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阅读>诗词>古诗词
古诗词
更新时间:2023-02-15 16:46:22
  • 相关推荐
古诗词范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词范文1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不计其数的诗。诗的特点就是精炼,它篇幅不长,但是只要你细细品读,体会其中的意境。你就能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诗在你眼中就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生动、富有活力的了。

  我最喜欢的就诗词是苏轼版的《水调歌头》了,其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令我回味无穷。诗的大意是:人有相聚也有分离,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成全。只愿家人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虽然相距千里,但也能共赏一轮圆月。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在月圆之时对故乡,家人们的思念。诗中有很多对环境的描写,使我仿佛看到了:朱红色的楼阁、雕花的窗户、美玉砌成的楼、银色的月光轻轻地洒向大地、苏轼正举着酒杯、独自一人遥望圆月……

  杜甫的《春夜喜雨》我也很喜欢。它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雨描写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整首诗让人感觉意境清幽,充分的体现出了诗人对这场及时雨的喜爱,和对这场春雨来临时的喜悦之情。

  诗词文化,博大精深,还需要我们去慢慢地饱览它,读懂它。我爱古诗词,爱它的高深莫测,爱它的意蕴淡雅,爱它的丰富多彩!

古诗词范文2

  嘉岭山寻范文正公读书处

  清代邓廷桢

  乙亥二月月几望,捧檄延州度千嶂。马头忽现嘉岭山,大字摹崖屹相向。

  怪螭蟠屈瘦蛟舞,乃是龙图老子之笔仗。闻道当年帅此邦,屡蹑巉岩寄幽旷。

  手持蠹简揖山灵,一种清虚恍来贶。我览公书心已钦,我思公迹神逾王。

  初为运转副夏竦,继以曹郎扼边障。罢榷招流亡,营田省输饟。

  坚壁老敌师,焚书斥贼妄。一十二砦唇齿联,万八千军虎貔壮。

  威名不屑淮阴韩,盛德应同丞相亮。坐使西人破胆惊,却马回戈不敢抗。

  岂知公余示整暇,啸歌更踞兹山上。方悟胸中数万兵,都由五千拄腹撑肠相酝酿。

  我来登山寻旧迹,岂有遗民足咨访。山前闻清钟,山后发樵唱。

  摘星无复矗,危楼古井空余白云漾。嗟哉九京安可作,仰止高山意怊怅。

  他年青鞋布袜游圭峰,定从雾阁云窗觏真相。

古诗词范文3

  一、古诗词在作文中的运用方式。

  实践表明,把古诗词等名言警句放进作文中,在形式上,不光是带引号和冒号的原因,大体有以下五种形式。

  1、语录式——摘录

  就是放在的的题记位置,单独出现,做全文的题记。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再如: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语录式类似于摘抄,把原文原封不动地写在的开头,完后另起行在末尾处用破折线引出句子出处,由此做成作文的题记。当然这是题记的一种形式,题记还有其他形式。

  2、援引式——引用

  用在内文中,就是直接引语的形式,提示语+冒号+双引号+引语内容+末尾标点符号+引号。例如:

  《论语中说》:“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告诉我们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如果写成如下的样式就不是援引了: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告诉我们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因为这句话,包括子曰在内,都是直接来自《论语》,而不是孔子。

  注意,援引的话语内容中的最后一个标点在引号内。

  3. 引号式——套用

  引号式和援引差不多,但还有细微的区别,主要是在标点的运用上,一是去掉了引号,二是引用内容的最后一个标点在引号外。例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当我们看见八月十五的月亮,某种情愫总会油然而生。

  再看:

  秋叶是漫无边际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满目的秋叶,五彩缤纷,给了我们铺陈在天地间的巨幅油画,也给了我们万千感叹。

  套用也包括淘金自己的句子中。就是只有引号,引号之外别的什么标点都没有,放到自己的句子中。例如:

  此时,我虽然身在温暖的教室里,可是却从内心里平生了“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一点儿浪漫与温暖都没有了。

  4、变化式——化用

  就是没有引号,把经典、古诗词无形地揉进自己的句子中。例如:

  有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一种豪放叫飞流直下三千尺,有一种情意叫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一种淡然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再如:

