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诗歌赏析>诗歌春日的赏析
诗歌春日的赏析
更新时间:2024-02-21 07:56:44
  • 相关推荐
诗歌春日的赏析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对诗歌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诗歌是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歌春日的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歌春日的赏析1

  诗歌春日的赏析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寻芳:游春,踏青。

  3.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东风:春风。

  古诗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诗歌春日的赏析2

  《立春日赏红梅之作》(元)元淮

  昨夜东风转斗杓①。陌头杨柳雪才消。

  晓来一树如繁杏,开向孤村隔小桥。

  应是化工嫌粉瘦②,故将颜色助花娇。

  青枝绿叶何须辩,万卉丛中夺锦标。

  《立春日赏红梅之作》作者元淮简介:

  元淮。字国泉,号水镜。临川(今属江西)人。约元惠宗至元初(1356)前后在世。至元年问。以军功显于阂,官至深阳路总管。有《水镜集》一卷侍世。

  《立春日赏红梅之作》注释:

  ①转斗杓,北斗柄由北指东,标志看由冬入春。参见盂浩然《用家元墨》注①、②。

  ②化工,造化之工,大自然仓4造力。粉瘦 渐溶之雪。

  ③娇,美好可爱。

  元淮的《立春日赏红梅之作》赏析:

  春风催梅梅更红。此诗赞美梅花,是因为严冬残雪未尽,它就迎春怒放,万绿丛中一点红。它是报春的使者,“万卉丛中”的冠军。不妨说,元淮的`这首《立春日赏红梅之作》是红梅的礼赞,春风的颂歌。

诗歌春日的赏析3

  春日怀秦髯(宋)李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晓莺。

  【注释】

  秦髯:即秦观之子秦湛,字处度,有注释说秦髯即是秦观,应该是误解。李彭在《日涉园集》中,写给秦湛的诗共计五首,其中尚有两首也以“髯”字呼之,如《怀秦处度用山谷韵》诗:“秦髯昨首长沙路,舍舟东来甘霜兔。”《怀秦处度》诗:“淮海紫髯叟,长吟独倚风。”由此可见,秦髯即秦处度,并非秦观。如果单论赏诗来说,也不必作如此考据。

  快晴:喜人的晴天。

  晚节:晚年的追求。

  日边:指京城。

  【赏析

  诗前四句赋写春景,一派明媚生机盎然的景色。特别是颔联“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更是活泼生趣。但到颈联,诗情却陡然一变“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为什么会有这种消极的'情怀呢?不难想像,诗人在这里正是在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啊。因为没有朋友在身边,所以美好的春景也懒得去赏,寂寞的酒杯更是不能端起了。(当然还有自己身体的原因,年事已高,再加之有病)。最后一联“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晓莺。”着一“苦”字,多少思情都包含在里面了。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乐景衬托哀情,由极美的春景反衬自己极无聊的心情,又由极无聊的心情反衬极深厚的友情,千回百转,千情百结,韵味无穷。

诗歌春日的赏析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