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观后感>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3-02-09 14:29:29
  • 相关推荐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精选26篇)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1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央视的一部纪录片,目光跨越八千年,摄制组足迹遍布全国,拍摄了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五十余处考古遗址,千余件文物。首次用文物讲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看完之后我感慨良多。

  人头壶发源于6000多年前,它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物理化学作用的产生,是质的转换,是水、火、土的相融。红陶而成的`.它有亿万张迷惘的面孔,琢磨不透的新时期时代的纪元。虽然创造者的模样早已被人遗忘。但人头壶它是万物的最则,它有不死的容颜,与天地万物同寿。穿越6000年的玩物是祖先们从无到有的不可思议的实验。凝望最早的凝望,我们不断发出疑问,又都溶解于这神奇的红陶上。生与死的思考是创作者的内心抱负赋予了人头壶的灵魂。它是传统,它是文化,拂去岁月的尘埃,我们始终明白我们的故乡一定就在宇宙的某个地。人在潜意识里永远没有放弃对故土的追求,包括那个“不死的容颜”。

  背朝尘埃,山河依旧我感怀。6000多年的时间始终磨灭不了我们的信仰,凝望着这个有意义的世界,仿佛看到了国宝不朽的价值与魅力。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2

  看完之后,被国宝的魅力深深震撼住了。虽然每集只有五分钟,但每集都有“质量保证”,文案精致优美,故事悠远动人。

  从新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跨越了8000年的历史,在短短5分钟内,向我们讲述了它的前世今生。

  《国宝》中的文案非常精彩,尤其是《青州龙兴寺佛像》片尾的那句话“我们哭着降临世界,却可以笑着走向永恒”,成为本季流行的解说词,触动了很多人的心。

  别看文案“文绉绉”的,其实《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解说词形式灵活多变,科普也不乏趣味性和观赏性。国宝第三季,结合前两季的.优势和补充动画、情节动画、声音塑造等待,让每一件文物都动起来。

  当国宝有了生命,当它们都有了自己的生命“性格”和“萌点”,观众有沉浸式的体验。这种沉浸式体验和动态呈现是本季的亮点,堪称金字招牌!

  虽然国宝不会说话,但由于它的出现,它的存在仍然让我们震惊,为古人的智慧感到骄傲,那段历史也完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3

  今天语文课,我们看了一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集讲的是一个仰韶文化的先民创造的国宝叫做“人头壶”。它穿越了6000至6500年,是个红陶材质的作品。它的样子非常的唯美而且还带着一种可爱。

  这个人头壶,外形像一个人,身体非常的丰腴好像一个女性,它的嘴微微上翘,眼睛非常小,现在有几分可爱。后面有一个地方是注水用的,眼睛和鼻子则是流水的,但是这只是我们的猜测。我们至今无法知道它到底是怎么用的?是喝水用的,还是浇水用的,还是专门留着观赏用的,我们一无所知。人们为什么要把它创造出来?我们也不知道,但是它的确在凝视着什么。它凝视夜空,它在思考,它的思考夜空为什么会如此的靓丽,会思考为什么会有夜空?这也恰恰表达出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一切未知的探索,对一切未知都好奇。集中在一个人头壶上面,把它充分的.表达出,也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虽然,穿越了6000多年,但是依旧是那么的唯美。这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它在仰望什么,我们至今还在思考。

  在现代,我们也需要仰望。因为仰望什么,只能顺从自己的心意,可以仰望一种信念,一种宗教,仰望那遥不可及的地方。人生也是这样,我们需要仰望,只有仰望,我们才有信念,只有信念我们才有不竭的动力。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4

  “叮!您有一封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每当听到这个开场白,我都激动地手舞足蹈,赶快期待地凑到电视机前,目不转睛收看。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的百集纪录片,每集详细讲述一件文物。在讲解员专业严肃却又不失幽默的生动语言中,许多古老生冷的器皿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彷佛会说话一样,我一口气看完了第一季,还意犹未尽。人头壶、贾湖骨笛、龙山蛋壳黑陶杯、殷墟嵌绿松石甲骨、鸮尊、利簋、三星堆青铜人、太阳神鸟金箔、古滇国贮贝器、莲鹤方壶、越王勾践剑、虎符等25件文物,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陶鹰鼎”。

  为什么对陶鹰鼎印象最深刻呢?难道它比龙山蛋壳黑陶杯精致吗?难道它比镶嵌着绿松石的铜牌华丽吗?——不,我喜欢它并不是因为它精致、华丽,而是因为它很“呆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圆睁着,又长又尖的大嘴巴紧钩着,胖嘟嘟的'圆肩倒背着手,粗粗的.腿伫立着……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是一只又呆又萌又笨拙的大胖鸟,一点也不像我们看到的老鹰那样威猛,也不像其它陶鼎那样严肃认真,更没有国宝常有的神秘感。但我还是深深被它折服,太喜欢了。等有机会,一定要去博物馆亲眼看看它。

  这个纪录片里有很多很多的古代器具,都是国家的重要宝贝,强烈推荐大家看哦,看看能不能找到你们心仪的宝物!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5

  今天我在家里看了一部纪录片,名叫《如果国宝会说话》。每当听到“叮,叮,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的时候,我都特别兴奋和激动,因为我又将了解一个新的`国宝。

  《如果国宝会说话》展示了100件文物。五分钟讲述一件文物,短小并不意味着粗糙,而是对“精”更高的要求,该片将一个个大国重器浓缩在了五分钟的视频里,穿越古今王朝,探访先贤今人。着重讲述,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该片介绍了人头壶、陶鹰鼎、龙山蛋壳黑陶杯……等国宝。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红山玉龙,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朝格温都乡三星他拉村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它由墨绿色岫岩玉圆雕而成。玉龙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因其形状如同字母C,又称“C”字形玉龙。它是我国已发现时代最早、体型最大、制作最精美的`龙形玉器,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我之所以喜欢红山玉龙,因为我的名字里面也有龙这个字。龙是一种神秘的动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是龙的传人。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非常佩服古人的智慧,同时为我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6

  课堂上,我们看了《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部纪录片。

  人头壶,是远古时代最初的仰望。制作于六千至六千五百年前。它是用藤陶做的,这是人类第一次由无到有的实验创造。

  它的嘴唇,微微翘起,像儿童纯真的笑容。宽大浑圆的腹,隐喻女性的'丰腴身材与生育机能。背后有一个圆形管道,是内注水的。当水从眼睛流出时,意喻着人孕育的最初痛苦。

  它凝望着天空,使人们意识到自身能创造万物的非凡能力,从此开始了对自我的凝望。

  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看着国家慢慢变强,对未来更是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与想象。愿后代人可以让我们国家不是一个国,而是一个玄灵大陆!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7