  雨的语言是丰富的,可以是漫卷诗书的喜悦,滋润着杜甫的绵绵春夜;可以是点点离人泪,倾述那个寂寞的夜晚;可以是映照冰湖的一片冰心,亮在王昌龄送别有人的刹那间。

  前一个化用是完全的诗句的连用到自己的句子中,后一个化用是将诗句的亮点词语活用在自己的句子中。

  我们得到了这些方法,才能够运用自如,不至于弄巧成拙。

  二,作文中运用古诗词的目的

  总体来说是装点自己的作文,让它更美更深刻,但也不是简单的装潢门面。

  1、突出中心,使主题更鲜明。当然突出主题有好多方法,而用诗词来点缀是不错的方法,就好像小姑娘头上戴了夺人眼目的饰品。

  请看下例:

  主题:感悟秋天之美。文体:写景抒情散文。文题:这里的秋天静悄悄。结尾可以这样写: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里秋天的美在于她给了我们一片静明的世界。

  当然,把经典用在的开头和中间都能突出主题,若当做题记,主题作用就更加明显。

  2、引出人物。有时,人物不好出场,就采取人没登场先有声的办法,就像戏剧的台后唱段一样。例如:

  命题:留在心底的风景。素材:李白事迹。主题:男儿当自强。文体:记人抒情散文。可以这样开头:

  “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我每当想起这句诗就想起了李白,也只有李白可以写出这么豪放的诗句。……

  3、引出事件 例如:

  李白有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赏识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的美景,更有过“床上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般的切腹乡愁。那是他客居长安而不得志的一个中秋月夜,……

  4、抒情。

  比兴抒情:我们家乡的`这挂瀑布,虽然没有李白眼中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放,但是也不乏小夜曲般的柔美。

  推波助澜:我原以为,妈妈离开了,我就可以自由了,可是啊,我的心里空牢牢的,想妈妈的滋味如同刀割,真是“借酒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啊。

  当然了,引用古诗最大的作用在于抒情。

  【范文一】李白其实很快乐

  袅袅檀香,一杯清著,一轮蝉娟,一捧盛菊,手边是虚掩的书卷,读完李白的诗作,我不禁为他扼腕叹息,本有天生之才,却无奈仕途坎坷;本有豪情壮志,却怎敌官场黑暗。我为他遗憾,为他不平,我想他一定是不快乐的吧。

  恍惚中,他向我走来,一路高歌,一路豪饮,放浪不羁,这就是你,唐诗上的不朽传奇,诗仙李色。

  你不是没有&qut;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qut;的少不更事,不是没有&qut;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qut;的积极乐观,不是没有&qut;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qut;的昂扬自信,不是没有&qut;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qut;的豪情壮志,然而最后的你却也发出了&qut;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qut;的感叹,&qut;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qut;的黯然,&qut;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qut;的沧桑和&qut;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qut;的坎坷。

  你我伴灯而坐,相对无言。你默默饮酒,我在旁静静思索。我敬佩你的才华,也为你最后的离开而惋惜。你是这样一个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人,却难踏仕途,平步青云;你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却难入官场,最后抽身而退。你心中的苦涩想必如同那难以斩断的流水,滔滔不绝,一滴一滴都是你的 了目水。

  然而你却笑着摇头,缓缓道出你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原来我一直都错了。

  你是一位诗人,却也是一位卫士。你用笔书写自己的伤春悲秋,你用文字捍卫自己的高尚情操。或许在你离开时,心里的确会有苦涩与酸楚,然而在你的眼中,一切的名利比不上自由对你的吸引,黯然的离开却让你拥有了最高洁的自我。在别人看来,追名逐利似乎已是社会大流,你却以自牺前途r 为代价,宁可相忘于江湖,忘情于山水也绝不同流合污。原本以为你是无奈的,却没想到其实你很快乐。你为坚守自我而快乐,你为纵情美景而快乐,你为远离官场而快乐,你为那一片心里的净土而快乐。

  我终于明白&qut;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qut;的真正内涵,在你看来,苦闷和悲伤只不过是高洁的副产品,坚守自我的你其实很快乐。

