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工作计划>教学计划>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更新时间:2022-12-31 11:22:22
  • 相关推荐
【荐】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是时候开始写计划了。我们该怎么拟定计划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数学教学计划,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提高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经过不一样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本事。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本事,数学表达和交流的本事,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本事。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确定。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构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必须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构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理解性等到,具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活力。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经过不一样数学资料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本事,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三、教法分析:

  1、选取与资料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到达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经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四、学情分析:

  两个班均属普高班,学习情景良好,但学生自觉性差,自我控制本事弱,所以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班级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计算本事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只注重思路,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本事,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其思维本事。

  同时,由于初中课改的原因,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力度不够,需在新授时适机补充一些资料。所以时间上可能仍然吃紧。同时,其底子薄弱,所以在教学时只能注重基础再基础,争取每一堂课落实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五、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提高。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本事就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本事,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本事。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一样的教材资料选择不一样教法。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本事的培养。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2

  一、上学期教学回顾

  高一共四个教学班,共计160余人。杨文国带高一(一)班,高一(二)班;张忠杰带高一(三)班和高一(四)班。其中各班期末八校联考的成绩分别为:50.6分,32.8分,27.2分,34.5分,总平36.9分。学期中途因张忠杰离开学校导致频繁更换老师,(三)班、(四)班的成绩因而受到影响。期末由王山任(三)班、(四)班的数学老师。

  上学期工作在学生学习的落实环节上做得不太扎实,这将是本学期重点改进的地方。

  二、本学期的措施及打算

  1.一周学习早知道。明确目标更能确定努力的方向。为了让学生学习更有目的性,有效性和积极性,每周第一节课给出一周的教学进度,学习目标和过关要求。不仅老师要做到对所教内容清楚明了,也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到每周学习目标清晰化。

  2.落实每周测试过关制。周测内容与一周学习目标及一周的讲授内容紧密相连。未尽力而又没有过关的学生将按事先说明的措施给予处罚。以便让学生重视课堂学习,重视平时作业,重视一周的学习过程。做到让学生每周学习过程精细化。 3.根据学生学力状况进行分层次的'培优补差。

  三、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学习内容

  目标要求

  1. 必修4 第一章三角函数:第1至3节

  周期,角的推广及表示,弧度制及互化

  2. 军训

  3. 第4节:正弦函数

  单位圆,正弦函数定义,象限符号,诱导公式,五点法画图像,图像及性质。

  4. 第5节:余弦函数,第6节:正切函数

  余弦函数正切函数定义,象限符号,诱导公式,图像及性质

  5. 第7节:xAsiny的图像,第8节:同角的基本关系。

  图像变换规律,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及其运用。章节复习,章节过关测试。

  6. 第二章:平面向量:第1节至第2节

  向量,有向线段,向量的长及相等、平行、共线、单位向量等概念,向量的加减法运算

  7. 第3节至第5节

  数乘向量,基本定理,向量运算的巩固训练,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及运算。数量积的应用。

  8. 第5节至第7节

  数量积的应用及坐标表示,向量应用举例。习题课,章节复习,章节过关测试。

  9.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第1节至第2节

  两角和差的公式得推导,记忆及灵活运用,二倍角公式得来源及运用。期中复习。

  10. 期中考试

  期中复习,期中考试。

  11. 第三章 第3节: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

  试卷讲评改错,简单应用,三角恒等变换的综合习题课,练习,章节复习,必修4基本测试。

  12. 五一长假

  13. 必修3 第一章:统计。第1节至第5节

  统计的程序,统计图,统计方案设计,普查与抽样,抽样方法,分层抽样与系统抽样,花统计图表及读统计图表,数字特征: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级差,方差的意义及计算分析,

  14. 第6节至第9节

  样本对总本的估计及相应的数字特征的计算分析,统计实践活动,变量的相关性及例题分析,最小二乘估计。章节复习,章节过关测试。

  15. 第二章:算法初步:第1节至第3节

  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及设计,排序问题。

  16. 第4节:几种基本语句

  条件语句,循环语句,复习三角函数的基本内容,章节复习,三角函数与算法初步过关测试。

  17. 第三章:概率:第1节至第2节

  频率,概率,古典概率,概率计算公式。

  18. 第2节至第3节

  建概率模型,互斥事件,习题课节复习,章节过关测试。

  19. 期末复习

  20. 期末复习,期末考试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基本情况分析:

  1、4班共xx人,男生xx人,女生xx人;本班相对而言,数学尖子约xx人,中上等生约xx人,中等生约xx人,中下生约xx人,差生约xx人。

  5班共xx人,男生xx人,女生xx人;本班相对而言,数学尖子约xx人,中上等生约xx人,中等生约xx人,中下生约xx人,差生约xx人。

  2、4班在初中升入高中的升学考试中,数学成绩在100及以上的有xx人,80—99有xx人,60—79有xx人,40—59有xx人,40以下有xx人,其中最高分为xx,最低分为xx。

  5班在初中升入高中的升学考试中,数学成绩在100及以上的有xx人,80—99有xx人,60—79有xx人,40—59有xx人,40以下有xx人,其中最高分为xx,最低分为xx。

  3、4/5班分别为高一年级9个班中编排一个普高班和一个普高班之后的体育班,整体分析的结果是: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集合、一元二次不等式、简易逻辑、映射与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2、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是近代数学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数列有着广泛的应用,是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

  3、教材重点:几种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不等式的解法、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的公式。

  4、教材难点:关于集合的各个基本概念的涵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映射的概念以及用映射来刻画函数概念、反函数、一些代数命题的证明、

  5、教材关键:理解概念,熟练、牢固掌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6、采用了由浅入深、减缓坡度、分散难点,逐步展开教材内容的做法,符合从有限到无限的认识规律,体现了从量变到质变和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每阶段的内容相对独立,方法比较单一,有助于掌握每一阶段内容。

  7、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较强,每一阶段的知识都是以前一阶段为基础,同时为下阶段的'学习作准备。

  8、全期教材重要的内容是:集合运算、不等式解法、函数的奇偶性与单调性、等差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和前n项和。

  四、教学要求:

  1、理解集合、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能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和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并能熟练求解。

  3、了解命题的概念、逻辑联结词的含义,掌握四种命题及其关系,掌握充分、必要、充要条件,初步掌握反证法。

  4、了解映射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理解函数及其有关的概念,掌握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

  5、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能利用函数的奇偶性与图象的对称性的关系描绘图象。

  6、掌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和性质,并会解简单的函数应用问题。

  7、使学生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前n项和的公式,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五、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4

  一、高考要求

  ①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②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

  ③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④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⑤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⑥能够应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性质解决某些简单实际问题.

  二、两点解读

  重点:①求函数定义域;②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③求函数表达式或函数值;④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相结合的有关问题;⑤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⑥求反函数;⑦利用原函数和反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互换关系解题.

  难点:①抽象函数性质的研究;②二次方程根的分布.

  三、课前训练

  1.函数的定义域是 ( D )

  (A) (B) (C) (D)

  2.函数的反函数为 ( B )

  (A) (B)

  (C) (D)

  3.设则 .

  4.设,函数是增函数,则不等式的解集为 (2,3)

  四、典型例题

  例1 设,则的定义域为 ( )

  (A) (B)

  (C) (D)

  解:∵在中,由,得, ∴,

  ∴在中,.

  故选B

  例2 已知是上的减函数,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 )

  (A) (B) (C) (D)

  解:∵是上的减函数,当时,,∴;又当时,,∴,∴,且,解得:.∴综上,,故选C

  例3 函数对于任意实数满足条件,若,则

  解:∵函数对于任意实数满足条件,

  ∴,即的周期为4,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幂函数概念的学习以及对幂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归纳与概括,让学生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幂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了解类比法在研究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幂函数的性质及运用

  难点:幂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发现过程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问题1:如果张红购买了每千克1元的水果w千克,那么她需要付的钱数p(元)和购买的水果量w(千克)之间有何关系?

