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说课稿>说课稿教学设计
说课稿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8-14 14:35:58
  • 相关推荐
说课稿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认相、璧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掌握进攻、召集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复述故事,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复述故事,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相、璧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掌握进攻、召集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我们是一个班集体,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可如果同学们之间不团结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生自由讨论

  师:看来,我们都知道团结的重要性了。古人更知道这个,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文章。

  (板书:将相和)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两个非常有名的人物: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两个人之间。(出示课件3)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二、快速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

  (无价之宝失信抵御理直气壮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三、浏览课文,整体把握。(出示课件5)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说说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出示课件5)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四、理清脉络,概括段意。(出示课件6)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3.学习第一个小故事。(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整理。(出示课件7)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讨论、交流、整理:(出示课件8)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出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小结: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五、总结、预习。(出示课件10)

  1.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板书:完璧归赵)

  2.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3.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了解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复述故事,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出示课件13)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板书:机智勇敢)

  二、教师引导,进入新课。

  小组学习,讨论、汇报。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按照学习第一个小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小故事。(出示课件14)

  (板书:渑池之会)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思考:秦王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生答,师总结:

  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

  (出示课件15)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讨论、交流、点拨:秦王让赵王击缶实际上是侮辱赵王,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荣誉,让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板书: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第三个小故事。

  4.学习第三个小故事。(出示课件16)

  (1)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板书:负荆请罪)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思考:廉颇说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真的吗?

  生答,师总结:从渑池会中,秦王因为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而不敢动赵王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廉颇说的是真的。

  (2)画出廉颇和蔺相如的言行。(出示课件16)

  ①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板书: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②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表现了廉颇怎样的品质?

  (语言: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行动: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板书: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3)思考: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4)思考:负荆请罪中蔺相如解释自己不和廉颇针锋相对的一番话有几层含义?说明了什么?

  引导生读相关文字,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师总结:A.和秦王做比较,点明自己不害怕廉颇。

  B.秦王不敢进攻赵国,因为有廉颇。

  C.将相不和会削弱赵国的力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识大体、顾大局,心胸宽广的人。

  三、回顾全文,归纳中心。(出示课件19)

  1.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2.贯串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

  3.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哪是因,哪是果?

  归纳中心: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及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四、总结、拓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三个小故事。

  2.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教学目标

  1.认识相、璧、臣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议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读讲故事,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简介《史记》:我国西汉司马迁写的杰出的历史文学著作,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改编自这部名著。

  2.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3.释题:课题中的将和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将与相和好如初了,这说明其中还有个从不和到和的过程。文章通过几个小故事给我们讲述这个过程的呢?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顺,试着给这几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2.学生初读后交流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谁来简单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自由读文后练说)

  三、精读探究,感受人物形象。

  1.导语过渡: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又立了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战功赫赫的廉颇很不服气,他说了什么?指名读16节。

  2.探讨蔺相如真的就靠一张嘴吗?

  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110节)画出蔺相如说的话

  第一处(第6节):指名读,思考: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读17节,理解赵王的为难。)

  指名再读第6节,从他的话里你感受到什么?抓住想了一会儿、愿意、一定体会。再次带着感受和理解齐读第六节。

  第二处:(第8节中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学法同前。

  第三处:(第8节中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理解理直气壮。从我的脑袋和璧一块儿撞碎体会到什么?

  第四处:(第9节中)理解大大方方。和氏璧已不在手上,为什么还能大大方方?说明了什么?

  3.小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我们分明从他说的话里感受到他并不是就靠一张嘴。

  四、作业布置:有感情练读完璧归赵的故事,讲述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探讨了在完璧归赵故事中,蔺相如并不是就靠一张嘴被封为上大夫,而是凭着他的勇敢机智立下大功。现在我们来看看渑池之会上他的表现。

  二、继续深究感受人物形象

  1.学习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1114节)画出蔺相如说的话。指名读,思考: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引读13节,从蔺相如的话里你读懂了什么?引导理解鼓瑟与击缶的区别。从秦王击缶可以看出什么?

  2.小结过渡:渑池之会上,蔺相如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又立下大功,因而被封为上卿。他凭借的绝不是就靠一张嘴。但这位敢与秦王针锋相对的勇士、英雄,却在听了别人传来的廉颇的一番话后就像见了猫一般地躲避廉颇。这是为什么呢?廉颇到底说了一番什么话?

  三、话语比照,感悟品质。

  1.引导学生读廉颇和蔺相如的话,出示语句比较。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王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2.你仔仔细细地读他们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点:一是人称不同。廉颇称呼蔺相如他蔺相如,显然有不敬之意。不仅直呼其名,而且还在名字前边加了一个他字,更突出了廉颇的不服气。而蔺相如始终尊称廉颇为廉将军,实为真心诚意敬仰这位老将军。这样的称呼,已经把廉颇的居功自傲与蔺相如的真心诚意表现得十分明白。

  二是排名次序不同。廉颇始终将自己排在第一位,从我廉颇他蔺相如这样的顺序中展现;而蔺相如却始终把廉颇排在第一位,从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中可见。这就将廉颇的自傲与蔺相如的谦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是关注的中心不同。廉颇居功自傲,关键在于以个人私利为中心,蔺相如顾全大局,关键在于以国家为中心。廉颇口口声声我、我、我,连说三个,丝毫没有提到赵国;而蔺相如句句说的是我们赵国,也是连说三遍,全然没有涉及个人私利。

  3.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朗读人物语言,感受形象,感悟品质。

  4.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做了些什么?

  5.引读最后一节文字。

  《史记》原文中写道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渑池之会上因为他镇守边境,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这身战袍曾陪伴着廉将军大败齐国,攻取阳晋;陪伴着廉将军固守长平,逼退秦兵这一身战袍,对于战功赫赫的廉大将军而言,意味着什么?(荣誉、地位、名利)而今,廉将军脱下战袍,又意味着什么?(放下了自己的荣誉、名利、地位)如果说,蔺相如再三避让廉颇是为了赵国利益;那么廉颇脱下战袍,负荆请罪,又是为了什么?(精忠为国)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为了共同的国家利益,将相终于和好了,他们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这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可负荆,真可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五、课后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六、板书设计

  将相和

  不和

  (廉颇图)(蔺相如图)

  完璧归赵

  百战百胜渑池之会勇敢机智负荆请罪

  知错能改顾全大局

  和

说课稿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誓、谎等4个生字,会写酬、珍等11个字,会写猎物、尊敬等29个词语。

  2.读、说、议、演、写贯穿教学过程,把语文知识能力的发展同师生学习过程结合起来。

  3.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4.体会海力布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懂得每个人都要拥有一颗善良的心灵。

  5.写一段话介绍海力布石头的来历。

  【教学重难点】

  1.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写一段话介绍海力布石头的来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

  (1)课件。

  (2)学生阅读几篇民间故事,把最感兴趣的12个记下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说一说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民间故事吗?民间故事是一些长期流传于老百姓之间的故事。它们或者机智幽默,或者歌颂善良美好,或者感人至深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简要地讲给大家听!(发言者每人1分种左右,要求把故事梗概说清楚。)

  (此过程看似无意,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尤其是简要地说更要求学生能抓住线索,理清条理,弄清故事大意,即抓住主要内容,此过程预计57分钟。)

  二、学一学

  学习本课11个生字和有关的新词。(着重学习酬、叮、嘱、塌、誓的音、形、义,着重强调延字的笔顺和书写。)

  三、读一读

  师:同学们,《猎人海力布》是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吧!(或朗读,或默读,或轻声读,课堂上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读。此时的读不是细读、精读。而是摸清脉络,弄清梗概的读,此过程约57分钟。)

  四、写一写

  师:大家都已读过课文,下面请大家用10分钟的时间为这个故事写一个内容提要,约150字左右,要求故事完整清楚。(有起因、经过、结果,叙述清楚。)

  (写比起说更郑重一些,而且每个人都参与了,动手了,练习把全文缩写150字的内容提要,实际就是在抓主要内容,而且又和练笔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达到一石两鸟的目的,此过程约为10分钟左右。)

  五、议一议

  师:同学们,《猎人海力布》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流传至今,为人们传颂。那么同学们读完课文,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下面请大家再细致地读课文,提起笔,把你最感动的地方划出来,然后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说什么,怎么说都可以!

  在全文中,有多处令人感动的地方值得深入体会。

  1.第2自然段中他热心帮助别人尊敬他。

  2.第36段中,海力布和小白蛇的对话,他不求回报,不要珠宝等细节。

  3.第79段中,海力布劝大家搬家的三句话,及他牺牲后大家沉痛的心情等。

  以上这些是备课时预想的感动语句,尤其海力布三次劝大家搬家的话要重点通过读、说来体会。文中还有许多感人之处,学生提出,教师相机引导。师生在此过程中体会、感悟,为后面表演打基础,时间约为15分钟左右。

  第二课时

  一、演一演

  师:同学们,为了把这个动人的故事再现,请大家自由结合成表演团,先商量一下,然后把你们认为最感人的情节演一演,好吗?

  (此过程重在情感的熏陶、感染。如救乡亲一部分,学生要想:海力布只有三句台词,但情真意深,怎么演?乡亲们会有什么想法,怎么演?鼓励学生能根据课文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个性化的发挥和创造性的表演,此过程约为10分钟。)

  二、理一理

  师:同学们,学习了猎人海力布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那么这个故事为什么这么吸引读者呢?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有曲折的情节,环节紧密相扣,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

  板书图示:

  (文似看山不喜平,此环节意在使学生知道,一篇文章,一个故事要想写得生动,吸引人,要有曲折的情节,合理的想象。)

  三、编一编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故事开头续写故事,或者自己设计开头编故事。要求发挥想象力,把故事编得曲折动人,争当编故事大王!

  拟提供以下开头(35个)

  (1)一个穷苦的青年,有一天上山砍柴,捡到一把金斧头

  (2)一个孩子,得到了一幅画。忽然有一天,画上的东西活了

  (3)一个穷人,一个富人,在一个寒冷的日子分头上街去找温暖

  (此处题目可教师拟几个,也可以让学生自拟,编写过程约1520分钟。)

  四、评一评

  讲评过程要注重大胆合理的想象和曲折动人的情节,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作适当点拨,约10分钟左右。

  五、布置作业

  小练笔:写石头海力布的来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重点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可贵品质,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朗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

  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可贵品质,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教师点拨法、组织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知道的民间故事(如孟姜女哭倒长城、梁祝化蝶、花木兰代父从军等),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扫清字词障碍

  形近字僵和疆;叮嘱(叮咛、嘱咐、千叮咛万嘱咐)

  2.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四件事:①海力布平时热心助人②海力布打猎时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一颗宝石,从此他听得懂动物的语言③他把利用宝石听到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村子的可怕消息告诉了乡亲们,乡亲们得救了,而他自己却变成了石头④人们世世代代纪念他。

  (二)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海力布是一个怎样的.人?

  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人。从得知可怕消息后海力布的神态(大吃一惊焦急急得掉下了眼泪)动作(急忙跑回家催促大家)和语言(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不及了!)中,可以看出。

  2.海力布明明知道,如果把鸟儿的话说出来,自己会变成石头,为什么他还要说?

  因为海力布平时就是一个热心助人、会为他人着想的人,所以,当他知道只有把事情说清楚,大家才会相信,只有牺牲自己,才能换来乡亲们的平安时,他决定把鸟儿的话说出来。这表现了海力布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环节三:巩固提升

  1.现场模拟

  当乡亲们看到海力布变成石头的时候,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模拟乡亲们的口吻来说一说。

  2.教师小结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海力布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救了乡亲们,他是勇敢的、伟大的。他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世代传颂。我们要将他的这种精神发扬光大,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环节四:作业设计

  1.回家后简要地向父母复述这个故事。

  2.根据课文内容,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段话,简要介绍它的来历,400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

  猎人海力布

  一、热心助人

  二、舍己为人

说课稿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做到连贯有气势,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读懂课文,关注特殊形式,读出气势节奏。

  3.结合资料,读出对于国家的热爱,对于旧中国的无奈和对青年的希望,对新时代的自豪。

  教学重难点:结合注释,关注形式,读出气势和节奏。结合资料,读出浮躁情感。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课题《少年中国说》,谁来读这个题目,从学生朗读题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少年中国和说之间的停顿,引导学生了解说作为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和平常的说话是有区别的。带着理解,再读少年中国说。

  二.分段教学,突出重点。

  (一)第一自然段:理解意思,关注形式,突出气势。

  联系课题,自读理解:

  表扬学生理解课题后读得更有味道,自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第一自然段的意思,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学生交流,关注形式:

  (1)通过自读理解,你知道了那句话的意思?

  如学生有困难。出示第一句少年富则国富尝试用一个关联词来替换则(如果就)

  (2)学生解释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第一自然段相同的句子形式。少年则国。这样的句子形式,我们以前见过(排比)

  (3)你会怎么来读这个排比句?排比段落?

  (二)第二自然段:关注注释,理解句意,读出气势。

  1.理解意思,关注句式,我们就能读出文言文的形式。你能说说第二自然段的意思吗?

  2.提示学生关注注释,通过注释,你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学生自主交流。了解意思后,请你再读课文,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3.关注特殊形式

  课文中红日。伏流,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的意思我们都知道了,他们和少年中国有什么联系呢?

