的很平静。然而表面上的平静如水并不能掩饰心中的惊涛骇浪,福贵的父亲的死,恰巧告诉了我们这一道理。当一个人被上帝盯上后,他不一定是幸运的,还有遗弃。家里的那一抹悲伤还未散去,福贵又经历了妻离之痛。岳父大张旗鼓地接走了妻子和自己还未出生的孩子。福贵的'心中一定一分悲痛吧。会了种地,用着自己的双手和租来的五亩地,养活了母亲和自己。这时的福贵还叫“富贵,”这也是命运的一种讽刺吧。不过这里的福贵,是真真正正的,认认真真的用心活着。

  命运总是变化多端的。福贵刚与妻子重逢,却又被抓去充兵,心理一定十分悲痛吧。当他被幸免回家时,他是否看着那依旧的茅草屋,心里有亲切之情?他看看自己的一对儿女,也许真正感受到了活着的价值吧?眼泪是欢欣的背面,是思念的载体,是情意的流淌。夫妻两人劫后相逢是让人感动的场景。福贵在死亡中的挣扎时有价值的,是对生的期盼,是超越了孤独与痛苦的勇敢。

  可惜上天并不在意他的勇敢,无情地夺走了有庆年轻的生命。福贵心中那升起的希望之火又被浇灭了。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儿子,福贵的坚强被失子之痛冲磨的所剩无几了,他也许自责自己给儿子起的“有庆”这样带着嘲弄的名字吧,但福贵还活着,因为他还有家人。随后女儿、妻子、外孙……都离他而去,只留下了他孤独一人,怀揣着思念,忍受着寂寞,经历着孤独。但这些并没有将他打倒,因为他还有老牛。在凄清的岁月中,他把所有的思念全部寄托在老牛身上。人就是这样,在没有任何人可倾诉、可理解的情况下,他往往将感情转移到他物,超脱了那样苦楚的生活,他在真正的活,不带半点掩饰痛苦的虚假。

  福贵一生的悲惨,是自身命运与社会变迁的交织,活着,为了什么,为了这让人撕心裂肺的痛楚吗?不!正是这种痛楚才使活着的感觉更加强烈。希望破碎后的痛楚使下一个希望更加真挚,使得来的幸福更加珍贵。人生来就注定要伴随悲伤,但正是悲伤人明白了死亡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实是另一种的生,那么人就活的真实、宁静、淡然,就像福贵在静的午后向被人讲诉自己的一生。正如余华自己所说:“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是它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信息,坚持活着,再苦再难也要活着,因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活着》给了我生命的意义。

  《活着》读后感 篇6

  我总以为一个人与一本书的邂逅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缘分,这些呆板的墨色下掩藏的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灵魂,这些灵魂闪耀着,藏在书本里熠熠生辉,等待着人们去发现他们。

  《活着》就是这样一本有生命的书。它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线,那些曾经鲜活,最终变得死寂的生命却已深深地映在我身上。我深深记得初读《活着》的感受,从初始的悠然到其后的凝重,翻动书页的手指愈渐迟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种隐秘的期待呼唤着一个转折,一个让主角福贵走向幸福的转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么的残忍与吝啬,我几乎是一路心痛地读到最后。

  在我看来余华是冷漠无情的,他为什么要让那么善良的妻子,那么聪明伶俐的儿子乃至更多人相继离福贵远去。福贵失去了太多的亲人,最让人心痛的应该就是福贵的儿子有庆吧,福贵的.儿子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有庆对生活充满无限的向往和希冀,即使贫苦艰难的生活,即使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他都那么地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他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所以当他在父亲面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衷心地笑了,因为我似乎看见了有庆的希望。可是令我无法接受的是有庆的突然死去。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被逼着去献血,他竟因为抽血过多而死亡。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作福贵的老牛。

