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秋思》教学反思
《秋思》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3-09 09:53:56
  • 相关推荐
《秋思》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思》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秋思》教学反思1

  院《秋思》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同组的还有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组诗词反应的主题是:思乡情。《秋思》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在课堂上能与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除了诗的资料外,我到底要透过《秋思》这个载体教给学生什么?诗的课堂到底就应是个怎样的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呈此刻我的脑海中。我不禁自问:新课程背景下的古诗应怎样教,古诗教学应把握什么?应带给学生什么?

  我个人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就应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这才无愧于古人创造诗词,无愧于诗词有别于其它文体,无愧于编书者纳入古诗词教学的用意。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和学生一齐在读中感悟诗情。

  我一向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只有28个字,我们不能把诗拆得支离破碎,使它失去了整体的完整性。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整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大大小小的读差不多有二十多次。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师生配合读,读出这首诗特有的忧伤。之后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老师的引读、看意境读、想像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乡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引领学生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古诗词言简意赅,一字千金,是极富魅力的'。每个字、词都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在。所谓“十年得一字”、“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锤炼语言的佳话。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情绪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整体的印象后,我立刻抓住诗眼“见”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学生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风是无形的,看不见但作者却感受到什么?目的是期望学生在我营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比较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味“见秋风”。期望一次又一次地让学生感悟诗人“乡愁生于秋风里”、“乡思寄寓家书中”、“乡心乃在寂寞处”。期望想象到的画面成为学生通往作者内心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

  诗人的“意万重”是诗的重点。当学生感受到张翰能弃官而回,而诗人却只能透过写家书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诗人又岂止是思家呢?于是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意万重”我让学生交流张籍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帮忙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对诗人有所了解后,我立刻又让学生想象诗人的“意万重”可能是什么?这样学生透过理解后的想象,就有可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了,这样诗中“意万重”学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课中,我前后安排了多次不同类型的想象。“见秋风”“意万重”是联想,听诵读想象画面是一种表现想象,配乐想象家书是一种创造想象,多维度问作者是一种主角想象。目的是期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发下,学生的想象丰富起来,说话写话的训练就水到渠成。

  三、指导学生在写中深化诗情。

  在《秋思》一课教学中,当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时候,我运用多媒体,凄婉的背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堂缓缓流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此时我说:“这瑟瑟的秋思,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说些什么呢?”学生们遐想翩翩,我让学生拿出笔来写一写家书,学生纷纷拿起了笔,尽情地释放着内心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在“写”当中得到了释放。

  互文印证也是我这节课采用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深入领悟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愁后,当捎信人带走了信时,我及时挑疑:这带走的仅仅是一封信吗?它还带走了什么?学生立刻反应出带走还有作者的心、作者的思乡情、作者对家人的祝福……我及时把学生引入孟郊的《归信吟》:书去魂亦去,兀然恐一身。让学生再一次走进了张籍的心中。之后我还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思乡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最后把学生带进来现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中,在凄婉的音乐背景下,听教师范读,学生自己读,把乡愁提升到爱国情愁中。

  课前的设想只是我的一个理想课堂,一堂课下来,遗憾颇多。如:时间的掌握,诗中的挖掘都还欠火候,与学生的互动还欠缺,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

《秋思》教学反思2

  正思:

  1、课前注重到学生中去了解学情。每一堂课在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的同时,我都要提前、深入“基层”去了解学情。问问他们明白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这堂课也是一样。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可以及时再次修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已经弄懂了的就不说,节约教学时间;需要说的重点讲,集中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学生的学情是我教学生长的土壤。

  2、课中遵循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根据学情来定教,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在整体感知时,我先问孩子“你们读懂了些什么?”,在他们的发言中很多问题就已经自行解决了。然后我又问“那你们还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呢?”,继而通过梳理小结学生提出的问题来开始我接下来的教学思路与方向。

  3、从整体入手,围绕诗题解读文本。在学生解释诗题后,我在“思”字下做一标记,问:“围绕这个字你有什么想问的?”,通过学生的一一回答,我们梳理出三大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思什么?为何思?如何思?这既是问题也是古诗的.脉络,捋清了“教与学”的思路。

  4、体现高年段古诗教学特点,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围绕“思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去默读古诗再次思考“意万重”的丰富内涵。并在小组交流讨论。通过反馈学生说出了很多动人的场景和内容。有对年迈母亲的担忧与思念,有对弟妹的询问,有对家乡一草一木询问,有对亲人的节日问候,还有对家人说的宽慰的话语……

  5、注重“走个来回”,从语言文字中来再到语言文字中去。不仅学习、积累、感悟诗句,更积累学习诗人的写作及表达方法。本诗曾被王安石评价为:“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与岑参的《逢入京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不断品读感悟的过程中学生已经逐步感受到诗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抓住一个看似平常的动作“又开封”,将自己那“意万重”,“说不尽”的心理烘托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时我通过一个简单的对比读之后,进行小结带领学生体会那种“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神来之笔,是对其独到写作方法的一种体会与学习。

  反思:

  1、读中指导欠缺,诗句诵读在感悟这一层面没有到位。诵读的韵味没能淋漓尽致体现出来。

  2、对学生的生成没有及时利用,趁热打铁,引导感悟中读,读中再感悟。在学生一个个起来反馈自己所感受,想象“意万重”的内容时,我没有及时让他们一一读出在每一次思念,每一份思绪时的心情。试想当孩子站起来说出自己独特感受后,相机马上让他们读出感受那不就是不断与作者的内心对话吗,不就是一次次让我们聆听张籍的万重思绪吗?这样个性化的想与个性化的读就结合起来了,起到了一个深刻理解与升华的作用。

  3、学生的情感体会仍然不够深,从读中可以感觉得到。这也说明与文本的对话还有点“浮”,也许还只是在与文字对话,还没有真正做到与作者的内心去对话。进入到他的精神世界里。老师的引导与示范作用不明显。

  4、板书设计及演示存在问题。一个是书写功底还不够,没能把文字本身的美感表现出来。另外一个就是板书安排有些凌乱和随意。这也是一个老师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从容的反映。

  5、在面对“启而不发”的局面时,仍然不够娴熟、老练。语言过快,过碎。需要沉积下去继续打磨。

  在进行本次古诗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受到了很多同事、领导的帮助与指导。你们的展示,你们的建议,你们语重心长又一语中的的评价都让我受益匪浅。在这里请允许我感谢在我前面执教的五位优秀老师的启迪。我们虽然上的课型不一样,但是却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借鉴的地方。还要感谢我们五年级语文组的同伴们,在你我那一次次,一句句随意但真诚的交流中,给了我不少的灵感。更要感谢万校长、宗主任、钱主任、朱校长您们对我的帮助、指导。您的不吝赐教让我能够站得更高,无论是看文本,还是看自己都能够有更新更深入的理解与反思,谢谢!

《秋思》教学反思3

  拿到《天净沙秋思》这首小曲的时候,我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去上好这节课。这首小曲短小精悍,特色鲜明。但如何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而又不显空洞,就成了我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于是,我上网查阅了大量资料,希望能找出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却终不能得。眼看离讲课就剩一天的时间了,我却一点思路也没有。没办法,我想,还是以不变应万变吧。只要我对教材吃透,就能应对自如。所以,我把这首曲反复研读,直到烂熟于心。

  虽然没想好如何去上这节课,但我心里却有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习得。有了这个信念,下一步的.教学思路也就逐渐显现出来了:让学生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后也证实了这种做法的可行性。

  确立了教学目标后就好办了,围绕目标展开教学。一是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一是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

  在设计朗读者一环节的时候,最初的想法是让学生在熟读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展示,如果学生读的还需要提高,就让学生听课文的范读去感受。充分的准备总能带来良好的效果,学生在展示的时候积极性很高,有个别展示,有两位同学的展示,有小组展示,同学们声情并茂,十分投入。

  有了读这个基础,再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一切都自然而然。

  为了让学生的素质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我又设计了“写、画、读、唱”《天净沙秋思》环节,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学生也是热情高涨的完成了任务。

  唯一的一点遗憾就是在拓展白朴的《天净沙秋思》的时候,时间紧张,完成的有些仓促。但我深深地知道。是因为学生前面参与热情高和参与度高造成的。我于是把它化为作业,让学生课下继续去品析。

  整节课下来,听课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从教学环节的设计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从教师的素质到学生的活动……但我深知,我还差的很远。如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机智的运用,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掌控……

  在这个教师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素养都很高的学校里,我感觉自己真的是沧海一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秋思》教学反思4

  《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动作,十分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教完全诗,应课后要求,要这首诗改成一个小故事。因此,上课学这首诗时,我就特意引导学生观察

  课文中的插图;交流“诗人在写家书时,他会想些什么?以及如何拆开家书,再看一遍自己写的诗?”就这样,在教完诗后,我自以为学生这下就应会写了。但是,学生写完后,一看上交的作业,竟然会像课堂上学生自己口述的文章很少,能够说是几乎没有呀。上课说的,作者的心理活动,作者拆开信时的动作,这两方面能够说是等于在课堂上,白白地走过场呀!

  课间,我把这事与同一个年级段的`其他几位语文老师交流了一番。才明白,让学生面面俱到是不可能,就应允许他们在诗意的基础上去扩充,或是让一些学困生抄抄诗意也行。

  【反思】

  作业中的“练笔”,在我们教学时,就应因材而写。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同时,也要注意因人而异。我想,应对这样比较难操作的资料,可事先与同年级段的老师交流,这样集思广益,也能相互之间有成长。但是,绝对不能走过场;批改时也就应把握尺度,这也是个关键。

《秋思》教学反思5

  讲完这节课,我感到语文课堂一定要紧紧抓住教学重点,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最大容量地去训练学生的语文素质。“文以情而发,”我始终还是坚信这样的一句话,因此在课堂上我仅仅抓住“秋思”的主题,让学生围绕词语、句子进行品读和赏析,品读了一幅“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同时对一些重点的词句进行拓展延伸,像讲到“昏鸦”时,我让学生读相关诗句“饥啅空篱雀,寒栖满树鸦。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元稹。昏鸦何处落,野渡少人行。黄叶声在地,青山影入城。——文天祥”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昏鸦”意象的理解。

