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说课稿>高中数学说课稿
高中数学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01-12 08:22:54
  • 相关推荐
高中数学说课稿4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数学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数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推理与证明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1—2第二章第一节内容,思想贯穿于高中数学的整个知识体系,是新课标教材的亮点之一。本节内容将归纳推理的一般方法进行了必要的总结和归纳,同时也对后继知识的学习起到引领的作用、

  2、教材处理

  《归纳推理》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发现、概括、猜想和探索能力的极好素材。根据本节课标要求:从演示观察,先形象地真实举例,然后转化为猜想,引导探究典型例子分析,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归纳推理的概念,了解归纳推理的作用,掌握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会利用归纳进行一些简单的归纳推理。

  2、过程方法目标: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推理的一般方法,建构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明白数学发现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他们探索规律,融会贯通的能力,并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培养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优良作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情趣,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形成学习数学知识、了解数学文化的积极态度、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了解归纳推理含义、能利用归纳进行简单推理。

  教学策略:演示观察,先形象地真实举例,然后转化为猜想,引导探究典型例子分析,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2、教学难点:用归纳进行推理,做出猜想。

  教学策略:第一,创设情景;第二,观察规律,得出猜想;第三,实际应用,提出质疑。

  四、教法分析、教学手段与教具选择:

  1、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启发发现、课堂讨论法

  2、教具:多媒体、粉笔、黑板。

  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学法分析: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通过自主学习发现、课堂讨论、相互合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六、教学过程设计分析: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游戏:袋子里装有大小质地一样的玻璃球,摸一个出来是红色,摸第二个出来也是红色,第三、第四还是红色…

  问题1:有什么猜想?

  师生活动:老师把玻璃球搅拌均匀,可叫一个学生摸球,其他学生细心观察。

  设计意图:游戏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形象地引出归纳推理。

  问题2:观察10=3+7,12=5+7,32=13+19 …等式特征,有怎样的规律?

  师生活动:这里要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一个等式,左右两边数字有什么特征,学生的猜想多种多样,不要抹杀学生的洞察力,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尝试:其它的偶数有同样的规律吗?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一些伟大猜想产生的过程,探索出歌德巴赫猜想:一个偶数(不小于6)总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带领学生走进归纳推理的领域。学生主动探究、自我发现,培养勇于探索的优良作风。

  问题3:歌德巴赫猜想的历史了解吗?

  师生活动:通过多媒体让学生阅读材料。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情趣,了解数学文化,对数学充满信心的积极态度,培养爱国精神。

  问题4:歌德巴赫猜想的推理过程如何?

  师生活动:让学生探究歌德巴赫是怎样提出这个猜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发现歌德巴赫猜想的推理过程———归纳推理的产生,为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做铺垫。

  问题5:由上述推理过程能否用自己语言描述归纳推理的含义?

  师生活动:学生自己总结,教师个别提问,学生修改,该问题只有部分同学能及时地回答出来。有些同学犹疑不答,有些同学会说出不同的语句获不全面、不十分准确。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结论引入归纳推理含义——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和记忆归纳推理的'含义,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理解能力,这比老师直接给出概念效果要好得多。

  问题6:你能用归纳推理提出一个猜想吗?

  师生活动:学生各抒己见,踊跃回答,有生活的,有数学的,其它学科的等。例如:

  ① 金、银、铜、铁、铝等金属能导电,归纳出“一切金属都能导电”

  ② 硫酸、硝酸、碳酸等含有氧元素,归纳出“所有的酸都含有氧元素”

  ③篮球、排球、乒乓球等是圆的,归纳出“所有的球都是圆的”

  ……

  可以让同学们相互补充,老师适当点评和肯定。

  设计意图:更深一步具体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初步形成能用归纳推理得出结论的步骤。感受归纳推理无处不在,自然而有趣,创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气氛。这比直接解释概念记忆要深刻和通俗易懂。

  2、典型例题、知识应用

  例:观察右图,可以发现

  1+3=4=22,

  1+3+5=9=32,

  1+3+5+7=16=42,

  1+3+5+7+9=25=52,

  问题7:上面等式如何由图中观察出来?1+3+ …+1999=?由上述具体事实能得出怎样的一般性规律?能用一条等式表示出来吗?

