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范文>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2-02-25 17:29:35
  • 相关推荐
小学教学论文(精选11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教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教学论文 篇1

  一、教学个性化的专业素养

  (一)包容对待学生的个性化。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宽容的教学态度是务必具备的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应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内情绪感,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法和特点,老师要用宽容、客观的心态去应对,在明确自己肩上教育重任,用心培养国家所需人才的同时,也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的专业、道德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够主动的与学生以朋友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不仅仅能有效地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和陌生感,还能有助于老师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内情绪感和个性特点,从而老师能够更好的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透过针对性的鼓励和引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在小学过程中,老师透过对自己教学方法的不断反省和思考,然后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改善不足,这样才能在开阔教师自身眼界以及知识面的基础上,利用创新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资料,增强课堂教学中的活跃度和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知识面的丰富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加强培养教师的特色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利用简单、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有利于增强对课堂教学的掌控程度,还能使学生都处于整体、统一的管理之下。然而个性化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既需要老师倾注超多的时间和精力,还要老师加深对学生实际状况的理解。但是,因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想法以及个性特点,因此为了更好的施展教学方法以及展开教学活动,老师就务必透过对学生的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在不断的认真观察和创新探索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给与针对性的意见和实用性的指导,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特点的进步和发展。

  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一)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真正处于主体地位是学生自身。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不能只是单纯的、简单的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而是需要透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帮忙学生养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学习方法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中,这样不仅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实际应用潜力,还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而对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养成,老师能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培养,如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惯常使用的学习方法都大不相同。对于课堂教学资料的提前认识和了解,有些学生习惯大声的朗读,有些学生习惯默读全文而还有些学生习惯大致浏览一遍,然后透过将课内、课外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加深对课文资料的了解。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方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透过用心地引导,给与学生参考性的意见和指导方法,从而帮忙学生在加强对自己了解的同时,养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学生个性化的课外积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老师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单一的依靠教材进行教学活动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进步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就要求老师充分地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和例子,透过将课堂理论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对课外知识的认识和积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拓展和延伸学生的知识接触范围,用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仅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用心性,还能促进学生广阔性、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从而丰富学生的课外积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除了要加强对学生课内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个性化课外知识的积累。在日常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因此老师透过对生活实际的灵活、充分运用,不仅仅能够提升语文教学课堂的高效性,还能为学生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潜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应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创新性思维潜力培养,而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潜力是创新性思维潜力养成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透过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而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性的思考习惯,从而使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思维方法。此外,老师也能够利用开放性的思维题目的布置,使学生在独立完成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不仅仅需要老师提升自身个性化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学生构成个性化的学习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师生共同进步、努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个性化特点的培养和发展。

  小学教学论文 篇2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在科学课堂中实施有效的对话教学是当今科学课堂研究的亮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用心互动、共同发展,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对话教学是民主、平等、沟通、合作、以人为目的的教学,以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为方式,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教学生活质量的提升。本文阐述了对话教学的内涵、实施策略和反思。

  关键词:小学科学,互动对话

  一、对话教学的内涵

  “对话教学”的核心是对话。什么是对话,用巴赫金的话说,对话是“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和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当然,那里的对话不是单纯的同意或反对关系,也不是简单的问答,它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透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据此,能够这样理解对话:它是言说者与倾听者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和非语言为中介而进行的话语、情感、思想等方面的一种双向交流行为。对话不仅仅是言说者之间的言语交际,更重要的还有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鸣和经验上的共识。对话与教学是紧密联系的。当对话发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中时,我们称之为“对话教学”,那么“对话教学”的内涵是什么呢?

  1.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出现,我们能够追溯到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和西方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他们将对话广泛地运用在教学当中,但他们运用的对话方式还只是一种很朴素的教学对话,而不能称作为“对话教学”。

  2.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上升为一种教学形态,它有一整套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理论作为支撑。真正的对话教学实质上是将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意识或教学精神。对话教学是“透过对话,在对话中”这种方式来实现它要追求的教学目标,完成自己的使命的。对话教学可能以对话方式的教学呈现,但其他方式只要是在对话的精神支配下使用也属于对话教学。对话教学的具体内涵能够从五个方面去理解: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沟通的、合作的教学;互动的、交往的教学;创造的、生成的教学;以人为目的的教学。因此对话教学,是以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为方式,语言交融,心灵交流,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教学生活质量的提升。学生借助于教师的帮忙,透过对话和学习,自觉主动地改变自身状况,不断得到成长。对话教学意味着师生关系的人性化,是真正好处上的平等与沟通。

  二、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围绕教学资料、透过对话沟通和合作交流,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的教学活动,良好的课堂交流是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传统教学在师生的情感交流、知识传授上是单向的.,而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在师生的情感交流、知识传授上是“沟通性”“互动性”的,是以师生的情感、认知建构为其本质,即对话教学是以交流为基础的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从而到达师生共识、共享、共进。正如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的标识。”可见,对话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民主平等关系中交流,对话者到达视界的融合、精神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有效地实施对话教学,本人认为能够采取以下策略。

  1.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对话”之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在兴趣的影响下,学生用心主动地认识事物,思维活跃,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像力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随之增强。只有高涨的兴趣,才能开启心灵之门,擦亮发现、探究的双眼。语文对话教学强调的是个性化的学习,极力倡导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始终坚持将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活动参与、学习个性、动机与兴趣置于首要地位。教师要用心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对话用心性、主动性,学生、教师、文本(教学信息)之间自由进行交流,他们之中没有权威、主次,只有平等的理解、赏识和领悟。对话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表达欲,课堂上学生种种无比鲜活的话语倾泻而出,他们在对话中发现,在发现中对话,在对话中感悟,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会促使他们不断向自己、向他人、向文本(教学信息)询问“为什么”,教师则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勇于探究、深入发现知识之真、语言之味、生命之美,实现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

  2.创设情境,启动“互动对话”。在“互动对话”的教学中,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的。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以我为中心”的传承式的主角,成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建立者;教师透过创设必须的学习情景(包括实验),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对话欲望,使学生为之用心努力的自主学习,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

  (1)抓住学生学习期盼的心理,创设解决问题的对话情境。对话,既然是一种沟通与交流,那么,我们务必使学生产生沟通与交流的愿望。个性是当学生透过自主探究后,对探究资料已经了解、甚至比较熟悉的状况下,要使学生再次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则是我们深入教学的重要策略。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探究资料,创设引起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欲望,从而吸引学生用心参与对话。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的《热传导》一课时,上课伊始,该教师做了一个烧活鱼的实验,烧瓶内有一条活泼的金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教师用酒精灯给烧瓶上部的水加热,烧瓶上部的水很快就沸腾了,而金鱼却还在水中快活地游动。眼前这奇妙的现象使学生原有认知产生不平衡,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烧瓶里的金鱼为什么没死呢?烧瓶里的水为什么不会传热呢?……此时,学生的情绪处于最兴奋状态,思维也处于最活跃状态,他们的求知欲望被充分地激发了起来。这样,教师透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吸引了学生参与对话,从而产生一种主动、用心探究知识的渴望和行动。

  (2)抓住学生发言中所暴露的问题,创设学生争论的对话情境。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个性是学生在学习的进程中所暴露的问题。我们许多教师很怕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那样会打乱自己的原定教案。而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就应很好把握学习互动中生成的问题,把一个人的问题(当然是关键的、重要的问题)转化成为全体学生的学习资源。比如在《认识茎》的教学中,关于“认识地下茎”的环节,我引导学生根据茎的特征来决定“芋头是根还是茎”。有一名学生认为芋头是茎,理由是芋头上有芽,上面有一圈一圈的节。当他回答后,我请学生评价,有一名学生立刻举手表示反对这种观点。他说:“我认为,芋头是根不是茎,因为我把芋头的皮剥掉一点点,想看看是否有节,结果里面根本就没有节,而是只有一些条纹。”我真没想到他会这样做。