  喜闻《如果国宝会说话》荣获2018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优秀新媒体纪录片”,可喜可贺。打开《如果国宝会说话》的链接,重温精致、优雅、震撼、温暖的场景和画面,仍让人想一看再看,越看越喜欢。

  从已经播出的两集作品来看,节目基本是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选择秦汉及之前各重要时期的一些代表性文物,通过高清的拍摄,精心的组织,生动的展示,富有浓郁人文气息的解读,多角度地展现文物自身的独特之处,并以简明扼要、富有诗意的语言揭示可能携带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要素。第一集中,6000至6500年前的仰韶红陶人头壶,首先映入眼帘,印象至深,随着壶身缓慢地转动,那微微扬起的头,孩童般的眼神,被誉为“人类最初的凝望”,当一滴“眼泪”由缓到急地滑过“脸面”,深深地触动我心。随后,贾胡仙鹤骨笛、仰韶陶鹰鼎、城子崖龙山蛋壳杯、凌家塘玉版玉龟、良渚玉琮、二里头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殷墟镶嵌绿松石的甲骨、后母戊鼎、妇好玉凤、鸮尊、利簋、何尊、玉组佩、三星堆青铜人像和青铜神树、太阳神鸟金箔、大克鼎、古滇国贮贝器、莲鹤方壶、曾侯乙尊盘、越王勾践剑、错金银铜板兆域图、虎符,以及第二集中战国时期的匈奴鹰顶金冠饰、嵌错宴乐水陆攻战纹壶、编钟、双头木雕镇墓兽、御龙帛画,秦时的彩绘跪射俑、铜车马、里耶秦简,西汉时的南越汉玉、霍去病墓石刻、长信宫灯、素沙单衣、二十八宿圆盘、圭表、象牙算筹、错金铜博山炉,还有东汉的击鼓说唱俑陶俑、铜奔马等,原本不那么熟悉甚至陌生的文物,随着精彩动听的解说,一件件优雅而有力量地呈现在眼前,或质朴简约,或精美繁复,或日常为用,或独特迷离,极具感染力。反复观之,愈加津津有味,所以笔者有一阵是逢人便推荐。

  回顾之际,再次深切地感受到以下几点:

  其一,一件件文物就是一个个“历史的真实”,是“彼时彼地”真实有力的见证;亦如一面面多棱的镜子,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空间下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和文化创造的多元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自然人文信息。

  无论是陶器、玉器、青铜器还是漆器、石刻、简牍、织锦,一件件不同材质的文物,都是基于自然之物的人文创造,其质、其型、其图、其文以及某些特殊的摆放或组合,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自然人文信息和独特的魅力。《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与之相关时空场景的模拟,丰富形态及其情景交融的展现,简洁有力的诗意表达,让这些文物似乎在人文与自然、历史与现代之间陡然“活”了起来,栩栩如生,丰富饱满。并引导观者去思索,这些文物出自何人之手,如何制造,为谁所有,如何得以保存或者发现,有何功能和意义,这些思考自然会深化我们对它们的认识,并探寻制作者、拥有者、使用者、发现者、保护者相关的更多历史线索或者文化意味。诸如,那些相对量大实用普遍存在的陶制品,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工艺技能;那些相对稀有、造型独特的青铜器、玉器,反映了在古代国家治理“祀与戎”中的重要地位,或者在身份地位、修身养性中的象征意义;失蜡法、错金银、蛋壳杯等“黑科技”,展现了当时高超的生产技能和文化创造力。而同类文物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的诞生以及流变,彼此对照,也有助于了解彼此之间的异与同,交流与影响,继而更好地理解中华大地上文明发展的“满天星斗”和“多元一统”,甚至也会了解到世界其他地区同时代的相近技艺、创作与思考。如此,一件件文物,如同“一把把钥匙”,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扇扇了解不同时期社会生产、生活、思想相关历史文化信息的大门;也像“一束束光亮”,可以更加清晰地看见祖先创造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诚如孙机先生在《孙机谈文物》(台北三民书局出版)后记中所言:

  现今尊为“文物”者,在古代,多数曾经是日常生活用品,以其功能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有着自己的位置。若干重器和宝器,只不过是将这种属性加以强化和神话。从探讨文物固有的社会功能的观点出发,她们如同架设在时间隧道一端之大大小小的透镜,从中可以窥测到活的古史。倘使角度合宜,还能看见某些重大事件的细节、独特技艺的妙谛,和不因岁月流逝而消退的美的闪光。

  其二,文物的选择和文本制作既关注过去,讲解历史,又能由古及今,从今溯古,前呼后应,贯穿古今,在历史与当下及未来之间搭建更多的连接,极富启发性并能激发更多的想象力。

  文物的选择和文本的制作既在于“用文物讲文化,用文物梳理文明”,也在于尽可能地通过“前世今生”的考察和解读,梳理发展演变的线索,揭示与千百年之后人们生活之间依然可能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再现“文明的发展脉络”。那些来自远古的物质性创造以及一些特殊的设计和意义的表达,可能距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甚至还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比如陶器、青铜、玉器、器乐、纺织品等,即使形态、技艺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依然能够从古今演变之中发现诸多的“历史的根脉”或者“未来的可能”。节目通过不同时期文物形态的对比、工艺仿制、动态模拟、数字化展示、研究阐释,更好地展示其间的关联和演变,拉近古今之间的距离。如此贯穿过去当下,甚至中外对比,讲述关于文物的“故事”,既有助于人们理解过往的历史和文化的演变,也有助于理解与之相关的天地万物之间的关联,甚至设身处地地去揣摩某些今人难以领会的神秘奥妙和精神世界,有助于探寻历史的源头和文脉的延续,并激发人们去思考更多的关联性议题。

  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克罗齐(Bendetto Croce,1866-1952)提出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著名历史哲学思想,也许道理就在于此。在他看来,一般我们认为并非当代而属于“过去”的历史,只要它对于我们还真具有某种意义,还是鲜活而非空洞的,那么这种所谓的过去史实际上也就是当代史,和一般所谓当代史并没有什么区别;另外,他认为史料本身并不会说话,使史料发挥作用的只能是历史学家的学识水平,历史学家的学识水平越高,越具有创造性,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就越深刻。那些早已荣光消逝的古代文化创造,只要还存活在人们的`思想、精神、著述之中,还影响着我们,就依然是存在于我们之间的。我想日后再有机会与这些文物相逢,一定不再一看而过,熟视无睹,而是会更多地在她身边停留,珍惜这美好的重逢。也许它们的身影和闪烁的光亮,还会与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创作与思考,再次相遇与相逢。那又何尝不是其生命的延续?