  4.请你结合理解,再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三.结合资料,读出情感。

  1.出示意启超的资料。(关注其爱国和改革家的身份,读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少年改变旧中国的希望)

  2.出示清末列强割据的资料。(关注清末受列强割据的场面,将自己想象为梁启超,读出对时局的无奈,悲痛和对少年的希望)

  3.出示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资料。(对比之前的资料,读出欢欣鼓舞,和对于国家民族的自豪之情)

  15、搭石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搭石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教学反思

  在第一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第二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通过朗读和想象画面,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感受乡亲们淳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

  不足之处在于,对于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的方法指导不到位,导致部分学生一味追求速度,却忽略了对内容的理解。

  教学反思

  今天我在一所农村小学上了一节试水课,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搭石》。这个单元是五年级的策略单元,引导学生习得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提高阅读速度是一种重要的阅读策略,对提升小学生阅读理解的效率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有研究指出,在儿童早期发展阶段,阅读速度与阅读理解互相促进,即读得越快,理解越快;理解越快,读得更快。基于此,统编教材希望通过该单元的设置,介绍一些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

  上课结束,反思自己整个教学组织实施,个人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通过引导,学生对阅读速度的理解,从单纯地关注阅读速度的速读,转变为既要关注速度,更要关注理解的有质量的阅读速度。

  教材的单元篇章页,提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因为,要提高阅读速度所用到的阅读方式主要是默读,所以我个人认为也可以将语文要素理解为:学习提高默读速度的方法。

  对于默读这一能力的训练,统编教材在编排时同样关注到了层次性,有梯性地开展阶梯式训练。二年级,开始学习默读;三年级,要求默读时尽量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五年级,关注提高默读的速度。在平时的语文课堂及课外阅读中,学生最常用的阅读方式就是默读,对于默读时要求尽量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他们也了然于心。

  在今天的课堂上,通过孩子们真切地实践体验,真实地交流感受,他们总结出提高阅读速度的关键就是:集中注意力不回读,边读边理解,边读边记忆。孩子们也知道了,只有又有速度,又能快速捕捉到文本的有效信息,理解文本内容,才算是真正的提高阅读的速度。缺乏文本理解的速度是无意义的,但光顾着理解内容而读得很慢也是不行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集中注意力不回读呢?课堂上我给孩子们进行了之字形阅读法的示范,让孩子学习之字形阅读法,在练习中感受之字形阅读法给阅读速度带来的变化。经过练习,孩子们逐渐掌握了方法,并表示在今后的阅读中,他们会常用这种方法进行阅读,提高阅读的速度。

  在孩子们基本掌握了之字形阅读法的基础上,我又引出了遮盖法。通过直观的示范操作,孩子们强烈感受到用了遮盖法能有效避免回读,能让阅读变得更专注,因此也能有效提高阅读的速度。

  一节课结束了,孩子们在总结如何提高阅读速度时,都说到了以下几点:不出声、不指读、之字形阅读、遮盖法阅读、跳着读、不回读等。应该说,一节课对于方法的练习是扎实的,孩子们的速度变化的体验也是强烈的,这些方法对促进提高阅读速度也是有效的。

  可是下课后,当我看着黑板上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板书时,忽然联想到了平时对读初三的儿子提出的,做作业时读题目的要求。儿子性格活泼,做事情粗糙欠细致,也欠耐心。在做作业或考试时,经常会出现读题不仔细不认真而导致题目读不懂、信息有遗漏的现象。从初一开始,我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他,读题要仔细,不要读得太快,实在不行,用手指点着读。对于我的提醒,儿子总是耳边风,始终做不到手指点着读。于是,读不懂题目或理解错题意的现象还是常有发生。现在,已经初三了,我着实无奈。既然不用手指点着读,那就用笔读,即边读边用笔在题目下面空画线,让笔和视线一起走,以保证不遗漏信息。可是,他还是做不到。于是请教了其它优秀的初中数学老师,告诉我可以要求孩子做题时,轻声读题,控制好音量,不影响他人。我对儿子说了这个读题要求,虽然他口头上答应了,但是我知道,他还是做不到。他还会如从前一样,快速读题,结果就有出错的可能。

  想到这些,我忽然后背一阵发凉,额头有点冒汗。我们现在对学生提出的提高阅读速度时,默读的要求是:不出声、不指读、不回读、可跳读。虽然我们一再强调,在关注阅读速度的同时,一定要理解内容。但是,孩子们始终对于提高物理意义上的速度,即时间长短的感知更强烈。至于是否真正做到了对阅读文本内容的理解,只有教师进行检测才能得知。在本单元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中,更多的是指向缩短阅读时间的方法,而不是加快阅读理解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速读的方法是学会了,习惯了,但是快速理解内容、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却在他们后期的课外阅读中也许被忽视了。因为,提高阅读速度操作起来相对简单,而要提高理解速度,对学生而言要靠自律自觉,有意识地训练得以提升。大部分学生能做到吗?那如果做不到,后果会怎样!我们原本提高阅读速度的目的,还能达到吗?像我儿子这样,只求速度,而做不到读清读细题目的学生会不会更多了呢?我现在对小学生的默读训练要求与对初中生提出的读题要求,竟是完全相悖

  到底是哪里出了错!究竟应该怎么做?我开始动摇

  就阅读本体而言,读是吸收,是理解,读懂文本,是阅读的第一要义。现在,我们在引导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这样做究竟是把理解作为第一要义?还是把速度放在了理解的前面呢?我有点担心,甚至开始怀疑教材编这样一个策略单元是否真得有意义!

  欢迎更多的老师加入探讨!

说课稿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会读生字暮、瑟,会写生字暮、吟。

  朗读诗歌,能借助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背诵课文。能联系生活观察,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初步感悟白居易诗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意,领悟诗情,体会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难点:能联系生活观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并从诗句描写的景象想开去,联系相关资料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以暮破题,引入内容

  1.写诗题。

  (1)学习暮字。

  根据字形猜字义。

  师:说起暮,我就想起跟它相对的一个字旦。请看这两个字的甲骨文是如何写的:(出示课件:甲骨文旦、莫)它们是汉字王国里的老寿星,已经有三千多岁了。请观察和比较,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之处?(预设:都带有日字。)根据字形,你能否猜猜它们的意思?(预设:旦的意思是......暮的意思是......)

  师:说得好。早晨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来,新的一天开始了,就是旦,指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间;而傍晚太阳逐渐落山了,消失在树木和草丛里,这个时间就是莫(mu)。(出示课件:楷体旦暮)。

  指导写好暮字。

  师:暮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它在结构上比较特殊,从上到下有四部分组成,写这样的字应该注意什么?

  预设:每部分写的扁平一些;注意各部分穿插;草字头要适当写宽,大的撇捺要写舒展;两个日字写得有变化,上头日扁一些,下头日窄一些。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然后本子上写一遍。

  投影展示,指导矫正。(笔画、结构是否规范,美观)

  学习吟字。

  师:这个字什么意思?尝试组几个词语。(预设:吟诵、吟唱、低吟、呻吟等)这些词里,吟是有节奏的读、痛苦的声音等意思。那么,本课中是什么意思?你是这么知道的?(预设:看注释)

  2.解诗题。

  师:暮江吟是什么意思?尝试说一说。(预设:太阳就要落下的时候,诗人白居易站在江边有感而发,吟诵出这首诗,所以题为暮江吟。)

  3.读诗题。

  师:既然有感而发,该如何读好诗题?

  生试读,师范读,生再读。

  初读诗文,读通诗句。

  1.练读:请自由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出示课件)

  2.展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点评:字音是否正确,诗句是否通顺,是否读出了节奏之美。)

  3.范读:(配音)你是否敢向老师挑战?你敢,我给你也配上音乐,为你的朗读润色。

  4.竞读。(点评:音色、节奏,是否与音乐和谐一致等)

  5.导读:诗光读还不够,还得讲究一个品字,只有仔细品味诗句的意思,才能深探其里,捕捉到诗的意境之美和情感之美。那么怎样更好地去品读诗歌呢?老师有法宝,请看。

  教材分析

  《暮江吟》是统编教材四上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古诗。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的奥秘。语文要素之一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述,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本诗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该诗构思绝妙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色图;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月色图。诗人在暮色江边的所见所感吟诵成诗,给我们展现了令人陶醉的画卷。

  课标依据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古诗,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在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学习。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理解古诗的内容,讨论解决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并展开想象,把诗句所描绘的景色转化成画面。

  3.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学课外古诗,积累古诗,感受古典文化,弘扬古典文化。

  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古诗的内容,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并展开想象,把诗句所描绘的景色转化成画面。

  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这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在小组合作中,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反复诵读,体会诗人陶醉在暮色中的美景,流连往返的情感,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在配乐诵读、图画直观展示中,刺激感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诗句所描绘的景色转化成画面,以突破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景美

  1.同学们在课内、外背诵了许多古诗,其中有许多是写景的诗,能背诵几首吗?(学生背诵)

  2.通过诵读古诗,我们也认识了许多的诗人。其中有一位诗人,他的语言通俗易懂,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猜猜看,他是谁?(白居易)

  3.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暮江吟》,品味诗人是怎样用浅白的语言,描绘出他观察到的美妙景色。(出示古诗)

  (设计意图:从学生背诵已知写景古诗,到简介作者猜诗人,进而引入本课课题。由已知到未知,自然承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未知的兴趣。)

  二、反复诵读,初悟意境美

  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公元822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白居易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出了这首诗。

  1.师配乐范读,生想象画面。

  2.生汇报想象的美景画面。

  3.学生自由读,体会诗中的意境美。师相机指导。

  4.汇报朗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配乐反复诵读古诗,初步感悟诗歌的优美意境。)

  三、合作学习,理解诗意美

  同学们读得真好!学习一首诗只读好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学会借助注释,了解诗文所描写的美丽景色,在讨论中领悟诗中最美的地方在哪里。

  1.出示合作学习目标,生分组自由讨论。

  (1)借助注释,自主理解诗意。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弄懂的问题。

  (2)提出自己经过努力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试着讨论解决。

  2.小组展示诗意,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在小组合作中,引导学生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汇报时,教师相机利用PPT图片,引导学生整理诗境中的时间、地点、事物,理解铺瑟瑟可怜的意思,体会诗文的意境美。)

  四、体会心情,感悟意境美

  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晖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江水似乎分成了两半,这一半是青绿青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站在江边,久久不忍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

  1.此时此刻,如果你是白居易,你是怎样的心情呢?

  2.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此刻诗人的心情?(可怜)

  3.在陶醉中再读古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太美了!在陶醉于这夕阳新月的美景之中时,我们不禁要感谢诗人白居易用他清新通俗的笔墨,给我们带来这身心绝美的享受。其实,白居易的写景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再欣赏一首他写的《忆江南》。

  (设计意图:通过叙述画面,体会诗人的心情,在陶醉的意境中反复诵读古诗,品读、感悟诗文的意境美。)

  五、拓展延伸,再现情景美

  1.出示古诗《忆江南》。

  2.生齐读。

  3.借助注释,自主理解诗意。比较两首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都是在愉快的心情下写的。一首写日落,一首写日出。)

  4.师简介此诗的创作背景。

  5.配乐诵读。(师范读,生齐读)

  课堂总结:罗丹说: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心存美好,擦亮眼睛,细心观察,你会发现,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美景。在美景中,心情愉悦,吟诵古诗,出口成章,是多么风雅惬意的事情呀!同学们,给你们个建议:可以利用课后时间,通过查找相关书籍,或询问他人,或上网查询收集写景的古诗,然后再相互交流,反复诵读,品味意境。就让我们用这样的热情去诵读古诗,学习古诗,弘扬中华古典文化吧!

说课稿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动作演示等方法识记脱、袄、羞等14个生字,通过观察比较,学写柳、桃、杏等9个生字。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探、遮掩、害羞等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品读描写春天的句段,想象画面,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春天、对自然的热爱。

  3.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发现春天的美好,仿照第4~7自然段把所见所闻写下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读春整体感知,积累运用

  1.播放歌曲,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学生倾听歌曲。

  导语:春天在不经意间悄悄地来了,她躲在哪里呢?让我们仔细听,一起到歌曲里找答案。

  2.指导朗读,体会心情。

  导语:在歌曲里,春天羞羞答答地躲在青翠的山林里、湖水的倒影里和小朋友的眼睛里。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也迫不及待地想去寻找春天呢!

  出示段落: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1)指名朗读,识记生字。

  用加偏旁或换偏旁的方法识记脱袄两个生字。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发现,读出感叹的语气,体会春天来到,孩子们惊喜、兴奋、激动的心情。

  (3)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圈画动词,从一连串的动作中,体会孩子们寻找春天的急切。通过重读动词,加快朗读速度,读出孩子们的急切心情。

  (4)通过读这段话,我们知道了孩子们去了哪里找春天。

  3.揭示课题,自读反馈。

  (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导语:我们必须仔细观察,才能发现春天的踪迹。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这些孩子的脚步,去田野看看,他们找到春天了吗?怎么找到的呢?

  (2)自读课文,检查反馈。

  出示自读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想一想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在课文中用横线画一画。

  (1)检查反馈。

  出示: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提示:运用加偏旁的方法识记羞,联系生活理解害羞的意思是感到不好意思,难为情。

  遮读准翘舌音,运用加偏旁或换偏旁的方法识记遮和掩。联系生活经验,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意思。句子里面有一对近义词,遮遮掩掩躲躲藏藏都表示因害羞而躲藏的样子,拓展表示动作的叠词。

  文中还有一个这样的叠词,它是表示什么的?出示:叮叮咚咚。

  提示:叮读准后鼻音,借助形声字规律识记生字。叮叮咚咚是表示声音的叠词,拓展表示声音的叠词,如:叽叽喳喳、乒乒乓乓、滴滴答答等。

  过渡:文中还有一句特别长、比较难读的句子,你能读准确、读流利吗?

  出示句子: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哇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提示:枝读准翘舌音,筝读准翘舌音、后鼻音,借助形声字规律识记两个生字。杜鹃:通过图片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提示:划分停顿符号,根据停顿朗读句子。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哇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2)指导写字。

  出示生字:柳桃杏

  提示:观察字形,回顾木字旁的书写要点:木字在左,瘦又长,撇要舒展捺变点;木字在上,宽又扁,撇、捺舒展横略短。生描红仿写。

  (设计意图:用歌曲创设春天的情境,把学生带到与课文相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朗读是学生个性化的体现,通过关注标点、重读动词、划分停顿等方法的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喜欢上朗读。本课生字较多,融识字于朗读中,运用多种方法识字积累,学生更有兴致。)

  板块二觅春比较体会,朗读想象

  过渡:孩子们是怎样找春天的?他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读以下自然段。

  出示段落: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1.指名朗读,认识生字。

  提示:探读准前鼻音,通过动作演示理解字义。嫩读准前鼻音,溯源汉字本义识记生字。敕本义是小树苗十分柔弱,就把木杆插入土中,与小树苗捆绑在一起,帮助小树苗更好地生长。女和敕联合起来就表示需要大人呵护的小女孩。解读准字音,了解作姓时读xi。结合语境理解解在文中是融化的意思。

  2.交流春天的.样子。

  导语: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

  交流要点:小草、树木发芽,野花开放,小溪解冻。

  3.体会比喻的恰当,读出疑问的语气。

  出示: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1)体会比喻的恰当。出示小草和眉毛的图片,学生说一说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

  (2)出示: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

  通过朗读比较,了解作者用疑问句表达内心的猜测与不确定,指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

  (3)依次指导朗读后面的句子。男合作读,注意疑问语气和重音,排比句的朗读能读出变化。

  4.关注字词,感受仔细。

  交流:孩子们是怎样寻找春天的?为什么要仔细地找哇,找哇,才能找到春天?

  要点:孩子们是需要仔细寻找春天的,因为小草才从地下探出来,野花才开了一两朵,嫩芽点点,小溪的声音也很轻,如果不仔细地去寻找,孩子们是不能发现这些变化的。

  5.观察图片,说话练习。

  让我们去田野里仔细找一找,春天还会藏在哪里呢?(出示图片,学生仿照第4~7自然段说话。)

  提示:长长的柳枝随风摆动,那是春天的头发吧?风儿拂过树梢沙沙地响,那是春天的笑声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比较朗读句子,让学生体会比喻的恰当、奇妙。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感受早春风光的无限美好,学习作者诗一般的语言表达。)

  板块三悟春细读体验,读中想象

  过渡:正是这些微小的变化让孩子们确定春天来了,他们还想找到更多春姑娘的踪迹呢!他们还会怎样寻找春天呢?