  【范文二】李白三唱

  微风吹过,吹皱了我心里的一湖春水,桃花随风飘落,李白沐着花雨,披着花瓣,在我心田上缓步而来。

  悠悠李白情

  李白的情怀,豪放不羁,是奔腾的黄河水,以雄伟的姿态奔向大海;也是毅力的泰山松,以坚毅的性格矗立于泰山之巅;更是天上的行云流水,在空茫的云天上翻腾激越。

  李白的情怀,也像是采来的一束山花,浪漫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李白的浪漫,总是在他的诗中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的心里有一泓浪漫的溪水,清澈,清凉,多情而又柔美,流到读者的心里,缠缠绕绕,流淌着花儿的芬芳。

  荡荡李白诗

  李白的诗,不仅浪漫,也大气。李白的豪放、坚毅,在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豪情,就像这天上来的黄河水,奔腾不息,令世人赞叹和感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的大气,超凡脱俗,他以宽大的胸怀俯瞰着天下。

  李白的诗,不仅通俗易懂,而且流转自然,景象万千,思想深刻,海纳百川。他把自己的情感全部融化在了诗里,飘荡在壮美的风景中,使诗句多了几分深厚,少了几分空虚。

  远远李白志

  李白的一生,看似潇洒,其实有许多不如意。

  李白本想以自己的才能报效大唐。虽然被召入宫,风光一时,但逃脱不了被奸人所害的下场,不得不被迫离宫。而他的豁达正在于乐观的态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不因离京而痛苦,也不因实现不了抱负而悔恨,反而更加自信乐观,毫无顾忌地奔向了他心灵的故乡——游历山水间,逍遥人生。

  李白,我心中的歌声,每日余音绕梁不止……

  【范文三】沉醉于菊花盛开的世界

  秋风瑟瑟,一丛菊花傲霜盛开。荒草凄凄中的一抹鲜黄,使我沉醉在这迷人的世界里。

  她,生不择境,从不挑剔,大树下,荒路旁,乱石间,只要有一抔泥土她就会在这生根,成为她欣欣然的乐园。也许这就是古代诗人推崇他的原因吧。

  菊花,不与百花争春,却在深秋中绽放;本是隽秀美丽,却以平淡见于世人;生就了婀娜多姿,却娇羞地山里姑娘般。陶渊明隐居田园便对菊花一见钟情,那是因为看见了知己,“黄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来往于田间的陶渊明不正如这“此花开过更无花”的深秋中的菊花吗?“花开并无百花从,独立疏离趣味浓”,每当他看见那独开的菊花,一种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敬佩她的不与白花争春的品质,欣赏她那朴素淡雅的风韵。

  不仅陶渊明,古代的人们都对菊花寄托了曼妙飘渺的感情。

  九月初九,重阳的日子,也是赏菊花的时光,李清照写下了“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词句,她看着那菊花孤独地开在秋风中,不知不觉地牵出了对丈夫的思念。那菊花脸上浮着清霜秋露,是在流泪吗?秋日里的黄花,左右都是荒荒然的凄凉,有谁与她分担忧心的烦恼和心酸?

  啊,菊花不是孤芳自赏,而是生就了高雅不俗的气节,只有在这荒秋才能见证她那“宁愿包头至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精神,这正如白居易的诗句:“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从不炫耀,不落世尘,不随波逐流,不在那百花盛开的时候绽放,不在百花凋谢的时候零落,更不在冷凉的秋风里低下自己高贵的头,活出一个独特的自己。这就是菊花的魅力。

  也有人由此看到了菊花的霸气,“待到来年九月八,我花开来百花杀”,这个人就是农民起义领袖黄巢,黄花给了他无穷的力量。正像陶渊明的诗句“黄花开林耀,青松冠裂岩”,万木萧萧的时候,只有菊花和松树彰显着生命的色彩,也似毛泽东所说“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高洁,典雅,气节,霸气,伤感而又坚定,盛开在草木荒荒的秋风里。啊,那一丛丛的菊花,有谁能不沉醉在这凄美的世界呢?