  一个时代的兵荒马乱总是会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福贵是不幸的大部分的中国人在那个时代的缩影。它本身就有一种泥糊不上墙的混沌,却要他经历层出不穷的逃亡和失去,一次次为了活着而失去了自己的底线。他好像在一路奔跑中只有一个欲望,那就是活着!看着他过着猪狗般的逃难生活,不顾一切地要跑,要回家啊,他的形象让人看起来可笑,又可悲。最后他经历了一切终于活了下来,回了家,亲人们却一个个离他而去了,最后还是他自己一个人,苟延残喘地过,活得没有人样。但那又如何?生命之所以生生不息,延续万年,就是因为有人咬着牙也能挺过来,再活个几十年的生命的强大。生命的不息,在于就算生命如此脆弱,如此饱经沧桑,也要承受着!即使到最后,无亲无故,生命回到最初的个体,也要在田野里含着麦秸,带着打不倒的意志,活下来!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不禁有些战栗。全书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阖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更多难以承受的苦痛,我们依然要坚忍,顽强。这或许就是生命的力量,这或许就是活着的呼唤。

  生老病死,我们都得一样一样地过,生命只不过是个过程罢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一个方式,真实清醒并发自内心的去实现它的价值,到了那一天,但愿我能带着平静的微笑向世界道个别,也对身边的人说声再见。

  《活着》读后感 篇7

  活着,是一个充满了力量,充满了希望的词语,但是其中也包含了诸多的无奈与辛酸。正如余华的《活着》讲述了一个老人福贵波折、坎坷的一生,为了生存的斗争。而当时中国动荡的历史背景也给这个故事平添了一抹哀怨与凄苦。

  一个底层人民在风口浪尖是希望的,仅仅是活着,简单甚至贫穷卑微的活着。

  这本书以悲伤为主基调,斗争的烙印,恐惧的图景,生活的骚乱从头至尾贯穿整部作品,展示了老人福贵的一生坎坷,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带给底层人民的动荡与混乱。

  读《活着》是一个十分残忍的过程,读到老人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的离去时,仿佛能感觉到他由最初的伤心痛苦,再到彷徨无奈直至最后麻木的转变,这位看似坚强的老人的心其实早已被伤得千疮百孔。

  终于,只剩他一个人在这世上苟延残喘,所有亲人都已离去,独留他一个人在这世态炎凉的世界苦苦挣扎,只有老牛陪伴着他,在岁月的荒流里,时光的隧道中,默默前行。

  为什么老牛会被福贵选中?而福贵又为什么会买下这头老到甚至马上要死去的牛?或许是因为同情,或许是想救老牛一命,但是我更倾向于老人福贵在看到老牛的时候在老牛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与老牛产生了一种惺惺相惜的共鸣。

  对于福贵来说,他大概是最痛苦的人,亲眼看着所有亲人一一离去,亲人与这世界诀别,自己却无能为力,最绝望的不是自己离开,而是看着别人离开却只能表示无奈。但是,他又是最幸运的,亲人都已离世,皆由自己亲手埋葬,自己孤身一人,在世上无牵无挂,没有牵绊,就算哪天就去世了,也算是没有遗憾了。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在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活着》以环境描写作结,给人深刻的思考,歌颂了活着的力量。这是一部悲剧,它的结局同样也是沉痛的。

  读这本《活着》,让许多人潸然泪下,书的风格让我们与福贵同甘共苦。好运垂顾他时,我们欣然微笑,当他被厄运打击,被生活压力压得抬不起来头时,我们黯然垂泪。

  福贵其实早已看穿这世界、这命运,所以,在一个明媚的'下午,他选择云淡风轻的说出这段坎坷而并不算幸福的经历。

  活着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并没有答案,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有人认为只要活着就好,不必要求太多,有人认为活着,就要活得精彩,平庸的活着不如痛快的死去,有人认为活着就有希望,就有前进的动力,我的答案是什么,我自己也不得而知。

  作家只为自己而写作,只为内心而写作,读这本书,能够在书中与另一个自己相遇,遇见那个未曾谋面的自己,遇见那个最本真的自己。得到自己最想要的答案,品味自己的人生,思考着自己的“活着”。

  悲剧总在不经意间到来,接踵而至,猝不及防让人无法喘息,但只要充满希望,不放弃,一定能守得云开见明月,当你看见面前的阴影时,你要明白,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

  复杂的世界里简单就好,《活着》的世界,活着就好。不必争抢太多,简简单单,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8

  历经千辛万苦,福贵得以与家人团聚,可生活的难题再一次摆在眼前——有庆到了该上学的年纪,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福贵、家珍只能决定把凤霞送人。可怜的凤霞,还不知道自己就要被送走了……我们无法去谴责福贵的选择,因为我们未必能做得比他更好,但也同样心疼懂事的凤霞……