  2010年,大英博物馆曾与BBC制作过一个叫“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的广播节目,从大英博物馆丰富的藏品中精选了100件最具代表性的藏品,旨在“从进化史、文明史的角度看人类发展的进程和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可谓心存宏愿。与之配套的书籍《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以及展览“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在世界范围内都颇具影响力,也已经在我国香港、北京、上海等地展出过。《假如国宝会说话》也是类似的作品,意在“重建一部基于物质遗存的中华文明史”,节目播出后从相关评论来看,社会反响也非常地热烈,其意义不言自喻。如同苗炜工作室对于《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的解读,亦“在文物和文本之间,科学与想象之间,相互配合,物提供问题,文本提供背景,科学提供解释,想象提供某种诗意的连接空间”。

  其三,节目制作精彩,展示生动丰富,解说清新精到,可观性可读性都很强。

  相对于厚重的科研著述,这样的节目可观性极强;相对于过于娱乐化的节目,又富有人文底蕴和学术研究的支撑,既不深奥,也不媚俗。一方面,借助于新型技术的应用和独具匠心的制作,有多方位动态的演示,有整体、局部或细节的呈现,有相关场景的模拟,有古今之间的关联示意,充分地展示了文物其形、像、声、音、图、文、意,使文物本体和相关信息更加清晰、生动、鲜活;另一方面,解读清新精到,意味深长的表述中夹杂着俏皮时尚的话语,有客观写实的描述,也有富有诗意的表述或想象,加之饱满动听的音质,徐徐道来,有助于从空间和心理上两个层面拉近文物与公众之间的距离,也有助于拓宽观者的知识、视野和思想。使得那些可能曾经“陌生”“高冷”的文物不再只是“冰冷”的“遗物”,而成了有“温度”的“生命”,从而有助于达到“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目标。

  通过对一件件文物的解说,引导观者去观察、思考、对话,这是一个迷人的过程。也许还会在不经意之间,触动观者的内心,与其所思所想有所契合,或者有所启发,获得某些灵感。这样的观察和体验,可能会比在博物馆或者遗址地,更具“获得感”和“满足感”。观之,听之,思之,念之,爱之!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透过丰富多样的文物,我们可以回望久远的过去,看到丰富的表达和多元的创造,看到人们心智的成长,历史的演进,不同地域文明之间的异同,冲突与融合,感知“先人的智慧、历史的厚重、文明的深邃、妙绝的匠心”,进而激发我们去探寻、保护、传承和创新,更好地面对当下生活和共同的未来。期待更多精彩的内容面世,让一件件文物以另一种“生命的姿态”走近“寻常百姓家”,融入和丰富人们当下的生活,激活优秀的文化基因,滋养和陪伴我们更好地前行。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8

  一个黑暗的背景下,闪烁着无数希望的曙光。每一颗都有人的无限幻想和无限希望。抬头仰望星空,这是第几次抬头?我忘了。

  是谁第一次仰望?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六千六百年前,曾有人仰望这浩瀚星海。

  那人早已不在了,但他的作品——人头壶还在。这陶承受住历史的打磨,穿越千年与我们相见。这个人头壶,它的脸像个婴儿,那么无暇,纯真。微微翘起的嘴唇增添了几分可爱。整个通体像个孕妇。我想,她孕育知识。因为世界各地的文化崛起,从人像陶开始。陶,这一伟大的发明,它让人类知道自己拥有创造的非凡能力。可为什么要创造一个人面壶?若只是水壶,那这样子未免太奇怪。我想,那人也想到岁月变迁,自己终究会融入这泥土,不如就用这泥土捏一个自己,永恒的保存下去。

  第一次在水中相遇自己,我竟然是这个样子。那么我为何是这样子?我又从何而来?一系列的`问题不断被提出。于是,我们便脱颖而出。这一切都是这奇形怪状的人头壶引出的。

  六千年过去了,村落变成国,符号变成了诗,呼唤变成了歌。无数问题的答案变成文化。这传承,需要我们去学习,发扬下去。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9

  仰望天空,6000年过去了。

  6000年前,人类文明是怎样的?他们创造了什么?

  人头壶——史前文明的象征者,透过它,折射出了千百年前的历史。人类从摆弄泥土开始,在水、土、火的交织中,完成了陶的制作,它们模仿自己的面孔,捏造成蕴意深长的器具。

  人头壶,听名字就是一个人头形状的水壶,但它真的就只是一个人头形状的用来装水的水壶吗?为什么要做成这种形状?通过对人头壶的观察,会发现,壶身部分像一个怀孕了的肚子,并且人头部分的'嘴巴,眼睛都有开口。不敢想象这样一个水壶怎么用来倒水,所以虽然人头壶的背后有注水孔,但它的用途远不只是用来装水。至于它是用来干嘛的,那要问制造它的先人了,但远隔6000年,我们只能通过对细节的观察来揭开谜底。当然,我一个外行是一窍不通的。

  凝望着这个昂着头的人头壶,凝望着这一片天空,我充满好奇,未来是什么样的?宇宙的外面是什么样的?浩瀚星空,究竟隐藏着多少秘密?也许,新石器时代的人们也曾抬头望天,思考着一些不解的问题。

  可能有些人觉得这些人面器具外形丑陋,但我觉得这是史前文明的美。如果国宝会说话,你想对它说什么?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10

  今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看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集。或许是天定的一样,我遇见了它。开始思考仰望的意义。

  人头壶,一件稀世国宝。它是在6000至6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时被制造出来的。它的头微微仰起,好像在仰望着什么?是星空,还是其他的。它的制作者早已不知魂归何处,可它却保留下来。于今,依旧很清晰。它的嘴巴微微上翘,好像在笑。古代文化大多数从人像文化后开始快速发展的,那么它到底想表达什么呢?这壶好像是一个很巧妙的陶器,既有女性美,也有童年的美,它好像是一个盛满感情的'东西,有欢乐,有哀伤。先人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它的头微微仰起,仰望的如果是星空,那我们人类就该是世间万物中渺小的,不起眼的;如果是山,那我们人类就该是渺小,那海呢?

  既然在仰望,那它会想些什么呢?是感叹我们的独一无二,还是渺小伟大,与万物相融相合,还是其他的呢?

  它在仰望一件东西,它以后还会仰望着,但是一定是比它高的吗?显然不是,你想,即使它比我们小,但只要精神伟大,内涵丰富,那又算的了什么。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11

  我看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的第一集。讲的是人头壶,我觉得非常有趣,国宝都会说话了,那岂不是都成精了?