  师生活动:问题逐个解决,个别回答,集体回答相结合。部分学生会观察上式,但不会从图中总结规律,这里要从小正方形的个数或面积去引导他们观察,引导学生得出等式的规律要看等号左右两边存在什么规律。

  总结:由几条特殊的等式存在的规律,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1+3+…+(2n-1)=n2(n∈N*)成立,这就是归纳推理。

  设计意图:给出例子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观察分析、归纳体会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进一步感受归纳推理的作用。让他们懂得数形结合去做题。

  问题8:

  师生活动:

  题目没有直接给出部分事物特征,应先找出来再观察、归纳、猜想、引导学生做题方向,个别提问,师生共同完成、总结。

  设计意图:体会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进一步感受归纳推理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归纳推理起到了能够提供研究方向的作用,培养学生进行归纳推理的能力。

  问题9、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如何?

  师生活动:通过两个例题,学生自行总结,教师综合结论得出

  一般步骤:⑴对有限的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整理;⑵提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即猜想;

  设计意图:总结步骤,为后面应用打基础,让学生自行总结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3、思考练习

  1)、观察下面的“三角阵”

  1

  1 1

  1 2 1

  1 3 3 1

  1 4 6 4 1

  1 5 10 a 5 1

  ……

  1 10 45 … … 45 10 1

  试找出相邻两行数之间的关系,并求a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寻找规律,老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学生的观察结果并接着问:上面“三角阵”还有其它规律吗?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感受数学美和发现规律的喜悦,激发学生更积极地去寻找规律、认识规律。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只要做个有心人,发现规律并非难事。

  2)、在数列{an}中,若a1=1,

  an+1=(n∈N﹡),试猜想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师生活动:请三位学生上黑板板书,并另请三位批改,让学生自己掌握做题方法和步骤

  答案:通过运算a2、a3、a4等的值得出an=

  3)、画一画、猜一猜:根据下列图案中圆圈的排列规则,猜想第(5)个图形是怎样排列的,由多少个圆圈组成;第n个图形中共有多少个圆圈?

  n=1 n=2 n=3 n=4

  师生活动:由学生在讲义上作图,发现规律并总结,再通过学生之间充分讨论之后相互交流,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主动探究规律,感受归纳推理对发现新事实、得出新结论的作用。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规律。给学生创建一个开放的、有活力、有个性的数学学习环境,感受数学美和发现规律的喜悦,激发学生更积极地去寻找规律、认识规律。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只要做个有心人,发现规律并非难事。

  答案:第5个图形中共有圆圈21个;第n个图形中共有圆圈:n(n—1)+1个

  4、质疑、解疑

  问题9:猜想的一般结论是否成立?即归纳推理的可靠性如何?为什么要学习归纳推理?

  师生活动:教师生动讲述欧拉发现第五个费马数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通过“猜想——验证——再猜想”说明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处在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再例:硫酸、硝酸、碳酸等酸中含有氧元素,归纳出“所有的酸都含有氧元素”。反例:盐酸是酸,但不含氧元素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情境的设置,引起学生对归纳推理的结论可靠性进行思考。其结论具有猜测性、或然性,不能作为数学证明的依据。但它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推理,为研究问题提供一个方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归纳推理需要检验过程,从而自我修正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

  问题10: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生活和学习两大方面对归纳推理的应用进行举例。

  师生活动:分组竞赛,挑1、2个小组的题目出来让其他小组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分组讨论降低了概念学习的难度,加深对归纳推理的应用使学生能够更多的围绕重点展开探索和研究。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这里获得充分的体现。

  七、课堂小结:

  1、你在知识方面学会了什么?

  2、你注意到过程与方法了吗?

  3、你在思维和情感方面有何收益?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总结,相互补充,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小结,这是一个多维整合的过程,是一个高层次的自我认识过程。

  八、作业

  1、(必做题)课本P30第1题

  2、(选做题):猜想10条直线的交点最多有多少个?(画图分析)答案:45个

  3、课后学习:上网查找了解有关“四色猜想”、“哥尼斯堡七桥猜想”、“叙拉古猜想”、“费马猜想”等资料

  设计意图:设计必做题是知识的初步应用和基础知识的巩固选做题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升高度,链接高考。思考题是开放性题目,拓展学生思维,用资料进行数学学习,同时让学生了解网络是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面的一个重要平台。这是本节内容的一个提高与拓展。

