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彷徨》读后感
《彷徨》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4-01-06 07:30:40
  • 相关推荐
[集合]《彷徨》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彷徨》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年三十的晚上,在家家都忙着除夕和祝福时,一个瘦削羸弱的女人倒在了雪地中,永远没有再起来……

  ——题记

  合上鲁迅先生《彷徨》的那一刻,我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吃人的礼教,跪下的百姓,漆黑的社会……都令我喘不过气来,似乎我变成了鲁迅笔下残酷旧社会的牺牲品。而在千千万万个牺牲品下,《祝福》中的祥林嫂最令我感到痛惜。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地切切地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这是祥林嫂对作为进步知识分子的“我”的发问。她是典型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带着对生活的满腔热忱与年轻时的勤劳善良来到了鲁镇,却先后遭到了四叔的鄙视,丈夫的暴死,孩子的离去。伴着他人“看客一般的冷漠”流浪在街头巷尾,孤独死在了本应充满祝福的除夕夜……

  杀死祥林嫂的,是所有人。

  “‘……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这是鲁家人的鄙视。

  “……她就只是反复地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这是居民们的冷漠。

  旧社会是名为“苦难”的摇篮,“苦难”与“祝福”的碰撞,看似是不可能的矛盾,实则是百年前刀尖般锐利的现实——权势者贪婪嗜血、攫取“祝福”;劳动者灰头土脸、拥抱“苦难”。

  一个彷徨的身影,无力地向前,无力地跌倒,无力地爬起,最终无力的倒下,永远的倒下……

  带走祥林嫂的并不是饥寒交迫,带走她的,是封建的陋习。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这或许是祥林嫂对自己最后的祝福罢……

【《彷徨》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不再彷徨作文04-03

《彷徨》读书笔记02-22

不再焦虑彷徨的文案11-27

彷徨的读后感02-09

《彷徨》读后感02-04

彷徨读后感01-25

从此我不再彷徨作文04-05

今年春天我很彷徨作文03-18

彷徨读书笔记范文05-27

呐喊彷徨读后感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