  (总结:根据函数的定义可知,这里p是w的函数)

  问题2: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a,那么正方形的面积 ,这里S是a的函数。 问题3:如果正方体的边长为a,那么正方体的体积 ,这里V是a的函数。 问题4:如果正方形场地面积为S,那么正方形的边长 ,这里a是S的'函数 问题5:如果某人 s内骑车行进了 km,那么他骑车的速度 ,这里v是t的函数。

  以上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个数学模型,你能发现以上几个函数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点吗?(右边指数式,且底数都是变量) 这只是我们生活中常用到的一类函数的几个具体代表,如果让你给他们起一个名字的话,你将会给他们起个什么名字呢?(变量在底数位置,解析式右边都是幂的形式)(适当引导:从自变量所处的位置这个角度)(引入新课,书写课题)

  二、新课讲解

  由学生讨论,(教师可提示p=w可看成p=w1)总结,即可得出:p=w, s=a2, a=s , v=t-1都是自变量的若干次幂的形式。

  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都是自变量的若干次幂的形式的函数称为幂函数。

  幂函数的定义:一般地,我们把形如 的函数称为幂函数(power function),其中 是自变量, 是常数。 1幂函数与指数函数有什么区别?(组织学生回顾指数函数的概念) 结论:幂函数和指数函数都是我们高中数学中研究的两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从它们的解析式看有如下区别: 对幂函数来说,底数是自变量,指数是常数 对指数函数来说,指数是自变量,底数是常数 例1判别下列函数中有几个幂函数?

  ① y= ②y=2x2 ③y=x ④y=x2+x ⑤y=-x3 ⑥ ⑦ ⑧ ⑨ (由学生独立思考、回答)

  2幂函数具有哪些性质?研究函数应该是哪些方面的内容。前面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研究了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3幂函数的定义域是否与对数函数、指数函数一样,具有相同的定义域?

  (学生小组讨论,得到结论。引导学生举例研究。结论:幂指数 不同,定义域并不完全相同,应区别对待。)教师指出:幂函数y=xn中,当n=0时,其表达式y=x0=1;定义域为(-∞,0)U(0,+∞),特别强调,当x为任何非零实数时,函数的值均为1,图象是从点(0,1)出发,平行于x轴的两条射线,但点(0,1)要除外。)

  例2写出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并指出它们的奇偶性:①y=x ②y= ③y=x ④y=x

  (学生解答,并归纳解决办法。引导学生与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对照比较。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作简单归纳:分数指数应化成根式,负指数写成正数指数再写出定义域。幂函数的奇偶性也应具体分析。)

  4上述函数①y=x ②y= ③y=x ④y=x 的单调性如何?如何判断?

  (学生思考,引导作图可得。并加上y=x 和y=x-1图象)接下来, 在同一坐标系中学生作图,教师巡视。将学生作图用实物投影仪演示,指出优点和错误之处。教师利用几何画板演示。见后附图1

  让学生观察图象,看单调性、以及还有哪些共同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注意学生叙述的严密性。)

  教师总评:幂函数的性质

  (1)所有的幂函数在(0,+∞)上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1,1),

  (2)如果a>0,则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在区间[0,+∞)上是增函数,

  (3)如果a<0,则幂函数在(0,+∞)上是减函数,在第一区间内,当x从右边趋向于原点时,图象在y轴右方无限地趋近y轴;当x趋向于+∞,图象在x轴上方无限地趋近x轴。

  5通过观察例1,在幂函数y=xa中,当a是(1)正偶数、(2)正奇数时,这一类函数有哪种性质?

  学生思考,教师讲评:(1)在幂函数y=xa中,当a是正偶数时,函数都是偶函数,在第一象限内是增函数。(2)在幂函数y=xa中,当a是正奇数时,函数都是奇函数,在第一象限内是增函数。

  例3巩固练习 写出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并指出它们的奇偶性和单调性:①y=x ②y=x ③y=x 。

  例4简单应用1: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值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①0.75 ,0.76 ;

  ②(-0.95) ,(-0.96) ;

  ③0.23 ,0.24 ;

  ④0.31 ,0.31

  例5简单应用2:幂函数y=(m -3m-3)x 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求m的值。

  例6简单应用2:

  已知(a+1)<(3-2a) ,试求a的取值范围。

  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有哪些?你有哪些收获和经验?

