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红楼梦的读后感
红楼梦的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8-15 11:51:09
  • 相关推荐
红楼梦的读后感15篇【热门】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楼梦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的读后感1

  珍珠玛瑙《红楼梦》(读后感一)作者:铁木唐这里是《红楼梦》读后感,全新观点,希望爱好《红楼梦》的网友常来看看,指点指点,珍珠玛瑙《红楼梦》(读后感一)。首先说几句跟《红楼梦》沾边的话。

  重庆网友丁大华在一篇文章里指出:"一百多年来的《红楼梦》研究,还在原地打圈圈。"草民有同感。记得西方圣哲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意思是,在真理和老师发生矛盾时选择真理。而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却有三种态度,一是打倒老师追随真理,二是反对真理继承老师的错误,三是既不认为老师错,也不认为真理对,交给时间老人去裁判。《红楼梦》的研究历史就是沿着这个路子在循环,读后感《珍珠玛瑙《红楼梦》(读后感一)》。有了网络之后,《红楼梦》研究的垄断才被打破,与垄断者持异议的文章才得以发表。

  《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本人认为它是写女人,为女人的命运而呐喊的书。书中集中了各种典型的女性,展现他们的才智,展现他们的`情感,展现他们自由平等的梦想。具体一点说,贾宝玉和一群女人隐喻的是皇帝与宫娥彩女"七十二嫔妃"。因此又可以说《红楼梦》是写后宫的,是写女性这个弱势群体的书。中国文学史上是仅此一部吧。外国文学史上有没有呢?单就这一点说,《红楼梦》当然是名著。何况它还是文学著作的极品。

  有人说《红楼梦》不好翻译成外文,仅这书名就找不到对应的词。我想,若把书名变成"红墙院内女人的梦",能不能翻译?

  中国从秦至清二千多年,妇女始终处于社会底层,是受苦受难最沉重的群体。即使是后宫嫔妃,衣食不愁,而那种牢狱似的精神生活也是度日如年啦。男人事业上的失败要女人承担罪名。女人是祸水,女人不能参政,女人与小人难养等等。《红楼梦》反其道,举出十二又十二个女人回应这些怪论。

  《红楼梦》全本写了一系列大事:秦可卿大出殡,元妃省亲,查抄大观园驱逐晴雯,探春治家,刘老老两进荣国府,鸳鸯拒嫁,尤三姐殉情,最后的压轴戏是宝玉宝钗联姻。这些事像一串念珠穿在一起,表达一个主题:自由在哪?平等在哪?穿这一串珠子的"线"可以说是贾宝玉。

红楼梦的读后感2

  网,勾勒起来似乎很简单,左牵一道丝,右连一道线;

  网,编织起来又似乎很难,上编一条,下拉一根,谁知道什么时候忽然错了位断了线;

  终于一张网结成了,一张世上独一无二的网。

  可你又知道,这张网包容了多少种感情,交织了多少的汗水。

  老老少少的亲情,姐姐妹妹的友情,男男女女的爱情,早就在这张网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站在网中央,放眼望去,一条条网线是那么的清晰,上面似乎还有许许多多闪亮的光芒。

  一是宝玉和黛玉的恋爱悲剧,它带出使二钗和婢女的婚姻不幸,是这网中的一条主线。

  二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贾府的衰落,凤姐探春的理家和失败,也是这张网中的一条主线。

  三是贾政宝玉父子围绕着走什么人生道路而展开的矛盾,它涉及到宗教教育科举入仕等制度,又是着网中的一条主线。

  网,网罗着多少欢乐,网罗着多少不幸,网罗着多少遗憾。

  人世间的幸福,人世间的悲哀,早就在网上交织。剪不断,理还乱。笑容,泪水只不过一念之差。

  生活的真实,语言的真实,人物的真实,在这张网上也早就让人如透过玻璃般看待的真真切切。

  姹紫嫣红的大观园,姹紫嫣红的亭台水榭:怡红院,潇湘馆,蘅芜院,紫菱洲,藕香榭……在这张独一无二的网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潇湘妃子林黛玉,事不干己不愿多说一句。两个不同的`人在这张共同的网上相遇了,想必这就是缘分。

