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作文>一次有趣的实验作文
一次有趣的实验作文
更新时间:2023-12-03 15:32:09
  • 相关推荐
[热]一次有趣的实验作文13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次有趣的实验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次有趣的实验作文 篇1

  今天,上课铃一响,同学们就急急忙忙的拿出语文书、坐端正,等待成老师的到来,成老师跟往常一样走进教室。可是,我们看见成老师手里拿着一张白纸和一个打火机,连语文书都没有带。我们好奇得看着老师,我既好奇又兴奋,心想老师到底要做什么呢?为什么要拿白纸?

  过了几分钟后,老师终于开口说:“今天我要给大家做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叫做‘001代号’”,同学们一听要做实验,高兴得又蹦又跳,真想知道这个小实验是怎样做的?大家都很想亲自来体验一下这个有趣的小实验!

  首先,老师把那白纸让同学们都检查了一遍,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到“什么都没有”!于是,小实验就这样开始了。只见老师左手拿着白纸,右手拿着打火机,把火机点燃,在纸下烧。可是,由于火太小了,过了十几分钟,白纸上还是什么都没有。所以,实验失败了。同学们唉声叹气,盼望第二次的小实验能成功!

  第二次的小实验又开始了!老师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狠狠心把火调到了最大,又开始烧了。我心想:成老师到底要做什么实验?怎样做呢?我心里有许多的问号。想到这,我觉得实验就象一个迷,需要很多人去用心去观察。所以,我们全班二十几双眼睛紧紧盯着纸下,因为每个人真希望自已能第一个发现其中的奥妙,受到老师的表扬。可是,事实并非如此,没有一个人看得出来,都在那交头接耳。时间慢慢的过去了,只见老师手里那张纸慢慢地呈现出一些“字”来。又过了十几分钟,纸烧的直冒烟,但是,纸上的字却越来越清楚,实验终于成功了!离讲台远的同学都争先恐后的拥上去,我也不甘示弱,好不容易也挤到前面。这时,我不由的想:这个秘密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也在思索着。可是,同学们并非像之前那么高兴,都在讨论着,因为大家想知道其中的奥妙。

  老师看同学们计论的那么激烈,听课听的.那么认真,便说:“其实这实验在以前来说,是有很大的用途。在战争时期,解放军为了不让敌人知道情报的内容,用牛奶写上字,晒上半个多小时,就把它送去另外一个军团。万一在路途中遇到敌军抢走情报,也不用怕,因为情报只是白纸一张,根本看不到字,敌人就不会怎么管,也不会知道情报的内容。如果情报可以安全到达另一个军团,他们只要用打火机烧5—6分钟,就能知道情报的内容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验也有很大的用途。我相信大家听了这个故事就能知道其中的奥妙了!可我还是不懂,就去问了其他的同学,原来,牛奶含有蛋白质和脂肪,是有机物,有机物不耐高温,烧烤一下就会被氧化成黑色的炭,所以就能看见上面的字了。老师用牛奶早已在白纸上写上字,把它晒干后,再在我们面前用打火机烧,写的字马上就显现出来了。

  一次有趣的实验作文 篇2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项实验作业,让我们用实验来分辨熟鸡蛋和生鸡蛋。我兴致勃勃地跑回家,拿起鸡蛋就开始实验了。

  我抓起两个鸡蛋,看到白白的蛋壳,我似乎能感觉蛋液在里面流动。我一把冲进厨房,用电水壶烧了一壶水,然后将鸡蛋扔进水壶,谁知鸡蛋刚落进水壶,就爆炸了。哇,鸡蛋变炸弹了!蛋液和蛋黄一窝蜂地涌了出来,不一会儿就布满了水壶,形成一团恶心的液体,水蒸气一涌而上。我急忙抽下插头,打开窗户,这才烟消云散。

  失败乃成功之母。虽然第一次实验失败了,我有点失落,但是,我并不气馁。我洗干净了水壶,又重新拿起了两个鸡蛋,继续开始了关于鸡蛋的实验。

  为了不再像上次那样失败,我上网搜查了一些判断生熟鸡蛋的方法,有道是“读书破万卷,判‘蛋’如有神”,我仔细浏览后,最后选中了“旋转区分”的方法。

  我又小心翼翼地烧了一壶开水,缓慢地将鸡蛋放在水里,生怕它再次破了,也表达着我上次害了它兄弟的歉意。这个鸡蛋似乎接受了我的道歉,慢慢地沉入壶底。约摸过了十几分钟后,我发现水上已开始冒小泡泡了,就犹如带上了一些小圆帽。我心想:“都开始冒水泡了,鸡蛋应该熟了吧!”我用勺子捞出鸡蛋,又拿了一个生鸡蛋,把它们放在一起。熟鸡蛋和生鸡蛋外形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不是熟鸡蛋,身上有着水渍,我还真分不出哪个是生的,哪个是熟的。

  我摸了一下熟鸡蛋,呀,烫!科学实验需要耐心,我只好先去看一会儿书,等过了十几分钟才返回。我把两枚鸡蛋拿到桌子上,见证奇迹的时刻就要到了!