  于是,我没有立刻表态,而是组织学生进行进一步地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来说服学生。最后,透过进一步地交流与互动,学生都认为芋头是茎,刚才那名学生也表示赞同。这就是学生深入对话的成果。我很庆幸抓住了这个问题,使它成为了对话教学的生长点。像这样的对话契机在教学中经常遇到,我们教师务必善于抓住它。

  3.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实践活动,促进“互动对话”。坚持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法则,“教”与“学”双方必然会走向用心的沟通与合作。沟通与合作是对话教学的生态条件。在“教”与“学”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中,对话的精神才得以体现。“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现代教学是合作的艺术,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成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这对话的发生和存在都依靠于情感合作的持续发展。”有沟通和合作,必然会有互动与交往。合作、沟通、互动与交往决不只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对话教学中的存在状态,而且是对话教学的基本手段。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还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必须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要进行真正有效的合作互动沟通,务必运用多种对话的形式。

  4.注重“倾听”,实施有效对话。倾听是一种对话,是一种互动,能够有效对话和互动的教师都是善于倾听者,能够给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带给及时的指导与激励。善于倾听的标志是学生感受到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尊重自己的倾述,对自己充满信任。因此,在观察、探究、质疑、感悟、交流等科学课堂的对话形式中,师生要学会相互倾听。

  有效倾听就应是:第一,让绝大多数学生参与“提问”和对提问的“回应”。否则回答只有少数学生能准确回答,课堂就会转成几个学生的舞台和多数学生的看台,久而久之,多数学生就会因为教师不倾听自己的“发言”感到乏味而拒绝。第二,让学生感到教师在倾听。教师的反馈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或妨害学生的参与。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显示出对学生的关注、欣赏,能够极大地激励学生用心回答问题。教师提问学生的过程就应成为学生相信自己、展现自己、欣赏自己的过程,这是提问方式带来的成就感和成功体验,而这种成就感和成功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应对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应对错误答案时,教师需要“容忍不同”,不要打断学生的回答,就应给予知识上和情感上的鼓励。教师必要时能够“追问”、“补充”和“欣赏”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感到教师一向在关注问题的回答进程。

  此外,学习过程中更需要学生间的相互倾听,它能够帮忙他们学习讨论倾听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阐述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学生在相互倾听中,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能够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养成了发散思维的习惯;由于理解了别人的信息,加上自己的反思,学生各自的想法、思路逐渐明晰化、外显化,能够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深化各自的认识;学生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能够使不同学生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学生完成个体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如此才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开展交流、对话等互动过程”的现代教育理念。

  三、对话教学的反思

  对话教学就像其它的教学模式一样,并不能包治百病。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科学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也存在着一些今后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之处:

  1.对话教学中,知识经验的构建主要是透过讨论、交流、合作、对话的形式,由内而外自主生成的,因此实施对话教学时比较费时,由于课时的限制,课堂上往往只能涉及主要知识点的对话,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课堂知识进行必要的整理和补充,因此如何使学习潜力较弱的学生更有效地巩固和延伸课堂教学,这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2.我在教学中发现,潜力较强、学习较好的学生在对话、交流、合作中总是占有绝对的优势;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质疑与释疑的也常常只是个别学生的行为,更多的学生只是观众,他们没能用心地投入到交流中。因此,如何关注课堂师生对话中的弱势群体,更多地听到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的声音;如何让我们的对话教学有更高的技巧,兼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使他们都能从同一情境中获取知识,生成问题,避免出现强者愈强而弱者愈弱的现象,这是我们教师务必解决的问题。

  3.我在教学实践中还发现:由于对话教学带有相当程度的“生成性”,教师的自身素质会影响到对话教学的质量。对话教学模式下的教师,就应有着超前理念、先进和深厚的理论素养。因此,我今后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巧与驾驭课堂的潜力。

  参考文献

  [1]增田、靳玉乐:《论对话教学的课堂实践形式》[J],《中国教育学刊》2004(8)

  [2]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教育研究2001(3)

  [3]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对话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小学教学论文 篇3

  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能营造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能为教师顺利进行语文教学创造用心的条件,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用心探究知识,获得知识、潜力、情感、思维等不断增益,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见仁见智,不少同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看法。下面是笔者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题研究中获得肤浅的体会。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气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决定着语文教学课堂气氛否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靠铁的纪律和挥动的教鞭“打”出来的,它依靠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依靠于教师主角的转变,依靠于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破除“师道尊严”,变强调学生尊重老师的单向要求为师生互敬的双向统筹,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变传统教学中的专制型或权威型为合作型或伙伴型关系。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努力创设民主气氛,实现民主对话、民主交流,呈现一种协商式、和风细雨式的良好师生关系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学生观,因学行教,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激发学生,以饱满活力感染学生,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重塑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形象。只有改善了语文教学中师生不和谐的关系,才能打开学生情感的阀门,构成良好心理氛围,调动其参与学习活动的用心性,也才能营造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气氛,实现语文教学改革目标。

  二、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用心主动活跃的语文课堂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直接动力。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没有“兴趣”作保障,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决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全方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用心、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才能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参与合作等学习方式的改变。

  (一)以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之火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师的语文感悟,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那就象丰富的矿场中闪烁的颗颗耀眼珍珠,光彩夺目,让人喜爱。教学中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资料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广阔的语文天地。如果每一堂课都精心设计,词句华美,色彩斑斓,妙语如珠,情真意切,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春》的导语:“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想到新的生命,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的喜悦,焕发萌动的,蓬勃生机的老人、小孩、男人、女人们都出来了;有的散步、放风筝、耕种、插秧……好一派春天的新气象……”学生听到这,怎能不心潮澎湃,活力飞扬。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仅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还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资料,抑扬顿挫的.语调,富有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配适宜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有声的语言与无声的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波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性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沟通,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感知”、“求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情景。相反,老师总是总结“一二三”式的方法,学生听得太多,投下去的石头也就不会产生多大的涟漪。其实。转而思考,我们自己读书时,不也对老师讲课的方法感到乏味无趣吗

  (二)、以丰富的想象激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品的好处是读者透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带给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多值得思考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发现、填补、去阐析。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式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缺的、被激活了的思维元素,从而架起一座沟通作者与读者情感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好处到达了个性鲜明的理解,逐步深入,进而尝到成功的快感,内化为自觉地行为。此时被激活的思维填补了一个个“空白”。例如:

  《芦花荡》中,老头子最后将两个女孩送走时他说些什么老子的性格会因这一次失误(女孩受伤),而产生变化吗

  《背影》父亲送走儿子后的情绪怎样他接下来要做的第一件事你能想到吗

  《台阶》,父亲造完台阶后不适应,他后悔了嘛他将会怎样办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与张怀民在庭中散步时,他们交谈的资料是什么

  《蜡烛》一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没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透过她的动作表达出来的,请设想她拿出第二只蜡烛,插在那老地方时的心理活动。

  透过热烈的讨论上述问题,同学们更加深了对课文背景的了解;对课文主旨的认识;对人物性格的准确把握等等。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拓宽了学生想象思维的空间。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在辅助教学的活动中,透过图像、声音、动画、游戏等形式,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感受,对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结合教学资料创设情景,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景的办法,并不仅仅限于用多媒体,还有许多成功方法。总之,透过创设情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兴趣阀门,诱发学习兴趣,促进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如在《芦花荡》一文教学中:

  1.教师播放《小兵张嘎》片尾曲旁白: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插曲是出自哪部电视剧(学生回答)故事中小主人公主要活动的地点在哪里(学生回答)

  配以旁白:白洋淀里淀水浩渺,苇田无边,水道纵横,足有两三千条,极为壮观,是旅游爱好者观光游玩的一大景点。可就在60年前,那里曾是抗战大舞台,演绎过无数个英雄传奇,这天我们就顺着孙犁的《芦花荡》去结识一位老当益壮、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传奇英雄。

  2.呈现课题:《芦花荡》。

  3.播放配乐配画面范读课文等,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感受。

  (四)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以教学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教学资料感兴趣,才能用心参与学习活动,才能营造用心主动的课堂气氛。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如在《芦花荡》一文教学中,在让学生感知课文后,我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在感知课文资料后提问:《芦花荡》中,老头子最后将两个女孩送走时他说些什么老头子的性格会因这一次失误(女孩受伤),而产生变化吗

