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说课稿>小学五年级数学打电话说课稿
小学五年级数学打电话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4-01-06 14:22:47
  • 相关推荐
小学五年级数学打电话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打电话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五年级数学打电话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教学简析:《打电话》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综合应用。是继“烙饼问题”、“沏茶问题”“等候时间”之后又一次向学生渗透运用运筹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的素材是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合唱队在假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老师要打电话“尽快”通知到15名队员。让学生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通过这个实践与综合应用,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目标应定位于:

  1、让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通过动手操作、画图模拟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

  2、合作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寻找最优方案的全过程;渗透“优化”、“化归”的思想,3、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运用,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亲身经历寻找打电话以及类似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运用优化的思想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表格、画图白纸、等。

  二、说教法学法

  1.合理使用教材,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

  合理使用教材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教材采用通知15人来探究方案和规律,备课时我认为这个数据太大,学生要在课堂上从15这个数字打开缺口,探究的过程比较复杂,时间要求比较多,我想学生探究效果不会好;于是为了提高探究效果我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值班领导要通知7名医生,值班领导有哪些打电话的方案”为探究载体,这样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改用从通知7个人比较简单的数据入手,更符合学生知识储备水平和可接受水平,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发展。铺设好7通往15的桥梁。值班领要通知7名医生,学生在用“摆”、“画”的探究中更容易发现内在规律,问题更有可操作。

  2.在“比较”中“优化”规律。

  本课时在寻找打电话的最优方案过程中,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的差异,设计的方案也不同,如有“逐个通知”的方案,有“分组通知”的方案,当然也会出现“所有人不空闲”的方案。通过对这三种方案的展示点评与纵向比较,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体验到方法的多样性与优化思想。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通过“10分钟能让多少人知道这个消息?”这个问题,让学生对发现的规律进行横向比较,从而体验到n个2相乘这一规律的价值所在,同时也在比较中优化了规律。

  3.多样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本节课主要是围绕“打电话”展开,探究“打电话”过程中的最优化方案及随之而产生的规律。像这样的规律不仅蕴藏在“打电话”这一事件中,其实生活中的许多地方都有这一规律的存在,“打电话”只是这些事件的缩影。因此,在练习中,我呈现的是有关植物生长方面的练习和实际生活中“找朋友”这一游戏的练习,将这两个事件中蕴藏的规律转化到“打电话”这一事件上,让学生运用已经知道的规律使问题得到解决。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突发事件,需要用电话来通知有关人到场。例如在上个星期天,市中心医院送来一名急诊病人,情况十分的危急,值班领导要用电话通知7名还在休假的医生赶回医院。

  2、提问:假如这位值班领导采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那么通知完这7名医生,需要多长时间呢?(需要7分钟)他怎样通知需要7分钟?(一个一个打)哦我们把一个一个通知的方法叫做逐一通知。板书:(逐一通知)那你们认为这个方法怎么样?(太慢)

  3、揭题:既然大家都认为这种方法太慢,太费时间,那你们能不能找一个省时的方法尽快通知到每一位医生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打电话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打电话)

  [合理使用教材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教材采用通知15人来探究方案和规律,备课时我认为这个数据太大,学生要在课堂上从15这个数字打开缺口,探究的过程比较复杂,时间要求比较多,我想学生探究效果不会好;于是为了提高探究效果我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值班领导要通知7名医生,值班领导有哪些打电话的'方案”为探究载体,这样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改用从通知7个人比较简单的数据入手,更符合学生知识储备水平和可接受水平,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发展。铺设好7通往15的桥梁。]

  二、探究活动,解决问题

  1、学生设计方案

  师:现在请大家独立思考,怎样才能尽快通知到每一位医生呢?然后再小组合作,帮这位值班领导设计一个省时的打电话的方案。听清要求。

  ①请同学们在小组中先说出各自的方案,然后在小组中推选出最佳的通知方案。

  ②把方案设计的过程,用文字、图形、颜色等符号表示在练习纸上。

  ③想一想,你们小组设计的方法可行吗?共需要几分钟?