  出示句子: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

  1.指名朗读,认识生字。

  提示:读准触的翘舌音,通过动作演示和找近义词理解字义。

  2.圈画交流寻找春天的方式。

  交流:看、听、闻、触。

  过渡:看、听、闻、触,孩子们调动身体各个感官去寻找春天,他们在哪里找到了春天?

  出示: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哇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3.指名朗读,生交流。

  提示:春天在柳枝上、风筝尾巴上、喜鹊杜鹃嘴里、桃花杏花枝头。

  4.体会动词的准确。

  导语:春天在这些地方干什么?为什么用不一样的动作描写春天?

  交流提示:春天在荡秋千、摇哇摇、叫、笑,因为春天来了,柳枝细细长长,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晃动,像荡秋千一样;人们来到公园、郊外放风筝,五颜六色的风筝乘风高飞;喜鹊和杜鹃都出来觅食了,叽叽喳喳地叫着;桃花杏花都开放了,好像绽开的笑脸。

  5.用心观察,练习说话。

  我们也去找春天吧!用心去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春天还在哪里干什么呢?练习用她在_______说话。

  (设计意图:此处对文本进行补白的练习,是在内化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说话练习。)

  板块四写春指导书写,拓展提升

  1.生字归类。

  按照结构归类6个生字,上下结构有寻、荡;左右结构有冲、姑、娘、吐。教学时,归类出示生字,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观察结构和笔画。

  2.左右结构的字书写要点指导。

  提示:左窄右宽,除了柳桃左高右低,冲、姑、娘、吐4个字,都是左低右高。写字时要注意部件和笔画之间的避让和穿插。

  3.指导书写上下结构的字寻、荡。

  寻字书写要点:上收下放横托上,横山间距要均匀,长横略斜贴中线,竖钩靠右点偏左。

  荡字书写要点:草头横长盖下面,点提偏左有弧度,横折折折钩一笔成,上窄下宽要有力,两撇间距要均匀。

  4.生练写,师点评后再次练写。

  5.赞美春天,留心观察。

  总结:今天,我们跟随孩子们的脚步,仔细观察,用心体会,终于找到了春姑娘的踪迹。现在,你有什么话想对春姑娘说吗?现在,春意正浓,大家可以走出家门,去户外寻找春天,感受春天,也可以尝试把你找到的春天写下来。

  提示:指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留心观察生活,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设计意图: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读帖基础,按不同的结构归类生字,让学生依据不同结构的汉字的书写规律,观察一组生字。再由面到点,关注细节。既节省了时间,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读帖能力。)

说课稿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地天真,把孩子们玩冰得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使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在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互助启发下,能够投入积极而深入的思索之中。《稚子弄冰》这首诗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现了孩子奇思妙想、天真烂漫的天性。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因此可让学生通过品味词句、想象画面、联系自己实际生活来深入理解古诗,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之美。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会书写磬。(教学重点)

  2.能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词的意境,并能通过想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了解作者的资料,预习古诗。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积累,激趣导入

  1.开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看图猜诗句(出示图画,学生背诵)

  2.这些古诗中的主人公都是谁?(儿童)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杨万里写的关于儿童的诗。出示题目:稚子弄冰2.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弄冰呢?(玩冰)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小孩子玩冰)通过题目,我们一下子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创设童年生活的童趣画面,引领学生走入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方法引路,读懂古诗

  1.学生交流课前预习,了解作者杨万里。

  2.前两天我们学过了《四时田园杂兴》和《村晚》,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怎么学懂古诗文呢?学生回想学习古诗方法,教师随机板书,并明确:首先是多读,读出感情。第二、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三、通过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第四、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多读、明意、入境、悟情这四步来学这首古诗《稚子弄冰》。

  3.出示古诗,学会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明确读音。

  (2)同桌互读,一人读一人听,正音。(跟同学合作)

  (3)检查朗读,正音(请其他学生评价是否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4)检查预习,学生结合注释明确诗中钲磬玻璃的意思。教师重点强调磬的`写法:观察磬甲骨文写法,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磬的演变过程,指导学生按照笔顺书写磬

  4.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1)出示自学指导:自由朗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组内交流分享,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

  出示金钥匙: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

  (2)学生交流反馈(重点强调:玉磬、玻璃)

  5.再读古诗,理解心情

  (1)其实,这首诗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这个故事?(生讲,生评价,师引导)小孩子多有意思啊,他发现盆子里的水结成了冰块,就把它剜了出来,穿上秀色的丝线就成了一个新奇的玩具,敲一敲,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这时候他是什么心情?(开心)高兴地再敲啊敲,怎么了?(冰块掉到地上摔碎了,发出像玻璃破碎的声音)他这时候是什么心情?(失望、难过)

  【相机板书:剜冰、穿冰、敲冰、冰碎】

  (2)游戏:渔歌对唱:男生有感情读古诗,根据诗句串读翻译。

  三、我是小导演

  假设你是一位导演,要把小孩子们玩冰的过程拍成一个小视频,你觉得关键镜头有哪些?选其中你最感兴趣的一幕给大家描述一下

  (出示:描述画面金钥匙:加描写,加心情,加修饰)

  1.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分享描述的画面

  3.是啊!诗人多么喜欢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啊,你觉得诗人想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4.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配乐朗读这首《稚子弄冰》

  四、拓展延伸

  冰心说: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回想一下,你的童年有没有记忆深刻又有趣的事情?简要的说一说。

  五、推荐:高尔基的《童年》

  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剜冰开心

  穿冰小心

  敲冰得意

  冰碎失落

说课稿教学设计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一、说教材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题西林壁》。

  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本着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

  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本诗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其教学的难点:为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二、说教法、学法

  我采用了阅读感悟法,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先引导学生融入诗境,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内容的感悟所得,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诗文,把握诗意。

  三、设计理念

  1、《基础教育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国推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发挥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语文课程标准》中3-4学年段目标对古诗的要求是: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本节课中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去体现教学时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积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诗歌世界,让学生在读想说的过程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奥秘。老师今天带同学们去看看那庐山风景,可也要细心观察才会有发现。(多媒体展示庐山风光)

  面对如仙境一般的庐山风光你是否想到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呢?请说说。在学生的回答上师加以感慨,是啊,真美!这里山高水常,这里古树参天,这里是鸟语花香,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指导壁字的正确书写)。

  2、交流资料,读中感悟

  A.让学生展示在课前去查阅关于本课的资料,此时让他们踊跃发言,进行交流,从而了解作者及本课的部分知识。

  B.精心读书可是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课件出示录音范读,让学生尝试着说说读得怎样?自己也能读得这么美吗?指三|、四名学生进行读诗,师进行指导读诗应具有的层次感、节奏感,如:注意每行之中字间适当的拉长与停顿,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读好韵脚ng。

  C.告诉学生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用心,你就能看到这幅画,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齐诵读,并把所感受到的画面说出来。

  3、组织自学,理解诗意

  (1)在学生述说画面的基础上,去寻寻诗人苏轼眼中的庐山是怎样的。(从而导出诗的前两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想想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儿看到的是岭一会儿看到的又是峰呢?分组合作学习,并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原来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导致了所看到的不同,同学们认为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出示课件展示庐山的不同风采)

  (3)全班交流作者笔下的庐山之所以有着不同样子是因为正如他所说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缘字提醒学生把字写正确,并理解其含义),在对诗文有所感悟的情况下,再次与朗读有机结合,师适时点拔启发、出示课件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从中去明白其中的奥秘。

  4、领悟道理,拓展延伸

  A、启发谈话:庐山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会看不清真面目,就像刚才同学们所说对一个事物只有多方面去观察全面去认识才行。诗人首先向大家描述的是:生回答出(庐山有着不同的面目)然后诗人再向同学说明了:原来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阐明道理。)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B、拓展延伸:在生活中你是否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呢?说说好吗?

  多媒体展示《盲人摸象》,让学生想想事中的人物错在哪?

  5、诵读巩固,总结全文

  同学们,你们还想再读读这首诗吗?好的,一起来。在结尾之处,我设计了让学生再次以饱满的情感和着乐曲去诵读这一过程。让学生懂得其实啊,在生活中诗歌就是美的画面。(多媒体展示几篇关于描写庐山的古诗让大家欣赏)

  最后师作以总结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得全面观察。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小学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读题释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在咱们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我们一起去领略庐山风光吧!(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

  2、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诗题叫《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3、释题。题是什么意思?(提示学生借助注释是学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

  二、初读,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相机正音,如:岭此等。练读诗句。

  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

  5、师生合作读。

  三、再读,感受不同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读多了,你就会对诗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们再轻声读这首诗,一行行地读,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掌握方法:查子典,结合诗后注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

  3、问题检测:苏轼身在何处?(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察庐山呢?)

  4、理解横看:怎样看是横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师以手示意),怎样看是横看?也就是正面,前面。苏轼还身在何处?理解苏轼身处位置不同。

  5、教师: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远方,身在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无论在哪儿,他都身在一个范围之内,那就是庐山之中。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6、出示课件,真切感受不同,引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苏轼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让我们沿着苏轼的踪迹到庐山去看看吧!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仿佛来到了何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8、理解身处不同位置看到的庐山景象也不同。

  出示课件,教师引读。

  四、品读,感悟不识

  1、看到庐山的这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指名读。

  2、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3、链接作者简介:他是唐宋八人家之一的苏轼,他是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他还是学识渊博的苏学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识,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不识。于是,他问自己,他问山中游客,他还问你们:孩子,我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可是,我都身在庐山之中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观察了呀,怎么还会不识呢?(感悟因不同而不识。)揭示哲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5、于是,苏轼文思泉涌,挥毫在西林壁上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学生读全诗)

  五、升华,积累运用

  1、结合生活经历运用诗句谈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诗句。

  3、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苏轼(宋)

  横侧

  远近各不同客观全面

  高低

  不识只缘认识事物

  (果) (因)

  13、圆明园的毁灭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圆明园的毁灭》

  小练笔:《圆明园的毁灭给我的启示》

说课稿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月亮在我国人民情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梳理情节,了解文中所写寻月的全过程。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理解月亮是印章的深刻含义,体会一切从孩子眼中看出的意义。

  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

  【教学重点】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文章中重点语句的揣摩,以及学习对景物中的哲理的抒发的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天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限情思遐想。我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诗句,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纯粹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现在我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诗文。(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贾平凹的《月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板书课题作者)

  二、认识作者

  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著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小说集《商州》《白夜》《浮躁》等。作品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三、字词检查

  四、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月之迹

  1.解题(月:月亮;迹:踪迹、痕迹、轨迹)

  2.整体感知

  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

  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

  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文章重点:寻月亮

  3.师:月亮在哪些地方留下了它的踪迹?你能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语段吗?请你在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

  生浏览课文,生说。

  明确:月亮的踪迹:镜中、院中、杯中、河里、眼中

  【引导学生关注边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以说,孩子们追寻月亮的踪迹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板书:月亮的踪迹线索)

  五、品析文章语言,欣赏月之美

  先续写一段话,然后摘抄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对比品味作者是如何把月亮描写得可见可感、生动形象的。

  续写的语句课文的语句

  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学生练笔,成果展示,与课文比较写法

  课文片段示例:

  (一)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

  (二)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三)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

  生展示成果,师相机板书(板书:童趣想象力拟人化叠词、儿化)

  重点评论两处

  师:在这些孩子的眼中,月亮竟是这样的美。当然,月的美不止这几处,它的好需要我们细细去品读。

  六、品味作者情怀,感受心之迹

  1.师: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情绪一直是一样的吗?他们的心理情绪有过怎样的变化?

  明确:不满足高兴失望高兴羡慕、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都觉得满足了

  2.在奶奶的引导下,孩子们对月亮有了怎样全新的认识,让我们来读一读。

  PPT展示:

  (一)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生读这一句,品情感,品含义

  (引导:情感:喜爱、高兴、激动、惊讶、感叹

  理解句子的含义,抓句中的关键词,理解其深层含义。本段的关键句是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其中关键词是愿意(什么)它)

  (二)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一个人的。

  生读,思考回答

  (引导:理解句子的含义,抓句中的关键词,理解其深层含义。本句的'关键词是是我所要的是个好)

  明确:月亮象征着渴望、希望,月亮象征着美好。孩子们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好的过程。

  这种所有是不是我们某个个人所单独拥有的呢?

  不是。是我们大家都拥有的。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一个人的。

  (三)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生读,思考回答

  (引导:理解句子的含义,抓句中的关键词,理解其深层含义。本句的关键词是印章)

  明确:印章,盖在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上以证明东西为自己所有的图章。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表明天空是我们的。原来不仅月亮是我们的,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中的一切,都是我们的。

  师: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月的踪迹的变化,更看到了孩子们的心的踪迹的变化。这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情感线索。(板书:孩子的心迹情感线索)

  七、理解文章主旨

  说一说

  读到这里,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想要表达什么,这篇文章给我们什么启示,你是不是已经明白了呢?

  生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启发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八、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

说课稿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本课有三幅图。第一幅图,小兔站在南瓜的边望着大南瓜想:怎么运走呢?第三幅图,南瓜已经运到家,土妈妈奇怪的文小兔是怎么运回来的,小兔平静地告诉了妈妈命。小兔究竟是怎样运南瓜,是第二幅图,这幅图是一个空缺,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说出小兔运南瓜的方法,指导什么办法好事本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说一说一、三幅图的内容,通过想象补充第二幅图的画面。

  2、动脑筋想出小兔运南瓜的办法,能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说清楚,并能对别人的办法进行评论。

  3、做到用普通话与别人交谈,态度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能发扬团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知道小兔运南瓜的哪种办法好,好在哪里,并说清楚

  教学难点:

  能对别人的'办法进行评议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听故事吗?你听过那些故事?

  (这个故事我也听过,我也很喜欢。

  噢,这个故事我没有听过,那天你能讲给我听嘛?我相信你一定讲得很好。)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听故事。那么同学们你们想通过自己的思考边一个小故事给你的朋友听嘛?今天折合可我们就来边一个小故事,只要你能过认真地听,我相信你一定能能编出一个精彩的故事来。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下面我们就来上课。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讲故事。

  从前,在一座大森林里,住着小兔子一家。春天的时候,兔妈妈带着小兔在一块空地上种下了南瓜。到了秋天,果实成熟了,小兔的生日也到了,兔妈妈非常的热情,兔妈妈想熬些南瓜粥招待客人,就让小兔去地里摘南瓜。(贴图:小兔)小兔蹦蹦跳跳地去了,来到南瓜地里一看,哇,好多的南瓜,它摘下了一个南瓜。

  2、提问:你们瞧,这是一只怎样的大南瓜?