  然后同学分成四人组,进行合作探究。,在小组探究过程中,兴趣浓厚、气氛活跃。这种教学设计,给了学生选取资料的空间,给学生合作的空间,给了学生发言的空间,因而激发了学生兴趣,不但营造了良好课堂气氛,而且突破了教学难点,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收到了极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师走下神坛,用商量的方式营造语文课堂交际氛围

  (一)改变以往师生问候方式为“闲聊”式

  一堂课的开端就像人们见面一样,是透过相互问候来建立交际情感的过程。传统的上课问候形式是:师:“上课!”班长:“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班长:“坐下!”这种公式化的问候形式显得机械、呆板。长期如此,只会使师生用苍白的、毫无生气的语气应付了事。如果在上课开始时结合学生实际和即将要上课的资料与学生进行适当地即兴地“闲聊”几句,对安定学生情绪,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进入课堂状况会大有好处。

  (二)教师充满殷切期盼的提问方式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之一。如果我们总是用命令式的语气进行生硬的提问(如“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么”),或对学生的提问作出生硬、相暴的回答(如:“不,你错了,正确的答案究竟是什么”),教师就显得缺乏亲和力,学生在情感上就会与教师拉开距离,表现出一味地从众与退缩的状态,他们多半会以模式化或机械化的方式来服从与迎合教师的“指令”或“命令”。在这种课堂氛围下,交际潜力、语文素养是无法构成的,更不用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了。

  因此,教师提出问题时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盼。例如问:“这个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你有什么看法”其声调表情都要像日常问话,而不应是审问。学生回答时,教师可适时运用鼓励性语言(如:“你的回答很漂亮。”“你的答案很有启发性。”)或适时地插话,进行圆场和启发。例如:“你是不是这样的意思”“可不能够从这个方面去理解”教师这样的插话是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减轻被问学生的紧张感。教师提问的技巧在于保证学生能够回答(尽情讲出自己心中所想)并乐于回答。当学生提出问题或发表意见时,教师的应答应根据班级状况、灵活多样、并具有交际表率作用。另外,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或坐或站,教师大可不必统一要求,一切以能让学生放松情绪、消除紧张感为好。

  (三)讲究师生互动的形式

  1.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努力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勇于参与课堂教学,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课堂教学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地发展,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每个教师都应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教导学生:教师不是万能的,教师也会犯错误;在很多方面,同学们并不比老师差。例如在电脑方面,我就要虚心向你们学习。我们师生之间是互教互学的关系,好学生应当敢于质疑。在这种坦率的学习气氛中,教师非但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师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和谐融洽。

  2.充分发挥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智慧潜力的开发和激发。

  教师鼓励学生用心参加课堂讨论,创设让学生有话愿说的情境。对于某一问题,只要能摆出充分证据,完全能够各抒己见、自由发挥。有时学生的讨论超出了教学范围,有时甚至影响了教学进度,也就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哪怕有些看法在教师看来是幼稚的,荒谬的。我们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在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

  1)课堂讨论能使学生逐渐进入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活泼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的智慧潜力、个性特长都能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发挥,让学生乐学。指导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对学生讨论中争议大的问题答疑、解惑,使学生逐步进入善学的境界。

  2)、课堂讨论使学生学会了对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了学生倾听、思考、发言的潜力。

  课堂讨论是理智的思想交流。别人发言时要静听,这是对别人意见的尊重。还要草草地记下他们想要支持或者反对的观点,灵活、敏捷地做出反应。发言者务必合乎逻辑地提出他的看法,并且很好地证明他的看法,这是一个训练口头表达潜力的好机会。对于其他学生而言,这是练习倾听的好机会。讨论时观点的碰撞,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潜力。

  四、自由选取的作业形式

  我清醒认识到:不论是何种作业形式,过量的作业或罚抄、罚写,只会使学生不堪重负,挫伤其学习用心性,从而产生反感和厌学情绪,最终使得课堂生态被破坏,教学环境被人为地恶化。不同层次的学生被统一要求的超多作业所累:成绩好的学生因觉得简单无必要而厌做,成绩差的学生因觉得太难、做不出而不做,教师却又因学生没能按要求完成任务而不悦,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就没有了。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变强制性的布置作业为商量式的推荐作业,根据所授资料在必须范围内,指定一些分量或难度有所不同的题目由学生自由选做。这样,可使学生在不感到负担的状况下,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充分调动其用心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完全能够让其少做些琐碎的作业,推荐他们做些课本以外的练习,以拓宽加深其知识结构;对于中低层次学生,在推荐作业之前,教师需精选一些示范题进行讲解,做些必要指导。如:在学习了《渡津门送别》后,就可要求成绩好的学生做这样的作业:收集古代联“送别”的诗词曲赋文,作专题研究。使得他们务必去查找有关“送别”类古诗词资料,这样他们既学到了与课文有关古代诗词曲赋知识,又培养了查找资料的潜力和写作潜力;对其他学生,则只需要能做出课文中的巩固性练习即可。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讲,要求学生所做的看、听、说、读、背等软性作业因其检查难度大,学生也因其“软”而“欺软”。理想的做法是:引导他们自觉而又兴趣盎然地去听、说、读;能够透过自由组合、自由改编所学并上台表演来鼓励学生主动交际、交流;透过让学生复述课文来使他们灵活运用课本中出现的语言点并培养语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五、民主的评价方式

  学生都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评价不是教学目的,而是一种教育学生用心向上的手段。评价的结果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和自我评价潜力的提高。教师不恰当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或抵触情绪,不利于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因此,要使评价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引起学生的良好反响,就应注意:

  1、让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理解评价

  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学会,学会是为了会学。学生的准备过程实际就是学--学会--会学过程。如:在检查“复述课文”时,要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可事先让他们把课文关键词、句准备好;回答时,允许他们看这些“纲要信号”,这样,学生就胸有成作,良好的心理状态更能使他们发挥出水平。

  2、把评价权力交给学生,使其主宰自己

  例如:在考核学生的“听、说”潜力时,可从教师作为主考官,学生理解考核和考试,转变为学生自己充当评委给自己和同学评份,教师只是作为指导者和观众;在进行“听写、默写”检查或“写作潜力”考核时,,可让学生间互相批改打分,教师只是在学生评价后,有目的抽查几本,了解状况;在日常测验时,教师甚至可采用“免监考”方式。教师的充分信任,必然会得到学生的回报。这种民主的评价方式更会增进师生间的信任感,并能够使学生在简单的环境下充分地展现自己,发挥出应有水平。

  3、评价标准要多样化、层次化

  传统的评价标准是由教师制定,以教师的理解为主体,事实上,世界是多样化的,学生的语言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唯一标准不仅仅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也是违背辨证法的。必须程度上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状况来评价自己或同伴的学习,体现出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层次化,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这种多样化、层次化的评价标准为学生个性发展带给了良好的民主氛围。他们会在和谐简单的学习环境中矫正自我行为,从而最终到达会学的教学目标。

  总之,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就应努力的工作方向。

  小学教学论文 篇4

  论文关键词:小学,写字教学

  1、笔画的书写指导。

  从一年级起就就应重视笔画的书写指导,他们开始是写拼音字母,拼音字母多带弧形,由此从拼音字母书写过渡到汉字的书写时必须要注意笔画的书写指导。如:“女”字第一笔是“撇点”而学生写成“竖弯”,“山”字第二笔是“竖折”,学生写成“竖弯”,“口”字由“竖、横折、横”组成,学生写成“竖折、横折”组成,在书写指导时要及时矫正。

  2、偏旁部首的书写。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它越来越不可代替地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植根于写字基础上的书法有着出神入化的线条和千变万化的空间组合,生动地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智慧、性情、态势和精神。富于变化的汉字多由不同的偏旁部首进行空间组合的,这些偏旁部首大多由独体字演变而来,在写字教学中不仅仅要指导学生写好独体字,更要注重这些由独体字演变而来的偏旁部首,如:“好”字偏旁是“女”字旁,书写时应将“横”变为“提”,学生则易写成“女子”。