  九、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课以问题为载体,设计情景,生活、数学实力生动地学习了归纳推理的知识,体现了学生主动,教师指导的地位。本节课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例题、习题,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分组讨论为探究的基本形式,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结论,同时利用著名猜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人文价值。通过生活实例和数学实例,使学生了解归纳推理的涵义,感受归纳推理能猜测和发现一些新结论,探索和提供解决一些问题的思路和方向的作用,并能运用归纳进行简单的推理、

  十、板书设计

  归纳推理

  一、推理

  二、归纳推理的含义

  三、归纳推理的应用

  四、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

  五、小结

  例1

  例2

  练习

高中数学说课稿2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结构分析

  《圆的方程》安排在高中数学第二册(上)第七章第六节。圆作为常见的简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圆的方程属于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是研究二次曲线的开始,对后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等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解析几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圆的方程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后,又掌握了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但由于学生学习解析几何的时间还不长、学习程度较浅,且对坐标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困难。另外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有待加强。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①掌握圆的标准方程;

  ②会由圆的标准方程写出圆的半径和圆心坐标,能根据条件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③利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①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②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和加强对待定系数法的运用;

  ③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 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

  ②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以上对教材、教学目标及学情的分析,我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圆的标准方程的求法及其应用。

  (2)难点: ①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求圆的标准方程;

  ②选择恰当的坐标系解决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

  为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进行分析:

  好学教育: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将探究活动层层深入,使教师总是站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上。另外我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实际问题的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直观的引导了学生建模的过程。

  2。学法分析 通过推导圆的标准方程,加深对用坐标法求轨迹方程的理解。通过求圆的标准方程,理解必须具备三个独立的条件才可以确定一个圆。通过应用圆的标准方程,熟悉用待定系数法求的过程。 下面我就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和设计加以说明:

  【三】教学过程与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是由七个问题组成的问题链驱动的,共分为五个环节:

  创设情境 启迪思维 深入探究 获得新知 应用举例 巩固提高

  反馈训练 形成方法 小结反思 拓展引申

  下面我从纵横两方面叙述我的教学程序与设计意图。

  首先:纵向叙述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问题一 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径为4m的半圆,车辆只能在道路中心线一侧行驶,一辆宽为2。7m,高为3m的货车能不能驶入这个隧道?

  通过对这个实际问题的探究,把学生的思维由用勾股定理求线段CD的长度转移为用曲线的方程来解决。一方面帮助学生回顾了旧知——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在得到汽车不能通过的结论的同时学生自己推导出了圆心在原点,半径为4的圆的标准方程,从而很自然的进入了本课的主题。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问题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

  通过对问题一的探究,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用坐标法研究圆的方程上来,此时再把问题深入,进入第二环节。

  (二)深入探究——获得新知

  问题二 1。根据问题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圆心在原点,半径为的圆的方程?

  2。如果圆心在,半径为时又如何呢?

  好学教育: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对问题一进行归纳,得到圆心在原点,半径为4的圆的标准方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圆心在原点,半径为r的圆的标准方程。然后再让学生对圆心不在原点的情况进行探究。我预设了三种方法等待着学生的探究结果,分别是:坐标法、图形变换法、向量平移法。

  得到圆的标准方程后,我设计了由浅入深的三个应用平台,进入第三环节。

  (三)应用举例——巩固提高

  I。直接应用 内化新知

  问题三 1。写出下列各圆的标准方程:

  (1)圆心在原点,半径为3;

  (2)经过点,圆心在点。

  2。写出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我设计了两个小问题,第一题是直接或间接的给出圆心坐标和半径求圆的标准方程,第二题是给出圆的标准方程求圆心坐标和半径,这两题比较简单,可以安排学生口答完成,目的是先让学生熟练掌握圆心坐标、半径与圆的标准方程之间的关系,为后面探究圆的切线问题作准备。

  II。灵活应用 提升能力

  问题四 1。求以点为圆心,并且和直线相切的圆的方程。

  2。求过点,圆心在直线上且与轴相切的圆的方程。

  3。已知圆的方程为,求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

  你能归纳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吗?

  已知圆的方程是,经过圆上一点的切线的方程是什么?

