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11-21 12:11:20
  • 相关推荐
《活着》读后感12篇(精品)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活着》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着》读后感 篇1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承受三万斤的重担,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这本书我看了一遍便把它还给同事了,它太沉重,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线,我不敢看它那封面,怕它刺痛了我的眼,更怕它刺痛了我的心。但即使我不再看它,书中的那些情节,那些曾经鲜活,最终变的死寂的生命早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本书作者余华用冷静的令人发怵的笔调记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至少我认为它是真实的。《活着》揭示了一种高尚:那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正如本书的主角福贵,一生坎坷多折,经历了家境的破落,经历了所有亲人先后离他而去的苦痛,最后与一头与他同名的老牛相依为命,默默的活着,无牵无挂的活着,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在这部小说里,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活着是一个如此宽广又如此沉重的话题,这世上的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活着,甚至已去世的人都活在亲人的心里;活着又是如此沉重,它凝聚了太多的责任、使命以及无尽的回忆。活着给人以一种力量,一种使人坚强的面对挫折、变故,甚至死亡的力量;一种支持人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都坚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种隐藏在人们骨子里的一种力量,一种精神的力量。

  余华在《活着》的日文版自序中说道:“我知道福贵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我不知道是否也宽若大地?”如果问我,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福贵是一个小人物,但他身上折射出处于底层很多劳动人民的共同点,包括对苦难的逆来顺受,包括对自身的定义,包括对生活的态度。福贵的命运如此卑微与无助,但折射出整个民族的性格与品质,一种敢于直面苦痛的勇气,一种特殊的生存智慧。

  《活着》读后感 篇2

  “我会好好地活着。”从福贵的嘴里说出来,坚定而又悲凉,在读完《活着》后,我的心情沉重且压抑,尤其读到有庆被活生生地抽干了血而死去。我是一个代入感极为强烈的人,很难想象,自己的儿子处在最好的年纪以这种方式死去,而福贵,接受了身边人一个个的离别。

  他在晚年讲述往事时,没有逃避,没有失声痛哭,没有一蹶不振,他用轻快平静的语气讲述他所经历的一个悲痛的故事,我时常想,他不难过吗?是怎么做到热情讲述自己的伤痛的。直到后来,我有了另一层感悟。

  他怎么会不难过呢?最爱的'人都离开,晚年只剩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他的笑容,是坦然,是无奈,是心酸后的沉默,也是放过了自己,让自己不再纠结,何尝不是种解脱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例子,只是不同程度不同经历罢了,许多自然灾害带走了他们的家园和亲人,那么他们的余生就以泪洗脸悲痛度日吗?书中福贵说:“我会好好的活着。”在我认为是对逝去亲人们的寄托,是完成他们未完成的心愿,是回忆,是安慰。但这份勇气却很难得,经历了许多挫折和沧桑后,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淡然微笑呢?

  我的外公在我六年级时因病离开了人世,他在世时最疼爱我,外公生前是个很善良的人,他乐于助人,和邻居们的关系很好,所以他逝去时,邻里乡亲都泣不成声。外婆更是悲痛,偌大的房子里,只剩她一人和无尽的思念在盘旋,外公去世后,她时常对着门口发呆,后来她种了许多花,摆在客厅、厨房、房间,反常的是,她愈发热爱生活,为什么呢?明明前几天还那么伤心,为什么那么大的变故几天时间就缓过来了?外婆不爱外公吗?

  直到后来,外婆告诉我,她很爱很爱外公,外公在世时喜欢花,可是知道外婆怕虫子没有种,外公去世了,外婆便开始种花她告诉我,她的爱寄托在那一束束花里,“所以,才要更坚定地好好活下去。”她发着呆,口中喃喃道。

  再一联想,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呢?即便没有什么重大变故,但我们也会经历人生一次次挫折的打压。就像学习,可能分数在一次次打击我们,但我们能抗住吗?能战胜吗?饱经沧桑,淡然微笑。显然,我们还没有福贵的“饱经沧桑”,但作者也是希望我们能够在逆境中顽强生长,微笑面对生活。

  “我会好好的活着。”后面的话是,“代替有庆、家珍还有那些逝去的亲人。”我佩服他,我又想起了一句话:只有在饱经沧桑后,还能淡然微笑面对生活的,才是强者。

  《活着》读后感 篇3

  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通常都不会比小说出色。于是,我循着好电影追根溯源,直达原著。