  3、写好字,笔顺规则不可忽视。

  在一年级的课本中已经学习了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中间后两边、先里头后封口的写字规则。这也是初学写汉字的一个难点,要指导学生有规律地去把握,一个笔画较多的字,不仅仅仅是一种书写规则的指导,也要加强汉字书写的综合指导。

  4、田字格的书写指导。

  小学生的空间知觉潜力差,初学写字不知从何下笔,写出来的字不是东倒西歪,就是“顶天立地”。指导学生用田字格书写,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空间知觉精确度,帮忙他们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教给学生书写方法,让学生能够写出满意、漂亮的汉字。

  写字教学应列入校园、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就目前农村小学的写字教学现状,课程表中没有明确的写字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中提出的写字教学任务也仅仅是要求学生写写课后生字,检查的`是数量的多少,有无错字,至于字写得好与不好,似乎很少关心过。由此,我个人认为,校园就应在课程安排中明确写字课,并严格要求教师备好写字课、上好写字课,纳入常规教学。

  农村小学写字教学要加强校园管理。要教学生写好字,首先教师就要写好字,所以,在常规检查上要严格要求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各种记录均要写规范字,做到书写认真、端正,正楷的板书尤为重要,工整的板书能够给学生以示范,学生在这样长期的影响下,自然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写字课上随时检查老师对学生的书写指导,写字姿势、笔画写法、笔顺规则等,严格要求教师做学生的表率。作为小学教师,个性是小学语文教师,自身要写好字,更要指导学生写好字,为培养一代具有全面素质的新型人才而努力。

  小学教学论文 篇5

  1、做教师的那点乐趣不就是在课堂上才能体现吗所以课堂气氛很重要,良好融洽的课堂气氛于师于生都是一种享受,要有意识地想办法搞好课堂气氛。

  2、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说话

  一句话让人笑,一句话也能让人气得跳。教师如果能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说话,让学生感到教师与自己心连心,课堂气氛会比较融洽。

  3、多表扬学生

  4、多些动手的活动

  5、竞赛

  6、变化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读、小组合作研讨……等相结合。

  7、让学生喜欢你,注重个人形象、课堂身体语言。

  8、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好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活跃度

  9、给每个学生以同等的表现机会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呈现的一种心理状态,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在教学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课堂气氛如何在必须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都影响着课堂教学气氛。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呢

  一、教师的教态促成良好课堂气氛

  教态是教师讲课时的情绪的外在表现,比如,教学情绪、表情、体态动作、神态等,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学生在课堂上会透过教师有声语言的讲解而“察其容”,而且还会透过教师的教态而“观其色”。教师的教态在无形中构成了一种教学气氛,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一种课堂气氛。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课堂气氛。

  教师的教态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当教师走进教师的那一刻,教师教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要用亲和、自然的教态去应对学生,及时调整好你的心态和精神面貌。具体来说,要做到:①用微笑应对学生。微笑是人际交流中一种最好的方式,微笑让学生对教师没有惧怕感,课堂气氛温和。如果教师板着脸孔,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让学生感到压抑,学习有紧张感,课堂气氛变得生硬、冷漠,不利于教学的开展。②给予学生鼓励。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学也如此,教师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别,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获得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放下严厉的批评、呵责,多鼓励、表扬学生,发现他们学习的闪光点,给予学习的自信心。教师的语言、表情,对学生的刺激就应是用心的,而不是消极的。③多给学生肯定的目光,鼓励的目光。多夸奖孩子们“好极了”“你真棒”等,教师还可奖励学生小红花、作业本等物品,这样让课堂气氛用心向上,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学生这样才能不断进取,有旺盛的学习兴趣。

  二、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天性好玩、贪玩,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教师将学与游戏结合,学生对喜欢的东西学得就快,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快乐、有效地学习语文。

  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理解式的学习,教师不是用说教去教育学生,学生不再用死记硬背来学习。透过游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潜力,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

  教师在课堂创设游戏要根据教学资料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来选取,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教学中我们常采用的游戏有以下几种:

  ①找朋友。教师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正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生母与韵母等,让学生拿着其中一张去找另一张。一学生说:“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谁是我的好朋友。”与其他学生的卡片对上了就说:“我是你的好朋友。”找错了就说:“错错错,赶快去找好朋友。”

  ②逛超市。教师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标有汉字的商标、广告和自制的卡片放在桌子上,学生分组去的柜台逛,比比谁的收获多。游戏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桌上的识字材料,这个游戏检查了学生的课外识字状况,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③猜猜猜。让学生看动作猜词语,看口型猜字母,讲故事猜谜语等。

  三、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前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资料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转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四、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构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理解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务必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能够设置一些搞笑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用心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总之,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有效的互动活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取得最大化的效果。而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持久,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课堂气氛不适宜,呈现消极、沉闷的局面,学生的思维感到压抑,窒息智慧火花,没有学习的热情。反之,学生学习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方法有很多,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去发现和总结,相信这样的教学能把孩子们引入学习的自由天地,让他们快乐地邀游在知识的海洋。

  小学教学论文 篇6

  摘要:在研讨时,老师认为“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是让学生被动理解,不能体现学生是主体,不贴合新课标精神。学生的模仿潜力十分强,如果老师读得好,经常范读,让学生跟读,学生就会从听读,跟读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停顿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技能与方法,提高朗读潜力。

  关键词:朗读潜力,朗读技巧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这天,我们都是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探究,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同样也是一样。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随着讨论式、谈话式的教学方法的提倡,随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呼吁,教师们开始追求学生个性化朗读,主张让学生自由读,有个性地读,读出自己的理解,甚至学生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在研讨时,老师认为“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是让学生被动理解,不能体现学生是主体,不贴合新课标精神。

  1.学生的阅读困境

  1.1随意训练,忽略学生实际

  此刻大部分小学生读书的实际状况是:添加字词、遗漏、用其它生字词代替、音色单调、声音过高或过低、唱读或不知读到何处、用手指着读、更有甚者,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等等。针对这些现象,老师们是如何开展训练的呢?课堂上经常看到老师让学生多种形式地读: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分主角读等,甚至让学生评价。老师问:“你觉得他读得怎样样。”生:“好(不好)”。师:“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论文格式。生:“读出了语气,字音读得准,没拖音。(不好在没有读出语气,哪个字的读音没有读出来,翘舌音或后鼻音)。”这样读了几次,也评价几次了,学生的`阅读还是没有提高。究其原因,训练随意,没有层次,也没有什么指导。

  1.2盲目训练,忽略教材实际

  阅读课文,就应要表达课文的意思,也就是说要读得正确,把作者写话的意思表述出来,这是阅读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教师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却忽视了这一点,还说你是有个性的朗读。

  朗读应注意教材的特点,以教材为基础正确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然而,大家的一些做法却不是这样,不管什么样的文章,总想夸张、大肆地喧染、总想过分地声情并茂,殊不知反而不能正确地表达文章原有的感情和意思。论文格式。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全文应是离别依依、悲哀的语调;又如《两只狮子》中一句话:“狮子妈妈生下了两只小狮子”,只要读得正确自然就能够了,用不着夸张,也无需感情。

  1.3无效训练,忽视技能指导

  在课堂中,经常听到老师问学生:“你能读出亲切语气吗?”“你觉得哪里读得无感情”等等。“什么叫亲切”,“什么叫有感情”,“什么叫悲哀”,学生不明白,老师也不明白怎样说。有时老师指名许多学生读,可总是读得不满意。学生读来读去,教师指在指哪,就是不做具体的指导,教师也不范读,折腾了一圈儿,学生仍然没有读好,朗读水平也未提高,甚至头晕脑涨,丧失了朗读的信心,最后只好草草收兵。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朗读技能,或者说是教师没有教会学生朗读的技能。论文格式。

  2.初探

  以上三个方面,暴露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困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哪儿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肤浅谈谈自己的观点:

  2.1少评价多练读

  朗读是一门艺术,它需营造一个以语言媒介的场所,从而感染学生。让学生评价学生朗读,不大贴合实际。实际说,学生也评不出什么,白白浪费了时间,挫伤学生的用心性。只有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让学生大面积,有层次的训练,朗读水平才会得到提高。

  怎样训读呢?让学生有层次地反复朗读,反复练习。即读准字音,读得自然,读得有感情。学生读不好,老师范读,学生跟着读,放录音,让学生体会感情。

  学生的模仿潜力十分强,如果老师读得好,经常范读,让学生跟读,学生就会从听读,跟读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停顿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技能与方法,提高朗读潜力。

  2.2解文章读正确

  教材中每一篇阅读课文,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必须的,但是,学生的朗读由于受时间、空间、学历的限制,也就无法完全到达跟作者的意图一致,但是,必须要利用声音的停连、高低、轻重、快慢、语调变化、儿化等各种技巧,使听者感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印”。当然,读正确,一方面指读音的准确,也是基础,另一方面是语意的正确表达。所以,学生读得不正确的地方,语意表达不清楚的地方,老师要及时指出来,给予纠正,构成比较,有难度的地方,教师要范读,教师范读有难度的地方,能够借用录音代替读。总之要让学生跟读。

  2.3讲技巧作指导

  读好一篇课文,一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语言特点,二是要用有效的语言表达,到达声情并茂,当然,前者是关键的基础,后者是朗读的目的。要教会学生怎样朗读的技巧

  首先,要努力学习,掌握必须的朗读技巧和方法。主要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四个方面。教师要善于学习,多读一些有关朗读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要不断练习,提高自身的水平,多听录音教学,多看光喋,尽可能得心应手。

  其次,要交给学生方法。方法的运用有两个阶段:

  (1)学习阶段

  (2)熟练阶段。

  也许,老师们会质疑,指导学生阅读,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理解,不贴合新课标精神。如果是这样理解就错了,虽然新课标倡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摒弃讲授式的教学,该讲的时候还是要讲,该授的地方还是要授。也许会有老师担心,指导学生朗读,学生会枯燥无味。没错,这就要求我们要因材施教。对于一、二年级,要跟读范读为主,个别指导时要明确一些。如:“笑着读”,“读慢一点点”,“声音再轻些”。到了中高年级,再渗透一些技巧。

  阅读指导是一门艺术,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我们一线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找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潜力。

  小学教学论文 篇7

  摘要:语文的新课程个性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构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构建这样的学习氛围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了一些看法。

  论文网-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到达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用心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能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堂教学开始时

  上课开始,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仅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果是借班上课,能够和学生课前谈话,如问学生“你贵姓”“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吃过饭了吗”等一些简单活泼的话题,这样便能在极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新授课作情感铺垫。

  二、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前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资料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转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三、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此刻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应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能够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潜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必须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四、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搞笑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黄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教师能够寻找一些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透过多媒体技术不仅仅能够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能够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搞笑,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五、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构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理解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务必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能够设置一些搞笑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用心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六、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到达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潜力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此刻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应用心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此时,教师也不需担心教学效果如何。

  在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群众气氛。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发表论文:

  [1]王洛倩.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提高学习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2)

  [2]颜移秧.职专思想政治课新课导入浅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6)

  [3]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05)

  [4]韩荣.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革新,2010,(01)

  [5]胡娜.对如何改善高校英语大班教学课堂气氛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1,(11)

  [6]陈惠珍.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04)

  小学教学论文 篇8

  摘要:传统的小学合唱教学过程中。合唱主角的教学前试验教学法。以音乐教学回归生活为突破口。回归生活,小学合唱课堂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关键词:小学合唱,主角,互动“复式”教学,回归生活

  合唱是建立在互相协作的基础上的音乐艺术,是歌曲歌词意境分析、曲调调整、音色统一的聚合过程。论文大全,回归生活。合唱培养的是小学生的理性认识上的协作潜力以及感性认识艺术的感染力,如何发挥出合唱的重要作用,怎样才能做好小学生的合唱教学工作,已成为小学音乐教师关注的重要话题。论文大全,回归生活。

  一、合唱主角的教学前试验教学法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合唱教学是小学时代的音乐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提升小学生品位修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综合艺术成分。它不仅仅仅是一种互相协作的群众艺术,也是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检测自我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个小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这种放开与自主掌握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小学生内在音乐潜能的开发以及独立思考心智的培养,也是小学生学会自我学习的最便捷的渠道。

  新一轮课程改革也指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它反映的实质是让学生做主角,改变学生被动理解学习的状态,展示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驾驭与领导位置。论文大全,回归生活。论文大全,回归生活。传统的小学合唱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一个课堂的“聆听者”,教师说什么,学生就记什么,至于学生理解与否,教师无从知晓,因此,“填鸭式”教学便成了传统教育的代名词。不容否认,这种教学方式注重的是对小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得,而忽略对学生学习潜力的引导。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作为音乐教师要认识到,音乐知识只是小学生学习的素材,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是教师“授业解惑”的关键所在。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合唱的主角其实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而“主角”的教学前试验教学法,则是小学生已获得的知识经验与合唱技巧的认知发展水平的“试金石”。试验教学法的实质是向学生带给充分从事合唱试验的机会,是帮忙小学生验证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合唱知识与技能、合唱思想和方法的过程。教学前的试验教学法是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落到了教学的进程中。学生能唱的,让学生自己尝试一下,学生能想到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自己实践一下,真正做到把合唱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在合唱《好月亮,你走得这样静悄悄》一课中,教师事先让学生透过各种方式感受三度音程的音响效果,透过练练唱唱,将歌曲中要出现的音程关系让学生事先接触;而在课堂上,教师也是透过练练唱唱,让学生自己学会各声部的旋律,然后再小组合作或同桌合作,试唱双声部的旋律,最后再是教师进行指导纠正,这样的教学方法,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消除了学生对合唱歌曲学习的恐惧感,最后到达预期的效果。

  因此,在合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这种教学前试验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对合唱知识与技巧的不足之处,从而实现对小学生合唱知识的学习与潜力培养的统一。

  二、合唱氛围的营造——“生活”教学法

  合唱是在多个人声相互配合下,完成的演唱艺术形式。小学生合唱的好处在于自由中的约束,个人演唱是在具备演唱潜力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发挥,而合唱则更是注重小学生的协作、互助、配合潜力的培养。我们明白小学生正处在成长的重要阶段,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运用鲜活的教学实例去引导小学生进行更宽角度的创造。论文大全,回归生活。鲜活的教学素来来自哪里呢,答案是实际的生活。小学音乐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不管是在音乐课程设置还是教师教学上,都要把小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作为出发点,以音乐教学回归生活为突破口,力求在实际生活的环境中,使小学生的情操得到熏陶,实践与创造潜力得到培养。

  在教学中生活场景的构建,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共鸣度,他们能够及时的`应用生活的中例子去验证所学的知识,也能够用知识去丰富自己的实际生活,从而让小学生从小便成为了生活和学习的主导者。生活化生活场景,还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潜力,使小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到参与与收获的快乐。

  我们明白合唱艺术和生活场景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因为有了合唱艺术,生活场景才会更加生动与真实,因为有了生活场景,合唱艺术才能有更宽阔的表现空间。在合唱教学中,生活场景的设立能够把小学生思维不由自主的融入到生活中,从而培养了小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浓厚兴趣。例如在教学《绿色的祖国》一课时,我们不妨把教学的视角转向生活,首先应用生活化的道具为学生创设一种意境,如塑料的小绿树等,接下来教师开始提出问题,让小学生思考,如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对绿色的认识等,然后,教师再分别展示不同季节小树树叶的色彩变化的图片,让学生近距离感官与观察,并对此展开讨论,增加小学生对课堂教学资料的理解。让小学生在融入到歌曲的意境中时,气息平稳,并随旋律线的起伏自如地进行演唱。

  音乐教学生活场景的构建,实质上是应用生活的模式去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的欲望,使小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得到生活的肯定与认可,从而让小学生懂得知识的价值所在,对于小学生更好的生活与学习打下了良好了基础。