  1、 幂函数的概念及其指数函数表达式的区别 2、 常见幂函数的图象和幂函数的性质。

布置作业:

  课本p.73 2、3、4、思考5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6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必修2)第二章《解析几何初步》第一节《1.2直线的方程》第一部分《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内容。

  二、教材分析

  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给出了根据已知一个点和斜率求直线方程的方法和途径。在求直线的方程中,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是基本的,直线方程的斜截式

  、两点式都是由点斜式推出的。从初中代数中的一次函数引入,自然过渡到本节课想要解决的问题求直线方程问题。在引入,过程中要让学生弄清

  直线与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理解研究直线可以从研究方程和方程的特征入手。

  在推导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时,根据直线这一结论,先猜想确定一条直线的条件,再根据猜想得到的.条件求出直线方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学生

  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

  情态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四、教学重点

  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五、教学难点

  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要点: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分析描述几何图形。

  六、教学准备

  1.教学方法的选择:启发、引导、讨论.

  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索讨论,学生主动参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

  学习活动。

  2.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辨析、画图,亲身实践,调动多感官去体验数学建模的思想;学生要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起代数问题与几何问题

  间的密切联系。为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我主要指导了以下的学习方法:

  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通过观察图像归纳总结,自己评析解题对错,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数学表达能力。

  ②.分组讨论。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7

  教材分析:

  解不等式是不等式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中学数学的一项重要技能。主要类型有: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的解法,一元二次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的解法。其中,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是基础,初中已经学习,二次不等式是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作为数学重要的工具及方法,经常运用于其它数学知识之中。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主要有二种,课本上介绍的是“数形结合”方法,这种方法将二次函数,二次方程结合为一体,并且借助“图形”直观地得出答案,充分展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外也展现了“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巨大魅力。然而,个人认为,还有一种更加自然的方法,将二次不等式转化为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这种方法思路自然,同时也体现了“转化”思想,难度也不大,应该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思维及思路。

  学情分析:

  初中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或组)的解法,积累了一定的解题经验。同时,对于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等相关知识学生均较为熟悉。然而,根据自己的调查,一少部分学生对于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陌生。进而,可以先从复习简单的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入手加以展开教学。

  学生心理方面,学习积极性较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信心也比较理想,有较强的学习动机——考上大学,尽管是外在的诱因。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初步学会两种方法求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②过程与方法

  经历不等式求解的探索及发现过程,体验“数形结合及转化”思想的魅力,掌握方法,学会学习

  ③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在上述过程中,体验成功,激发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及信心,发展了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了学习的内在动机

  教学重点: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难点:

  解法的探索及发现,关键在于“识图能力”

  反思:

  今天的'课堂,这个难点突破欠缺力量,主要缘于自己备课时对难点考虑不到位,进而缺乏必要的设计。在课堂上,就难点特别与个别差生进行了交流,并且给予了帮助及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我找出了他们困难的二个环节:

  首先,对平面曲线上点的横坐标与纵座标之间的对应关系表现陌生,进而对它们的取值变化情况感到费解。

  其次,是差生的思维能力尚处于“经验思维”,辩证思维能力薄弱,进而对运动中的点的坐标取值范围只能是“一筹莫展”。

  在了解情况后,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以问题串的形式给差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后,差生也顺利度过了难关。由此足以说明,从知识的角度而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句话还是相当有道理的。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对学生“学情”的掌握。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结构主义学派的代表人布鲁纳也有类似观点: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我可以教会他任何任何学科任何年龄段的任何知识。

  教学程序:

  一、复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

  以题组形式设计习题

  ①2x+3>7

  ②不等式组

  ③ax>b

  二、创设二次不等式的生活背景实例,引入课题

  采用课本上的实例,有关网络收费问题

  三、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探索

  (1)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从特殊到一般,学生经历“转化”方法的探索及发现过程。

  由于这种方法课本没有给出,进而课堂上不作为重点,重在引导学生自行归纳、体验及总结“转化”思想,最后以课外思考题的形式设计相应习题。

  (2)

