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燃灯者》读后感
《燃灯者》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12-22 09:12:42
  • 相关推荐
《燃灯者》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燃灯者》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燃灯者》读后感1

  看着封面,突然有一种心亮的感觉,既温暖又轻松,那种感觉就像一个孤独的人,走着走着忽然发现一个驿站,这里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人,三三两两的拿着书在欣赏,脸上绽放着灿烂的光彩。我毅然抉择——这里就是需要停留的地方,有这样一群能相互启迪的团队,我的心愿跌落于此,坚守一名老师的神圣职责。

  翻开封面,由朦胧的画面自然过渡到清新温情的燃灯者一页,寓意着孩子的成长和成功是需要教育者的引领和付出。从陈立群校长的微信头像(一张破烂木板房的照片)到他生病(也就是文章中说到的生死时速)时的逆向思维,冥冥之中反射出他爱自己,但更爱自己的教育事业。——但若能在有生之年为改善西部落后的教育做一点事,生命会更有价值。

  陈校长对教育的高度认知和探索实践,来源于一个有远见和思想睿智的`家庭。上学期间,他虽然因为一些原因未能顺利读书,但对学习的渴望一直没有间断过,致使后来成为一名教师和校长后,那种内心对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为那些渴望读书而没得书读的孩子们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为孩子们搭建一把成才的梯子,用知识让他们从精神上站起来,活得有尊严。又从陈校长和孩子们的一张张合影照片中看到,他脸上自内而外透露出的笑容绝不是应付或勉强展现的,是一种幸福活力的呈现,又是一种包含爱的幸福的流露,更是一种对未来期许的盼望和寄托。这是一个只有情怀的教育工作者才能呈现出来的吧。

  在看到宏志班学生的故事时,我是眼含着泪,内心哽咽着看完一个故事又一个故事的。看故事的过程中,脑海里时不时的闪现出陈校长那慈爱的笑容,还有一双传递教育及关爱的大手拉着一个个渴望读书孩子小手的样子。十几年如一日,为孩子添衣增食,为孩子的未来做周全安排。正因为陈校长对教育的执着,以足够大的信息量不断敲打着每个孩子对未来的向往,以新的视野告诉每一个学生努力的方向,使得宏志班的孩子一个个越来越坚韧、奋进、拼搏、吃苦耐劳。这其中陈校长赋予学生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挑战,点点滴滴都融化到孩子们的骨子里,他是名副其实的燃灯者,不为自我甘愿照亮他人的燃灯者。

  心已静,多年热爱教育的心怀至今未改。教育追梦追教育,追寻燃灯者的情怀,坚定走向心亮的那方,以不同的方式点燃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正如书中所说,做一个静默的智者,善于在细枝末节处发现问题,从问题上寻找根源,进而深挖出形成根源的土壤,思考和探索如何从源头上改变土壤的成分。使教育更丰富化,让教育生活更具多彩化。

《燃灯者》读后感2

  读完陈立群老师的故事,我深刻感受到了时代楷模的教育初心,纪实文学《燃灯者》的主人公是从杭州跨越1400公里到贵州贫困地区支教的陈立群校长。作者在开头写道:“陈校长退休后,婉拒了多家学校的高薪聘请,在同是当老师的妻子陪伴下,不远千里,来到贵州黔东南贫困地区,担任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苗族孩子、教育基础相当薄弱的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而他开出的唯一的条件是:分文不取。”

  他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而在退休前,他是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的校长。名校校长为什么在退休后没有选择安稳地享受晚年之乐,为什么又拒绝民办学校的`高薪聘请,远赴千里之外的国家级贫困县义务支教、分文不取?有人揣测他的动机:“不为利即为名。”在今日,好像追名逐利才正常,无私奉献却不正常了,师者仁心竟然并不被人相信。读到这里,陈立群校长的形象无不令读者为之动容。伴随着作者细腻的描绘、动情的述说,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将陈立群的形象塑造得鲜活丰满起来。

  教育工作者陈立群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他深知扶贫首要靠教育。他时刻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着想,大到学校环境、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小到一个孩子的家庭困难和苦闷心理,他都会关注并一一解决。

  作者追寻陈立群校长的脚步,通过讲述这样一位有情怀,有思考,有经验的教育专家的感人事迹,深度挖掘人物背后的心路历程,生动展现了不忘初心,始终用真心,带真情办教育,从而成为一名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