  三、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复式”合唱教学法

  在小学生合唱教学过程中,互动教学模式本质上来讲是合唱前学生“教”学生的过程,具体的操作步骤是:教师在进行歌曲合唱教学前,首先把小学生分层若干个小组,让他们进行分组对课堂资料进行讨论与学习,例如《我们的田野》的这首歌,让学生讨论一下,在合唱过程中如何做到对力度、呼吸、咬字、速度、情绪控制等;在听录音中播放该歌曲时如何打拍子,如何听出歌曲的拍子,并能跟着歌曲录音进行边听边打拍子;以及如何进行气息训练的等。其次,提出“小组复式”合唱的理念,透过互动讨论,不但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点的传递与补充,而且还增进了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此同时,讨论的结果也为教师进行下一步的课堂资料的“小组复式”教学带给了第一手资料。

  “小组复式”教学法是以互动教学为基础的,透过互动学习,教师获得到不同小组内的同学对课堂资料的理解程度的信息,针对此信息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使该目标都能贴近于各个小组小学生学习的“发展区”,然后进行分层次指导与教学,让小学生在尝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成功喜悦的同时,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例如,在《让我们荡起双桨》课中,教师先对全班进行了大致的摸底工作,然后从简单的旋律开始入手,让学生陶醉其中,之后教师又加重歌曲的旋律难度。个性是二声部的地方,从单音开始练习再到音程的练习,从单小节的练习到多小节练习,练习的难度都是从不同的层次出发,从不同的层次设计教学,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用心性,还能更好的解决二声部中出现的歌曲难点,可谓是一举两得。

  互动模式的“小组复式”教学法注重的是每个小组的差异化培养,也是消除各个小组差异的最便捷的途径,简而言之,它是一个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合唱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将自学后的观点及时的在小组内交流与沟通,在小组内交流完成之后,各个小组并对知识的获取量与理解程度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下一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对小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小组都能在自己掌握的资料的基础上,获得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小组分层教学,是以组为单位进行的,解决了传统模式“满堂灌”的教学弊端,透过小组差异化的培养,来实现对小学生对知识的整合与提升,进而促进全班小学生的共同进步。论文大全,回归生活。总之,“小组复式”展示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分层次的理念来进行教学,旨在在班级的氛围中和教师的指导下,逐渐缩小小学生学习之间的差距。

  在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合唱教学应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小学生高效学习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小学生在合唱中主角位置,并运用生活化的教学实例和素材,带动小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小学生在参与与互动中进步。与此同时,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复式”教学法在课堂的应用,不仅仅实现了小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知识的共享,而且分层次教学理念也促进了班级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景艳;合唱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2期

  [2]吴灵芬;对中小学合唱艺术教育的思考[N];中国艺术报;2009年

  [3]李薇;关于中小学生合唱艺术素质培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陈玉丹著.音乐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小学教学论文 篇9

  浅谈如何营造简单的语文课堂氛围

  摘要:本文着力探究如何营造简单、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氛围,激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师生,tl,理相容、感情融洽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一tk,理学家认为:用心的情绪(即愉快)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维敏捷,从而更容易理解知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进而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因此,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在愉快中学习。

  创造民主、简单、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新课标强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简单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构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只有这样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情绪钻研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愿学、乐学,笔者在多年的课改实践中作了以下五方面的探究:

  I.宽松和谐激趣法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构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简单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在讲授《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学生对文中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能够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元误的频波”无法理解,笔者就引用同学们正在看的《西游记》激起兴趣:“难道托尔斯泰的眼睛能像太上老君的宝葫芦、像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金角一样能把世界上的物质吸进去”得到齐声否定后,笔者又问:“我的眼睛能把语文书吸进去吗”学生答:“不能。”笔者一本正经地说:“我说我能!我能透过眼睛把这本书的资料记到我的脑海中去。”望着笔者“抓起”“塞入”的手势,同学们会心大笑。进而笔者一手指着自己的眼睛一手指着课代表:“我的眼睛能把卢婉敏吸进去吗”同学们开心答到:“能!”“对,透过眼睛我明白了她是个勤奋好学聪明负责的女孩子。”之后再以好差两生的评价让学生领会了什么是“放出准确无误的频波”,最后在简单愉快的氛围中要学生自己概括对该句话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直至铃声响起还意犹未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用心主动参与教学。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

  彩的,语文的魅力在于此,语文课堂的活力也在于此。同一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素养、心理状况等等的不同,得出的答案可能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这就是创造力的表现,也正是我们要悉心呵护和着意培养的。教师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法

  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个性是与老师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敢于不屈从于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学生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往往能产生一种宽松、新奇、愉悦的心理体验,学习兴趣高涨,从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展现语文课堂的无限活力。

  2.赞扬欣赏激趣法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老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忙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清代学者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都是讲赞扬欣赏的激励效用。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课堂上笔者采用多种表扬方式:或用赞许的口吻--“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象力真丰富!”;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轻轻一点头,微微一笑6868每节课笔者尽量多赞赏学生,不光赞赏一个两个,而是赞赏一群一批,甚至全班;不是虚伪的应付的,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能够说,赞赏出创造力,赞赏出学习兴趣,赞赏出进步的学生,赞赏出有特点的学生。透过赞赏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潜力养成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潜力的提高,又要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及方法上的优良行为,还要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用心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

  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够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3.认真倾听激趣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老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只能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老师往里灌东西,可结果,园丁的辛勤,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转成了统一模式铸造的标准件。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发言。笔者认为,学生“讲”教师‘听”。有三大好处:一是透过“听”能够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笔者透过“听”常常被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独到深刻的见解、幽默睿智的语言所折服。二是透过“听”能够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三是透过学生“讲”教师“听”,能够锻炼学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譬如在教鲁迅先生的《雪》时,笔者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先在学习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一学生说:“我喜欢‘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雷罗汉’,这写出了小孩天真活泼、充满生机的情景,尤其是‘呵’字十分的.形象、传神、搞笑。还有那‘紫芽姜一般的小手’,很好玩。”当笔者一问什么是“呵”时,大多数同学拢着两手呵气,一时课堂笑声一片,活力迸发。又如《两A,JL辩日》,几乎都是学生在疏通文意在争辩。新课程要求教师树

  立“自主学习和协调学习”的教育观,由传授知识向学生终生发展延伸。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而这种学生多讲、老师多昕的教学模式正是“授之与渔”“操练捕鱼”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做主角,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和探究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持续活跃和热烈,使语文课堂呈现无穷的活力与魅力。

  4.平等评学激趣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最高裁定权,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实质上也漠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尤其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法

  当学生的自觉意识得到高度强化,内在的进取热情已得到激发,教师就能够把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权交还给他们,激发其活跃的主体意识,感受班群众内平等、和谐、信赖的自由氛围。.笔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把诸如抄写默写背诵等客观作业交给学生自检瓦评,取长补短。学生在评改时,既能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也感受到当一回老师的快乐,还把知识又复习了一遍,一举三得。作文评改是语文教师的重荷,而往往教师批得辛辛苦苦,学生一看了之,真正的高耗低效。对于作文的评改,笔者经常“放纵”,具体的做法为:将本次作文评分标准板书在黑板上,先由学生独立评改一篇作文,要求有勾画有旁批有总评有分数并有签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补充,目的是多多学习他人的作文写法及评法,最后由各组推荐出一两篇优秀作文或评文,借助实物投影仪师生一齐复评,选出最佳作文或评文。当热烈真诚的掌声伴着笑声在教室里回荡,所有同学都陶醉在这严肃又活泼、平等与信任的气氛中,眼神中闪烁着主动参与评改的自豪感。这样不仅仅让笔者从繁重的作文评改中解脱出来,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以往死气沉沉的作文评讲课变得活力四射,每周六的作文评讲课也成了同学们的周末礼物--开心一刻,收获无限。曾有老师感叹考试“不