  我双手分别捏着鸡蛋的两头,手指交错用力,两个鸡蛋同时开始旋转。我两眼发直,搓了搓手,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按住了鸡蛋,然后飞快抬起手。熟鸡蛋像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孩子,一下就停下了。而生鸡蛋却像是一个熊孩子,还在慢慢转动着。哈哈,我找出区别了,一按就停的`就是熟鸡蛋!这是网上说的经验。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的好奇心又来了,于是我又上网查了一下。原来,熟鸡蛋被转动时,蛋白蛋黄已是固体,能和蛋壳同转同停。而生鸡蛋转动时,蛋白和蛋黄处于流动状态,所以当手指按下以后,鸡蛋内的蛋清蛋白还在流动,就会带动鸡蛋继续转动。

  在这个实验中,我解开了大自然的一个奥秘,收获了“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个道理,这真是一次有趣的、有意义的实验!

  一次有趣的实验作文 篇3

  今天,我们的语文老师给我们一项重大的任务——一篇作文《记一次有趣的科学实验》。我哪做过什么实验呢?唉!真是伤脑筋,突然,我脑子一转,哈!有了,我可以在网上找啊!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上面的实验真是五花八门,看得我眼花缭乱。终于我选了一个最不可思议的实验,决定亲自动手尝试一下。

  这个实验的名字叫:火烧纸船。需要的材料有:一个三角架,一个石棉网,一个纸船,一盏酒精灯,一盒火柴和一杯清水。可我家没有这么专业的东东啊,咳,咱就因陋就简了。酒精灯没有我就用蜡烛,石棉网嘛,就免了吧,三角架干脆就用老妈给我的“原始工具”——手来代替了,可我又怕把手烧伤,纸船也改成带提手的小纸篮了。

  开始做啰!我先给纸篮里倒上水,然后点上蜡烛,再把篮子放在火上烧。没过几秒,篮子的底部已经是漆黑一团。过了一分钟,篮子的底部出现了一个“白蚂蚁”,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滴水,啊,不好,篮子已经开始漏水了!又过了一分钟,水越滴越多了,水滴在火苗上发出“哧哧”的声音。很快,蜡烛被滴灭了。我赶快又点燃,继续烧。不一会儿,水开始冒烟了,我试了试水温,还挺温暖呢!我心里可真美啊。可能是蜡烛生气了吧,8分钟的时候,蜡烛又一次罢工了,可这次,它似乎铁了心,无论我怎样点,它就是要跟我作对,总是不燃起来。我想一定是水滴在烛心里太多了,它承受不起了。我灵机一动,找了一小张破报纸裹住烛心,再点燃报纸,果然,报纸在火里跳了一阵舞后,蜡烛也听话地燃烧了起来。我又把篮子放到火上耐心地等待。大概又过了两分钟吧,篮子底部的水不停地很下滴,终于又把火浇灭了。我又试了试水温,哈哈。。。比刚才又热了很多,而且还很烫手呢!再看看篮子,已经是面目全非了,似乎去非洲旅游过很长时间。

  实验结束了,可我心中的疑惑却有很多。网上说火烧纸船烧不破,最多只是烧焦而已,我又仔细想了想,一拍脑袋,哦,对了,我不是没用那个石棉网吗,说不定答案就在这个石棉网上呢。我马上就上网查,原来石棉网是由两片铁丝网夹着一张石棉水浸泡后的棉布做的,火长时间在一个点上烧,会让容器爆裂,可是用了石棉网,火焰热量分散到容器的每一个角落,长时间烧容器也不会爆裂的.。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火烧不坏纸船另外一个原因吗?因为水的沸点是100度,纸的着火点是100度以上,水蒸发的时候吸收热量,使纸船不能达到着火点,直到纸船里的水全部蒸发。

  虽然这次的实验不怎么成功,但我却学到了这么多知识,也不枉我忙活一场呢!