  看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葛优绘声绘色的演技,无不表达着生活压迫下的弱者形象,从衣食无忧的富二代到一落千丈的普通百姓,从父母双全、妻小同在到父母故去、一双儿女横死,都是对福贵沉重的精神打击,可福贵呢,总算承受下来了,而且电影结尾也预示着美好的生活。如此悲惨的经历紧紧揪住了观众的心,我觉得要找来原著读一读。

  放下书,我发现张艺谋太仁慈了,他剥夺了福贵惨痛的经历,呈献给观者一个不错的结局,殊不知如此圆满的大结局作者看到后做何感想。余华用朴实的笔调给我们描绘出福贵乃至芸芸众生的生活本意,平白的话语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仿佛背着一块大石头赶路,回头才发现地上渐行渐远的脚印已深深烙印在心里,难以释怀。一桩桩、一件件的丧子、丧妻直至最后与一头也叫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主人公福贵仍在忍受着生活给予的馈赠,仍在不屈地活着,他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其他而活着,这种感受在他埋葬完最后一层亲情后所表达出的对生活,对活着更多了一份释然。正如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唐玄奘要比经历八十难的他更能体会佛的深意。从福贵的遭遇可以瞥见你人生中偶尔的`苦难,我惊讶于余华拥有怎样一支生花妙笔如此的让读者心塞,更为难得的是福贵一次次不服输的站起来,默默地却又无可奈何地继续活着,或许,我们活着就是为了一次又一次接受生活的打击,而后变得从容不迫。

  记得一部电影中一句台词,小女孩问男主人公:人生总是这么苦,还是只有童年苦,男主人公答,总是这么苦。好一个总是这么苦,简洁明了却道出生活真谛。余华笔下的福贵早已超脱活着本身,在命运接二连三的安排下,他依次告别一个个亲近的人,最后只能跟一头牛相依为命,他送走了所有亲人,最终为生活、为活着而活着,在我们旁观者看来,他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令人感到命运的不公,然而在福贵眼中呢,他抱怨过发生在他身上的种种悲惨吗,他没有,在他眼中,他有好妻子,好儿女,好女婿,好外孙,他是那么豁达以至于他晚年与名叫福贵的牛耕种时脸上总洋溢着幸福、快乐。借用作者的一句话,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活着》读后感 篇4

  寒假有时间,又读了一遍《活着》,再读还是想要流泪,但明显理智很多。可书中还有几处太过扎心。一处是福贵送凤霞回那有钱人家时,父母强忍不舍,凤霞也是懂事,明明那么想念弟弟,不想离家,但是不哭不闹跟着福贵去那个有钱人家继续给人干活,可就在他们到了那户人家门前时,作为父亲的福贵忍不住伸手摸摸女儿的脸蛋,凤霞也伸出小小的手摸摸父亲的脸,当女儿的手碰触到福贵脸颊的时候,他再也狠不下心,直接带凤霞回家。太有画面感了,没有任何言语,但只是这么两个动作,却把这对父亲和女儿的情深、无奈、依恋、痛苦和坚忍诉说的淋漓,几乎瞬间眼睛发酸,止不住泪流。

  再是一处“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外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福贵背着患病的可能时日无多的家珍,来到村西头儿子有庆的坟上,家珍一直到夜深露重还不肯回去,福贵强行背着她回去,回去经过有庆常光着脚哧溜溜奔跑的小路。一位失去儿子的父亲,一定也是想起那个乖巧、善良、纯真、瘦弱却健康的儿子,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疼痛是不能想的,越想可能越疼,像是伤口上撒盐。

  原本以为家珍活不下去了,病重又失去唯一的儿子,可福贵说“你怎么舍得丢下我们?”一个晚上福贵想要关灯,但是家珍不让,想好好看看福贵,第二天早上,家珍竟然说要喝粥,我在想她是多么深爱这个男人这个家,虽然最爱的儿子没了,对她如同雪上加霜,但她还是找到了活下去的力量“我想天天看到你们”活着再苦,也苦不过天人永别,勇气和力量是源于爱和不舍。