  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来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我采用“学生自己用话描绘诗歌”的方式既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又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大脑活跃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语言组织能力,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了。

  在这节课上,我讲的语言还是太多,不能够做到简炼,在教学有序的衔接时,不能够做到很好地过渡,过于太强势,课堂设计的教学问题还不能够具有开放性,在讲这首小令的情语时“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时,没有做到深入下去,给人一种没有沉下来的感觉,有的只是泛泛地讲,没有点到重要内容上。

《秋思》教学反思6

  近段时间“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活动进行得轰轰烈烈,在这次活动中,我执教了《秋思》一课。《秋思》是鄂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掩卷沉思,课堂上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我自认为这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处:

  一、教学设计既科学又理。

  在开课处,我以李白的《静夜思》入题,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古人喜欢借生活中的一些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为下文学习张籍借秋风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作一个铺垫。对于古诗的教学,我遵循循序渐近的原则,先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再引导学生明诗意,悟诗情;最后进行拓展延伸。整个教学设计一环套一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设计既合理又易于操作。

  二、引导学生走进作者内心,充分与文本对话。

  “洛阳城里见秋风”一句,我抓住“见”字引导学生想象落叶归根,大雁南飞的景象,感受秋天的萧条,为作者的思乡打下情感基调,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会思念家里的哪些亲人?这样的提问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他们很容易就回答出了妻子、父母、孩子、朋友等等。作好这些铺垫工作,我相机出示张籍的资料,资料里特别指出张籍写这首诗时已六十二岁,整整十年没有回乡了。学生对张籍的遭遇深表同情,所以在学习后文中“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时,对于张籍的心情就很容易理解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走进作者内心,我还引导学生想象张籍在信中会对亲人说些什么?学生大多数说的是对父母身体的关心,对妻子过得好不好表示担忧,叮嘱孩子要听话,好好学习,还说自己有事不能回家,请他们多保重,自己表示抱歉等等。还别说,学生们说得有模有样的,真的就是一个个小张籍了,这些话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站在作者的立场,他们能说出这样一番感人的话语,我内心还是很高兴的,说明他们走进文本了,走进了作者内心。

  三、寄信部分的表演入情入境。

  引导学生学完诗意后,我设计了一个寄信的情境表演,我当邮差,请一名学生扮演张籍寄信。我接到信时,向张籍大人抱拳表示告辞,张大人连忙大喊:等一等。一把抢过我手中的信,迫不及待地打开信封看起来,我故作不解:张大人,你这是为何呀?张大人忙答道:我怕匆忙中写漏了些什么?如此反复了二次,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对于作者为何“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理解得非常透彻。

  四、过渡句很精妙。

  学完第一句诗时,我为了引出作者的思乡之情,这样引导的:“是呀,焜黄华叶衰,秋天是衰败的季节,同时又是感伤的季节,落叶归根了,大雁南飞了,而张籍只能孤零零地站在冷冷的秋风中,望着家乡的方向暗然神伤,他也想家了啊!”很自然就过渡到了思乡。再如学完全诗后进行拓展时,我说:“其实,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课前我让你们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谁来说说?”最后的结束语,为了导入本单元主题——亲情。我这么说的: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你们现在还小,不能完全领会,但是等你们长大了,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浓浓的亲情。课后,很多听课的老师都认为我本节课过渡语很精妙,让人听了感觉很舒服。确实是这样,过渡语精妙了,整节课会增色不少。

  当然,对于本节课,我有二个环节没有处理好:

  一、朗读不到位。

  其实在引导学生学习三四句诗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了。在学习一二句“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时候,我当时只注重了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去体会作者的心情,当他们理解这两句诗的时候,我没有指导他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所以前半截读少了,听课的老师感觉学生虽理解了,但是因为没有读,感觉就像少了点什么,不到位。所以在学完全诗后,尽管我下功夫去指导学生进行了读,为本节课掀起了高潮,但是开始的读没到位,中间产生了断裂感,尽管后面的朗读到位了,但还是有了缺憾,感觉是我硬扯上去的。

  二、学生初学古诗时不应该小组直接交流。

  这是我忽视的一个地方。学生熟读古诗后,我就让他们自己试着小组内去交流诗意。没有要求他们先自读自悟,这样做,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四个人凑在一起干什么呢?所以有些学生就推脱,要别人先说,这样优生唱主角,后进生就当听众了。我应该先让他们先自读自悟,在此基础上,有时间的话,再试着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还是可行的。这是个细节问题,我真的是忽视了,所以,有时候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可行性会更强一些。

  语文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我坚信,只要用心去教,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有一个会思考的头脑,在今后的教学中,缺憾将会越来越少,精彩将会越来越多。