  大观园并不是一个好玩的地方,它是一张网,是一张封建社会的网。在网上的人固然有缘分,能够相遇在此,这是值得乐的;但在网上的人也只能够跳跳走走跑跑,却始终被束缚着,有谁又能够走的出去呢这是令人感到悲哀的。

  网是美丽的,根根晶莹的丝线是那么令人赞叹,令人向往;

  网是可怕的,一旦置身其中,便不能够自拔,只能深陷下去,彻底被网罗住,无处可逃。

  网,终究是网,它也有自己的本性。蜘蛛是为了让自己有个温暖的家,捕杀小虫子,对蜘蛛来说,它是美丽的,而对小虫来说,它的可怕的;交通网是政府为了规划建设而建造的,可是过于错综复杂,司机便不能认清方向,对于政府来说固然是值得骄傲的,可对于司机来说,有时却是模糊的;人际关系也是如此,每个人对它都会有不同的感觉。

  就像“红楼梦”一样,是福是祸,是悲是喜,终究又有谁能够说清楚呢?

红楼梦的读后感3

  每次阅读《红楼梦》,心里总有一份暖流经过。他能走近每个不起眼的人心里,能理解每个卑微的人的不容易。在这个世界上卓越非凡的人仅是少数,大多数人一生也都在平凡的活着,还有一部分人一直挣扎在伤痛中………作者的这颗慈悲之心,悲天悯人的情怀,总让我有被疗愈的感觉。

  很深刻的细节是作者在描绘唯唯诺诺,自卑的贾环的时候,没有仅仅描绘贾环如此地自卑,如此地小气,还描绘了贾环作为庶出,周边人的轻视,当时整个儒家社会的制度及贾环当时生存的恶劣环境,赵姨娘也没有给他多少的爱,这是贾环性格的.必然结果和不得已的根源,作者把这一切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让我们去感悟…….繁华和衰落,作者经历过如此多的世事,还能保留着对世间的这份真情,对美的感激,对世间美好的所有事物深深的眷恋,我看了深深被感动了,有些东西在我的心里走过了一遍又一遍。

  每次阅读《红楼梦》的时候,觉得他越来越有味道时,我发现我的青春岁月一去不复返了。青春时期的单纯,为赋新词强说愁,快乐,翻过学校围墙外的一切,在读《红楼梦》的时候,感觉在心里又重温了一遍。过去20多年辛苦的求学生涯,成绩平平如温水煮青蛙般让人事后想起疼入骨髓。或许在一部分的人的青春岁月中,压抑,难受等也是他们青春的代名词。伴随这些人内心深处的各种涌动,被压抑的情绪,有些的力量放在隐蔽处,不断滋长。我很想做这样一件事:很想用自己的力量告诉他们,一切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每次阅读《红楼梦》的时候,我总觉得红楼梦就是我生活的这个世界。作者对人性描绘如此地深刻,常常让我把自己代入其中去思考:如果我是贾母,我也会选择薛宝钗作为孙媳妇;如果我在贾府,也喜欢又能干又聪慧的宝钗;如果我是贾政,我对宝玉也会是“恨铁不成刚”的心态,如果我是王熙凤,也会对贾琏这“榆木脑袋”少一分感觉……..真正好的小说会让读者静下心来去思考,真实人生特有的味道。

  生命,生活,生机,我始终对人生葆有一份热情和真爱,我也始终相信过尽千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更始终希望自己是个温暖的人,即使能看明白岁月的无情,人性的变幻莫测。

红楼梦的读后感4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红楼梦的读后感5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开始我并不喜欢它,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是老师推荐我们并且还要在放假之后检测,我怀着不情不愿的心情捧起了它,却越来越爱不释手。

