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说课稿>《多彩的华夏之音》说课稿
《多彩的华夏之音》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12-23 07:29:42
  • 相关推荐
《多彩的华夏之音》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多彩的华夏之音》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多彩的华夏之音》说课稿1

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花城出版社《音乐鉴赏》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必修教材第二单元音乐与民族中多彩中华夏之音(民歌篇)的内容,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模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七个方面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自身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在章节开头就写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在代代积淀与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赋予了音乐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它们是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冼星海说过这样一句话: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民歌是一切民族音乐最丰富的源泉。在教材中编者用这些精炼的语言特别强调了民歌意义。这一小节中,编者共纳入了的5首不同地区的民歌(《槐花几时开》、《拔根芦柴花》、《上去高山望平川》、《猜花》、《对花》、《噶吉呦》),学生通过聆听、鉴赏可以了解不同地方民歌的风格特点,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源于生活的道理。由于高中音乐课时较少,所以教师必须从教材中筛选部分内容,进行教材的整合处理。我就选择了这首仅有四句歌词、经典传神的《槐花几时开》。

  《槐花几时开》这首四川宜宾山歌,就是在川南“神歌”的基础上,几经演变,精雕细刻而成的.四川民歌珍品。这首歌的歌词只有短短的四句: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娘问女儿望啥子,我望槐花几时开。寥寥数语,就把一个坠入爱河、伶俐而羞涩的农村姑娘形象,活脱脱地托现在我们眼前,其语言纯朴、生动,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听起来格外亲切、甜美。由喻祖荣所改编的《槐花几时开》保留了《神歌》最突出的艺术特征,如一开始就出现全曲的最高音“i”,这就抓住了《神歌》与一般山歌不同的特点。再如在该曲保留了《神歌》从“6”大跳10度到“i”,这富有个性的旋律跳进在风格上也葆有《神歌》感情醇厚,表情细腻、自如的特色等。——这些《神歌》“神韵”的传承,不仅仅是辨明其“沿革”关系的要点,而且是它富有“生命力”的因素之一。

  同时,喻祖荣在改编时,也注重了对该民歌进行深层结构的改编,而不是表层结构的变异。如第十二小节的一个二分音符衬腔,是原《神歌》中所没有的,这里添此一音,结合衬词“哎”便可看出,它妙如点睛地把歌中“望郎”的少女,在回答“娘”的盘问时之寻思、羞涩、机智的神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天衣无缝地切合了歌词所表现的情景。

  《槐花几时开》是继承民歌优秀传统,创造性地进行改编的结果,该曲作为民歌走向艺术歌曲发展的走向,值得肯定。

  二、【学情分析】:

  首先我分析一下学生的认知现状:13—20岁是个体审美发展的“危机阶段”,中学生音乐审美发展趣味在这一阶段中表现为热衷于流行音乐,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了解不多。鉴于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但是尚不能较全面规范的分析曲目理解曲目,需要老师做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三、【教学目标】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1、在认知上,通过欣赏、学唱分析《槐花几时开》,使学生初步了解山歌这种民歌体裁,知道山歌体裁的主要特点;

  2、在技能上,用具有四川方言的腔调朗读歌词,用悠扬高昂的声音学唱山歌《槐花几时开》;

  3、在情感上,通过分析、学唱《槐花几时开》体会浓郁的地方色彩,感受民歌丰富的表现力和来自于生活的道理,以及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唱曲目时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准确地表现歌曲的民歌风格。

  鉴于学生:

  (1)对山歌这一体裁的陌生,学唱时不够自信

  (2)对四川方言不熟悉,难于准确把握方言特点演唱

  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分析、引导,自信地演唱歌曲、准确的表达歌曲情感。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学生接受音乐的途径:诉诸于听觉、动觉、视觉、感觉、知觉

  音乐教师执教的原则:审美的原则、直观的原则、模仿的原则、启发的原则

  教学方法: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模式:情景——陶冶模式、示范——模仿模式、引导——发现模式

  学法:感性和理性结合的原则

  循序渐进的原则

  六、【教学结构布局和教学程序分析】:

《多彩的华夏之音》说课稿2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为克服重难点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花城版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音乐鉴赏》第二单元音乐与民族当中的第一节《多彩的华夏之音》。《多彩的华夏之音》通过介绍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世界各地最具特色的民间音乐,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帮助学生树立“音乐作为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的观念,并乐意通过音乐去了解不同的世界文化,加强对世界各种音乐文化独立性与价值的认识,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从而达到了解和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的目的。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和歌唱能力,但现在高中生音乐审美发展趣味在这一阶段中表现为热衷于流行音乐,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了解不多。鉴于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但是尚不能较规范的分析曲目、理解曲目,需要教师做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聆听歌曲,学生能够体验和感受民歌的地域风格和基本情绪。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小组合作,能够提高鉴赏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完整的演唱其中一首民歌,并能够了解传统民歌与新民歌的不同及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能够有感情、完整的演唱其中一首民歌;难点是能够了解传统民歌与新民歌的不同及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1、教法:自主探究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