  一次有趣的实验作文 篇4

  喷泉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是由罗马人发明,当时,为了解决缺水问题,古罗马人修建了12条水道,用来引入活水,并逐渐从饮用水发展成了装饰性的喷泉。在18世纪,西式喷泉传入我国,并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得到了应用。现代化的喷泉,集齐电、光、声、水、力等于一体,妆点着我们的城市生活。每一次,看到公园里、广场上的喷泉,我便非常的兴奋,情不自禁的跑过去玩耍,在音乐旋律的变化下,喷泉变换出了各种优美的'水姿。尤其是在夜晚灯光的照射下,喷泉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

  某天的实验课上,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小喷泉”的制作程序,经过一系列的制作后,完美的“小噴泉”诞生,真是神奇不已,于是,在回家后,我迫不及待的来尝试,希望能够制作出像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小喷泉。

  要成功制作出“小喷泉”,光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于是,我发动了爸爸妈妈一起参与,实际上,“小喷泉”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利用水柱之间的压力差,让水在上升之后,再流入到低处,由于大气压力不同,水就会从压力大的一边流向到压力小的一边,直到容器中的水高度相同,便会停止流动。

  我们先制作出了外盒,外盒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我和爸爸一起用锯子制作出了三块长木块,长度为1550cm,再分别举出一块1510cm、1515cm、1540cm的木板,虽然制作过程简单,但是却累的我们满头大汗,将木板组装在一起,就成功的制作出了外盒。为了让“小喷泉”更加漂亮,我们在木板上涂上了红色的油漆。

  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我准备好了制作“小喷泉”需要的3个瓶子(分别为A瓶、B瓶、C瓶)、3个橡皮塞、硬管、剪刀等。我先将A瓶的底部剪掉,3个橡皮塞,每个钻出两个孔,确保硬管能够顺利通过,组装橡皮塞,在完整的硬管中,塞入橡皮塞,再将剩余硬管剪成适宜的长度,塞入2个剩余橡皮塞孔中,裁剪硬管,在剩余橡皮塞孔中,分别塞入一根硬管。最后,将橡皮塞组装起来,长软管部分,连接橡皮塞宽头硬管。在B瓶中装水,C瓶设置于距离B瓶高度40cm以上的地方,在A瓶中倒入水,于是,一个“红色的小喷泉”就这样诞生了。虽然实验花费了3个多小时才顺利完成,但是看到自己的成果,我内心深处充满了成就感。

  在这次精彩的“小喷泉”实验中,我收获良多,要确保实验成功,实验前的理论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弄清楚理论,才能够将其顺利的应用到实践中,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在平时的学习中,也是一样,要取得理想的成果,必须要将课堂学习和课后的巩固结合起来,学会举一反三。

  一次有趣的实验作文 篇5

  作前准备:

  观察小蚂蚁的生活习性,以及用樟脑丸做一些小实验,《一次有趣的实验》教案(六年级下苏教版)。

  教学要求:

  1.初步学会仔细观察事物的变化。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习惯,增强持续观察的意识;

  2.能按照实验的过程有顺序地记叙实验的经过,并能写清楚人的动作、语言和心情变化。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推理、表达,在语言表达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激发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实验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具体地写下来。

  教学难点:能按照实验的过程有顺序地记叙实验的经过,并能写清楚人的动作、语言和心情变化。

  一、激趣入题,引导探究乐趣。

  我们在科学课上,已经做了许多实验,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吧,你们做过哪些实验,还记得吗?谁愿意说给其他同学听。

  二、组织活动,摄取习作素材。

  1.我们现在到外面去做一个小实验,愿意吗?

  2.组织学生到门口选好的树下找一只小蚂蚁,用樟脑丸在蚂蚁的前面划一道线,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做实验时动作怎样?(先……再……后……)

  教师实验时说了哪些话?提了哪些疑问? 如果蚂蚁穿过这道“防线”,就在蚂蚁前面再划一道线,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等小蚂蚁跑累了,就在它的周围划一个圈,这个圈呀稍微大一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把圈子逐渐缩小,比一角钱的硬币还要下,你又会发现什么现象?

  整个实验时,同学们的言行、神态及你自己的心情变化是怎样的?

  3.教师做实验,指导学生观察。

  三、创设情境,交流活动发现。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回到教室,教师采访学生:小摄像师们,你们刚才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2.反馈、。

  ①小组代表针对三个问题发表自己意见。引导针对一个问题作适当的描写。

  ②师生共同评议。

  3.口述练习,随机指导。

  四、自主表达,拟定个性文题。

  1.自主拟题。

  如果以这次实验为题,怎么拟订?

  如果以你的心情变化为题,怎么拟订?