  初读时,只觉得书中的故事太过繁杂,人物关系很难理清,但是为了检测能够过关,也只能硬着这头皮往下看,一开始读到关于林黛玉的描写时,只觉得她太过矫情,而且不懂得处世之道,言语犀利,而没有什么风度的小女子而已。可当我读完整篇红楼梦之后,我才发现我错了。黛玉的小家子气并不是因为她天生的性格,而是她不懂,不懂这世间的冷暖。就拿刘姥姥的事儿来说吧,看到刘姥姥的贪得无厌,黛玉心中自然有些不平,言辞刻薄了点儿。

  黛玉是一个很有灵气的人,思维灵动跳跃,写诗填词,向来别具一格,骂起人来也是尖巧俏皮,促狭刻薄,但他不曾想到的是,像刘姥姥这样的乡野之人,那能够与她们这些富贵之人相比呢?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为了自己和自己的小孙子能够过冬不惜拉下老脸,自毁形象,把自己当作小丑一般,哄贾母和众人开心。其实黛玉的`刻薄也不能全都怪她,只是因为她不懂,她不了解穷人捉襟见肘的困苦,不知这世间竟然有人能为了生计放下自己的尊严,正是因为这一点,导致了黛玉那悲惨的一生。

  大多数的人看过红楼梦之后,都会觉得黛玉是一个有才华,但非常善妒的女子。我这样说也是有依据的,说不清是哪一回了,只知道宝玉因为黛玉的嫉妒而烦恼了很久。听别人说有一个道长有这些偏方,便去寻那道长,那道长用轻佻的语气说:“只需干净的梨一个,冰糖少许,陈皮二钱,加水熬制,方可服用,你大可放心,若是一天不好便吃两天,两天不好吃一个月,就这样一直吃下去,反正此汤药无毒无害,就让她吃一辈子,吃到死,死了还嫉妒什么呢?呵呵……”宝玉见道长疯疯癫癫的样子,也就没敢给黛玉喝这幅汤药,但或许宝玉坚持把这幅汤药给黛玉喝,最终黛玉可能性情会大变,这一切我们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了。

  回顾整篇红楼梦黛玉的遭遇,很让我们怜惜。可是她生活在那样的封建社会,注定了她的悲惨一生。从中我体会到了: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环境,都得去适应它。

红楼梦的读后感6

  《红楼梦》是了不起的。它在中国古典文学里面,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空前未有的东西,就是把女人当人看,对女性尊重。

  封建社会把人不当人,尤其把女人不当人。中国古典文学尽管写出了不知多少美丽的女性形象,但是,其中最高的也不过是敢于为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而斗争的可爱的形象;其次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可同情的形象;再次是可怜悯的形象;最低的则是供玩弄侮辱供蹂躏的对象。

  封建眼光把女人看作第二等的人。曹雪芹却说:“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余,悔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在他的笔下,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探春、鸳鸯、晴雯、紫鹃、平儿……几十个青年女性,不仅仅是聪明,而且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的,“行止见识”不凡的,有独立人格的人。

  就拿林黛玉来说,书中充分写出了她的品格,她的幻想和追求,她的'高出流俗的“行止见识”……如果不是了解这一切,深深感到这是一个高洁美好的人,如果不是久已感她之所感,受之她所受,和她同忧同乐,同笑同啼,她的悲剧就还会有这样回肠荡气、惊心动魄。如果不知道这一切,就不能充分体会她含恨而死时最后那句没有说完的话“宝玉,宝玉,你好……”的全部惨痛的含意。

  有着这样悲剧的,不仅仅是林黛玉一人,还有青春守寡的史湘云,李纨;出嫁一年便被丈夫折磨死了的贾迎春;远嫁的贾探春;悲观绝望青春出嫁的贾惜春;跳井而死的金钏儿;含冤而死的秦可卿和鸳鸯;撞壁而死的司棋;斥逐羞忿而死的晴雯;被强盗抢去的妙玉……她们都是“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曹雪芹用她们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酒,这就叫作“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笼罩全书的《红楼梦曲子》,更是直接的女性颂歌的大联唱。它歌颂林黛玉是“世外仙姝寂林。”歌颂宝钗是“山中高王晶莹雪。”尤其是歌颂湘云道:“幸生来,英豪阔天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似,霁月光风耀玉堂!”更是高度的尊敬,满腔的同情!听了这样的歌颂,才能深刻感受她们的悲剧!