  人头壶出士于陕西省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收藏在西安半坡博物馆。它是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距离现在约有6000年时间。我看到这里时一下子就惊叹了,这个国宝真的成精了,居然离现在有那么多年了!

  如何让国宝活起来,《如果国宝会说话》可以做为“知乎大神”来回答这个问题,它没有明亮的舞台、绚丽的灯光舞美,有的只是聚焦在灯光下的国宝本身,在这里,文物是独一无二的主角,360度无死角的呈现只为彰显自己的.文化内涵。

  人头壶是红陶质地,被推测是用来盛放液体的。它的整体造型像一个葫芦,正面雕刻出了人脸,背面有有一节凸出的管道用于注水。倾斜瓶身,液体会通过眼睛和嘴巴流出来。我觉得她真是太厉害了吧。怪不得叫人头壶呢!

  “叮,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这句经典的开场语就来自于爆款综艺《如果国宝会说话》,《如果国宝会说话》是央视推出的微纪录片,利用5分钟时间就带领观众穿越了上千年的时光。

  人头壶于1953年发现于陕西省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人头与壶浑然一体,眉目清秀,鼻梁修长,双目上视,嘴唇上翘,发型以扁平锥刺纹表示,刻画出一个鲜活真实的仰韶文化时期人类面容,人头与壶身结合酷似一个孕妇,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对女性和人类繁衍的重视。

  我觉得《如果国宝会说话》,这个节目特别新颖,它会把未知的跟国宝一起结合起来。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12

  现在众多历史类纪录片都在强调“年轻化表达”,其中的“年轻化”究竟是什么?面对这一议题,《如果国宝会说话》给出的答案是“让文物自我讲述”。《如果国宝会说话》中,文物或历史人物使用第一人称进行历史讲述,沉浸式打造“有温度”的对话感。

  在《瑞鹤图》一集中,开篇一句“政和壬辰年,我已在位壹拾贰年”立刻有种在现场聆听画者宋徽宗赵佶本人的讲述的画面感。同时,《瑞鹤图》一集运用动画技术让图上的仙鹤飞起来,观众仿佛置身于政和二年的汴京,亲眼看到了群鹤飞舞的场面,深刻地感受到这幅画作的亮点和所深藏的历史文化底蕴。不同于传统历史纪录片的宏大叙事,这样生动的讲述和呈现方式使得纪录片不仅好看,而且好玩。

  令人惊喜的是,《如果国宝会说话》不仅描述文物的故事,更记录古人的心路历程。在深阔的时间与空间坐标系里,观众得以窥见古人未竟的故事旅程,极大地消弭了文物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如《黄州寒食帖》这一文物背后,是苏轼因贬谪黄州后政治理想的幻灭。“皇帝远在九重,祖坟遥隔万里,想效仿阮籍作穷途之哭,但心已如死灰,再吹不起。”寥寥几句,不仅介绍了文物来历和文化脉络,更让观众与千年前的苏轼达成了心灵的共振。

  用“轻松”对抗“沉重”,《如果国宝会说话》构建出了一套年轻的话语体系,以微观叙事承载宏大主题,连接历史与现在。文物成为历史的承载者、见证者进行“自我讲述”,以“朋友的身份”与观众平等交流分享,这种别有风味的自我讲述,真正让文物“活”了起来,消除了国宝陌生感的同时,让观众有强烈的参与感和情感共鸣。

  立体化叙事和技术共同发力,实现中华文明“微解读”

  《如果国宝会说话》不用全知视角去讲历史,而是让文物置身于历史和文明的场景中,立体地向观众展现文物背后深邃的历史命题。同时,通过结合现代叙述方式和技术来有力度地展现文物本身的张力。历史“冷知识”以故事化的形式,自然而巧妙地融入解说表述与影像叙事中,既将文物的历史文化脉络精准梳理到位,又将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方面,纪实与写意并存,以“故事化”开辟叙事新风格。《如果国宝会说话》跳出了以往千篇一律的文物模式,把文物放置在极具故事性的场景中描摹,力图还原文物的本初模样。在讲述“泉州湾后渚港宋代海船”时,以晋江布袋木偶戏的方式讲述了一场“福船回家”的故事,生动还原宋元时期从外洋返航的种种困难,展现了我国如水密隔舱等先进的造船技术,同时也让古老的器物在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中焕发全新的光辉,给整个叙事增添了一份情感的厚度。

  另一方面,《如果国宝会说话》借助多媒体融合与现代技术的加持,全方位展现了文物的细节特征,将国宝的“静”转化为鲜活的“动”,赋予其重返光彩的生命力。比如,在《朝元图》的展示中,采用高清电子扫描技术还原文物色彩,以“满墙风动”为切入点,体现了中国绘画以线造型、衣袂飘飘的独特艺术魅力。从收藏到展示,从展示到让文物说话,国宝之重与技巧之轻在作品中完美邂逅,让沉重的文物拥有了飞翔的翅膀,国宝也“近”了起来。观众不禁感慨:“这才是揭秘国宝的正确姿势。”

  打造共享意义的空间,激活文化记忆共鸣

  中华传统文化从历史中走来,作为其载体的文物投射出古人的精湛智慧与人生哲学。跟随《如果国宝会说话》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众多关于理想、信念、情怀的价值叙事。无论古人用天球仪向星空“问好”的科学探索精神,还是苏轼在困顿人生中无限飞扬的乐观主义,都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从国宝看文脉、思英魂,这些蕴藏在文物身上的文化内核,以“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影响着观众的文化记忆建构。

  《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文物的自述来唤醒根植于观众内心的文化记忆,让观众通过纪录片所讲述的一个个鲜活文物,感受其承载的文明与历史,在激活文化记忆时也在无形中建构观众的身份认同。《如果国宝会说话》不仅赋予了我们在历史长河中建立起来的文化认同,还增强了我们根植于优秀历史传统中的文化自信。

  聆听国宝的话语,听见的是故事,坚定的是文化自信。从这一角度看,《如果国宝会说话》既是在记录和传承,也是在观照当下时代、讲述文化自信、传播中国声音。在纪录片里,观众发现中华文化包容博大、超越创新的精神特质,建立自身的文化自信。或许,这样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作品正是通往观众内心的“一把钥匙”。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13

  《如果国宝会说话》“跨年特别呈现”精选了宋、元、明、清时代的九件国宝级文物,涵盖书画、元青花、金丝工艺、木工榫卯、瓷器、福船等工艺,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如果说传播优秀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纪录片的核心任务,那么“跨年特别呈现”在聚焦人类情感、弘扬人类共同价值上做出了更多探索。