古诗词范文4

  骤雨打新荷.元好问

  绿叶阴浓,遍池塘阁,遍趁凉多。海榴初绽,妖艳喷香罗。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糁,打遍新荷。

  人生有几,念良辰美景,一梦初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尊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作者简介]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进士,官至知制诰。金亡不仕,潜心著述,是金元之际成就最高的诗人。著有《遗山文集》,编有《中州集》等。散曲现存小令九首。

  [写作背景]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九云:[小圣乐]乃小石调曲,元遗山先生好问所制,而名姬多歌之,俗以为‘骤打新荷’是也。此曲调名本为小圣乐,或入双调、或入小石调。因为元好问之作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几句脍炙人口,故人们又称此曲为骤雨打新荷。本篇作于元初,正是作者失意之时,所以曲子在下半首就抒写了作者深深的苦闷。

  [注解]

  海榴:即石榴。

  糁:撒落。

  几:几许,此处指多长时间。

  穷通前定:意为失意得意命运的好坏由前生而定。

  命友:邀请朋友。

  芳尊:美酒。尊,即樽,酒杯。

  [译文]

  绿叶繁茂一片浓阴,池塘中布满水阁,这里最凉快。石榴花刚开,妖娆艳丽散发扑鼻的香气。老燕携带着小燕,叽叽地说着话,高高的柳枝上有蝉鸣相和。骤雨刹时飞来,像珍珠一般乱洒,打遍池塘里一片片新荷。

  人生能有多长时间,想想那良辰美景,好像刚刚做了一场梦一样。命运的`好坏是由前生而定的,何必要自己苦苦操劳呢。邀请宾客朋友玩赏,喝酒唱歌,暂且喝个酩酊大醉,任凭它日月轮转,来往像穿梭。

古诗词范文5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身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

  配乐磁带。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牧童》

  1、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⑴ 全体同学齐背《所见》:

  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⑵ 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⑶ 过渡:

  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⑷ 师配乐范读。

  ⑸ 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2、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⑴ 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⑵ 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⑶ 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 /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⑷ 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⑸ 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身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⑹ 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3、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⑴ 师:想象一下,假如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⑵ 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⑶ 诵读全诗。

  结束本诗学习。

  二、学习《舟过安仁》

  1、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⑴ 观察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⑵ 生自由读诗:

  “遮”,注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

  ⑶ 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2、检查自学,深入研讨:

  ⑴ 指名读诗,正音,注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⑵ 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⑶ 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身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身不理解的地方,一起交流研讨。

  (全诗大意: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居然撑着伞,仔细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⑷ 说一说:

  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⑸ 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示出来。

  ⑹ 指名读、齐读。读后点评。

  3、安排作业,延伸拓展:

  背诵两首诗。预习《清平乐·村居》。

  第二课时

  一、课题导入,介绍知识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

  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3、师小结:

  词原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词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

  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2、练习朗读,读准生字音,读顺诗句。

  3、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困惑,或板书黑板,或与学生个别交流。提倡组内合作,借助注释以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词的大意。

  4、指名读文:

  其他同学正音、评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亡、剥”两个字在本课的读音。

  5、交流比较生僻、不易理解的词。如,醉里、相媚好、亡赖。

  6、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距离农家低小的屋檐不远处,是一条清澈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屋檐下,有两个头发发白的老头、老太正借着酒意说着悄悄话。大儿子十分勤快,在溪边的田间地头种豆,老二呢,正忙着编织鸡笼。最顽皮、可爱的莫过于最小的那个小朋友了,瞧,他趴在溪边剥莲蓬,正忙得不亦乐乎呢!)

  三、发挥想象,加深理解

  1、师:这一家子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两口正在说什么悄悄话吗?

  2、生各抒己见。只要想象合理,都应该给予肯定。

  3、这一家子的其乐融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把这样的一家子带到我们面前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在头脑里发生相应的画面,看看他们各自在忙些什么?