  所以《红楼梦》是女性的悲剧,又是女性的颂歌!

红楼梦的读后感7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前世的情缘,后世来还。一段神话,揭开了尘封的记忆;一块宝玉,勾出如烟如云的世事,如醉如痴的想念;一脉情思,让我们回味再三。

  我曾感叹结局的悲哀,黛玉的抱憾而亡,宝玉的看破红尘,宝钗的夜对孤灯,以及贾府的衰败萧条;我也曾抱怨曹雪芹的狠心:“为什么不成全宝、黛的爱情,反使他们阴阳相隔,最后落得个天各一方?人世间就真的只有忧愁与伤心的泪雨吗?”

  放下这本书,却放不下一腔忧愁,放不下宝、黛的爱情悲剧,放不下颦儿的泪、颦儿的忧、颦儿的愁、颦儿的苦。

  她有闭月羞花之娇美,却“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显出她的弱不禁风,她的泪眼朦胧、魂牵梦萦。

  她本是冰雪聪明的奇女子。魁夺菊花诗的潇洒,庐雪庵争联即景赋诗的敏捷,与湘云月下吟诗的才情,至今还历历在目,她将无人能比的才情发挥得淋漓尽致,令我折服,令数千万人为其倾倒。但细细品来,纤巧感伤的字句后,又隐藏了多少眼泪,多少心酸。

  身世的凄惨、寄人篱下的痛苦,谁人知晓?孤傲自许的清高,天真率直、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注定凄凉结局,泪尽而逝。

  三月,花朵艳放,花香满天,黛玉,却用锄将一瓣瓣青春的碎片,连同自己的泪珠儿,一起埋入芬草菲飞的泥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把自己的渴望、梦寐、生活的苦涩,全都埋入土中,却埋不掉孤独,如影随形的孤独,与生俱来的孤独。

  与宝玉爱情的凄苦,本是情投意合,情意绵绵。宝玉是她唯一的知己,可天不由人,性格孤僻、人缘不好,成为她通往幸福大道的.一块绊脚石,使得原本疼爱她的贾母对她渐渐疏远,胜利的天平自然倾向了城府极深的宝钗这边,凤姐的一出偷梁换柱计使两人痛失所爱,黛玉含泪焚诗,含恨归去,从此阴阳相隔,宝玉疯疯傻傻,后看破红尘,削发为僧。可悲,奇苑仙葩早做北邙乡女!

  黛玉的悲剧,始于封建社会的黑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愚蠢,曹雪芹之所以塑造这样一个悲剧典型,可能是为了告诉世人:那时还有多少才情兼备的女子被封建社会的黑暗所淹没,在苦难中挣扎。多少才子,厌恶官场,落得个一生贫困潦倒。曹雪芹是否也把自己的痛思寄托在这个奇女子身上呢?无人知晓。

  清冷的晚风撩起岁月的帘幕,斯人已去,后人无语……

红楼梦的读后感8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伶俐的模样形状,深意的浅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味,潇洒的文采…

  这一切,都是作者依附我国优秀传统文明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一直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别神韵,飘散着西方文明的芬芳.

  以下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形貌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范围高大,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言语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显着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观赏.我以为在中国古典四台甫著中《红楼梦》是可以读屡次,而每次感受都不一样。

  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读高中时,其时看书更多注意故事情节,为了更快知道末了的结局,书中的`诗歌大多跳过了。看完后为书中的人物流下了同情的眼泪,不太喜欢薛宝钗,更喜欢林黛玉。