  采取启发式教学,师生共同经历“数形结合”方法的探索及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归纳出主要的解题步骤。今天的课堂上,这些解题步骤全部由学生的语言组织并完成,并撰写在黑板上,教师没有作任何干涉。我一直认为,只有学生自己亲身体验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知识,尽管这些知识不完整,语言或许不规范,思维或许不严密。

  之后,从特殊到一般,研究一般的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由于经历了前面的解题过程,这个环节全部放手让学生完成,鼓励他们通过或独立或合作的方式解决学习任务,完成课本上的表格。

  反思:根据课堂反馈,二个班级大约有70%的同学能够胜任这个任务。于是,在大多数学生完成的基础上,我又进行了一次讲解,特别加强了对“识图”环节的讲解力度,力求突破难点。

  四、练习环节

  可以说,即使到了高三,仍然有不少同学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困惑。因此,熟练掌握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从学习类型看,这节课显然属于技能课,对于技能的学习及掌握,关键是强化练习,“力求熟能生巧”,达到自动化的水平。

  课本上,配置了不少练习题。对于练习,我采取多种方式,或叫学生上黑板板书,借助学生练习规范解题格式;或者口答,说解题思路及答案;或者下面独立练习。

  五、课堂小结

  知识,思想、方法及感悟等

  六、课后作业

  ①作业设计:分成A、B两层,难度不一,让学生自主选择,均来源于课本上的A组或B组

  ②课外思考题:

  1比较两种解题方法即“转化及数形结合”方法的优劣,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

  2已知不等式mx^2-(m-2)x+m>0的解集为R,求m的取值范围

  变式一:戓将R改为空集,此时结论如何

  变式二:仿上,自己改编条件,并解之。

  反思:课外思考题的设计,可以提升课堂容量,深化课堂知识,提高课堂思维含量,为优生服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变式教学,可以充分拓展习题的潜在价值,期望实现“举一反三”的目标。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8

  一、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建议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新大纲。新大纲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数学应用;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增加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拓宽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阅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小结和复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5、落实课外活动的内容。组织和加强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4.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6.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7.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8.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9.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10.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11.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

  1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课时分配(14课时)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约1课时9月1日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约1课时9月4日 | | 9月12日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约2课时

小结与复习约1课时
1.2.1函数的概念约2课时
1.2.2函数的表示法约2课时9月13日 | | 9月25日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约2课时
1.3.2奇偶性约1课时

小结与复习约2课时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

  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4.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5。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其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6。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和特殊点。

  7.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结合函数的图象,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课时分配(15课时)

2.1.1引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约3课时9月27日30日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约3课时10月8日10日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约3课时10月11日14日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约3课时10月15日18日
2.3幂函数约1课时10月19日24日

小结约2课时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2。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3。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4。根据某个主题,收集17世纪前后发生的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牛顿、莱布尼茨、欧拉等)的有关资料或现实生活中的函数实例,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写一篇有关函数概念的形成、发展或应用的文章,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课时分配(8课时)

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约1课时10月25日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约2课时10月26日27日
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约2课时10月30日 | 11月3日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约2课时

小结约1课时

  考生只要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难点、易错点,各个击破,夯实基础,规范答题,一定会稳中求进,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9

  本学期担任高一(9)(10)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两班学生共有120人,初中的基础参差不齐,但两个班的学生整体水平不高;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二)能力要求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3)通过揭示立体集合、函数、数列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概率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函数、数列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三、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高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2、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不知道或不明确学习数学应具有哪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0

  一、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整体水平一般,成绩以中等为主,中上不多,后进生也有一些。几个班中,从上课一周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爱问问题的同学比较多,但由于基础知识不太牢固,上课效率不是很高。

  二、教材简析

  使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教材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具有亲和力、问题性、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联系性等特点。必修1有三章(集合与函数概念;基本初等函数;函数的应用);必修2有四章(空间几何体;点线平面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

  三、教学任务

  本期授课内容为必修1和必修2,必修1在期中考试前完成(约在11月5日前完成);必修2在期末考试前完成(约在12月31日前完成)。

  四、教学质量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五、促进目标达成的重点工作及措施

  重点工作:

  认真贯彻高中数学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双基”教学为主要内容,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整体推进”,使每个学生的数学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分层推进措施