  第一遍读,只觉得他太苦了,他身上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压垮一个人,但是他还是活下去了。人也许就是这样,不会存在真正的绝望,在命运的玩笑下,只会一步步退让,绝望中有希望,希望幻灭之后,还有再卑微一点的新的.希望,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就像他在送走最后一个也是唯一一位亲人的时候,他还是去买回了牛,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是无法想象的,我们能说他坚强吗?恐怕是不能的。书中说到,所有的亲人都是他亲手掩埋的,最后一个走也挺好,他可以再无牵挂,无忧无惧了,他在平静的等待死去,活着和死去,对他意义不大的我想,但是可以活着,就是对死去的人的一种纪念,所以他可以平静的讲述自己的一生。他的一生有过混账,有过富贵,更多的是有过苦难和爱,苦难给了他最好的妻子和儿女。

  《活着》读后感 篇5

  《活着》在同事推荐的上看到排名看到的,决定看这本书是名字吸引到了我,挺感谢同事给我的电子稿,花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作者余华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讲述了一个人一生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徐福贵年轻时是个阔少爷,他吃喝嫖赌、挥霍奢侈,甚至目中无人。

  在一次赌场上,他输掉了家里所有的地,作为地主阶级的土豪,没有了地,他什么都不是了,从此以后,福贵一家家道中落、一贫如洗,一夜之间,从大少爷变成了贫农,但令人惊讶的是,福贵没有自暴自弃,他突然变得成熟起来,他带着母亲、妻子、儿女,在简陋的平房中过着艰苦的生活,他开始干苦活、下田耕作、早出晚归。但生活总是那样出其不意,令人捉摸不透。在一次回城的路上,福贵不幸被抓去当兵,就这样与家里音讯隔绝了三年,等到他辗转回到家中时,母亲已经离开了凡间,女儿凤霞成了哑巴。后来生活越来越痛苦,妻子病重,并一步步走向死亡,女儿因产后失血过多死亡,儿子因献血过多死亡,女婿做工时被板车压死,就连外孙吃豆子也被噎死了。

  福贵的一生,最痛苦的是见证着一个个亲人的`离开,而他还活着,活下来承受煎熬的孤独。之前亲人的离世,他还会痛苦流涕,后来他麻木了,他变得平静了,他也明白了,他就是要这样遭受无数次生活的暴击后仍然继续活着。对老父亲老母亲几十年的血脉恩情,对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儿子有庆十几年的家庭温情,对和孙子相依为命的几年爷孙情...道不完,诉不尽的感情早已无声沉淀,再也激荡不起他心中任何一道波浪。每一次亲人的离开,他能感受得到,是心在割痛,在流血,但却没有了嚎啕大哭,只有饱经风霜的脸颊任由清风刺伤。

  人为什么活着?人为了什么而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段话对我的触动特别大。

  我认为,人是为了那短暂的幸福与快乐,就要心甘情愿地去承受一生的痛苦。无论多么黑暗的谷底,多么低迷的深渊,多么恐惧.无奈,都不能绝望,因为活着,就是希望。活着,带不走什么,也留不下什么,只有曾经在记忆中永存罢了。

  生活中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活着没意思”成了很多年轻人的口头禅。

  当工作稍有不顺心,生活不尽人意时,就开始自怨自艾、怀疑人生。

  但只要读完《活着》,你就会明白:任何苦难都只是人生的一种经历,只要勇敢趟过去,就是成长。

  《活着》读后感 篇6

  我从来没有如此热烈地喜爱过一本书,也从来没有如此喜欢过某个作家的风格,(引起读者好奇心,使读者想读下去看看究竟是什么书)可有那么一本书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就是余华的《活着》!(这篇作文线索明朗,开头结尾主题突出,结构合理)

  从小我就非常喜爱读书,可却从来没有从书中悟出到多少道理。而且我少时读的书都比较理想化,充满幻想与美好,语言华丽而优美,一味沉浸在理想王国里。当初看这本书时只是因为暑假的必读书中它看起来比较有趣,而正好妈妈也帮我买来放在书架里。起初我对这本书没有什么兴趣就只草草看了个开头,谁知,看了两页后就离不开眼了。

  《活着》是我读过的第一本现实性的书,与美好虚幻的童话完全不同,这本立意与众不同的书立刻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从下午到晚上,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一页都没有落下。我深深地被主人公的曲折心酸的人生感动到了。

  我从这本书中感受到的不只是主人公的可怜悲哀,而是还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信念,一种不顾一切也要生活下去,不轻言放弃的信念。

  从这个故事中,我突然想起了以前的我,觉得生活是多么无趣,学习多么痛苦,学习,作业,责骂都是那么心烦,可这本书,既告诉了我活下去的美好,又证实了当时我想法的愚蠢。是啊,世上比我们辛苦、不幸的人有那么多,而我同他们比又算什么?比我活的`不像样的人那么多,他们都依然努力地活着,更何况是我呢!