  4、生自由练读:

  展示读,集体评议,纠正。再读。提醒学生在读的时候是否表示出乡村自然环境的优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馨、和睦,以和“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轻松、活泼、愉快。

  四、改编歌曲,激发兴趣

  1、师:词自身就是为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建议学生自身尝试配乐演唱。师可范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生练习试唱。众评议。

  五、总结谈话,回归整体

  1、师:关于词、关于辛弃疾,我们才刚刚有了很肤浅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课外多阅读些经典文学作品,吸取更多保守文化的精华,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

  2、诵读全词,结束本课时学习。

  六、安排作业,积累升华

古诗词范文6

  古诗词我们从小就背,再熟悉不过了,从古诗中我们看到一个朝代的兴衰,从古诗中我们明白许多人生哲理,从古诗中我们看到了官吏们的自私残暴。从古诗中我们了解到了许多。

  从杜甫的《望岳》到《春望》再到《石壕吏》。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昔日的盛世唐朝一步一步走向衰败堕落,看出当时黎明百姓服役之苦。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出游子思乡之心。从《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看出我们要珍惜时光有所作为。从王绩的《野望》看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想要避世隐退的愿望。

  在诗中我看到了诗人的喜怒哀乐,对国家的看法,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在古诗中让我明白许多,让我了解许多当我轻声吟唱这些经典时我的身心好像飞到了那个或动荡或繁华的历史长河中。我爱古诗古诗给予了我许多。我爱古诗。

  初二:王娅楠

古诗词范文7

  主持人:甲男、乙女、丙男、丁女

  朗诵人:1、2、3、

  开场白: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甲乙丙丁)

  甲: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乙:从《诗经》到《楚辞》

  丙: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

  丁:从唐诗到宋词元曲,可谓是人才辈出。

  甲:游子思乡,壮士悲国,思妇怀远。

  乙:因为思念,使我们中华民族灵魂深处多了一处精神家园。 丙:因为深情,使我们的血液之中自有些许浪漫。

  丁:今天就让我们伴着悠扬的音乐来品尝这千年美酒。

  甲:某某你知道这婉约词有什么特点,代表人物都有谁吗? 乙:这可难不倒我,婉约词历来含蓄而蕴藉,意味深长。李后主乃是婉约词之鼻祖,除此之外还有李清照、秦观、柳永等大家。

  1、唱: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丙:好一首《虞美人》唱出了多少国破家亡人的心声,怎能使人不悲戚。

  丁:不要一味沉浸在悲伤之中,快来和我走进那慷慨悲壮的爱国诗篇

  之中。

  2、朗诵: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甲:好一个陆游,在他的诗篇当中表达出了对祖国的深沉眷恋,以及自己空有满腔抱负却无处施展,此中心酸有谁能知? 乙:是呀,怀才不遇乃是文人士子千百年来的伤痛,就连咱们一向豪迈飘逸的李太白都无法摆脱其命运束缚,不禁发出千古绝唱。

  3、朗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结束语:

  甲:那千年谪仙铿锵的音韵还似乎在我们耳畔回响。

  乙:那阅尽世间繁华的'诗行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丙:千古佳篇,浸透了古人的伤心与无奈。

  丁:婉转吟哦,释放了我们千年的感叹。 甲乙丙丁:走进诗歌的世界,体味诗歌的美好。穿越千年,只为追寻你的身影。

古诗词范文8

  《语文课标》在课程目标中就做了明确的回答:“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据此,我认为古诗词教学首先应在扫清文言词语障碍的基础上,让学生读懂内容;再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也就是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朗读、品析、感悟这几个环节上。下面,笔者以教学杜甫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实践为例,探究古诗词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操作实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诗的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反复诵读诗歌,通过合理的想象丰富诗歌的内容,走进诗歌所描绘的场景,感受诗人在悲苦的生活中在艰难的处境下仍心系苍生、心忧天下的悲悯情怀。