  [说清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既有要求,又不束缚;既放手又密切掌握学情]

  2、学生汇报设计方案,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设计方案,并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方案二和方案三进行点评。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设计的方案,需要几分钟。

  ①分析4分钟方案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小组设计的方案,请你结合图具体说说打电话的过程,请问你们小组设计的方案共需要几分钟?这个方案共用了4分钟,师:是的。这其实是分组的思想,即值班领导打给其中一名医生,让他当组长,再通知其他人。我们把这种方案叫分组法。大家觉得他的这张设计图画得怎么样?时间推算的准确吗?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和这个小组的方案是一样的请举手。我们来看一看方案2和方案1比较,为什么会节省出时间呢?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在第一分钟方案1值班领导通知医生1,方案2值班领导通知了医生1,在第二分钟,方案1值班领导通知了医生2,方案2值班领导通知了医生2,同时医生1通知了医生3,也就是同时通知了2个人,所以节省时间,也就是说方案2采用分组通知的方法,节省了时间。

  [通过让学生呈现各自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方案进行指导,既肯定和保护了学生的设计,又突出了教师的引领作用,渗透了优化思想。本教学设计通过方案二是大部分同学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案和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比较密切,采用这种分组方案的同学会有不少小组,教师可从同学中的方案中挑选一个进行指导,并对其他类似的设计方案进行归类说明。]

  师:方案2是不是最节省时间的方法呢?还有没有比方案2更节省时间的方案呢?。

  ②分析3分钟方案。

  师:请同学们再来看一下××小组设计的方案,你这个方案共用了几分钟?哇,这个方案比刚才分组方法又节省了1分钟。我们来看这种方案与前两种方案又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节省时间?这1分钟是怎样节省下来的呢?请你结合图具体说说打电话的过程。

  师:这的确是个好办法。同时打电话,接到电话的所有的医生都不空闲,帮忙打电话给其他医生,最节省时间,所以只用了3分钟就通知完七个人。这个小组的方案最节省时间,请看大屏幕。

  想象:按照这样的规律,同学们想一想第四分钟又有多少人新接到电话呢]这8人分别是谁通知的?四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多少人?

  师:太棒了!这个同学的发现很了不起,这个方案里隐藏着什么样的规律呢我们不妨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通过三个方案的展示点评,让学生经历逐个通知、分组通知、所有人都不空闲三个阶段,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了方法的多样性与优化的思想。通过对增加一分钟通知几个人的猜想验证,既深化了知识,理解了方法,又能够较好地解决了课本内容。]三、探索规律,应用规律

  1、找规律。

  师:这个方案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吗?从第二行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我们发现第几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分别是2、4、6、8。

  师:同学们真用心思考,每增加1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是上一分钟的2倍,或下一分钟知道消息的人数是上一分钟的2倍,被通知到的人数比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少1人。

  按这样的规律,5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多少人?用发现的规律的却很方便,那么10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呢?这样通知100人最少要花多少分钟?

  [探索这个最优方案中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我首先以图形做铺垫,通过“如果再多给你1分钟,最多会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消息呢?”让学生产生猜想,在图示的基础上学生会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方案中规律的存在。其次,让学生在表格中发现规律。学生在以前已经接触过找规律这个知识点,并且也有了找规律的一些技能,因此,他们凭借已有知识会发现表格中所蕴藏的规律。再次,通过归纳、优化规律,让学生体会到N个2相乘这个规律的价值所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在验证这个规律的存在。]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在应用规律的时候,我通过设计基本练习、重点练习、拓展练习等几种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五年级数学打电话说课稿2

  【教材分析】 《打电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十册P132页的教学内容。本堂课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合唱队在假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老师要打电话尽快通知到每个队员。让学生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学生分析】 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中教材安排了有关优化思想的学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2.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优化”、“化归”的思想。

  【教学重点】寻找打电话以及类似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设想】

  1.合理使用教材,遵循课本教材。

  合理使用教材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教材采用通知15人来探究方案和规律,这个数据太大,难度较大,从几次试教证明教学效果不好,本教学设计改用从通知7个人比较简单的数据入手,更符合学生知识储备水平和可接受水平,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发展。

  2.在“比较”中“优化”规律。

  本课时在寻找打电话的最优方案过程中,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的差异,设计的方案也不同,如有“逐个通知”的方案,有“分组通知”的方案,当然也会出现“所有人不空闲”的方案。通过对这三种方案的展示点评与纵向比较,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体验到方法的多样性与优化思想。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通过“要通知500个人需要的时间?”这个问题,让学生对发现的规律进行横向比较,从而体验到翻倍这一规律的价值所在,同时也在比较中优化了规律。

  3.在“游戏”中体验规律的存在。

  本节课,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我特意在二个地方设计了“游戏”这一环节。首先是在课前谈话过程中,和学生一起玩“找朋友”这个游戏,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感,另一方面可以初步渗透“打电话”的规律,为解决本节课的难点服务。其次是在理解最优打电话的方案的时候,通过表演这个方案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个最优方案的形成过程,主要是照顾到班级后20%学生对这个方案的理解。