  书中福贵的生活是杜社会最底层人士的写照,一生曲折不已,人生起起落落。起的很少,而落的往住都是是最致命的打击,一个个亲人从自己身边离开,无论多么努力也只能眼挣挣睁睁地目睹亲人死去,这需要怎样的意志支撑他才没倒下去?可他就还是活下来了,尽管他所牵挂的什么都没有了,可他却还是坚强地活着,和那头与他一样大的老牛,直到老死……

  《活着》将一个人的欲望、坚持表达的淋漓尽致。作者将福贵的一生描述的生动形象,仿佛我们跟着作者一起经历了福贵的一生。书中既表达了时间漫长和时间的短暂,又从每个事例中讲述福贵异于常人的苦难生活,但从他自己口中讲述这些经历时,我们又觉得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似乎都充满了幸福与快乐。活着就不再是一种煎熬,而是快乐而又幸福的。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让我们以后乐观勇敢地对待整个世界,笑着生活每一天!(结尾能进一步谈认识,不错)

  《活着》读后感 篇7

  我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活着》

  活着为了什么?当然,有很多人毫不犹豫的会说活着为了享受眼前美好的生活读完《活着》,我的.心情十分沉重,阖上书感到隐隐不快。小说讲的是大少爷徐福贵嗜赌成性,妻子家珍屡劝无效,带着女儿凤霞回娘家。当夜福贵输光全部家产,父亲给他气死。一年后,家珍带着女儿及手抱的有庆回家,福贵痛改前非,走埠演皮影戏维生。适逢国共内战,福贵先被拉俘当兵,后被俘掳。好不容易获释回乡,庆幸一家团圆。后来,福贵因家产输光未被划入地主成分,但生活让他失去了儿女等亲人,最后剩下的惟有活着……读完后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艰辛,活着的痛苦。“我该为谁而活,我为什么要活着。”那几天我想的只有这样的一个问题,那鲜红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开始重新去体味活着的含义。我总认为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过于地静静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当我再读《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一个个亲人慢慢死去,你却毫无办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福贵只剩孤零零的一个人,但他坚持活着。我慢慢地读懂了,他在经过了人生百态后,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忍受,为了活着而活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成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上天给予我们生命,同时给予我们苦难与幸福。但,不管怎样,生命仅仅只是存在的形式,苦难与幸福只是其中的小插曲,为了自己而活着,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在苦难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苦难!

  《活着》读后感 篇8

  在拜读日本稻盛和夫先生的《人为什么活着》一书的过程中,让我领悟到了一些做人,做事,为人处世的道理。有些道理对我来说是全新的,尤其是书中管理者的一些理念。下面我就书中“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中“以心为本”的经营发表我的感想。

  书中第十三页中有这样一段话,他说,“我到此刻所搞的经营,是一种以心为本的经营。换句话说,我的`经营就是围绕着怎样在企业内建立一种牢固的、相互信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么一个中心点进行的。”白手起家的稻盛和夫认识到,“虽然没有比人心更易变、更不可靠的东西,但是一旦建立起牢固的信赖关系,那么也没有比人心更加可靠的东西。”“以心为本”的经营哲学归根结底是在企业中构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公司成员不再是受支配的雇员,而是具有主人翁意识的共同创造者。