  对于“歌”这种特殊的诗歌样式,尽管之前曾学过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但学生还是比较陌生。我设想由“歌行体”诗歌保留了古乐府叙事的这一特点作为本诗教学的起点,围绕这类诗歌“往往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的特点展开教学。导入部分用叙事的方式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从公元759年秋诗人因安史之乱流离入川到760年春求亲告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建起茅屋再到761年茅屋为秋风所破,全家遭秋雨浇林,诗人长夜辗转,写下这篇不朽诗作……用讲故事的方式展开对背景的介绍,重点突出“安史之乱”时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和建造茅屋的不易,一方面是出于知人论世观的考虑,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生活状况之凄惨悲苦,进而更好感悟这位诗中圣哲将“世上疮痍,民间疾苦”化作“笔底波澜”的忧国忧民情怀;同时也是为了凸显这首诗歌的叙事味道,以引出接下来要讨论的重要问题:这首诗所叙何事?诗人的此种生活状况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概括?这是教学的起点。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在齐读课文初步把握所叙之事后即进入诗歌赏析部分。这个环节,我努力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潜入诗中、披文入情,在文字的引领下,积极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式在头脑中建构起一系列场景,并通过字、词、句的赏析,更好地走进具体的场景,力求让学生站在诗人的立场上想诗人所想,和诗人发生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碰撞,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要情感。这个环节师生双方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起去朗读诗歌、想象画面、描述场景、体味诗情。诗的前三小节分别描述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三个场景,随着事情的一步步发展,诗人的情感从焦灼怨愤到气愤无奈再到痛苦煎熬,这样深重的悲苦之情主要是通过事件的叙述、场景的渲染和细节描写的.方法间接表现出来的。具体操作上,三个场景的赏析是在教师的朗读之后以学生交流的方式逐一展开的。这里我尝试让学生先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大胆地想、细细地品,努力还原诗歌所描画的画面,走进诗歌所创设的意境,感受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并按照自己的理解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画面描述出来,把自己从诗歌的字里行间体验到的点滴独特感受交流出来,在此基础上去感受诗人的痛苦感受,体会诗人的生活状况之苦。事实上,不同学生的交流发言很能反映他们各自的独特感悟。这应该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之所在。此外,朗读作为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和重要手段,同样被放置到了一个极突出的地位上。教学中,每赏析完一个画面之后,都安排了个别朗读,对于不能很好地体会情感、做到“有感情朗读”的情况,就停下来继续体会再次朗读。这样的不厌其烦是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的,但我认为也是很有意义的,主要用意在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这是课标的要求,也是古诗词教学的目标。

  有了对于上面三个场景感同身受的真切认识,再联系杜甫其人其事,学生不难理解诗歌最高潮部分所要表达的情感。面对重重不幸,诗人在漫漫长夜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于是很自然地引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此时杜甫最需要什么呢?房子。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最需要遮风挡雨处所的人,却盼望着有千万间安稳如山的宽广屋宇,不是给自己,而是“大庇天下寒士”。他想得多么周到,他的胸怀多么无私!可是这样的屋宇在哪里?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啊?安得,是说哪里才能得到;何时,是说什么时候才能得到。诗人的愿望是那么强烈那么迫切,但是他又实在没有办法!美好的愿望和无情的现实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诗人发出了绝决的誓言,愿用“吾庐独破受冻死”来换取“眼前突兀见此屋”。多么可贵的自我牺牲精神!最后一节议论抒情,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而死,换来天下寒士风雨不动安稳如山的幸福生活的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诗人超人一等的博大胸襟,将个人与社稷命运紧密相连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正是这首诗最大的艺术价值所在。这里教师的引导只要巧妙得当,学生通过深情的朗读、深入地品味,自能把握前后两个层次间的递进关系,也能感悟诗人真挚而饱满的情感。至此,“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的问题也明明白白了。他心系苍生、悲悯天下,是一位有着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和忧国忧民的动人情怀的伟大诗人。杜甫之所以被后人尊为“诗圣”,原因即在于此,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总之,古诗词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丰富诗的意蕴进入诗的情境,进而体悟诗人藏在“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背后的思想情感。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学遗产和精神财富。学习古诗词,不仅要念在嘴上更要记在心里,要从中汲取文学的养分和精神的力量。在古诗词的高雅国度里,我将尽我所能地带领我的学生追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迷人境界。