  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第一个小题有了刚刚解决问题三的基础,学生会很快求出半径,根据圆心坐标写出圆的标准方程。第二个小题有些困难,需要引导学生应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圆心坐标和半径再求解,从而理解必须具备三个独立的条件才可以确定一个圆。第三个小题解决方法较多,我预设了四种方法再一次为学生的发散思维创设了空间。最后我让学生由第三小题的结论进行归纳、猜想,在论证经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的过程中,又一次模拟了真理发现的过程,使探究气氛达到高潮。

  III。实际应用 回归自然

  问题五 如图是某圆拱桥的一孔圆拱的示意图,该圆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时每隔4m需用一个支柱支撑,求支柱的长度(精确到0。01m)。

  好学教育:

  我选用了教材的例3,它是待定系数法求出圆的三个参数的又一次应用,同时也与引例相呼应,使学生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学生建模的习惯和用数学的意识。

  (四)反馈训练——形成方法

  问题六 1。求过原点和点,且圆心在直线上的圆的标准方程。

  2。求圆过点的切线方程。

  3。求圆过点的切线方程。

  接下来是第四环节——反馈训练。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三个小题作为巩固性训练,给学生一块“用武”之地,让每一位同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找到自信,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与信心。另外第3题是我特意安排的一道求过圆外一点的圆的切线方程,由于学生刚刚归纳了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因此很容易产生思维的负迁移,另外这道题目有两解,学生容易漏掉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这时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结合初中已有的圆的知识进行判断,这样的设计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五)小结反思——拓展引申

  1。课堂小结

  把圆的标准方程与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加以小结,提炼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待定系数的方法 ①圆心为,半径为r 的圆的标准方程为:

  圆心在原点时,半径为r 的圆的标准方程为:。

  ②已知圆的方程是,经过圆上一点的切线的方程是:。

  2。分层作业

  (A)巩固型作业:教材P81—82:(习题7。6)1,2,4。(B)思维拓展型作业:试推导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

  3。激发新疑

  问题七 1。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后是什么形式?

  2。方程表示什么图形?

  在本课的结尾设计这两个问题,作为对这节课内容的巩固与延伸,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起点与终点都蕴涵着问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在知识的拓展中再次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另外它为下节课研究圆的一般方程作了重要的准备。

  以上是我纵向的教学过程及简单的设计意图,接下来,我从三个方面横向的进一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横向阐述教学设计

  (一)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突破难点

  好学教育:

  求圆的标准方程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我布设了由浅入深的学习环境,先让学生熟悉圆心、半径与圆的标准方程之间的关系,逐步理解三个参数的重要性,自然形成待定系数法的解题思路,在突出重点的同时突破了难点。

  第二个教学难点就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这是学生固有的难题,主要是因为应用问题的题目冗长,学生很难根据问题情境构建数学模型,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为此我首先用一道题目简洁、贴近生活的实例进行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真正走入问题的情境之中,并从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消除畏难情绪,增强了信心。最后再形成应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模式,并尝试应用该模式分析和解决第二个应用问题——问题五。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了方法,难点自然突破。

  (二)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 探究主线

  本节课的设计用问题做链,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从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到应用都是在问题的指引、我的指导下,由学生探究完成的。另外,我重点设计了两次思维发散点,分别是问题二和问题四的第三问,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为学生设立充分的探究空间,学生在交流成果的过程中,既体验了科学研究和真理发现的复杂与艰辛,又在我的适度引导、侧面帮助、不断肯定下顺利完成了探究活动并走向成功,在一个个问题的驱动下,高效的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

  (三)培养思维 提升能力 激励创新

  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我分别在问题一和问题四中,设计了两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问题的设计中,我利用一题多解的探究,纵向挖掘知识深度,横向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使学生的有效思维量加大,随时对所学知识和方法产生有意注意,使能力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预设,具体的教学过程还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向生成性课堂进行转变。最后我以赫尔巴特的一句名言结束我的说课,发挥我们的创造性,力争“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

高中数学说课稿3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08数学本科(2)班的xx,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下面我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是选自高中新课标A版教材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集合的一些相关概念,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集合是一个基础性概念,是数学以至所有科学的基础,应用广泛. 集合是高考的对象,在高考中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在高考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本节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数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集合的含义,集合的元素的特征,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了解常用的数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应用自然语言与集合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与学生一道归纳出集合的含义. 掌握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得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 培养学生正确的、高尚的、唯物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确定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集合的含义,集合的表示方法.