  1、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要经常性地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树立勇于克服困难与战胜困难的信心。

  2、合理引入课题,由数学活动、故事、提问、师生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引入、探究、例析、反馈),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提倡创新教学方法,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主动学习知识。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1

  一、活动开展情景

  在我县,今年的教学主体是“有效教学”,为此,我组在开展教研活动时也是紧紧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开的。在本学期内,我组主要开展过以下活动:

  1、备课。本学期备课的形式主要是一个人备课为主,团体备课为辅。具体流程为个人备课→团体备课→个人备课,简称三级备课。

  2、公开课。本学期的公开课主要是以每位教师不低于一次公开课的标准来执行的。公开课的开展形式与以往也有所不一样,以往的公开课仅有听课和评课两个环节,忽视了说课环节。但本学期却是把以往忽视了的说课环节也补上了,流程上将说课环节放在课前,构成了课前说课→听课授课→评课议课的模式。

  3、课赛。本学期我组共参加过校外课赛一人次,获得三等奖一人次。校内不设课赛活动。

  4、示范课。本学期我组上过示范课共计四人次,校内示范课三人次,校外示范课1人次。

  5、数学竞赛。本学期我组共组织开展过数学竞赛一次,参赛学生达50余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近10%。向学校申请获得专项资金710元,受益学生37人。颁发“优秀辅导教师”荣誉称号三人次。

  6、学校文化建设。本学期我组特向学校申请宣传栏展板一块(近3平方米),在宣传和展

  示我组的相关活动照片以及文件精神的同时,也在完善我校的学校文化建设。

  7、阶段性教学质量反馈座谈会。本学期共开展过两次这类会议。

  8、其他活动。外出培训学习四人次,网络培训学习6人次。全组成员外出交流学习两次,其他派代表外出交流学习三次。

  二、活动成效

  1、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完善。本学期我组教师在以团队合作及个人努力拼搏相得益彰的结合下,经过以上一系列的活动加强了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协调,再加以学校对本组的大力支持,本学期我组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取得了必须的成效。

  2、开拓了教师的视野,提升了团队的师资力量。经过外出培训学习,网络学习以及与其他学校开展教研交流活动,不但开拓了我组教师的视野,同时也提升了我组教师的专业素养。

  3、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与团队合作精神。经过开展团体备课、公开课、示范课以及课赛等活动,不但促进了我组教师的个人成长,同时也加强了我组的团队合作精神。

  4、构成了良好的竞争观念和大局意识。经过开展课赛活动和设立“优秀辅导教师”奖,在团队之间有了竞争观念,同时也经过绩效的捆绑使得组内成员有了大局意识。

  三、存在问题

  1、缺乏领导艺术和管理本事。在我校数学组成员中,我属最年轻的数学教师之一,自然在管理的`过程中对很多老教师心存芥蒂,这是心理隔阂问题;很难做到在对老教师十分尊重的同时又让他们对自我的主张很服从,这是本事问题,也是领导艺术问题;很难做到让年轻教师彰显个性的同时又让他们能够严格约束自我,这是沟通问题。

  2、个人精力有限。本人在担任我校数学教研组的同时还承担着两个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和一个毕业班的班主任工总,工作任务较为繁重。所以,各项工作难免会出现百密而一疏的漏洞。

  3、缺乏组织和管理实践经验。参加工作才一年半就开始担任这样的职务,组织管理一群比自我大的成年人,这是零起点,无从谈及组织和管理经验。唯有摸着石头过河,边工作边总结,逐步积累这方面的实践经验。

  四、努力方向

  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日后改善的措施还是以人为本,尊重同事,在虚心向经验丰富异常以往从事过这方面工作的老教师请教的同时,也要加强与年轻教师的沟通,多听取他们的意见提议,努力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本事,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理念,提高自我的管理艺术和组织本事。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2