  (出示课文插图一)从小兔子站在南瓜旁边你看出了什么?

  3、(出示课件)小兔看着这大南瓜,着急得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动作。你们现在就是小兔,快想一想你会想什么?

  4、精彩演绎。现在你就是小兔,那个组的代表愿意来表演一下,把焦急的心情用语言和动作表达出来。教师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给予画龙点睛试的评价,尤其把一些好词佳句摘录下来,全班教学。

  二、想象过程,并说具体

  1、四人小组讨论:小兔到底是用什么办法的呢?我们开动脑筋,大胆想象,看谁想出的办法最合理。(出示课件)要求小组内每人讲一种方法,并且要表达清楚。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a把南瓜当轮子滚动。b请小动物帮忙抬。c用绳子栓住拖。d看到小朋友骑着车子想到用自行车推找车子运。e请大象用鼻子运。f把南瓜当作船,划回家。g拿刀子切开,再运回家。

  3、说说你是怎么想出这种办法来的?

  4、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的办法.学生评点:哪些运南瓜的办法比较好?为什么?同学们可以针对自己的想法和同桌相互质疑,交流自己的看法。

  5、议一议:那种运南瓜的方法比较好简单、省时、省力?为什么?再没有人帮忙,没有工具的情况下那种办法比较好?

  三、了解结果,增强学生探究过程的愿望

  1、(出示第三幅图)小兔把这么大的南瓜运回了家,我们来看你从图上你看出了什么?(观察兔妈妈和小兔的表情)兔妈妈的眼睛瞪得很大它问话时用的是什么语气?小白兔又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同桌分角色练说。

  2、同桌表演(要求边说边做出动作,还要有表情)

  3、表演结束后,引导学生评一评小兔和兔妈妈之间口语交际的过程。可以评语言表达,也可以评神态、动作,说说他俩的表演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学生通过评判,对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语言习惯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过渡:小兔运回了大南瓜,又得到了妈妈的夸奖,特的心里美滋滋的。

  四、课后拓展:编故事

  1、选择一种自己认为好的方法,联系图1和图3,编一个完整的故事。

  2、作业

  (1) 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它画在课本的留白处。

  (2)找一个好朋友,把你编的故事讲给他听,也听听他讲的故事。

说课稿教学设计10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听写。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自查听写情况。

  课件出示:

  呼风唤雨世纪技术改变程度超过腾云驾雾幻想原子核奥秘日益联系物质哲学任何

  创造改善

  2.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一个大概的学习,谁能说说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

  设计意图:

  设置这个环节是为了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坚实基础。

  二、精读课文,感悟方法

  1.请大家默读第2~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画出相关句子,简单写出你的体会。

  课件出示:

  文中哪些地方能让我们感受到是科学让20世纪成为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的?

  (1)生自读学习,画出相关语句。

  (2)全班交流问题。师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感受科技发展的魅力并表达自己的体会。

  2.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品读。

  课件出示:

  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师:发现是什么意思?发明又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区别呢?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发现和发明的区别,师总结。

  课件出示:

  发现是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发明是创造出新事物或新方法。

  3.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你还画出了哪些句子?

  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师: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这段话,说说这段话中列举的事物,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生读文,思考问题,并在全班交流。

  4.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几个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并找出相关句子。

  (1)师引导学生找出使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并进行总结。

  预设:举例子(第4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2)请同学们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一说20世纪人类还发现了什么?发明了什么?运用课件上出示的句式来进行表达。

  课件出示:

  20世纪人类发现了____________,发明了_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举例说明。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

  预设:20世纪人类发现了无线电,发明了雷达。

  5.在科技并不发达的时代,人们是用什么来寄托自己的愿望的?

  生阅读第3自然段,师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人们寄托自己美好愿望的途径通过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

  6.请同学们再读第3自然段,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

  20世纪的到来,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的美好愿望变成了现实。古人幻想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分别是现在的什么?可以用哪两句诗来形容这些变化?

  引导学生把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结合起来阅读,进行对照。

  预设:千里眼电视机、天文望远镜等;顺风耳电话、手机、广播等;腾云驾雾飞机、飞船、火箭等。这些变化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来形容。

  师: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感受这两种生活的不同。

  设计意图:

  带着问题读课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课后作业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习了作比较和举例子两种说明方法。现在请你大显身手,运用这两种说明方法写一个片段,介绍一下科技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大家可以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来介绍。

说课稿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继续领会关键词句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教学重点:

  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边防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

  是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前阅读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祖国南部的领海上,有许许多多的岛屿,为了保卫祖国,解放军战士就驻守在这些远离大陆、条件艰苦的海岛上。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个有关海岛战士的美丽而感人的故事,请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彩色的翅膀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请同学们翻开书25页,先看这篇文章的连接语,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节课有两个学习任务,分别是什么?用线画下来并写上序号。

  2、谁来说一下这节课的两个学习任务,分别是什么?。生边交流,师边点击课件,出示学习任务:1、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 2、交流读文后的体会。

  3、齐读任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第一个任务

  1下面,就让我们来挑战第一个任务: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要边读边想,(注意联系课前阅读的资料考虑用因为……所以……来回答)。

  3、谁来挑战第一个任务,说一说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四、精读课文体会交流关键词句

  (一)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板书:战士 爱岛

  (二)、这些感受你又是从文章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呢?

  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读读课文,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静静地看,细细地品,画出最能体现战士爱岛的句子,多读几次,并在旁边做上批注,写上自己的一些感受。

  (三)、学生交流:

  同学们读得多认真啊,老师被深深地感动了。下面就让我们来完成第二个学习任务。抓住关键词语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

  1、 小高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却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1)哎呀,那个大提包可装着许多好东西呀,有妈妈为他准备的他最爱吃的黑龙江土特产香脆的松子啊、榛子啊什么的,这些东西在条件艰苦的海岛上那简直就是人间极品呀!而严重晕船的小高却把大提包扔一边,怀里却抱着那只装满那些又不好吃的又不好用的昆虫的纸箱子,而且还是紧紧地抱着。小高真爱海岛呀!

  (2)小高怀里抱得仅仅是一只纸箱子吗?

  (3)你看,就这样抓住这些关键的词语来体会战士对海岛的热爱之情。

  2、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

  (1)找两个同学交流

  (2)哦,战士们对海岛的爱啊,使这片布满礁石的海岛也有了块块良田,使这片不毛之地也焕发了勃勃生机。他们播种下的是种子,更是什么?改造海岛的那份美丽的愿望,更是热爱海岛的那一颗颗火热的心呀!

  (3)男孩子们你们来读一下这句话。

  3、他们像抚养婴儿似的照看着这个小瓜,浇水,施肥,一点也不马虎。

  (1)找两个同学交流

  (2)同学们,你们帮助大人照料过婴儿吗?你知道照料那样娇嫩的婴儿有多难吗?

  (3)海岛上的战士们哪,像抚养柔弱的小婴儿一样,精心照看着这个小瓜。想一下,在条件恶劣的海岛上,都会遇到哪些情况呢?战士们又是怎么做的?当岛上严重干旱时——,战士们是怎么做的?当刮起台风时,战士们是怎么做的?当下起暴雨的时候,战士们又是怎么做的?

  (4)谁来读读这句话?把这种战士对小瓜的爱读出来吧。

  4、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1)战士们对海岛的这份爱呀,创造了一个奇迹。在这个荒凉的小岛上成熟了第一个西瓜。在尝瓜会上,你找到哪句让你感受深刻的句子,你体会到什么?

  (2)同学们平日吃西瓜都是怎么吃的,而此时:战士们笑着,用两个指头捏着,细细地端详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啧啧的赞叹着:(和学生一起边说,边做动作)你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3)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找学生读,一起读。

  5、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1)刚才我们和战士们品尝了一起品尝了岛上第一个西瓜的甘甜,体会到战士们爱岛建岛的那份深情。相信在许许多多小高那样的战士的努力下,岛上会结出更多的西瓜。小高带的那些小昆虫带现在怎么样了?让我们一起读课文的14—17自然段。男同学读作者,女同学读小高,老师读旁白

  (2)从小高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能不能用你的读把小高的这种感情读出来?

  6、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1)小高说的没错呀,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像我们的战士一样,已经在祖国的海岛上安居乐业了。从哪儿看出来的,齐读这句话。

  (2)文章结尾用“彩色的翅膀”点题了。这彩色的翅膀啊,不仅代表了在海岛安家的那些蝴蝶等小昆虫,还代表了什么?想想海岛在边防战士的建设下,会有彩色的什么?还代表的战士们那丰富多彩的、建岛爱岛的`革命生活。

  战士们对海岛的爱啊,更是对祖国那深深的爱!

  五、练笔 现在的海岛

  是啊,这是一个多美丽的故事啊,这是一群多可爱的战士啊,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梦想,一心改造着祖国的海岛,荒芜的海岛开始显现绿色的生机,寂寞的海岛也有了多彩的生命!此时此刻,我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也乘着彩色的翅膀,放飞想象。想一想,经过十几代海岛战士的努力,现在的海岛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新景象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它们写下来吧。

  六、

  正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现在的海岛,美丽、富饶,由原来蛮荒小岛成为一座座海上花园。

  七、美读课文

  战士们对海岛对祖国的这份爱呀,由那彩色的翅膀舞动着,就闪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里啊!同学们,接下来,让我们再课文,你想读哪一段,就可以读哪一段,读出战士对祖国海岛的爱,读吧,同学们,把你的感受都读出来,好吗?

说课稿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学生借助拼音、插图、卡片等工具会认16个生字,会读多音字炸,会写9个生字

  练习写好偏旁捺变点的变化和穿插避让。

  归类识字,理解偏旁部首和字义的关系,能说出用炒、烤、烧等方法制作的美食。

  【重点难点】

  重难点:归类识字,理解偏旁部首和字义的关系,能说出用炒、烤、烧等方法制作的美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链接生活

  师:周末回家,妈妈给你们做什么好吃的了?你最喜欢妈妈做的那一道菜?

  生:(答)

  师:大家刚才说得老师都馋了,这些都是美食(师:板书)说到美食,我们课文里就有十几道美食呢,请大家打开课文,拿好书,看着这些图片,认真拼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好生字

  1、大声朗读35页,对照拼音和图片读准确。

  2、创设情境,出示课文词语:

  师:看了课文啊,老师准备今天中午就按课本上的美食做一桌,出示PPT:

  第一次:带图带拼音,学生指名认读

  (随机指导:炸(zha炸带鱼,油炸zha炸弹,爆炸))

  第二次:只带拼音,出示词语

  凉拌菠菜,香煎豆腐,红烧茄子,烤鸭,水煮鱼,葱爆羊肉,小鸡炖蘑菇,蒸饺,炸酱面,小米粥,蛋炒饭

  (要求:不拖腔,读准确响亮,教师随机纠正)

  第三次: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第四次:字卡呈现,学生互相读,边读可以给字组词。

  三、归类识字

  (一)食物(菠菜,茄子,蘑菇,鸡、鸭、鱼、羊肉、饺子,小米粥,鸡蛋,米饭)

  1、师:老师在这些菜里面,最喜欢吃的是菠菜,不管怎么做,老师都喜欢吃。你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啊?生答

  2、从课文的菜肴中圈出食材的名字

  3、出示:菠菜,茄子,蘑菇

  (1)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点?你觉得和什么有关?

  (2)波、磨、姑起什么作用?随机指导组词

  4、出示:鸡、鸭

  (1)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点?你觉得和什么有关?

  (2)指导书写:又的捺变点,鸟的横穿插,学生练习,随机展示评价,再写两个

  5、猜一猜蛋的下面为什么有个虫字。

  6、肉出示图片理解记忆

  8、粥米发出了香气。字形理解。

  7、饭字的左边是食字的变形,出示演变过程图(找一个)

  8、整体齐读(菠菜,茄子,蘑菇,鸡、鸭、鱼、羊、饺子,小米粥,鸡蛋,米饭)

  (二)做法(烧,烤,炒,爆,炖,炸,煎,煮,蒸)

  1、师:在我们学校,这些食物中,最常见的是蛋,老师喜欢吃煮鸡蛋,你们呢?

  生(蒸鸡蛋、炒鸡蛋)

  2、师:这是食物的做法,请从课文的菜肴中圈出做法。

  (烧,烤,炒,爆,炖,炸,煎,煮,蒸)

  3、找规律:烧,烤,炒,爆,炖,炸,火字旁;火字旁的字和做饭有关。

  4、指导写字烧烤,你觉得这两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火字的变化,左右的`穿插避让)

  师:示范,学生练习

  师:展示评价

  生再练两个

  5、煎,煮,蒸是四点底;四点底的字也和做饭有关;

  6、出示图片字理识字,(一堆火上有一个锅)

  同样是做饭,方法不同,字的样子也不同

  7、你还能用上这些词语,说出不同的菜名吗?(烧,烤,炒,爆,炖,炸,煎,煮,蒸)生(说菜名)师,随机问答,这是你家乡的特色美食么?

  四、复习结课

  1、老师的家乡也有很多美食,你想知道老师最喜欢吃的食谱吗:

  炒菠菜炖豆腐蒸茄子爆炒虾尾

  烧烤水煎包辣鸭脖干炸带鱼

  大盘鸡水蒸蛋黑米粥蘑菇油菜盖饭

  生读

  2、其实,最好吃的饭是妈妈做的饭、家里的饭和家乡的美食,但这些都是中国美食

说课稿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8个生字,会认读蚂蚱、樱桃、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园中景物自由与快乐的语段课文,理解课题为什么叫祖父的园子。

  3.感受园子的生机勃勃和自由自在,体会祖父对我的包容与疼爱。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园子的生机勃勃和自由自在,体会祖父对我的包容与疼爱。

  教学难点:理解课题为什么叫祖父的园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课文。

  一、谈话导入,走近萧红

  1.回忆课题,出示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师: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描写晚霞的课文是?(《火烧云》)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萧红)出示关于萧红的资料,了解其主要作品《呼兰河传》的内容。

  (幻灯出示: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黑龙江省呼兰人。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一部自传体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对故乡的回忆录。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中用许多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尤其着重写家里的园子,把它称为《祖父的园子》)

  2.质疑,引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师:为什么把这个园子叫做祖父的园子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女作家萧红,一起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板书课题:7.祖父的园子(学生齐读课题)

  二、预习感知,了解学情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效果到底如何呢,老师先来考考大家。师:课文中有很多词语,你会读吗?能读正确吗?

  1.你会读吗?

  幻灯片出示:

  (1)你会读吗?