  是考学生,而是考老师”。的确,一次考试,语文老师需几天才能改完,而那时学生早已把考试资料遗忘到九天云外,劳而功小。对此笔者尝试着改革,在上学期,除了期中期末考试,单元测验笔者全“放手”:头天考,第二天白评自改,老师讲评时作好评改指导,学生个人无法把握的可询问老师。刚开始实行时,笔者还真担心学生乱给分数,但从事后收上来的试卷可看出学生还是诚实可信的。这种评改方式可把学生由过去的注重“形”(即分数)转而注重“质”(明白每一题的得失),从而有利于下一阶段的学习下一阶段的测试。

  5.教师魅力激趣法

  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即有魅力的教师。一副自然大方亲切随和的教态,一身时尚端庄搭配得当的衣着,一手龙飞凤舞刚柔相济的书法,一口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普通话,一段声情并茂慷慨激昂的朗诵,一句委婉动听相得益彰的轻唱,都会对学生的注意力具有无形的控制作用,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语文教师要将学生带人美妙的文学殿堂,最重要的还得用语文的真正学识去感染学生,使其受到熏陶--教师满腹经纶,才气横溢,授课时,或宏论滔滔,妙语连珠,或精点略评,字字珠玑,让学生如饮甘醇,定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而言,教师的授课语言要有绘声绘色的形象性,表情达意的准确性,辞约意丰的简明性,和谐悦耳的音乐性,严密准确的逻辑性,教师用这种语言描景状物,述说人事,说明特征,品味诗文,剖析事理,定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语文教师不仅仅要熟悉教材,对典范的名篇佳作记忆成诵,而且应构成自己钻研教材的真功夫,能常教常新,能给学生以艺术熏陶与美的享受,真正成为学生求知与做人的良师益友。语文教师出色的艺术审美潜力与艺术创新潜力,有助于激活课堂气氛,使课堂

  充满朝气与生机,因为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与点拨下,能够从教材的字里行间发现各种静态美、动态美、形态美、色泽美、韵律美,能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到教材横生的情趣。不仅仅如此,教师匠心独运的板书设计也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从而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赞赏学生,营造简单浓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在课堂上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用心性,摈弃以往把语文课堂转成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施舍知识的场所,摈弃家长制、霸道者的教风,要代之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去真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才能喜欢语文,学好语文。

  小学教学论文 篇10

  《品德与社会》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何上好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教学实际中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会解决问题和清除烦恼,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充分享受成长的快乐。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学生最容易亲近的人。小学生对某一个学科的喜好,由于年龄认知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老师的喜欢。因此,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无论课内课外,教师都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把师生关系推向和谐。师生之间做到了心相通、情相连,学生的心扉就自然地向老师敞开了。在这种师生关系下进行教学,肯定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欧洲新教育家德可利乐认为:“兴趣是水闸,依靠它能打开注意的水库和指引注意流下来。”因此,要根据教材和农村小学生的特点,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汇报收集的材料,看图说话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兴趣。在上课前几分钟,我脸带微笑让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学生讲述后给予表扬与肯定,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接着让学生介绍图片,让学生爱上《品德与社会》课,由此完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化。

  三、走进生活、学会实践

  《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课堂上学生受到教育,纷纷议论学校的环境卫生做得不够好:校园内学生乱扔废纸、食品袋 ,走廊、教室的墙壁乱涂乱画,有部分学生把垃圾倒在垃圾池外。如何改变这些现状呢?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便趁热打铁,组织学生开展了“我是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号召全班学生见到垃圾主动拾起,见到不良的行为大胆指正。把学生与其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体验、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四、结合语文教材,提高教学实效性

  语文和品德与社会两学科存在着关联性和融合关系,虽说语文课和品德与社会课,对学生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但对人的培养却是异曲同工。语文和品德与社会两学科之间的融合,增强了知行合一的力度。这两门学科在携手走向共同的目标:帮助学生形成“道”──好的品行和素养。以语文和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的内容为例: 语文第二组《詹天佑》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 不屈的中国人《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就有着关联性和融合关系,品德与社会教材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包含了三个学习主题:

  (1)不能忘记的屈辱;

  (2)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3)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詹天佑》的历史概念促进了对《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的历史学习的理解,《詹天佑》一文用具体的人物事迹印证着“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人们所做的努力。同时,詹天佑作为首批留洋儿童之一,作为日后成长起来的工程师而非政治人物的角色和行为,也丰富了品德与社会的历史学习。有助于学生历史地、发展地理解和认识社会。可见,我们可以利用语文教材让品德与社会教学更精彩,更圆润,更智慧。

  五、面向农村,对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教育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良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六、以美冶人,对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教育

  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还应该运用美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以道德情操的陶冶。人们常说:“鸟美在羽毛,人美在灵魂。”我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着力刻画、揭示人的灵魂美——人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思想意识和志趣情操的美。我在上六年级下册《男生和女生》这一课中,时时教育学生如何和女生交往,男生如何对待女生,男生要处处树立美的男子汉形象。男女同学互相帮助,互相提醒,互相学习,互相提高,营造一个美好的学习空间。此外,我还经常运用艺术的手段,如唱歌、绘画、听音乐等来熏陶学生的心灵,强化道德意识,做到情理交融。,积极的、健康的、高尚的、美好的道德情感就是在这样潜移默化的陶冶之下,逐渐在学生身上形成。所以《,品德与社会》课如果没有美育的渗透,是决不会取得成功的。

  目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我们这些乡村老师在思想上重视起来,以实际行动去参与;只要我们自我实践、自我突破;只要我们遵从新课标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我们的课堂达到和谐高效。

  小学教学论文 篇11

  摘要: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树立鲜明的文体意识,分析、明确阅读教学中的基础性目标、核心目标、深层目标,对语文阅读教学成效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文体意识和阅读教学三大目标,给出合理化的语文阅读教学建议。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目标

  一、分析明确阅读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分析和明确阅读教学目标有利于更好地指导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必须在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引导下进行。笔者将从基础性目标、核心目标和深层目标三个部分来展开探讨。

  (一)分析明确基础性目标。阅读教学的基础性目标在每篇文章中表现均有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阅读课要朗读或默读课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初中阶段,要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作为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实际,思考是适合朗读还是默读。如果适合诵读,要在备课期间思考朗读时应注意的事项,还要研究不同文体的朗读方法,注重给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提高其朗读水平。通过朗读,一篇文章的魅力才能展示出来。二是通过文章的学习,找出需要学生掌握的字词。要培养学生词语理解及课文阅读具体内容的能力,在课文中对字词进行讲解,让词语成为学生理解、记住文章主要内容的支架。例如,在讲解《晋祠》中“悠久”这个词语时,除了讲解基本意思“长久、久远”,还应找出文章中部分体现“悠久”这个词的地方。如,文章在介绍圣母殿时“建于宋天圣年间,重修于宋崇宁元年(1102),距今已有八百八十年。殿外有一周围廊,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在能找到的最早实例”,再如文章中写到“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殿”,这两处都鲜明地体现了晋祠历史文物的悠久。这种讲解方式能让学生将对“悠久”这个词的理解与文中具体内容相结合,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悠久”这个词语,也有助于更好地记住文章内容。

  (二)分析明确核心目标。在分析一篇文章的核心目标前要弄清楚文类。阅读课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这也是通过阅读所达到的最终目标。以《晋祠》为例,其核心目标应该是通过对该文的阅读、学习,培养阅读此类文章的能力。《晋祠》一般是被归类为实用类文章(即说明文)。但也有少部分教师将其视为文学作品中的散文来讲解。如果将《晋祠》作为实用类文章来分析,那么阅读的最主要目标应该是把握文中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让学生具有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在讲解《晋祠》这篇文章时,需要抓住最重要的信息,也就是文中第一段最后一句话:“悠久的历史文物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这就是古晋名胜晋祠”。据此得出文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晋祠最重要的特点。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对最重要的信息进行思考和分析:

  (1)悠久的历史文物。哪些地方对这一重要信息进行展开?——三绝(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的“三绝”。)

  (2)优美的自然风景。哪些地方对这一重要信息进行展开?——三美(晋祠之美,在山美、树美、水美)

