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说课稿>《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12-23 07:21:02
  • 相关推荐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1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阿长与<山海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教学要以读促悟,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文本,理解文本,分析文本,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还要在阅读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获得思想的启迪。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设计。

  一、说教材

  分析,研究好所教授的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把教材研究透彻才能把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运用恰当的方法将知识准确地、有效地传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能力,熏陶学生的情感。所以,我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阿长与<山海经>》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本文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用朴素但又不乏幽默的笔触,叙写了阿长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通过事件的详略变化和写作视角的转换,塑造了阿长这个小人物的形象,让作者充满敬意与怜爱,感激与怀念,同情与愧疚,也有温暖与力量。这篇课文在写作角度和阅读方法上来说,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之处。

  二、说学情

  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教师设计课程的目标指向,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教师课程设计好坏的评价标准之一。本节课,我所面对的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鲁迅先生的作品也有了一定的感知,而且,此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语文阅读的方法,对分析人物形象有自己的心得体会。然而,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不了解,理解起来有些困难,难以理解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感情和阿长这个人物形象。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要求,我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叙述文体的基本特征,学会从不同角度把握文本重点,提高整体把握结构层次的能力。

  2.对文本进行细读,揣摩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体会平凡人物身上闪光的品格。

  3.加强诵读,理解对作者情感态度的体会和对文本深层意蕴的感悟。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把握阿长的人物形象,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难点:通过品析文本关键词句和分析文本写作方法,感受作者对阿长的复杂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这两种主要的教学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重要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我会采用联系旧有的知识的方法进行导入。我会用已经学习过的.作品作为切入点导入本课: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走进了鲁迅先生的童年,一起跟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了一遍,游览了鲁迅先生记忆的一角。认识了百草园中讲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长妈妈的生活小事,看看她是一位什么样的长者。这样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旧知带新知,学生易于进入到本课的学习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从整体上进行感知,并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从标题中,你能知道什么信息?2.你认为阿长有什么魅力?对鲁迅先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学生思考之后进行回答,教师相机指导,并向学生明确:文章塑造的主要人物是阿长,也就是长妈妈,着重写了她和《山海经》的故事。依据课文内容,我们还可以知道阿长给作者买来了心心念念想要的《山海经》,这让儿时的鲁迅深受感动,是鲁迅先生记忆中难以磨灭的记忆。从宏观上留下一个印象,方便后文对本文的学习。

  (三)深入研读,走近阿长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我会给学生提出一个思考的问题:细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思考文章开头为什么先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由来,为什么要把这个称呼与《山海经》联系起来?

  学生自主学习,不懂之处,可以跟同桌讨论。学生回答,教师予以引导,明确之所以这样开头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由来,是为了说明她身份低微,是个无名无姓的可怜的人,不被尊重。以阿长入题,一方面暗示作者情感由憎恶到敬重的变化,另一方面又可以感受到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写法,还给人以亲切感。

  然后,我再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分析详略得当的手法:仔细研读课文,反复诵读,找出课文中写了阿长的哪些事情。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从这些事情中,你可以看出阿长是个怎样的人?请运用小组讨论法和圈点勾画法总结出阿长的人物形象特点。

  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运用不同阅读策略,从标题和课文开头入手,抓住主要事件及安排方式探究人物形象,进而考虑阿长这个人对作者的意义。小组讲结果与全班同学分享,其他同学可以对其进行补充,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分析报告,由一位同学进行整理,并陈述出来。教师板书出来。

  在阅读和交流中,教师给予具体指导,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实现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最后,我进一步提问,引发学生思考:结合课文,深入探索作者为什么要写阿长这个人?

  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从不同的事件着眼,于细节处分析、探究作者的心思。从而明确:阿长毫不计较“我”对她的各种不屑和无礼,真心实意关心爱护“我”,努力满足“我”的愿望,这让成年之后的“我”深感惭愧,同时也倍加感激与怀念。

  (四)巩固拓展,了解阿长

  在本环节,我会让学生重温经典——《朝花夕拾》,快速浏览,在书上圈画出阿长在哪些篇目中出现过,出现的事件及称呼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会发现阿长还出现在《狗.猫.鼠》《五猖会》中,称呼也是在长妈妈与阿长之间变换。完成了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和体会。

  (五)小结作业,延伸思维

  我会这样总结本课:这节课我们对阿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阿长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愈发饱满起来,她作为鲁迅的保姆,给童年的鲁迅以温暖,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给现在的我们以乐趣。大家还想知道更多吗?下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

  至于作业部分,我会布置学生课后写一个小练笔: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两篇文章,写写你心中的阿长。

  七、说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阿长与<山海经>》。

  一、说教材

  《阿长与<山海经>》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篇文章,本单元学习重点在于讲述“小人物”的故事。本文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回忆了幼时保姆“阿长”的几件琐事,通过对阿长语言,表情及行为等细节的描写,展现了阿长的性格与思想活动,进而展现了乱世中“小人物”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哀民生之多艰”的人文关怀以及“爱莫能助”的深深无奈。