  蝴蝶蜻蜓蚂蚱樱桃

  蚌壳倭瓜水瓢蚯蚓

  下了种溜平锄头杆似的

  胖乎乎圆滚滚明晃晃毛嘟嘟蓝悠悠

  马马虎虎嗡嗡地飞着

  (教师请三位同学来读,其它同学认真听,评价并纠正错误的读音,教师强调后齐读)

  (师: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在这些词语之中红色的字体都是?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音读准确,老师要强调的是水瓢的瓢字和飘扬的飘字,还有漂亮的漂字它们字形很像,我们把这样的字叫做?形近字,可要好好区分呀!第四行都属于ABB式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语呢?)

  2.你知道吗?

  师:看来大家对字词预习的不错,那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老师以填空的形式给大家提示哦!

  (幻灯片出示-----你知道吗?)

  这篇课文写了园子里的()以及()和()在园子里的()。

  这篇课文写了园子里的(景象)以及(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

  师:好,扫清了字词的障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我们走进这个园子,初步感受这个园子。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入园初体验

  1.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试着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2.学生交流并汇报:(预设生:生机勃勃、无拘无束、应有尽有、丰富多彩、自由自在)有这种感觉的请举手,还有不同的感觉吗?

  3.师: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课文,对园子有了大致的了解,要想对祖父的园子做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还得深入读文,透过字里行间,感受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

  四、深入读文,感受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体会情感

  师:首先,让我们走进园子,看看园中有哪些景物?课文的哪些段落是集中描写园子的?(第1和17自然段)找的很准确!

  1.感受园子里的昆虫生机活力(学习第1自然段)

  (方法:找中心句,抓关键词,通过朗读、想象,从而感受这是一个

  生机勃勃、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热闹的花园)

  师:课文的第1.17段写了园子,下面,让我们先来把目光聚焦第一自然段。

  师:请一个同学来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想一想:这段话写了什么?(学生读第一段,教师对朗读做出评价,从字音读的正确与否、流利方面做评价)

  这段话中有一个中心句,谁来说一说?(学生汇报并出示文字)

  (出示文字: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同意吗?用笔把这句话话出来,那中心句的作用是什么呢?(点明中心)听老师来读这句话: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你听出了什么?(师预设:花园里昆虫种类很多,样样都有)都有什么呀?(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蝴蝶怎么样呢?(生接读: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那蜻蜓呢?你来读(学生接读:蜻蜓是金的)蚂蚱呢?(蚂蚱是绿的)那蜜蜂呢?(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拟人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把蜜蜂胖乎乎、圆滚滚的姿态和样子比作一个小毛球)真好!真是样样都有想一想,还会有什么?(学生想象并交流)

  从这段文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祖父的园子昆虫丰富多彩;五彩缤纷;昆虫很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活力、热闹;作者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那我们再来齐读本段文字,读出园子的热闹和生机勃勃。

  2.感受园子里的一切都充满生命、富有活力,自由自在(学习17自然段)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园子里的昆虫充满生机和活力,那园子里的其他事物呢,是否也是这样?让我们把目光转移到课文第17自然段,请大家自由朗读第17段,找出本段中心句并画出来。)

  (学生找中心句并交流汇报,教师出示中心句后齐读)

  (出示中心句: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师:听老师来读这句话,这一切指的是?活字表现在哪?(学生谈理解和体会)

  师:是啊,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你看,师:花开了----生接读: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师:此时此刻,你的感受是什么?(园子里的生物都很自由自在、快乐)如果去掉后面的描写,你觉得好吗?(拟人化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增加了趣味性)那你能仿照这样的拟人话写法,再来想象还有什么怎么样呢?(引导学生说:蝴蝶飞来了,就像蝴蝶在跳舞似的;白云一会儿飘来一会儿飘走,就像在玩捉迷藏似的;对面吹来一阵风,就像在唱歌似的)

  师:大家想象力可真丰富,说的真好!那园子里除了花、鸟,虫,还有哪些景物呢,它们都在干什么呢?快找一找,告诉老师。(学生找、交流汇报)

  师出示文字:引读是啊,一切都活了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

  愿意爬上房,就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

  愿意结一个瓜,就

  若都不愿意,就是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

  蝴蝶想怎么飞,就

  想往哪飞,就

  师: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这段话中一连运用了十几个就字,读起来会不会觉得重复啰嗦呢?(预设生回答:不会,从反反复复中读到了快乐、自由)读了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园中的一切自由自在,充满活力,感受到了快乐)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齐读这段文字。

  3.感受我的自由(学习4-15自然段)

  师:大家想一想,自由快乐的,仅仅是院中的'昆虫和植物吗?还有谁也是自由、快乐的?请快速浏览课文的415段,找出这部分的中心句,看看写了什么?(学生快速浏览,找中心句)

  出示中心句: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

  同桌交流讨论: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哪些事?请快速提取关键词语(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菜等)同意吗?很好!

  师:(出示文字)瞧,在园子里,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种菜,我就种菜;

  祖父铲地,我就铲地;

  祖父浇地,我也来浇地;

  祖父干活,我也来干活;

  祖父劳动,我就劳动

  师:想想看,祖父劳动,我就劳动,我是真的劳动吗?(不是,是在玩耍,实在瞎闹)你从哪里看出是在玩耍,而不是在真的劳动呢?(学生找文中词语瞎闹、踢飞、乱闹或相关句子)可见小时候的萧红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活泼、淘气天真等)面对这样一个孩子,祖父的态度如何?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学生找)从祖父的笑以及他对我的态度里你能感受到了什么?(祖父对我的爱宽容、包容、有耐心)

  师:是啊,正是由于祖父的包容和疼爱,童年时代的萧红才是那么的自由和快乐,正因为有了祖父的爱和呵护,萧红才有了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五、回归课题,领悟写法

  1.师:课文学完了,我们回到课题: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祖父的园子,能否改为园子呢?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精神家园童年乐土)

  2.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板书:观察、感受、表达、做生活有心人)

  六、课后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文中优美的句子并背诵。

  2.完成小练笔:在你的童年中出现过哪些有趣的人和物?用心感受,然后写一段话简述一下。

  七、推荐阅读:《呼兰河传》

  同学们,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对的有关萧红的童年生活,请继续阅读《呼兰河传》吧!

  板书设计:7.祖父的园子

  生机勃勃

  自由自在

  包容、疼爱

  自由、快乐

说课稿教学设计14

  设计说明

  阅读教学的重点不仅是得意,分析内容、读懂课文,更重要的是得言得法,学会相关语言知识、建立阅读策略、提升阅读能力。《西门豹治邺》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来体现人物品质。教学设计中,摆脱传统的学习方式,鼓励、帮助、推动学生运用提要式阅读和构建思维导图的阅读策略,由内容分析式阅读转向策略性阅读,放手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课文插图制成的课件;思维导图课件。

  2.制作学习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熟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引入课题

  1.导言: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将带领你们了解一件战国时期发生的事。(板书课题:西门豹治邺)

  2.生齐读课题。

  3.师:课题中西门豹是一位历史人物,谁能说说他的姓跟我们的姓有什么不同?(西门是复姓,豹是名字。)

  4.你还知道哪些复姓?(上官、司马、欧阳)

  5.出示课文插图:(指西门豹)这就是今天咱们要认识的人物。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对他的第一印象吗?(威风凛凛、身材高大魁梧、威严、不怒自威)

  6.过渡:同学们的词汇量还真是丰富!看来啊,大家都是善于积累词语的有心人。这是你对西门豹的外在印象,那么西门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认识一下!

  设计意图:由课文插图入手,让学生直观地说出对主人公的第一印象,便于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一个威风凛凛的人做了什么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检测字词

  1.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初读我能做到:

  (1)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圈画本课的生字,遇到生字要再读一次。

  (2)自主完成学习卡片。

  (3)小组成员交流学习卡片,准备全班汇报。

  2.教师下发学习卡片(一)。

  检测字、词:

  (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灌溉(    )磕头(    )

  流淌(    )开凿(    )

  (2)想一想,再组词。

  娶()取())淹()掩())饶()浇())旱()早())

  (3)我觉得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生字和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特别喜欢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对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小组成员学习交流,教师做课堂观察。

  (1)小组成员结合学习卡片进行组内汇报。

  (2)组员之间纠正字词读音,说一说需要提醒伙伴注意的字词。

  (3)组长利用字词卡片组织检测、轮读等活动。

  (4)小组共同商量全班汇报方式。

  过渡:老师仔细地观察了小组学习的情况,发现每个小组都能采用自己小组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而且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互相帮助,真好!我们都要发挥集体学习的力量。下面,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情况?

  5.各组交流收获,检测生字词掌握情况。

  (1)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字音。

  绅、饶是翘舌音,凿是平舌音,媳读二声。

  (2)课件出示词语,开火车读: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面如土色、开凿渠道、灌溉庄稼。

  图片可以渗透分析综合法、寻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3)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出示田地荒芜的图片,理解荒芜是(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的意思。

  ②出示人烟稀少的图片,理解人烟稀少为荒无人烟的意思。

  ③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官绅们的表情,理解面如土色的意思是:脸的颜色像泥土的颜色一样。形容极端惊恐或气急的样子。

  6.指导书写。

  (1)学生主动观察要求会写的字,汇报写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要注意派、淹、浮的三点水在田字格中占的位置;娶、媳、妇的女字旁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及写法有所不同。

  旱的下部是干,不是于;豹的右边是勺,不是勾;饶的右边不要多写一点。

  徒的笔顺要注意。

  灌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2)教师范写娶、媳、徒、饶。

  (3)学生练习书写。

  (4)大屏幕展示,师生共同评价,提出意见。

  (5)结合评价意见,再次书写,强调一个比一个写得好。

  (6)小结:同学们写得真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只要用心去做,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卡片并进行组内交流,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伙伴的互助力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将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因此,在写字过程中注重了师生共评、改后再写。

  三、熟读课文,建思维导图

  1.师:这篇课文的篇幅虽然比较长,但按事情发展顺序展开故事情节,条理十分清晰,下面我们就采用提要式阅读的方法来构建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理清课文的脉络,同学们有信心吗?老师相信你们!也会帮助你们!

  2.课件出示:

  运用提要式阅读对课文进行摘要整理: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在书上标注、勾画。

  (2)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找到相关段落。

  (3)小组交流你的阅读摘要。

  3.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完成阅读摘要。教师随时指导。

  4.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1)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预设:

  起因:第1~9自然段,写西门豹调查邺这个地方人烟稀少的原因。

  经过:第10~15自然段,写西门豹惩治坏人。

  结果:第16自然段,写西门豹发动百姓开凿渠道,这个地方有了好收成。

  (2)师:同学们的摘要做得不错,每组都有自己的摘要标准,那么,你们能根据你们的摘要来构建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吗?试一试吧!

  5.课件出示:

  我能为课文构建思维导图

  (1)继续读课文,根据小组阅读摘要,共同构建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

  (2)小组每个成员都能根据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理顺课文脉络。

  (3)准备全班汇报。

  6.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构建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

  7.教师做课堂观察,随机提问构建的'想法。

  8.全班展示汇报。

  (1)1组:

  起因一问怎么回事二问这话谁说的三问新娘哪来的四问发过大水没有经过扔巫婆、官绅头子下水)

  结果年年获得好收成

  (2)其他小组展示。

  (3)各小组根据每组的结构思维导图练习复述课文。

  (4)集体交流,丰富思维导图。

  图片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只要合理就可以,无需统一。

  设计意图:随着年段的升高,学生接触的文章难度会越来越大,篇幅会越来越长,要想真正地教会学生阅读,学会思维导图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思维导图的构建是学生梳理课文脉络的有效途径,但是构建思维导图必须有课文摘要做基础,这样的学习过程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

  四、布置作业,期待阅读

  1.师:通过你们的努力,我们已经完善了课文结构思维导图,也练习了复述故事,老师希望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的人听一听。

  2.西门豹用妙计惩治了恶人,那妙计究竟妙在哪里?西门豹的机智表现在哪里?希望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文,我们在下节课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阅读期待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布置继续阅读课文的作业能使下节课的交流建立在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构建了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学习了生字,老师想听写几个词语,考一考大家,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老师找一名同学到前面来写。你们看看他写得对吗?对照自己写的字,把错误的改过来。

  2.找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

  娶媳妇上浮逼迫干旱徒弟求饶

  3.师生共同订正。

  4.师:(出示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请同学回忆一下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

  5.全班同学自由说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字词仍然是中年段的教学重点,在第二课时,课前复习字词是很好的练习契机。

  二、精读课文,感悟妙言

  1.师:上节课,我记得刚开始同学们对西门豹的印象是威风凛凛、身材魁梧、威严、有气派。那么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对他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机智、善良、关心老百姓)

  2.师: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近西门豹,体会西门豹破除迷信的办法好在哪里。

  3.感悟西门豹言的巧妙。

  (1)课件出示自学指南(一)。

  A.默读课文第1~9自然段,用画出西门豹的问话。

  B.同桌合作分角色读一读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四次对话,说一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展开交流,教师参与各个小组的交流,进行课堂观察。

  (4)课件出示四次问话,全班交流汇报,概括出西门豹四次发问的主要内容:

  是怎么回事?

  这话是谁说的?

  新娘是哪儿来的?

  那么漳河发过大水没有呢?(板书:巧妙提问)

  了解原因;了解作恶的坏人及其头目;了解受害者;了解漳河的情况。(板书:调查原因,掌握证据)

  (5)男合作读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四次对话。

  (6)(课件出示)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神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师:西门豹为什么这样说呢?