  难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我认为教学难点是集合的表示方法. 关键:学好本节课的关键是理解集合的含义,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四、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

  (1)生理特点:高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走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

  (2)心理特点:高中学生虽有好奇,好表现的因素,更有知道原理、明白方法的理性愿望,希望平等交流研讨,厌烦空洞的说教.

  (3)认知障碍:有的学生遗忘了学过的知识,有的学生想象能力与归纳能力较差. 2.教法学法

  根据上面的分析,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认知障碍,按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采用学生广泛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启发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用描述性语言,不要具体化!)

  根据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作如下安排:

  1.引入课题

  先引导学生回顾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再提出问题: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 2.新课讲解

  (1)分析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的解集,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由一些确定的、互不相同的对象组成的整体.

  (2)根据上面的分析与讨论,以及归纳出的共同特征,讲解集合的含义,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一些常见的数集.

  (3)为了化解教学难点,我将结合具体的例子,讲解列举法与描述法.

  (4)为了加强学生对集合的含义的理解,我将与学生一起归纳出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5)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将讲解三个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例题. 3.课堂练习

  为了使得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与通项公式,提高解题技能,我将在课堂上布置3道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练习题.

  4.归纳小结

  完成以上的教学内容后,我将组织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总结,强调重点. 5.布置作业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将布置3道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作业题. 六、板书设计

  结合中学黑板的特点,我将如下板书本节教学内容: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实例 1. 2. 3. 集合的含义 常见数集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集合的表示方法 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例1 例2 例3 练习 作业 各位老师,以上只是我的一种预设方案,但课堂千变万化,我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随机发挥.本说课一定存在诸多不足,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数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1小节《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说课稿.

  一 、教学内容分析

  集合概念及其理论是近代数学的基石,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通过学习、使用集合语言,有利于学生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高中课程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

  习,学生将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本章集合的初步知识是学生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出发点。本小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集合的概念以及集合的表示方法、元素与集合的从属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下一节学习集合之间的运算的基础,因此本小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重视过程的教学,因此我选择了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式。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层层深入,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帮助学生的逐步提升数学思维。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3节数学课,也是学生正式学习集合语言的第3节课。由于一切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新的,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来说比较浓厚,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展开。而集合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在初中就已经使用数轴求简单不等式(组)的解,用图示法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陌生的是使用集合的语言来描述集合之间的关系。而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的本质,对于学生是一个挑战。

  根据上面对教材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和相等的含义; (2)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复习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对照实数的相等与不相等的关系联系元素与集合之间的从属关系,探究集合之间的包含和相等关系;

  (2)初步经历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的过程,体会集合语言,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集合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感受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问题中的意义;

  (2)探索利用直观图示(Venn图)理解抽象概念,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1)帮助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地认识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 (2)如何确定集合之间的关系; 难点:集合关系与其特征性质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的引入——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的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那我们来思考一下,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我想,当学生感兴趣时;当学生智力遭遇到挑战时;当学生能自主地参与探索和创新时;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当学生得到鼓励与信任时,他们学得最好。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保持积极的兴奋状态。而集合的语言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虽然比较容易理解,但是由于概念多,符号多,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如何让学生长时间兴趣盎然地投入到集合关系的学习中呢?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层层设问,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挑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入的环节,我设计了下面的问题情境1:元素与集合有“属于”、“不属于”的关系;数与数之间有“相等”、“不相等”的关系;那么集合与集合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问题的抛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儿,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迫切寻求答案的愿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这一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板书课题)

  2.概念的形成——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 问题情境1的探究:

  具体实例1: (1)A={1,2,3}; B={1,2,3,4,5}; (2)A={菱形}, B={平行四边形} (3)A={x| x>2}, B={x| x>1};

  此环节设置了三个具体实例,包含了有限集、无限集、数集(包括不等式)、图形的集合。第一个例子为有限集数集,最为简单直观,对学生初步认识子集,理解子集的概念很有帮助;第二个例子是图形集合且是无限集,需要通过探究图形的性质之间的关系找出集合间的关系;第三个例子是无限数集,基于学生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启发学生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来研究集合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Venn图。对第一个例子,借助多媒体演示动画,帮助学生体会“任意”性。使学生在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的基础上建构子集的概念,并且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注重让学生说,借此来学习运用集合语言进行交流,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结果我都给予积极的评价。

  3、概念的剖析

  (1)A中的元素x与集合B的关系决定了集合A与集合B之间的关系,

  (2)符号的表示,Venn图的引入及其用Venn图表示集合的方法。

  这里引入了许多新的符号,对初学者来说容易混淆,是一个易错点,因此我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填空小练习:

  0 {0}, {正方形} {矩形},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梯形} {平行四边形},{x|-1

  并引导学生类比数与数之间的“≤”“≥”符号来记忆“?”“?”符号。

  4、概念的深化——集合的相等与真子集

  问题情境2:如果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那么对于任意的x?A,有x?B;那么对于集合B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它与集合A之间又可能是什么关系呢?