  2、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视听结合法。

  六、说教学用具

  为了辅助课堂更好的展开,我采用以下的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新课导入、初步感知、探究学习、巩固提升、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

  上课伊始,我会用音频导入的方式,给学生播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并提问学生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歌曲是由谁演唱的?学生根据以往歌曲的积累能够回答出歌曲是由阿宝演唱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接着,我再次提问学生这首歌曲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学生根据以往知识的积累能够回答出是陕北民歌,我会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肯定性的评价,并顺势引入课题《多彩的华夏之音》。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先提问学生对民歌的了解有多少?学生能够回答出民歌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歌曲,我会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补充:民歌起源于或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民间文学的一种。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民歌的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各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接着,我再次提问学生:民歌的体裁分类和特点分别是什么?学生根据以往知识的积累仅可以回答出民歌分为山歌、号子、小调,我会对学生的回答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并进行补充:民歌按照体裁可分为山歌、号子以及小调;山歌的特点是多在户外演唱,其曲调往往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是劳动人民用以自由抒发感情的民歌种类;号子的特点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不同的劳动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劳动号子,主要的分类有搬运号子、挑担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船渔号子;小调一般是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歌曲小曲,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的特点。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并在初步感受中,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探究学习环节

  探究学习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一环节,我通过逐渐引导的方式,精心诱导,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亲身实践、自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先请学生聆听歌曲《槐花几时开》,并且提问学生这首歌曲来自什么地方,它的体裁是什么?学生仅能够回答出《槐花几时开》是四川宜宾的歌曲,它的体裁是山歌。我会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肯定性的评价,并进行补充:《槐花几时开》是一首四川宜宾山歌,它实际上是一种情歌,它的歌词只有四句,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于想象。歌曲采用五声羽调式,曲调是起、承、转、合四句体乐段。首句是远景,充满了开阔、俊逸的气势;第二句一下子拉近,虽只写“手”,但一个“望”字,勾活了“人”的神情和心态;第三句把主人公和为深化主题而设定的一个人物“娘”推到面前,是转折之句,也是铺垫之笔;末句以朦胧手法点题,又一个“望”和“几时开”,道尽了“女儿”的思念之情,表面平淡、含蓄,内心火热、急迫。表现出四川人机敏、幽默的一个活生生的.写照。衬词“啥”“啥子”体现了四川方言的特点。节奏自由,旋律优美流畅,朗朗上口。

  接着,我会请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聆听《猜花》与《对花》,并思考这两首歌曲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讨论风格的差异。学生自由回答,我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总结,《猜花》是辽宁长海的一首民间小调,唱词是七言四句,前两句问,后两句答。第三句之后有一段衬词:“蹦啊,跳啊,花了一朵金线嘀流嘎啦梅花落呀依儿呀,”给优美流畅的旋律增添了诙谐俏皮的感觉。节奏和音调的特征,促使这首短歌情绪欢快、旋律流畅、易记易唱。《对花》是广东中山的“咸水歌”。中山咸水歌一般采用男女对歌的形式,歌词为上下句结构,每句字数较自由,同节同韵。有些问句方式,具有本地特点的是对歌者相互之间的称为和旋律进行,如“妹好啊咧”和“好妹啊啰嗬哎”两个衬句,大大增加了它的特殊的地方色彩。南方的小调表现出一种恬淡、宁静、抒情、柔婉的趣味,这与江边人的生活方式、性格、气质有一定的关系。北方小调是欢快、热烈的音乐风格。

  最后,我会带领学生学唱北方小调《猜花》,进一步感受小调的特点。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学习歌曲。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升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的把握和体会,我会请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学唱经过加工之后的民歌《龙船调》,并加入舞蹈动作。最后,请学生上台进行展示,并针对学生的表演做出评价。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巩固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又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课堂小结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多彩的华夏之音》说课稿】相关文章:

多彩的夏天说课稿01-02

天籁之音作文02-26

聆听天籁之音作文12-09

倾听天籁之音作文04-27

qq华夏氏族名字300个12-28

多彩的童年02-17

多彩的秋天02-27

多彩的夏天03-18

多彩的童年作文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