  前年,女儿要看《红楼梦》,帮她借了一本成人看的,她看了几天,可能看不懂,就不再翻了,我就一字不漏的再看了一遍。我才知道高中时没有读的诗歌写得是多么的好。作者曹雪芹要是不是家境中落,看透了情面冷暖、人情冷暖,他写不出《红楼梦》,作者把他对人生的看法和感悟,都融于小说里,他埋头写了一部不朽的名著,我以为《好了歌》是作品的中心思想,人生只有一世,到生命的尽头,名、利皆是空,不要为他人做嫁衣裳,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红楼梦不愧为中国四大奇书之首,我读了感叹万千,以为十分有趣,但最令我伤感的是书中人物生命的软弱,里面的太太小姐公子们都是养尊处优,稍微受点风寒就会大病不起,紧张的甚至会失去生命

  表现落魄公子贾瑞,见了王熙凤起了色心,却不识王熙凤不是好惹的,效果受了王熙凤的教训,大冬天子夜受了凉,得了风寒,加上自己相思成疾,末了居然理想致去世。然后是秦钟,也是受了风寒,加上心理打击,没几天就没了命,可惜他一表人才,正处花样光阴。

红楼梦的读后感9

  我虽不喜欢《红楼梦》这本书,但我喜欢薛宝钗这个人;我虽没看完《红楼梦》,但我深知薛宝钗的可悲之处。

  我对薛宝钗的了解,只源于几个描写她的片段和老师的介绍,也许正因为这样,我个人认为这可能比较公正些。

  大部分《红楼梦》的读者不说林黛玉的尖酸,却说薛宝钗地虚伪,因为他们和曹雪芹是同一阵地的。他们把太多个人情感投在了林黛玉的身上,而薛宝钗是与林黛玉唱反调的,自然是不讨人喜欢的。但从是我这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说,薛宝钗身上也有许多闪光的地方。

  一才智

  宝钗足以与曹操媲美,他们虽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但他们同是自己时代的“乱世枭雄,治世良相”,唯一的差别就是须眉之身。

  林黛玉的尖酸挑尽了贾府人的“不是”。可湘云让她挑宝钗的不是时,她只能说“当然……不敢……”,依我看恐怕是不能。宝钗有才,比林黛玉要更胜一筹。但她知道老太太以“女子无才便是德”,要么深藏不露,要么一鸣惊人,如果是曹操可能也会自叹不如,林黛玉岂能与之相比?

  宝钗讨人喜欢的本事就更不用说了。赵夫人对她得评价是“宝丫头是最妥当的”。王熙凤也自叹不如地说她“是拿定了主意,不关己事不开口”。

  宝钗在哥哥入狱后主持薛家大局,就这一点林黛玉就根本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了。

  所以在贾府人的心中,这个玩世不恭的薛宝钗是无可挑剔的!

  二相貌

  群芳谱上,宝钗抽的签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她姓薛(雪),住的地方像雪洞,吃的是“冷香丸”,可爱的是她身上挂一块金锁……

  看这段“只见脸若银盆,眼月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又一种妩媚,不觉又呆了”。怎样,薛宝钗的相貌可谓沉鱼落雁,追西施,赶貂蝉啊!她不仅漂亮,而且她不爱化妆,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自己充满自信!

  三性格

  宝钗她不像林黛玉那样多愁善感、时哭时喜;她善于交际,却喜文静、素雅的氛围。

  有一套“金陵十二钗”的邮票上面有“宝钗扑碟”,“黛玉葬花”,这是对两人的性格的最好展现,黛玉只会葬花,不只懂得悼念死了的东西,挽留往昔的美好,这样的人怎么会有出息?年纪轻轻就对活生生的东西不抱希望,不早死才怪!而宝钗却懂得去把握有生机的活物,黛玉与之相比就如一个天一个地!

  结语

  看过《红楼梦》的人只为林黛玉的情爱而悲,而我觉得宝钗更可怜——她得到了胜利却没有爱情;她得到了物质满足却没有心灵的充实,这难道不比黛玉更可怜吗?