  瑞鹤图、寒食帖承载了人生命运无常、悲欢交织主题;福船、万历金冠诉说了平安幸福、吉祥如意的心愿;水月观音、朝元图凝聚了天地轮回、万物生息的道理;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寄托了人类和平、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

  正如主创所说,“作为一部讲述文物的.纪录片,我们的指向并未停留在物,而是也指向时代、指向人。”

  这些内容与主题超越了时空,连接古今、贯穿东西,是世人之所感、所想、所愿,亦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

  灿烂中国,物华天宝;溯古述今,连贯东西。

  泱泱华夏,生生不息;四海之内,命运共同。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14

  中华文明从来不存在于想象中,它存在于浩如烟海的典籍史册、瑰丽灿烂的诗词曲赋,存在于数量庞大的文物、优美绝伦的建筑,存在于这片广袤土地上,历代人们留下的难以计数的卓越创造中。一直到今天,这样的创造每天都在发生。

  中华文明也存在于想象中。无数惊心的故事、动人的传说、绚烂的文字、美丽的图景,都散发着非凡的想象力。这些想象力,许多都凝固成了文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成为时间的珍宝、文明的礼物留存给了我们。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一件件文物产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最早作为“鉴”的“镜”,在中国文化中有深沉的含义:它可以正衣冠、明得失、知兴替。

  镜本身是观照自身的介质,也可以看成是通向另一时空的入口。通过观照文物的本来面目,我们可以解读它的.由来,通向文物曾经诞生、以及经历过的时空:无论是田园牧歌,还是战火乱离;无论是万里丝路,还是一隅书斋。三星堆青铜立像见证了一次盛大的典礼,青州龙兴寺佛造像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宗教运动,唐代仕女俑曾在一个明媚的午后慵懒梳妆,青花釉里红盖罐把来自远方异域的矿石绽放成中华光芒。它的丰盈、沧桑、质朴、飞扬,每一个独特的品格都标记着它们在文明时空中的印迹,向我们传递着中华文明的信息。

  作为影像记录和传达者,面对这些文物时,我们常常感受到难以言说的美,感受到难以言说的幸福。这些文物,它们的质地、造型、线条、色彩是重要的,因为这些要素,不仅构成了文物,也与我们的影像记录方式有关。但也是不重要的。

  因为这些形态,和这些形态构成的形象、知识、经验、态度、明丽和淡雅、开怀与忧伤,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铸入中国人的骨髓——他们,就是我们。

  我们希望,以有温度的专业、有态度的知识、有情感的信息、有意思的叙事,回望、重建这些文物的影像,重新传递给中国人。我们在今天的文明时空中,深深感受到浩瀚中国,物华天宝;泱泱华夏,生生不息!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15

  几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

  “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伴着空灵悠远的背景音乐,一件件国宝映入眼帘,仿佛历史的帷幕徐徐拉开,即将上演一场回溯历史的话剧。

  那是来自唐朝的色彩。佛陀赫然出现在楼群中央,垂暮端坐,这就是敦煌经变画。台阶笔直,就似摆在眼前,仿佛凡尘里的人只需沿着阶梯向前一步,便可登入极乐世界。雕栏玉砌,花叶生辉,禽鸟聚集,远望伞盖,近察香炉,都是宫廷才能制造的珍宝。伎乐队伍左右成群,足踩圆毯,蹁跹起舞,佛经中的奇幻世界在画工的笔下变成了现实。迷人的乐土,越来越像对长安奇景的记忆。视线焦点回到近处,仿佛眨眼间,天女举臂点亮灯树,一时间,暮色中火光璀璨。这不正是长安上元灯会的盛况吗?即使是长安,一年中的'大多数夜晚都恪守宵禁制度唯有上元时节,这座梦幻之都拥有十二个时辰的光明,白夜如昼,华服琳琅。面具各异的人群追逐着流动的光影,像海中鱼龙般徜徉在无极的快乐中。俗世生活的斑斓与信仰世界的叠加生成极乐幻境。这富丽堂皇、栩栩如生的壁画,却是我们回访故国的大门。这是唐人的想象,也是我们想象中的唐。

  后人通过出土的文物、发现的遗址等,在脑海中绘制一幅古代的世俗生活图,我们对古人的生活无比好奇,遂以古人遗物为纽带,希望连接古今。但无论如何模仿、修复,却再也回不到最初的模样。想象只能是想象,历史只能惊人相似,却无法重演。就像素纱单衣,今人无论如何也制作不出那般轻薄丝滑的质感,即使我们有了先进的制丝机器。古人的智慧令我们叹服,在工具匮乏的时代,他们仅靠一双手就创造出衣食住行所需,原始却实用。揆诸当下,经济向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前景广阔,却仍无法复制某些古物,所以人类社会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值得我们深思。

  这部纪录片,使我深深体味到历史的厚重感以及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世纪坛序中言:“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为我无双。”我们要保持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史为鉴,方能复兴中华。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16

  相对于常规纪录片的“长时单片”而言,《如果国宝会说话》把整个节目划分为100集,分四季播出,同时将每集时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呈现为一种化整为零的小体积形式。当然该形式也并非独创,早在2012年的《故宫100》就以每集6分钟的时长,来讲述故宫100个空间的故事。从传播角度看,一方面,这种短小精悍的小体积形式,更符合当下网络上视频传播的要求,拓宽了传播渠道;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下大众碎片化的信息接受习惯,在闲暇时间,只需5分钟,就可以了解一件国宝信息。

  虽然体积小,但它的文化意义丝毫没有折损。《如果国宝会说话》以每集5分钟的时间向大众讲述一件国宝主角的故事,出现的国宝都是精品,没有一个多余镜头,每一句解说都经过细心打磨。在有限的.5分钟里,有机地组合了一件国宝主角所延伸出来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积小,传播内容却不少,受众从每一集当中都可以见微知著。如在《阿斯塔那伏羲女娲图》一集中,节目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伏羲女娲图所象征的阴阳相对、生生不息的涵义。纵使历史长河奔涌不息,但最朴素的观念道理从未改变,深深保存在我们的文化记忆里。

  而在手法上,节目改变了以往以人为主角,借人讲述或记录的方式,改为由国宝自身作为主角,并始终处于纪录片的中心位置,使观众的焦点都在国宝身上,全身心地接收传统文化的信息。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很大创新,将网络流行的表达方式与主角国宝完美结合,一件件国宝在镜头下变得鲜活有灵魂,极具二次元的特征,迎合了时下年轻人的喜好。例如在《唐代仕女俑》一集中,专门代入观众的视角,解说词道,“作为一个每天都在努力减肥的胖妹,我曾梦想生活在大唐,但后来才知道:初唐不胖,晚唐臃肿,即使盛唐也不都是以胖为美,你身边同样有苗条的闺蜜。只是那时自信,那时自在,那时是以想胖就胖的自由为美。”这恰恰符合了当下年轻人追求的生活态度。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17