  预设:为了不惊动这些坏人,以免打草惊蛇;不能走漏消息;巫婆官绅导演了一场骗局

  小结:原来老百姓都不明白,都认为是河神娶媳妇给闹的,他们都信巫婆的话,这就是迷信啊。西门豹在演一出戏,想帮助老百姓破除迷信。所以,西门豹才会这样说。(板书:思考计策,成竹在胸)

  设计意图:让学生围绕问题自主探究,寻求答案。更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学生通过对西门豹的四次问话的品读、剖析,逐步体会到了西门豹的机智。

  三、研读课文,感悟妙行

  1.师: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办法好在哪里?我们接着学习第10~14自然段。

  2.出示自学指南(二)。

  A.默读第10~14自然段,找找体现西门豹言行巧妙之处,好好读读,细细体会。

  B.完成学习卡片(二)。

  C.小组内交流学习卡片,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D.小组内练习朗读,比一比谁能通过朗读再现西门豹的聪明才智。

  3.教师下发学习卡片(二),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内容见学生活动卡设计。)

  4.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做课堂观察记录,准备全班交流重点。

  5.课件出示表格,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重点语句。

  学习活动:我能通过理解西门豹的行为,感受西门豹的品质。

  语言1: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神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神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行为1:他叫卫士架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语言2: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行为2:又叫卫士把官绅的头子投进了漳河。

  语言3: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

  行为3:又要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1)学生交流汇报描写西门豹语言的句子。

  图片学生汇报时,可以让学生以西门豹的身份读一读这些话,引导学生说一说西门豹这样说的原因。

  预设: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可以先救下姑娘,同时安排周密,将计就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两个麻烦、两个催体现了西门豹不动声色假戏真做。(相机板书:惩治恶人,教育百姓)

  图片引导学生抓住西门豹惩治巫婆、官绅头子与惩治官绅的不同,体会这种做法的巧妙之处。

  (2)汇报描写西门豹行为的句子,引导学生从这三次行为中体会西门豹的果断决绝和杀鸡儆猴的威慑力。(板书:有智慧,讲策略)

  (3)指导朗读。(角色扮演;朗读竞赛,比一比谁能读出西门豹的语气。)

  6.小结学法:体会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作方法。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先找出了描写西门豹言和行的句子,然后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做动作等方法感受西门豹的言妙,行更妙。从而了解了西门豹的聪明、勇敢。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外在语言和行为是一个人内心想法和品质的表现,我们只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加以分析,就一定能揣摩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那么,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尝试着运用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为的方法来表现你要描写的人物的品质。

  7.课件出示最后一段,齐读: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庄稼得到灌溉,年年都获得好收成。

  (1)说一说西门豹又为百姓做了什么。(板书:兴修水利,改变面貌)

  (2)谈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考虑了抓住人物言行的阅读方法。教会了学生透过人物言行感受人物的品质。把教师的讲堂变成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堂,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对这种方法进行了小结,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进行应用。

  四、设计对话,读写结合

  1.过渡:西门豹的计策可真是巧妙哇!不仅破除了封建迷信,而且让老百姓明白了只有开凿河道才能获得好收成的道理,更让官绅和巫婆的女徒弟们以后再也不敢害人了。假如你现在是一名跨时空的小记者,来到了这里,目睹了这样精彩的一幕,去现场采访一下老百姓、巫婆做女徒弟们、官绅或者西门豹,好吗?

  2.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1)小组内分角色对话。(分别扮演记者、老百姓、巫婆的女徒弟们、官绅、西门豹。)

  (2)组内表演。

  3.选择一个身份,写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把读写结合赋予一定的情景小记者采访。既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又能有利于学生走进人物内心去设身处地地感受当时的情景,更能写出真情实感。

说课稿教学设计15

  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盼》是六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选自作家铁凝的第一本出版小说《夜路》,是一篇儿童文学类的小说。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用细腻的语言描述了小主人公情感和心理的变化,表现了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

  1.疏通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厘清行文思路,感受小主人公因新雨衣而产生的盼。

  3.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话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话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过程】

  核心问题:作者如何围绕一个盼字展开描写,表现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一、导入

  【由标题盼字导入。】

  盼字是什么意思,从目从分眼睛黑白分明直勾勾地看,眼巴巴地看

  内心的渴望每一个盼的背后都有一个愿望,那么本文的小主人公蕾蕾,她盼的是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盼什么?为主问题,引导梳理出文章结构。】

  问题预设回答设计意图

  主人公蕾蕾盼的是什么呢?

  晴天多好啊,盼下雨干什么呢?下雨穿雨衣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吗?有什么可盼的?(一般我们盼的事情,都是特别的、喜欢的或者是新鲜的)插入作者的写作背景

  哪里可以看出雨衣的特别?哪里可以看出我很喜欢?盼下雨

  盼下雨穿雨衣

  新雨衣很特别(怎么、竟然、不像)

  我很喜欢(立刻,抖开)

  文中第1.2节

  新雨衣那么独特、我那么喜欢,所以我开始盼下雨,盼下雨穿新雨衣。

  给大家2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全文,看看作者围绕盼字,写了哪些事。梳理一下情节,划分一下段落。找出文章围绕盼写的几件事情:

  开始盼变天

  盼到下雨却未能出门

  盼到雨继续下终于如愿以偿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以怎么盼?为主问题,引导关注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问题预设回答设计意图

  新雨衣那么独特,我那么喜欢,所以开始盼下雨穿新雨衣,那么我是怎么盼的呢?在这个盼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阅读指导】回忆:文章可以借助什么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呢?

  板书学生提出的表达人物情感的词。

  人物(心理、神态、动作、对话)、环境、其他(修辞、标点、句式等)

  1.2节由老师带领,引导学生解读文章,剩下部分。由学生自主研读,结合学过的阅读技巧,和前三节的示范,尝试体会文中我的情感变化。

  回顾全文,尝试结合我的情感变化,给我画一个心电图。

  正是因为情感的高低起伏,充满变化,才会让人印象深刻(结合前文介绍的,作者成年时以儿童的视角记述这个故事,不是别的,而是这件事,必有它的特别之处,让人印象深刻。)才更加真实动人。整篇文字的背后,其实作者还想表达属于孩子的那一份童真童趣。也希望大家能永葆一份好奇心,永葆对生活的热情,永葆这一份童真童趣。高低起伏。见板书。引导学生感受盼的过程,心情是复杂的,是跌宕起伏的。

  四、作业

  1.本文题目为《盼》,若改为《我的新雨衣》,你觉得是否合适?请说说你的理由。

  2.请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改成小课本剧,并演绎出来,下节课展示。

  二、教学实录(精彩片段

  难点突破

  教师出示问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来写盼的。

  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思考,讨论。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生:我看出了一个地方,就是第三自然段,这段的开头就说我开始盼着变天。

  师:盼着变天,实际上是盼着做什么?

  生:盼着穿新雨衣。

  师:这一自然段里面,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地方谁来读一读?

  生: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师:这里用了两个问句,为什么要用问句,直接说天上不长云彩,天不下雨好不好?

  生:不好,这样说更能表现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

  师:如果你是小作者,你会怎样埋怨老天呢?

  生:我也会用问句,老天呀,你怎么就是不下雨呀?

  师:对,一定是这样的。谁还能看出写盼的事例?

  生:大晴天的穿雨衣也算。

  师:对,这当然是盼,作者说为了穿雨衣,她竟然热了一身汗。盼的心情可真是急切呀!那还有什么地方能看出作者在盼呢?

  生:有一天,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师:你能说一说从哪几个词语中最能看出作者的兴奋劲儿吗?

  生:甩打、大步、跑。

  师:你注意到了,真不错。大家想一想,我们遇到了兴奋的事情会是怎样的表现呢?(跳起来)大家继续说。

  生:我觉得作者和妈妈对话的那一部分都能看出作者盼的心情。

  师:作者是找种种借口想出去,妈妈看透了她的心思,不想让她出去,于是就有了这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我们请两位同学来表演一下好不好?谁来演妈妈,谁来演蕾蕾?(两名学生练习对话)

  师:从这一部分我们都看出了蕾蕾一心想穿新雨衣,于是就说想去打酱油、炖肉、爸爸说要炖肉,但是妈妈却说自己把酱油带回来了、不炖肉,最终我也没得到妈妈的允许,只能是看着外面的雨,心里干着急。下面同位同学分角色来读一读这一段。

  师:大家都很投入,一定体会到蕾蕾当时盼着出去的急切心情了。还有表现盼的地方吗?

  生:蕾蕾希望雨先停下,等明天再下,这是不是盼?

  师:同学们说一说,这是盼吗?生:盼着雨停下,盼着明天下,自己就可以穿雨衣了。我觉得这里也是写的盼。

  师:对,太对了,分析得头头是道。

  生:接下来的地方还是盼的一个表现,蕾蕾看见雨后的景色,想象着雨点淋在雨衣上的情景。因为盼所以才会这样想。

  师:我们也有很多的盼,很多时候梦里还会出现,你有这样的体验吗?能和大家说一说吗?

  生:我一直盼着放风筝,好几次都梦见自己在草地上放起了风筝,飞得好高好高,后来我都看不见了。

  师:你这是盼飞心切呀!其他同学还有想说的吗?

  生:我一直想有一个卡丁车,在外面一看见有人玩卡丁车,我就走不动,总要看上一会儿。

  师:你这是盼驾心切,哈哈!刚才我们先从课文中找到了蕾蕾的盼穿新雨衣的几件事,然后有几位同学又讲出了自己心中的盼,应该知道:写文章要围绕中心意思选择事件来写,写最能表现中心的事例,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找一找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地方。心理活动就是心里的想法。大家说一说吧!

  生: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师:这两句话是心理活动描写。蕾蕾认为老天在和自己作对,故意不让自己有穿雨衣的机会,你们怎么看?

  生:当然不是作对,只是蕾蕾一心盼着穿雨衣,太着急了,就认为是老天不给机会。

  生:以前晴的天气很多,因为没想穿雨衣,所以没在意。

  师:说得真精彩,比我说的还好,了不起!

  生: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师:一般人都怕下雨,可蕾蕾说雨点儿打在头上是最美的事。我们从此处可以看出蕾蕾是多么盼呀!

  生: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师:窗外有什么?(下雨了)向窗外看一眼有什么用?(知道外面下雨了。)知道又会怎样呢?(也许会同意让我穿上雨衣去外面玩一会儿。)

  生: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师:这也是蕾蕾的心理活动,她一心想着穿新雨衣的事情。

  生:还有一处: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师:虽然我们知道这种担心实在没必要,但这个句子逼真地写出了一个孩子天真的想法,她太想穿新雨衣了。

  师:这些心理活动描写有什么好处呢?能更好地刻画人物,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同学们以后在写人或记事的文章中也要学习这种写法。

说课稿教学设计16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汉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妙。

  3.仿照诗歌的形式,学写诗文。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汉字。

  2.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仿照课文写一写你听到了秋的哪些声音。

  课前准备:

  1.课前一歌《雏鹰飞翔》

  2.简介课文

  3.阐述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小动物们都听到了秋的声音。你听到了吗?

  学生自由表达。

  2.解题:课文题目是《听听,秋的声音》,为什么不直接写《听,秋的声音》?

  听听是叠词,表示强调。表示仔细地听,认真地听,安静地听,才能听到秋的声音。

  二、新授

  (一)出示阅读提示:

  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阅读提示,哪位同学能给老师读一读?

  1.听范读,注意不认识的字要仔细听清楚。

  2.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二)生字认读,读准字音

  1.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有些还比较难,不知道在朗读的过程中你都认识了吗?谁可以个大家领读一下。

  2.出示生字开火车领读。在词语中认读生字。

  抖动蟋蟀振动歌韵

  掠过歌吟辽阔饱满

  3.词语闪视训练

  (三)找秋声

  导学:学生自学课文,老师给你一点提示:大声朗读课文,说说:

  1.你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画出文中的比喻句,想一想作者把比作了?

  2.作者听到了哪些秋的声音?

  大树蟋蟀大雁秋风

  (四)听秋声

  1.在这些声音中你最喜欢哪种呢?

  2.想一想秋声的内容,它们都说了什么?

  (1)黄叶会怎么道别?

  (2)蟋蟀怎样告别?两处道别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

  道别和告别是一对近义词,都有分别的情绪包含在其中,你能试着读出这种感情吗?

  先练读,在指名读。

  (3)大雁会对它的好朋友叮咛些什么呢?

  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说一说什么是叮咛。每天早上,当你背起书包上学时,妈妈会对你怎么说呢?(指名说)

  那大雁要飞往南方过冬去了,又会对它的好朋友叮咛些什么呢?

  留在这儿的好朋友听到大雁的话心里会感到多么温暖呀。这就叫暖暖的叮咛。读出暖暖的感觉。

  (4)田野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丰收的歌吟是怎样的声音?

  配乐朗诵诗歌。

  边读边想象,体会秋的声音带来的`音乐美!

  (五)寻秋声

  秋的声音在哪里?让我们到诗中找一找吧!

  1.朗读诗歌第五小节,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预设:这个排比句告诉我们:只要用心寻找,用心感受,秋的声音就在我们身边。

  2.秋的声音太美妙了,让我们去找一找身边的秋声吧!

  读句子从远方匆匆地来,向远方匆匆地去。你体会到什么?

  秋的声音虽然美好,但是来去匆匆,我们要倍加珍惜。

  (六)写秋声

  你还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

  预设:

  蚂蚁搬运粮食的声音,松鼠收集松果的声音,农民伯伯收获的笑声

  你知道的秋的声音还有哪些?仿照课文写一写吧!和小组成员合作写诗,每人一句,合成一首小诗。

  小组汇报并展示。

  三、拓展延伸

  我们听到了这么多秋的声音,自己也写出了许多秋的声音,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名家笔下秋的声音。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金波的《听秋天里蟋蟀的歌》。

  1.出示阅读提示:

  (1)小组内合作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多读几遍。

  (2)为什么说秋天里蟋蟀的歌像叹息和呻吟?通过蟋蟀的歌,你对秋天有着怎样的感受?

  小组内自学

  小组汇报相应指导

  预设:喑哑与嘹亮

  蟋蟀的歌像我们传递了秋的寒冷与萧瑟,但即使这样,小小的蟋蟀依然用它嘹亮的歌声想我们表达出它的不屈于坚强!

说课稿教学设计1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字词。

  2、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3、熟读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德育目标〗

  诗歌展示、歌颂母爱。学习它,激发我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把独特的歌喉献给我们至爱的母亲。

  【教学重点】

  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机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2、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散文诗,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含蓄,所以,怎样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3、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导入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

  母爱是一个人类吟咏不绝的主题。同学们,你们和母亲朝夕相处,是否感受到母亲那细微的点点滴滴的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金色花》就是一首歌咏母子之情的散文诗。

  二、作者简介

  印度近代伟大作家、诗人、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国后》等。一九○三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著名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一九一三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影响也是广泛的。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一九五○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三、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匿笑()沐浴()()祷告()

  嗅()衍()摩()

  2、解释下列词语:

  匿笑:

  祷告:

  沐浴:

  四、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给予指导

  1、自由朗读。

  2、听课文示范朗读磁带,注意对朗读技巧的把握。

  3、个别学生读。

  4、学生评价。

  5、朗读指导:

  朗读诗歌,须注意以下几点:

  ⑴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应读得轻松活泼,读出儿童特有的调皮。

  ⑵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如果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叙,速度采取中等为宜。

  ⑶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

  ⑷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

  总之,现代诗歌的诵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它具有很浓的表演性,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将情感投入其中,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五、合作学习,质疑探究

  1、请谈谈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⑵三次嬉戏具体是什么?

  ⑶诗歌表现了什么?

  2、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为了跟妈妈捉迷藏吗?为了实现自己的小小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吗?