  “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成就了这天的京瓷。从那里我们能够看出,对于管理者,构建团队凝聚力是多么重要。一个团队,小至两人大到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如果没有建立起牢固的彼此信赖的关系,很难想像这个团体能有生命力和战斗力。团队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怎样在团队中建立起心与心的彼此信赖,让每个人都有主人翁意识,为了团队共同的目标努力。正如《十兄弟折箭》的故事所讲: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有十个儿子,但是这十个儿子互相争权夺势,一点都不团结。老国王担心自我死后,他们会为争夺王位而互相残杀,这样下去,国家必须会四分五裂。有一天,他把这十个儿子叫到跟前,给十个儿子每人一枝箭,让他们折断。十个儿子轻轻一折,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手中的箭折断了。国王又给十个儿子每人十枝箭,这十枝箭是紧紧捆在一齐的,这回,十个儿子不管怎样使劲,没有一个人能折断捆在一齐的十枝箭。这时,国王说话了:“你们就像这十枝箭,如果只凭一个人的力量,很容易被打败,而大家团结在一齐,就会像捆紧的筷子,力量才强大。”十个儿子恍然大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团结在一齐,力量才是最大的。

  团队的管理者就应懂得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赖的关系是多么的重要。因为,信赖能够创造出完美的一切,信赖也直接决定了团队的战斗力、生存潜力。而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赖,需要管理者心中有爱,用爱走进人的内心,用真诚融化心中的壁垒,用激情带领团队去成就梦想。

  《活着》读后感 篇9

  花了一天半时间吧,把《活着》看完了。也似乎又懂得了些什么道理。联想到有些轻生的人十分不该,就在前些天,新车站楼顶还有人嚷嚷着要跳楼,我虽不清楚原因,但相信与福贵一比,定相差甚远。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作者余华在书的一开始就点明主旨,也为之后的记叙作铺垫。

  作品采用主人公福贵自述的方式,福贵生动的日常语调及其对命运的屈服,向人们展示了将苟活作为唯一生活目标的状况,使作品更深刻。其为我们提供了如何生活,尤其是如何在困境中求生的理念。

  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去,一次次徘徊在绝望的边缘,但他却有着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在他发现害死他儿子的凶手之一是春生时,他深明大义,也明白冤冤相报何时了。当春生面临绝境时,福贵也依旧尽了朋友的职责,劝他要坚强地活着。

  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或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恶的一视同仁。

  在我们遇到困难时,要想想福贵的经历,我们就一定会鼓起勇气继续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尽荣华富贵,而有人只能与福贵一样劳累一生。在不公平面前,任何的抱怨、逃避都是徒劳,我们可能需要学习福贵身上随遇而安的精神。

  生活给予我们太多无奈与困惑,像福贵那样经历了许多仍然顽强生存下去,他对生存其实并无明确认识,只是以一种动物般的求生本能使他延续生命。但他在暮年却能以一种洞察人生的乐观来对待生命,这一点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生活的启迪。

  平凡、琐碎的'生活得利地充斥着我们的每一天,随着岁月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激情被淡薄,过往云烟的经历和磨练所体现出的是一丝木讷。

  在读了《活着》以后,才真正思考了活着的意义,也释然了。现在的生活与福贵相比要好许多,但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还在不停抱怨生活对我们的不公,其实这些苦又算得了什么。

  “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坏。只是在生命的尽头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

  《活着》读后感 篇10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据说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的民歌《老黑奴》,这位老黑奴命运多舛,亲人相继离去,而他却仍然能够乐观对待这个世界。作者受其启发,写下了《活着》。这部作品讲述了在中国近现代的社会背景下,在解放战争、三反五反等接连发生的社会变革里,福贵的人生在时代的波涛中摆动着。亲人相继离去,自己日渐老迈,最终,只剩一人一牛而已。

  从《活着》这部作品里,我们既能听到艺术层面上来自那个时代遥远的哭声,又能听到近处有关生命和遭遇那无奈的悲泣。这样多重维度的悲剧感,也因此使其成为真正伟大的作品。

  死亡的'重复,苦难的连续,作者用这样戏剧性的手法,仿佛是让记忆里的痛感不被时间所麻醉。同时,也透过福贵的人生,折射出更为深刻的时代内涵和生命的意义。

  从时代层面上来说,这部小说架构在中国近现代的宏观格局上,以小见大,以福贵个人的不幸,反映出时代的不幸。作者并不避讳谈及国家建设过程中的错误,比如生产力领域上,1958年至1960年间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度夸大了主观的作用,这样的主观主义错误,使得生产与实践脱节,为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再比如生产关系领域中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原则,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绝对的平均主义,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作者通过小人物在狂热冒进潮流里的挣扎,映射了社会风气的严重左倾与随之人们精神世界的扭曲。