《秋思》教学反思7

  《秋思》是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二首。这三首诗都是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诗歌。通过前一首诗《泊船瓜洲》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理解诗句意思,体味诗中感情的方法,因此在进行这首诗的学习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的形式,依靠自己的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想象诗境,体味诗情之上。

  一、品读

  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想象

  学生自读,解疑后,我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作者客居洛阳城,见到了秋风,就是见到了什么?学生由一“秋”字,联想到萧瑟的秋天来了。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秋天来了,作者见到了秋风,还见到了什么”?学生脑海中储存的关于秋天的意象纷纷涌现出来。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树上的叶子有的变黄了,有的变红了。秋风一吹,树叶一片一片的落下来。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白花谢了。还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燕子飞到南方去了,大雁也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南方去。这时,我进行小结:是啊,秋风使秋叶纷飞,落红满地;秋风带来了凄凉和寂寞,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时,他想写一封家书给家乡的亲人。他会给哪些人写信,写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诗人,你就把你写给亲人的信,给大家念一念吧!当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时候,此时我说:诗人饱蘸深情写好家书,封好后又做了件什么事?诗人为什么又拆开信封?拆开信封后他会做些什么?想象一下,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故事。

  课后孩子们改写的《秋思》都比较成功。

  反思:

  1、读中指导欠缺,诗句诵读在感悟这一层面没有到位。诵读的韵味没能淋漓尽致体现出来。

  2、对学生的生成没有及时利用,趁热打铁,引导感悟中读,读中再感悟。在学生一个个起来反馈自己所感受,想象“意万重”的内容时,我没有及时让他们一一读出在每一次思念,每一份思绪时的心情。试想当孩子站起来说出自己独特感受后,相机马上让他们读出感受那不就是不断与作者的.内心对话吗,不就是一次次让我们聆听张籍的万重思绪吗?这样个性化的想与个性化的读就结合起来了,起到了一个深刻理解与升华的作用。

  3、学生的情感体会仍然不够深,从读中可以感觉得到。()这也说明与文本的对话还有点“浮”,也许还只是在与文字对话,还没有真正做到与作者的内心去对话。进入到他的精神世界里。老师的引导与示范作用不明显。

  4、板书设计及演示存在问题。一个是书写功底还不够,没能把文字本身的美感表现出来。另外一个就是板书安排有些凌乱和随意。这也是一个老师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从容的反映。

  5、在面对“启而不发”的局面时,仍然不够娴熟、老练。语言过快,过碎。需要沉积下去继续打磨。

《秋思》教学反思8

  “残花风沙烈马,轻烟枯木残霞,薄雾彩蝶黄花。残阳似血,魂伤人在天涯。”,讲完了这首元代的散曲小令,我不禁就这样吟诵起来,是的,这首曾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散曲小令,是多么的精练,古人宋玉曾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全篇仅五句,二十八个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前四句没提到过一句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没有一个字不在抒发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于是,在这节课上,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渲染这种浓烈的悲苦之情。我采用图文结合的讲解方法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诗人流浪他乡,心中孤寂悲伤的思乡之情。诗中“小桥流水人家”穿插在这种悲凉的曲调当中,将乐景与哀景融为一体,更反衬出他的思乡愁绪。但是,我想这曲小令除了让学生理解诗句,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更应该让学生学会这首小令的写作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并让学生依据这首诗进行仿写。学生在仿写的过程虽有点难度,但表现得都很积极兴奋。

  讲完这节课,我感到语文课堂一定要紧紧抓住教学重点,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最大容量地去训练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应力求达到知识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在此同时,听过好几节语文课,有些教师只在于过多进行内容分析,而忽视了作者的情感抒发,“文以情而发,”我始终还是坚信这样的一句话,如果我们撇弃了文章的情感,只是把单调的字、词、句拿到课堂上,想必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虽然在这方面我做得还不算太到位,可是我深深意识到了这一点。

  另外,我感到一堂课除了夯实教学重点,紧紧抓住教学情感外,更为重要的是精妙的教学设计。这是个逐渐成熟的教学功夫,教师一定要有教学敏感性,当看到课本的每一篇文章时,要很快地找到切入点。这节课我就以“秋思”为切入点,由一首诗来引出“秋思”的诗题。另外,在听课时,我还发现了九年级的一位老师在讲文言文时,从文题的重要的.字去找切入点,由文题的两个字来统领全文,使整个教学设计紧凑而有序。

  在这节课上,我在今后教学更需要注意的是,我讲的语言还是太多,不能够做到简炼,在教学有序的衔接时,不能够做到很好地过渡,过于太强势,课堂设计的教学问题还不能够具有开放性,在讲这首小令的情语时“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时,没有做到深入下去,给人一种没有沉下来的感觉,有的只是泛泛地讲,没有点到重要内容上。

《秋思》教学反思9

  《天净沙 秋思》教学反思 石琳 每周的星期三是我们语文组集体教研活动时间,本周我非常荣幸地接到了讲一节公开课的通知。我准备尝试我没有讲过的公开课的课型——诗歌,于是,征得了备课组全体成员的同意,《古代诗歌四首》被初步确定。

  但是,四首诗一节课下来,必然是平分秋色,不分伯仲,再说刚刚开始上七年级的学生,自然不会读诗的方法,无法融会贯通。于是,我们又商定,压缩内容,择其要来讲,于是乎大致确定为《天净沙秋思》。力求让学生能够在此课上感受到学习古诗的乐趣、方法技巧,更主要的是可以融会贯通,感受到朗读和体会是读诗的要着。

  一、课前研读

  于是我开始研究《天净沙秋思》其文: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你看:夕阳下,乌鸦归巢,小桥边,农人回家;而荒凉古道上,瑟瑟秋风中,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全曲不着一“秋”,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不用一“思”,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可是要能为学生传达出这种“风流”谈何容易?