  第一次看大型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就被开篇的洛神赋图给震撼了。原本以为只有文字才能穿越古今,没想到画作艺术的魅力也一样可以。

  这卷洛神赋图原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朝摹临,它的一笔一墨无不描绘得栩栩如生。

  作为十大中国传世名画之一,在艺术的渲染之下,画中的洛神似乎有了一丝丝灵动。特别是纪录片里抑扬顿挫的讲解,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楚楚动人的'洛神,她那娇羞的脸庞,以及飘动着的长发,不禁让人心生情愫。

  难怪对岸的曹植会被眼前的洛神给深深迷住,正如他所形容,“偏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又如云笼月,雪回风般朦胧”。

  这也就有了后来他与洛神的凄婉的爱情故事。而这部画作正是还原了曹植所写的《洛神赋》。

  如果没有唯美文字的解读,或许这卷洛神赋图只能静静地观赏。但因为有了这部大型纪录片独特的解读方式,让这幅佳作名画生动活现起来了。

  随着画卷的一点点展开,我们似乎看到了那站在岸边的曹植,他的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对曹植的倾慕之情。

  初见之后,虽与洛神有盟誓,但因人神殊途,曹植却陷入犹豫与狐疑。最终不奈缠绵悱恻的洛神,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而曹植逆流而上却追索不得,最后只能踏上归途。

  看到这里,既为曹植与洛神的凄婉爱情叹息,不禁又感叹文字与画作艺术的魅力。

  如果说国宝也能说话,或许我们能够理解到更多画作背后的奥秘!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18

  《如果国宝会说话》从远古而来,走过龙飞凤舞,穿越彩陶青铜,终于来到魏晋隋唐。笔墨纸砚都已备好,书圣王羲之酒至微醺,提笔写下《兰亭序》;诗仙李白酣畅淋漓,开口咏出《将进酒》。

  那是一个美学觉醒的时刻,一个文化融合的时代,飞天从恒河飘过黄河,回翔在敦煌壁画里;海伦踩着丝绸之路从爱琴海走进中国,栖息在一只鎏金银壶上;阿罗本从波斯来到长安,留下一座《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中华文明敞开胸襟,包容世界,渲染出缤纷的色彩,咏唱着自由的歌吟。

  这部25集短片组成的系列纪录片,每集只有区区5分钟,却像一首首唐诗绝句,言有尽而意无穷,风云变幻,气象万千。

  或许受了李白天马行空的才华感染,《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以轻灵的想象激活沉睡的文物,宛如画家张僧繇墨笔一点墙上的龙便腾空飞舞:《兰亭序》是王羲之的内心独白,竹影摇曳,落笔潇洒,仿佛重回当年流水曲觞的雅集;《银鎏金龟负“论语玉烛”酒筹筒》依托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以李白、岑夫子、丹丘生三人饮酒的独幕剧方式描绘唐代酒筹;《水晶缀十字铁刀》是汉刀与唐刀的跨时空对话;《阿斯塔那俑与文书》是一场重回历史现场的舞台剧,唐代高昌郭录事审理了曹二郎和李三之间的`一桩经济纠纷案,以此讲述出土文书《唐西州高昌县上安西都护府牒稿为录上讯问曹禄山诉李绍谨两造辩辞事》;《唐代仕女俑》以今日胖妹的口吻给大唐女佣写信,描述了一个胖妹的春天,一个“以想胖就胖的自由为美”的时代;《立狮宝花纹锦》干脆放弃所有旁白独白对白,直接用电脑编程的方式展示唐代图案,辅以字幕说明;《敦煌经变画》从天国想到唐都长安,直接切入火箭腾空、灯火辉煌的现代场景……久违了,任才使气的创作!久违了,天马行空的想象!

  对于编导团队来说,要在短小的篇幅里勾勒中华文明的精神肖像,这是一份艰巨的考验。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史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怎样讲述魏晋风度?纪录片选择了曹植、王羲之和竹林七贤,准确诠释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

  《洛神赋》情调哀怨,文采飞扬,曹植以此抒发抑郁之情。而《洛神赋图》据传为画家顾恺之所作。影片追源溯流,从《诗经·蒹葭》找到洛神的原型——那个可望而不可即的伊人,“洛神带着对美的无限向往,却永不可得的缺憾,奠定了东方审美的底色”。

  而竹林七贤早已沉淀为中国文化里一声高贵的绝响,“嵇康轻叹,《广陵散》于今绝矣,40而终。

  阮籍独自驾车,行到路尽头,嚎啕大哭,后折返”。率情任性,高标独立。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19

  舟楫随意地横卧船尾,乘船二人或坐或卧,任舟随波。位于船头三人正是苏轼及两位好友——黄庭坚和佛印,并怡然自乐。这便是大苏泛赤壁的掌故,被细致而完整地雕刻在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之上。

  这件精妙绝伦的核舟出自明代手艺人王毅之手。启可观栏的窗,舒展开来的卷,历历可数的珠,到衣褶之下隐约相比的膝,无不体现手艺人的高超技艺。窗两侧的'刻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取自苏轼《后赤壁赋》《赤壁赋》。寥寥文字,令人仿佛真的立于当年苏轼乘坐的游船上,一咏三叹。

  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政治失意的他常常寄情于相传是三国时期赤壁古战场的赤壁矶,派遣苦闷。在船头约友人游水,共赏书画长卷,畅意聊天,是苏轼雅致的体现;在船尾,沏茶与啸呼的舟子,横卧的舟楫,仿佛真能听到的水壶声,是照应“泛赤壁”的主题。

  核舟早已不在,而文化艺术永存。核舟成就了《核舟记》,也是《核舟记》成就了核舟。如果不是魏学洢在《核舟记》中入微的描写,这只凝聚精湛手艺与巧妙构思的艺术品也许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核舟记》让它闻名遐迩,以另一种形式留存下来,让几百年后的我们对这颗小小的核舟有着无限的遐想……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20

  在这个寒假我观看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的纪录片。

  我本身是一个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特别感兴趣的人,对于中原王朝的那种神秘优雅大气的文化痴迷至斯。

  秦朝的神秘,汉朝的博大,隋朝的坚忍,唐朝的开放,宋朝的繁荣,明朝的正直。

  这些一个又一个的王朝改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中国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随着历史岁月漫长的变迁,最完整也是唯一保留下来的文化的只有华夏文明。