  至于有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乖巧懂事得让人心疼,为了不磨坏鞋子,大冬天的光着脚跑去学校,每天来回几趟割草喂羊。凤霞也是,父母为了弟弟上学把自己送人,她除了不舍之外,没有一点怨念,反而一直惦记着回家……所幸,最后福贵还是把凤霞留了下来。这一家人艰苦却又宝贵的相处时光,真的太少太少了。尽管生活充满了艰辛,严厉地对待有庆也不是福贵本愿,但一家人是没有隔夜仇的。而若是福贵的父亲还在,大概会训斥他:自己都不成器,是个败家子,有庆比你小时候懂事多了。——总之,一定会护着有庆。

  接着,又是人民公社、吃食堂、炼钢……时代裹挟下的福贵一家人,在我们这些局外人看来辛苦吗?辛苦的.。他们自己心里觉得幸福吗?幸福的。这就是余华在自序中所说的,“活着”的力量吧。

  灾年之下,原本朴实本分的人为了活命,也会做出缺德的事。“仓禀实而知礼节”,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不为五斗米折腰——正是因为圣人的数量如此之稀少,而其品格又如此之高洁,所以才显得尤为珍贵,也才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福贵和家珍,也都垂垂老矣——“我不想死,我想每天都能看到你们。”因为对家人的眷恋和不舍,家珍挺过来了,真好。就像电影《流浪地球》里说的那样,希望是比钻石还珍贵的东西。——哪怕是在那样艰难困苦的生活中的希望。

  可谁知,意外来得那么的快——有庆死了。从愤怒,到痛恨,再到无力,最后,只剩心疼。心疼一个勤劳能干而又善良懂事的孩子,还没有来得及长大,就离开了人世;心疼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家珍和福贵,生活已经够苦的了,却还要承受那样的打击。余华没有特意煽情,可读来心情依旧沉重。

  纵观全书,凤霞出嫁是福贵一家为数不多的幸福时光,所有人都流下了喜悦的泪水。家珍对福贵说,自从他回家以后,这个家就“什么都好了”,但其实,生活还是那么的苦,只是,一家人在一起。就什么都不怕了。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要是按年头算,苦根今年该有十七岁了。”凤霞死后,家珍也很快便去了。福贵亲手埋葬了自己的一双儿女,又送走了家珍。现在,只有他自己、二喜、苦根这三代在人世间“受活”。爱无生离,只有死别。

  最后的最后,家人全部离去,就连苦根也死了,只剩下福贵,还在人世间“受活”。我们也就突然明白了,在故事的开头,福贵为什么要骗老牛还有其他的牛在干活——或许,他也是这样安慰自己的;或许,在他心里,那些人儿从来就没有离开过。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老人唱着歌,和老牛一起,渐行渐远,消失在了茫茫岁月之中。人这一辈子啊——黄昏转瞬即逝,人生白驹过隙,黑夜从天而降,死亡终会来临。“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铭于斯,其魂气无不之也,其死而有不澌者矣。”

  《活着》读后感 篇9

  当热情洋溢的领到这本书时,还小声念了一遍《活着》作者,余华,我很好奇,简单的题名而又薄的一本书,它的意义何在呢?

  自“同读一本书“以来,第一次一口气看完全书,读到凌晨2点半多,第一次看书让我许多次泪流满面。我总认为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亲人对你的不理解,当看完《活着》才知道,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

  故事讲述了徐福贵的一生。福贵本来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不懂事,又赌又嫖,后来龙二设下赌局骗光了他的家产。败光家产后,他爹被他气死,幸好妻子不离不弃,他也决定发愤图强。但在去给生病的母亲请郎中时被抓了壮丁,加入了国民军。后被解放军俘虏,给他返乡钱让其返乡,与家人重逢。本以为就此以后可以安安心心过日子,更加让他惨淡的是,他的儿子有庆因为跑去给县长夫人输血,而被活生生的抽死在了医院。他本想着和那县长拼命的,但是后来却没想到连报仇都不行,因为这县长刚好又是他被抓去当壮丁时的战友春生。再后来他的女儿在生孩子的时候也因为大出血死在了这所医院,他的老婆家珍没过多久也因苦痛的命运而去世,他的女婿因为工地事故也死了,只留下了他和他的孙子。但没想到的是,最后连他的孙子也因为吃豆子而被活生生撑死了。最后剩下他跟一头牛。