  2.学生自由习作,放手试写全文,教师对习作基础差的同学进行指导。

  五、互批互改,提高习作素养。

  一、同组交流习作。

  1.指名读完成的初稿,师生共同讲评。

  2.引导学生分别就实验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写具体,就是否写出师生的言行、神态及心情变化等方面发表自己的建议。 学生完成习作草稿后,各自朗读一遍,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议修改。

  二、文后指导。

  1.推荐优秀片段或者全文,教师相机指导。

  2.学生各自修改——同桌互提修改意见——自己再次修改。

  三、修改。

  四、学生誊文。

  一次有趣的实验作文 篇6

  前些日子,我家楼下搬来了一位比我大两岁的小男孩——小康哥哥,小康哥哥平时戴着副好像玻璃瓶底似的、厚厚镜片的小眼镜,而且总爱摆出一副无所不知、很有学问的样子。他妈妈向邻居介绍小康哥哥时也总是说他爱搞科学实验,最喜欢研究动物了。

  在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在家中津津有味地读着《自然博物馆丛书》。突然,一篇题目为《毛毛虫的呼吸器官》的文章深深吸引住了我。文章中说:毛毛虫的呼吸器官其实是它身上的那一个个黑点。怎么可能呢?难道毛毛虫真的没有鼻子么?!我越想越觉得这个问题很有趣。我苦思冥想怎么想也想不通,真的.没有鼻子也能呼吸?!突然我灵机一动,小康哥哥不是号称“动物专家”吗?我何不去向他咨询咨询,看他知不知道。于是我三步并作两步地奔下楼,见到小康哥哥后迫不及待地问:“小康哥哥,向你请教一个问题。你看这本书上写着:毛毛虫是没有鼻子的,你说这是真的么?”小康哥哥被我这突如其来的问题问得就像“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他接过书去,仔细地看过后,不好意思地抬起头,为难地挠挠头皮回答我“这……,不瞒你说,我也不懂。不过……”小康哥哥这时突然眼睛一亮,话锋一转,又对我说“我们捉只毛毛虫做一下实验不就清楚了吗!”“啊?!”我顿时感觉头皮发麻,差点晕了过去。拿真毛毛虫做实验?!就是见到死的毛毛虫我也害怕得不得了,更别说是活的了!说时迟,那时快,小康哥哥还没容我反应过来,就已经抓起一个塑料袋“嗖”的一下飞奔出门了。我硬着头皮也不知等了多长时间,小康哥哥居然兴高采烈、一蹦三跳地带着毛毛虫“凯旋而归”!紧接着小康哥哥开始了他的实验。只见他煞有介事地戴上了塑料手套,把毛毛虫身上的黑点用胶带全部粘上。不一会儿,毛毛虫垂死挣扎了几下就一动不动了!“嗯,书上说的是真的。”小康哥哥一边转过身来,一边一本正经地对在一旁吓得直往后缩的我报告着他的结论。我怯生生地回答道:“是真的就好,我要回家了。”小康哥哥调侃地对我说:“嗨!没搞错吧!这么小胆子,还想研究昆虫?”接着,小康哥哥又抬起胳膊,用袖口抹了一下额头上的汗水补充道:“其实我也头皮直发麻。”啊!原来如此呀!大家彼此彼此嘛!

  尽管这个实验让人有点“小”害怕,但是我仍然觉得很有趣,也很有收获!你瞧,毛毛虫没有鼻子也能呼吸,这难道不是一项自然“奇观”吗?

  一次有趣的实验作文 篇7

  星期一下午,第三节课时科学课,科学老师带着我们走进实验室。实验室里有好多东西,我们坐在座位上,等着上课。

  “叮铃铃”上课了,老师先给我们分组,之后在每组中选一个小组长、一个记录员、一个实验员、一个计时员。我所在的组是六组,组长是孟欣,他负责实验;田雯是记录员;张生是观察员;马怀森是计时员。然后老师让小组长到前面拿做实验所需要的东西。

  今天做的实验是“摆的秘密”。组成一个“摆”需要两个东西——螺丝帽和一根绳子。首先把绳子的一头系在螺丝帽上,再把另一头系在准备好的铅笔上,再把铅笔固定在一个铁架上。在实验开始之前,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了两个大螺丝帽、两个小螺丝帽、两根长线、两根短线和一块橡皮泥。老师问我们:“你们说这个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张安琪说:“可能与物体的轻重有关系。”王光龙说:“可能与摆幅的大小有关系。”孟欣说:“可能与线的长短有关系。”老师说:“如果想要试验摆的快慢与物体的轻重有没有关系应该怎么做?”张安琪说:“应该准备两个一样长的绳子,一个大螺丝帽和一个小螺丝帽。把弄好的两个‘摆’系在铅笔上,摆的高度一样,同时放手,在10秒内摆几次,如果一个摆的次数多,一个摆的次数少,就说明与物体的轻重有关系,如果摆的次数同样多,就和物体的轻重没有关系。”老师说:“对,请坐!