  于是我们又开始着眼于马致远其人。马致远(约1251-1324),字千里,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但他是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

  “四大家”之一。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而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很显然是他晚年之作,因而“断肠”之痛可以随处看到。

  二、初定学案

  基于这种考虑,我决定无论是出示课题解题、还是回顾归类思乡诗;无论是吟读诗歌,感知情境的初步感知,还是解读诗歌,进入情境的深入赏析;无论是评读诗歌,深化情境,还是最后走出诗境,回归作者本人的文人情怀,我们都可以看到学生的积极的、踊跃的、全面的、深入的参与,在这节课上,我能够感受到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能够感受到学生声情并茂的表达,能够感受到学生抑或浓郁抑或恬淡的哀愁,能够感受到他们对马致远其人抑或深刻抑或肤浅的理解,这些都是我所期望的,也许,读诗、词、曲,也就大抵如此了??

  三、教后反思

  讲完这节课,我感到语文课堂一定要紧紧抓住教学重点,能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内最大容量地去训练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应力求达到知识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在此同时,听过好几节语文课,有些教师只在于过多进行内容分析,而忽视了作者的情感抒发,“文以情而发,”我始终还是坚信这样的一句话,因此在课堂上我仅仅抓住“秋思”的主题,让学生围绕词语、句子进行品读和赏析,品读了一幅“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同时对一些重点的词句进行拓展延伸,像讲到“昏鸦”时,我让学生读相关诗句“饥啅空篱雀,寒栖满树鸦。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元稹。昏鸦何处落,野渡少人行。黄叶声在地,青山影入城。——文天祥”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昏鸦”意象的理解。

  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来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我采用“学生自己用话描绘诗歌”的方式既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又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大脑活跃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语言组织能力,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了。

  在这节课上,我在今后教学更需要注意的是,我讲的语言还是太多,不能够做到简炼,在教学有序的衔接时,不能够做到很好地过渡,过于太强势,课堂设计的教学问题还不能够具有开放性,在讲这首小令的情语时“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时,没有做到深入下去,给人一种没有沉下来的感觉,有的只是泛泛地讲,没有点到重要内容上。

《秋思》教学反思10

  《秋思》这篇课文,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要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着诗人的感受,想着诗人所想。所以,我个人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这才无愧于古人创造诗词,无愧于诗词有别于其它文体,无愧于编书者纳入古诗词教学的用意。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读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整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大大小小的读差不多有三十多次。读描写秋景的诗,读思乡诗------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想

  古诗词言简意赅,一字千金,是极富魅力的。它讲究形象、色彩、韵律,每个字、词都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在。所谓“十年得一字”、“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锤炼语言的佳话。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抓住诗眼“见”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学生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我营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对比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味“见秋风”。

  诗人的“意万重”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学生可能只会想到诗人思念家乡,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诗人又岂止是思家呢?于是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意万重”我先出示张籍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对诗人有所了解后,我马上又让学生想象诗人的“意万重”可能是什么?这样学生通过理解后的想象,就有可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了。这样诗中“意万重”学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三、写

  在《秋思》一课教学中,当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时候,我让学生拿出笔来写一写家书,学生纷纷拿起了笔,尽情地释放着内心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在“写”当中得到了释放。

《秋思》教学反思11

  《秋思》是一首表达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的古诗,它是唐代诗人张籍所作。这首是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一封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动作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时可见一斑。

  在教这首诗时,我不是按老方法地把意思讲给孩子们,而是先把学习要求出示出来,让孩子明白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然后在引导孩子们一步步走进诗中,走进作者的心中。在让孩子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时,我说:“从哪些词中能体会到作者的思乡之情呢?”有的孩子说:“意万重。”有的孩子说:“说不尽。”这时于浩洋说:“我从‘见’字中体会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接着问:“那么诗人看到了什么?”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看见了金色的田野。”“看见了硕果累累的果园。”……此时我见我班的一名平时不爱发言的苏明阳同学,手举起来,又放下去。我知道他肯定有话要说,只是心里害怕,不敢说。我心中一亮,抓住他又举手的机会,马上指名让他来回答。他吞吞吐吐地说:“作者不使用眼看得,他是用心看的,他看到了自己的家人,看到了自己家乡的秋天。”他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是啊,多么深切的体会啊,作者的那种思乡之情,不是秋风、秋景所能包含的,而是作者用心才能感悟到的`。可以说,一个多年在外的游子,任何一种事物都能引起他对家乡的思念。