  在“寻找马背上的女孩”一章里,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五兄妹的动人故事。苗寨里一家邰姓五兄妹,父亲去世,仅靠母亲几百元的收入维持生计。兄妹们上学住校,带走了家中的棉被。家里仅剩下一床棉被,孩子们回家,加上母亲全家六口人,一床棉被怎么盖?二姐为了省钱买棉被,竟天天不吃晚饭。陈校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自己掏钱给她买来饭票,对她说,今后她的饭票由校长负责,要求她一定要吃晚饭。接着,陈校长又自己掏钱买来三床厚被子给她家送去。不久,当陈校长看到另一个仅有17岁的女学生辍学嫁人,不禁陷入了沉思。他意识到,教育不单纯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品德教育、立志教育。“扶贫先扶志”,不仅扶学生的“志”,还要扶家长的“志”。

  《燃灯者》一书不仅生动描绘了主人公陈立群,同时也描绘了支教地区中学生的生活、青春期的心理变化以及他们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书中通过主要学生人物,如吉玛、邰家二姐、少女藕、陈水珠、高坚强、陈玲玲、董永军、朱华彬和张巧月等,抒写了中学生之间的交往、心理以及青少年性格的发展变化,勾画了具有青春期少男少女特质的一个个闪光的艺术形象。

  《燃灯者》是一部励志的文学作品,内容感人,时代感强,叙事翔实、流畅,一气呵成,在表述陈校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上,入木三分。作者是用真情实感来创作,这种感情,流淌在字里行间,像一首打动人心的诗。

《燃灯者》读后感3

  教育如同火炬,燃烧的是中国薪火的传承,生生不息的教育之火古往今来都是民族富强的根本。在经历了百年屈辱后的中国,国家独立,民族富强。采用了改革开放的制度,人才强国的战略,使东方雄狮一跃而起。在教育的不断进步中,出现了一个个为社会无私的奉献者。

  扎根苗乡的教育者陈立群,作为一名老师,怀揣着对未来的期望,不慕名声与利益来到了偏僻的大山教书,只因为他心中充满了对民族富强的渴望,对发掘人才的向往。而作为一名支教,最快乐莫过于点亮大山里孩子的梦想,看着他们走出大山,在自己人生的舞台上闪闪发光。这需要爱与责任,而这也是陈校长演绎的淋漓尽致地高尚情操。

  在扎根苗乡之前,他是城里重点中学的校长,在多年兢兢业业的培育人才后,毅然决然的决定与妻子一起不求回报的来到了贫困县的学校教书,没有人明白为什么,也总有人认为这是为了追求名声,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可又有谁想过在支教的背后,他们晒得脱皮的手背,因没有护手霜而干裂的双手,厚重的老茧......人世间有那么多得到名声和爱戴的方式,陈校长偏偏选择了最苦最累的方式为这个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培育人才一定是他毕生的事业,点亮大山孩子心里的灯,才是作为无私教育家所燃烧的最耀眼的'火焰。

  在来到大山教书后,他深知大山里的孩子渴望走出去,但思维有限,创造力有限,对未来对现实的想象有限。所以他将孩子的智力和精神成长放在第一位,关爱学生,融入学生,尊重学生,让他们爱上课堂,爱上老师。所谓“课堂大于天”莫过于此,不仅是为了教育,更是为了生活的丰富与快乐。古有云:“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拒绝了百万年薪的陈校长来到贫困县,一干便是数年,这一切的成功都要建立在良好的情感基础之上。在刚到学校时,作为名师,并没有在学生面前摆出架子,而是选择融入其中,无论路途的遥远与坎坷,陈校长依然冒着风雨去家访,了解每个孩子的生活情况,对他们给予关爱和信任,这自然换来了孩子们的喜爱和尊重。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当陈校长知道一个患有尿毒症的孩子准备辍学后,自掏腰包给了学生生活费,还给予心灵上的关怀,每次遇到还会询问是否还有生活费。一个小小的故事,蕴含了太多太多精神与品质,而这应该是每一个社会教育者应该拥有的爱与责任。

  陈立群校长仅仅是无私奉献者的一个缩影与代表,中国还有数千名支教大学生和老师,放弃了优越的生活环境,选择到生活艰苦的地方帮扶人民,教育学生。深知教育兴国人才强国的他们,是传承薪火的火炬手,他们高举着耀眼的火炬,点亮了大山孩子心中的烛灯。这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时代楷模。应该尊敬的高尚品质。

  若在多年后需要后生报效国家的重要事业,我殷切期盼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够不求名利且义无反顾。

【《燃灯者》读后感】相关文章:

舞者的作文10-26

《新参者》读后感07-12

望山者山高,登山者山小作文02-15

《科学探索者》读后感09-24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09-03

劳动者作文04-18

领导者的素质04-01

追梦者作文04-03

守望者作文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