  4.多样练习,渗透“化归”思想。

  所谓“化归”,可以理解为转化和归结的意思,一般我们都理解为“转化”思想。理论上理解为“化归”方法是指数学家们把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到一类已经能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最终获得原问题的解答的一种手段和方法,简单地说,化归就是问题的规范化、模式化。

  本节课主要是围绕“打电话”展开,探究“打电话”过程中的最优化方案及随之而产生的规律。像这样的规律不仅蕴藏在“打电话”这一事件中,其实生活中的许多地方都有这一规律的存在,“打电话”只是这些事件的缩影。因此,在练习中,我呈现的是有关植物生长方面的练习和实际生活中“找朋友”这一游戏的练习,将这两个事件中蕴藏的规律转化到“打电话”这一事件上,让学生运用已经知道的规律使问题得到解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课的开始,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想办法通知7个人,,这是个紧急通知,怎么办?学生会考虑到许多现代通讯技术进行通知,这时教师就提出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进行通知,而且每分钟可通知1人,一共需要几分钟呢?怎样通知呢?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设计电话通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考虑到让学生理解这个内容本身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书本的例题做了适当的修改,将15人,改成了7人,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

  二、探究活动,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展示自己设计方案的同时,与其他同学的方案进行比较,让他们从逐一通知到分组通知的比较中感受到方案的优化过程,从而擦出智慧的火花,由此而猜想“要通知到这7个人,时间最少要几分钟呢?怎样设计呢?”帮助学生找到最优的通知方案,一方面通过游戏理解这个方案的优化所在,另一方面为班级后20%学生理解这个方案服务。

  三、探索规律,应用规律

探索这个最优方案中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我首先以游戏做铺垫,通过“如果再多给你1分钟,最多会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消息呢?”让学生产生猜想,在图示和游戏的基础上学生会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方案中规律的存在。其次,让学生在表格中发现规律。学生在以前已经

  接触过找规律这个知识点,并且也有了找规律的一些技能,因此,他们凭借已有知识会发现表格中所蕴藏的规律。再次,通过归纳、优化规律,让学生体会到每一次通知到的人数是前一次人数的翻倍!

  在应用规律的时候,我通过设计基本练习、重点练习、拓展练习等几种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五年级数学打电话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它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小数的计算,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要求: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口算、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中小数位数的对应关系,悟出“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数”。

  二、说教法、学法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如课堂中首先呈现房间平面图,启发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说明及依据。教学计算要善于捕捉差距,关注生成。如:通过以上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经验,紧接着出示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两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并在小组里讨论过程中学生自主生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从而真正体现是学生迈过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2、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立思考、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提供其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组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比如:教材重点组织学生探索笔算的方法,先告诉学生可以把竖式中的'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来计算,再结合直观图示讨论,按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有的数?启发学生理解,把两个因数看成整数,等于把原来两个因数分别乘以10得到整数,因数扩大100倍,积也就积也就相应扩大100倍。因此要得到原来算式的积,应用整数相乘的积反过来除以100.除此以外,学生可以通过单位换算把米化成分米得到的积后再换算成平方米。学生可以通过对笔算结果与估计结果的比较,判断笔算

  结果是否合理,从而确认相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引入“3.6X2。8”时要求学生先用两种方法估算,并说明正确答案的范围,根据以上推断,让学生立计算,为接下来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

  三、说教学程序

  为充分体现以上的一些设想,本课的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与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如在创设情景引入的过程中,教师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可以体现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燥知识变成善于学习的知识。

  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1)立尝试。学生在立计算4.2×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比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估算2.8X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3、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

  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来指导计算,一方面可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提高对算法的感性认识,为归纳出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如在课堂练习环节中,设计了练一练的习题,先让学生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指名在全体学生面前谈自己的想法与算法,通过计算与交流,学生对小数乘以小数的算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

  4、运用法则,进行专项训练与开放训练,以拓宽思维,促进发展。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为此,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实践题:一种西装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算的数,在计算)并应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计算出物品的总价。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探索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去,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同桌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小学五年级数学打电话说课稿】相关文章:

《打电话》说课稿01-07

小班说课稿《打电话》01-16

《打电话》说课稿(15篇)01-16

《打电话》说课稿15篇01-07

小学数学说课稿11-02

《打电话》说课稿合集15篇01-16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02-04

小学五年级数学众数说课稿01-06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