  从生命意义上来说,在我眼中,《活着》是一曲现实主义的悲歌,而活着本身,却是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字眼,它最主观也最理想化。也许,向死是生命的本能和归宿,而活着则需要足够的挣扎和最大的勇气。作者用象征性的笔法,将生死从绝对化的分隔,转化为融成一体的有关生命的哲学。

  我们并不敢妄谈生死,只希望,在似乎无穷无尽的苦难过后,每一个坚持走过来的人都能够形成这种只为活着而活着的心境,这也不失为一种释然和旷达,更是一种精神意志的胜利。

  千百年来,人类追求永恒的意义在于什么?我想,其实,就是活着而已。

  《活着》读后感 篇11

  生与死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但这之中却不乏悲观的色彩。而同样是一本薄薄的让我一下午就读完的书,却让我领会到了“活着”,这一沉重的词语之中的另一种色彩。

  在这本小说中,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听老农福贵讲述他悲惨曲折而又幸运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一个纷乱特殊的年代,他经历了家庭的兴富与衰弱,经历了战争与动荡,也经历了身别亲人的'接连离去。在他坎坷的一生中,他得到了良好的家境,贤惠的妻子,聪明伶俐的孩子;却也失去了许多。福贵是悲惨的,在挥霍完家产之后,他由地主变为贫农,家道衰落,父亲也因此离世;但他同时也是幸运的,正是因为变为贫农,他不必在解放初期作为地主而被枪毙;他是幸运的,因为有了个贤惠的妻子,作为农民的他生活却也是幸福的。但是,随着亲人的接连离世,他的生活也渐渐地改变,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尽管命运如此多舛,他仍坚强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过去的伤痛在他的口中似乎是那么平淡。这种平静或许只有快到了生命尽头,回望过去时才会有吧。

  从双亲,儿子到外孙,他们的离去无疑给福贵带来了巨大的伤痛,想想人活一生,却要遭受如此之苦难,又是何等的悲痛!一次次的打击,使福贵选择了一种平静,一种真正的平静,一道道的伤痕只会让他更坚强,更坦然地面对生死。这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沧桑,是坚强,更是一种释然!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活着”吧。

  就像课堂上老师所说的,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生活也没有绝对的一帆风顺,风风雨雨,生老病死,我们也得一样一样地经历过去。面对无法选择的生活方式与命运的种种不公,我们到底是应该像福贵一样坦然面对,承受着更大的“活着”的苦楚还是像网络中无数的无力为生活承担责任而自杀的人一样,这只能靠我们自己选择。命运是不可改变的,但可以改变

  的是对命运的认识。我不苟求能够风风光光地走过一生,但求能在那个时刻,带着微笑平静地与这个世界道别,也同身边的人到声再见。

  《活着》读后感 篇12

  《活着》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主人公以前嫖赌输光了家产,但是亲人并没有抛弃他,这令他悔悟。这时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贫穷未必不好,只要有爱,有关怀。然而妻子得病,儿子被害,女儿难产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孙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杯具接连发生,最后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经历了种种的他却有了超然的心境,应对自己的过去能够冷静的回忆与论述。他在剩下的日子里与老牛为伴,寄托着自己对亲人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感激,尽管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却庆幸自己以前有那么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他的人生了无遗憾!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那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完美,而是对一切事物明白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他而去,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但是他却有对苦难的承受潜质,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当他发现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难与共的春生是他选取了埋葬仇恨,他们之间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谁亚无法抛弃地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即使是在绝境面前他依旧劝解朋友要坚强地活着,只要活着,只为能够活着。

  我们此刻的生活中无疑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也挫折,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很难以承受,然而每当我想当福贵他依旧感恩生活的时候我就会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与福贵的差距,或许我无法在经历这些苦难之后得到内心的升华,然而我却能够透过对福贵经历的观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样的感慨!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只要活着就好,只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读后感】相关文章:

活着的作文03-17

活着,快乐作文08-30

活着的意义作文08-24

活着优秀作文03-02

活着真累的说说10-31

关于活着的说说08-28

活着很累的说说03-01

好好活着的说说05-25

【精选】活着读后感08-01

(精选)《活着》读后感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