  那么,如果想实验与摆幅的大小有没有关系应该怎么做?”王光龙说:“做这项实验应该准备两个一样的摆,一个摆幅大一些,一个摆幅小一些,同时放手,在同一时间内看摆的次数,如果次数一个多一个少,就说明与摆幅的大小有关系,如果次数一样多,就和摆幅没有关系。”老师说:“好,请坐!

  那如果想证明与物体的轻重有没有关系,应该怎么做?”孟欣说:“准备两个一样长的绳子,两个不一样大的'螺丝帽,幅度一样,时间一样,两手同时放开,如果与线的长短有关系,摆的次数就不一样,如果没关系,摆的次数就一样。”

  实验开始了,老师说:“由于时间的关系,每个组只选两个。”我们组选的是摆的幅度和想的长短。马怀森先把时间定到十秒,他说开始,孟欣松手。首先我们实验摆的幅度,“开始”我们在一边看,十秒过后是十二次;我们开始试验与线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开始”我们等都瞪大了双眼,只见绳子短的摆是十四次,绳子长的是十二次。最后我们的出了一个结论——摆的快慢于摆幅的大小没有关系,与线的长短有关系。

  在这短暂的三十分钟里,我学到了好多好多的知识,真是应了那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次有趣的实验作文 篇8

  上个星期三,科学课老师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回家把鸡蛋放进一个有水的碗里,不停地加盐,看看鸡蛋能否浮上来?

  晚饭后,我迫不及待地开始执行老师的这项光荣任务。首先,我拿出一个空碗,盛满自来水,接着挑了一个又圆又大的鸡蛋轻轻放进碗中,然后从厨房的架子上拿来一罐盐,一勺一勺地往碗里倒盐,一边倒,一边在心里默默地念着数字,一连倒了五勺盐后,我目不转睛地看着那鸡蛋,希望那“胖宝贝”能从凉爽的“泳池”里“探出头”来。

  可是,令我大失所望,碗里的鸡蛋一如既往还是那么纹丝不动,一点儿反应都没有,我心急火燎地等了3分钟,见没任何变化发生,心里的无名之火顿时迸发,一把捞出鸡蛋,往桌上用力一放,只听“啪”的一声,鸡蛋被我磕碎,弄得我浑身都是飞溅的汁液,真是狼狈不堪。我不禁有些气馁,两眼发呆,像没了骨头似的一屁股瘫在椅子上。妈妈走过来,问明了情况,安慰我说:“儿子,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懈,耐心细致,不能半途而废,浮躁不安。自己要动脑筋分析一下鸡蛋没浮上来的原因,是不是盐放得太急了,没完全化开?你重新再做一次实验,倒进盐后用筷子在水里多搅动搅动,让盐充分稀释,五勺盐不够就继续加盐,继续搅拌,鸡蛋肯定会浮起来的。做实验没有一蹴而就的,要耐得住性子反复试。”

  我听妈妈说的`非常在理,暗暗责备自己太心浮气躁了,于是,我长吁一口气,让自己静下来,调整好情绪,在刚才的盐水里放进另一个小一点的鸡蛋,用筷子不停地搅动盐水,还是不见动静,又倒入第六勺盐,继续用筷子搅拌,终于,鸡蛋“依依不舍”地从“泳池”里探出了“小脑袋”。我按捺住兴奋的心情,乘胜追击,倒入第七勺盐,哈哈,“小宝贝”终于“受不了”了,“无奈地全身浮出水面”。“我成功啦,成功啦!”我激动地喊着,一蹦三尺高。

  “且慢高兴!”一旁看报纸的爸爸一下喝住了我。“儿子,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个实验还不能算完成,为什么鸡蛋会浮起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爸爸这一问,我可傻了眼,张口结舌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赶紧跑回书房,从书架上拿出《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找起答案来。

  原来,水的密度小,浮力就小,所以鸡蛋在清水里肯定是沉下去的;放进盐,盐充分稀释后,盐水的密度不断变大,浮力也相应的逐步增大,鸡蛋也就自然而然地慢慢浮上来了。

  通过亲自做这个实验,我不仅搞清楚了一个物理现象,更重要的是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一次有趣的实验作文 篇9