  一、 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下,以发展教育的观念为指引,以学校和教导处的工作计划为指南,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解题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乐于合作的精神,注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标理念下的政治教学活动应该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最新教学理念的关键。“导学案”应课堂教学改革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矛盾而生,它既可以将学生自主学习引入正轨,又将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理解完成的知识点与题目在课下解决,这样,课堂上教师就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我们应该认识到改革是教学的生命,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正确、深刻地理解新课程理念,辩证地分析和处理各种在课程改革中产生的观念和做法,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开拓进取,不断寻求新的有效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1、必修2,根据必修1、2设计的导学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辩证地分析和处理各种在课程改革中产生的观念和做法,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开拓进取,不断寻求新的有效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任教高一(35、36)班的数学,(35、36)班是平衡班,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较高涨,比较自觉,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数学层次并不相同,部分同学基础薄弱,缺乏学习数学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教研活动:

  1、落实提高课堂效率,导学案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将学生的导学案与教师的集体备课设计为一体,第一、课前预习。教师设计此部分内容之前必须针对本课

  题的三维目标与考纲认真备课,列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对于重难点做特殊标记,并针对预习提纲给出的内容设计预习检测题,预习检测题难度不易过高,与本课题的重难点相关的知识点有选择性的录入此处,让学生在做此部分时不能感觉太简单了也不能感觉无从下手,要有一部分题目让他能够通过讨论探究完成。第二,探究活动。第三、课堂检测。此处设置的题目难度深度一定比预习检测部分要更难更深。此部分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在课前做。从此处开始分“才”完成,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提前尝试着做,做题慢的同学可以先不必看,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自行决定。第四,拓展延伸。这里出现的题目属于拔高题,一般很少有学生在课前能够做对,所以此处也不要求学生课前做,当然不排除有的同学想要挑战一下,这是提倡并且大力表扬的。第五,反思总结。学生利用这部分一方面可以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对自己本课题从预习探究到课堂探究各个环节进行反思,便于日后改进。上课时要明确重点、难点,重点要突出,难点要分散,并且难点要解决好。课堂讲新课的时间一定要控制在20分钟之内,最好能在10分钟之内解决问题,多给时间学生练习或进行与学习有关的活动。

  2、做到课后教学反思

  上完课之后需要思考三个问题:我这节课上得如何有没有要纠正与改进的?有谁的课比我还优秀?怎样上这节课更好、最好?并在学案、备课笔记上做好记录,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3、落实好备课电子化,为加快对试验课的理解和掌握,积极探索教改进程,建立备课组资料库,备课组成员要积极借助网络信息收集和筛选资料存库,发挥集体智慧,在备课组会议上整理,及时应用到具体教学中。注重学案导学,编好用好导学案。

  4、积极听有经验的`教师的课,认真改进课堂教学上的薄弱环节。注重研究教师如何讲、注重研究学生如何学,积极推进新课改,提高课堂效率。

  五、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交流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

  3、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扎实基础的同时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5、落实抓好平时的一周一限时训练,一周一综合,注重知识的渗透 6、落实竞赛辅导:主要利用下午第三节时间,一个星期进行一至两次辅导。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3

  一、具体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

  二、本学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1.双基要求:

  在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掌握高一有关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基本技能方面能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能使用计数器及简单的推理、画图。

  2.能力培养:

  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会根据法则、公式正确的进行运算、处理数据,并能根据问题的情景设计运算途径;会提出、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的数学问题,并进行交流,形成数学的意思;从而通过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3. 思想教育:

  三、进度授课计划及进度表(略)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中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希望大家喜欢。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4

  教学分析

  课本从学生熟悉的集合(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等)出发,通过类比实数间的大小关系引入集合间的关系,同时,结合相关内容介绍子集等概念.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课本注重体现逻辑思考的方法,如类比等.

  值得注意的问题:在集合间的关系教学中,建议重视使用Venn图,这有助于学生通过体会直观图示来理解抽象概念;随着学习的深入,集合符号越来越多,建议教学时引导学生区分一些容易混淆的关系和符号,例如∈与?的区别.

  三维目标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能判断给定集合间的关系,提高利用类比发现新结论的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空集的含义,掌握并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加强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空集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实数有相等、大小关系,如5=5,5<7 5="">3等等,类比实数之间的关系,你会想到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要急于作出判断,而是继续引导学生)

  欲知谁正确,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研探.

