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社戏读后感
社戏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10-24 08:56:08
  • 相关推荐
社戏读后感范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社戏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社戏读后感范文1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社戏》

  在授课老师有美感的剖析下,知道鲁迅先生并不是没有吃过那一次的好豆,只是忘不了童年生活的那一段往事。

  其实我早就知道了。一年又一年,煮豆的工艺不断完善,在小贩们精心制作的豆定比只是撒盐巴的'豆好吃。但是为什么鲁迅先生还是会说童年的豆更好吃呢?因为那是童年呀!

  就拿我自己的例子来讲,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吃肉松饼,曾经一度觉得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东西能比它更好吃。因为每一次吃的时候,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一定要在做完作业或者帮做完事之后。奶奶就会给我钱,让我去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那个时候我就会跑去小超市,找到熟悉的位置,拿一袋肉松饼,然后够着柜台付完钱。当着奶奶笑着眯起的眼睛和一句:“你又买了这个呀?”然后和奶奶分着吃。其实袋子肉松饼很少很少,现在我吃完一袋不过两三分钟的事情,那个时候可以吃一下午。

  现在,我再也不用奶奶给钱去买肉松饼了,我也可以不用够着柜台再去付钱了。跑遍大商场终于在一排货架上找到肉松饼时,顿时就没有吃的心情了,但是想起童年美味的那瞬间,我拿下了它,然后轻松的放在柜台前仿佛看到了又小时候的我够着柜台的样子,便走出了商场。回到家中,吃的时候才发现甜膩膩的,顶多一个就吃不下了,更不用提童年的那种感觉。

  所以说食物不过是一个载体,真正美味的不过是一种再也品尝不到的名为“童年”的调味料罢了。

社戏读后感范文2

  鲁迅先生的《社戏》,我看到一种天真烂漫的东西,作者通过对童趣事的回忆赞美农民的善良与高尚。

  因为书上写得大多都是反映农村景物的,因此读起来就显得特别亲切,一幅美丽的“农村夜景图”仿佛映入我的眼帘:黑色的夜空、圆圆的明月、一座石板小桥、一只划船。“我”和一群活泼可爱的农村孩子来到河边,他们下船、点篙。飞一般的在月下航行,沿途的夜景真美呀!“豆麦散发出草香味,河边的小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群山、依稀的赵庄、婉转悠扬的笛声,还有点点渔火等等。这些本来是农村中很普通的景色,也是我们农村孩子很熟悉的,但经过鲁迅的一番艺术加工,看上去简直变成了人人向往的神仙美景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鲁迅对农村的怀恋,对他小时候在外婆家的眷恋之情。

  《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作者还运用各种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化静为动,增加了景物描写的效果。

  本文并不想一般地谈论文章结尾的写作技巧。“人生经验通感”也不是只靠结末一句才发挥自己的威力。它可以在行文中无处不在,渗透全文。但鲁迅却还能在读者即将要放下书本时又使他们欲罢不能。手中的书本合上了,心里的人生经历的书本却又翻开了。

【社戏读后感】相关文章:

《社戏》说课稿12-31

社戏说课稿01-13

《社戏》教学反思03-16

社戏教学反思03-16

社戏的读后感12-01

《社戏》读后感03-09

社戏读后感03-10

社戏教学反思(精选12篇)04-01

社戏说课稿12篇01-13

社戏的读后感15篇02-06