  (3)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景是怎么融为一体的?——这是比较难以把握的信息。要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筛选出最重要的信息,即这篇文章最主要的内容(三美、三绝)。《晋祠》一文主要采用总分结构的说明,通过抓住“总”来抓住最主要的信息。例如,在写“三美”(总)时,将总落实,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将“山美”“树美”“水美”展开,山:巍巍的、长长的;树:古老苍劲、造型奇特;水:多、清、静、柔。再例如在写“三绝”的具体对象(总)时,又分别呈现出了圣母殿、木雕盘龙、鱼沼飞梁的说明特征(分)。每个部分后面都进行了铺开描写。教师可以通过对《晋祠》中总分结构的分析讲解,教会学生筛选信息的方法,培养其阅读和写作能力。作者梁衡在“我写《晋祠》——谈山水文章怎样发现美、表现美”这篇文章中陈述“清清的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缕缕的丝”“合着那些金鱼、青苔”“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这种慢节奏的用词效果,是取法于30年代的散文。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梁衡的《晋祠》不是实用文真正的写法,而应该看作文学作品中的散文。与实用文相比,散文中多凝结着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用语言描绘与现实拉开距离的审美客体,其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审美,那么,该如何教学生鉴赏散文的美?更多的是要从文学性、艺术性角度思考,努力从中找到一些教给学生鉴赏优美散文的方法。如将《晋祠》视为散文来分析可以从选材、语言、表现手法、感情表达等角度去看文学性和艺术性,鉴赏散文的美。从语言角度看,《晋祠》这篇文章的语言美特别值得学习,所以我们可以从语言的角度去鉴赏文章的美。例如:

  (1)这里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这处秀丽的古迹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

  (2)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有细细脉脉,如线如缕;林中有碧波闪闪,如锦如缎。

  (3)绿水碧波绕回廊而鸣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

  (4)而水势又不大,清清的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玉栏倒影,织成了一条条的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语言对仗工整、精练优美。

  “绕”“随”这两个字用的特别好,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晋祠的灵动美。“拉”“铺”“挂”“织”“穿”“绕”这几个字用得特别好,表现了清波碧水的柔美。

  (三)分析明确深层目标。阅读课的深层目标是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即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这直接关系到写作。例如,在学习《晋祠》时可以分析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方法——总分。“悠久的历史文物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这就是古晋名胜晋祠”,这是第一个总。随后写三美、三绝是对第一个总的分,属于第二层次的分。而后又分别对三美、三绝进行展开,属于第三层次的分。如果《晋祠》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那么就主要教第三层次的总分。如果教学对象是初中生,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就教第二层次的总分。抓住总分就能欣赏文中美,训练学生利用总分结构写作文。例如,在学完《晋祠》这篇文章后,可布置学生运用总分结构描写当地特色景点。也可以分析文中的语言美,教学生学会用优美的语言,抓住语言方面的特点写作文。需要强调的是,写作文不仅仅是写,而是通过写,让学生调动和整合知识,表达和阐明他们的观点,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二、阅读教学建议

  (一)文体意识。阅读教学要有文体意识[1]。余映潮曾经说:“文无体不立,学生如果不了解文体的知识,就没有掌握阅读和写作各类文章的抓手”。不同文体在阅读教学的要求、方法、核心、重难点等方面是不同的。例如,教授实用文时,其核心是教会学生筛选文中有价值的信息,提升阅读认知能力,并运用于指导生活实践,然后再获新知。而教授文学类阅读课时,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语言艺术的能力。比较注重生本对话、情感体验和学生文学艺术修养的提高。中小学常出现实用文和文学作品纠缠不清的现象,即实用文教学文学化,文学作品教学实用化。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和判断能力,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理论和实践书籍或查看一些名家的课例,在教学实践和探索过程中多反思、多总结、多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文体感能够帮助学生达到写而有体、文脉贯通的要求[2]。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感和文体意识。可对比相同主题不同体裁的文章,通过对比突出其不同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文体感和文体意识,提高其文体辨别能力的效果。

  (二)落实基础性目标。阅读教学要注重基础性目标的落实,即重视读课文和字词的学习。对于阅读方式,教师要依文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阅读方式,若选择朗读,可采取形式多样的对比朗读法、发挥想象的借助图像朗读法、身临其境的分角色朗读法;若选择默读,要引导学生养成默读时眼到、心到、手到的好习惯,默读时不仅要把握好阅读速度,还要进行深层的思考。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一定要重视给予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对于文中的字词,要随文而教、随文而学,将其放入特定的上下文语境中去理解领悟,而不是脱离文本的死记硬背。结合课文内容,在语境中学习字词,更容易深刻理解、掌握和运用。

  (三)落实核心目标。阅读课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如学习实用类文章,阅读最主要目标应该是把握文中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把主要信息筛选出来。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教给学生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方法,从而具有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与实用文教学目标不同,文学类文章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学习审美,可以从选材的角度、语言的角度、感情表达和表现手法等角度去观其文学性和艺术性,鉴赏文章的美。阅读教学要注重核心目标的落实,努力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兴趣是人主动发展的先导,是能引发主动阅读的内驱力[3]。要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其独立阅读能力的提升。为了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教师要注重课堂内容讲解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教学环节和问题的设置以及情境的创设,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主动性和进取精神,让阅读成为一种乐趣、美的体验和精神享受。引导学生在欢乐的阅读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默读、朗读、浏览等阅读方法[4]。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以主体地位参入其中,与教师平等对话,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与文本进行心灵沟通,挖掘、感悟其情感。尤其是文学类阅读,要让学生进入审美享受、情感熏陶的状态,真正提升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四)落实深层目标。阅读课的深层目标是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即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的能力得到提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深层目标的落实,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其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方式是多样的。阅读中,可以采用i+1理论来设置问题。如果设置为i+0类,问题太容易起不到思维训练的效果;如果设置为i+2类,问题过难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i+1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略微思考就能得出答案。设置此类问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另外,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抓住结构欣赏文章美,训练学生利用总分或并列等结构进行思维训练写作。还可以通过分析文中的语言美,教学生学会用优美的语言,抓住语言方面的特点进行思维训练写作。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读和写是吸收和吐纳的关系。新课程标准也特别重视读写结合,所以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两者的有机融合,课堂上不仅要读,还要写。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优美的片段进行仿写或变换文体的复述,也可以给几个意象,让学生利用文中的结构或修辞手法写一篇小短文或赏析。阅读课要注重读写有机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思,努力推动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

  (五)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熟悉文本,让其对文本有整体的认识,即整体感知,要想办法激发学生把自己的初读感受呈现出来。传统阅读教学中,倾向于把重点放在分析和品味作者感受(思想情感)上,忽视了读者的存在和心理感受,这也是阅读教学的一种缺失。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贯穿始终[5]。让学生先谈其阅读感受,把学生向知识、能力、情感体验上引,而不是一开始就由教师分析课文或让学生看他人写的赏析课文的文章,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其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和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重视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要满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需要。在课堂教学指导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基于初读感受的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和朗读方式的优秀表现,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表扬、评价和鼓励。

  (六)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水平的考察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水平,如果学生通过预习对作者和正音都非常熟悉,教师就无需再过多介绍和讲解,可以直接进行下一层次教学,灵活地调整教学过程。这样,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学习和突破重难点。除此之外,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知识水平和经验水平的分析和考察,还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经验调动,将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助推器,更好地把握阅读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促进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7-160.

  [2]蔡伟.文感培养:高中语文阅读的成功之途[J].课程教材教法,2014(2):63-67.

  [3]商德远.“圆晕式”阅读法—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有效方法[J].小学语文教与学,2017(1):51-54.

  [4]杜建平.语文教学应重视对课文的朗读[J].语文教学研究,2016(6):20-22.

  [5]代顺丽,王荣生.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问题的本质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14(8):51-57.

【小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教学教学计划03-12

小学教学总结03-30

小学教学反思11-18

小学体育教学教学计划04-04

小论文作文04-05

小学体育教学总结02-18

小学舞蹈教学总结02-16

小学线上教学总结02-14

小学美术教学总结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