红楼梦的读后感10

  我第一次读红楼梦时,还是在我九,十岁的时候。那时看,就感觉这本书很无聊,枯燥。可最讨厌的还是林黛玉,老是哭哭啼啼的,真真是让人厌烦,那时,我想:林黛玉也太柔弱了吧,竟经不起生活中的一小点的挫折,每次,遇到挫折就在那儿哭,这有用吗?当然没用。哭就可以解决事情了或是能改变事情的结果了?自然也没用了。那时候,我并不喜欢林黛玉,我更喜欢的还是薛宝钗,她很坚强并且沉着冷静,不似林黛玉般的哭哭啼啼;她也十分懂得世故圆滑,懂得在什么场面说什么话,又该在什么时候说。再来说说这本书的另一个主角——贾宝玉,他从小就爱跟贾府里的女眷玩,一点都没有男子汉应有的气概(我本人这样认为,以上都是本人自己对红楼梦的观点。)——也真是巧了,在他满岁抓周的时候,他竟抓了一些胭脂水粉,这让贾老爷大失所望,可贾夫人还是把他当做自己的宝贝根子一样疼着。

  再读的时候,是最近。我再读了一遍,竟也悟出了跟当时不一样的感悟:再次看时,竟不觉得她哭哭啼啼很惹人烦了,竟也觉得她直率,也小孩子气得很:宝玉说:“只许和你玩,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她那里,就说这些闲话。”黛玉说:“好没意思的话!关我什么事?又没叫你替我解闷儿!还许你从此不理我呢!”说着,,便赌气回房去了。看到这儿,我的嘴角勾起了微笑,不知是笑林黛玉的孩子气呢,还是笑宝玉呆雁似的言语。在书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并不是每天大鱼大肉,丰衣足食的贵族们就是最好的,其实他们才是最惨的,在像清代那样封建社会,婚姻不是那些贵族们自己可以掌控的,他们(贵族们的长辈们)一般都是对自己的家族有利益的.,要不然,嫁过去还有什么价值呢?

  这也使贾,林两人纯洁的爱情撒下了悲戚,而凄美的花雨。也很好地铺垫了宝玉后来中举,却出走了的结局。既然,说到了贾府,就不得不说贾府从昌盛走到衰败的历程。

  本来呢,贾府就很昌盛了,贾惜春成为了贵妃,可谓是锦上添花。因为还没有走到后头那么惨,所以那时候贾府一家子那叫个幸福快乐,轻松惬意啊!谁也没有料到之后,一天,贾贵妃要来探望她的娘家——贾府,因为贵妃在这儿之前,要帮许多的事情,所以将近夜晚才来到了贾府,她和贾老太太等人聊得正欢时,公公(太监)来叫贾惜春回宫,贾惜春依依不舍地和自己的亲人告别,便抬轿回宫了。巧的是,她回去之时也正是鬼神出没,生死轮回之时,也隐喻了贾惜春之死。也为了贾府日后的衰败做了铺垫。

  这就是我读红楼梦的感受。

红楼梦的读后感11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

  一百多年前,曹雪芹耗尽一生心力为我们上演了一出《红楼梦》,让我们了解到人情的冷暖,让我们看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

  每每看一遍“红楼”,我的眼泪便会在不经意间流出,我承认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孩,那你呢,是否曾为黛玉焚稿而流泪,为大观园中的生离死别而感动呢?

  一曲红楼,唱尽人世浮华,诉尽世间离合,道尽人间悲欢;一曲红楼,响彻天穹,使天地为之动容……

  这场“梦”注定以悲剧结束,我们无力改变它。因为它发生在封建制度之下。当时的叛逆只有死路一条。我们只有默默地祈祷,期盼贾宝玉与林黛玉能在世外仙林中过着幸福甜美的生活。

  林黛玉从小丧母,没有受到礼教妇德的教育,保持着纯真的天性,爱自己之所爱,憎自己之所憎,我行我素。后来她寄人篱下,变得更加孤独。在这个冷漠的世界上,她唯一的知己是贾宝玉,今生唯一爱过的人是贾宝玉。但两人的爱恋注定是一个悲剧。他俩都追求自由,但这种叛逆与封建制度格格不入,只好一个仙逝,一个遁世。“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试看春死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首葬花吟似乎早已预见了这个悲剧。

