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红烛读后感
红烛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2-09-20 18:56:00
  • 相关推荐
红烛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烛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烛读后感1

  读完<<永远的红烛>>,我的心似乎有所震动,实在是被这位伟大的人物感动。

  <<永远的红烛>>是一部反映中国乡村小学教师生活和工作的认真。细心,全情投入的纪实文学。

  书中展示了主人公林纲芝从民办老师到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的创办人;从一般教师到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一步一个脚印的`从教历程。退休后,他先后创办了深圳元芬小学和惠州龙湖学校。驱歌了林纲芝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对学生严格与无微不至的关心;从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到思想品德的培养。

  本书还介绍了海陆丰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一个乡村小学老师————林纲芝从小到离世的故事。也记录了林纲芝的师德与风范,树立了一位乡村教师平凡而令人影仰的红烛形象。

  20xx年11月15日上午,林纲芝像往常一样在教学楼三楼的四年级(1)班上数学课。谁也意想不到这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节课了!走下讲台的林老师随即住进了医院 ,从此竟再也没有起来过。20xx年的春天,与病魔抗争的林纲芝已静静地离开人世!

  林纲芝用一生的所有来做这么一件再平凡不过的事———教书育人。今我感到无比赞叹,如果我是他的亲人,我会为他感到无比的自豪!在林纲芝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生动故事,他的事迹让我难忘,也成为我的人生航标。他的一生一举一动和他的行为。道德真令人感动。在林纲芝的儿子上大学期间,他正在甲西镇天湖小学任校长。当时学校的条件并不好,在这里,他做到以校为家。在1995年的特大台风和暴雨中,他都全程坚守在学校里一步未曾离开过!在许多同学的记忆中,这位校长所付出的一切,都让学生赞叹不已! 如果同学们做错了什么事,他准不会大骂一场,而是教育他应该怎样做,是很有方法的。实实在在,在我的心目中,没有人能比你更伟大。书上那深深的笔记中记截着您那美好又坚难的一生。您就是那永远的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今后,我也要学习您那高贵的品质,您一生所做的一切值得所有人的夸赞,值得所有人的学习,值得所有人的羡慕!

红烛读后感2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红烛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西游记读后感02-01

经典读后感02-21

读后感01-25

《鲸》读后感08-24

《指南》读后感08-18

《赢》读后感08-18

《牛虻》读后感08-20

《呐喊》读后感08-18

《家》的读后感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