  正如书中所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对于“活着”,不同的人总是有着不同的看法,身份处境不同带来思维火花的碰撞已然不同。对于徐家大少爷福贵来说,“活着”便是恣意妄为,便是在各种情况下,争当那千古不孝无双的名号,吃喝嫖赌便是他的孽子风范,浑浑噩噩便是生活常态。当他已然沦为了那个乡下老农时,对于此刻的福贵来说,“活着”便是一个极其简单的字眼,便是在那间茅草房子里,守着家人,混一个饱暖,守一世清贫了,这便算是“活过”了。对于身处十年炼狱的广大农民来说,“活着“不再具有别的深意,就是如此单纯的.在痛与痛苦之中麻木便是常态。

  读罢全文,再次领悟漆黑封面上“活着“两个字,心中有一种感动,也有一种力量,活着是老天赋予我们的一种能力,简单的两个字却有着太深的含义,它充满对生存的渴望和对幸福的追求,但往往现实的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苦难和平庸,而只是我们一点点的去承受,去担负起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正如书中所说:“做人还是平常一点好,挣了这个挣了那个,争来争去赔了命。”人活在这世界上不容易,能活着就最好,要好好的活着!我觉得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要感受这个人生的快乐而不是来争强好胜、抱怨老天的不公平。

  现在我们虽然没有生活在最好的年代,但幸好我们也没有生活在最坏的年代。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不被世俗的浮华蒙蔽双眼,用心聆听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声音,拥抱最真实的自己,笑对人生,好好的活着。一辈子很长,一辈子也很短,我们无从得知是否有前世来生,但我们知道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活着本身就是生命的奇迹,所以从现在开始,活在当下,珍惜眼前,心存感恩,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愿我们每个人无论遇到何种挫折、困苦,都勇往直前。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像福贵一样,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坚强的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10

  时间的拉伸勾勒出一代代人的幸福或窘迫,坦然淡定的叙述突显出一个过来人的辛酸和顿悟。在那个年代,一片绿荫,一个少年,在田间地头,阅完一个老人的一辈子。合书而思,再谈论作者笔法似乎又落入官套,而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的一生对思想的冲击是再怎么高调评论都不为过的。

  在那个死亡和活着一样普遍的年代,任何一个正常性情的人都会在自己的亲人或近邻甚至陌生人的尸体被抬走的瞬间真切地感悟到生命,而这份感悟绝对比西方死气而刻板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更深刻,更具有哲学性。

  虽说主人公福贵早年是个纨绔子弟,但破落后的思考以及对情感的'解读都彰显着这个人并不肤浅。就像我们的人群中,在实施了有损人格的行为后,一部分人否认,甚至错误地交代给自己的内心;一部分人极力讨好被施与恶行者,局限于表层的和谐和圆满;还有一部分人,他或许不会表露歉意,但却痛苦而自责地深省,体悟罪孽的根源并自己评析,哪怕对方不解,但自己却也释然。

  煞是感动于福贵在别人口中得知自己头发白了大半时,回家端视妻子良久,告知她时间的流逝。概叹一种夫妻共生同难的幸福,一种此时非彼的酸楚,一种来日不测的无奈。我突然想到,也许只有借别人的眼睛,或是借日后以时间为轴的长篇记叙,我们才能在恍惚间意识到所谓生命如白驹,倏忽而已。

  也感怀于福贵在描述妻子的死时并未煽情泪下,而只是简单地说“她死得很好”。这又是何等深沉而有着非常之意味。微笑着回味相伴了大半辈子的爱人的生命终结处的状态,似乎也只有这个看开了人生的老人做得自然而拿得上台面。

  还有女婿二喜与福贵的对白。“爹,我死了埋在这里”,“这块地就留给我吧”对于死亡毫无畏惧,毫不避讳,活着的人以商量的语气对死亡居所达成共识。这不是思维的极端,而是一种常态,决定这一切的,是那个时代,是苦难的命运,是活着本身。