  在课快要结束时,我对孩子们说:“苏明阳同学是住在我们学校附近的午托部里,一星期才能回家一次,与家人团聚一次,因此他才能感受到作者那想家的心情。同学们,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一切吧,只有这样,我们的感情才会更加丰富,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有意义。”

  从此以后,学生们在课堂上更加用心,更会思考问题了。苏明阳同学呢,他也变得爱说了,上课时,也爱举手发言了,当然,学习也在一步步提高。看到他的进步,我心里除了高兴之外,还在想:每一个孩子都很聪明,只是他们的性格不同,老师要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去发现他们,鼓励他们,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秋思》教学反思12

  很久没有这样兴师动众的做课了,真的,我毫不否认公开课多多少少是要有表演的成分的,可是,我还是很庆幸,也很珍惜这次讲课的机会,因为,我已经久违了这种感觉,久违了夸张一点讲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味道,此时,我特想尝试一下新课型的讲法,所以,我准备尝试我没有讲过的公开课的课型——诗歌,于是,征得了备课组全体成员的同意,《古代诗歌四首》被初步确定。

  可是,四首诗一节课下来,必然是平分秋色,不分伯仲,再说刚刚开始上初一的小孩子,自然不会读诗的方法,无法融会贯通。于是,我们又商定,压缩资料,择其要来讲,于是乎大致确定为《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当然,几经斟酌,我们又决定只讲一首曲《天净沙秋思》,力求让刚刚进入初一的学生能够在此课上感受到学习古诗的乐趣、方法技巧,更主要的是能够融会贯通,感受到朗读和体会是读诗的要着。

  于是我们开始研究《天净沙秋思》其文: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述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境。你看:夕阳下,乌鸦归巢,小桥边,农人回家;而荒凉古道上,瑟瑟秋风中,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全曲不着一"秋",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不用一"思",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可是要能为学生传达出这种“风流”谈何容易?

  于是我们又开始着眼于马致远其人。马致远(约1251~1321至1324),字千里,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但他是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向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四大家”之一。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而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很显然是他晚年之作,因而“断肠”之痛能够随处看到。

  基于这种研究,我们决定无论是出示课题解题、还是回顾归类思乡诗;无论是吟读诗歌,感知情境的初步感知,还是解读诗歌,进入情境的深入赏析;无论是评读诗歌,深化情境,还是最终走出诗境,回归作者本人的文人情怀,我们都能够看到学生的进取的、踊跃的、全面的、深入的参与,在这节课上,我能够感受到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能够感受到学生声情并茂的表达,能够感受到学生抑或浓郁抑或恬淡的哀愁,能够感受到他们对马致远其人抑或深刻抑或肤浅的理解,这些都是我所期望的,也许,读诗、词、曲,也就大抵如此了……

  经过此课,我感受颇多,反思也很多:

  1、团结出战动力,团结出凝聚力:

  这节课虽然只是四十五分钟,看上去是我一个人和36名学生的展演,但,在我的背后有整个的教研组,有宋昀教师的悉心指导,有李英军教师的耐心指点,有崔玉萍教师的鼎力相助,有王峰军教师的中肯提议……所以尽管还没有到达学校领导,异常是董校长这样的语文专家的充分肯定,可是,我们也在讲课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团体智慧的力量,团体力量的伟大!

  2、充分理解了“课文无非是例子”的含义

  讲授诗歌要紧紧抓住朗读这把金钥匙,这节课上,我们就充分运用了这一点,于是,学生反复读,而每一遍读的要求又在循序渐进的提

  高,做到了读中学、读中赏、读中悟、读中背,读中拓,于是,各类诗歌体裁的学习方法,学生都会了。那么,这个例子的作用也就充分显现出来了。

  3、诵读教学是我自身教学的薄弱环节。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一向自信的我在讲此课之前也有过很多犹豫,在同志们的鼓励下,我坚持下来了,可是,不可否认由于自身驾驭本事有限,所以,本课虽有拓展,可是明显感到容量较小、密度不大,相对于知识爆炸、信息爆炸、智慧爆炸的今日这个时代来讲,我还显得过分保守,也明显暴露出我自身功底不够深厚,学习不够深入,知识不够扎实等诸多缺点,于是,我在头脑中有设计出一系列的读书方案,当然包括读屏,争取能在短时间内有所提高,尽量对各类课型有深入的把握和理解,不负众望。

《秋思》教学反思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重点: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见秋生情,读题定调。

  1欣赏图片谈感受

  2、古人眼中的秋天

  在我们眼中,秋天带给我们的丰收的喜悦,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时大多诗人的眼中都是这种萧条肃杀,凄凉的景象,勾起他们很多的思乡情怀。也留下了很多千古流传的关于思乡的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走进张籍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一个游子那颗思家念亲的心。

  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

  4.出示学习古诗三步骤,学生齐读。

  5 .知诗人,解诗题

  二、读通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标好多音字的灯片,划分好节奏的灯片

  请同学们自由地把古诗读3遍,前两遍争取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把字音读准。第三遍争取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

  2、展示读

  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

  3、师生合作复沓读。

  4、光会读还不行,我们还要知道诗的意思。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一下?(指名说说意思)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出示诗句:洛阳城里见秋风

  1. 秋风是见得着的吗?那么诗人见到了什么?(漫天飞舞的落叶、瑟瑟摇摆的枯木、风吹落叶遍地翻滚)

  洛阳城里,落叶在秋风中漫天飞舞,打着旋儿,零落遍地;路边的败草在风中瑟瑟摇摆;天上大雁南归而去。张籍站在凉意渐浓的秋风中,他想起了什么?想谁?(指名说说)

  2、此时此刻,诗人面对此情此景,他想做什么?