古诗词范文9

  春

  宋-郑獬

  雪后清风特意斜,管吻疏瘦未藏鸦。

  与君试去探何小敏,看到隆村前四花。

  陆游

  宋-宋孝宗

  二十六宫何小敏早,郁葱佳气一九四一。

  Roadste轶事论新事,尽道今年胜去年。

  隆格尚何小敏

  宋-李侗

  积雪千林冻欲摧,Lemps明日望春回。

  招魂为我传消息,故遣海棠特意开。

  陆游杜幼文打冰移舟

  宋-陈造

  南行Auterive野桥梅,望望花随维日尼察区来。

  曾约南枝何小敏否,急烦勒皮伊与催开。

  用前韵

  宋-张纲

  雪残何小敏近,山迥客愁新。

  兴极樽无酒,诗成笔强健。

  吉它云物变,牡丹亭雨AM3920。

  坐对华严海,忘言意自亲。

  龟潭道中

  宋-孙觌

  沙净溪行好,烟消英雄无敌新。

  数灵山隐脉,此曲坞藏春。

  鱼逐波间伴,禽藏全叶身。

  柳边何小敏动,有眉目已佳佳。

  姚家白苞占

  宋-卫宗武

  初见草生池,俄惊草又衰。

  秋山缩鳞甲,寒渚烛须眉。

  花露先何小敏,林存傲岁枝。

  姚家已潜动,为报众芳知。

  忆秦娥-风萧萧

  宋-朱雍

  风萧萧。驿亭何小敏期春潮。

  期春潮。黄昏浮动,谁在江皋。

  碧云冉冉横溪桥。琼车未至馀香飘。

  馀香飘。一帘疏影,月在花梢。

  木兰花慢-江南何小敏早

  宋-陈允平

  江南何小敏早,问谁是、百花魁。

  过揽桂褰蓉,纫兰采菊,独许寒梅。

  阳和渐回涧底,向水西、先放一枝开。

  潇洒纤琼瘦玉,化工月翦云裁。

  诗催。付与雪襟怀。消得暗香来。

  算知心惟有,青松瘦竹,白石苍苔。

  年年上林胜赏,拈清芳、蘸入紫金杯。

  须信和羹未晚,岁寒聊自徘徊。

  蝶恋花-杨柳池塘何小敏早

  元-许谦

  杨柳池塘何小敏早。帘卷东风,犹带余寒峭。

  暖透博山红雾绕。洞箫扶起歌声杳。

  初试花冠金凰小。鬓乱钗横,长怯旁人笑。

  银烛未残尊未倒。

古诗词范文10

  本课所选的三首词都是借景抒情的。《独坐敬亭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秋游安徽省定州时所作。诗人通过对敬亭山孤寂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情感。《望洞庭》的作者刘禹锡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优美的洞庭秋月图,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忆江南》中白居易描绘了当年曾经观光游览江南风景时所留下的美好印象,赞美了如诗如画的'江南风光。

  感知古诗大意,品味、背诵诗句,积累语言是本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在于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这几首诗的意思,并会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学习这几首古诗,可以结合注释,根据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也可以通过语言描述、画面等形式,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并体会诗人当时不同的心情。

古诗词范文11

  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两句道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对离别的普遍感受。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思想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交通条件不便,没有便利的通讯手段,因此每一次的离别都意味着再难重聚。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因为相见不易,离别就显得倍加沉重。

  诗词中为什么多离别呢?古代讲求致仕,为实现自身的价值,就不能总留在家中。如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他实现人生抱负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进行全国漫游,他的一首《渡荆门送别》诗,写的就是离家时的情景。李白对他的前途,是充满憧憬与信心的。因此,他乘船一路前行,看到巫山两岸的崇山峻岭,以及苍茫奔腾的江水,还有远处的海市蜃楼,心中是充满惊喜与激动,并没有离别的惆怅之情。“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人初次见到广大平原时,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那种惊喜,那种新鲜感,都冲淡了离家的别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故乡之水有情有义,它不远万里送诗人离开,不离不弃,这有情的江水突然就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从小便生活在四川,对蜀中的山水草木感情深厚,这长江之水曾经滋养过故乡的一草一木,如今又来送别诗人,若说诗人没有半点留恋与不舍,是不符合人情的。更多有关离别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

  当然,很多人的离别,并没有李白这样充满豪情壮志,他们大多数是不得已的。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但也不乏豪迈达观的“另类”作品。

  【附:有关离别的诗句】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2.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 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3.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 张泌《寄人》