  也记得苦根在父亲二喜死后活泼如初,竟问道“死”是怎么回事。若说童言无忌,未免太过表层。我倒是从中感到一种震撼。苦根不了解死亡,福贵则太了解死亡;一个处在生命的始端,一个接近生命的终处。两者都能看开。前者因为对生命的无知,后者源自对活着的解读。如果苦根活着,若干年后,或许当年的苦根真的就成了年老睿智的福贵,而看透了一切的福贵,也必然回皈原始而本真的苦根。

  苦难的命运相继在福贵身边带走了父亲徐老爷、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妻子家珍、女婿二喜、外孙苦根,到头来相伴朝夕的竟是一头叫着自己名字的老牛。他抚慰负累的老牛,跟它对话,谈幻化出的家珍、凤霞。这何尝不是自说自话,自我抚慰。这种看似麻木的睿智让孤苦伶仃的福贵坦然地接受着这个世界,坚毅地活着。

  死亡似乎是个时人相当忌讳的字眼,带点形而上的终极思维。因而活着也就失去了原本的冲击力,因而生命也似乎没有了原来价值。以至,小悦悦在众目睽睽之下无人施救而丢了性命;当今社会竟为了跌倒的流血不止的老人扶不扶争论不休。

  不想再次针砭时弊,只是我觉得,对死亡的不敢提及,造成了对活着理解的误区;我也只是觉得,活着的福贵,很是令人仰慕。

  《活着》读后感 篇11

  初次接触到这部作品,是在中学时期一次写语文练习册上的阅读题,那些题目我已不大记得了,但题目中节选的那些文字却始终盘旋在我的脑海中,带给我心灵上的感触,所以,后来我便去买了这本书,将那个没有讲完的残篇完整的读了一遍。《活着》确是一部读来令人触动令人心恸的作品,它令我了悟了" 活着就是幸福" 这一句简单的话的意义,令我对" 生命可畏" 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福贵好赌,最终将家产赌了个精光,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气死,母亲也在贫困中重病最终逝世。而福贵的妻子辛苦将儿女养大却也逃不过死亡的命运,他的`一双儿女也相继死去,故事的最后只剩下福贵和一头老牛——福贵,相依为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福贵的活,我不知道对于他来说究竟是上天的眷顾还是惩罚,但毫无疑问,福贵是一个能忍受孤独而坚强的人,在亲人一个又一个离他而去时,他也没有放弃过自己,哪怕孤独,哪怕心痛,他在最后也能够为了活着而活着。

  " 活着就是幸福" 这句话被福贵的妻子家珍诠释了意义," 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给你做一双新鞋" ," 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见你们" ,这是家珍的话语,不想死,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不想离开自己的亲人,只是怕死后再也见不到他们,这朴实的话语所表达的,不正是真实的最感人的情感吗?只

  要家人天天在一起,好好活着,也许这就是家珍所认定的幸福," 活着就是幸福" ,不仅仅是自己活着,还要身边的人活着,那才是幸福。这种幸福,常常被我们忽略在生活中,当过年与家人团聚时,当打通一个个熟悉的号码时,都是我们可以称为幸福的时刻,有时这样回想才发现自己已拥有太多,正是因为拥有,才觉得它们并不重要,甚至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回想书中最后,福贵与老牛为伴,那老牛明明已经老得快要行将就木了,却仍固执地活了下去,陪着同样年迈的福贵,这种陪伴是最温暖的幸福,所以珍惜陪伴在你身边的人吧,他们带给你无尽的爱与温暖。

  书中的福贵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过,这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坚韧,无论有多痛多坎坷,路依然要走下去。余华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生命中的苦难与艰辛都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的,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本身也是一种责任。这种体会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沉重,每一个生命都是我们要敬畏的,因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他为了活着而付出了多少……

  《活着》是一部令人心痛的作品,但同时,它带给我的震撼和体会也使我获益匪浅,我认为这是一部好作品,它能让我体会到生命的厚重和沉痛,让我们去深刻的反思活着的价值和生命的责任。

【《活着》读后感】相关文章:

活着的作文03-17

活着,快乐作文08-30

活着的意义作文08-24

活着优秀作文03-02

活着读后感06-18

【精选】活着读后感08-01

(精选)《活着》读后感07-10

《活着》读后感01-13

活着的读后感11-10

活着读后感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