  上个星期五,班主任刘老师拿着一个鸡蛋走进了教室,神秘地对我们说:“同学们,这节班队课,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我们听后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我更掩盖不住激动,迫不及待地问刘老师:“刘老师,您拿来一个鸡蛋做什么?莫非这节课我们做的实验和鸡蛋有关?”刘老师笑着摸了摸我的头,答道:“是的。这个实验就是:鸡蛋能不能被握碎?”几个力气大的同学信心满满,而几个力气小的同学忐忑不安,生怕老师会叫到自己,让自己上来捏鸡蛋,在同学们面前出丑。大家各怀心态,等待着游戏的开始。

  接下来,刘老师向我们简单地介绍了实验规则:每一个同学轮流上来握鸡蛋,谁能把鸡蛋握碎,谁就是我们班的“大力士”。要知道,“大力士”在我们班中有着一定的威信,何况是刘老师“亲封”的呢!听到这,连我这个女生都跃跃欲试了。

  首先,刘老师请到了我们班的“病号先生”。他瘦瘦小小,面黄肌瘦,同学们赐予他“病号先生”的称谓。只见他迈着小碎步,心惊胆战地走上讲台,接住鸡蛋,将全身的力量都汇集到手上。他咬着嘴唇,脸涨得通红通红,鸡蛋还是没有碎裂开来的痕迹。他只好灰头土脸地走下了讲台。

  同学们在台下议论着,有的说:“要是我走上讲台去握鸡蛋,肯定可以把它握碎。”有的女生则面露恐慌,惴惴不安地说:“那个鸡蛋好难握碎的样子,等会儿我们上去的时候会不会出丑啊?”我信心满满得想:要是我上去,一定能把鸡蛋制服的。“病号先生”的力气那么小,我应该比他强。

  接下来,刘老师请了力气比较大的郑浩东来握鸡蛋。只见他把腿摆成“人”字形,开始用力。一秒,两秒,三秒……两分钟过去了,郑浩东的'眉头皱得都可以夹死一只虫子了,脸红红的,额头上也冒出了豆大的汗珠,可鸡蛋还不肯轻易“就范”,郑浩东只好灰溜溜地走下了“擂台”。

  终于轮到我上来握鸡蛋了。我把鸡蛋握在手心,开始“发功”,过了一会儿,鸡蛋还是无动于衷,我跺了跺脚,手心也冒出汗来了,心想:鸡蛋啊,你就给我点面子吧!可鸡蛋还是“不肯服输”,一点儿面子也不给我,我只好像只斗败了的公鸡,遗憾地走下了讲台。

  “叮铃铃……”下课了,我问刘老师:“刘老师,鸡蛋为什么不能被握碎啊?”“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了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如: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建筑。”刘老师解释道。听到这,全班同学才恍然大悟。

  你说说,这节班队课有趣吗?

  一次有趣的实验作文 篇10

  星期四的第三节课,陆老师早早地来到教室,把一杯盛满水的量杯和两盒大头针摆在了桌上,我们都很好奇,这时陆老师笑着告诉大家: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盛满水的杯子里能够放入多少根大头针?

  话刚说完,下面的同学议论纷纷,胆小的郁欣俊说20根、稍胆大的`张宇杰说50根,最大胆的陈铭云则说100根……,我想水已经盛满了杯怎么能装得下呢?于是我轻轻地说:“10”。

  实验在大家的猜疑中开始了,陆老师在靠近水面处将一根大头针垂直放下,大头针便平稳入水了,大家哇的一声叫了起来。紧接着第二根、第三根大头针,纷纷入水,而且杯面水平如镜,一滴水也没有溢出。一会儿我的预言就破了。大约过了一分钟左右,第二十个大头针快速地入水,沉入杯底,第一个预言随之破灭。

  实验继续进行,这也吊足了大家的胃口,所有人都拥到讲台前要看个究竟,有些人为了方便,直接跳到了桌子上、凳子上。“48、49、50……”没过多久,第五十二根大头针入了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一个接一个的大头针纷纷沉入水底。下面顿时炸开了锅,一些人反悔了,纷纷改数字,但是谁也说不准,到底还能放入多少个。这时,陆老师故作神秘地说:“请大家原地不动,屏住呼吸,接下来将是见证奇迹的时刻。”随后,陆老师把把大头针纷纷发给小组长,由她们来继续完成这个实验。

  空气似乎凝固了,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面。第一百个到了,所有的预言都不攻自破了,水面却依然纹丝不动,只是有些稍稍拱起。

  “叮铃铃”,下课了。但是大家依然关注着实验,生怕眨眼的一瞬间,水面会容不下那么多大头针,向外溢出。只见施添瑀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根大头针,对着水面顿了一下,然后轻轻一放,第二百根大头针入水了。

  接下来每放入一根大头针,都会揪起大家一刻紧张的心。尽管窗外一阵喧闹,但教室里依然十分宁静。第三百根大头针慢悠悠地入了水。整整两盒的大头针入了水。直到最后,杯底已经积累了厚厚一层大头针,大头针也占水的体积,那为什么水不会溢出呢?