  可是他在写家书的时候却感到意万重?为什么?请大家从他当时的创作背景中找一找。(离家的时间久,想对家里的人说的话说

  的事多,当时又兵荒马乱,对家人很牵挂,很担心)

  他会在家书中说些什么呢? 现在你就是张籍,拿起你的笔把你想写的话写下来.分组进行,分别写给父母,孩子,儿女,朋友。 情境导读:

  这也想说那也想问,想说的话太多太多,这就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心中的牵挂太多太多,千言万语,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这封家书承载了诗人太多思念太多牵挂,所以他在写家书时才会感到——欲作家书意万重。

  因“见秋风”而“意万重”我们再把这句诗连起来读,读出作者的思念之情。

  3、说不尽,又开封

  (一个“意万重”体现了诗人对家人浓浓的思念之情,对么诗人的`思念之情在诗中哪里还有更细致的体现呢?一起看看寄信的诗句)

  A 哪个字体现了诗人寄信时的心理(恐),恐是什么意思? 担心什么?

  B“又”体现了什么?还有哪个字也表达了这个意思?

  C 从这几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说不尽的是什么?(说不尽的是思念,轻轻一开开出的也是思念!)

  D想像对话:我是送信的使者,信给了我你就放心吧,我一

  定会尽快把信交到你的家人手中。什么?你要我把信给回你?这是为什么?(生用自己的话回答再用诗句回答)

  E古代的通讯不像现在这么便捷,客居他乡的游子与家人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写信,而这承载着悠悠思乡情的家书不知要经过几多辗转,几多时日才能到达家人的手中。那么,家书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呢?

  出示诗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生读,你读懂了什么?现在你还觉得家书只是几张薄薄的纸吗?那是什么?

  情境导读:

  抵万金的家书啊!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全靠这家书一封来传递,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那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怎是一封家书所能道尽的呀!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小结:1.原来不管是“见秋风,意万重,或是说不尽,又开封”这些字眼的背后隐藏的是诗人对家人们深深的思念,浓浓的牵挂。请同学们带着诗人的思念再读《秋思》

  2.这首诗唱只抓住写信寄信这么一件小事却表达出一个游子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这叫(学生说,师板书:叙事抒情或寓情于事)。

  在表达方法上可谓高明。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

  出示诗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他的一个平平常常的又开封却道出了诗人那无法言喻的思乡情愁)

  3,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张籍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曾深深地懂得,出示诗句:“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魂也去啊,空一身啊,此时陪伴张籍只有洛阳城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便在张籍的脑海中诞生,这就是《秋思》,请同学们再读。

  四、读写结合,拓展升华

  1、这首千古绝作《秋思》寥寥数字,却字字饱含一个游子对家乡对亲人浓浓的思念,展开你想象的翅膀,飞进作者写诗的情境中,一展你的文采,把《秋思》加上时间地点,诗人当时的语言动作及心理,编写一个小故事吧!记住作家叶文玲的话:有真情、有创造!

  写前提示:1、又是一年秋风至,诗人独自一人站在洛阳街头,心情怎样?

  2、诗人作家书时,想起了谁,想说什么?他作家书时的神情、动作是怎样的?他的内心呢?

  3、当行人即将起程,诗人又是怎样做的,他的内心是怎样想的,他的神情、动作是怎样的?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它古诗。

  2、继续积累其他表达思乡情怀的诗句,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秋思》教学反思

  当我拿起《秋思》这篇课文,心如千斤重。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传递给没有雷同生活经历的学生,让学生感受着诗人的感受,想着诗人的所想?除了诗的内容外,我到底要通过《秋思》这个载体教给学生什么?诗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呈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不禁自问:古诗教学为何物?直教人寝食难安!