  3、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还骂“ 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4、诗人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结合注释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1、谈谈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⑴写了孩子的`三次嬉戏。

  ⑵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我”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次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我”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我”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

  ⑶表现了纯真的母子之爱。

  2、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3、因为妈妈找到孩子,非常着急。当妈妈一整天都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呈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责怪孩子;是责怪的口吻,但责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的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4、中国人喜欢把儿童比喻成花朵,印度人也一样。金色花是印度最美丽的圣树上开的一种金黄色碎花,诗人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

  【板书设计】

  六、迁移拓展

  1、欣赏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注意体会其内在思想感情。

  2、阅读泰戈尔的另外一首散文诗《审判官》,注意理解其主要内容。

  审判官

  你想说他什么尽管说罢,但是我知道我孩子的短处。

  我爱他并不因为他好,只是因为他是我的小小的孩子。

  你如果把他的好处与坏处两两相权一下,恐怕你就会知道。

  他是如何的可爱罢。

  当我必须责罚他的时候,他更成为我的生命的一部分了。

  当我使他眼泪流出时,我的心也和他同哭了。

  只有我才有权去骂他,去责罚他,因为只有热爱人的才可以惩戒人。

  3、学生谈感受。

  4、以孟郊诗《游子吟》作结。

说课稿教学设计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通过读一读、比一比、画一画、演一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本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五彩缤纷等难懂的词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读出秋雨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中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制作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有关秋雨的视频,教师描述优美的情境:

  秋天,一个美丽的季节,一个丰收的季节,秋雨也来点缀这个多彩的季节,它不像春雨缠缠绵绵,不像夏雨急促暴躁,同学们,想不想看看秋天的雨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秋景图片)

  2.板书文题,齐读文题。

  设计意图:直观引入,让学生感受秋天,感受秋雨,同时与春雨、夏雨对比,为学习秋雨的特点做铺垫。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组织学生借助生字词卡片,在四人小组中互教互学,巩固生字词的读音,记住字形。

  3.检查反馈,教师相机纠正字音。

  (1)出示词语。

  钥匙五彩缤纷一枚枚勾住小喇叭厚厚的一曲丰收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钥匙的匙读轻声;缤是前鼻音;丰是后鼻音。

  (3)齐读。

  4.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1)钥可以与阴比较,用字族识字法。

  (2)匙与是的读音和字形相近,可以比较记忆。

  5.练习书写生字。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田字格中要求书写的生字,说说生字的书写要点,教师重点强调:曲和丰是独体字,书写时要注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顺;颜左边被包部分的三撇是短撇,而且要写在一条竖线上;争中间的一要写得长一些,右侧出头;料、仙、油要写得左窄右宽。

  (2)教师范写,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3)选择部分学生书写的生字进行反馈、修正。

  6.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

  (1)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从每个自然段中找一两句话来概括这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发现第2~4自然段都是由一个总起句领起,接着进行分述。

  引导学生抓住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来回答。

  第1自然段: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第2自然段: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第3自然段: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第4自然段: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第5自然段: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

  作者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主要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各种动、植物忙碌的情景。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首先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然后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研读,边读边想:为什么喜欢它?

  2.组织小组交流: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小伙伴听,交流读书体会。

  3.交流汇报:

  (1)第1自然段:

  ①学生简单说说自己喜欢这一自然段的理由。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找到秋雨的神奇之处。

  (2)第2自然段:

  ①自由朗读思考: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秋雨的哪些内容?

  ②朗读接龙活动。每人读一句,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③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3)第3自然段:

  ①谈一谈自己喜欢第3自然段的原因。

  ②指导朗读:指名读师生点评男生读读。

  (4)第4自然段:

  ①学生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一说喜欢这些语句的理由。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自然段。

  (5)第5自然段:

  ①学生交流喜欢的理由。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中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练习,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为下节课深入细致地品析词句做好准备。

  四、布置作业,积累词句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文化。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出示生字词,复习字词。开火车读,学生领读,众生跟读。

  2.内容回顾,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本节课你还想弄懂哪些问题?

  3.过渡: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季节。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去感受秋雨带来的奇特景色吧!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内容回顾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课文,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深入局部,品读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课件出示: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2)理解词语:钥匙,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其本义,还可以结合语境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体会秋雨的神奇。

  (3)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大门打开了,你看到了什么?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语句。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勾画相关语句。

  3.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学生讲到哪个自然段就学哪个自然段。)

  (1)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五彩缤纷。(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

  ①作者是怎样把这些景物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景物名称,用括号标出景物的色彩。

  ②用文中表示色彩的词语,完成填空练习。

  (黄黄的、黄色的)银杏树(红色的、红红的)枫树

  (金黄的、金色的)田野(橙红色的)果树

  (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菊花

  ③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五彩缤纷。

  这么多颜色,如果用本段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那就是(指名反馈:五彩缤纷)

  ④引导学生品读句子。

  句1: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A.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银杏树叶的样子。

  B.课件出示银杏树叶,引导学生从颜色和样子的角度欣赏。

  C.比较体会。

  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去掉,句子的表达效果会不会更好?为什么?

  (不会。因为扇哪扇哪让我们仿佛看到银杏树叶像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D.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舒缓的节奏,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句2: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A.说说这个句子和上面这个句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课件出示枫树叶子和叶子飘落的画面,引导学生从颜色和样子的`角度欣赏。

  C.比较体会。

  把句子中的飘哇飘哇去掉,读读有什么不同。

  (飘哇飘哇有一种动态的感觉,让我们感受到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为我们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D.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飘哇飘哇读得轻缓,悠长,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句3: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A.你喜欢这几个句子吗?说说喜欢的理由。(比喻、拟人)

  B.课件出示画面,说说从画面上感受到了什么。

  C.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⑤整体朗读第2自然段。

  ⑥小练笔: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照样子,写一写。

  引导学生先总写,再分写,并恰当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第3自然段:体会好闻的气味。

  ①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许多好闻的气味呢!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秋天藏了哪些好闻的气味。

  ②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勾住一般是指用钩子把东西拉住,香味怎么会拉住小朋友的脚呢?(引导学生体会勾住一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

  ③假如你当时在果树下,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④小组合作读,互相指导。

  (3)学习第4自然段。

  过渡:秋天的雨不仅带来了色彩和香味,还向我们传递了冬天的讯息。谁愿意读一读第4自然段?

  ①通过表演朗读体会课文内容。

  咱们来把小动物和植物是怎样准备过冬的演一演,怎么样?

  ②指导朗读。

  这么快乐的景象,让我们来快乐地读一读吧!放开声音读出你的快乐。

  设计意图:教学中采用比较、品读、表演朗读等方式感悟秋天的美景,既引领学生感受秋天的雨的独特之处,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阅读,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及实效性。在感受文本内容的同时也感受文本语言的美,逐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

  三、回顾课文,升华感情

  1.引读第1自然段:

  秋天有绚烂的色彩,有好闻的气味,动物悄悄忙碌着,植物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这一切都是秋雨带来的,难怪课文第1自然段说(引读,出示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2.过渡:是啊,秋雨就像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通过这扇门,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呢?(五彩缤纷的、美丽的、丰收的、快乐的、香甜的)

  3.所以,课文的结尾总结说(齐读,出示句子: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4.配乐朗诵。跟着音乐咱们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5.积累背诵。

  想不想把这么美的景色永远留在脑海里?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读一读、背一背吧。

  设计意图:感悟文本最好的方式就是朗读,而配乐能更好地使学生走入情境,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有效方式。同时,语文的学习要得意得言,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对于深度理解及将来的习作运用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拓展链接,对比阅读

  1.引导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

  2.引导学生讨论:短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景物?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找找相关的句子。

  3.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短文与课文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然后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五、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1.搜集描写秋天的词语、诗句,把它们抄下来,背一背。

  2.用你手中的画笔,画一画秋天。

  3.与爸爸、妈妈一起去郊游,并写一写秋天的景色。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锻炼了多种角度、多种方式感受秋天的能力,同时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画秋天更体现了学科间的整合。

说课稿教学设计19

  教学设计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认蝙、蝠、漆、启、避等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系。正确书写达、蚊、即、科、横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6课。(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出示会认字。

  出示会认字蝙、蝠、启、即、锐、系、铛、蝇、证、揭、障、荧、屏

  蝙、蝠、蝇的偏旁都是虫字旁;如蝙不能读成piān,锐翘舌音要读准,蝙蝠即、铛、蝇、证、揭、障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荧要与萤区别开了。

  2.出示会写字。

  达、蚊、即、科、横、竖、绳、系、蝇、证、研、究、驾、驶

  指导书写:绳去偏旁加一虫字旁变成蝇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即的第五笔是点。横、绳、蝇、驶书写时要左窄右宽。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3.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听写词语。

  飞蛾系着驾驶研究苍蝇证明科学

  2.多媒体出示蝙蝠图:

  师:同学们,你从课外资料中知道蝙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学生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师板书)

  师述:无论何种蝙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夜间都能安全地飞行。

  二、理解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指名读,思考: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飞机的飞行是从篇幅身上得到的启示。

  2.自读第3自然段,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在书上做个标记。

  小组讨论。

  a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敏锐)

  (飞行特点)

  b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圈出:还能、无论、即使、也)

  3.这段话该如何把它读好呢?谁来试试,这样吧,我们先练练,待会儿我们来比赛。

  学生练习指名两人比赛学生评议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朗读

  4.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怎样探路的)(多媒体出示最后一句话。)

  5.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斯兰瑞尼已经做了很多试验,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根据表格自学第4.5自然段。把表格补充完整。

  试验顺序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a.学生分小组学习。

  b.检查:假如你就是意大利的著名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我是科学家--------,我在第---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6.小结:三次试验证明-------(多媒体出示,学生读)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请大家把书上的这句话用双横线划出来,然后仔细地读读。边读边想想你还想知道什么?

  7.学生自读后提问,并列出问题清单。

  a.引导学生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探路的.?

  b.同桌一起自学第七节,找出有关蝙蝠飞行的秘密的句子,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能理解它吗?

  8.同桌自学第七自然段。

  a.检查:交流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第七自然段。

  b.老师根据回答画出2.4两句。

  c.请大家自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自己读懂它吗?

  d.学生介绍读懂的地方。(教师板书:蝙蝠嘴超声波障碍物耳朵)

  e.老师操作课件示意图

  f.请学生上黑板标出超声波传播方向。(生板演,生简评)

  9.师生分读第七自然段。

  10问: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11好,那我们再一起来当一回研究成功的科学家,向在座的老师介绍一下蝙蝠探路的秘密吧。(齐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后,就模仿它来发明了雷达。那么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请用同样的方法自读第八自然段,同时也帮老师设计一个雷达探路示意图的板书。

  教师板书:雷达天线无线电波荧光屏

  12.集体朗读第八自然段。

  13.学过课文,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分组讨论,列出清单。

  a.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

  b.为什么课本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c.蝙蝠探路还可以用在上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反馈:

  生:我发现这三个问题的提问角度是不一样的,第一个问题针对课文内容来提问的。

  生:第二个问题是从课文写法上来问的。

  生:第三个问题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来的。

  四、总结

  同学们,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呀?

  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

  【板书设计】

  嘴巴超声波

  耳朵障碍物反射

  蝙蝠和雷达天线无线电波

  荧光屏障碍物反射

说课稿教学设计20

  教学目标:

  1、会读准5个生字,会把率、巢等14个生字写正确,写端正。

  2、能抓住独特、迷人的关键之处,在反复诵读瓜藤满架、鲜花竹笋等场景中感受乡下人家场景美。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课文优美的句段。

  4、能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中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文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乡村生活的独特、迷人。

  教学突破口:

  选找独特、迷人的关键之处,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乡下人家场景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借助多媒体,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向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农家风景画,让学生陶醉其中,紧接着引出课题,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习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每段写了什么?

  2、交流反馈生字掌握情况,并重点指导学生写好率、巢等生字。

  3、全文围绕哪一句话来写,你能找出来吗?

  【意图:学生自由阅读全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感受,初步领悟这篇文章是围绕课文最后一段话来写,尤其紧扣独特、迷人这两个关键词展开具体描写,从而让学生明白,这段话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把它放在篇末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

  三、品读课文,感悟美景

  ◆默读全文,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乡村风景反复诵读,并具体说说自己的体会。

  策略一:反复诵读第一自然段,感受乡下人家门前种瓜的独特装饰。

  1﹑指名读这段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2、从哪里读出了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之处?再读这段话,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对比品味乡下人家的独特装饰。

  【意图:作者选择了农家最平常、最普通的事物瓜、藤、叶,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乡下人家屋前搭瓜架的独特装饰。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到这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策略二:反复诵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乡下人家门前种花,屋后种竹的独特美。

  1﹑指名读这段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2、从哪些语句你读出了门前屋后的独特、迷人之处?读着读着,你的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品味探字拟人妙用,感受竹笋的调皮与生机。

  【意图:作者选取了乡下人家门前鲜花和屋后竹笋来写,运用拟人的手法呈现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此环节教学以读为突破口,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鲜花绽放、雨后春笋的独特风情。】

  策略三:自主诵读,感受其他段落中乡下人家生活场景的独特之处。

  【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诵读课文中鸡鸭觅食、院落晚餐等其他画面的独特之处。感受乡下人家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领悟到课文每个段落都是抓住景物的独特之处来写的。】

  四、美读品味,积累语言

  1、创设情境,配乐朗读课文。

  2、用诗的形式诵读课文。

  3、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句段。

  4、推荐课外阅读描写乡村风光的`文章

  【意图:新课标指出,中年级阅读教学要注重积累课文中的优美句段,并能够试着背诵积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此环节以诗的形式诵读,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美读品味,感悟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田园诗情,积累了优美句段。】

  五、领悟写法,练笔延伸

  1、总结本文的写作方法:围绕一个意思,抓住最平常、最普通的事物,通过对比、拟人的手法,写出景物的特点。

  2、出示画面,学生练笔

  3、交流反馈,相互评议

  【意图: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意在落实学语文、用语文的思想,提高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立足教材实际,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学科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年段特点,以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形成为载体,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亲历边读边想边想边读的学习过程,努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效率,。

说课稿教学设计21

  各位老师大家好,本次公开课我执教了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篇课文《怎么都快乐》一课,下面我就从说教材分析、教材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怎么都快乐》是本册书的第七篇文章,本单元围绕伙伴这个主题,编排了《小公鸡和小鸭子》《树和喜鹊》《怎么都快乐》三篇课文,其中前两篇是童话,后一篇是儿童诗,这些课文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伙伴之间的情谊,互相帮助,快乐合作,友好共处,把生活中常见的伙伴之间的相处,通过生动的故事情境和朗朗上口的诗歌语言加以展现,道理不再直接告诉我们,而是在朗读和感受中细细体味。

  本课语言生动有趣,结构简单,重复句式较多,语言浅显易懂,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充满童真童趣,情感乐观积极。

  这首儿童诗十分易于学生朗读和识字。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快乐的含义:

  独处是一种快乐,与他人相处也是一种快乐,学会为别人付出更是一种快乐;游戏快乐,学习也快乐。

  文中的词语搭配极为丰富,折纸船、踢毽子、听音乐、下象棋、打排球、讲故事等,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良好素材。因此,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了解这样的词组,积累动词。