  二、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对于叙事性散文这种文体也较为熟悉了。但这个年龄的学生思维逻辑性正在形成期,归纳和总结能力较弱,社会经验少,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在通过语言,表情,行为等细节了解人物的性格及思想活动存在一定复杂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说出文章所呈现的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并能说出各部分体现了“小人物”的怎样的命运。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小人物”乱世中谋生的生存状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人物的观察能力,能够树立起“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小人物”乱世中谋生的生存状态。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人物的观察能力,能够树立起“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五、说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首先我将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新闻报道,即媒体上的热点话题“杭州保姆纵火案”,其中有居民群众在接受采访时说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我会停在这里,提问:“人心不古”是何意?经过提问得出结论:是指“现世人的思想不如以前的人淳朴善良”。然后我将接着提问:新闻中这个浙江保姆是这个可怕的样子,那么100年前的浙江,鲁迅先生幼时的保姆又是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鲁迅先生怀念幼时保姆“阿长”的一篇叙事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2.其后,我将用多媒体展示鲁迅生平简介,如下: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是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5,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后收录于小说集《呐喊》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收录于鲁迅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

  通过热点新闻导入,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度,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了“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理念;对背景的介绍不但是引导学生了解文学常识的手段,同时学生还可将时代背景信息与文章内容加以关联。

  (二)整体感知

  这部分我会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1.阿长是谁?

  2.文章写了阿长的哪几件事?哪件详写?哪件略写?

  并通过互动得出如下结论:

  阿长:家中长工;沿用上一任长工的称呼。

  略写:身份来历详写:知道规矩并努力遵守

  “切切擦擦”被迫护城

  身世终老买《山海经》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对本文的主人公,以及所叙之事均有初步了解,为学生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及命运做了准备。

  (三)深入研读

  这部分我依然会使用任务引导法,我将设置如下任务:

  1.“通过这些叙事,文章展现了阿长的哪些性格?最终突出了阿长这种’小人物’怎样的生活状态?”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将阅读的重点放在通过细节描写体会人物性格上。

  经过互动,得出以下结论:

  略写:身份来历→身份卑微,地位边缘,无人关心。

  “切切察察”→没有大志向,只能关注到与自己有关的琐事。

  身世终老→控制不了命运,努力生活终难逃悲惨结局。

  详写:知道规矩并努力遵守→精神寄托→控制不了命运。

  被迫护城→英勇之举出于被迫→控制不了命运。

  买《山海经》→只能关注到自己圈子中的的人和事,对于身边的人真诚淳朴。

  据学生自己分析出的性格,搭配有逻辑的板书,学生们可总结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小人物”控制不了自己的命运,生活悲苦而无保障成为常态,而其常常忙于自保,只能关注到自己圈子里的人和事。

  2.“伟大的.神力”出现过几次?阿长是如何展现“伟大的神力”的?作者对此又持怎样的态度?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与师生互动,得出下列结论:

  两次。

  第一次在作者听到阿长讲述自己如何“舍身护城”时:

  1.阿长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如何“伟大”地“舍身护城”,全程却无悲伤感。体现了“小人物”地位低下,命运悲惨已是常态,侧面表现了“小人物”麻木的心理;

  2.英勇之举其实是出于被迫,后又成为谈资,“小人物”收到迫害无人关心,只得在孩子面前夸张地呈现出来以寻求一点存在感。

  此处作者认为英勇之举与阿长日常为人有些不符,对阿长将信将疑。“伟大的神力”是一种略带疑惑的讽刺。

  第二次是在阿长帮作者找到带画的《山海经》时。

  阿长不识字,连《山海经》的名字都读错,然而却特意询问作者关于《山海经》的事,最终自己花钱帮其买到了带画的《山海经》。一切自然真诚,没有半点邀功之举。而作者身边看似“靠得住”的大人却都没有帮作者找到。

  在这里展现的是“小人物”待自己圈子里的人真诚朴实善良,流露出浓浓的温情。

  此处作者称阿长果然有“伟大的神力”,有吃惊的成分,但更多的是被阿长的真诚和善良所感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也许目光短浅,但却有“大人物”没有的朴实的温情。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为已去世多年的阿长祈祷,体现了作者的悲悯情怀,他很清楚“小人物”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在乱世中求生艰难而无奈,但作者仍是希望阿长这类的“小人物”可以不再为保命而颠沛流离,不再被命运左右,得以安宁。

  通过讨论和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将更有代入感,从人物的性格分析出其生存状态,进而体会出作者深层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学生们刚刚学习并初步体会了鲁迅先生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描写,请同学们对比阅读《孔乙己》,思考作者又是如何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表情及行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其性格和命运的?

  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将会更加深刻地了解鲁迅的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方法,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情感,也为日后学习其它鲁迅作品做好了准备

  (五)小结作业:

  总结文章内容,请同学将上述对比阅读中的收获,围绕一个点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学习就是要输入加输出,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们已有了一定地输入,此处作业就是很好的检验学习成果的方式,并且同时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总结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六)板书设计:

  阿长:家中长工;沿用上一任长工的称呼。

  略写:身份来历-----身份卑微,地位边缘,无人关心

  “切切察察”-----没有大志向,只能关注到与自己有关的琐事

  身世终老-----控制不了命运,努力生活终难逃悲惨结局

  详写:知道规矩并努力遵守-----精神寄托-----控制不了命运

  被迫护城-----英勇之举出于被迫-----控制不了命运

  买《山海经》-----只能关注到自己圈子中的的人和事,对于身边的人真诚淳朴

  此处板书设计清晰地呈现了文章的基本脉络,并有逻辑地呈现出不同的事件展现出了人物的哪些性格与状态,有助于学生们进行深层分析与理解。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相关文章: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12-31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11-18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11篇12-31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11篇)12-31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13篇02-13

阿长与山海经作文05-10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04-22

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03-16

《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