  贾宝玉一生痴痴傻傻、疯疯癫癫;林黛玉一生哭哭啼啼、猜猜疑疑;薛宝钗一生圆滑处世;王熙凤一生算计他人……可最终都只落得一个“悲”字。贾宝玉遁入空门,林黛玉香消玉殒,薛宝钗独守空闺,王熙凤反误了卿卿性命……

  我不喜欢那个认为天下女儿眼泪都要给他的狂妄宝玉,但我却欣赏那个一生只对黛玉痴情的'宝玉。

  我不喜欢那个整天猜疑的黛玉,但我却佩服追求自由与爱情的黛玉。

  我不喜欢那个处世圆滑的宝钗,但我却有些怜悯独守空闺的她。

  在这红楼之中,不论贵为皇妃,还是贱为奴隶;不论愤世嫉俗,还是恪守礼教;不论蹈身槛外,还是顺天任命;不论温和静淑,还是旷达不羁,最终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东,春流到夏……”

红楼梦的读后感12

  乾隆帝连年用兵,军费花费很大;他又六次巡游江南,搞得十分铺张浪费。加上下面的官吏贪污浪费成风,弄得国家渐渐地衰弱下来。

  就在这个时期,在京城流传着一本小说,叫《红楼梦》。开始,人们还弄不清作者是谁,后来经过研究,才知道写书的作者叫曹雪芹。

  曹雪芹原来是一个贵族家庭的子弟。他的曾祖曹玺(音xǐ)曾经得到康熙帝的宠信,被派到南方当江宁织造。江宁是南方富裕的地方,织造是专替皇族办服装的,是个攒钱的差使。曹玺死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父亲曹?(音fǔ)接替了这个差使,一家三代前后做了六七十年织造官,不用说家产越来越富,成了一个豪门。

  雍正帝即位后,因为皇室内部的纠纷,牵连到曹家,雍正帝认为曹家反对过他,不但革了曹?的职,还下令查抄了他们的家。那时候,曹雪芹是个十岁的孩子,已经懂事,看到家庭遭到这样大的灾难,幼小的`心灵受到很大打击。

  父亲丢了官,在江宁呆不下去,只好回到北京老家,生活越来越穷,家庭的灾难又接二连三发生。到后来,父亲曹?也死了。曹雪芹的生活更加困难,他只好搬到北京西郊,在几间简陋的屋子里读书。有时候,连粮食也不够吃,只好喝点薄粥充饥。

  曹雪芹住在郊外,环境变了,接触了一些穷苦百姓,再想起小时候家里的豪华生活,免不了产生许多感触。后来,他决心根据他的亲身体验写出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小说,这就是《红楼梦》。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了一个贵族大家庭贾家从兴盛到衰落的故事。在那个贵族家庭里,大多是一些挥霍享受,专讲吃喝玩乐、放债收租的寄生虫。有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内心肮脏刻薄。小说的主人公,贾家的公子贾宝玉和他的表妹林黛玉是一对嫌恶贵族习气、反对封建礼教的青年。在那个环境里,他们想摆脱旧礼教的束缚,也没有出路。结果林黛玉受尽歧视,害病死去;贾宝玉离家出走;而那个贵族大家庭,在享尽荣华富贵之后,也像腐朽的大厦一样,忽喇喇地倒坍了。

  曹雪芹用十分深切同情的笔调写了这一对青年男女和一些受压迫的婢女,又满怀气愤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在《红楼梦》里,有一段护官符的故事,就是专门揭露这些官僚和豪门怎样勾结起来欺压百姓的。

红楼梦的读后感13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梦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梦想色彩的杯具形像。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杯具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然而,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应当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杯具美。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杯具时恐怕首先是指宝黛感情的杯具;其次是指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杯具。而其中最悲者莫过于黛玉之悲了。真正的杯具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杯具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杯具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杯具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像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并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仅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经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熔铸和创造,他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突出了她的杯具性格之美。