  《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阅读的要求是:语文教学要将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所以本节课的目标我拟定为:

  二、说教学目标

  1、多种形式巩固生字和词语,会写讲、许2个生字。

  2、积累跳绳、讲故事等这类词语,引导学生建立初步建立归类的意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联系生活实际,读出诗歌的情趣,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快乐。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课的重难点定为:

  重点:

  1、会写讲、许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积累跳绳、讲故事等这类词语。

  难点:

  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快乐。

  四、说教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本身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品读感悟法、快乐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对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教师引导学生以情感为纽带,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

  五、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的,有怎样的教法就有怎样的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本课时,我指导学生用听、说、读、写、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教学流程:

  一、字词教学奠基础,好习惯逐步养成。

  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教学已始,我就用快乐的歌曲《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导入,让孩子在开心快乐的氛围中开始学习,这种设计方法,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复习生字时,我采用了字卡变变变的游戏,让识字变得多样化,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的学习特点,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观察中,实践中去学习字词。讲、许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属于左窄右宽,横要穿插在提里面。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养成一个好的书写习惯,比什么都重要。写字前我强调读写姿势,并要求孩子书写时做到:一看、二描、三写、四比较,以便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书写习惯。

  二、朗读教学激情感,读中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根据这一要求,在学文时,我减少无效的讲解,增强有效的朗读。我重视指导朗读,通过朗读培养语感。如,在学习独自、更有劲等词语时,我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人玩也是一种乐趣。

  在学习第一、二小节时,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地读文,然后思考:一个人可以玩什么游戏?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折船、折马、踢毽子、跳绳、搭积木、看书、画画、听音乐并作出相应的动作,告诉孩子,像这样含有动作的短语叫动词短语。

  本文配有精美的图画,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提示学生除了借助拼音识字,还可以借助图画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阅读信心,让学生认识到:借助拼音能阅读,没有拼音也能阅读,学过的字能读,没学过的字也能想办法多,这样使得学生不再惧怕生字这个拦路虎,不再一味依赖拼音这个拐杖,可以及早点燃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视野。

  本课也是第二课时,孩子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所以在学习诗歌第三、四小节时,我只给个别字注音,逐渐激发学生阅读的信心。

  三、想象文本,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茹贝尔说:想象是灵魂的眼睛。在学习第一、二小节,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省略号的用法特点,透过省略号你知道还有什么游戏?

  一年级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根据这一特点,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把自己想到的读出来。

  运用灵动的童心去体验,既发展了语言,又升华了情感,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

  部编教材倡导大量阅读,加强课内外沟通。教材每个单元都编写了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儿歌,提倡无压力亲子共读,是衔接幼小、口语向书面语过渡的重要桥梁。

  根据部编教材编写的这一意图,我推荐孩子在课外读任溶溶的《大大大和小小小历险记》《我成了隐身人》《没头脑和不高兴》等书目,并把《没头脑和不高兴》中的精彩片段读给孩子,激起孩子的读书兴趣。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本科的教学内容,在板书时,我采用了小人图简笔画,在孩子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年级学生的起始阅读,重在培养兴趣,所以本节课的作业设计为:给爸爸妈妈读《怎么都快乐》这首儿童诗。让孩子在亲子阅读中,感受父母的爱,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在发现中热爱阅读,从而爱上阅读。

说课稿教学设计22

  教学目标:

  1、会认玲、催等15个生字,会写画、候、奖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段。

  3、明白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导入

  1、板书:玲玲

  学习生字铃(出示课件2):读音(后鼻音,第二个玲念轻声。);辨别相似的字铃龄零领岭。

  2、补充板书:的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设疑: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带着问题读课文(听课文录音朗读,老师带读,学生自读。)

  三、读中识字

  1、出示词语:端详评奖脑筋楼梯催眠糟糕弄脏肯定懒洋洋叭叭响一幅画

  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指导书写糟糕中的米字旁最后一笔要变成点;而楼梯中楼上面的米不用变。肯定中的月字竖撇变成了一竖,且这个月要写得稍微宽一点;而弄脏中脏月字旁不用变。

  2、出示句子:

  (1)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bā)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2)小花狗懒洋洋地趴(pā)在楼梯上。辨析叭与趴的读音、字形。学习生字狗,强调反犬旁的书写撇、弯钩、撇。

  3、积累词语:仔细地看懒洋洋地趴满意地笑高兴地说满意地端详(指名读,齐读。)

  第二课时

  一、读中悟理

  1、依次出示图画,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A、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做动作帮助理解端详(仔细地看、反复地看)。指导朗读。读出喜爱、激动、兴奋之情。

  B、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思考:不就是一幅画吗,弄脏了就弄脏了,有什么好哭的!什么原因让玲玲哭得这么伤心?

  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小结:玲玲画这幅画用了好长时间,已经很晚了,很迟了,很不容易,她画得太认真了。

  指导朗读。第一句话抓住时间不早了又在催她了读出时间长;第二句话抓住来不及了读出玲玲的着急和无奈。

  C、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指导朗读。读出喜悦、满意之情。

  说说你认为哪一幅更好?(最后一幅比第一幅更生动了!)

  (在读中梳理玲玲的情感变化,板书:满意地端详哇地哭了起来满意地笑了。)

  在哭了和笑了之间画上一个弯箭头(或虚线)。

  (指着板书)同学们,从玲玲的哭了到笑了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出示句子: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板书:坏事好事)

  如果要在这个箭头上写四个字,你会写哪四个字?(肯动脑筋)玲玲刚才动了脑筋吗?从哪看出来的'?(想了想)除了玲玲动了脑筋,还有谁也动了脑筋?从哪看出来的?(爸爸,仔细地看了看,爸爸在看的过程中动了脑筋。)指导读。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往往两个字能去掉吗?(不是所有的坏事都能变成好事的,但是我们要尽可能地把坏事变成好事。)

  二、拓展延伸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一起来动动脑筋,帮忙把坏事变成好事:

  a、手里的笔筒掉在了地上被摔了一条缝。(用彩色卡纸折几朵漂亮的小花贴在有缝隙的地方)

  b、漂亮的裙子被勾出了一个洞。(在破洞地方绣上一朵花或小动物)

  2、出示我要说:在今后,如果我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5玲玲的画

  满意地端详哇地哭了起来满意地笑了

  (肯动脑筋)

  坏事好事

  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文章语言朴实,故事情节简单,学生一读便明了。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识字、识词为主。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收获,亦有遗憾。

  收获之一:四步识字扎实有效

  根据二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字词教学是重中之重。教学中,我分四步落实。首先是初读课文,让学生借助拼音整体认读;然后跳出语境识字,先借助拼音识词,再去掉拼音识词、识字,循序渐进,体现低段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其次是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加深记忆。最后,巩固识字,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由字到词再到句子最后到课文。通过检查学生的识字率达99.8℅ 。

  收获之二:手段语文化,使语文课更像语文课。

  无论是生字词语的教学,还是文章重点句的学习,都运用了语文的手段来习得语言,内化语言。在认识叭字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字形,结合动作演示,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口字旁的叭表示声音。

  收获之三:抓字词落实训练、积累语言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之一,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根据词语的一定情境展开想象,通过朗读体会词语的含义,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词语内在的含义和丰富的感情色彩,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在教学设计中,我就抓住了课文中的端详进行训练。学生对端详比较陌生,教师进行空洞的解释无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个词,而如果采用表演这种外在的形式,让学生看表演说意思并用词语说话,学生就对端详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学生就对谴词造句的妙处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以后的写作积淀了语言,使学生的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收获之四:通过质疑为归纳主要内容搭建平台

  出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在学生识记生字,通读课文后回答提出的问题,然后教给学生把这些问题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归纳起文章内容就容易多了。

  收获之五:写字教学扎实、有效

  在写字教学这一环节,我先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组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接着师范写较难写的字,最后生临写。

  遗憾的是在教学中,对于读我指导的不够,在检查学生识字情况时,我出示了句子,指名让学生读,但没有及时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在读课文时读的不是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在指导读上下功夫。

说课稿教学设计23

  教材分析:

  《纸船和风筝》是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充满温情的童话故事。本文共有11个自然段,是本册中第一篇全文无注音的文章。讲的是松鼠和小熊用纸船和风筝给彼此带去问候和祝福,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七彩的友谊长桥的故事。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前六个自然段的内容,体会小熊与小松鼠获得友谊的幸福。

  学情分析:

  童话故事是学生们乐于接受的文学形式,而乐于结交好朋友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二年级的小学生对课文所提供的故事情节没有太大的陌生感,这样在读中理解本文是非常容易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11个生字。

  2、会区分漂哇漂与飘哇飘。

  3、在阅读中体会小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时的那种快乐的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区分漂哇漂与飘哇飘。

  难点:让学生体会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时的那种快乐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我们课堂上来了两位小客人,一位是小熊,另一位是松什么呢?(根据图片猜测)他们还给我们带来礼物了呢!看!(师手指向黑板已粘贴好的纸船和风筝剪纸)分别是纸船、风筝。(移动图片显现课题)

  (一)齐读课题

  筝这个字单独出现时读一声,与风组成风筝时读轻声。

  (二)质疑学习

  师:松鼠和小熊为什么送我们这两份礼物呢?是不是这两份礼物里包含着什么有趣的故事呢?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里面的答案,快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吧!

  二、初读课文,识读生字新词

  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103页,在读这篇课文之前,你想给自己提些什么要求呢?(生回答)

  师:老师也想给你们提点要求,拿出笔,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认识它们,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开始自由读吧!(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完毕后坐端)

  学习生字词

  1、师: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松鼠决定放些纸船考一考你们。

  2、出示本课的生字。

  师:纸船漂来了,你会读吗?(指生拼读生字,全班学生跟着拼读出来)

  3、同学们读得非常准确,于是小熊也想放些风筝让你们读一读。(开火车进行比赛读)

  4、交流识字

  师:看,刚才的纸船都漂到湖里去了,你还认识它们吗?(玩生字宝宝游戏你指我猜)

  三、学习课文,感悟体会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板画

  同学们写得真不错,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童话世界!(老师边画边描述:那里有高高的山,清清的水,绿绿的'小草,还有美丽的花朵)

  听说松鼠和小熊就把家建在这里,大家看,这就是他们的家(出示教具,小熊和松鼠的家)请大家快速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他们的家应该建在哪里呢?

  2、贴房子

  谁愿意上来把他们的家贴在合适的位置?(找两名学生把他们的家贴在合适的位置)(真不错,看来你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

  师:是呀,它们一个住山顶,一个住山脚,那么远的距离,他们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二到六自然段,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吧!

  (二)学习课文第26自然段

  1、师:是什么让他们俩成为好朋友的呢?(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二成了好朋友。)

  2、师:松鼠先是怎么做的呢?(指生拿起书读第二自然段)

  (师随机拿起黑板上的纸船在黑板上沿着小溪漂到小熊家门口,并粘贴漂哇漂词卡)

  3、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师示范读,你体会到什么?师指导朗读,它是带着快乐的心情漂来的)全班再齐读。

  4、小熊收到纸船后心情怎么样?你从哪儿看出小熊乐坏了?(看图片形容)课文又是怎么说的?你体会到什么?

  (重点指导朗读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指生朗读、齐读)

  5、小熊不仅收到朋友的礼物,还得到了朋友真诚的祝福,当然乐坏了。于是,小熊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松鼠,可是,纸船不能漂到山上去,怎么办呢?

  (生从书中找答案回答,指生回答。师随机摆动黑板处的风筝贴图,并粘贴飘哇飘词语卡片)

  6、那我们的松鼠收到礼物心情是怎么样呢?

  7、总结:是啊,是他们都很高兴,因为他们不单单是收到了礼物,还收到了朋友的祝福,所以交朋友是那么有趣,我们再来读一读高兴的句子。

  四、练习巩固

  1、师:老师这里有些小练习想要送给同学们。(课件出示两道练习题)

  2、区别漂哇漂和飘哇飘。你发现了什么?(指生回答)老师编一支手指舞来帮大家区别这两个字,让我们一起动起来!

  五、布置作业

  纸船和风筝把松鼠和小熊联系在一起,让我们在你制作的纸船或风筝上写下你想对朋友的祝福,写完后将祝福送给他。

  六、板书设计

说课稿教学设计2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通过创设的情境,更好地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词中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2.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3.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对仗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过程与方法

  利用课文插图、音乐渲染、多样化朗读和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完成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和态度

  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初读词意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五课的前两首古诗,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意犹未尽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三)初读《长相思》

  1.一读读准音

  请同学们将《长相思》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读文)

  正音:哪位同学愿意读(指读)

  生字正音,形近字练习

  2.二读品节奏(读出长句子中的停顿)

  请同学们将《长相思》再读两遍,请读出长句中的停顿,看谁能读出好听的节奏。

  请同学们到白板上标注出应该如何断句。

  3.三读找不同

  同学们读的很准,也读出了好听的节奏,老师还要请同学们将《长相思》再读两遍,这次请你找一找这首《长相思》和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

  《长相思》和《忆江南》都是词,请大家再观察,两首词在结构上又有什么不同。

  师小结词的概念分类特点

  二、品读感悟理解词义

  (一)四读知上阕

  1.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的上阕,结合书中的插图,和书中的注释想想这上阕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曾在何处?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学生自学讨论)

  2.汇报:曾经身处山上身处水中身处山海关身处军营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3.指导朗读

  (二)五读赏下阕

  1.师:上阕叙事下阕侧重写什么呢?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请按照学习上阕的方法自学下阕(生自学汇报板书心在故园)

  2.教学对仗

  观察上阕下阕开头第一句的特点师小结一字的用法和对仗

  3.课堂小练笔

  请按照这样的格式用对仗这样的方法紧紧围绕词的主题试着填词(生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一句或两句练笔)

  交流汇报

  (三)六读齐吟诵

  理解故园之恋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

  (播放音乐、画面)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1.七读入意境

  品味思乡情

  大家读得真好读出了他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痛苦,可是,我们是否真正走进纳兰的内心了呢我们是否理解了他长相思中的全部内涵了呢?

  故园这么让人留恋,他为何还要离开呢?在《菩萨蛮》中,纳兰也这样的问自己

  出示《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谁会这样问纳兰?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如何问他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如何问他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父母如何问你能将君字换成什么字?

  纳兰真的是轻离别吗?请你替他回答

  师小结;

  是啊,他怎会轻视离别?为了朝廷为了国家他不得不离,好男儿爱故园,更要爱家乡,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长相思》中有离愁,也有男儿为家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生读:长相思。

  四拓展延伸诗词积累

  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词交流一下

【说课稿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说课稿01-13

设计的说课稿01-08

校徽设计说课稿01-10

台历挂历的设计说课稿01-16

设计的说课稿15篇01-08

教学说课稿12-30

体育教学说课稿01-08

小学教学说课稿03-14

古诗教学设计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