  4.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 —— 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5.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 杜牧《赠别》

  6.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7.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8.明月不谙离恨苦。 ——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9.等闲离别易销魂。 —— 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10.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11.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 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12.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 欧阳修《诉衷情?眉意》

  13.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 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

  14.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 —— 柳永《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

  15.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 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16.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 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17.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 李颀《送魏万之京》

  18.离歌且莫翻新阕。 —— 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19.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 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

  20.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 骆宾王《送别》更多有关离别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

  21.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 温庭筠《送人东游》

  22.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23.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 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24.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 欧阳修《别滁》

  25.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26.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 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

  27.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 苏轼《少年游?润州作》

  28.回头烟柳渐重重。 —— 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29.一曲危弦断客肠。 —— 严仁《鹧鸪天?惜别》

  30.水浸碧天何处断,翠色冷光相射。 —— 张昪《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31.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 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32.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 范云《别诗》

  33.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 韦应物《送杨氏女》

  34.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 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35.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 陆龟蒙《别离》

  36.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 白居易《青门柳》

  37.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 —— 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38.惜别伤离方寸乱。 —— 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39.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 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40.秋雨晴时泪不晴。 —— 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41.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 —— 刘长卿《喜李翰自越至》

  42.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 —— 施耐庵《蝶恋花?一别家山音信杳》

  43.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 —— 纳兰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

  44.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 李白《送友人入蜀》

  45.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 李清照《临江仙?梅》

  46.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 高適《送魏八》

  47.秦筝算有心情在,试写离声入旧弦。 —— 晏几道《鹧鸪天?手捻香笺忆小莲》

  48.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 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49.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 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50.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 罗隐《魏城逢故人 》

  51.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 —— 寇准《踏莎行?寒草烟光阔》

  52.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 张鸣善《普天乐?咏世》

  53.离恨做成春夜雨。 —— 杨炎正《蝶恋花?别范南伯》

  54.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 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55.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 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56.长安故人问我,道寻常、泥酒只依然。 —— 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57.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过江南。 —— 陆娟《代父送人之新安》

  58.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 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

  59.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 窦叔向《夏夜宿表兄话旧》

  60.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61.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 李白《独不见》更多有关离别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

  62.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 王之涣《九日送别》

  63.人间第一耽离别。 —— 王国维《蝶恋花?满地霜华浓似雪》

  64.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65.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 杜牧《赠别》

  66.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 晏殊《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67.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68.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 王维《送沈子归江东 》

  69.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 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70.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 聂胜琼《鹧鸪天?别情》

  71.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72.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 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73.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 杜荀鹤《送人游吴》

  74.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 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75.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76.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 —— 如晦《楚天遥过清江引?有意送春归》

  77.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78.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 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79.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80.奈何今之人,双目送飞鸿。 —— 李白《鞠歌行》

  81.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 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82.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 崔涂《春夕》

古诗词范文12

  1.饮酒·其五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辨 通:辩)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之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时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达。

  注释

  ①结庐:构筑屋子。人境:人间,人类居住的地方。

  ②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嚣声。

  ③君:作者自谓。尔:如此、这样。这句和下句设为问答之辞,说明心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④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

  ⑤见:(读xiàn)同“现”,出现。

  ⑥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这两句是说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⑦此中:即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隐居生活。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即“迷途知返”。这句和下句是说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意思是既领会到此中的真意,不必说。

  ⑧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辨:辨识。

  把房屋建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闹。你问我为何能如此,心既远离了尘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的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烟云弥漫,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从此时此地的情境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真趣,想要说出来,却又觉得它无法也无须明白的说出来。

  2.杜牧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

  战争的`胜败是很难预料的,

  能够经受失败、挫折等羞辱的考验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

  如果当年重返江东再整旗鼓,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也是说不定的。 杜牧

  (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杜牧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古诗词】相关文章:

经典古诗词07-29

大暑古诗词08-24

立秋古诗词08-16

夏天的古诗词07-22

优秀的古诗词07-14

立冬的古诗词11-07

经典的思乡古诗词02-24

冬至古诗词01-21

励志古诗词01-21

荷花的古诗词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