高中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是高中数学第十章排列、组合的第一节课。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是排列、组合的基础,学生对这两个原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成为学好本章的一个关键。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计数的两个基本原理,并能正确的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计数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面对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事物和现象,能够作出正确的分析,准确的判断,进而拿出完善的处理方案,提高实际的应变能力。

  3、重点、难点重点是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难点是正确运用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二、说教法启发引导式

  三、说学法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讨论总结的学习方法。

  四、教具、学具多媒体

  五、教学程序

  1、提出课题——引入新课

  首先,提出本节课的课题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设计意图:明确任务,激发兴趣。

  2、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首先,我结合图给出问题1:

  问题1:从北京到上海,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汽车。一天中有火车3班,汽车有2班。那么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北京到上海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答案:3+2=5)由这个问题我们得到分类计数原理:完成一件事,有n类办法,在第1类办法中有m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办法中有m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n种不同的方法接下来,我再结合图给出问题2:

  问题2:从北京到上海,要从北京先乘火车到郑州,再于第二天从郑州乘汽车到上海。一天中从北京到郑州的火车有3班,从郑州到上海的汽车有2班。那么两天中,从北京到上海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答案:3x2=6)。

  由这个问题我们得到分步计数原理:完成一件事,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1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2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设计意图:由两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得到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

  3、比较归纳深化概念两个原理的比较:

  1)共同点:都是计数原理,即统计完成某件事不同方法种数的原理,因此都要先弄清是怎样一件事,如何才算完成这件事。

  2)不同点:分类计数原理中的n类办法相互独立,且每类里的每种方法都可独立完成该事件;分步计数原理中的n个步骤缺一不可,每一步都不能独立完成该件事,只有这n个步骤都完成之后,这件事才算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原理的比较,让更好的掌握原理的使用。

  4、学以致用——培养能力

  例1、书架的第一层放有4本不同的计算机书,第二层放有3本不同的文艺书,第3层放有2本不同的体育书。

  (1)从书架上任取1本书,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2)从书架的第1、2、3层各取1本书,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书架取书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注意区分是分类还是分步。

  例2、一种号码锁有4个拨号盘,每个拨号盘上有从0到9共10个数字,这4个拨号盘可以组成多少个四位数字的号码?

  例3、如图是广场中心的一个大花坛,国庆期间要在A、B、C、D四个区域摆放鲜花,有4种不同颜色的鲜花可供选择,规定每个区域只准摆放一种颜色的鲜花,相邻区域鲜花颜色不同,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摆花方案?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

  5、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1)填空:

  ①一件工作可以用2种方法完成,有5人会第一种方法完成,另有4人会用第2种方法完成,从中选出1人来完成这件工作,不同的选法的种数是9。

  ②从A村去B村的道路有3条,从B村去C村的道路有2条,从A村经B村去C村,不同走法的种数是6。

  (2)现有高中一年级的学生3名,高中二年级的学生5名,高中三年级的学生4名。

  ①从中选1人参加接待外宾的活动,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12

  ②从3个年级各选1人参加接待外宾的活动,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60

  (3)把(a1+a2+a3)(b1+b2+b3+b4+b5)(c1+c2+c3+c4)展开后不合并时共有多少项?60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总结反思——提高认识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分类计数原理(2)分步计数原理(3)两个原理的比较(4)用两个原理解题的步骤

  设计意图:突出重点,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7、布置作业——知识拓展P97习题10。11,2,3题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发现和弥补教学中的遗漏和不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板书设计(略)

【高中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数学说课稿01-10

高中数学说课稿(精选14篇)03-25

高中数学说课稿15篇01-11

高中数学说课稿(15篇)01-11

高中数学实习总结05-11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2-23

高中数学的教学反思12-24

高中数学学习总结08-05

高中数学的教学计划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