  让我最骄傲的是几千年以后我们依然可以毫不费力的读出几千年以前那些文学大家,历史的撰写者的思想和当时的盛况。

  曲水流畅,制酒投壶,那些古时候的盛况仿佛在我们眼前浮现一样。

  这个寒假我去了故宫博物院,亲眼看到了“紫禁城里过大年”文物展览。故宫提取了一万余件文物来举办这个展览,身临其境之后就会发现我仿佛穿过了三百年,站在了那时候的故宫亲眼观看那个时候的春节,那个时候乾清宫门前的天灯,高大雄伟色彩鲜艳,那个时候每一个宫门上的年画,穿越时候站在我眼前,那种感觉让我很自豪,我是一个中国人。

  我爱了我的祖国二十年,她教给我的不是资本之上的经济主义,而是用古老的尘封的历史教给我一个人的血和肉,一个人内心的温度,一个人的.胸怀天下。

  她用商鞅方升教给我一升量天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思想。至今我都无比感激秦皇统一天下度量衡的举动,祖龙皇帝的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以震九州龙脉,卫我大秦,护我社稷。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万世之基!朕亡,亦将化身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为证,天地共鉴,仙魔鬼神共听之!

  嬴政的霸气,是定鼎天下,一扫六合,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的气概!

  她用五星出东方锦护膊告诉我汉朝时候提花机的智慧,和我所学的专业还有一些联系呢,制造提花机的中心思想是在汉朝时候的一台二进制提取信息的机器,每踩动一次,就是一绺线在机器上的一次运作。这种智慧出现在公元前,那个在西方国家还处在充满斗争的古罗马时期,这就让我对中国人的智慧叹为观止,华夏文化历来经久不息的原因也有此处。

  她用霍去病墓石雕告诉我少年封侯,马踏龙雀的英雄气概。那个永远以二十四岁的样子留在历史的漫漫长河里英姿勃发的冠军侯,教给我的是对国家不灭的信仰,对国家向往的忠诚,和少年人的一腔英勇,那些只属于少年人的英雄气概,只有他才有的少年气。霍去病的封狼居胥仿佛让我回到那个大汉国富民强的时代,仿佛让我看到那个少年骑在马上,挥斥方遒,挥动着长矛的身影,脸上写满了坚毅,写满了对未来的向往。

  这个假期我从纪录片里学到的不仅仅有古代的历史文化,更有华夏文明传承不衰的秘密。

  谢谢每一个国宝教给我的思想,教给我的温度,教给我的少年气。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21

  “叮!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这是近期大热的电视节目《如果国国宝会说话》的开场白。这部由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制作的百集纪录片,每集重点讲述一件文武。不同于博物馆的平面展示,这档节目深入挖掘蕴藏在文武背后的深邃历史与精彩故事,用既专业严肃又不是活泼的解说词将一个个“大国重器”浓缩在五分钟的视频里。

  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很难有人可以坐在电视机前静下心来看较长的纪录片。5分钟一集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就像打开了一条细细的门缝,让人能通过活泼生动的`电视语言,利用哪怕乘公交车、坐地铁的闲暇片刻来一览文物的精彩,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创造。可谓是“是充电五分钟,穿越8000年”。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22

  第一集;鹰顶金冠饰:你好,我的对手

  鹰顶金冠饰,展现了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民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它,代表着草原的荣光。

  一直处于守势的农耕文明到秦汉终于建立起统一的帝国,也由此以举国之力祭出终极防守大法——长城,不仅是守卫边疆的堡垒,当西汉国力强盛的时候,这里又成为反击匈奴的前哨。但连绵的长城真的可以阻断人们的交往吗?游牧民族喜爱中原的丝绸和粮食,而中原的人们需要金属和牲畜。长城两侧且战且和,直到东汉南匈奴入塞,多年的对手终合为一家。

  正是从战国时代开始,在与一个又一个对手的对峙和融合中,在经历一次又一次蜕变之后,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力逐渐被唤醒。因为对手,我们审视自己;因为对手,我们了解自己;因为对手,我们变成更强大的自己。

  第二集;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战国春秋

  春秋战国,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思想飞扬的年代。几百年间,群雄并起,战乱频繁。而这之前的西周一直处于礼乐文明的社会中。

  战争时,弓箭是杀伤敌人的武器;和平时,则是社交生活的用具。早在周代,射箭便是贵族必须掌握的基础教育六艺之一,射礼则是重要的社交礼仪。

  中国是丝的故乡,采桑也进入了礼制,演化为后来的亲蚕礼。此刻壶中一滴酒也没有,却盛满了一个令人迷醉的时代。征战的厮杀与欢宴的音乐都隐匿不见,桑叶还在无声地生长,两千年的时光是一片沧海,壶身上的桑田茂密如初。

  第三集;曾侯乙编钟:中国之声

  曾侯乙墓发掘于1978年,墓主人名“乙”,是战国时代曾国国君,曾国也就是史书上所记载的“随国”,在今天的湖北省随州市范围内。

  第四集;木雕双头镇墓兽:天地一角

  楚,意为树丛、荆棘,楚人生活在沼泽地区,他们制作的艺术品带来浓厚的自然气息,像风,像鸟,像云,没有固定的形态,是中国人血液中最自由的部分。如今楚人的形象,定格在一张窄窄的木片,定格在天地之间的角落。

  在古典时代,一个地区的气候往往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所以我们才可以在楚人的艺术中看到丰富的自然形象。一呼一吸间,镇墓兽已存在两千年,以木头和动物的角质对抗时间的销蚀,依然完好,与天空并肩,与星辰同行。

  第五集;人物御龙帛图:天上见

  死生为昼夜。生死非人力可逆转,可他们又如春来秋往,昼夜更替,这是大自然冥冥之中的暗示。楚人对生命奥秘的探寻,幻化在烂漫的图景中,让那时的人们面对死亡时不再恐惧,因为他们相信,死亡是为人之路的终结,却是成仙之旅的开端。事死如事生,这样的生死观影响了中国的后世千年。生而为人,死后成仙,这才是完整的生命记忆。而生死之间,应御龙而行。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23

  《如果国宝会说话》“跨年特别呈现”沿袭了“国宝”系列的制作脉络,精选了宋、元、明、清时代的九件国宝级文物,呈现文物工艺、传递历史密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略带灵动俏皮的风格叩开了每一个荧屏背后观众的心房。《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影像的叙事艺术。

  其借“国宝”之口讲述,在虚实之间穿梭,突破了历史纪录片枯燥、沉闷的窠臼,这次也不例外。

  叙事视点在主、客观之间跳跃,叙述者在全知与角色间切换,第一、第二、第三人称自如跳转,即便是纪录片中的“我”也有不同身份:

  它时而是国宝本身;时而是构成的材料;时而又是和文物紧密联系的历史中人……

  这些赋予了纪录片灵动的气质。

  解说不仅明确了叙述角色,更以对偶、押韵、回环等方式,展现了语言的韵律。

  “我,苏麻离青……”不仅是对人称的.明确指示,更以此句作为开端,实现段落间的对偶;又如“一朵莲瓣的绽放,一束卷草的纠葛”、“青花,世界的花花,花花的世界”; 以及“我们的双手除了用来拒绝,还可以拥抱;我们的手指除了用来指责,还可以写诗”等随处可见的修辞手法。

  影像也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这样的风格——多样的实拍方案、多层的影像叠加、时隐时现的数字技术等开拓了记录的维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如果国宝会说话》“跨年特别呈现”中,数字技术没有固守一种方案,反而以多样的手法满足了影像叙事的不同需要。

  如《黄花梨夹头榫画案》中,它是朴素的、阐释夹头榫原理的三维动画;《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中又是鲜活的、破次元的二维“小可爱”;《金丝翼善冠》中却是用数字技术还原出来的与金丝翼善冠丝线难分真假的汉字,完美阐释了“低调的奢华”……

  这部纪录片灵活的样式不仅与内容主题相得益彰,更令观者得到美的享受。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24

  近年来,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角度,一直是困扰学界和业界的热点问题。系列短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找到了中国故事中,一个先天具有普适性话题优势的叙述主体——国宝,让这些曾经高不可攀的“老祖宗”,成为平易近人的“宝贝儿”,纷纷化身近邻密友,你言我语,你唱我合,讲述着那些从未被仔细聆听过的故事。

  融媒体创作手法的美学创新。

  影片采用1集5分钟的时长设置,这是主流电视在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命题时,对新媒体传播规律的一次主动性适应,大道至简,举重若轻。

  一站地铁的乘坐时间,即可在咫尺屏幕中,感受曾居殿堂之远的'厚重国宝。在视听语言方面,影片也进行了多种修辞创新,彰显了传统电视语言面对融媒体环境时的变革决心。它主要体现在科技感和人文感并重的视听包装手段上,将国宝之“静”化为鲜活的“动”。

  首先,是静态文物的动感化。

  匠心独具又繁杂浩大的后期技术,使一幅幅古画变身为“定格动画”。敦煌飞天的舞姿、随唐祖开疆拓土的奔腾骏马、“对偶神”伏羲和女娲,所有曾需“脑补”的对象,都真正实现了“跃然纸上”的字面意义。

  在雕塑类文物中,影片通过动画手段,为国宝赋予了丰富的表情与形体动作。仕女俑点绛唇、搽脂粉,彩绘舞女俑甩起飘逸衣袂,迈出妙曼身段,三彩载乐骆驼俑上,乐师们琴瑟和鸣,十二生肖俑中“未”之神的怒目圆睁……这些处理方式,不仅让国宝产生了鲜活的“拟态”效应,也能帮助观众达成对文物细节与个体特征的深层记忆。

  其次,是观看角度的动态化。

  在传统博物馆观赏环境中,观众哪怕迈开双腿,也只能隔着玻璃远观文物的全景。但借助高清运动摄影的生动气质,影片在电视中打造了一个纤毫毕现的“细节”博物馆。

  与传统博物馆网站那些基于静态图片的3D建模影像相比,影片对文物局部和美学元素进行了分拆,使节目能更好地多方位展示文物的细节局部,这种“拟境”效应,也有助于观众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构成方法。

  再次,是视听语言的动跃化。

  多集影片针对拆分后的文物构成元素,建立了颇具现代性影像特征的视听传达方式。如《立狮宝花纹锦》中基于当代平面设计构成的版式布局、二进制数字和图案的像素化处理,《阿斯塔纳佣与文书》中高昌集市上的吃瓜群众,《敦煌经变画》中勾连当代的资料影像等,均亲切地贴合了当代观众的欣赏习惯。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25

  《如果国宝会说话》从远古而来,走过龙飞凤舞,穿越彩陶青铜,终于来到魏晋隋唐。笔墨纸砚都已备好,书圣王羲之酒至微醺,提笔写下《兰亭序》;诗仙李白酣畅淋漓,开口咏出《将进酒》。

  那是一个美学觉醒的时刻,一个文化融合的时代,飞天从恒河飘过黄河,回翔在敦煌壁画里;海伦踩着丝绸之路从爱琴海走进中国,栖息在一只鎏金银壶上;阿罗本从波斯来到长安,留下一座《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中华文明敞开胸襟,包容世界,渲染出缤纷的.色彩,咏唱着自由的歌吟。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篇26

  第二季时间跨度是战国秦汉。这是中国历史上由分裂的诸侯国走向大统一的时代。秦汉时代开创的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范式,以及创制的政治制度和形成的国家观念,奠定了后来两千多年的基础。这一时期的物质与文化成就,均达到了古代史上的第一座高峰。其所创造的时代风貌和人文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代表之一。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史上至为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文明史上的“轴心时代”。这个时代创造的文物,其类型之多、工艺之高、形态之美,超越了后世想象。秦汉紧连战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许多制度得以创制并固定。从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就成为中国历史和中国人的底层基因。秦代虽短,但以其超越时代的行动力,创造了一系列前无古人的制度与体系。秦代留下的器物,兵马俑及车马器、秦简等,无不令后世仰望。汉承秦制,其雄放昂扬的时代面貌、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为历史强音。两汉总体安定的社会环境下,生产力水平很快达到了古代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表现在器物上,就是天马行空的想像力、汪洋恣肆的.创造力、大气磅礴的行动力,并且精巧的结构与流畅的线条能够并存。

  这个极精彩的大时代,以超越想象的创造力,留给我们超越想象的文物。制片方以有温度的专业、有态度的知识、有情感的信息、有意思的叙事,回望、重建这些文物的影像,让丰富多样、光华灿烂的战国秦汉文物,穿透历史,在今天熠熠生辉。

  片子的技术与形式,以及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在国内纪录片界,应该是前所未有的探索。目前看,应该达到了“超越想象”的目标。期待后续,也期待中国纪录片能够超越观众想象,越来越好。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相关文章:

国宝熊猫作文03-05

可爱的国宝作文06-11

如果如果造句03-22

国宝大熊猫02-18

国宝大熊猫作文02-15

如果的作文04-05

关于说话的说说04-04

《大自然在说话》观后感06-23

关于国宝熊猫作文四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