红楼梦的读后感14

  今天,我读了被”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红楼梦属章回长篇小说,成书于清乾隆帝四十九年甲辰,也就是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为《石头记》、《情憎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作之一。最初的《红楼梦》是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只有前八十回(学者研究实为79回,今存第80回本是79回后半,后人割裂已足八十整数;另有学者认为今79、80二回本均为续作混入)。此后,《红楼梦》续作纷纷出笼,据统计,《红楼梦》续书种类高达百余种。最为红学界关注的版本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现通行的续作是由高鹗续全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

  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宁二府由胜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其中有一篇令我难忘的故事,就是第十五回:黛玉焚稿断痴情,宝玉误娶薛宝钗。在这一回中讲述了,贾母请来了一个算命先生给宝玉算命,说宝玉要即刻娶一个金命的女子冲冲喜,这个女子就是薛宝钗,贾母当然答应,她早就看上了薛宝钗。可宝玉死活不答应,贾母的话他压根没听进去。大家都知道宝玉喜欢黛玉,凤娘王熙凤劝贾母说先允了宝玉答应他娶黛玉,到时候再把新娘一换不就行了。贾母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可是她哪里知道,王熙凤是断送了一对有情人,活活的把两人给拆散了。

  我感受到了王熙凤很可恶,她明知道宝玉和黛玉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有情人,还活活拆散了他俩。毕竟结婚是两个家族的大事,可是她竟自作主张给宝玉变了婚事,还不让宝玉去看黛玉,实在是可恶!由此,我也体会到了清朝社会的腐朽,和贵族压迫贫穷人民的不公平。

红楼梦的读后感15

  说来惭愧,还是师范刚毕业时,随便翻了翻《红楼梦》。因为实属才疏学浅,读不懂其意,也就没了阅读的兴趣,一直到现在也没读过四大名著的《红楼梦》。

  暑假里,有幸从学校图书馆借了本《蒋勋说红楼梦》第七輯,通过蒋先生的解读,我对红楼梦的部分章节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第七輯解读的是红楼梦中的第六十一回到七十回的内容。

  解读细致,易于读者理解。比如第六十一回柳家说的.话:“人打树底下一过,两眼就似那黧鸡似的,还动他的果子!蒋勋先生紧接着解释黧鸡是一种斗鸡,柳家的形容那些果子的“看护人”就像斗鸡一样,眼睛睁得圆圆地盯着你,好像说你是不是要偷我的果子?因为只要你进过水果树底下,你就有嫌疑。前面还有一段解释,说大观园的果树都分给不同的老妈妈老管,新鲜水果摘下来以后,她们可以拿出去私自卖,卖了以后赚的钱和主人分。读到这里就理解柳家说的话,水果不像以前掉在地上烂掉都没人理会,现在一个水果都不能随便摘。

  蒋先生能够还原到人物当时的年龄来解读。贾宝玉当时也就是一个十四的少年,和大观园里的丫头情同姐妹,因为当时最小的9岁才能进来,16岁就要出去嫁人,宝玉就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年,他有一副菩萨心肠,他爱惜所有美丽的事物跟青春的女子,他是贾家族中的宝贝,其他人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只有宝玉可以例外,所以当彩云为了不连累别人,而承认自己偷了玫瑰露给贾环,宝玉处于小男孩、小女孩之间的情谊,把这件事承担了下来。所以,作者解读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对宝玉的心疼,是因为他心疼所有的人,他心疼所有的生命,宝玉对每个人生命的尊重也应该受到尊重。

  解读人物特点不参杂个人感情,而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客观去解读。比如兴儿口中的王熙凤:“嘴甜辛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一脸笑;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王熙凤的这些特点,是根据她一步步逼迫尤二姐自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的,随着故事的发展让读者对王熙凤有了这样的认识,对尤二姐充满了同情。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最好还是把《蒋勋说红楼梦》所有的读一读,再读《红楼梦》时或许会略知一二。

【红楼梦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11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8-10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15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7-21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8-04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8-08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8-09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5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6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