  “哇,怎么这样神奇,难道这是个魔杯?”这时老师笑嘻嘻地告诉大家:这一切都是因为水面张力在作怪。根据水面张力的原理,杯口的水面就像一个球面,张力使水的面积缩小,鼓成一个包。只要将大头针垂直放入,水就不会外溢。

  “原来如此啊!”看来,大家的紧张都是多余的。这真是一次有趣的实验啊!

  一次有趣的实验作文 篇11

  一次科学课上,科学老师给我们展示了美丽的彩色蜡烛。我十分喜欢。下课后,我便跑向正在收东西的科学老师问道:“老师, 彩色蜡烛可以自己做吗?”科学老师说:“可以啊,首先把白蜡烛和蜡笔切块融化,然后再在铅笔上绑上棉线,卡在瓶口中,再把蜡倒入,等蜡凝固后再把另一种颜色的蜡倒入,一个彩色蜡烛就做好了。”

  听完老师介绍,我感觉制作应该不难。开心极了。一放学,我就像一颗子弹离开枪膛一般的速度跑回家。赶紧写好作业,拿上零花钱下楼跑向小店买了五根白蜡烛回来。

  正式开始做彩色蜡烛了。我拿把小刀想先把白蜡烛切块下来,哪知用尽全力,手都震麻了,蜡烛身上只出现一道小小痕迹。我心中不得一惊:这蜡烛这么硬这小刀不知道要削到什么时候!要是有个专门削皮的就好了。我的目光扫到挂在墙上的削皮器。脑中灵光一闪,心中想:对啊,削皮器就是专门削皮的啊,平常我看妈妈还用来削又硬又厚的南瓜皮呢。我像拿破仑发现新大陆般欢喜,火速取下“新大陆”。果不出所望,小刀切不开的蜡烛此时轻易地被削成一片片了。我把削好的蜡片放到小铁盒内,打开火,在白蜡全融化时,我放入了事先切好的绿色蜡笔,用小细棒轻轻搅拌均匀,并把不能融解的杂质捞出,此时蜡油已变成绿色了。为了不被烧干,赶紧关火。接着我按老师教的方法,棉线的一头绕在铅笔上,另一头垂到玻璃瓶内,可是发现棉线太轻了,弯曲着不能垂直。如果这样倒入蜡油,线不一定在中间,怎么办?固定棉线?在玻璃瓶内难度很大,看来只有增加棉线的重量让它自然垂直才是最好。我想来想去不知怎么才好?突然看到妈妈阳台上晒着滴着水的'棉质衬衣。听说这样是为了让衣服更笔直些。“用棉线沾着蜡油”我脑海一下子有了这个想法。按住心里那种欢呼雀跃感,我把棉线泡在蜡油里拿出一看,线果真直了。我把绕着线的铅笔搭在透明玻璃瓶口上。最后一步开始了,我端着铁盒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把蜡油倒进瓶子里。接着按同样的方法融化了另外四种颜色的蜡油,等每种颜色的蜡油凝固后再倒入另一种颜色,这一次我真成功了。透明玻璃瓶很明显地显现出颜色分层,彩色蜡烛终于成功了,我一蹦三尺高!看着漂亮的彩色蜡烛我心里比吃了世界上最好吃的冰淇淋还要甜。

  从这次创新实验中,我悟到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细心、耐心且敢于动手尝试,这样成功的概率就会高很多!这个实验真让我受义匪浅啊!

  一次有趣的实验作文 篇12

  这个星期五上午第三节课,班主任说下午第一节课李杰老师将带我们做一次有趣的科学实验,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老师叫我们安静,我们虽然安静了,可大家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要知道,科学课可是我们最期待的啊!

  下午第一节课终于到了!我们的语文老师——王老师让我们出教室到走廊排队到实验室,我们迫不及待地涌出去,如潮水般冲向走廊。大家你回头,我侧身,嘀嘀咕咕讨论着要研究什么。老师叫我们站直了,我们立马站成笔直的两队。老师领我们走向实验室,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加快了脚步。

  到了!我向门内望去。瞧,那千奇百怪的仪器,摆在一台台怪异的桌子上。没等我细看,老师已安排好座位,我和其他4位同学坐在第一排,我要做试验,还要负责本小组的记录。

  坐定细看,才发现桌子上摆着一根线绳,三个50克的砝码,一个带有约40厘米高铁柱子的铁架台。这是干什么的呢?不会叫我们称物体的重量吧!