  思路2.复习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与不属于的关系,填空:(1)0N;(2)2Q;(3)-1.5R.

  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如5<7,2≤2,试想集合间是否有类似的“大小”关系呢?(答案:(1)∈;(2)?;(3)∈)

  推进新课

  提出问题

  (1)观察下面几个例子:

  ①A={1,2,3},B={1,2,3,4,5};

  ②设A为国兴中学高一(3)班男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B为这个班学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

  ③设C={x|x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D={x|x是等腰三角形};

  ④E={2,4,6},F={6,4,2}.

  你能发现两个集合间有什么关系吗?

  (2)例子①中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例子④中集合E是集合F的子集,同样是子集,有什么区别?

  (3)结合例子④,类比实数中的结论:“若a≤b,且b≤a,则a=b”,在集合中,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4)按升国旗时,每个班的.同学都聚集在一起站在旗杆附近指定的区域内,从楼顶向下看,每位同学是哪个班的,一目了然.试想一下,根据从楼顶向下看的,要想直观表示集合,联想集合还能用什么表示?

  (5)试用Venn图表示例子①中集合A和集合B.

  (6)已知A?B,试用Venn图表示集合A和B的关系.

  (7)任何方程的解都能组成集合,那么x2+1=0的实数根也能组成集合,你能用Venn图表示这个集合吗?

  (8)一座房子内没有任何东西,我们称为这座房子是空房子,那么一个集合没有任何元素,应该如何命名呢?

  (9)与实数中的结论“若a≥b,且b≥c,则a≥c”相类比,在集合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活动:教师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

  (1)观察两个集合间元素的特点.

  (2)从它们含有的元素间的关系来考虑.规定:如果A B,但存在x∈B,且x A,我们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3)实数中的“≤”类比集合中的 .

  (4)把指定位置看成是由封闭曲线围成的,学生看成集合中的元素,从楼顶看到的就是把集合中的元素放在封闭曲线内.教师指出:为了直观地表示集合间的关系,我们常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这种图称为Venn图.

  (5)封闭曲线可以是矩形也可以是椭圆等等,没有限制.

  (6)分类讨论:当A B时,A B或A=B.

  (7)方程x2+1=0没有实数解.

  (8)空集记为 ,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 A;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即 A(A≠ ).

  (9)类比子集.

  讨论结果:

  (1)①集合A中的元素都在集合B中;

  ②集合A中的元素都在集合B中;

  ③集合C中的元素都在集合D中;

  ④集合E中的元素都在集合F中.

  可以发现: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B有下列关系:集合A中的元素都在集合B中;或集合B中的元素都在集合A中.

  (2)例子①中A B,但有一个元素4∈B,且4 A;而例子②中集合E和集合F中的元素完全相同.

  (3)若A B,且B A,则A=B.

  (4)可以把集合中元素写在一个封闭曲线的内部来表示集合.

  (5)如图1121所示表示集合A,如图1122所示表示集合B.

  图1-1-2-1 图1-1-2-2

  (6)如图1-1-2-3和图1-1-2-4所示.

  图1-1-2-3 图1-1-2-4

  (7)不能.因为方程x2+1=0没有实数解.

  (8)空集.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5

  一、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整体水平一般,成绩以中等为主,中上不多,后进生也有一些。几个班中,从上课一周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爱问问题的同学比较多,但由于基础知识不太牢固,上课效率不是很高。

  二、教材简析

  使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教材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具有亲和力、问题性、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联系性等特点。必修1有三章(集合与函数概念。基本初等函数。函数的应用)。必修2有四章(空间几何体。点线平面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

  三、教学任务

  本期授课内容为必修1和必修2,必修1在期中考试前完成(约在11月5日前完成)。必修2在期末考试前完成(约在12月31日前完成)。

  四、教学质量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五、促进目标达成的重点工作及措施

  重点工作:

  认真贯彻高中数学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双基”教学为主要内容,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整体推进”,使每个学生的数学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分层推进措施:

  1、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要经常性地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树立勇于克服困难与战胜困难的信心。

  2、合理引入课题,由数学活动、故事、提问、师生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引入、探究、例析、反馈),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提倡创新教学方法,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主动学习知识。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