  我个人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这才无愧于古人创造诗词,无愧于诗词有别于其它文体,无愧于编书者纳入古诗词教学的用意。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在读彰显诗性。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整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大大小小的读差不多有三十多次。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古诗词言简意赅,一字千金,是极富魅力的。它讲究形象、色彩、韵律,每个字、词都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在。所谓“十年得一字”、“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锤炼语言的佳话。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 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整体的印象后,我马上抓住诗眼“见”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学生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我营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对比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味“见秋风”。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让学生感悟诗人“乡愁生于秋风里”、“乡思寄寓家书中”、“乡心乃在寂寞处”。希望想象到的画面成为学生通往作者内心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

  诗人的“意万重”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学生可能只会想到诗人思念家乡,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诗人又岂止是思家呢?于是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意万重”我先出示张籍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对诗人有所了解后,我马上又让学生想象诗人的“意万重”可能是什么?这样学生通过理解后的想象,就有可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了。这样诗中“意万重”学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课中,我前后安排了多次不同类型的想象。“见秋风”“意万重”是联想,听诵读想象画面是一种表现想象,配乐想象家书是一种创造想象,多维度问作者是一种角色想象。目的是希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发下,学生的想象丰富起来,说话写话的训练就水到渠成。

  三、在写中深化诗情。

  在《秋思》一课教学中,当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时候,我运用多媒体,凄婉的背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堂缓缓流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此时我说:“秋风瑟瑟,乡思绞碎了诗人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说些什么呢?学生们遐想翩翩,我让学生拿出笔来写一写家书,学生纷纷拿起了笔,尽情地释放着内心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在“写”当中得到了释放。

  互文印证也是我这节课采用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深入领悟了“见到”与“见不到”后,我及时挑疑:让诗人朝思暮想的家乡到底是怎样的?学生带着好奇之心细读诗人另外两首诗《送从弟戴玄往苏州》、《南归》的部分诗句:“杨柳阊门路,悠悠水岸斜。……夜月红柑树,秋风白藕花。”“ 骨肉待我欢,乡里望我荣。…… ”学生认真细读后,我马上问:“你们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回答:家乡景美;亲人对诗人很好,一家团聚,其乐融融……这样,就引发了学生对诗人思乡的深层解读。

  课前的设想只是我的一个理想课堂,一堂课下来,遗憾颇多。如:与学生的互动还欠缺,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不足之处,希望多提宝贵意见。你们的意见将是我久旱的甘露。

《秋思》教学反思14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古人又说 “诗言志”,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紧紧扣住“景”(——全诗的画面)、情”(——情感)志(——作者的抱负)三个字来设计问题。全词从诵读入手,以诵读中感悟的情感来引出诗词画面的特点,并引导师生们感悟画面中不同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对于本词上阙,设计了这样几个小问题:“上阙描绘的画面有什么特点?哪个词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这些画面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通过诵读理解引导师生品读关键字词比如“衡阳雁去无留意”中“无留意”、“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中“千嶂”与“孤城”、“长烟落日”与“孤城闭”“四面边声连角起”中“四面边塞”及“连角起”,在景物中感受到了边地生活的艰苦,军事态势的严重,边塞荒凉的秋景。这些秋景又与作者家乡的景致迥然不同,一个“异”最能体现这一特点。渲染了边塞荒凉萧瑟有悲凉壮阔的氛围。

  在下阕情感的感悟中,我也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下阕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是什么?(——泪)征夫为何流泪?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有助于引导师生阅读文本、探究文本、深入思考的意识。师生们很容易在文本中找到将士流泪的两个原因——“燕然未勒”“归家无计”。在此时此地,将士们勒石无功,归家无计,自然会悲从中来,进而我引导师生们进一步思考:“男儿有泪不轻弹,是什么让男儿不寐,最终以泪洗面?”再次将大家的思绪引回文本。师生们发现文本中的“浊酒一杯”“羌管悠悠”“霜满地”这些独特视觉形象所蕴含的独特情感。通过对以上意象的分析,让大家进一步体会戍卒归家无计的忧伤,将军勒石无功的郁闷。

  全词的情感不仅止于戍卒归家无计之悲,将军壮志难酬之憾,还包含了他作为政治家心怀天下的强烈之忧患。

《秋思》教学反思15

  《秋思》这篇课文,虽然仅有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要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着诗人的感受,想着诗人所想。所以,我个人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当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这才无愧于古人创造诗词,无愧于诗词有别于其它文体,无愧于编书者纳入古诗词教学的用意。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读

  我一向认为诗的教学应不一样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整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大大小小的读差不多有三十多次。读描述秋景的诗,读思乡诗------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我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最终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我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我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想

  古诗词言简意赅,一字千金,是极富魅力的。它讲究形象、色彩、韵律,每个字、词都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在。所谓“十年得一字”、“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锤炼语言的佳话。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境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抓住诗眼“见”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学生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目的是期望学生在我营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比较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味“见秋风”。

  诗人的“意万重”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学生可能只会想到诗人思念家乡,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诗人又岂止是思家呢?于是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意万重”我先出示张籍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帮忙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对诗人有所了解后,我立刻又让学生想象诗人的“意万重”可能是什么?这样学生经过理解后的想象,就有可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了。这样诗中“意万重”学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三、写

  在《秋思》一课教学中,当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时候,我让学生拿出笔来写一写家书,学生纷纷拿起了笔,尽情地释放着内心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在“写”当中得到了释放。

【《秋思》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秋思教学反思04-03

秋思的教学反思06-05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04-21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04-10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04-03

秋思教学反思15篇04-03

秋思教学反思(15篇)04-03

秋思教学反思20篇12-08

古诗《秋思》反思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