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观后感>《攀登者》观后感精彩
《攀登者》观后感精彩
更新时间:2024-01-05 07:19:29
  • 相关推荐
《攀登者》观后感精彩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透过观影,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深刻的感悟。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攀登者》观后感精彩,欢迎大家分享。

  作为一个户外徒步爱好者,《攀登者》这部以中国首次登顶珠峰为原型的电影,我是期待的。

  《攀登者》作为一部商业片来说,已经很好了。起码让我们想起曾经真实发生的那些感动的人和事。尽管感情戏是个败笔,尽管登山不专业,尽管动作戏很夸张,它仍让我感受到了那种情怀,让我热泪滚滚。

  它拍出了那个特殊年代的攀登精神,在祖国的荣誉面前,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为了捍卫祖国的荣誉,付出生命在所不惜的精神。

  正是那种为了祖国,无畏的攀登精神让我动容,真实的攀登者的事迹被写进了学生的一篇课文,通过电影无疑能获得更直观的感受。个人觉得电影中加入的感情戏属于画蛇添足的败笔,虽然演员的演技都很棒,却弱化了这种无惧生死的为祖国而攀登的精神。

  所以,特意在网上查找这些资料,记录如下。

  1960年,中国登山队从西藏一侧的北坡攀登珠峰,这是中国第一次攀登珠峰。这里需要记住五个人:许竞、王富洲、屈银华、贡布、刘连满。

  1960年5月24日,组长许竞因在前方开路体力消耗过大,在来到海拔8000多米的突击营地后,已无法继续攀登,其余四人则继续冲顶。

  在珠峰北坡最后的屏障—第二台阶,要攀登一个80多度的垂直岩壁,他们尝试多次都无法前进,消防员出身的刘连满想到了搭人梯的办法,他主动蹲下当“人梯”,让队友踩着自己的肩膀攀登。在海拔8000米之上,他用身体撑起队友,屈银华为了不让自己带有冰爪的登山靴扎伤队友,毅然决然地脱下冰爪,只穿着袜子踩在刘连满的肩上,用人力在岩壁上打进钢锥。

  艰难的登上第二台阶,刘连满体力严重透支,只得留在海拔8700米处的生命禁区,三位队友继续冲顶。此时的刘连满近乎晕迷,于是他写下了几行字当作遗书。写下“遗书”后,钻进睡袋晕睡过去。

  “王富洲同志,我知道我不行了,我看氧气瓶里还有点氧,给你们3人回来时用吧!也许管用。永别了!你们的同志刘连满”

  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王富洲、屈银华、贡布在夜色中成功顶登。这次登顶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顶。他们下撤时发现刘连满奇迹般的活着,屈银华因冻伤被截去了脚趾和脚跟。遗憾的是这次的登顶却因没能留下影像资料,不能获得国际登山界的承认。

  1961年,《中尼边界条约》正式签署,两国历史上遗留的边界问题得到解决。

  1975年,中国再一次组建登山队,再次向世界证明。1975年5月27日,这一天共有9名登山队员成功从北坡登顶珠峰,其中还有一位女性登山者—潘多。这一次不仅拍下影像,并测量出了珠穆朗玛峰的准确高度8848.13米。

  在这次登顶中,队员们在第二台阶的岩壁上架起了被称为“中国梯”的金属梯,后来,世界各地的许多登山者都通过这座梯子成功登顶。

  这些攀登者,在条件无比艰苦的情况下,拼死也要登顶,他们是为了祖国,为了捍卫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捍卫祖国的尊严。这就是攀登精神。

【《攀登者》观后感精彩】相关文章:

攀登者观后感05-10

《攀登者》观后感05-03

攀登者观后感06-14

攀登者观后感20篇07-19

《攀登者》观后感15篇06-13

《攀登者》观后感(15篇)06-25

攀登者观后感15篇11-04

攀登者观后感(15篇)11-17

攀登者观后感精选15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