  我正纳闷,突然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大字“摆的研究”。唉?这是开玩笑吧!桌子上没“摆”,怎么研究?

  也许老师看我们都愣在那,故意卖关子,微笑着什么也不解释,只说来给大家示范。只见他将绳子与一个50克的砝码打了个结。本已不明白的我要崩溃了,我想:老师,你是在耍我吗?接着,老师把绳子的另一头在铁棒上打了个结,说:“你们觉得砝码带着绳子摇摆与时间有什么关系?”有关系?莫非摆动的次数与秒数差不多?老师摆动了绳子,按下秒表,30秒到了,绳子来回摆动了31下,误差只有1。我惊呆了!原来我猜得没错。老师叫我们动手试试,我们忙起来,发现,还真差不多!

  我正得意自己的猜测,老师却叫我们把悬吊砝码的绳子调节一下长度,分别调到10厘米、20厘米、30厘米,再让其摆动试一试。大家做着做着,我记着记着,我们突然发现,唉,同样悬着50克的砝码,绳子越短,也就是摆越短,摆动的速度越快。啊!我们并没有哪做得不对啊?看看别的组,结果,全班几乎都发现了同样的'规律,迅速,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原来并非是绝对的一秒摆动一下啊,速度和摆长有很大关系啊……

  李老师开始带我们总结研究发现了,摆动速度和摆长的确有很大关系。科学实验课要结束了,我还意犹未尽。我之前只知道,摆来摆去很好玩,没想到,摆还和时间有关。外婆家的马头钟好像就有个大摆,成天的摆来摆去呢,它干吗呢……

  我喜欢这次实验,有趣,还让我知道了摆的好多秘密,也让我觉得,生活中看似简单的事物一定都不简单。我要好好学习,我要继续研究!

  一次有趣的实验作文 篇13

  今天第二节课一下课,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冲进科学室,端端正正地坐好。我们班大多数同学都不喜欢上科学课,今天怎么没打上课铃就做到位子上了呢?原来,扶语萱的爸爸——扶老师要教我们写“秘信”。“叮铃铃,叮铃铃”上课铃打响了,扶老师带这他的助手——小才老师来到课室,“今天我们来做两个实验,”扶老师说,“第一个实验有点危险,就让小才老师为我们做示范,第二个实验大家一起动手做。”“耶!!!!!”大家欢呼起来,扶老师又说:“今天,我们来写一封秘信。

  这是‘墨水’酚酞,”他指着一个黑色瓶子说,“这是‘解药’碳酸氢钠,”他又指着一个白色的瓶子说,“这是我们的第二个实验的材料,第一个实验的`材料也有‘墨水’酚酞,还要酒精灯和自来水。下面开始第一个实验吧。”只见小才老师拿起毛笔,蘸了一点酚酞,在纸上写了一个字,接着把纸举起来,问我们:“你们知道我写了一个什么字吗?”我们睁大了眼睛,想找出一点笔迹的蛛丝马迹,看了半天也没找到,然后,小才老师点起酒精灯,把纸放到火上烤了一下,纸上冒出了一个咖啡色的‘拟’字,“哇塞!”我们叫了起来,最后,她拿自来水在字上喷了一下,等我们回过神时,字已经神奇般地消失了。扶副领导开口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酚酞里面有糖的成分,糖一碰到水,就融化了,当我们用火烤的时候,水被烤没了,糖在纸上,就出现了字,就是你写的密信。”“哦哦。”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做实验了。第二个实验开始了,扶老师给我们一人发了一张纸,每小组发了一瓶酚酞,我用我带的毛笔,蘸了一点酚酞,在纸上写了:秘信弗瑞德是我的外号这时,扶老师把‘解药’碳酸氢钠发了下来,我非常激动,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我拿了一个棉签,蘸了许多碳酸氢钠,涂在纸上,一开始,还没什么反应,后来,慢慢地出现了我写的字,还是粉红的。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扶老师问,我们刚刚都兴奋过度,都没想这个问题,他看我们的脑袋摇地像拨浪鼓一样,边说:“因为酚酞一碰到碳酸氢钠就变成粉红,你们可以把用过的毛笔放到碳酸氢钠里,碳酸氢纳会变色的。”我把毛笔放到碳酸氢钠里,果然变色了。“叮铃铃,叮铃铃”下课了,一节有趣的科学实验课结束了,“原来科学、化学里面藏着这么多的奥秘呀。”我一边想着,一边走向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